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xwxzho

祝海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把这章的志与第3章的志,总结为圣志与民志。民志指妄为智巧之志,圣志指本章说的谨守天道之志。很是精辟!看到瞬间觉得心里为之亮堂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7 17:38 编辑


    第35—36章

    一、第35章    往而不害
    1、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2、释义
    本章讲不以人害天的道理。圣人能执大道,不失道于天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前来归往。百姓归往是因为大道而归往。君王要守道而不失道,不可伤物害民。以天治天下,万物处其和,天下安定太平,百姓生活安乐富足,万事皆兴,百业皆旺。儒家的德教和法家的法教,都是人所立之道,而非天之道,失之于自然的教化,会让天下失天。如果君王以人助天,前来归附的百姓就会停止继续前来归往。圣人体道用道,立自然之道,所行教化之门,是不可能产生礼乐的礼教和刑名赏罚的法教的,道至虚至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天下有礼乐和赏罚,那么礼教和法教一定不是出于天之道,而是出于人之道。
    3、体会
    君王不能与天争功,要服从天道,自然之教,而不用礼教和法教。其实用到任何组织的领导者身上,这个原理都适用的,比如家长、自己、单位等等的主事者大都如此。作为主事者要行自然之教,服从于道,至虚至静,下属才会欣然归往。

    二、第36章    国之利器
    1、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后;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释义
    本章讲如何才能闭人之出口,张道之出口;绝弃人之道,尊奉天之道。圣人闭人之道,弱人之道,废人之道,夺人之道,一步步循序渐进,则天道必能常驻,长久地大行于天下,长久地天下安定。执大道之虚静,去人复天,退身全道。人道弱,天道昌,柔弱胜刚强。人脱离了天道,就如同鱼脱离了水一样。天下不可以无道,故人道之门不可以示于人,要闭、弱、废、夺伪巧之教化。
    3、体会
    对于柔弱胜刚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两句有了新的理解,全然颠覆了旧有概念思维,有了新的判断。老子所讲的柔弱是指弱人道,这样天道才会强,这样天下才能兴旺。还有国之利器原以为是国家的先进军事武器不可以轻易给人看,实际上是说人道的伪巧要闭弱废夺,把住出口。聊聊几句,说出了大道真理,有点太极的味道,要掌握好天与人的平衡。

     老师:“无”的世界的“大”是能生,“有”的世界的“大”是形质长久。无,衣养万物,能生能养,即大。小,即归于尘,尘也是无。那其实都是无,说小只是为了让我们归根。无中可以生万有。我们习惯于关注形质,不习惯关注生养。也就是我们把大小的概念范围缩小了,所以经常忘掉另一种大小,把两种大小混为一谈。这个首先是行动,如孕期体验,喂奶的体验、教孩子翻身爬行走路的体验、教说话、识字、做事、做人的体验,是实际的生。依靠那个不变的“体”去做这些事情,而使之生的体验。格物致知,事物致识。亲身体验才是人,才是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6: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7 17:30 编辑

      贪爱与仁爱:爱本身是贬义词。类象思维是什么?万物类象发散思维。值得思考。西方的博爱是误导的,中国的仁爱才是真正的智慧。仁爱的基础是爱父母,百善孝为先,先孝顺父母,然后才爱孩子。孝的顺序不能主次颠倒。爱子女,就是贪爱的表现,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      内圣外王。静则圣,动则王。
      死对生,亡对存,生死存亡。死是一个动作,亡是一种状态。死的对象是命(有形的生命),亡的对象是精神(无形的精神),体现了有和无。有两面,一面死,一面生(不亡)。曲则全,洼则盈,枉则直,始终一贯,不亡。死,都是死在道上的,没死在床上。死而不亡,和死亡(不死而亡,活死人)
      刍狗是利,道才是用。祭祀时,刍狗是利,祭祀要达到的目的是用。


      诵读准则:音不上走。要用腹式发音。不能用喉咙出声。


      顾广瑞发现:汉字有同音共义律。如玄、选、悬、宣,都有来回的意思,他们的共同意思是“来回行为”,如来回挑、旋是来回转,宣是来回说,悬是来回摆动的结构,眩是眼中的东西来回动,轩是有来回的长廊,癣是来回挠的皮肤病,玄是来回变化,一条绳子下有两个珠子,来回摆动。这样看来,老子的玄,其实就是对宇宙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来回变化,周而复始的描述,而这种变化的思想就是理解宇宙万物变化的总纲。同音字,值得放一起品。同音、同偏旁部首、有共同结构的字,都有密切的联系。王东岳讲中国文化——《一个汉字一幅画》,网上有视频可以看。徐建顺著《普通话吟诵教程》,里面有庞大完备的网状表征体,跟世界的全息网状相似。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无穷维全息,全息无穷维的世界网状结构,作为表征的文字,以网状全息系统与之相适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18: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16 20:17 编辑

  
    第37——38章
   
    一、第37章  道常无为
    1、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释义
    本章讲圣人无欲,万物自化,天下自定的道理。道生万物,行不言之教,却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成。人君若能笃守天道,行不言之教,奉自然之教,则万物将自化。反之以人智伪巧教化天下,破坏了自然之教,就会伤物害民,物或恶之,无以自化。君王功成事遂不退身,守道不谨,离道以身自见,欲作欲为人道之教。应去荣守辱,退身去名而全道,闭人之门,守道之出口。天人浑然为一,则君王不复起人欲,即去妄为之欲,禁绝君王想以伪巧之教治理天下的欲望。而禁绝伪巧妄为之欲,只有从君王做起,行自然之教,以天治天下,天下人才会自然自化。圣人不以人智伪巧的妄为教化天下,守虚静之道,抱一不离,才能去人复天。天下合发,万化定基。
    前面37章,是道经部分,讲了什么是道,道、天、人三者间的关系,阐述了万物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秩序。所以,圣王治天下,不能破坏这种最完备的天道秩序。事天以道为本,治人以天为本,这样做到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治天下,才不至于伤物害民。若要保持天下长久的安定,则需要圣王如虚静自处,抱神以静,守一不离,曲已退身全道,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辅万物常自然。道,主要侧重讲的是圣王经世济民的原理和方法。
    3、体会
    道生养万物,行不言之教,守静至虚,行天道,而不以人道。至这一章道德经的上卷道经部分就告一我段落了,这章作为道经的结束章,回顾了上篇37章的内容,仍围绕着中心抱道不离,载营魄抱一,去人复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出了作为君王或领导,要遵守天道,不可逆而为之,功成事遂身退。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可用到道经的观点。虽然我们不是君王,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君王,做自己内心的君王,先把自己治理好了,内外一致,平常心,平和、喜悦、健康的身心,这样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在与人相处的各种情景下,我们都要做到无为而为,顺其自然,泰然自若。比如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失败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在与爱人相处时,要学会看到TA的不易和需要,示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可是道理易懂,做起来却有些难,看来要好好修行!

    二、第38章   德经  上德不德(文眼)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释义
    从38章以后,开始进入德经部分。德经部分,主要侧重具体的运用和操作。德,万物之所府。道生万物,万物不离其宗,则能体道。德府万物,万物不离其本,则能用道。可见,道和德,是宗与本、体与用的关系。体道是用道的基础和前提,明道是成道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是先有道,才能有德。
    正因为君王遵奉天道,不以人智来教导天下,所以才能具备上德(即天德)。正因为这样不失人之德,所以这样的君王,就不具备天德。通俗地讲,有德的表现,就是不会经常劝诫教导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反之,就是下流低级的德行,无德的表现。上德(天德)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圣人无所为,道至虚至静,持无可持,人不持道,道自化万物。下德(人德)秉持人智伪巧之道治天下。人德又分为上下,上为仁,下为义。上仁以人德教化天下,只是教导百姓要互相亲仁,让百姓自觉自发地去遵守仁的教化,但不会强制百姓如何去做。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多人是做不到的。爱人的是仁,害人的是不仁。自觉遵守仁的规范的人,为上义。悖逆仁的规范的人,为不义。若做不到自觉领会,百姓不积极响应君王所立的礼制,君王就会强行牵着百姓的胳膊,让他们必须得如此。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要维系社会秩序,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施行以德治天下的为政之道,德教。如果君王之德不足以蓄天下,天下就会失德,就需要仁政来治理天下。君王失天德,德不足以蓄天下,只能以人德蓄天下。天下仁恩不足以互相兼蓄,只能制定标准的伦理规范和准则,为正义。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就只能用礼教来约束人们了。以人为天下立法,化性起伪,为礼。礼教把天下的一切,都以人的法式来规定好了。用人伦的正义,全面取代了天伦的正义。人被人德所府,则仁爱和忠信不能自成,只能勉力强为。天伦秩序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君王以人灭天,化性起伪,以人智制定了一套秩序乱了天伦。至此,天人相离,天德不复能蓄天下,天下就会昏乱。这就要法家来出台一个更低层次的社会范式。君王制礼以矫正天下之乱,相对于天道,人文仪节和礼仪法度,失质而成文,不过是道散而成,这样舍本逐末、舍天逐人的做法,造成天下伪诈奸邪丛生,这是君王愚昧的开始,也是天下愚昧的开始。所以守道之君子处天真素朴之厚(天德),不居忠信之薄(人德);处道德之实,不居仁义之华。去人德,去仁义礼,存天德,存道德。唯有去人复天,才能安定天下。
    3、体会    这章开始从道经的道,天,人的关系,到德经的实践。看到了道——德——仁——义——礼的次序高低层次,觉得自己似乎还不在道,只在礼的末端上混日子,有些可悲呢。回看导言一道德训义里讲,“道为万物之所宗,德为万物之所府。万物合道则积德,积德则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道与德的关系是根与本、宗与本、体与用的关系。进而看到层层递退,因不能满足前一种状态时,则退而求其次,直至礼,也是人道的悲哀。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月总结(31——37章)    主题:用兵贵右,道常无名,不失其所,大道泛兮,往而不害,国之利器,道常无为。这几章的内容读的不是很透,有些一知半解,谈点浅显的体会。这几章从用兵、知人自知、弃人之大、不以人害天、天下自定等角度,对道进行了多面的诠释,告知我们不论做事做人,都要谨遵天道,不可以人智伪巧妄邪,让天下回归到自然而为的状态,万物自会自化,天下也自会安定太平。听到同学们都在吟诵,有想法,不敢亮声,只是在家里偶尔吟吟,以后要大胆些,勇于发声,多向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9: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23 22:52 编辑

    第39——40章
   
    一、第39章  天清地宁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2、释义
    本章讲万物莫不以德为贵,君王只有以德为贵,才能正天下。道有三者,至道(至德)、天道(天德)、人道(人德)。最初只有道,道生混沌鸿蒙之气。清扬者为天,是因为天的背后是道这个持续不断推动者在维系它的存在。沉浊者为地,重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为什么能够一直精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看上去那么稳固安宁,是因为道使之然。有了天地,要造出万物,这个天地造物车间里有个操作员就是神。神,天地造化之良能,引出万物者,是因这神为造化之能,灵为造化之枢,神得一,才有造化万物。这样神这个操作员造化技能运转不停,造物运动开始了,如同川谷奔流那样,万物被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谷这个原材料来源和成品仓库就有了。接着万物就被生产了出来。万物之所以可以持存而有生命,是因为万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天下之物,都被造化出来,生生不息,如何才能让他合乎天道而作,趋吉避凶呢?侯王从至德,就可以正天下,教化天下。天、地、神、谷、万物、尊道贵德之圣王,他们都是禀受道德之自然之教,遵循道的本始设定的,才能施神化于万物。反之,如果天地万物不禀受道这种设定,不奉从至德,如果天生沉浊之气,紧接着恐怕就要裂开了;若地生清扬之气,地就会不再安宁,四下激扬奔突,飞散流失,恐怕要崩废了;若神无以灵,就徒有造化之能,无法施以造化之为,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天地间一切都会停止运转,一切生命戛然而止;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去了源源不断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天裂了,地废了,神歇了,谷竭了,造物车间停止了运转,万物就不会再被生出来了,恐怕它们很快就要灭绝了。侯王不奉从至德,就无法统治天下,自然就会招致败亡。天下万物和百姓只是由“天、地、神、谷”组成的造物车间加工出来的产品,受侯王统治的。如果侯王不能通晓贯彻这个造化车间的奥秘,他也就无从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也就无法对天下万物和百姓进行统治。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德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先秦时期,侯王自谦称为孤、寡、不榖,因为侯王要以德配天,要化育天下面是不自生不自成,所以以不榖喻道德之无状无形。侯王以自贱的称为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不是吗?老子建议,废除以乘舆的规格来自彰贵贱尊卑的礼节,废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礼节,应该恢复自然之法式,以德为贵,而不是以礼彰贵,以器彰德。

    3、体会
    结合道经的道—天—人的关系,从无到有的顺序性来讲天下万物的由来,接着讲了以道为本,以德为贵的重要性,强调作为领导者、掌舵者要以德配天,去伪存真,恢复自然。从天、地、神、谷、万物、君王,讲到清、宁、灵、盈、生、为天下贞,反之则裂、废、歇、竭、灭、蹶,反复说明以德为贵的重要性。如果要统治一个家、社区、单位、区域、国家,就要奉从至德,用自然之教,绝弃自彰其贵、自彰其德的文礼之节,否则就会招至败亡。作为父母就要做好自己的德性,来影响儿女的行为,行自然之教,而不能用家长的高高在上的角度命令、管理孩子,否则亲子关系将面临困境。

    二、第40章  道之动用
    1、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释义
    本章讲君王去伪存真,去文复质,去巧守朴,复归于道,用道之弱的道理。去人复天,去文、去巧、去智,把人之妄为全部去掉,君王就能反于天道。人道不去,天道不复。君王守至静,绝弃人道强为之德,用天道之至柔之德。道与物相反。世人只知有物,而不知有道,更不知天下万物,皆生于无,才会蔽于物,以物为事。

    3、体会    虚静之至,道之动。柔弱之至,道之用。原本以为“反”是通假字“返”,后来才知道是同源字,最早时候两个字是一个字,意思也相同。这章从操作上讲,要注重用道之弱,去人复天,这样才有希望,明白贵以道为本,高以德为基。与道经部分讲的“有”与“无”的关系遥相呼应,更强化了有生于无的理念。联想到了有与无,与两年计划里的表征与本体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表征是我们根据对事物本体的理解,进行外在表达的实相。而本体是对于事物特征、本质的概括,汇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8: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30 23:50 编辑

        第41--42章

     一、第41章    上士闻道
     1、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释义
     本章进圣人闻道之后,进而立道,并要身体力行地躬耕践行大道于天下。上士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中士闻道后,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地得道,所以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下士粗陋鄙薄之人,蔽于物而不知有道,所以当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通明于道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昏昏默默。对于行道的人来说,是要向后反,如同在后退。道是那么大,却像丝结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见可行的路径。上德圣王行天德于天下,如同川谷之于江海。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广德。真正的广德是不去说教,而是引导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不施不为,看起来好像圣德不足一样。圣王取天道而用之,建天德治天下,若盗天之道。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一直往回反,复归于道,寻回天真。而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去文巧浮华,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了。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最大的区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天下神器的生成要比任何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需持后而成,待天下功成之后而成。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言之教。神器造化天下,天所垂范自然之为,无人为之迹。道生成衣养万物,功成而不名有。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
      3、体会
      看了这章的内容,上士、中士、下士如何如何。觉得我现在的位置大约是在下士,有些惭愧不已。上了这么些年学,读了那么多的书,尽管读的书不算太多,可是可悲的是现状才是个下士,看到大道会以笑对之,觉得荒唐。孰不知可笑是孤陋寡闻的自己!上士的知行合一,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行天德,施常德,建天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返璞归真,去人智。大器晚成的原义,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原义是指天下神器的生成比其他物要晚。现代的理解是把它的意义引申为越是有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些成功。我的孩子现阶段很顽劣,也许是青春期叛逆,希望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二、第42章    负阴抱阳
       1、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释义
       本章讲道生万物之理,并阐明如果背离了天道,以人道治天下,会抬致失败,强梁者不得其死。道生虚漠鸿蒙之气,也称冲虚之气。冲气分阴阳,生阴阳二气。冲气和阴阳二气,合为三。有了阴阳之后,阴阳二气相合,便能够生成出来万物。是冲气撮合阴阳二气相合。万物是因为有了形(阴为形)、神(阳为神)才得以生,冲气为造物之机。人们所厌恶的,通常都是不生不长,只嫌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以孤寡不榖自称。因为物长大了、强大了,随后就会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只有归根复命才能跳出一个政权的生命周期。去人复天(反),导致损,但对天下却是有益的,天下会安定得更长久。以人助天(往),会导致益,自以为是恩泽天下,但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天下失天,会导致伤物害民。人们都尊奉人道之教,以为这样可让天下安定太平,成物养民。但我也要为天下立天道之教,因为人道之教这样看似增益之举实则会伤物害民,是恩生害。只有损人道,全天道,才能以德配天,真正地德被天下,福泽百姓,是害生恩。以人道强为治天下,以人撑天,没到该死的时候就死了。益之而损,是以人智治国,只知雄而不知守雌,为雄之道,称为教父。

       3、体会         
       明白了道的得失之辨——道的往反之辨——道的损益之辨,这样的一脉相承。我们做人就要做到教母,知雄守雌,以天道治国,知往反之理,明损益之辨,这样才能治事则事成,治身则成真,治国则能万世太平。德经的这几章都与道经的内容前后呼应,从实践的角度更清晰地阐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后世有很深刻的实际意义。联系生活中自己对于损益之辨则不是很明白。以为是损,就只是看到它的损的一方面,而不能再深入地看到之后的益。这也许与我们常说的祸福相依有一定关系吧。其实很多事情,要辩证地看待它,不能只从急功近利的看问题。损,其实是反,继而是得。反之,益,其实是往,进而是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2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7-8 00:24 编辑


    第43——44章  
    一、第43章  不言之教
   1、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释义
   本章讲如何运用道之柔弱。天下再坚硬的事物,也莫不是阴阳二气所化成的。而道之虚漠冲和之气,则是调和二气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再坚硬的东西对它来说,都如同驰骋于无物之境。至柔虚漠之气,驰骋于天下万物,我以此知道人之所为,有为之益,不过都是益之而损。而道之所为,无为之益,则是损之而益。道从来不用告诉万物该如何生活,它们会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道也从来不刻意增益万物什么,天下才能奉天而成。反观天下之人,具有以上德行的人太少了。
   3、体会
   在损益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如何实践。这与我旧有的信念系统中的“损益观”有太大的差别,恰好相反。以前,仅仅以为损就是损,益就是益,根本没有从更高的站位去理解其中的奥妙。应该从目标出发往回倒着去推理,为了达到目标(益),就要先从损做起。而不能只盯着益,从益着手,必然会导致益之而损。这与福祸相依有点相同的味道。如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似是对孩子好的行为(益),溺爱孩子,最后偏偏害了孩子(损)。有时适当地让孩子受些苦(损),实际上最后成全了孩子的人生(益)。明白了做事情要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立场、角度,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成求,先付出再收获。


   二、第44章  知足不辱
   1、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释义
   本章讲圣人为政以道为本,道为功之实、圣为功之名,圣人无名的道理。治天下之功,为天道之功,非人之功。如果圣人要爱慕虚荣的话,那么这是没有止境的。对道的疏离以及对功名的爱慕都只会陷入越来越深。君王出离了大道,以物立已,就会陷入纷纭的名物之中。退道全身,把自己推向万物之中,君王需要多少财货,才能彰显自己的尊贵呢?只会一步步越来越迷失于财货之中。得财货,以物市尊,则失道,则亡天下。得到天下的财货,最终导致失去天下。这一切都是因为君王功成之后,贪恋圣人之名,接着退道全身,以物立道,以物为事,最终导致失道亡天下。以名为事则藏名,以身为事则藏身,以物为事则藏物。物与道相反,物之所以得,道之所以亡。圣人要知天德之足,才能不至于因为贪慕圣人之名,一步步滑入败亡的深渊,自取其辱。从贪恋功名开始,就会一步步陷入最终的败亡之地。所以,要避免陷入这样灾难的下场,从第一步就要终止自己的丧道之举。君王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招致后面一连串的失败。知足,则道不亏。知止,则道不离。道不亏不离,圣人如此治天下,天下方能长久。   3、体会
   道——功——圣——无名。这其中的奥妙真是有趣!物与道相反,藏名、藏身、藏物,则道亡。世人常犯的错就是争天之功,以为成功的事是自己的功劳,而忽视了天之功,没有功成身退,而是争着抢功,都说是自己的功劳。可悲可叹!工作中有了成绩大家经常说是领导的功劳,而很少说是同事们精诚合作的结果。其实我们应该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无论在家庭关系中,还是工作关系里、生活圈里,都应当怀有谦和之心,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如易经中的谦卦是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好的卦象。这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功成事遂身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2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7-11 23:14 编辑

    第45——46章  
    一、第45章  大成若缺
   1、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释义
   本章讲亏已成道的道理。圣人亏已成道,至于无名无身。道常足而不亏,损人道之妄为,全天道之自然,才能损之而益。事道者,唯道是从。大道之盈,虚漠无穷,而衣养万物。而以物为事者,物之用皆有穷,因为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道之用,才能无穷,因为道无始也无终。人以物理人情为正,道以至虚至静、不物不亲为正(正见)。唯有屈人,才能德正。天工神化虽无人之技巧,但是却能造就天地万物之大美,才是真正地大巧,但是这种大巧却是与人工相反,浑然天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人一旦被自己的心智和欲望所主宰,认为人是正的,人的造化是美的,人的说教是真理,那么就会导致灭天丧道。只有守静笃,水静犹明,人静则归根复命。君王虚静内守,才能复天之正,复神化之正,复天理之正。君王清静则灭人复天。天复则天下正。有道之圣王,不以人灭天,而以天救人。
   3、体会……
   这章让我再次体会到“守静笃”的重要性。静——归根——复命——复天。这个进程中至虚至静是根本之出发点。平时的生活中就要时刻守住自己的心,让它静下来,不要浮躁,不要让心总在喉咙处随时准备跳出来,沉下心来,才能去做事、生活、工作。现实中我们时常心浮气躁,着急着吃饭、走路、看手机、上班、开车、上楼、写文件……总之,心不知在哪里,就像两年计划里最近在讲的魂魄不在一处,如行尸走肉,魂不附体、心不在焉的感觉。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心不静,可能在大环境里不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生活目标,漫无目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很是可悲。另一个体会是不言之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功成事遂身退的感觉又出来了,不与天争功,时刻对天充满尊敬、崇拜、敬意。
   二、第46章   天下有道
   1、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释义
   本章讲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后果。天下不失其天,万物不失其根,万物和平,各正其命,天下无战事,马用在了农事上,而不是用战事上。天下无道,君主为政不以天为本,天下失其天,这样构成天下的各个部件,就不可能再和平调顺,不停地互相剿杀,导致天下大乱,战乱频仍,马就会被用在战事上。天下无道,说明君王有罪,体现在他逆天而为上,因为他最开始贪恋圣人之名,接着贪恋王位之尊,进而贪恋财货之丰,说明离道。君王做了祸国殃民的事,关键在于他为政以人,以人害天。因为他不知道,道才是大盈大足。反之以物为事则处于道亏的状态。君王以人道为政,以为有益于天下,实则是损害天下,最终会给天下带来灾难。能做到体会通达大道之足全,并能抱道不离,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君王天德常足。唯天德常足,天下方能常正。
   3、体会
   从有道和无道的对比,展开说明不同的结果。虽然原文是从君王的角度来说天下的,但其实大到君王、小到自己的治理都是一个道理。修齐治平是中国几千年来古人的终级目标、追求理想。其实是一个道,同样的规律。还学习到原来在先秦时代是用车战战术,秦朝后才用骑射,看来历史是如此讽刺的倒退着,而我们还以为是一直进步的趋势。后来用牛替代马来耕田。秦朝后由于国力空虚和防止内乱而制定的马政改革,导致了后来的中原王朝对外族的战争上一直处于战马不足的状况。这段历史很有趣,又增加了一点对行有益的“知”。另外,天下处于何种状况,就可得出君王是否有功,或有罪的结论,标准就是他逆天而为,还是顺天而为。看来无论是做自己的“国王”,还是家庭、单位、社区、省市县、国家、地球的“国王”,要始终坚持做到抱道不离,为政以天,遵天道,这样天下才能保持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6: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章都有生动的体会,值得学习。另外,还要写对这两章的整体感受和月总结,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3: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7-14 22:58 编辑


         两章体会、6月小结 :

           一、45、46整体体会:
       对于君王提出了一体的高要求,抱道不离,顺天而为,守清静,才能正天下,通达大道。天下有道,是君王的功劳。反之是君王的罪过,在逆天而为。对于君王理解更深了,不再局限于国家的君王,扩展至单位的君王、社区的君王(领导)、家庭的领导、自己个人的领导(国王)。老师曾讲:能为心师,方得安乐。关键在于静下来,管理自己那颗心,以及心的每一个念头,关注觉察每个念头的善恶、来去,并及时调整,使得利益最大化,更好地推动我们平凡的生活过得精彩纷呈!

            二、第39---46章节梳理(复制自铃兰姐的梳理,觉得很细致入微)
  
  
标题(首句)
天道之理
天道之行
人智之行
39
天清地宁(昔之得一者)
得一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
1、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是亨通显达于他物,为贵,贱是亨通显达之前的状态,为贱)
  
2、数舆无舆,不欲玉石
1、失道后,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侯王蹶
  
2、害怕“孤、寡、不榖(不成才)”
  
讲究数舆以示地位权势
  
喜欢佩玉以示层次
40
道之动用(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从失道到得道。
  
2、弱:道无所有、无所执、虚极静笃,看上去不高不贵不强(其实是真正的强)
  
3、道之用:与利对,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
喜欢用强势(可能会一时得逞)
41
上士闻道
1、明道若昧、进道如退、夷道若纇
  
2、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闻道则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42
负阴抱阳(道生一)
1、负阴抱阳,主生。(负阳抱阴,主杀)
  
2、损与益(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重视物质性生活,忽略精神性就是最大的益之而损。即逐利弃用。

1、重视物质性生活,忽略精神性就是最大的益之而损。即逐利弃用。
  
2、美国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不过强梁者有极大的害天道的破坏力
43
不言之教(天下之至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少有人做到。
1、天下之至柔(道),驰骋天下之至坚(物)
  
2、“无有“(虚漠冲和之气,未始有物,是谓无有)入“无间”(万物一体)---是在说根在哪,本在哪,为什么要抱一
做不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做到反面去了:言教、包办代替、逐利弃用
44
知足不辱(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知止不贻,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

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都牵挂满心怀也
45
大成若缺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人心之躁)胜寒(道之如水)
46
天下有道
1、知足之足,常足矣!
  
2、能够体会通达大道是谓知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不知足:失道妄为,以妄为常,是谓不知足
  
2、流行文化的知足,对自己拥有的物、财、才能、地位等的满足。这个知足,和道没有关系




             三 、月总结
         第39章——46章,回顾看原文、总结,再次理解老子的写作深意。自38章进入德经以来,对于实践的具体指导性越发显得清晰,针对性强。对于在道和失道的对比,运用对句、排比、对比、比喻等写作手法,让我们从不同的层面理解应该多处于天道,少用人智之伪巧,使天下常处于有道、在道的状态,而不能总是想着强势得之,应学好损益观、强弱观、利用观、无有观等,并正确运用它。对于阴阳也有了更深的体悟,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做事做人时应谨记。对于自己的夫妻关系有帮助,改善了对话的风格,以前总是找先生的问题,认为都是他做得不好。现在注意和他交流时和颜悦色,温柔以待,用商量的口气说话。不是人们常说,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就是好好说话嘛。看来要真正实践还是要用一番功夫的。但自己改变后,比如在孩子上哪所高中的问题上,我支持了他的看法。在修缮家里地板时也同他好好商量,征求、听取他的意见。感觉关系比以前和谐了好多,他跟我说话的语气比以前也有一些转变。看来似乎方法找对了,以后要继续加油!努力改变自己,和谐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23 , Processed in 1.10964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