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占欢《学记》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9 22:38 编辑

10月8号第六周第4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并正音
1、古: 本义,名词:传说中的久远时代。  
2、比:介词:用在相对照的两个事物之间。
3、丑:哎呀,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本义,形容词:滥醉呕吐、面目可恶的样子。
4、类:名词:拥有共性的种、属。
5、鼓:名词:令人振奋的圆柱状打击乐器。
6、当:动词:相抵,相等,相一致 dàng 。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学习得很累,一定是方法有问题。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的真义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在一切日常作为(行)中,他的心念、他的作为,都片刻不离开那个作为万物根本与主宰的“道体”。他的一切“轻”与“躁”的具体行为,都深深植根于、并服务于这个“重”与“静”的道体。
因为它们正是“行不离辎重”在师生双方身上的具体体现
1.教者的“听语”:是教师让自己的教学行为(行)不离“辎重”(道体)的功夫。他不执着于简单“记问之学”(固定的原理技术),而是通过“听语”去实时感知“学”之大道在当下、在教者身上的具体显现(道体流行),从而给出“当其可”的回应。这本身就是“燕处超然”,不接“教者”(固定的教学方案),而随顺道体。
2.学者的“三基”:是学者让自己的学习行为(行)不离“辎重”(道体)的路径。
基本原理:是为了直接体认和把握那个“重”与“静”的道体本身
基本技术:是为了让自身的行为能精确地契合道体的运行法则(孙)。基本经历:是为了在鲜活的“行”中,去亲自体验和承接道体的能量冲击(当其可)。
结论:“教者听语”与“学者三基”的必要性,在于它们共同保证了“进学之道”这个动态过程,始终是“道体”的流行与彰显,而非人为的造作和想。它们共同维系着“直接与间接”、“抽象与具体”之间的那种源于道体的、活泼的张力,从而使“学”具有了生命和自我推进的力量。这便是不离“辎重”(道体)的“行”,才是真正的、生生不息的“进学之道”。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这个丑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牛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类、比物(多物),扭者。三种东西,构成三个系统,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所谓玄,所谓1=1+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9号第六周第5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并正音
1、无: 副词:不,不要。不仅仅,不确定。
2、当:动词:应该,必须。
3、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五官:这里指视听言貌思吧。
4、官: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名词: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名词:主宰生理组织的关键部位。
5、治:动词:控制,处理,管理。动词:安排,整理,研究。
6、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的“人”写成“卪”,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乂”,以致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服”代替“”。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了。
7、亲:动词:超乎寻常关系地接近。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尊重老师,尊重老师,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不要松、不能嬉、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顶嘴、不能插话。。。。。。之前我很不在乎一些外在的形式,但是一个人如果外在不重视这些事情,有如何看到她内在的尊重呢?对于规则,我知道得太少,做得就更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11 17:16 编辑

10月10号第六周第6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德: “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彳”(“得”的省略),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惪”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㥀”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的楷书异体字“㥁”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古籍多以“德”代替“悳”、“惪”、“㥀”、“㥁”和“𢛳”。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名词: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
2、官:名词: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3、道:名词:抵达事物本质的途径、方法、规律。
4、器:名词:容具。  器具 器皿  
5、信:名词:守诺品质,可靠性。
6、约:名词:商定的活动,订定的条文。
7、时:名词:日月运行所体现的非空间性的延续,光阴。
8、齐:形容词:一并行动的,形式一致的,程度相同的。
9、察:动词:审视,观测。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让我们将这“四不”的恢弘图景清晰地描绘出来,看看它们如何为我们指明“务本“的方向。“四不"之境:超越形式的根本力量您引用的“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正是“德、道、信、时”这四大系统灵魂臻于化境时的表现。它们不再是某种职业、某种器物、某种契约或某种节令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了自在自为的根本力量。

一、大德不官:超越职事的和谐力。
内涵:至高的德性(凝聚与和谐的力量),不被任何特定官职所局限。表现:一个拥有“大德”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能调和矛盾、凝聚人心。他不在其位,亦能谋其政--因为他的“政”是促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的自然和谐。他的影响力源于人格本身,而非职位权力。务本:修身的根本,在于培养内在的“和”之力,而非一味追求外在的官位。
[size=12.0000pt]二、大道不器:超越形器的生成力
内涵:根本的规律(道),不被任何有形的器物所拘束。
表现:真正的智慧,掌握了万物生成变化的底层代码。它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业已坐进此道”,因此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在任何领域发挥作用。如同您所说,“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这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式的能力。
务本:求学的根本,在于悟“道”,而非成为只会操作特定“器物”的专家
三、大信不约:超越契约的感通力
内涵:极致的诚信(可靠与恒常),不需要任何契约条款来约束
表现:“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有“大信”之人,其言行本身即与天道规律相合,故而“替天行道”成为他的本能。他的承诺内在于生命,比任何白纸黑字的契约都更为可靠。人们信任他,是信任他所embody的“道”,而非一纸文书。
务本:立业的根本,在于内养“信“德,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法律与合同,
四、大时不齐:超越历律的洞察力
内涵:精准的时机(),不固守于固定的历法节律
表现:他善于把握时机,但又不机械地遵从日历。他能洞察到每个独特情境中稍纵即逝的",从而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达成亲密无间的协同效果。"在他手中是活生生的艺术,而非死板的教条。
务本:成事的根本,在于培养对的敏锐直觉,而非刻板地遵循计划表。
结论:有志于本--教育的终极指向
君子察于此“四不”,方可以“有志于本"
何谓“本"?“本“就是这四种超越形式、自自在自为的根本力量--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它们是“比物丑类”最终要扭出来的“类”的纯粹形态。
何谓“有志于本”?就是立志不再追求成为某一固定官职上的官僚(不官)、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员(不器)、某一契约关系中的守信者(不约)或某一节律的跟随者(不齐)。而是立志直接成为“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的化身与通道。
  因此,真正的教育,其终极目的就是引导学者“有志于本”。
  它通过“善学-善问-善待问”的进学之道,通过“比物丑类"的持续训练,最终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精美的“器物”(哪怕这个器物是博士、是专家),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打破一切“器”的局限,让那超越性的“德道、信、时"能从他们生命中自然流露。
  便是《学记》为我们揭示的,关于成长与教化的最高智慧:教育的尽头,是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1号第六周第7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并正音
1、祭: 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的血肉敬供祖宗神灵。动词:以献礼告慰的仪式追悼死者。 这里是指动词。
2、河:本义,名词:令人望而兴叹的北方第一大川。名词:江流。 这里指名词。
3、海: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西部天池。名词:覆盖地球大部分表面的盐水水体。
4、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繁体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简体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另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原”写成。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5、委:名词:末端,底端。  
6、务: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动词:极力从事,致力于。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做事情一定要务本,不能浮于表面,不要外界的压力做事情,做这个事情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调整做事情的角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12 23:42 编辑

(10月11号)报名之前我非常恐惧参加读书会,原因有二:
一、与《道德经》的要求不同,《学记》要求每天发送,我感觉自己完成不了。因为我是一个在生活中很容易断片,连续性、稳定性很差的人。但是谢天谢地,至少在形式上完成了。但是离深刻的理解、脚踏实地地执行相差十万八千里。基本上是被连拖带拽地爬行着。
二、我其实是个“自闭症患者”,我在人群里非常社恐。即使面对网络,我依旧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压力与焦虑。我比较回避吧。
当然多少有些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懒惰、以自我为中心找借口。
在前进的路上,方向没有走偏。水滴石穿,相信坚持的力量。
我很少在群里发言,但是发言一次,我感觉自己身体组成的颗粒堵在颤抖,有些人与我对话,我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让我非常内耗,啊,可是没有退路,成长没有退路。

(10月12))今天我突然发现学习《学记》的过 对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习这个课程的内容本身。而是
1、教会我一种学习的框架,比如老师直接罗列出学习的时间安排和每日学习内容,拟定学习的规则。相当于思维导图出现,整个学习的过程一目了然,清晰明白,而且落实到每一天,想犯错都很难,剩下的就是执行。这对我这种思维混乱、目标断断续续、稳定性极差的人而言,就像强行指南针、灯塔一般,对我很有引导意义。
2、让我避开了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增强一些做事情的信心。这个信心仅仅是在形式上做事情,并不是用心做事情。

当然等我把这一段时间忙完了,还是要重新梳理老师讲课的内容。看看群里优秀的学员的记录。因为:
1、我之前学习这个最大恐惧来源于没有完成任务,被批评指责,而不是享受这个过程。2、我好像没有活在当下,思绪要不然在过去,要不然做将来;这个现象特别严重。整个人是以他人为主体,而不是以自己为主体。
哎,要不停调整自己,摆脱原来自己的生活模式、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12 23:43 编辑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2号  第七周第一天

【问题】
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回答】
化民成俗的方法:学。学,这种制器方法,包含了自己先做(发虑宪求善良),包含了亲承(就贤体远),包含了有所生死(化),包含了有人听你说(謏闻),包含了有人跟你走(动众),包含了有人把心弄成跟你一样(成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20251013(第二天)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答:念终始典于学,字面意思是自始至终以学为常。对这个自始至终的理解需要更明确,它涵盖了一个人的内内外外的整个世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个场域,整个时空的形成与变化,世界的运转进程无一不是通过学。人只有通过学才能成为世界的有用之器,才能知晓万物之道。如此,学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的生命运行进程,如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运行,如此才是念终始典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10月14日
(第三天)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答:“斅学半”指带有强制规范的教导,讲出来去教育和影响他人,是促成学习完成的另一半关键因素。教学相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三天
(第三天)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斅:造字本义:动词,体罚、教训,指导孩子学习。
斅学半,教与学各自掺半。是整个教学体的一阴一阳



师说
在论述了教学的功能之后,教学这个事儿,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
比如教学这个系统有些什么构件,教学有些什么参加者,教学运行进程环节是什么等等
可能比较当务之急的,是要从操作本质上讲述教学是个什么
从本体上本质上把握教学
昨天的内容,以食喻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就像吃东西
吃东西是中国人的大礼


食得其旨,道得其善
善,合道为善
食需要消化,广义的消化,包含对全部“旨”的消受
道需要通过“学”,成为人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人德内容的根本之处在于,道之善,也就是按照那个过程做下来,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合着道来了
道之善:道之合,合之道
就是一个操作进程或者规程
既会做又会讲,讲的和做的一致叫知
学而知道之至善,这叫学
食而知佳肴之旨,这叫 食
这基本上就勾勒出了教学的流水线了
在这条流水线上最重要关键的是什么?
食中有旨,学中有道
食了才能得旨
学了才能得道
学才知有道未得
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缺德
缺啥呢
啥不足呢
不能謏闻,跟别人讲不出个啥;不能动众,走不进别人心中,更不能为别人安神(化)
学了,才知道自己不能做的那么多
有人教,才有人从教者的视角,感知到的你是怎么卡着的
教者也会遇到学者的不足对自己的围困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翻越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被困在什么地方,才能够解困得强。
所以,学这件事情的进程,最基本的面向是:学得有教,教学之间是直接交互作用的
不足与困,学之枢
学与教者,各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36 , Processed in 1.09050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