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8-16 14:48 编辑
理解:
第五十五章:天德足全之人,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未受到人德所污染、所伐害。德全之人与天不相异,故视万物与自己为一,不以人伤天、不以外伤内,所以毒虫、猛兽、攫鸟与其两不相伤。小婴儿骨弱筋柔,却总是拽着小拳头。小婴儿并不懂男女之事,阳具却会时不时不自觉地勃起。这说明,婴儿肾精足,肝气足。婴儿成天地哭,但是声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婴儿与万物自不相异,处一而无所争,故能和之至。天人本为一,天人不异,天人不博,天人相合,是谓和。知和,方能有常德;知常德,方能通达明澈于大道。积人之下德生生之厚,以人助天,自以为是自我增益,自认为是益生,实则开其兑济其事。背离天道,积人德生生之厚,行强梁之教,精神内不保而外荡。以人助天,开其兑济其事,精神外荡,精气神都开泄光了,事情成了,人也枯槁了。看上去,自己变得很强大的样子,实际上,所积蓄起来的德,都成了形。形有所长,德有所失。势有所强,德有所亡。德都亡了,那么后面的一切都要结束了。
第五十六章: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人被抛出大道,怎么才能回去呢?挫其锐,要去物象之形;解其纷,去万物的普遍差异、联系和变化;和其光,通彻并交融于大道创生之明;同其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谓玄同,复能见独守一,复守于大道,返天真之德。如此,万物与道为一,不进入为外物念念不忘、苦苦相恋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能做到如此虚己全道,抱道守一的德全之人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至贵。
整体概括:
天人为一,无人德生生之厚,则天人两不相害,和而贵。
心得:
白云先生在公众号里写了这段:“动物、人类,越年幼越招人喜爱,背后的原因是:动物和人类们的幼崽们小时候德厚,成年后德薄。人虽然长大了以后,割裂了道这个源头,德越来越薄。但是,一遇到这些德厚者,赤子们,又会被唤醒道德的本能。道,是生命的最源始的种子,德是蓄藏这些种子的不形神器。人本能地喜欢亲近小动物、小孩子,这也是因为以德相交。”读完以后,我就在品味这段话。当时脑子里就蹦出“天真”二字。感觉对“天真”这个词有了体会:同于天道,至真至纯。
“天真”其实并不一定总是与年龄成反比。比如,朱艺老师,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跟她聊天,看着她的笑容,能感受到她的“天真”。最近跟孩子在黄水避暑,老公堂姐的女儿比儿子大半岁,他们经常一起玩儿,但是这个小侄女莫名地经常让我感到不舒服。最开始我觉得是因为我不大喜欢他们一家子人,现在体会是除此之外,这个孩子身上好像显现出太多人德生生之厚。其实她比我家儿子懂事很多,但是可能就是少了那份“天真”。对比另外一个小男孩,下学期上初二,经常晚饭后跟我家儿子在黄水中学踢足球。这个小哥哥,我一眼看上去就喜欢。他的笑容很纯真,带着一帮小朋友一起踢球,要不是那天问他读几年级,我还以为他才读小学。纵观现在的教育,家长们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培养成“人精”,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其实这何尝不是积人德生生之厚呢?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
“亲”、“利”、“贵”不是靠追求而来的,人与天为一,天下万物为一,虚己全道,不争、不藏,以德为贵,自不在然天下都会自动前来归附,并得到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