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双玉

双玉《乐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20:5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1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文义】
乐,发动于人心内部;礼,发动于外。所以礼主减损裁制,乐主和乐充盈。礼,减损裁制人的贪欲,使人(社会)进步,以前进为美善;乐,充盈和乐而返归天地自然,以返归自然为美善。
礼裁制人的贪欲、行为而不使人前进,就会礼道销融;乐充盈人心而不返归于天地,就会乐道流放。所以礼要有汇报审察,乐要能与天地自然相和。礼获得审察结果就会欢乐,乐返归天地相和就会安;礼之报,乐之反,他们的义理是一致的。
【查字】
1. [疏]“乐也”至“一也”。○正义曰:此一节论乐之体,或减或盈,其事各异,王者当各依其事而和节之也。○“故礼主其减”者,行礼在於困匮,主在减损,谓人不能行也。○“乐主其盈”者,作乐,人所欢乐,言乐主於盈满,人皆欲得闻也。○“礼减而进,以进为文”者,礼既减损,当须勉励於前。进文,谓美善之名。若能前进,则为美善也。○“乐盈而反以反为文”者,乐主其盈,当须抑退而自反,则为美善也。○“礼减而不进则销”者,覆明前经礼须进之意。礼既减损,若不勉强自进,则礼道销衰也。○“乐盈而不反则放”者,言乐主盈满,若不反自抑损,则乐道流放也。○“故礼有报而乐有反”者,报读为褒,褒,犹进也。以其病害如此,故行礼之道,须有自进,作乐之道,须有自退反也。○“礼得其报则乐”者,言礼能晓其义理而自进,则和乐不至困苦,故和乐也。○“乐得其反,则安”者,言乐能知吉凶之归而得其反,则安静而不流放也。○“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者,言礼能自进,乐能自反,其义於中和之义一也。言俱得其中,故云“一也”。○注“得谓”至“之归”。
2. 销:造字本义:动词,消熔兵器。
3. 减:造字本义:动词,全村全邑地遭到洪水毁灭。
4. 报:造字本义:动词,古代法官升堂传令,带押罪犯受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6:1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2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文义】
乐是人心和乐,人情所不能自行抑退的。内心欢乐一定会发动于声音,显形于外貌动静,这是人之道。声音、动静,人性和处事之术的变化,尽在这二者之中。
人感物而发是天性,遇见好事,忍不住就要欢乐,内心欢乐就会忍不住显现于外形。显于外形而不在道上(欢乐无节制或者是淫邪之乐,无法不乱。
先王耻恶其乱,制《雅》《颂》之声来把人心引上正道,使人爱乐、欢乐而不流逸放荡,使乐的篇章充分议论仪理而不消融,使乐的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心之善罢了。
不让人心放纵而接收邪气,这就是先王立乐之道。
【查字】
1. 耐:造字本义:动词,拔胡子,古代的一种轻刑。
2. [疏]“故人”至“无乱”。○正义曰:此一节明人禀自然之性而有喜乐。○“故人不耐无乐”者,言人感五常之性,自然之常,若见好事,内心不能无喜乐也。○“乐不耐无形”者,内既欢乐,不能无形见於外,谓声音动静而见於外也。○“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者,欢乐既形於外,而不依道理,或歌舞不节,俾昼作夜,是不依道理。既不为道,不能无淫乱之事,以至於亡国丧家也。○注“耐古”至“台字”。○正义曰:言经之“耐”字,是古书“能”字之义,言古书“能”字皆作“耐”字。云“后世变之”者,言后世以来变耐为能,不作耐字也。云“此独存焉”者,言此《乐记》独存“耐”字以为“能”也。云“古以‘能’为三台字”者,言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三台之字,后世以来废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变而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变也。
3. 疏]“先王”至“方也”。○正义曰:此一节论先王耻恶其乱,故立正乐以节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者,言先王制其《雅》、《颂》之声,作之有节,使人爱乐,不至流逸放荡也。○“使其文足论而不息”者,文,谓乐之篇章。足可谈论义理而不息止也。○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者,曲,谓声音回曲。直,谓声音放直。繁,谓繁多。瘠,谓省约。廉,谓廉棱。肉,谓肥满。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言声音之内,或曲或直,或繁或瘠,或廉或肉,或节或奏,随分而作,以会其宜。但使会其宜,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如此而已。○“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者,放心,谓放恣之心。邪气,谓淫邪之气。既节之以《雅》、《颂》,又调之以律吕,貌得其敬,心得其和,故放心邪气,不得接於情性矣。○“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者,方,犹道也。言此上来之事,是先王立乐之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23: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3
【原文】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文义】
所以,乐,用在宗庙祭祀之中,君臣上下一同倾听乐所蕴含的真义,没有不和敬的;乐用在族长乡里之中,不同辈分的长幼一同倾听乐所蕴含的真义,没有不和顺的;乐用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同倾听乐的真义,没有不和亲的。
所以,乐,详细地审查纷繁的人声,以确定调和统一的音,对应乐器以装饰音曲节奏;节奏音声和合,就作成了五声的乐章。所以(这样作出来的乐)合和父子君臣,归顺亲和万民,这是先王立乐之道。
【查字】
1. 〖疏〗“是故”至“方也”。○正义曰:此一经覆说圣王立乐之事,使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者。以君臣主敬,故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也。乡里主顺,故云“莫不和顺”。父子主亲,故云“莫不和亲”也。○“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一,谓人声,言作乐者详审人声,以定调和之音。但人声虽一,其感有殊,或有哀乐之感,或有喜怒之感,当须详审其声,以定调和之曲矣。○“比物以饰节”者,物谓金、石、匏、土之属。言须比八音之物,以饰音曲之节也。○“节奏合以成文”者,谓奏作其乐,或节止其乐,使音声和合,成其五声之文也。所以合和父子君臣者,则上文“君臣同听,莫不和敬;父子同听,莫不和亲”是也。○“附亲万民也”者,则上文“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莫不和顺”之属。言亲以及疏,言近以至远,是“亲附万民”也。
2. 附:造字本义:动词,割让土地,作为属国向强国称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2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4
【原文】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文义】
所以,听先王所作的《雅》、《颂》之声,志意就能广阔;拿着干戚表现出威仪之容,习得先王进退有礼的体貌,容貌就变得庄敬肃穆;舞者的舞动相互连缀而各有所位,曲节动作都有依凭,行列整齐而周正,进退有致。
所以,乐,是天地教化出来的命理,是中和之道的纲纪,人情所无法自行免受其教化的(人感乐声,自然就会敬畏)。
【查字】
1. 〖疏〗“故听”至“免也”。○正义曰:此一经论先王制乐得天地之和,则感动人心,使之和善。○“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者,《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者,干戚是威仪之容,俯仰诎伸,以礼进退,动止必以礼,故容貌得庄敬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者,缀,表也。兆,域也。言舞者缀表兆域,方正得其所矣。节,谓曲节。奏,谓动作。言作乐或节或奏,是依其缀兆,故行列得正,由随其节奏,故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者,命,教也。言乐者感天地之气,是天地之教命也。○“中和之纪”,者,纪谓纲纪总要之所言。乐和律吕之声,是中和纪纲,总要之所言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者,人感天地而生,又感阴阳之气。乐既合天地之命,协中和之纪,感动于人,是人情不能自免退。言人感乐声,自然敬畏也。○〖注〗“缀表”至“名也”。○正义曰:引“《诗》云:荷戈与缀”者,证缀为表也,今按《诗》“荷戈与祋”,不同者,盖郑所见齐、鲁、韩《诗》本不同也。云“纪,总要之名也”者,纪是纲纪众物之名,与众物为总要,言乐者与中和之声为总要也。
2. 诎qū:造字本义:拟声词,拟类似“去”的不屑叹气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5
【原文】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文义】
乐,先王用来表示欣赏、喜爱之事;军旅鈇钺,先王用来表示威怒之事。所以,先王的喜怒,都能号召同频的人。上下一心内心欢喜,天下和平,上下一致内心震怒,就会使暴乱之人畏惧。先王之道,礼乐的影响力极其强大。


【查字】
1. 〔〖疏〗“夫乐”至“盛矣”。○正义曰:此一经覆说乐道之盛。○“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者,言乐以饰喜,非喜不乐,是喜得其侪类焉。鈇钺饰怒,非怒不可横施鈇钺,是怒得其侪类焉。是乐非合喜不喜,鈇钺非合怒不怒也。○“喜则天下和之”者,以心内而喜,故天下和也。○“怒则暴乱者畏之”者,非恶不怒,故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者,上经以来,但论乐,此兼云礼者,以此一章总兼礼乐,故于章末总以“礼乐”结之。〕
2. 鈇:fū 铡刀,古代斩人的刑具。
3. 盛:造字本义:形容词,国力强大,帝业达到顶峰,影响周边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23: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6
【原文】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
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
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
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
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贡问乐。
【文义】
子赣见到师乙,请教问道:“我听说声歌要适合每个人本性,像我适合什么歌?”
师乙说:“我是个地位卑下的乐工,哪里值得您来请教问适合什么歌?我请讲说我听说到的,你自行取用吧:
宽阔安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歌《颂》。
广大安静、疏阔而诚信的人,适合歌《大雅》。
恭俭好礼的人,适合歌《小雅》。
正直安静、廉简谦虚的人,适合歌《凤》。
直率慈爱的人,适合歌《商》。
温良而能言善断的人,适合歌《齐》。
歌,直接表达自己而表陈德品。发动自己的内心而感应天地,四时来和,照应星辰纹理,万物育发。
所以,《商》是五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商人认识到了它,就取名叫《商》。《齐》是三代遗留下来的,齐人认识到了它,就取名叫《齐》。明白《商》音的人,遇事就能利落决断,明白《齐》音的人,看见利益能谦让。
遇事而利落决断,这是有勇;看见利益而谦让,这是有义。有勇有义,如果不是歌,哪样能完备地表达出来呢?
所以,歌,昂扬时高举,低沉时坠落,委曲时弯折,静止时如枯木,随意变化而在规矩之中,言语片段而勾连,累累列列端严如串珠。
所以,歌作为表达之言,包含了言语内容的深远意义。有可说之事来感己情,所以有言辞;言辞也不足以讲清其事其情,就长言歌之;长言歌咏也不足够,就慨叹;慨叹也不足够,就不知不觉手舞足蹈以抒胸臆。”

【查字】
1. ○“闻声歌各有宜也”者,子贡问师乙,言凡声歌各逐人性所宜者也。○“如赐者,宜何歌也”者,如赐同之气性,宜作何歌?是欲令师乙观己气性,宜听何歌也。
2、倨造字本义:形容词,面对长辈、上级或客人,随意坐卧而不起立,态度不恭
3. 句:造字本义:名词,所说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言语片断,即字词按一定语法连串成的完整表义的最小单位
4. ○“说之,故言之”者,此更覆说歌意,前境有可说之事来感己情,则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者,直言之不足,更宣畅己意,故引液长言之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者,以长言永歌之意犹不足,故嗟叹之,美而和续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者,言虽复嗟叹,情由未满,故不觉扬手舞之,举足蹈之,而手舞其体,足蹈其地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2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7
请大家回答的问题是:把乐记结束在子贡和师乙的对话中,这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乐记以人心外感物而动→音→声   声→音开篇,以子贡和师乙的对话结尾,音和声就由天地自然转到了人间,在对话的两人之间回荡。同时,读者读乐记,乐记与我们之间的对话也建立起了音声回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1:5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8
  问题:在回顾乐记的整体背景下,再看乐记的序言,有什么感想?
答:
“人心之动”就是在天下地上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22:3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29:
  问题:
  读完乐本,你怎么看待这类说法:乐用来愉悦身心是没问题,依靠他能治理天下,说明古代社会结构简单,百姓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统治者愚民思想严重。
答:
这类说法没有从天地人合的角度来认识乐、认识人心,从而无法以乐理政,沟通和团结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23:3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2.30
重温这一章之后,你觉得该怎么阐述乐礼之间的关系?
答:
乐的内容决定一个组织是什么样的存在、决定这个组织的灵魂是什么样、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组成这个组织,是组织内每个人所朝向的共同的情、志——和;
礼的内容是这个组织的结构或者尊卑位序,决定每个人对事的不同劳动内容——异、节。
这两者运转起来,就确定了这个组织具备什么样的功能。

从运动状态和运动内容看,乐为阳(乾),礼为阴(坤);从作用的显隐来看,乐为阴,礼为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6 08:11 , Processed in 1.071534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