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黑雪无痕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6 10: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7-6 10:44
对,爱在不在,爱强不强。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

哈哈哈,有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7: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周:道德经第45-46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7-12 17:10 编辑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一、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二、译文
  最大的圆满好像有所残缺,但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虚空,但是它的作用没有穷尽。大道之正好像有所枉屈,大道之巧好像有些笨拙,大道之辩显得不善言辞。躁动克制寒冷而生狂热,安静消解狂热。清明安静可以正天下。
  三、分享: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最大的成就和圆满显得有所不足。从精神的体、天道来说他是圆满的,但是从世俗来看,他确实有缺憾。因为他执着于道,而不执着于物,这样显得他在物质上不那么大富大贵。当然他不是不能像世俗之人一样大富大贵,而是他顺应天道追求功成身退,不敢居功,不敢据有那么多的物质和名利。正因为这样,它的作用永不衰竭;反之,很快就会穷尽其用。
  这正是世人所看不透的地方。物质,道;执着于物质,还是执着于道?人最终的满足是精神的还是物质?或者说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就好像客体和自体客体的关系。要意识到我需要的是物质所蕴含的自体客体,而不是物质本身。要有这种觉察能力,否则你就是拥有再多物质,你也得不到物质里面的自体客体。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太常见了,老板拥有数亿家财,但比平常人更不容易满足,常年焦虑烦躁不安,还想拥有更多,盲目扩张,结果财富反而越来越少。躁胜寒打破平衡后,人就变得狂热和盲目,唯有安静可以消解。所以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一、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二、译文
  天下有道,马匹都用在农事之上;天下无道,战马用于郊外战事。罪过没有能够大于出现可欲现象的;祸患没有能够大于不知天道自足的;灾难没有能够大于欲得物事的。所以能够体知道之足全,才是足全恒常的。
  三、分享: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和无道,通过走马和戎马就很容易分辨。然而天下大乱,放眼望去,罪过、灾祸连年。原因是什么?老子分析了三条。一是罪过来自于可欲。第三章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的东西一出现,就会引发百姓的不安,从而犯罪。因此,统治阶层应该保护百姓生活的环境,提倡纯朴的民风民俗,杜绝歪风邪气。二是祸患起因于不知足。人的欲望一旦被挑起,就不会轻易满足。财货永远都是不够的,所谓欲壑难填。人类灵魂从此走向一条离家出走的不归路,祸患由此而生。三是灾难没有大于欲得物事的。不知足,就想得到,不计一切手段都要得到,仁义忠信天之道德早已抛之脑后。关键是你想得到,我也想得到,资源总是不够的。于是你争我抢,天下大乱,战事连年,人口锐减。这就是灾难。然而圣人不依附于物,而依附于道。道无形无状无名,从物质上来说,连一颗沙粒都不如,但世人所需要的所有满足都能在这里实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两章概括
  第45章讲述天下有道的外在表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老子希望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盯着缺、冲、屈、拙、讷,要静守大道,看到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如果因躁生热而妄为,则以静克之。因此清静为天下正。第46章主要讲述天下无道的表现和成因,提出了三个关键所在:可欲、不知足、欲得。最后提出解决之道,要知晓天道之足,天道自足。否则祸不远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7: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月总结

  德经已经读了九章,相较道经而言出现了很多物、事、人的描述。第38章上德不德是德经的总纲,里面提到大丈夫当处其厚,当处其实。第39章讲述昔之得一者,最后落实到人身上,也就是候王贵以践为本,不欲琭琭如玉。第40章没有提到人,但提到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1章讲述与道相关的众生相,分为上士、中士、下士,最后建言有之: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2章讲述万物均负阴而抱阳,王公以低贱为本,而强梁者不得其死。第43章描述道之至柔的益处。第44章从人们关心的事物入手,比如名、身、货,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让人们要知足、知止。第45章描述天下有道的外在表现,提出清静为天下正。第46章描述天下无道的表现及成因,提出解决方案,人应知晓天道之足。
  读经慢慢走上正轨。以吟诵来读书,倒也少了些沉闷。合理安排时间,则不会显得匆忙。老子是一个智慧老人,我不期待一遍或者几遍、几十遍能够读懂读通,但求有所感觉,有所裨益。尊重自己的感觉,从感觉入手,不求精准,但求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5: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血真棒,有点儒雅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周:道德经第47-48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7-20 15:07 编辑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一、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牗,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二、译文
  不出大门,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以见天之至道。从道里面跑出去寻找道,出离得越远,对道的认知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到处行走就能知道,不必亲见就能明白,不以人智妄为而能功成。
  三、分享:不出户,知天下
  一个人的灵魂不离家出走,就可以知晓天下。离家出走的灵魂,目光总是朝向外部世界。他需要获得外部物质来填补灵魂的空虚。然而,他找错了对象。他需要的是自体客体,而不是客体。即使客体装满了屋子,依然填不了灵魂的坑,因为型号不匹配,无法消化。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灵魂在外部世界中越深入,对道知晓得越少。圣人抱道守一,心中装了、容了整个世界。能容才会对万物公平而没有私心,这就是王。圣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到处旅行,心也离家出走了。浮躁不安,只是走马观花,忙着发朋友圈。结果旅行完了发现又累又怄,对身心的调整和放松并没有帮助,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知之甚少。还不如不出去。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一、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译文
  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损掉行知和名物的桎梏,然后又损掉人智之妄为,一直到无为的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所不为。侯王治理天下通常无须勤于人道之政事,如果勤于人道之政事,则说明他不足以执掌天下。
  三、分享:取天下常以无事
  对外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才能有所掌握。比如吟诵古诗词,每天都要坚持,长此以往才能有丰厚的积累。这是外部事务。对内如何向道靠近呢?每天都要减少人为执着之欲望。这两者看起来很矛盾,但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何统一?我想到老子的一句话,“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统一在知上,觉知。带着觉知去学习知识,每天都会有所增益;带着觉知去修身,欲望、人智无从妄为,没有机会上台,这样损了又损,自然会趋于无为之境。无为的反面是有事,如果有事,则说明他离道尚远,内心深处仍被欲望、执念所控制。


  两章概括:
  第47章讲的是不出户,知天下。圣人抱道不离,知晓天下事理。第48章讲为何不出户而可以知天下,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为道,损之又损,就能装下整个世界。这就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点评

你很历害!写得很好,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18-7-22 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2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周:道德经第49-50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7-27 22:20 编辑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一、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二、译文
  圣人没有滞物之心,而是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佐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以道正之;这才是合乎大道的圣人之德。百姓尊奉大道的,圣人以道教化他;百姓不尊奉大道的,圣人依然以道教化和改造他;这才是圣人奉道为真之德。圣人立于天下,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心与天浑然一体。百姓皆涌流而进圣人之心,圣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三、分享:圣人无常心
  读这一章,一个总的感觉:这是老子在传授圣人的心法、姿态。不调整姿态,就很难理解这一章。什么姿态?人法地。人像大地一样的姿态。对于大地来说,你对它好,它不会表扬你,只是按照道的运行对待万物、生发万物。你对它不好、破坏它,它也不会站起来骂你,依然按道运行。小的破坏自己就恢复了,太大的破坏,它也会尽量恢复,但一时半会恢复不了,则被破坏的环境会反噬人类。圣人也是这样,你守道是好人,他以道教化你;你不守道,是杀人犯,圣人依然用道的方式对待你、正你。你不守道,人类环境会反噬于他,这就是法。法是人类效天法地的规则,代天行使职责。
  所以圣人小心谨慎啊,不敢妄为。百姓的心都装在他的心中,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护、呵护它们。在这里,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他只有公心。如果说有私心,那就是百姓的心好了,他就好了,因为他以百姓心为心。他没有自己,就像大地,只是默默承受和生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得到多了还是少了。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一、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二、译文
  人从生命出发,走入死亡。每个人身上,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因为不善于摄生,把人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于死。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他照顾生命太过度了。听说善于通彻生死之密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使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展露锋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蹈死地。
  三、分享:出生入死
  这一章是生死观。人类生于天地之间,原本生的机会要多一些,但因为不循道而妄为,动之于死地,致使趋死的机会更多。原因很简单,就是人失去了公心,只想生生之厚于己,私心太重。得道之人、善摄生的人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呢?因为他不为己,他有一颗大公无私之心。谁会跟这样的人作对呢?人再狂妄,没有说谁要把地球、太阳给炸掉的吧。圣人一颗公心,心里装的全是百姓,当然不会轻易蹈向死地。所以虎、兕、兵无法对他下手。


  两章概括:
  第49章讲述圣人的心法、姿态。圣人是如何做的,让我们可以效仿。第50章则讲的是圣人这样做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效用。当然是趋生更多,生六分,死三分;而普通人趋死更多,生三分,死六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1: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周:道德经第51-52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一、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译文
  道生出万物,德畜养万物,物质赋其形体,趋势成就状态。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没有任何命令,而是恒常自己如此。所以道生出万物,德畜养万物。进而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得到润养与覆被。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高境界之德。
  三、分享:道尊德贵
  万物皆由道而生,由德畜之,物成其形,趋势、命运成就现在的状态。回溯源头,万物均尊道而贵德。不遵道而贵德的事物不可能创造出来,已经创造出来的,如果不遵道而贵德,逆天而行,则不可长久。最高贵的德是什么呢?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导引万物而不主宰。为什么这是最高贵之德?因为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每一句都是针对人的私心来的。私心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使我没有什么贡献,我也要首先考虑自己。公心不同,即使我有很大贡献,万物都是由我生之、畜之、形之、成之,但依然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只是遵道而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唯天地可比。而人只能向天地学习,才有可能回归根源,枝繁叶茂,殁身不殆。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一、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二、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起源,以这个起源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知道了万物的母体,就可以认识万物。返回持守母体,终身不会有危险。塞住人道妄为的出口,关闭人道妄为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昏乱。打开人道妄为的出口,满足人道妄为之事,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觉察到细微叫“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强”。用德之光芒,重新归于天道之明,不会招致灾殃祸患。这就是遵奉、承袭恒常之道。
  三、分享: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天下万物皆有根源,守住根源才能殁身不殆。如何守住根源?老子提供的办法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不要让自己的欲望之流肆意横行、妄为,把门关上,像大地一样去受、去体会,心自然会宁静下来,终身不会劳心劳力、忙盲茫。勤,指的是短暂而频繁用力、停不下来。反其道而行之,则终身不救。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天天都很忙,天天没时间,也没做什么像样的事出来,时间和精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
  老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觉察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细微,才是真正的明白;内心柔韧,才是真正的强。这是两个指标,判断你是否在道的指标。有些人从来没有觉察到精微,内心强梁而执着,也自以为在道。通过这两个指标检验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是否在道,从而守道。


  两章概括:
  第51章讲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生之、畜之、形之、成之,从而引申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最高的德是做了大的贡献,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就是效法天地之大公。第52章接着51章讲述道这个母体,如何复守其母?答案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同时阐述更精细的修身方式,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周:道德经第53-54章分享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一、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二、译文
  假如我奉道不移而有所知,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施人道于天下。大道很平坦,而人君却喜欢走邪径。一方面朝廷很腐败,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另一方面却是鲜衣美饰,利剑随身,饱食而厌,财货绰绰有余。这是盗贼猖狂奢靡的行为,多么的无道啊。
  三、分享:盗夸
  舍天道,而施人道,则盗夸横行。现在社会就是盗夸横行的社会,我们应该谨慎,避免随波逐流。施人道则会执着于物,“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每一样都是现代人追求和炫耀的事情,带利剑跟权利相关。平坦的大道没有人愿意走,因为以人道标准来看索然无味。而走邪径、攀比,是残缺的心所需要的。但再怎么向外攫取,腹部也是空虚的,心灵也是荒芜的,多元自我的朝政是腐败的。这是盗夸,不是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一、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二、译文
  善于建立朝律的统治者不会把天下从天道中拔出,善于抱道不离的统治者不会让天下脱离大道,子孙不忘其宗,祭祀传承绵延不绝。修道于自身,德行就会纯朴至真;修道于家庭,德性就会和谐富余;修道于乡里,德性就会绵延长久;修道于邦国,德性就会丰盈兴旺;修道于天下,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以自身来观察自身,以家庭来观察家庭,以乡里来观察乡里,以邦国来观察邦国,以天下来观察天下,万物同构,不过是层级和德行逐渐扩大。我是怎么对天下了如指掌的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上面的方法和道理。
  三、分享: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不拔和不脱,说明好的统治者制订政策、发布规章不能离道。要始终守道,子子孙孙不忘其宗,才能绵延不绝。修道是有层级的,先从己身,再到家,再扩展到乡里,然后邦国,最后是天下。它们看似分了大小,其实是同构的。修身和治天下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把己身扩大,以天下为身。所以我可以对天下了如指掌,因为我知道了自己,就知道了家;知道了家,就知道了乡里;知道了乡里,就知道了邦国;知道了邦国,就知道了天下。


  两章概括:
  第53章讲述不行天道,施人道的现象,直接指出这是盗夸,非道。外表好看,内心荒芜。第54章讲述守道不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事就是一件事,守道不离,万物同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2: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月总结

  本月学习道德经第47至54章。第47章描述圣人“不出户,知天下”,人受欲望牵引,向外索取越多,离道越远,知道的就越少。第48章讲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宗旨仍在于无为而无不为,有为、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第49章讲述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处事态度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守道,变化的是外部的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知常容,容乃公。第50章开始谈论生死,“出生入死”。动之于死地,以其生生之厚。以一己之私追求生存,反而得不到生存,而后其身者则身先。兕、虎、兵均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第51章讲述万物生成之理,“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52章讲述道这个母体,如何复守其母?答案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53章讲述不行天道,施人道的现象,是谓盗夸,非道。第54章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物同构,天下事就是一件事,守道不离。总体来看,这八章围绕日常修身、治事的一些现象和道理展开。让读者更能理解大道,分辨是非,掌握方法。
  这几章往后总体来看,已经不太熟悉。如果仅观文字表面,已经难于理解文意,需要对每章慢慢琢磨,对关键字深入领会其含义方能有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20:22 , Processed in 1.12965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