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未知

未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1 23: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折腾”说到心坎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1: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迪 发表于 2018-8-11 23:19
“不折腾”说到心坎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8-16 14:48 编辑


理解:

    第五十五章:天德足全之人,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未受到人德所污染、所伐害。德全之人与天不相异,故视万物与自己为一,不以人伤天、不以外伤内,所以毒虫、猛兽、攫鸟与其两不相伤。小婴儿骨弱筋柔,却总是拽着小拳头。小婴儿并不懂男女之事,阳具却会时不时不自觉地勃起。这说明,婴儿肾精足,肝气足。婴儿成天地哭,但是声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婴儿与万物自不相异,处一而无所争,故能和之至。天人本为一,天人不异,天人不博,天人相合,是谓和。知和,方能有常德;知常德,方能通达明澈于大道。积人之下德生生之厚,以人助天,自以为是自我增益,自认为是益生,实则开其兑济其事。背离天道,积人德生生之厚,行强梁之教,精神内不保而外荡。以人助天,开其兑济其事,精神外荡,精气神都开泄光了,事情成了,人也枯槁了。看上去,自己变得很强大的样子,实际上,所积蓄起来的德,都成了形。形有所长,德有所失。势有所强,德有所亡。德都亡了,那么后面的一切都要结束了。

    第五十六章: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人被抛出大道,怎么才能回去呢?挫其锐,要去物象之形;解其纷,去万物的普遍差异、联系和变化;和其光,通彻并交融于大道创生之明;同其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谓玄同,复能见独守一,复守于大道,返天真之德。如此,万物与道为一,不进入为外物念念不忘、苦苦相恋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能做到如此虚己全道,抱道守一的德全之人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至贵。


整体概括:

    天人为一,无人德生生之厚,则天人两不相害,和而贵。

   

心得:

    白云先生在公众号里写了这段:“动物、人类,越年幼越招人喜爱,背后的原因是:动物和人类们的幼崽们小时候德厚,成年后德薄。人虽然长大了以后,割裂了道这个源头,德越来越薄。但是,一遇到这些德厚者,赤子们,又会被唤醒道德的本能。道,是生命的最源始的种子,德是蓄藏这些种子的不形神器。人本能地喜欢亲近小动物、小孩子,这也是因为以德相交。”读完以后,我就在品味这段话。当时脑子里就蹦出“天真”二字。感觉对“天真”这个词有了体会:同于天道,至真至纯。

    “天真”其实并不一定总是与年龄成反比。比如,朱艺老师,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跟她聊天,看着她的笑容,能感受到她的“天真”。最近跟孩子在黄水避暑,老公堂姐的女儿比儿子大半岁,他们经常一起玩儿,但是这个小侄女莫名地经常让我感到不舒服。最开始我觉得是因为我不大喜欢他们一家子人,现在体会是除此之外,这个孩子身上好像显现出太多人德生生之厚。其实她比我家儿子懂事很多,但是可能就是少了那份“天真”。对比另外一个小男孩,下学期上初二,经常晚饭后跟我家儿子在黄水中学踢足球。这个小哥哥,我一眼看上去就喜欢。他的笑容很纯真,带着一帮小朋友一起踢球,要不是那天问他读几年级,我还以为他才读小学。纵观现在的教育,家长们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培养成“人精”,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其实这何尝不是积人德生生之厚呢?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

    “亲”、“利”、“贵”不是靠追求而来的,人与天为一,天下万物为一,虚己全道,不争、不藏,以德为贵,自不在然天下都会自动前来归附,并得到尊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7: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五十七章:圣人治国为政,用天道至正至朴;用兵克敌,用人智之至奇至险;圣人辅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百姓依天伦自化。我是怎么知道,这样才是治理天下的至道的呢?是依据下面这些道理:以人智治国,智慧出,多忌讳,百姓失去道德衣养,物质生产和精神上,都会越来越贫困;鱼脱于渊,人脱于天,天下争相以人德为正,于是天下道德不一,进而大争大乱,以至于国家滋昏;大伪并举,人失天然,奇欲滋生,人造奇物滋起;奇物滋起,百姓就会贵难得之货,好争而不让,于是争讼越来越多,法令随之越来越多,但这些法令不复能使民返璞归真,反而人们愈争愈烈,群起而入盗。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任天下常自然,百姓承天运而自化;我好静,笃守大道而不离,君王以道正己,上正则下自正;我无事,不以君王之国事而役使民力,不夺民利,不劳民伤财,百姓所奉上者少,故能自足自富;我无欲,常使民无欲无知,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故百姓复归于朴。

    第五十八章:君王为政,任百姓合乎天伦而自然,不以人助天,不妄作为施人道于天下,这样的政治,统治者看上去什么也没做,好像“闷闷”的样子。圣人以正治国,任百姓合乎天伦而自化,凭天运而自然,那么天下百姓就会行不离天而褒其真,如此天真淳朴,是谓其民淳淳。君王以人道治国,就会建立起来繁复无穷的礼仪和法度体系,来规范百姓应该怎么生活,而且生怕有个疏忽错漏,而导致天下人失去行为依准,这样的政治,就是其政察察。这样的政治,上无道而下缺德,是谓其民缺缺。好像祸里藏着福,福里藏着祸,祸福无穷无尽地一直交替下去。越来越迷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君王以奇治国,人道无正,不足以致福于天下。即便开始以天道治国,但若不能始终抱道守一,而以人裂天,那么则会从以正治国转变为以奇治国,善(合道)转变为妖(裂道)。那些失去道德,迷失于人德的人,他们的迷信行为,牢不可破,无有终时。所以,圣人治天下,以道御人,不割裂天人;以天为正,而不以人害天;以天德正天下,而不以人德枉天下;积天德普于天下,而不积人德自是自彰于天下。


整体概括:

    对比以天道治国和以人道治国的后果,得出结论,要以天道治国: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心得: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看了书上以带孩子为例来对比道、儒、法三家的治国之道那段,深有感触,而且感觉我好像一步步在沦丧。孩子小的时候,我尽量做到让他去尽情探索世界,不去打扰他。在他探索的过程中,我默默地保护着他,就是书上说的“孩子很省心,父母会特别累”。但是孩子越来越大,我感觉他的“奇欲”越来越多,对于他的“奇欲”其实我有恐惧,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孩子的“奇欲”,我从道家的默默守护,变成了儒家的说教,再到后来,说教无用,变成法家的赏罚,甚至是威胁。但是其实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些赏罚、威胁,现阶段有用,等孩子大了,翅膀硬了,那时我将是无力的。现在如何用道,我有些迷惘,但好像又不迷惘,只是不想那样去做。我想用道就应该是满足孩子的“正欲”,铲除他的“奇欲”。其实57章读着还蛮符合我的口味的,我就喜欢到处杀杀杀,这一章好像为我的杀戮提供了理论依据,杀得还正气凛然的。所以我还是得注意,不能走火入魔、滥杀无辜!

    另外比较有感触的是福祸那段儿。“天所垂象,是变化无穷的,人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左右天地的造化之功。不可能因为,你不想过坏天气,天就不垂降暴雨。不可能因为你不喜欢酷暑,天就不垂降夏天。试图通过乞求天地造化出来某种符合自己意愿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天道的,所以说,其无正也。天道有常,而人欲无正。”“老子对于这样的祭祀活动,是持反对看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天有其道,物有其理,事有其机,人有其伦。老子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对天所垂之象,进行主观的好恶判断和乞求。而是应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以道应之,天象无穷,其应亦无穷,处之泰然,应之有道。”反观我自己,一直以来期望天应该顺我,天不顺我,恨不得搬起石头砸天。如此以人裂天的做法,只能是不断地消耗自己、伤害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5 2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生活之中的案例总是很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8-25 23:5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生活之中的案例总是很有说服力。

是的!用心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2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9-1 11:59 编辑


理解:

    第五十九章:以天道正天下之民,守天之常德而不离,莫过于禁绝人之下德。去人德愈啬,则服于天德愈早。闭人之天,开天之天,尽早用道,方能重积天德。重积天德,复以天治天下,则天下无所不治。以天克人,以天之天,胜人之天,则能全天之德,绝人之德,天人为一,人之无以脱于天,是谓莫知其极。不积人德生生之厚,唯重积天德,才可以有国,才可以配得上统治天下。圣人为政以德为本,德以天为本,有德则可以有国,人不离天,则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天为天下之根,德为天下之本,只有根深,才能本固,本固德厚,天下才能长久安定。

    第六十章:治大国,如同烹饪小鲜一样,应清静无为,不可妄施人道,否则天下就会生乱。以天胜人,天道昌,人道微,人之天无以开,故人道无以显。非但人之天不开,人之道不显,并且君王以天胜人,却能胜而不伤。非但君王以天胜人,可以胜而不伤,并且圣人也能够功成而身退,退身全道,知其雄守其雌,故能德全而不伤人。圣人以天胜人而不伤人,以道莅天下、胜天下而不伤道,是谓天人两不相伤。天人两不相伤,合于一德,是谓德交归焉(归于大道神明)。


整体概括:

    重积德无不克,深根固柢方能长生久视,以道莅天下,天人两不相伤。
   
心得:
   
    啬,会意字,甲骨文从㐭(粮仓),从來(小麦),收谷物入仓之意。本意为收获谷物加以储藏。“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收获了谷物,不能拿出来展示,只能藏在家里,人的精气神也不外泄,顺应天道、爱护本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守静笃,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方面,不能火太大,会烧糊掉,所以,不能有奇欲。第二,不可经常翻炒。如果不停地翻炒,就会弄烂掉,所以不能妄施人道、妄为人道,否则天下就会生乱。想象着这样清静无为地烹小鲜,感觉憋得好难受,不做点儿什么,不显现出我手忙脚乱地做饭,似乎都体现不出我的价值。又看到了自己的这个穷折腾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5: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9-7 18:17 编辑


理解:

    第六十一章:大国上德若谷,如江海般蓄养小国,是天下小国之母,是小国的根,并且也是各国利益的交汇所在地。虚静守道积天德,上德常足,故以天德之静,胜人德之热,虚静自处,不以人德上之,而以天德下之。所以,大国上德若谷、蓄养小国,则能稳定、长久地统辖小国。小国若是有德,懂得虚静自处,那么小国也可以取大国。因此,常德不离,以静为下,绝人之下德,以此取天下,并且能够取得天下。大国不过是要以天德蓄养小国,小国不过是附庸于大国事奉大国。两者各得所欲,大国宜以德蓄小国,就如同江海那样,什么都不做,小国就像河流那样,日夜川流不息地注入大国,事奉大国,以大国为天。

    第六十二章: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奥秘和道理,都在道中。对有道之人来说,得万物之奥,用之以定天下万化,如得天下至宝;对于无道之人来说,取得了天下,认为竭力地去靠自己的智慧去维护这一切,就可以长久地保有天下。君王积人德,立人道之教,自是自贵,以人胜天,以人德市尊于天下;美行以文饰貌,礼之积,为加人。不善道之人,为了巧伪之物,整个天下都离失了道德,而丧其根本,他还有什么更多的东西可丧弃的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的诸多人道之教,不如去这些人道,复天道,尊道贵德,以道德治天下,让天下无为而治,而无不治。上古圣人,之所以此道为贵,是为什么呢?古之圣人从来没有说过,用人道的礼乐可以求得天道,如果天道是人可以求而得之的,那么如果人犯了伤天害理的大逆不道之罪,是不是也可以求天赦免自己呢?所以,古之圣人才以天道为贵。


整体概括:
    去人道,尊天道,虚静自处,以下蓄人。

心得:
    读第61章,最开始一直读不懂那个“下”。后来发现,是我不想“下”,“下”不了。无德,无法蓄养人,所以认为“下”就是输,因此也没办法柔。下不了,成不了谷,也没水流过来,我还是孤独的我。
    儿子渐渐长大了,知识面越来越广,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深度,我发现自己的知识真的好贫乏,今天中午午休前,看了看“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当时也在感叹,习主席真的是一个得道圣人,是《道德经》第61章的践行者,他真正地懂得什么是“大国者下流”、“牝常以静胜牡”、“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美言”、“美行”不过都是人之伪巧,礼教也是人道之教、人德之积,这些都是不靠谱的,唯有“道”才是万物之奥,抱一守道,方能长生久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2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周总结:

去人道、复天道,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深根固柢、以静为下。

  
同、正、安、定、生、久
  
异、奇、危、乱、杀、亡
  


  
道、无、虚、静、曲、下、后、雌、黑、朴、辱、无极、不易之易
  
物、有、实、躁、直、上、先、雄、白、华、荣、有极、变异之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2: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9-14 23:25 编辑


理解:

   第六十三章:为政以天,而不以人道为政;以道为事,不以名物为事;恬淡内守,志闲而少欲。处理困难的事情,要找到事物的规律,从容易的地方(天道)入手;处理重大的事情要从细微的地方(人道)入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微细的地方做起。所以,圣人从不自以为大,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事,因此天下无不治、无不取。轻易承诺的人必然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遇事都会看重困难,坚守天道,所以最终无难事。

   第六十四章:当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处于安定状态时,这样的统治是比较容易掌握和维持下去的。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难免会出现一些失道离德的苗头,要将它们扼杀在萌芽状态。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其结构是脆弱的、不牢固的,这时消除它们就很容易;消解掉之后所残留的碎片,也会消散于无形。不能等妖异之物出现之后才去想办法应对,而是应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保持天下不失常离道;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着手治理。用双臂才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成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积累小土块开始建起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走出来的;成长、建造、行走的每一步都很重要。若受人欲驱使妄为则会以失败而告终,执意妄为则必将失去天下。所以,圣人执天道,百姓循天自化,天下自定,圣人之功成;无以执人道,是以天道无以失。人们做事情,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时刻谨守天道、克制人道,善始善终,才不会招致败亡。所以圣人恬淡守一,奇欲不生,不以物灭人;唯道是尊,不学人道之伪学,为天下去伪、去欺、去盗、去夸,是百姓返璞归真;圣人有道,不敢言、不敢行、不敢为,而任万物自然而然,不失其天、不灭其性、不损其命,自是自为而自定自正。

整体概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慎终如始,才能终无败事。

心得: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守道则安,天下太平。太平的社会里出现失道离德的苗头,要毫不犹豫地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不姑息纵容、也不可懈怠。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故能游刃有余。太极师爷也说,自己练自己的功,有的东西不去追逐,自不在然就来了。深耕细作,不妄自尊大,则必有所获。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始终抱道守一,走好每一步,防微杜渐,慎终如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11 , Processed in 1.07824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