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2-7-26 23:59 编辑
2022.7.26 第七周第三天【原文及抄写】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 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 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 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查字正音】
1. 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乎”(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将“气”和“于”构成的“乎”,连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乎”写成“兮”。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说文解字》:平,语调平缓舒放。
2. 正:“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说文解字》:正,纠正,使恰当。
3. 喜:“喜”是“嘻”的本字。喜,甲骨文(壴,鼓,代庆典)(口,欢笑),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以“彭”(嘭)代“壴”,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说文解字》:喜,快乐。
4. 怒: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俘获或抢劫女子,迫使其劳役。怒,篆文(奴,役使)(心,不满态度),表示被奴役而不满。造字本义:动词,因失去自由、遭受奴役而发泄不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说文解字》:怒,愤恨。
5. 名: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月牙形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夕”写成。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说文解字》:名,自称。
6. 行:行(háng),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失去路口形象。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隶书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说文解字》: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
7. 廉: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连接。廉,金文(广,开放式建筑)(兼,合并、连接),表示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开放式建筑空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广”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兼”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将房屋主体与外部开放式空间相连接。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将两“禾”一“又”的简化成“兼”。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兼”写成。《说文解字》:廉,窄小的屋子。
8. 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金文异体字用“千”(数量巨大)代替“心”,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用“人”代替“千”,用“口”代替“言”。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
9. 利:利,甲骨文(禾,庄稼)(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与庄稼之间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省去两点。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说文解字》: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 果。”
10.卑:卑,金文(像古代有手柄的扇子)(又,抓持),表示打扇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扇形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仆人手持扇子躬身服侍主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简化成“十”。俗体楷书误加一撇,将隶书字形中的扇形写成。《说文解字》:卑,地位低贱。被迫劳作。
11.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爭”写成。俗体楷书“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简化成“争”。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说文解字》:静,自审内省。
12.宜:“宜”与“俎”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宜,甲骨文(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两个“夕”,两肉块),表示祭祖仪式上平分肉食。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且”的中间一横写成“等号”,强调“平分”。有的金文误将“且”写成“宀”。籀文、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祭祖杀牲,平分肉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且”。从甲骨文字形看,古人称平分肉食为“宜”;称独享双份或数份肉食为“多”;称堆积大量肉食为“叠”。《说文解字》:宜,安居的所在。
13.悦:“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八,表示发音,参见“只”)(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説”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再加“心”另造“悦”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因祈求的兑现而深感快慰、喜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兑”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兑”写成。古籍有时假借“説”代替“悦”,表示因祈求兑现而深感愉快满足。
14.动: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简化成“云”。《说文解字》:动,起身作事。
15.发:“髪”是“”的异体字;“发”是“髪”的简化字。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跋”的本字,表示狗突然拔腿奔跑。,金文(犮,即“跋”的本字,狗拔腿奔跑)(首,顶部长有长毛的人的头部),表示人拔腿奔跑时头上飞扬的长毛。有的金文将“犮”写成“犬”。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首”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犬的奔跑形象明确写成“犮”(跋),强调“”与“跋”的关系。篆文异体字“髪”误将“犮”写成“犬”,并用“髟”(动物头上飞扬的长毛)代替“首”,强调人急奔时头上飞扬的“长毛”。造字本义:名词,人或动物头上的长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髟”写成,将篆文字形中误写的“犬”恢复成“犮”(跋)。简体草书将楷书字形中的“髟”省略成“彡”,并将楷书字形中的“彡”简化成一点,将楷书字形中的“犮”写成“友”字形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发”,依据草书字形大幅简化,导致“长毛”的本义线索消失。古籍多以“髪”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发”(髪)合并代替读音相近、但字形与含义毫不相关的“發”。《说文解字》:发,根部。
16.成:成,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将城邑“囗”写成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征战结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的“戌”形淡化。《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
17.洁: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切除丝品上的杂乱余丝。潔,篆文(水,污渍)(絜,切除杂丝),表示除去污渍。造字本义:动词,去污除湿。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絜”写成。俗体隶书“洁”用笔画简单的、同音的“吉”(好的、有利的)代替篆文字形中的“絜”(切除杂丝),表示“吉水、净水”。《汉字简化方案》的简体楷书“洁”,采用简单的俗体隶书字形,代替繁复的正体楷书字形。除污去湿为“洁”,用水清洗为“净”。《说文解字》:洁,干净。
18.期:“期”是“𣇳”的异体字;而“朞”和“稘”是“期”的异体字。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箕”的本字,建筑时装沙运土的竹制盛具。𣇳,金文(日,时间、时日)(其,即“箕”的本字,借代建筑时装沙运土的工具,借代建筑劳动),表示建筑所需工时。有的金文将“日上其下”的结构,调整成“其上日下”的结构。当“𣇳”引申出“周而复始的循环时段”后,金文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用“月”(三十天一轮的计时循环)代替“日”(时间),将“𣇳”写成“期”,表示以一定时间长度为一轮的循环。繁体金文省去“月”,加“丮”(“执”的本字,操持工具)、加“止”(“趾”的本字,借代脚板、借代下地)、加“人”(农夫),表示农人以季节为令、一年一轮种植各种农作物。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完成建筑预估所需的一轮工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其”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月”写成。楷书异体字“朞”将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异体字“稘”用“禾”(稻谷)代替“月”(三十天一轮的计时循环),表示稻谷一年一熟的种植周期。古籍多以“期”代替“𣇳”、“朞”和“稘”。《说文解字》:期,两个时间点相重合。
19.求:“求”是“裘”和“俅”的本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揪。求,甲骨文(十,即“又”的变形,用手抓、揪)(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表示手抓毛皮大衣,即穿着毛皮大衣。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冬季,毛皮外衣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必须品,它对于抵御寒冷、维持生存意义重大。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毛”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毛”写成“水”。当“求”引申出名词“毛皮外衣”之后,金文再加“衣”另造“裘”代替,表示穿上毛皮外衣。当“裘”再次引成名词“毛皮外衣”之后,篆文用“人”代替“衣”另造“俅”代替,表示人类穿戴皮制衣帽的保暖行为。 《说文解字》:裘,兽皮制的保暖外衣……求,这是古文写法的“裘”字,字形省略了“衣”。
20.谄:“諂”是“讇”的异体字。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阴间冥王到家中罗捕。讇,篆文(言,说)(阎,遭阴间冥王罗捕),表示用恶语诅咒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将“閻”省略成“臽”(即“陷”,陷阱),比喻用言语陷害。造字本义:动词,恶语诅咒,毁谤陷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谄”,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古籍多以异体字“諂”代替本字“讇”;而“諂”又常假借同音的“讒”,表示献媚。“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恶语诅咒,毁谤陷害。《说文解字》:谄,说讨好献媚的话。
21.独: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西北地域。獨,篆文(犬,行猎对象即野兽)(蜀,四川),表示蜀地野兽。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活跃于蜀地的不合群的野生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独”,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汉语中常“孤独”并用,表示被动或主动的自立状态,词义偏指“孤”:“孤”表示幼失父母,无至亲可依,是被迫接受的单薄厄运,伴随强烈的被剥夺感;“独”表示疏离群体,以个体姿态生存,是主动选择的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伴随充满挑战的自觉意识。《说文解字》:独,狗相遇时总是互相争斗。字形采用“犬”作边旁,“蜀”作声旁。羊的品性乐于合群,狗的特性倾向独处。一种说法认为,北嚻山有 一种叫“独”的野兽,形体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马。
22.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非”字基础上再加双手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
【翻译】
摩术的具体方法有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对应不同智力、能力、境界水平的人。平摩就是我方保持安静,不做什么起伏变化的事,此时无声胜有声,对方可能就会自己把话说下去了。正摩,是在处理事情、看待事情方面,以和对方保持一致的观念、话语、情绪,而探得对方的实情(让对方在我方营造出来的“我们双方是友军”的氛围下,对我方这个“友军”不由自主地显露实情)。喜摩,是欢庆、祝贺对方心愿实现的事情,人在喜悦的情况下忍不住分享的本能,这样来获得实情。怒摩,用话语激出对方因为遭受奴役、羞辱、不公正待遇等不满事件而积压的愤怒,让对方平静的心境动起来,我方就能从中察看实情。名摩,给对方提供一个可能与对方志意挂钩的谋略方案,闲不住爱做事的对方对方案做出点评,我方就能从中找到实情。行摩,做一件事情给对方,通过对方对做的这件事的反应(赞同,或者不赞同而干涉指导)来推断对方的实情。廉摩,基于除污除秽的考虑和对方交谈,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公开、公正、廉洁的名声与作风更加洁净,以此摩出对方实情。信摩,给有志造福社会的人一起勾画美好蓝图,并志坚意决地承诺、守诺,这样来摩出对方的实情。利摩,和对方一样,把信下的诺做到实处,以此来摩对方的实情。卑摩,对各方面都超群的人,以卑处之,让对方的“超群”尽情展现,以此摩对方的实情。
所以,摩术好像看起来是专属于圣人所使用的道术,而实际上摩术是众人都能使用的。然而众人没有使用摩术立事立功的,是因为使用的时候,不像圣人一样与道相合、坚守志心,而是与志、与道相背,互相抵制、攻击。
【理解联想事例】
摩术所有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自己要坚决隐在“志”的位置上不动摇,不然就会被反摩。
【今日问答】
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今天的经文讲述摩操作的种类。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经文中,“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答:
所以,摩术好像看起来是专属于圣人所使用的道术,而实际上摩术是众人都能使用的。然而众人没有使用摩术立事立功的,是因为使用的时候,不像圣人一样与道相合、坚守志心,而是与志、与道相背,互相抵制、攻击。
【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