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liying

李影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07日
第6周第3天


学习内容: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一、查字,全文正音
1.  君:,甲骨文手执权杖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
2.
察:察,篆文宀,庙宇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3.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4.此:,甲骨文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
5.学:學,甲骨文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的简写,即”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简体甲骨文将“爻”简写成“乂”。繁体甲骨文加双手,表示求知儿童在教师指教下双手持筹运算。金文加“子”(求知儿童),写成“教”、“庐”会义的结构。繁体金文加“攴”(持械击打,体罚),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作为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君子察觉到这三件事的道理后,就可以触类旁通,持续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了。
四、阅读心得:
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这三者都存在于教者和学者,相互促进。

师说:
陈刚 10/7 11:41:12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

陈刚 10/7 11:42:33
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陈刚 10/7 11:43:20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

陈刚 10/7 11:44:31
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陈刚 10/7 11:45:10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陈刚 10/7 11:47:45
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陈刚 10/7 11:47:51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陈刚 10/7 11:48:21
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

陈刚 10/7 11:48:29
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

陈刚 10/7 11:48:53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

陈刚 10/7 11:49:26
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

陈刚 10/7 11:49:49
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陈刚 10/7 11:50:49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10-9 08:55 编辑

2025年10月08日
第6周第4天


学习内容: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一、查字,全文正音
1.  古古,简体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繁体甲骨文再加一个“口”(言说),强调“古”的“口口相传”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由一竖表示的“十”写成一竖加一点的“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2.物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和三点血滴连写成“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
3.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
4.类,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省去“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5.和,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古代的学者,喜欢排比并列各类事物。鼓,本不属于五声,而五声若没有鼓的调节就不能和谐,水,本不属于无色,而绘画时若没有水的调和,五色就无法彰显色彩。
四、阅读心得:
有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缺少了它还真不能完全展现出他的本质,这提醒我需要特别注意自己还看不到,思考不到,却又客观存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09日
第6周第5天


学习内容: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一、查字,全文正音
1. 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2.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3.师,甲骨文残块兵符——参见“𠂤”*虎豹等猛兽的尾巴,借代将帅手中象征军队指挥权的旌旄),表示拥有兵权的统帅,手执旌旄,指挥全军。:动词,拥兵统帅,手执旌旄,率军伐战
4.服,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5.亲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亲”,将金文字形中的“見”写成。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学,本不属于五官中的一职,而五官若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治理之道,老师本不属于五服,而五服之内的亲属不通过老师教导,就不知道应当怎样互相亲近。


四、阅读心得:
仔细品味,确实是这样的,可是却这么容易忽略掉,说明之前心里是有倔强和不服的。


师说:
陈刚 10/8 11:50:32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

陈刚 10/8 11:51:17
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陈刚 10/8 11:53:06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陈刚 10/8 12:00:59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陈刚 10/8 12:04:35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陈刚 10/8 12:07:51
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

陈刚 10/8 12:08:09
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陈刚 10/8 12:08:29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陈刚 10/8 12:09:19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

陈刚 10/8 12:11:21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10日
第6周第6天


学习内容: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一、查字,全文正音
1. 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2.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3.器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4.信。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动词,许诺,发誓
5.约約,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6.时,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
7.齐,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8.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名词,树的根部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君子说:最大的德性不局限于任何官职,最高的道理不拘泥于任何器用,最大的诚信不必用符券约束,最要紧的天时不会将万物消长,荣枯,兴衰整齐划一,明白了这四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四、阅读心得:
大德,大道,大信,大时都是天地自然的符号,象征,天地自然之广阔无边无际,不应用人类的局限去理解,我只是个管道,天地自然的心流,神流经我,通过我来表达,创造,彰显他的神性而已,不是天地自然需要神性的证明,而是我需要证明自己是天地之女的神性,所以匍匐在天地脚下,脚踏实地毕恭毕敬的领命工作。


师说:

陈刚 10/9 10:03:24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陈刚 10/9 10:04:46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陈刚 10/9 10:11:43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陈刚 10/9 10:11:52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陈刚 10/9 10:12:12
牛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陈刚 10/9 10:12:52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陈刚 10/9 10:13:52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陈刚 10/9 10:16:18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陈刚 10/9 10:16:33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陈刚 10/9 10:17:05
类、比物(多物),扭者

陈刚 10/9 10:17:11
三种东西

陈刚 10/9 10:17:39
构成三个系统

陈刚 10/9 10:18:04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18:56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19:22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20:02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陈刚 10/9 10:20:30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陈刚 10/9 10:22:36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陈刚 10/9 10:23:12
所谓玄,所谓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10-13 08:28 编辑

2025年10月11日
第6周第7天


学习内容: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一、查字,全文正音
1. 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2.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3.河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呵”的省略,表示吆喝、呼唤。河,甲骨文水,川流“可”的省略,即“呵”,吆喝、呼唤),表示隔水吆喝,唤船摆渡。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
4.海,金文水,河川每,即“毓”的本字,孕育),表示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
5.源,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
6.委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7.务。敄,金文矛,武器攴,持械打击),表示持矛拼杀。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8.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二、朗读:
见微盘

三、翻译: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先祭河再祭海,河是源头,海是众水之所汇聚,这就叫作务求根本。


四、阅读心得:



要先知道本是什么,才能务本,悟了本,才知道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对应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人事物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发展。


师说:
陈刚 10/10 08:56:28
说道术因为是术,要指明是什么的道术

陈刚 10/10 09:04:58
这样关干鼓和水的说法就完整了

陈刚 10/10 11:06:27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是一个比物丑类的系统,玄系统,1=1+1的系统

陈刚 10/10 11:18:25
这个玄系统,比物丑类的系统,不只是鼓之于五声之和,水之于五色之章,还有学与五官之治,师与五服之亲

陈刚 10/10 11:19:05
这个比物丑类之类,是一个灵魂一样的存在

陈刚 10/10 11:20:02
是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一个系统的德,一个系统的道,一个系统的信,一个系统的时

陈刚 10/10 11:21:05
鼓点运行的好,这支曲子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陈刚 10/10 11:22:06
水的作用发挥的好,这个调色师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陈刚 10/10 11:22:28
学问做得好的官员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陈刚 10/10 11:23:07
读书读的好尊师重教的亲戚之间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陈刚 10/10 11:24:09
比物丑类,扭出来的“类”其功能和价值便是德道信时

陈刚 10/11 06:47:42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陈刚 10/11 06:49:39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陈刚 10/11 06:59:00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陈刚 10/11 07:02:25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陈刚 10/11 07:02:47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陈刚 10/11 07:03:08
大德不官

陈刚 10/11 07:05:49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陈刚 10/11 07:06:25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陈刚 10/11 07:06:37
大道不器

陈刚 10/11 07:07:48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陈刚 10/11 07:14:20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陈刚 10/11 07:15:38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陈刚 10/11 07:16:11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陈刚 10/11 07:16:16
大信不约

陈刚 10/11 07:19:47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陈刚 10/11 07:20:15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陈刚 10/11 07:21:33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陈刚 10/11 07:22:01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陈刚 10/11 07:33:27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陈刚 10/11 07:33:43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陈刚 10/11 07:33:48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

陈刚 10/11 07:33:53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陈刚 10/12 20:47:46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陈刚 10/12 20:48:03
先王,在古人那里是非常神圣的存在

陈刚 10/12 20:48:22
说先王祭大江大河,祭水

陈刚 10/12 20:48:51
是先河后海的

陈刚 10/12 20:48:58
开先河

陈刚 10/12 20:49:53
这个讲究,是在宣示原委、源流

陈刚 10/12 20:53:36
宣示务本

陈刚 10/12 20:53:58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陈刚 10/12 20:55:05
一个事物的德道信时之所在,便是这个事物的本

陈刚 10/12 20:55:52
德道信时对应着和章治亲

陈刚 10/12 20:58:13
对于学来说,这个本,则是师之记问之学跟听语,结合学生的三基和合而成

陈刚 10/12 20:59:12
这个本叫做进学之道

陈刚 10/12 21:01:08
其相为严师和学问答

陈刚 10/12 21:01:56
进学之道的实现途径是继志

陈刚 10/12 21:02:38
继志在于什么呢?

陈刚 10/12 21:03:08
善教

陈刚 10/12 21:04:25
善教在于什么呢

陈刚 10/12 21:04:53
博喻和长善救失

陈刚 10/12 21:09:01
博喻来源于知教之兴废,并能和易以思;长善救失在于知学之四失(多寡易止)

陈刚 10/12 21:10:15
由此观之,学记所讲之事,知最重要

陈刚 10/12 21:11:34
知教之兴废,能喻以至于博喻,知学之四失能长善以救

陈刚 10/12 21:12:13
如继志便能发生

陈刚 10/12 21:12:34
进而进学之道也热闹非凡并卓有成效

陈刚 10/12 21:13:59
由此学记所言之事——进学之道便成了

陈刚 10/12 21:15:09
纵观进学之道,符合天下之理——事者,比物丑类而已

陈刚 10/12 21:15:20
务本而已

陈刚 10/12 21:16:05
德道信时而已

陈刚 10/12 21:16:34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陈刚 10/12 21:17:09
也就是说,学记讲个什么事?进学之道

陈刚 10/12 21:18:26
进学之道是个什么事?通过博喻和长善救失,师生继志。

陈刚 10/12 21:19:16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謏闻?

陈刚 10/12 21:19:19
太能了

陈刚 10/12 21:19:30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动众?

陈刚 10/12 21:19:33
太能了

陈刚 10/12 21:19:57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化民成俗?

陈刚 10/12 21:20:17
这不是讲了么,一步一个脚印的

陈刚 10/12 21:21:17
至此,念经几句也许恰到好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陈刚 10/12 21:21:44
念终始典于学

陈刚 10/12 21:22:17
接下来进入新的环节,每天回到一个问题,以促进进一步理解

陈刚 10/12 21:22:59
请大家认真对待,这是对前面刚刚度过的内容,有做一次梳理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5-10-12 10:22 编辑

2025年10月12日
第7周第1天




回答问题:

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答:


先从自己做起,吃穿住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自我教化的细节,
吃饭:吃当季的蔬菜,吃五谷,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看电视,不看手机,不乱说话,不吃标新立异的食物。
穿:穿干净得体整洁舒适匹配自己年龄身份的衣服,不露不怪异。
住:环境干净,简单整洁,不追求奢华,不购买不必要的物品。
行: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不看手机,开车不打电话,看手机。
多读书,提升认知,多做事。先有能力把自己教化成俗,诚意正心正念正语正身正行正气,性正志德,带孩子童蒙养性、幼儿养正,少年养志,我们成年人养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13日
第7周第2天




回答问题:

学籍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答:
人本来就是可以承载大道的容器,但是因为后天的人蔽物蔽,导致人偏离了大道,要重新成为大道的管道,就要心中时时念起要通过学习回归大道,所以念终始典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14日
第7周第3天




回答问题: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答:斅学半包含了学生在学的过程,需要运用一些体罚、劳动、身体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达到知困自强的目的,还包含了教与学是互相阴阳推动一体发展,教师传道,学生敬道,就要敬师,把老师当作头顶三尺的神明,向往之,勤学之,效仿之,最终让学生合道,所以不是口号,而是亲身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15日
第7周第4天




回答问题: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答:就像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除了要心心念念着学习,还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慢慢积累,每一件小事都是成事的闭环,每件小事都是有顺序,有步骤的。遵循从小成到大成的顺序,谦虚恭敬就能化民易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34 , Processed in 1.109570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