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15: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5-25 15:59 编辑

对答辩第四周的评课
1、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天三次感知和觉知的记录,而我的作业是:识别志痣痔后,修改罩场记录。体会了一下,老师的作业直接在志上做功,直接做,以获得主体感,志就强了。而我的作业,容易被痣痔纠缠,还不自知,就是容易费力不讨好,效率低。那个“楗”没抓住。
2、对老师在答辩过程中的回应的理解。老师有时分享没多久就开始回应,有时一场完全没回应,有时回应挺多,都有点“喧宾夺主”的阵仗。我认为老师是根据报告人的状态和所涉及到的问题的重要性、关键性来作出反应的。这样的回应就是罩场的结果,具有建设性,也能预估接下来大家的反应而从容灵活。
这为我如何以准培训师的身份在群里或答辩会上回应同学提供了参考。为什么说是参考,而不是示范,因为“我”这个主体不同,这个“我”的不同直接决定罩场的质量以及“我的”知,而成为事实上的参考。所以,必须继续练习。
3、对同学答辩及感知觉知的记录的感受。老师并没对每位同学的记录进行指点,同时也很明显地看到有些同学还没入门,老师也没说什么。但老师会整体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今天的:感知和觉知的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各种回答,会产生互相提示的作用,回答得所谓正确也好,不正确也好,都能互相提示而完整。对于准培训师来说,把同学的所有的反应都要纳入感知范围,进行觉知,准培训师的培训功能就会完善。

对答辩第五周的设计
1、作业:继续用打卡的方式进行练习,以能在操作上区分:感觉、感知、觉知、知觉,感、觉、知,并加以总结。
2、仔细聆听同学们的报告,要把同学报告的广告、框架、对主持人的邀请、对同学的回复、报告结束后在群里的发言等都纳入罩场中,做到心中有数。

编后感
作为培训师,更要不断分辨自己的志痣痔,以能抱道不脱、守职不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5-31 22:07 编辑

对答辩第五周的评课
老师首先布置作业:感知觉知感知的练习中,区分知跟感、觉的区别。在布置作业时,讲了讲这个练习的关键,但强调“精神内守地做”。接下来几天,老师都没对练习说什么。同学自己琢磨着这个作业怎么完成,从同学们的记录中,能看到同学们对此的理解在慢慢推进。然后老师才通过实例进行了讲解,感-1,觉(感-1-2。马上就有同学产生了相应的体会。
当我因老师的讲解,对感、觉产生了清晰的体会后,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把罩场的核心操作分辨得明明白白的,对感、知、觉搞得更加清楚,向初更近一步,元,“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人就不会仿佛了。

对答辩第六周的设计
1)每天练习:进行逐步深入的感、知、觉辨析:
1、整体感知我的皮肤表层,觉知我的感知。
2、整体感知我的肌肉(身体中层),觉知我的感知。
3、整体感知我的筋骨中心(骨髓),觉知我的感知。
2)对同学的报告和打卡练习中呈现出来的普通现象、共同问题,进行澄清,并对些问题进行辨析,以决定要不要调整每天的练习
3)下周是最后一周答辩,引导同学们对六周答辩进行总结。

编后感:
如果对感、觉的区别没有清晰的体会,就无法做到对学员的引导,更无法把握进度。这是一个事实,不要怕被否定(痔)而回避。所以,要继续扎实地练习,“精神内守地做”,做了之后才有得,以德服人,对下一周课程的设计就会合理。不练习,再怎么自责、难过都没用,都不可能做好课程编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6-8 21:46 编辑

对答辩第六周的评课
1、每天练习:进行逐步深入的感、知、觉辨析:整体感知我的皮肤表层,觉知我的感知;整体感知我的肌肉(身体中层),觉知我的感知;整体感知我的筋骨中心(骨髓),觉知我的感知。
不同:没想过感知、觉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可以觉了再觉。当老师用这样一个用身体为载体的一个逐步深入的练习,让我深刻理解到了感知、觉知是一个可以逐步深入的过程,当有了这个体验后,对“知是从感、觉中挤出来的奶”就有了质感,知的精确性由感、觉的全实决定。
2、老师对同学们报告的评论很客观,又能感受到老师是站在整体上来进行补充或评论的,而这个整体,不光是对同学整体的感知,还对整个班级整体的感知。而我自己,在听同学们的报告就会跟着陷入情绪中,或是进行好恶的选择,如果能迅速意识到并用感、知、觉的练习方式让自己保持内紧外松姿态,不被痣痔控制,就能恢复整体性。


对总结周的设计
一、课文编写
我们在前面六周里做了大量的感知觉练习,也听了所有同学的报告,我们得到很多感、觉的经验,由感、觉得到的知的经验也很多,那我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对感、知、觉进行定义呢。
对“感、知、觉”进行感和觉,从而挤出知。
二、课程进程
通过前段时间大量的练习,引导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感、觉、知的定义进行描述
三、练习
对一个具体事物,通过感-觉-知的过程,描述出得到的知


编后感
1、正处于孩子高考期间,以为自己不紧张,但今天才猛地想起这个作业没做,从上周完成作业到今天是空白的一段。感上没收到全面的信息。
2、做了这么久的练习,完全没意识到概念的形成是由感知和觉知两个步骤完成的。对知的结果没有概念化,偏感性的成分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16: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6-14 17:17 编辑

对答辩总结周的评课
1、没有想过要专门拿一周的时间来总结。所以上周在设计课程时,直接就进入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编写,后看到老师的提示再改了编写方案。经过自己再次总结后,才意识到经过两次总结后,我对格物致知的致知过程有了深刻的体会,知了。我的感觉可能也是同学们的感受,也可能就是老师这一周的教学目标。
2、老师对总结周安排的打卡练习是:体会“驻”的操作。完全没想到可以把练习设计成这样,当听到同学讲这个驻时,也没有多少感觉。查了象形字典,又天天打卡后,琢磨自己为什么意识不到感知觉练习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发现自己就是驻得不稳,收不住,包括以往多次琢磨到边边上又溜走的情况,都跟驻的质量有关。


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设计
一、课文编写
书上对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看了这个定义,能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上,但是这并不完全是我们能够切身体验到的形成过程。
我们在前面几周里做了大量的感知觉练习,在知1和知2的步骤里,会发现感和觉全实了,就会自然得出一个知,觉在感的后面,是对感发生过程的整体的感,感着感着又自然得到一个知。这样不断地感知、觉知,一个概念就形成了。
并且,这个概念上通神下接物,是一个活生生的概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皆顺畅。
而这个概念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在心“驻”在感知的念“处”。
驻——主,既是形旁也是声旁,是“住”的省略,表示停留。駐,篆文=(馬)+(主,即“住”,停留),表示让行进中的马停下来。造字本义:动词,骑行中强行收缰勒马,暂立稍停。
这就是格物致知。
二、课程进程
1、对六周答辩进行总结
2、对感、知、觉练习进行总结
3、同学分享
4、结合感、知、觉,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反馈
5、利用同学们反馈出的点,细致体验从感知觉到概念的过程。
6、讲解概念与知觉关系。
7、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通过感知觉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个具体概念的形成过程


编后感
驻守在心门处,才能进退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0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6-17 09:27 编辑

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评课

1、对开课以来进行总结。在这个总结过程中,老师没有偏重于内容的总结,却是对总结的总结,突出练泥似的练上,反复揉打。我的理解是,一方面使同学们对“练”产生经验,可以接着下面的学习内容持续不断地练,形成流水线。另一个方面,使同学们看清楚练出来的泥是啥样,还是觉知感知,确认而确信。这样总结之后,心理上就能告别,不拖泥带水,而体上却是完整的生产线。
2、所以,再转到本次课的内容就很顺畅:感性与理性,告别了感性,一步跨进理性。两个落脚点不同,但两个落脚点构成一步,少了其中一个落脚点都不能在为一步。感性和理性顺利地在同学们的心中形成了一条流水线上连接起来的两个工序。
3、先接触知,再接触识。我没想到知和识也不同,但有了感和觉的经验,这个不同一下就被体会到了。
4、同学分享。笑前那一段,觉得没什么问题呀,还能谈什么,随时都可以结束了。当沙子再次说本没想到要分享,刚好可以分享时,就觉得有线索了,但没想到老师是以“我发现你这个人挺假的呢”来回复,如果是我,我只会说“你为什么要重复说不想分享又有刚好可以分享的庆幸”,那么肯定就没有沙子的那声笑,向内探索的转折就不会那么成功。这样就想到昨天读的鬼谷子的“以下求小,以高求大”,谈话时,不仅要觉知我的感知,还要对我的话对对方有什么影响有个预判,而反身确定自己在哪个位置说话,说什么话。捭阖。
5、感和觉不可言说的气和嘴里说所说的那个气(知)的区别。知的气是排出去的兵。与开关讲的感性与理性是连接起来的两个工序响应上了,很有整体性。有了这个整体性,就不会出现猴子掰包谷的现象,总是只有手里那个,之前全掉了。有进程性、连贯性,奶(知)才挤得出来。
6、练习:觉知感知的驻,每天五次。格物致知。
再整体总结一下我的不同:在劳动现场总有些心不在焉,或是行动惯形太强,所以细节总是会被忽略,感知不到。老师一讲,才注意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二十四课对身体的概念形成的设计


一、课文编写
不断感知身体变化,感知者住进感知的“念处”而自然生产了认知。认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刺激下的“物”的知。这种知,只是当下的具体的知。
这种知,是不是概念呢?不是。概念是间接性的,概括性的、某种本质性的。概念比认知还要靠后一些。概念是去掉了现实的“忍”之后,自由的、自在的认知。概念是反复知觉、反复认知的成果。理解了概念的形成机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运用这个机制,建立自己各方面的真实概念。
真实概念是被分成不同类型的。我们依照这些类型的提示,来继续练习概念的形成,并趁此机会积累和修正一些相关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跟人的身体有关的概念的形成。
练习步骤:
   感知我的身体(的)....
   将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我的感知


二、课程进程
1、对概念的形成进行总结
2、对认知进行定义
3、同学分享
4、结合感知、认知,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反馈
5、利用同学们反馈出的点,细致体验认知到概念的过程。
6、讲解认知与概念的关系。
7、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关于身体的认知练习
8、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持续对对自己的身体的各方面做“感知-觉知”练习,体会认知的诞生。说说感知、觉知和认知的区别和联系。


四、编后感
第一次完全抄的老师的课文,想把自己的体会加入进去,甚至重新整理出一个自己的思路,但发现心里就确认这是符合我心中的表达。
在编写时,大表哥也因肝癌去世,是我的大家庭里第4位因肝癌去世的人,而心神不定。就结合着做了一次关于身体的认知练习,发现感知、认知、概念三者之间真是混乱得一塌糊涂,并不相关,所谓的认知不来源于感知,所谓的概念也不来源于认知,却是被痔驱使着由情绪产生。
有了这个体验,再回到课文的编写上,确认应该这样编写,也确认应该这样练习。因教促学,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2: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课对身体的概念形成的评课

一、进程
1提问:大家对知有什么话想说?通过这个提问,让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感和知没有我们原以为的那么远的距离,感觉知真的不同,但是一体的。知是第一次主动加工。
2提问:把知联系起来,什么是概念?提取出两个信息:一是知可以是非语言的;二是概念是一次又一次的知,就有了目的,就有了分类。这时引入了言语言是没有说出的话有了语言,我们在理解概念的时候就会清晰一些
3感性的三个层次:感————
没有语言的知定义为认
其实概念可以有语言也可以没有言语,没有言语的概念就是对认的认,就是反复的认。
4对认的知,叫认知
对知的知,反复地知,也能形成概念,跟感觉认不发生联系,直接联系知,反复加工知,形成概念。对知的认,是自上而下形成概念,对认的知,是自下而上。意味着概念的来源不同。
对认的认,是概念的本体;对知的知,获得的概念是妄想;认知交替获得的概念。对知的认是概念本体被言语化。
至少是三维的立体描述架构才能描述清楚。感、觉、认(感)——言、语、知(知)
5同学分享,老师反馈:对身体做一系统的感觉认的练习
6、提出练习要求:对身体各个部分做局部的整体的间断的连续的练习
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真实概念:不断的认不断的认,真实。
练习目标:追求真实概念。注意观察获得真实概念的操作的过程,注意真实概念的形成
7、布置课后练习  持续对自己的身体的各方面做感知-觉知练习,体会认知的诞生。说说感知、觉知和认知的区别和联系。
8最后一句话总结,在有上说话

二、不同
1、忽略了对知的过程的认识,只关注知的结果,而对知产生的过程不清楚,而不能对此进行引导。
2、以为感性与知性分得很远,是两个两个操作结果,其实感觉得越清楚就知得越清楚,是一个连贯的流程,不能分裂。当承认了感觉知是一体的后,心里才能建立感、觉、认(感)——言、语、知(知)三维立体描述架构
3、对同学的引导。无法在身体感受上做这么久的体验,我会急于得到一个知的结果,而不能那么耐心地反复在身体上做一系统的感觉认操作。对过程的忽略是我的一个常态。结合鬼谷子的反应之术,才能把我安于进程,逐渐对进程有了觉知。
4、当做了对自己身体各方面感知-觉知练习后,才对这个练习有了点感觉,这样得到的概念与平时的概念是不同的,更真实更近,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5、在做与老师不同的对比时,也是要在有上说话,对问题全实的描述就是在有上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二十五课情绪概念的形成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感-觉-认-概念的进程:
感:世界撞进心里来,对这些信息的知叫感知
觉:对感者的信息及感到的信息的感,对这些信息的知叫觉知
认:对觉知还没能形成言语的知。作为结果的认,在西方心理学中命名为“知觉”。
概念:是反复知觉、反复认的成果。

大家在不间断的“感知-觉知”练习中,来验证和熟悉上述“感-觉-认”的过程,进而为确认概念的形成过程打下更实在的基础。本周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做“感知-觉知”练习。
练习步骤:
   感知我此时的特定情绪(比如喜悦)....
   将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我的感知


二、课程进程
1、对身体概念的形成进程进行总结,以对感-觉-认-概念的进程明晰和强化。提问:这一周的练习有什么收获;对感-觉-认-概念的进程有什么想说的。
2、同学分享
3、结合同学的分享及同学们的反馈,对情绪概念的形成进行梳理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反复对自己的情绪做“感知-觉知”练习,体会关于情绪的概念的诞生。说说感、觉和认的区别和联系。


编后感
经过一周的练习,对这个“.......的形成”的几节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进程的把握确实容易被忽略,总是只看结果,而忽略进程产生的结果往往不够真实和稳定。鬼谷子说“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就是对进程相当清晰,全实地把握后,才能出现的状态,而这个状态也是一个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2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二十五课情绪概念的形成的评课

一、进程
1、确认身体在我们的心里头可以形成无穷的概念。
总结性提问:这一周你亲自认识了你身体里的几个部位?你更爱恋爱中的对象,还是更爱自己的身体?这么一对比,是什么感受?
让同学们感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照顾不好身体不配为人。安全感、存在感唯一的(根本的)来源就是身体,感觉认自己的身体后,安全感和存在感就改善了。提醒同学们多做练习,每周认识身体几个部分。
2、提出努力地接近理性,是人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理性就是智慧。人生而为人的第一件事把身体爱护好保管好,就有了感受器,第二件事就是发展智慧(理性)。
3、强调上周在努力夯实从感到知的操作链条。练习在于做了之后会有东西产生出来,把产生出来的东西收集起来。有了这个进程感,从感性到理性的进程就会更加细致而能获得全实的信息。
4、同学分享:由作业规则谈起,需要爆才敢做事。
同学们从老师与这位同学的对话中真实地体会到驻在念处一定会产生出东西来,产生出的东西就能让人发展智慧。老师在此总结:咨询人就是要帮来访者成人,能驻才能成人。
5、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驻的地方观察,在驻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念处、忍、感知和认知的区别、觉知、感受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
感知的念处:外部的信息进来了,有一个接触面,就是念处。
忍住了才能认,忍就是认。认是把感知对象的信息与感知者本身的状态信息联系上了,对应上。所以,练习要点就驻在那里发生了什么,忍一忍。
感知觉知我们只知道对象,认知加入了主体。
觉知后退一步,主体和对象联系上了。
感受:刺激物和被刺激物之发生了作用。受是情绪的起源。受是客观的,受和价值追求相比对就产生情绪。
6、提出了本周的练习要点:去感那个受,受是反应。让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感知在这个刺激作用下我的受。

二、不同
1、对整堂课进行整体性感受,发现老师一直都驻在念处,忍一忍后,就产生了认知。整堂课都以此为主导,显得很没有框架,但这样的框架能非常精准地建立在师生之间,扣得很牢,非常有效。而我做不到一直这样驻,会跑,所以就得提前建个框架,以框架为锚,而不是以师生之间的反应为锚。
2、因为做不到一直这样驻,因而对感知到认知的进程了解得很粗糙,恍恍惚惚就产生了概念,所以这几节课在看到老师的上法后,都无法抓住重点。但随着练习的增加,逐渐清晰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需要多练习。
3、同样的,对情绪的产生不清楚,对受不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1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二十六课 对现象的概念形成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什么是现象?
象形字典对“现”的解释是: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看到。現,甲、金、篆文的字形资料暂缺,隶书(王,即“玉”,珍藏的宝玉)(見,看到),表示看见宝玉。推测造字本义:动词,让他人看到自己珍藏的玉石宝贝,展示珍宝。
而“象”字就没有没这么简单了,象形字典里也有“象”字,象形。老子说“大象无形”,《易经·系辞下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用感知-觉知来理解,象是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果。
那现象能不能说成象现?

所谓现象,其本来的意思,是指外部世界在人的内部世界所形成的作用成果。但研究内部过于不习惯,所以现象一词又变成了,主要用来指称引起内部事实的外部事实。而人是不可能直接接触所谓外部事实的,人们把现象的内部性转化了成外部性。这一转化,导致了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人把自己和更大的自己割裂开来。

通过以“认”来形成概念的练习来回答什么是现象。
  练习程序:
  感知一个外部事实
  将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你的感知。

二、课程进程
1、对情绪的形成进程进行总结,以对感-觉-认的进程明晰和强化。提问:情绪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这一周的练习有什么收获;情绪与理性(知)的关系是什么。
2、同学分享
3、结合同学的分享及同学们的反馈,对现象的概念的形成进行梳理
4、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每天坚持不少于五次对现象的认的练习,积累对现象的概念。

编后感
在理解象字时,想到了这些词:天象、形象、印象、抽象、想象、景象、万象、意象,对感知-觉知练习更加重视了,不实打实地去认,这些象都成了妄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16 , Processed in 1.11797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