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林溪

林溪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了大道无形以及道的运用和本体。从运用的角度讲,能够按道的法则行事,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归顺,没有祸害。从本体的角度讲,大道无形无相,说出来也平淡无奇,但是能用之不竭。本章旨在说明,认识大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因此,人们切勿舍本逐末,背离大道,为一时的名利所诱惑。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老子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向一个极限。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8 1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溪 发表于 2018-6-8 09:46
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对我的触动很大。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

生生不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这个体会真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当老百姓违反天道,犯上作乱时,统治者尽量不要施加刑罚,而应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和感化他们。道是什么?道也是无为,无为是什么?就是静、朴、无欲。

      第38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本章老子讲了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
从本章开始就是德经了,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把道运用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
     本章首先揭示了上德与下德的区别。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真正的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如道无为。
    老子把政治分为两个类型和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无为的类型包括道和德;有为的类型包括仁、义、礼。五个层次即道、德、仁、义、礼,其中德(上德)和道是这五个层次中最高的标准。下德包括仁、义、礼。统治者不明道,以自我名义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义、礼目的都是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09: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   第31章——38章
    《道德经》第30章:物壮则老。老子阐述了对待战争的态度。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勿强”二字,前半部分讲有道之人辅佐君主,不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天下,因为战争不管胜负,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半部分讲真正完美的方式像树上结的果实一样,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借战事的问题向我们阐明确了一个人生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头,太过头会走向反面。
    《道德经》第31章 用兵贵右 老子的战争之道,是第30章的继续。老子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因此要尽量避免战争。老子把对兵器的看法融入到自己的哲理之中,他认为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为得道之人所厌恶的。战争是不得已而用的手段,和平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好的。所以,在中国的古礼中,常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
     第32章  道常无名  老子讲了道的“无名”和文化、思想、制度的“有名”。道是无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对于文化思想的提倡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危险。
     第33章  不失其所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一个人战胜地别人容易,自省战胜自己却很困难,能够自省、自强、自知,自足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老子讲了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核心内容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为最大。
第35章 往而不害 大道无形无相,也平淡无奇,但是能用之不竭。能够按照道来行事,天下会归顺。
    第36章  国之利器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在互为转化。老子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第37章 道常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老子认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无为,即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道而为,就会自然走上正轨。
    第38章 上德不德 处实去华 本章开始讲《德经》。本章老子提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我们不应务虚,而应当以返本归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2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章 “一”的哲学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在本章,老子讲的是道的应用。一者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国家,都要得一,按道的规律去做事。老子列举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天与道相合便会变得清明,地与道相合便会变得宁静,神与道相合便会灵验,川谷与道相合便会盈满,王侯与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
         第40章   有生于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都是循环往复的,而我们周围的事物也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如此循环往复。“弱者道之用”,道在发挥作用的方式,用的是柔弱的方法,用弱反而能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第一章老子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照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4 0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溪 发表于 2018-6-17 20:48
第三十九章 “一”的哲学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

亲爱的,没有译文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1:2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善贷且成。 译:上等的人听到道会努力实行它,中等的人听到道感觉若隐若现,怀疑道是否存在,下等的人听到道一笑了之。如果下等的人听闻大道不哄笑的话,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对于明道的人,对道的体会就是混沌、杳杳冥冥,对于行道之人如同在后退,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不容易看见的。有德的人像谷一样地低调,深知什么是白,却安守于黑,然后才能得到白。广大的品质看起来缺少很多,空旷没有形态,没法把它填满。具备好的品质的人因遵循道的自然本质,自自然然,反而像偷偷摸摸。品质纯真的人,不以他的纯真为美,不自夸,别人看像是污秽一样。方而没有折角,大的器物形成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大器晚成。大的声音是无法听见的声音,神器造化天下,无人为之迹。道没有边界涯际,没有形状,没有言语和音声。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 体会:道在万事万物中都有存在、体现、作用。比如上德、大方、大器、大象等,都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而道是没有形态,不可见的,也是没有声音,听不到的,它的整体隐藏无法言说,只能见到它所影响的具体事物,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万物依赖而形成的道就是这样运作的。 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又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这是大道的衍生规律。人们最厌恶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天下的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增加,增加它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为人和气,才算是有道德之人,如果坏事做尽,随意而为,不不会得到人们认可。 体会:这一章老子讲了2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用是柔、弱。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们为人处事要自谦,不计较个人得失,若谷、若溪,守中,合于大道,反而对我们的人生有益。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以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悲喜,能致虚极、守静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1: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善贷且成。 译:上等的人听到道会努力实行它,中等的人听到道感觉若隐若现,怀疑道是否存在,下等的人听到道一笑了之。如果下等的人听闻大道不哄笑的话,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对于明道的人,对道的体会就是混沌、杳杳冥冥,对于行道之人如同在后退,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不容易看见的。有德的人像谷一样地低调,深知什么是白,却安守于黑,然后才能得到白。广大的品质看起来缺少很多,空旷没有形态,没法把它填满。具备好的品质的人因遵循道的自然本质,自自然然,反而像偷偷摸摸。品质纯真的人,不以他的纯真为美,不自夸,别人看像是污秽一样。方而没有折角,大的器物形成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大器晚成。大的声音是无法听见的声音,神器造化天下,无人为之迹。道没有边界涯际,没有形状,没有言语和音声。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 体会:道在万事万物中都有存在、体现、作用。比如上德、大方、大器、大象等,都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而道是没有形态,不可见的,也是没有声音,听不到的,它的整体隐藏无法言说,只能见到它所影响的具体事物,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万物依赖而形成的道就是这样运作的。 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又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这是大道的衍生规律。人们最厌恶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天下的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增加,增加它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为人和气,才算是有道德之人,如果坏事做尽,随意而为,不不会得到人们认可。 体会:这一章老子讲了2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用是柔、弱。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们为人处事要自谦,不计较个人得失,若谷、若溪,守中,合于大道,反而对我们的人生有益。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以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悲喜,能致虚极、守静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自由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空虚无形的东西,能自由穿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中。我因此懂得了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体会:天下最柔的东西让我想到了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驰骋于天下万物之中,造福万物而不主导万物,也不居功自傲,居善地,心善渊,因其无私而成其大私。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又让我想到了孩子教育。当我们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言教时,为什么孩子不听还叛逆!?家长只要心安,不焦虑,有定力,做好自己,做好榜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无言、无为的教育的好处。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名利、财产与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追逐名利必然付出大的代价,过分的追求财富会损致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体会:本章老子讲了2个观点:一个是要珍惜生命,不要太看重名利。二是教人知足、知止。一切事物过犹不及,因为道者反之动。生命比名利、比财富更重要,没有生命,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追求物质财富没有错,但欲望过多,过分追求,不知足、知止,会产生祸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0: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概括:本章主要讲了真正的大好象有所欠缺,大成、大盈若缺、若冲。大合于道,淡乎无其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所以看似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真正大智慧的人反而很谦卑,虚怀若谷,清静无为,看似很普通。
      体会:本章感触比较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清静为天下正。这是上德的人,合于道的人,若谷、若溪,处在低洼处,谦卑,不言,清静无为。春秋战国时,烽火连天,没有义战,老子提出此观点国家可以隐藏自己的势力,深藏不露,让对手忽略我们的存在,所谓柔弱胜刚强。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多时候锋芒毕露,对老公、对孩子、对同事指手画脚,进行教导,要强,要胜,处在躁热的状态,魂魄不能抱一,难以清静,怎么能沉下来!?自己内心不能和谐,家庭怎么能和谐,人际关系怎么能主谐?所以感觉这个清静为正特别好。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概括:本章老子阐述了知足常足的观点。统治者如果遵循道,政治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统治者如果放纵欲望,贪得无厌,祸乱就会四起,百姓就会遭殃。
     体会:很喜欢这句:知足之足,常足矣。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不知足,不知止,过度的欲望,特别是这个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愿望,有度、有节去追求人生的目标,知足而快乐。但很多的时候我们去追求超过我们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财富、名利,得不到时很挫败,沮丧,但仍不停下来,整天浮躁、狂热,身心得不到清静,到最后连健康、生命都失去。所以一个人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适可而止是多么的重要!知足、知止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牢记这4个字,有所追求,适可而止,快乐生活,享受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3 14:46 , Processed in 1.109545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