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11 17:16 编辑
10月10号第六周第6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德: “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彳”(“得”的省略),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惪”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㥀”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的楷书异体字“㥁”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古籍多以“德”代替“悳”、“惪”、“㥀”、“㥁”和“𢛳”。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名词: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
2、官:名词: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3、道:名词:抵达事物本质的途径、方法、规律。
4、器:名词:容具。 器具 器皿
5、信:名词:守诺品质,可靠性。
6、约:名词:商定的活动,订定的条文。
7、时:名词:日月运行所体现的非空间性的延续,光阴。
8、齐:形容词:一并行动的,形式一致的,程度相同的。
9、察:动词:审视,观测。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让我们将这“四不”的恢弘图景清晰地描绘出来,看看它们如何为我们指明“务本“的方向。“四不"之境:超越形式的根本力量。您引用的“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正是“德、道、信、时”这四大系统灵魂臻于化境时的表现。它们不再是某种职业、某种器物、某种契约或某种节令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了自在自为的根本力量。
一、大德不官:超越职事的和谐力。
内涵:至高的德性(凝聚与和谐的力量),不被任何特定官职所局限。表现:一个拥有“大德”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能调和矛盾、凝聚人心。他不在其位,亦能谋其政--因为他的“政”是促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的自然和谐。他的影响力源于人格本身,而非职位权力。务本:修身的根本,在于培养内在的“和”之力,而非一味追求外在的官位。 [size=12.0000pt]二、大道不器:超越形器的生成力
内涵:根本的规律(道),不被任何有形的器物所拘束。
表现:真正的智慧,掌握了万物生成变化的底层代码。它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业已坐进此道”,因此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在任何领域发挥作用。如同您所说,“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这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式的能力。
务本:求学的根本,在于悟“道”,而非成为只会操作特定“器物”的专家
三、大信不约:超越契约的感通力
内涵:极致的诚信(可靠与恒常),不需要任何契约条款来约束
表现:“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有“大信”之人,其言行本身即与天道规律相合,故而“替天行道”成为他的本能。他的承诺内在于生命,比任何白纸黑字的契约都更为可靠。人们信任他,是信任他所embody的“道”,而非一纸文书。
务本:立业的根本,在于内养“信“德,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法律与合同, 四、大时不齐:超越历律的洞察力 内涵:精准的时机(时),不固守于固定的历法节律。 表现:他善于把握时机,但又不机械地遵从日历。他能洞察到每个独特情境中稍纵即逝的“机",从而“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达成“亲密无间”的协同效果。"时”在他手中是活生生的艺术,而非死板的教条。 务本:成事的根本,在于培养对“时“的敏锐直觉,而非刻板地遵循计划表。 结论:有志于本--教育的终极指向
君子察于此“四不”,方可以“有志于本"
何谓“本"?“本“就是这四种超越形式、自自在自为的根本力量--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它们是“比物丑类”最终要扭出来的“类”的纯粹形态。
何谓“有志于本”?就是立志不再追求成为某一固定官职上的官僚(不官)、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员(不器)、某一契约关系中的守信者(不约)或某一节律的跟随者(不齐)。而是立志直接成为“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的化身与通道。
因此,真正的教育,其终极目的就是引导学者“有志于本”。
它通过“善学-善问-善待问”的进学之道,通过“比物丑类"的持续训练,最终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精美的“器物”(哪怕这个器物是博士、是专家),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打破一切“器”的局限,让那超越性的“德道、信、时"能从他们生命中自然流露。
便是《学记》为我们揭示的,关于成长与教化的最高智慧:教育的尽头,是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