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莫雪萍

莫雪萍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五天(10.9)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正音
1、当: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白话版《说文解字》:当,两块田地面积相对等。字形采用“田”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2、五官:据《曲礼下》“天子有后”节,指司徒、司马、宗空、司士、司寇。这里泛指政府各级官吏。
3、治: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4、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这是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确定的穿着丧服的规格、服丧时间长短、服丧内容的丧礼制度。
5、亲: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三、朗读
已上传微盘

四、翻译
学者不等同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而五官若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治理之道,师者不等于五服内任何一种亲缘关系,而五服之内的亲属不通过师道的教化,就不知道五服所代表的亲属亲疏秩序(不懂礼)。

五、阅读心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虽非亲属,却是文化传承与伦理教化的关键。《仪礼》中每一次举办礼的过程都是一个教化场,洗礼洗礼就是这么来的。进学之道,师生共同体最终达到教者能化民成俗,学者能摄职从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六天(10.10)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查字正音
1、德: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
2、官: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3、器: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4、信: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5、约: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6、时: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
7、齐: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8、本: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三、朗读
已上传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最大的德不拘泥于任何官职(德行本身即可感化他人,无需依赖官职),真正的大道不局限于任何器用,最大的诚信无需契约约束,最要紧的天时不会将万物消长,荣枯,兴衰整齐划一,明白了这四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五、阅读心得
有了“德、道、信、时”,学习共同体就鲜活起来了,就像一根管道畅通无阻,它可以调和五声、彰显五色、统领政务、凝聚九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5-10-11 17:02 编辑

第六周第七天(10.11)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正音
1、祭: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2、川: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3、源: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4、委: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5、务: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6、本: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三、朗读
已上传微盘

四、翻译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先祭河再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源),海是水的归宿(委),这就叫作务本。

五、阅读心得
治学、治家、治国以及个人的修身都是一样,从根本出发,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方能成其大业。孩子行为上的问题,从行为上纠正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如何形成这样的行为上去找原因,从源头上修正,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2025.10.12~10.18)任务:
第七周第一天(10.12)
提问:第一天,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答:需要通过办学教学来化民成俗。
具体要求:
1、发虑宪,求善良(好好干把事干好)——謏闻(有人听你说);
2、就贤体远(亲之承之)——动众(有人跟你走);
3、化(有所生有所死)——成俗(有人把心跟你齐)。
具体到做好每天的穿衣吃饭睡觉等等都可以“化民成俗”:穿衣——得体,吃饭——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睡觉——有作息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二天(10.13)
提问:第二天,学籍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答:人类的一切活动,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到人类覆灭的那天为止,都只不过是一件事“学”,以学立身、以学立家、以学立国、以学平天下。人如何跟天地沟通,与万物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学这个通道(成器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三天(10.14)
提问:第三天,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答:“在教学的进程中,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相胜,阴阳互推(教学相长)。教者与学者躬身入局,教者——(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其善。揭示“学”是一个教学相长,困而知之的动态过程(斅学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四天(10.15)
提问:第四天,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答:大学之道就像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两种视角看待大学之道,从宇宙视角,就像蚂蚁的工程,如同蚁穴般渺小,天道的运行不因你是否存在而有任何改变,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有谦卑之心。从人类视角,历经九年历程甚至更长,投身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场需要终日乾乾,全力以赴的壮丽生命实践。最终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契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43 , Processed in 1.090440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