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2-23 19:13 编辑
《乐记》第七周 第1天(12.22)任务:
预习内容: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1.查字正音
耐:耐,篆文  (而,胡须) (彡,须发),表示脸上的须发。篆文异体字  (而,胡须) (又,表示用手抓、拨),表示拨须惩罚。造字本义:动词,拔胡子,古代的一种轻刑。
2.梳理文义
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3.上章讲解
陈静 12-21 23:48:22
@陈刚 老师:请教下“子”怎么理解成“慈爱”的?
陈刚 12-22 07:14:41
易直子谅,四个字放一起来形容乐化过后的人心,是非常传神的,要翻译一下也就是因为我们需要翻译。易直子谅翻译成平易正直慈爱诚信,很容易误解原意@陈静
孔颖达在他的注解中说,子,子爱
收这个启发,觉得推荐版本译文,翻译成慈爱可以接受
尚不能独立行走的小孩的“爱”,那是孝心十足
符言注解中有说,在心为恭在貌为敬
子的样子,可谓恭敬
孝心
乐化过后的人,对世界是这个样子,应该很传神
慈孝一对,指同一事物,换过来升个辈份,所以就慈了
昨天的文字讲,以乐治心可以使人心易直子谅,易直子谅能生乐(le),定义了快乐
而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如此便能实现在一人之内便是天地之间的“乐化”
配合礼的作用
如此可以治天下
乐感动人的内心,礼驱动人的外在。所以礼要简单易行(减),乐要丰满充沛,做到令人欢欣(易直子谅生乐)。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盈满充沛的内心动能输出,和简洁明了准确不杂的行为输出
乐盈礼减
内心热情似火,外行恰到好处
礼虽简明,但推动人行动推动和约束力不可不足,意志要能推动到输出有效行为。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
乐的充沛动能使用来推动人反道通神的动力,一直要把人推动到内心足以支撑有效输出
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简单减少了,却不能制约使人输出行为,礼的作用和意义便不存在了
乐的澎湃动力不能把人带到反道通天的地方,乐的作用就流放了
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
所以礼要见到行动和效果(报)抓到现行,乐要实际通神产生境界智慧(反)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
礼,抓到了现行了,人的内心也就能到达一个特定境界,一如乐所产生的境界
乐的能量把人带到了特定境界,人便会安于所事之事
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
礼的现行,跟乐的反道,引导发生的是相同的进程
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这一段落,讲的是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输出之间的关系
乐提升人的内心境界(反),礼导引制约人的外部输出(报)
一报一反,双向奔赴,易直子谅之心行达成,便把人送入了“易直子谅——乐(le)——安——久——天——神”的通天大道
外部输出达标(身心上的易直子谅),人身心得乐(le),乐(yue)提供的反道力量带着乐(le)了的身心去找寻天神,人便安了
这里所描述的,可以用后来的知行关系来说
只不过用知行关系来讲说这里,是降格了,不合适
王阳明说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为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为知。
王阳明的阐述,明显境界大降了
从情绪心理学的视角说的话,情绪治疗需要知行合一,报反合一
用乐引导内心力量反道,用礼导引行为上做出成绩
双管齐下,双向奔赴
并且指出了后续:安
把情绪治疗带 进入了一条通天大道
易直子谅——乐(le)——安(徐正静)——久——天——神
昨天和今天的内容,临床操作性(也就是技术性)是极强的
今天就到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