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小迪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16: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总结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翻译:
君子知道求学的难易顺序,并知道学习带来的或美好或不愿接受的感觉,然后能进行广泛地明理,能进行广泛地明理然后就能成为老师,能成为老师然后就能成为官长,能成为官长,然后就能成为执政治国的人。
所以,当老师的人能凭借学习而执政治国,因此观察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深思熟虑。古书《记》上说:“三王四代能达到盛世,唯一共同且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慎重择师尊师重道。”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求学的一般规律:严格地以老师的要求为标准是最难做到的。老师的要求被严格遵守然后就能敬道尊道,然后民众才知晓对学习要保有敬畏之心。
因此君主之所以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虽听从于天子发布的号令,但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巧妙发力教育效果加倍,学生坚定地跟随老师并成为常态;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如从事苦役一般,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虽然跟随着老师但对老师不满。
善于拘禁并审讯疑惑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着手的地方开始,然后扩展至阶段性的关键部位,驻足等待进行琢磨研究,在树上观察着愉悦地自然分解。不善于拘禁并审讯疑惑的人,步骤刚好相反。
善于应对问题的人,有如撞钟,叩问不甚诚恳则响应得小声,叩问诚恳恭敬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应对这两种情况都从容不迫,钟声就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追逐学问增进学识的方法。

本周总结:
1、学者能成师成长成君,千字文说“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是对学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者的思想定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2、天地君亲师,师的重要性就在于“化民成俗”,是天道的展现,以尊师来执天行,“唯其师”。然而生活当中,“严师为难”,难在于学生以我为尊。师与尸一样是天道的承载体,因此“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以此礼杜绝恩义两分,促进师道学的乐。
3、师生是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自然但不正常的情况下,如何进学?善问与善待问,从容而及其久,待神威覆。
4、“教育为何是国之根本”。因为它是连接天道与人间,将神圣真理转化为民族血脉的唯一桥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1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10-5 13:22 编辑

第六周第一天

一、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二、查字并正音
1、记——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纪”的本字,表示用以打结、记事的绳子。記,金文=(言,语言)+(己,即“纪”的本字,结绳纪录事件),表示用语言文字纪事。造字本义:动词,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事件信息载入简册、书籍。
2、足——“足”与“正”同源,后被转注成两个字。古籍习惯假借“足”代替字形相似的“疋”。正,甲骨文=(囗,村邑或部落)+(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造字本义:动词,征伐不义,安邦定国。
3、语——“吾”是“唔”和“晤”的本字;“語”是“晤”的异体字。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汇。吾,金文=(两个“五”重叠,表示反复交叉、交替)+(口,说话),表示反复交替地说话,即深入交谈。造字本义:动词,正式会面并长谈。古人称鼓舌说话为“言”;称两相会面长谈为“语”。
4、力——“力”与“又”同源。力,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5、舍——舍,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民众集会、祭祀的公共广场),表示村邑中的公共简易建筑,即供旅人、客人暂住。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和客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6、可——“可”是“哥”的本字;而“哥”是“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可,甲骨文=(似竽的乐器)+(口,发声),表示和着音乐唱歌。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让学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拘禁审讯疑惑的路径记录下来进行教学的人,不能完全达到当人老师的标准,必须要竖起耳朵聆听别人的深入交谈!即使学生没有强壮的力量对疑惑进行拘禁审讯,然后对学习上的疑惑进行深入交谈,交谈之后仍然不明白,但也能引神入心舍而推动疑惑的解决。

五、阅读心得
老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劳改的位置,在那里与疑惑面对面相处,而能把疑惑的结构搞清楚,疑惑就迎刃而解,学而有成。如果老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在节目处打滑,滑来滑去,表面上好似解决了问题,但再次遇到同结构的疑惑时,就会犯相同的错误。
怎么引导学生到劳改的位置?语。语,两个“五”重叠,师生反复交叉、交替,即使学生不明白,但也因通神接物,而有进展。那么这时学生不尊师,以快为好,不严,就会厌弃老师。


【师说】
学记讲述了一个以和易以思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所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培养过程,成长过程等等
和易以思,是一个很完整全息的表述
用学记的这种描述,很容易完整入道
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知道怎么做
但你看我们在家庭教化父母教职中,用教化不需要技术,只要立志就成来表述,实在是过于干瘪
这个感觉,大概可以代表两个通道风格的差异性质

善学是把自己弄到牢里,善问是把自己弄到劳改车间的工位上,那么善答,是不是就是在工位上做事的动作呢?
学记用了一个特殊的说法来指称回答问题的人——善待问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问是在受审
善待问,就是善待审和受审了
善待就是能够把你接待的最好的接待了
善待问者,能够把问的审和受审接待的最好的人
答者,不简单
善待问者,是审讯室能够让审者和被审者,专心于审这件事
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像钟一样
在那里
小撞小响,大撞大响
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撞
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
大家可以在家里敲钟听听啊
人真的从容了,钟声也就结束了
所谓从容,就是心与面容相从啊
心与容一致
多美
不善答问者相反
那些具体的反呢
不出声
声不纯正
声不能使人从容
声出人不从
人从容声未止
......
这是善答——善待问者
三者一体,乃进学之道也
什么是进学呢?
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
像追地上的鸟一样,把学者赶进学这个统一体中
善学让学者到监狱报道到,善问让学者到监狱工厂车间上班,善答(善待问)使学者在工位上的劳动中发生内部变化
这样三部曲,追地面的小鸟进笼
进学之道
赶鸟进笼的方法与规律
严师为难,男难在恩怨相分,这主要是学者之故,也难在师没有进学之道,没有办法让学者离开恩怨相分,进入进学之道(赶不动这群鸟)
说到鸟就联想到鸟儿问答
还正好就是学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1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二天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ī];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二、查字并正音
1、良——“良”是“琅”的本字;“瑯”、“郎”、“廊”都是“琅”的异体字。良,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宫殿两侧迂回曲折的游廊。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
2、冶——冶,金文=(人,代表工匠)+(仌,即“冰”,表示凝结)+(⊥,即“土”,代表泥坯模型),表示工匠利用泥模凝结金属液体。造字本义:动词,将金属熔液浇铸在泥丕里成型。
3、裘——“求”是“裘”和“俅”的本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揪。求,甲骨文=(十,即“又”的变形,用手抓、揪)+(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表示手抓毛皮大衣,即套穿毛皮外衣。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冬季,毛皮外衣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必须品,它对于抵御寒冷、维持生存意义重大。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
4、弓——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弯拱上绷着的丝弦,上端有挂钩。造字本义:名词,利用有弹性的弯拱和丝弦射箭或发弹的古代战械。
5、箕[jī]——“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而成,是“箕”的本字。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
6、驾——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把东西放在上面。駕,石鼓文=(馬,善跑的力畜)+(加,把东西放在上面),表示把车轭放在马背上。造字本义:动词,将马车的车轭套在马颈上。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将金属熔液浇铸成型的工匠的儿子,必先学会制作毛皮外衣;善于制作好弓的工匠的儿子,必先学会制作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学习驾车的小马,反而要把小马系在车后,车子在小马的前面,让小马跟着学习。

五、阅读心得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学习从零碎到完整、从局部到整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提高对进程的认识。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专一、深入地研究同一类材质,格物致知,研究透彻才能随心所欲。是提高对结构的认识。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对输出的训练,实操,跟着跑,不上场永远都是嘴上功夫。是提高对功能的认识
这是对认知规律深刻洞察的教学预备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杜绝了“记问之学”的空洞,也避免了“及于数进”的急躁,真正通往“善学”与“善教”。
这是严师之难学生要解决的一半


【师说】
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
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鸽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
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
什么是记问之学?
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
言即心声
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
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
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
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
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
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
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
什么都知道
这叫记问之学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
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
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
还需要干个什么呢?
因为师者是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
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
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
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
必也听语乎
——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
听心动
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
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阴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
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原文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1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10-7 21:41 编辑

第六周第三天

一、原文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察——察,篆文=(宀,庙宇)+(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2、此——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此,甲骨文=(人)+(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
3、三——“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二”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造字本义:名词,衍生万物的天、地、人。一,代表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4、有——“又”是“有”的本字。又,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手张开,有所抓持。当“又”的“持有”本义消失后,金文在“又”的字形基础上再加“夕”(肉)另造“有”代替,突出“手持肉食”的含义。繁体金文将肉块写成“肉”。远古时代肉食是生存资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因此将“持肉”借代为“持有”。造字本义:动词,手持肉食。
5、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6、于——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类的毛,借代翅膀、飞鸟。於,金文=(“烏”的简写,展翅飞翔的鸟儿)+(人,“人”字形),表示以“人”字形飞行迁徙的鸟。造字本义:动词,雌雄双鸟比翼齐飞,深情相伴。由于“于”(男女新婚仪式上必备的音乐演奏)与“於”(成双成对的鸟儿比翼齐飞)读音相同,而且含义存在内在关联,古人于是常常假借“于”代替“於”。受此影响,中国大陆《汉字简化方案》用“于”合并代替“於”。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审视、细究这三件事中的神迹,就可以在教与学上手持住稳定、长期的内心追求。

五、阅读心得
学习必须入身入局,以命入局,才能稳定地踏上成君之路。这个过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前后发生的,而是同时发生的,发生在必学为裘、必学为箕、车在马前的时候,被赶进教学共同体里做事。
华夏的学问,从来不是一套外在的理论体系,而是一条内在的生命成长之道。所有的经典教诲、师友切磋、事上磨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成就一个在人格与智慧上都趋于完善的生命——君子。


【师说】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
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
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
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
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10-8 21:13 编辑

第六周第四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并正音
1、古——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言说。古,简体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古籍中常“古昔”并称,“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2、比——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字形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3、丑——“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丑”合并代替同音、但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4、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5、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6、章——“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当“章”的动词本义“刻印标识身份”消失后,金文再加“彡”(醒目的光彩)另造“彰”代替。汉语中常“印章”连用,“印”表示章的摁压用法;“章”表示突显姓名、身份的红色印子。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古时候的学者,能够把万物放在一起拧扭搓转之后进行观察、辨识: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声的调和就不能协调一致而产生共鸣;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彰显而被辨识。

五、阅读心得
老师就是鼓和水,仅是“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师的,还要听语,听语的作用就如鼓入五音、水入五音进行拧扭搓转,学生的本性就如五音五色一样被和被章,君子察之,志就被抓住了,成功地赶进了教学共同体里。


【师说】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
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
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10-9 10:48 编辑

第六周第五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并正音
1、当——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当”,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为三点加“彐”。当“當”的“遮挡”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擋”代替。
2、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
3、官——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4、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5、服——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6、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学者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不经过学习五官就没有控制、处理、管理的能力;老师不等于五服内任何一种亲缘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师生共同体的运转,即便处于五服之内也无法“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五、阅读心得
读到这里,觉得师生共同体应该是一个特别正确通达的管子,时刻通神接物,没有延时没有衰减也没有变异,就那么堂堂正正处于天地之间,好自然健康呀。
老师可以为长为君,学生就能治;老师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学生就亲。但是,如果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要学成什么样,不能继志,学得再多再努力都成不了器。


【师说】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扭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类、比物(多物),扭者
三种东西
构成三个系统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所谓玄,所谓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六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德——“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
2、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3、约——約,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4、时——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行进。時,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5、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6、本——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顶天立地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顶天立地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顶天立地的诚信不需要契约;恒久的四时虽不同时出现,却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审视细究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于根本上了。

五、阅读心得
这就展示了进学之道里的情形: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这样的,构建了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搓揉扭拧,德、道、信、时更大,官、器、约、齐就不需要为而为了,包罗万象。
并且这是一个事实,并不是一个理想境界,在生活中随时发生着,如果能对此有所觉察,教学共同体的根本就把持住了,心上有士兵驻扎。

AI梳理:
1. 大德不官 —— 共同体的精神格局
内涵:顶天的德行(大德)不拘泥于任何具体职位(不官)。它是一种普适的、根本的仁爱与责任。
教学体现:在共同体中,教师的“德”并非仅体现为“教书”这一职务行为,而是弥漫于所有互动中的 “长善救失” 的根本精神。学生的“德”也并非仅体现为“学好”,而是 “敬学亲师” 的普遍心性。此德一旦养成,在任何位置(官)都能自然流露。
2. 大道不器 —— 共同体的智慧本质
内涵:根本的规律(大道)不被任何具体形器所局限(不器)。它贯通万物。
教学体现:这正是 “比物丑类” 所要扭出的那个“类”。师生共同探寻的,不是零散的知识(器),而是背后那个能 “一以贯之” 的“道”。学生最终获得的,不是成为某一种专家(器),而是拥有 “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贯通智慧。
3. 大信不约 —— 共同体的运行基石
内涵:至高的诚信(大信)不需要契约条文来约束(不约)。它源于内心的纯粹与自然的契合。
教学体现:这正是共同体能成为 “通达管子” 的前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志于道”而自然产生的深度信任,远比任何课堂纪律(约)更为根本。它是 “师严而后道尊” 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契约,是 “虽离师辅而不反” 的内在根基。
4. 大时不齐 —— 共同体的生命节奏
内涵:天地四时(大时)的运行周期并不同步(不齐),但正是这种差异化的节奏构成了整体的和谐与精准。
教学体现:这完美定义了共同体的学习节奏。“豫时孙摩” 就是对“大时”的遵循——禁于未发(豫)、当其可(时)、不凌节(孙),正是尊重每个学习者内在的、独特的“时节”。“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和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正是允许并等待不同的“时节”自然成熟。

【师说】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子君 10/10 08:16:10
@陈刚看了下老师的招生简章后有这个理解,是不是说鼓和水,其实就是道术?

说道术因为是术,要指明是什么的道术
这样关干鼓和水的说法就完整了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是一个比物丑类的系统,玄系统,1=1+1的系统
这个玄系统,比物丑类的系统,不只是鼓之于五声之和,水之于五色之章,还有学与五官之治,师与五服之亲
这个比物丑类之类,是一个灵魂一样的存在
是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一个系统的德,一个系统的道,一个系统的信,一个系统的时
鼓点运行的好,这支曲子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水的作用发挥的好,这个调色师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学问做得好的官员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读书读的好尊师重教的亲戚之间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比物丑类,扭出来的“类”其功能和价值便是德道信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七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并正音
1、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2、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3、皆——“皆”是“谐”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相并列。皆,金文=(比,两相并列)+(曰,言说),表示两人一齐说。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或众人异口同声。
4、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5、委——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农妇。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6、务——“敄”是“務”的本字。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持械打击。敄,金文=(矛,武器)+(攴,持械打击),表示持矛拼杀。当“敄”的本义消失后,繁体金文在“敄”的基础上再加“力”(竭力),强调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竭尽全力”。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的上游,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川是河的源头,因为川汇集到河、河又汇集到海,这就叫做务本。

五、阅读心得
扭出来的结果是不官不器不约不齐,都不受限制很自由,但这样的自由是“大”出来的,大德大道大信大时,怎么大呢?直接搞德道信时是搞不出来的,因为都是自然规律一直存在于万事成物,我们能做的就是委,把德道信时捆起来驮在背上,送到心里去,改变心德结构,这就是务本。然而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丢了本分,前文对善学者、善问者、善待问者的定义,就是在操作上固本。


【师说】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做在根上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原文:(第六天)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总结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翻译:
让学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拘禁审讯疑惑的路径记录下来进行教学的人,不能完全达到当人老师的标准,必须要竖起耳朵聆听别人并深入交谈!即使学生没有强壮的力量对疑惑进行拘禁审讯,然后对学习上的疑惑进行深入交谈,交谈之后仍然不明白,就引神入心舍暂缓推进入学。
善于将金属熔液浇铸成型的工匠的儿子,必先学会制作毛皮外衣;善于制作好弓的工匠的儿子,必先学会制作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学习驾车的小马,反而要把小马系在车后,车子在小马的前面,让小马跟着学习。
君子审视、细究这三件事中的神迹,就可以在教与学上手持住稳定、长期的内心追求。
古时候的学者,能够把万物放在一起拧扭搓转之后进行观察、辨识: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声的调和就不能协调一致而产生共鸣;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彰显而被辨识。
学者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不经过学习五官就没有控制、处理、管理的能力;老师不等于五服内任何一种亲缘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师生共同体的运转,即便处于五服之内也无法“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君子说:顶天立地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顶天立地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顶天立地的诚信不需要契约;恒久的四时虽不同时出现,却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审视细究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了。
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的上游,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川是河的源头,因为川汇集到河、河又汇集到海,这就叫做务本。

本周心得:
这一段在讲怎么务本。
老师务本的重点在于语,“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声波在钟壁上来回碰撞,发出持久的翁翁声,就是语;鼓和五声也是语;水调五色也是语。声波如此荡漾开来,治成亲至。
学生务本的操作是为裘为箕车在马前,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在这三者里去和,就能持住志,进而扭出类,形成一个大系统,和章治亲而见“四大”(大德大道大信大时),阴符阳符相合了,坐入此道,便能不受官器约齐的限制。
守住本分,就是要在本上做事,也就是通神接物,不是自己去当神(人蔽)也不是成为物(物蔽),委在本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10-12 21:39 编辑

第七周第一天

回答问题
第一天,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答:
通过教与学就能化民成俗,具体如下:
1、建立完整的教育机构: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斅学半
3、学习是一种生活,没有所谓的上学放学的分别: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教学的目的是防止被侫邪侵染:教之不刑,禁于未发之谓豫。
5、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三王四代唯其师
6、学者比物丑类,而能“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就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7、教学的实质是务本
以上每一点都包含了謏闻、动众、化民,大家一条心,就成俗了。

AI梳理



【师说】
昨天的内容是学记最后几个字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先王,在古人那里是非常神圣的存在
说先王祭大江大河,祭水
是先河后海的
开先河
这个讲究,是在宣示原委、源流
宣示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一个事物的德道信时之所在,便是这个事物的本
德道信时对应着和章治亲
对于学来说,这个本,则是师之记问之学跟听语,结合学生的三基和合而成
这个本叫做进学之道
其相为严师和学问答
进学之道的实现途径是继志
继志在于什么呢?
善教
善教在于什么呢
博喻和长善救失
博喻来源于知教之兴废,并能和易以思;长善救失在于知学之四失(多寡易止)
由此观之,学记所讲之事,知最重要
知教之兴废,能喻以至于博喻,知学之四失能长善以救
如继志便能发生
进而进学之道也热闹非凡并卓有成效
由此学记所言之事——进学之道便成了
纵观进学之道,符合天下之理——事者,比物丑类而已
务本而已
德道信时而已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也就是说,学记讲个什么事?进学之道
进学之道是个什么事?通过博喻和长善救失,师生继志。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謏闻?
太能了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动众?
太能了
这样的事儿,能不能化民成俗?
这不是讲了么,一步一个脚印的
至此,念经几句也许恰到好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念终始典于学
接下来进入新的环节,每天回到一个问题,以促进进一步理解
请大家认真对待,这是对前面刚刚度过的内容,有做一次梳理消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40 , Processed in 1.09645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