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一、经文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二、整体理解
大道顺应自然,万物自然运作,是谓大道无为;
万物皆由大道而生,大道运化万物,是谓大道无不为。
候王若能笃守天道,万物自然运作。自然运作中人欲蠢蠢欲动,我将以天道镇之。
有了天道,也就不会有人欲妄作。
去人欲从而抱虚守静,天下将自然符合大道。

三、具体心得
1、人欲与天道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本来就在道上,在道上的才是人,但同时人一定也有人欲,功成名遂人欲易起,道就如镇山石,也如照妖镜,涤除玄览,抱虚守静,从而有所属,天下将自然运化,万物皆在道上。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一、经文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二、整体理解
上德之人,行无言之教,无所得,因此是有德之人;下德之人,不摒弃人言伪教,因此是无德之人。上德之人无为且无所执,下德之人为之且有所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人德之上者,虽为之,但无所执;
人德之下者,为之,且有所执。
用礼仪规范来约束,但没有人能响应,只好强制他们去按照这些礼仪规范执行。
因此,天道已失,只好以德教治理天下,德教已失只要以人仁天伦治理天下,人仁已失,只好制定标准的伦理规范来治理天下,标准的伦理规范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只好用既定的一些仪式强制人们遵循。
仪式性的礼教,是人们天然的忠信仁爱丧失的结果,是天下混乱的开始。
人的智识,是天道散导致人道盛的结果,实际上是天下愚昧的开始。
因此守道的君子处天真素朴之后,不居忠信之薄;处天道之笃实不居仁义礼智之华,去下德存上德。
三、具体心得
1、德、仁、义、礼
这一章才对礼有了一个理解。以前并没有觉得礼有什么不好,现在知道了它的发展和根源。德,万物自化;仁,心中有仁义忠信;义,心中没有,但有一个既有的大家认可的伦理标准;礼,这个伦理标准也乱了,只好制定一些仪式规范强行人们去执行,执行的是仪式,仪式本身的出发点却不一定被人记得。这是一个道心向人心演变的过程,一个道开始分化的过程,一个从内向外演变的过程。所以要执古御今,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学习皇帝阴符经。到这里,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40章
一、经文原文
第三十九章 天清地宁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以为基。
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整体理解
迄今为止的得道者: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通,河谷得道而万物涌现使之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天下安定。它们得以形成都是因为道。
天不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安宁难免要倒塌,神不能保持宁通难免要消散,河谷不得充盈难免要干竭,万物不得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依靠贵高,难免要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它的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不就是把低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需夸誉的。不想像玉的华丽,而宁可像石块班的坚实。

往返转化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一万物之母,有生于无这一万物之始。

三、具体心得
1、得道与失道的世界。
清、宁、灵、盈、生、贞,这是得道的世界,万物各得其所,各在其位。裂、废、歇、竭、灭、蹶,万物崩塌灭亡,这是失道的世界。得与失,就在这个一。说它简单它不简单,它为本为基,说它不简单也简单,数舆不如无舆,无器为神器。万物各有不同,但本源又是相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违反,离去,往返,回复,没有这反,就无法归根复命。反就是道运动的本质。
弱者道之用,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雌、黑、辱为善地,守此即为守道,弱才是道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没有及时提交心得,情况是这样的:
主观原因:没有提前安排好每日进度,还是拖了一点到最后,心得拖到周六才准备写;
客观原因:结果赶到周六早上一早被突然通知去学校命题,交手机,断网,关在酒店两天,没法赶最后时间。
想在群体去解释,主要是非常担心因为这次被不允许继续跟读了,但是又感觉没什么好解释的,总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所有这些看似不可抗力原因总有个内因牵动。所以还是自己内部的问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思来想去,算了,还是以此为戒,警告自己,接下来不要再出现类似情况。

道德经第41章、42章
一、经文原文
第41章,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2章,负阴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二、整体理解
41章 上士听闻道,会勤勉地笃行大道。中士听闻道,有时在道上有时又逃离大道。下士听闻大道,哄然大笑。不是下士哄然大笑的道不足以称为道。因此自古有云:对于得道者来说,大道暗昧,光而不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看似远去,实乃返回大道;平坦宽阔的大道其实会顺应自然本性,总有一些不平。上德空纳就像川谷;广德无形就像是德性不足,建德因物自然像是行道者懈怠;最原始的德性就像是浑浊混沌。大白者(知其白,守其黑)有黑垢,大方者没有棱角,大器者总是最后生成,大音听不见,大象无具体的形状;大道隐匿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使万物生长。
42章 道是独立唯一的,这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冲击最终成为和谐状态。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和不穀的状态,而王公偏偏以此自居。因此,去人复天,导致减损,实则有益;以人助天,看似有益,实则伤物害民。人们遵奉人道之教,我也要为天下立天道之教。强壮坚硬的东西没到该死的时候就死了,我要以之作为施教之参照。

三、具体心得
    根器不足,也无法识别和感受到道的存在。想起之前问老师怎么一开始不讲原地经行,老师说之前的感知觉练习就是在磨练我们的根器。大道无形,不是一般的人道所理解的,甚至是处众人之所恶的,和下士所追求的是相反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下士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呢,反而哄然大笑。
   这道德经是本好书,是经典,可是每个人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因为根器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2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43、44章
一、经文原文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二、整体理解
天下能曲能直之物,可以驾驭天下至坚之物。无形之物可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而体会到无为之益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
有言之名与有我之身哪个更亲近?有我之身与所求之物哪个更贵重?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是有害?过于爱惜必然会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藏货必定招致重大损失。所以以道之一为足就不会被有形之万物所奴役,知道万物有形之局限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

三、具体心得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至柔即为道之用。至柔,不是完全瘫在那里,而是可曲可伸。而至坚,易摧易折,如强梁者不得其死。
2、知足不辱
抱道守一,以一为足,不以己为身,以物为役,也就不会有大患。
3、知止不怠
听白云先生的解释有点内外部同时观察的状态,守着道,同时知道万物之名,保持内部的虚静,以无欲观其秒,以有欲观其缴。

这几句读到身上去了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4: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18-7-13 20:38 编辑

道德经第45章46章
一 、经文原文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二、整体理解   
    大道之成,随物而成,无形无迹,看起来就像有所缺,但大成之用,以一通一,天地万物皆为一,无任何败坏的地方;大道之盈,若器之无,因之空虚,其用无穷。 大道之直,若树之柔,可直可曲;大道之巧,顺应万物,鬼斧神工,无人工痕迹而显得朴拙;大道无言,不辩自立,显得言语笨拙。正如干燥清爽让人感觉不到寒冷潮湿,清凉安静让人感觉不到暑热,所以涤除玄览,清净安静,天下也就自正。
    天下有道,人们弃除战马忙于耕作。天下无道,战马嘶鸣生于战场。各种人欲显现,也就违背大道;追求人欲的满足,也就脱离了大道;以妄为常,也就完全失去了大道。能够体会通达大道并能抱道不离,天下才能恒常有道。
三、具体心得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一句让我体会到道之为一,道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大道是纯然一体的,万物本来的样子,没有具体的唯一的标准,看似万物各有缺损,却恰好是“大制不割”的体现。没有分裂,没有破损,其用也就不弊。这一句给我的感觉就是道为一。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一句让我体会到道之无,道是变化无形的神器。什么东西可以无限的装满万物?这个道之神器,永远是空虚的,变化的,生成的,涌动的,所以小物小盈,大物大盈,乃为神器,其用无穷。

3、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见可欲民心乱;人人都追求可欲之满足就会出现竞争,相互侵犯和伤害,人与人之间相去甚远;不知满足,那可能会导致神灵都不会保佑的祸患。所以要知道大道为一,本身就是具足的、恒常的,而天下万物,引起欲念的各种事物都是道演化而来,都是细末的、不完备的、不足全的、不长久的,追求后者只会离大道越来越远,引来大祸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2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月月结
这个月读道德经第39-46章,大概在讲道之用,进一步理解了道之反、弱、柔、无等,也说不出个更清晰的逻辑。老子好像反反复复地在讲同样的东西,但是又好像不一样,每一章读出来的体会也是不一样的,还挺享受这种“重复”的,完全地浸泡在这里,有点上瘾的感觉。这个月开始能读出来了,跟着陈琴老师读和背,虽然背过了不久就忘了,但是生活中应用的时候会自然地想到某些句子。
       前天研究生宿舍好友问我她想开工作室,说谁谁谁感觉专业能力还没那么强都开工作室了等等,说开工作室是自己这么多年的梦想,想要去租房子,但是又有点担心,一边感觉自己自大一边又感觉自己不行,问我现在是不是合适的时候。我想到了“执大象,天下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开工作室不能等同于租个房子开始营业,那是外部看来的样子,真的要开工作室的时候,其实内心是知道答案的,答案不用思考,自然就出来了。你只需要”执大象“,自然就”天下往“,租房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前碰到这类问题,我也会和她一样的纠结,但是这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像心里很自然就知道了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5: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学以致用呀,为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20:2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经文原文 道德经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道德经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整体概括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万物;不用向窗外窥探,便可通达天道。知道之常足,以一为足,无须外求,向外走得越远,对道知道得也就越少。因此,得道的圣人不用刻意去做什么自然就了解万物,不用刻意去探求万物自然就知道如何称呼它们,不用去刻意改造什么自然就能成就万物。 当我们去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会让我们每天都有所增益。而当我们去了解大道时,每天学习新知识反而会让我们每天都有所损失。 不断弃除这些有为之道,最终只行无为之道,反而能无所不为,万物各得其所,皆有所成。 所以说要取得天下常要行无为之事,顺应万物,刻意去改造万物,损失大道,不具备大道之足,无法取得天下。 三、具体心得 1、不出户,知天下;不闋牖,见天道。 这也不是说圣人就不与外部打交道不是脱离现实,“不出户,不闋牖”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最重要的是能涤除玄览,抱道守一,以内部虚静观万物并作,从而能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新知识学一点就多一点,但同时知识是具体的,耽于巧智,也就必然远离大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22:0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49、50章 一、经文全文 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 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二、整体理解         圣人没有个人的私心,而是以百姓心为己心。德行合道者我用道辅助他,德行背离道者我也用道辅助他,这才是圣人之德,合乎大道。能通达大道者我用道来辅助他,不见大道者我也用道来辅助他,这才是圣人之德,处处彰显的是真实不虚的大道。圣人在天下,警觉如母护子,和百姓心浑然一体,耳朵听到的是百姓,眼睛里看到的是百姓,无论是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圣人把百姓视若自己的孩子,以道衣之养之。        人在出生的同时也在趋向死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给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为什么会这样呢?过分地看重和追求生了。所以说善于养生者,在高地上行走也不会与野兽老虎相斗,进入军队也不会与人刀兵相见。野兽没有地方可以拱角,老虎没有地方措爪,刀剑没有地方放其刀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过分的欲望,没有争斗之心。  三、具体心得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因物自然,善救人,无弃人。 2、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 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无常心,无奇欲,也就无大患。无有入无间。柔弱胜刚强。相反,强梁者不得其死。 3、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想起了各种瞎折腾,为了生,很用力,殊不知却是在朝向死。因物自然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1:5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51、52章 一一、经文原文 第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二 整体理解       道为万物之根,德为万物之本,万物得道而生、而长、而成形、而扩张成势,因此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根扎的深,本固的牢,形端的正,势成的久,率天之命而成人,这便是常自然。         因此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并抚养它保护它。而使之生长却不据为己有,养育它却不自恃有功,使之发展却不主宰,这就是奥妙深远的德。        天下万物都有源头,这个源头即为道,道就是让天下生生不息的万物之母。了解了这个源头,也就了解了万物,守住这个源头,笃守这个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散发的孔穴,关闭欲念进出的大门,抱神守静,终身不用费力自然通晓万物。打开欲念散发的孔穴,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无法停止劳碌而不能通达大道。见道之幽微,才能洞察万物,守道之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用道之光,返照内在之明,不会留下灾祸,这才是遵循天地万物的常理。  三、具体心得        道为万物之根,德为万物之本,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那人呢?万物纷纷杂杂,人要想对万物了然于胸,唯有去通达这个道,顺万物之势,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想当然地去剖析和改造。得其母才能知其子。        知其子,不是用强、用力,不是以博斗的姿态去谋取万物之利。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对这两句太有感触了。查字,勤,是在酷刑下从事苦役,心里受苦。每天忙忙碌碌,总是感觉压力大,其实是因为没有抱虚守静,把精气神都散出去了,消耗在各种事物之上,从这个事到那个事。事永远没有穷尽,追逐也永远没有尽头,精气神也一直在耗散,所以越来越累。         这次骨折了,不知道怎么就让我想起那句“强则断”。再不“塞其兑,闭其门”,真的就是作死的节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03 , Processed in 1.09542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