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3-6-11 00:01 编辑
第四十四章(2023.6.10)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查字】
1. 名: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2. 身:“身”与“孕”本同源,后分化。“㐆”是“身”的异体字。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女性的躯体。身,简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腹部圆球般隆起 的女子 。有的甲骨文 用“人” 代替“女” ,表示腹部隆起 的人 。有的甲骨文 在表示隆起的腹部的圆圈 内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隆起的腹部内怀着胎儿。繁体甲骨文写成会义结构:  (有羊水流出的孕妇) (又,抓持、承接),表示临产妇女羊水流出,等待接生,其中两点水 表示羊水。有的甲骨文 用“子” (借代胎儿)代替一点指事符号 ,明确“怀胎”含义。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加“又” (抓持、捧持),表示孕妇小心翼翼用双手捧着沉甸甸的大肚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隆起腹部 写成“日”形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腹部隆起,怀胎孕子。隶化后的楷书 有所变形,篆文字形中的“人”形 消失。金文异体字“㐆” 是“身” 的反写,表示临近产期的孕妇腹坠腹疼,行动不便,不得不经常依倚支撑物而站立或行走。“身”的异体字“㐆”(shēn),因其“依倚”含义而被读作“依”(yī );又因“㐆”被误作“殷”( yǐn )的省略而读作“隐” yǐn 。古籍多以“身”代替“㐆”。当“身”的动词“怀孕”本义消失后,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包围结构调整上下结构,另造“孕”代替。
3. 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  (辛,受刑、受监) (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辛” 写成“亲” ,将金文字形中的“見” 写成 。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亲”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亲”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4. 货: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改变、转变。貨,金文  (化,转变) (貝,钱财),表示可以转变成钱财的商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出卖而转换成钱财的商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5. 多:多,甲骨文  (夕,肉块) (夕,肉块),表示两份肉食。在物质匮乏的原始共产平分时代,人们均分物用,尤其均分对生存影响重大的肉食,一人独占双份或数份肉食,就是“超额”的破例。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一人独占双份、数份肉食。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平分肉食为“宜”;独享双份肉食为“多”;堆积大量肉食为“叠”。
6. 得:“䙷”是“得”的本字。䙷,甲骨文  (手,捡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捡拾贝壳。当“䙷”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行进)另造“得”代替,强调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持有)写成“攴”(持械打击)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見”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寸”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双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䙷” 写成 ,“貝”形消失。古籍多以“得”代替“䙷”。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7. 亡:亡,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 误将反写的“人” 写成“匕”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的 ,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 变形,将“人”形 写成一点一横的 。
8. 病:“疒”是“病”的本字。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抦”的省略,表示持举、抓握。疒,甲骨文  (人,患者) (水,汗液) (爿,木床),表示病人躺在床上发汗。有的甲骨文 用“身” (孕妇)代替“人” ,表示孕妇长期卧床。简体甲骨文 省去汗水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孕妇形象“身” 写成 。篆文 简化字形,写成指事字,在“爿” (病床)上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病卧在床。当“疒”成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的“丙” (“抦”的省略,持举、抓握)另造“病”代替,表示手握床铺的栏杆,勉强站立、行走,即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依赖床铺过日子。造字本义:动词,健康不佳而卧床休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爿”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丙” 写成 。古人称外伤为“疾”,称内患为“病”。
9. 甚:“甚”是“湛”的本字。甚,金文  (甘,品味) (匕,食匙酒勺),结构与“旨”相反,表示用食匙或酒勺享用美食。籀文 用“口” 代替金文字形中的“甘” ,将金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匚”形的 ,并在“匕”上加“八” (“兮”的省略,呻吟、感叹),表示因享受美食口福而情不自禁发出感叹。篆文 综合金文和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隶书 将“甘” 与“匹” 连写。当“甚”的“沉于酒色”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酒)另造“湛”代替。
10. 爱:“ ”是“愛”的本字。 ,金文  (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 (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呵护,倾诉柔情。简体篆文“ ” 将金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 。繁体篆文“愛” 再加“夂” (倒写的“止”,行进),表示因疼惜对方而奔波。造字本义:动词,用心疼惜呵护,喃喃倾诉柔情,为之奔波辛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爱” ,采用行书字形 ,行书字形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 和“夂” 简化成“友” 。楷书由“愛”简写成“爱”,不仅导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 (温柔的呢喃)消失,连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形 也消失。
11. 费: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断捆绑绳索。費,金文  (刜,砍断捆绑绳索) (貝,钱币),表示切断贝壳串绳,即解开成串成贯的钱币,即化整为零,花钱购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刜” 省略成“弗” ,将金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系扎的贝壳,购物开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弗”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费”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12. 藏:“臧”是“ ”的异体字;而“臧”是“藏”的本字。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臣,即“目”的竖写,睡卧) (戈,武器),表示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戕杀。简体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用“口” (嘴,借代活着的人)代替“臣” (竖目,借代睡觉的人),并加“爿” (睡卧之床),强调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杀人灭口的谋害。有的繁体金文 加“走” (逃跑),强调逃避戕害死难。篆文“臧” 综合甲骨文字形 和金文字形 ,形成“臣、戕”会义的结构,字形由“ ”演变成“臧”。当“臧”由“设谋戕杀”引申出“逃避、躲藏”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艸” (遮蔽)另造“藏”代替,表示利用草丛树林的遮挡,隐蔽、掩护自己。 造字本义:动词,利用遮挡物的掩护隐蔽、隐匿,躲避追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臧” 写成 。作为名词“珍宝”时,“藏”合并代替了“ ”和“ ”。
-------------------------------------------------------------------------------------------------------------------------------------------------------------------------------------------------- “藏”字合并代替了“ (zàng)”和“ (zàng)”。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宀,房屋) (爿,卧床) (酉,陶罐、酒坛),表示把宝物珍藏在家中最私密的床底下的陶罐里。先秦隶书“ ”  (臧,即“藏”的本字,躲藏、藏匿) (貝,珍宝),明确“隐藏珍宝”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古籍多以“藏”代替“ ”和“ ”;而“ ”字和“ ”字已被废弃。 13. 厚:厚,甲骨文  (厂,岩石、山陵) (是的倒写“享”,即倒写的享堂,借代阴间的祭殿、墓室),表示辟山为穴,凿陵为墓,建造地下的享堂;其中的 是“享” 的倒写,倒写的“享”,表示与地面上阳间享堂相反的地下阴间享堂。古代帝王在山陵的巨大岩体内开凿陵墓,以求地业千秋永恒,灵魂万世安宁。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写的“享” 写成 。有的金文 将倒写的“享” 变形成 ,享堂的屋顶形象消失。有的金文 将倒写的“享” 变形成 。篆文 金文字形中由倒写的“享” 变形的 写成“ ” ,字形有似倒写的“宫”。造字本义:名词,在巨大山陵岩体里开凿的帝王陵寝,即“陵墓”,也叫“地宫”;陵墓内设计模仿帝王生前的宫殿和阳间世界,有大量大型成套的陪葬品,此即古代所谓的“厚葬”。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与倒写的“宫”相似的“ ” 写成“㫗” ,字形由甲骨文字形的 演变成楷书字形的 ,可谓面目全非。
14. 亡:亡,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 误将反写的“人” 写成“匕”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的 ,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 变形,将“人”形 写成一点一横的 。
15.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16. 足:甲骨文中“正”(即“征”的本字)与“足”同源,后被转注成两个字。足,甲骨文  (囗,村邑或部落)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因为“疋”(脚,名词)篆文的字形 与“足”(凯旋归邑,动词)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及脚板 构成的脚部)。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得胜,凯旋归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古人称得胜凯旋为“足”,称征而无获为“乏”。
17. 辱:“辰”是“ ”的异体字;而“辰”是“䢅”、“振”和“辱”的本字;而“辱”又是“耨”的本字。 ,甲骨文  ( ,是“石”的简写,借代石器) (是“丮”的简写,即“执”的本字,双手持握),表示手执石器,进行原始的劳作生产;其中“ ” 是“石” 的简写、 是“丮” (执,双手抓持)的简写。简体甲骨文 将“石” 简写成 ,将“丮” 简写成 。甲骨文异体字 用“又” (单手抓持)代替“丮” (执,双手抓持)。当“辰”的“手持石器、砍斫挖凿”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又” (抓持)另造“辱”代替、或甲骨文 加双手“廾” 另造“䢅”代替、或金文 再加“手” 另造“振”代替,强调手持石器的劳作的含义。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辰” 写成 。有的金文 将“又” 写成“寸” ,强调“持握”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辰”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石器时代的先民手持石器,伐木锄草,垦田耕作,辛勤忙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辰”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寸” 写成 。当“辱”的“垦田耕作”本义消失后,俗体楷书再加“耒”(翻土耕地)另造“耨”代替。
18. 止:“止”是“趾”的本字。止,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有的甲骨文 简化为线描。金文 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张开脚趾的脚掌,站立并支撑身体、或支撑身体行走的器官。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止”的“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
19. 殆: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胎”的省略。殆,篆文  (歹,即“死”的省略) (台,即“胎”的省略),表示死胎。造字本义:动词,胎死腹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歹”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
20. 长: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21. 久:“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当“久”从动词“驻足等待”引申出形容词“持续时间长”后,籀文 再加“長” (时间长)另造“镹”代替,强调等待的时间长。古籍多以“久”代替“镹”。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翻译】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和道之末的虚名做密不可分的亲人,还是和道之本的身体做密不可分的亲人?要合身合道。
是以身合道才会超额拥有多份肉食呢,还是以财货商品来标量,财货越多越贵呢?以道立己,而不以物立己。
拔山涉水,汲汲营之,捡到了贝壳喜获财富,以财货来标量尊贵;因为无法抵挡物欲横流的社会,而举着盾牌掩护、逃命;这两种哪个是健康不佳、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只能依赖床铺过日子呢?要合道而独立,健康生活,周行而不殆。
沉溺于名与得货 带来的享受,用心疼惜,为之奔波辛劳,则绳子拴起来的贝壳钱币必定会被砍断串绳,散落一地一场空;用超额的财货来彰显尊贵,来掩护自己的不道,这些财货必定会成为丰厚的陪葬品。
知天德之足,不贪功名于己身,则不辱;知脚掌才是站立支撑身体、落地行走的器官(“圣人行不离辎重”),圣人脚下所行走的治国之道才不会胎死腹中,可以长久。
【聊录笔记】
【心得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