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藜芭乐

黎力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16: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1 16:33 编辑

第五周第三天

一、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二、查字并正音
严: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的变形,即“岩”的变形,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丝、竹鞭)(又,抓持)(口,训诉),造字本义:动词,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难:難,金文(“堇”的变形,绞刑、火刑等极刑)(隹,是“雞”的省略,家禽,百姓常用的牺牲),造字本义:动词,杀鸡洒血,祭奠死者。
尊:尊,甲骨文(酉,酒坛)(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捧着酒坛。
后: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
敬: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人),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凡在求学天道的过程中,能有幸师从一个严格尊天道(通天切地)的师者是最难能可贵的,只有跟着这样的师者学习才能尊重天道最后与与天地合,尊重天道百姓才知道要对学习保持敬重之心。
五、阅读心得
感觉古人这一套学下来,各个又“大气”又“正”的感觉,以前不理解为何古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又可为这淡淡之交舍身取义,现在想来,这个“义”可能就是他们共同认同的天道。
解析:
各位,昨天烈士纪念日,今天国庆节,我们缅怀先烈祝愿祖国好!发扬学记精神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蛾子时术,直至大成强立不反化民。
师者在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
为什么教者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学以载道,师以安学
学之所以能为学,凡学之道,尊师,使师者得到端庄尤为困难,严师为难
恩者无义,义者无恩
这是自然现象
亲自抚养我们长大,每天和我们苟且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被淹没在日常的爱恨情仇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养育之恩,一起混日子之亲,却难以体会到他们所携带的天地大道。亲师容易信道难。
说人话,天天厮混在一起,难以给对方尊严
这是恩者无义
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警示,神圣面对的,都是不亲自抚养我们的祖宗
古圣先贤能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好像所有的道理是非都在他们的身后陈列,推开他们这扇门,背后就是天地大道
但不会从祖先那里体会到父母日常养育的爱恨情仇
所以容易尊崇的对待祖先和他们身后的天地道义
所谓有义无恩
所谓义者无恩
教者、天道、学生三者,就是那样一种恩义纠缠
教者和学生日日厮混在一起,有恩,容易亲。学生对师却不容易尊、严。
这样就会导致教者身后的没有尊严,不神圣
所以学记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
难在亲师难严
师不言则到不尊
所以亲师难言也就是教之难学之难
这是自然规律
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并采取人类行动,战天斗地,克服亲师难严的困难,使师严
克服恩者不义的自然障碍,使师这个亲者恩者成为义的代表和使者
这就是逆势尊师
通过这个逆势操作,撬动道的力量威覆使民敬学,从而巩固和维持尊师
让恩义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恩义两分,恩者无义亲而不尊,义者无恩尊而不亲。
这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枢纽
因为师太重要,所以必须要建设这个关系
——尊师
具体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 16: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2 21:42 编辑

第五周第四天
一、原文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二、查字并正音
臣:“臣”是象形字,是“目”的变形。臣,甲骨文像一只眼睛向下看,表示俯首下视。造字本义:动词,俯首下视,屈服听命。
尸:“尸”与“人”同源。尸,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坐着的人。造字本义:名词,坐在祭位上、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死者亲属。
诏: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招”的本字,表示呼唤、号令。造字本义:动词,皇帝发布号令。
北:“北”是“背”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两人相逆反,相违背。当“北”的“相背”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月”(肉,身体)另造“背”代替。由于古代天子上朝时面朝南方,因此称背所朝的方向为“北”。
面:面,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眼睛外围加一个代表脸廓的指事性线框,表示以眼睛为核心的头部器官。造字本义:名词,脸庞。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五、阅读心得
古时教者是天道的代表,恩义并存;古时祭天也是相当重要,并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我就不是很了解,虽然知道它的神圣性和庄重性。

解析: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
而这个相分虽然常见,但并不正常
说他是自然现象,是说分裂之后必然这样,而分裂已成常态,所以随处可见
发生这样的难事儿,还是因为学者以自己为中心,不以学为主造成的
管人不管事
师与道与学,在学这个系统里,就必须要统一的
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
师道学相统一了,道的尊崇地位变自然彰显了
道的彰显了,人们就知道敬学了
一些还是为了学
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
有些什么礼呢
所谓大学之礼,即便皇上召见师也不行臣子之礼
当一个人以师的名义活动,这个人就不会被当做皇上的臣
不当臣当什么呢?
当一个人在丧礼上为尸的时候,也不被当作臣对待,他是鬼神的代表
当一个人为师,则是道的代表
皇权和政治权力代表什么呢?势
皇权不管鬼神,势力最终服从道统
三方使臣相聚,各在其位
尊师不是尊师,是尊道
所以学者要有尊道之心,如此才能善学
像前面说的恩义相分,学者没有道心,自然会成为不善学的人
因为恩义相分的本质,是自我膨胀
原文: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3 17:06 编辑

第五周第五天
一、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二、查字并正音
逸:造字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人追捕。
功: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
庸:造字本义:名词,不断累筑而成的长城。
勤:造字本义:动词,在酷刑下从事苦役。
怨:怨,汉语一级字,拼音yuàn,属形声字,从心夗声,本义为怨恨、仇恨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闲适安逸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尊敬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却事倍功半,学生也容易对老师心生怨恨之情。
五、阅读心得
择师固然重要,但个人努力也很重要。

解析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恩义相合了,则师尊道重,学者善学,问者善问,答者善答
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就日常化的通常有效
善学者,老师安闲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还会将功劳归于老师。
不善学者,老师辛勤教导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学生反而怨恨老师。
善学者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以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目标 ,所有学习行为都被是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所有学习任务都被是为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心中感激活动中有老师导航指路
所以善学者不需要老师下多大功夫,并且还把学习成果归功于老师
不善学者,没有投入到师道学的教学统一体中,学习中的所有行动,都被视为为了自己(的良好体验)。只要是行为必然是对自己的消耗,从自己来说,都不是好感觉,所以不善学者天然抗拒老师只拍任务,要求改正错误等这些折磨自己的操作。如此老师哦事倍功半,事后学生还怨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7: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4 16:03 编辑

第五周第六天
一、原文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二、查字并正音
1、问: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拘禁室。問,甲骨文(門,借代拘禁室)(口,审讯),造字本义:动词,拘禁并审讯。
2、攻: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多用的巧具、器械。攻,甲骨文(工,多用的巧具、器械)(攴,持械击杀),造字本义:动词,用梯械、武器夺寨拔城。引申动词:强力对付,征服,克服。
3、坚;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造字本义:动词,有组织地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
4、木:造字本义:名词,扎根于土地的树。
5、易:“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正在被灌注液体的器皿)(像正在灌液体的器皿),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引申形容词:做起来轻松不费劲的。
6、节:“莭”是“節”的异体字。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就餐。節,金文(竹,竹子)(即,就餐),表示竹制餐具,带结的一截竹子。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作为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7、及:及,甲骨文(人,自觉进化的灵长类动物)(又,抓),像一只手从背后抓住前面的人。造字本义:动词,赶上并抓住。
8、相:相,甲骨文(木,树)(目,远眺),造字本义:动词,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
9、说:“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八,表示发音,参见“只”)(兄,念叨祝祷),造字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
10、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双手,抓持)(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从牛的头上剖取牛角,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问之人提问,如攻克一棵生长有序且深埋于土地中的大树,先自己对付轻松不费力的部分,再对节段部分逐个攻破,时间久了待到时机成熟,再观察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善问者步骤刚好相反。
五、阅读心得
我肯定是属于习惯性不善问者。

解析:
AI的很多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问题很大,大家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
善学,是解决了心的所属,把自己的心交给了教学共同体指挥
接下来的操作是,把心囚禁起来,致力于学
让学这看事情的具体细节,成为劳改任务
不间断的完成
其完成方式是问
为什么是问呢?
学的文完成方式之所以是问而不是别的,是因为
学,就是来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
是所谓不明白,就是无法把事的细节,对应进放进自己心中的世界投影中。
这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事情细节不清,这叫疑;另一个是事情的细节清楚了头能转投进心里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在心得货柜上安放,都扎在手里丢不开,这叫惑
正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才学的,所以学所遇到的就是疑惑
怎么样解除疑惑呢?
问就是把那个正在面对困境的心中小人(学者的核心),关在问题做墙的监狱中,加以审查盘问
和学者把疑关在惑墙的牢房
这就是问
什么是善问呢?
问疑问惑,关的好审的好
对疑与惑,问的好的样子是:
像砍劈硬质树木一样
砍树一样
砍过树么
先把最容易搞的枝枝丫丫搞掉
然后搞最不好搞的疙疤
用些时间,这个木头疙瘩等连接部件,就把他所连接的木头松手解开了
问题这个树,就被解决了
心中被人(惑)所关的疑,或者关人的惑,就被解构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庖丁解牛的感觉
其实解决问题真的得法,所谓善问,你完全感觉不到你在解决问题
不像不善问者那样感觉到疑的迷和惑的茫
顺着问题本身的理路,用思想这把刀走一趟而已
就像庖丁的刀,解牛多年毫无磨损
这似乎在提示,所疑惑,都是有结构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
善问者,是知道循着这结构的理路走
走走而已。
善学让你坐进监狱,善问让你坐到劳改工厂的工位上午
以上对应的原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16: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5 20:31 编辑

第五周第七天
一、原文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查字并正音
1、撞:撞,篆文(手,敲打)+(童,瞎刺眼睛),表示刺扎。造字本义:动词,刺扎
2、钟: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被刺瞎双眼的小孩。鐘,金文(童,被刺瞎双目、无法跳跑的小奴隶)+(金,金属),造字本义:名词,古人贵族或官宦人家由小盲奴侍击的金属报时器,以杵撞击时发出有穿透力的宏亮的“咚咚”声。
3、叩: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开口汇报。叩,甲骨文(口,汇报)+(卩,跪着的人),造字本义:动词,磕头拜见长官,汇报实情。
4、鸣:鳴,甲骨文(口,叫唤)+(鳥,鸟雀),造字本义:动词,鸟叫。
5、进:進,甲骨文(隹,鸟)(止,脚,表示追逐),造字本义:动词,追逐鸟雀。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应对提问者救如同撞钟一样,提问者疑惑小如同撞击的力气小,则解惑者的回答应适可而止,如发出的回声一样小而微;提问者心中疑惑大如同撞击的力气大,则解惑者应详尽解释答疑;等到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从容不迫时,疑惑的声音也会渐渐消失。不善回应问者的人操是相反的。这都是不断提升学习的道理。
五、阅读心得
善问者遇上善待者简直“良配”啊,不过大多数人都在“孽缘”里纠缠,双双能意识到,并有意修正,最终还是有机会取得美满的!

解析:
学记讲述了一个以和易以思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所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培养过程,成长过程等等
和易以思,是一个很完整全息的表述
用学记的这种描述,很容易完整入道
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做到
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知道怎么做
但你看我们在家庭教化父母教职中,用教化不需要技术,只要立志就成来表述,实在是过于干瘪
这个感觉,大概可以代表两个通道风格的差异性质
时间好像可以说说昨天的,说不完就大家等了
善学是把自己弄到牢里,善问是把自己弄到劳改车间的工位上,那么善答,是不是就是在工位上做事的动作呢?
学记用了一个特殊的说法来指称回答问题的人——善待问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问是在受审
善待问,就是善待审和受审了
善待就是能够把你接待的最好的接待了
善待问者,能够把问的审和受审接待的最好的人
答者,不简单
暂停
善待问者,是审讯室
能够让审者和被审者,专心于审这件事
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像钟一样
在那里
陈刚:小撞小响,大撞大响
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
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
大家可以在家里敲钟听听啊
人真的从容了,钟声也就结束了
所谓从容,就是心与面容相从啊
心与容一致
多美
不善答问者相反
那些具体的反呢
不出声
声不纯正
声不能使人从容
声不能使人从容
声出人不从
人从容声未止
......
这是善答——善待问者
善学、善问、善待问(善答)
善学、善问、善答(善待问)
三者一体,乃进学之道也
什么是进学呢?
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称追捕活捉野猪为,称追地面的小鸟为
像追地上的鸟一样,把学者赶进学这个统一体中
善学让学者到见于报道,善问让学者到监狱工厂车间上班,善答(善待问)使学者在工位上的劳动中发生内部变化
这样三部曲,追地面的小鸟进笼
进学之道
赶鸟进笼的方法与规律
严师为难,男在恩怨相分,这主要是学者之故,也难在师没有进学之道,没有办法让学者离开恩怨相分,进入进学之道(赶不动这群鸟)
说到鸟就联想到鸟儿问答
还正好就是学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所有人 今天任务:第六周
(第一天)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2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6 21:49 编辑

第六周第一天
一、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二、查字并正音
1、记: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用以打结、记事的绳子。記,金文(言,语言)(己,即的本字,结绳纪录事件),造字本义:动词,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事件信息载入简册、书籍。
2、问: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拘禁室。問,甲骨文(門,借代拘禁室)(口,审讯),造字本义:动词,拘禁并审讯。
3、听: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开心。听( yǐn),篆文(口,嘴巴)(斤,即的省略,开心),造字本义:动词,因开心而张嘴大笑。
4、语:的本字;的异体字。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汇。吾,金文(两个重叠,表示反复交叉、交替)(口,说话),造字本义:动词,正式会面并长谈。古人称鼓舌说话为;称两相会面长谈为  
5、力:同源。力,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的变形。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6、舍:舍,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民众集会、祭祀的公共广场),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和客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仅仅教会学者学会用书面语言记录拘禁并审讯的人还不足以称为人师,还必须能听懂面对面的深入交谈。学生者力不足以善问,教者应该面对面交谈引导他提出疑惑,交谈后还是不知疑惑之处,教者可以暂时放下引导。
五、阅读心得
感觉中式教者很讲究“留白”。

解析:
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
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鸽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
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
什么是记问之学?
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
言即心声
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
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
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
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
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
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
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
什么都知道
这叫记问之学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
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
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
还需要干个什么呢?
因为师者是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
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
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
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
必也听语乎
——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
听心动
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
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阴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原文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说完了之后,还辅导了一下AI
记问之学,是很高级的状态,但AI始终没有办法描述这个状态
后面的文本也存在这个问题,对这个梳理,AI干的不令人满意——他始终理解不了一些核心内容
顽固坚持自己的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2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10 20:12 编辑

第六周第二天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二、查字并正音
1、良: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
冶:冶,金文(人,代表工匠)+(仌,即“冰”,表示凝结)+(⊥,即“土”,代表泥坯模型),造字本义:动词,将金属熔液浇铸在泥丕里成型。
2、裘:“求”是“裘”和“俅”的本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揪。求,甲骨文(十,即“又”的变形,用手抓、揪)+(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表示手抓毛皮大衣,即套穿毛皮外衣。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冬季,毛皮外衣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必须品,它对于抵御寒冷、维持生存意义重大。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
3、弓:造字本义:名词,利用有弹性的弯拱和丝弦射箭或发弹的古代战械。
4、箕:“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而成,是“箕”的本字。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
5、驾: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把东西放在上面。駕,石鼓文(馬,善跑的力畜)+(加,把东西放在上面),造字本义:动词,将马车的车轭套在马颈上。马夫喝马起程时喊“驱!”喝马加速时喊“驾!”喝马驻停时喊“驭!”
6、车:造字本义:名词,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一个能制作出精良金属器具的工匠的儿子要想也成为一个称心的工匠,必须先学习制作温暖的毛皮大衣;一个能制作出厉害弓的工匠的儿子要想也成为一个厉害的工匠,必须先学会制作簸箕;刚开始学习驾马车的人要反着来,把车套在马前面。
五阅读心得
基础要打牢固,方向也得对(其实是凭自己理解没读出个所以然来)

解析: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
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
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
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
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20:4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10 19:42 编辑

第六周第三天
一、原文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察:察,篆文(宀,庙宇)(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引申动词:审视,观测。
2、于:“于”是“竽”的本字。于,甲骨文(倒写的“口”,撮口吹奏)(像有吹嘴的“L”形的复杂管乐器)(有握柄的吹奏乐器),造字本义:动词,吹奏乐音婉转起伏的竽管。
3、三:“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二”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造字本义:名词,衍生万物的天、地、人。一,代表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4、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5、矣: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生了的。矣,金文(已,发生了的)(矢,箭只),表示箭已射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箭已射出。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只有具备了“为裘”的明理之心、“为箕”的操练之手、“服驾”的浸润之身(基础原理、基础技术、基础经历)三项进学所需的钥匙,才有资格立志于求学之道。
五、阅读心得
不仅对教者要求高,学者亦然,不然求不到至学至道。

解析: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
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
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
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10 19:44 编辑

第六周第四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并正音
1.比: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2.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造字本义:动词,杀牛。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判”。
3.丑:“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丑”合并代替同音、但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4、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5、鼓:“壴”是“鼓”的本字。壴,甲骨文在“鼓”的上面和两侧各有一只手(“又”的简化),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以手掌拍击圆柱状的打击乐器。
6、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
7、章:“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古代的学者善于运用类比推理,鼓声本身不属于宫、商、角、徵、羽这“五声”中的任何一个音,但若没有鼓声来节奏,五声就不能和谐悦耳。水本身不属于五色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无法显出鲜艳的效果。
五、阅读心得
今天读了老师解析,又是很迷糊啊,重静、轻躁的这些所包涵的好像知道点,迷迷糊糊!
解析: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类、比物(多物),扭者
三种东西
构成三个系统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所谓玄,所谓1=1+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藜芭乐 于 2025-10-10 19:48 编辑

第六周第五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并正音
1、官: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汉语中常“官宦”、“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2、弗: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3、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
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4、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5、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五服:原指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代指血缘亲族关系。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学习并不依赖于五官的感知,但若不若不通过五官去实践体认,知识就无法融汇贯通。老师并不属于五服中的任何亲属关系,但若不通过老师的教导,家族内部的伦理亲疏秩序就难以确立。五、阅读心得
又无型又有形

解析:
子君:
"陈刚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
@陈刚 看了下老师的招生简章后有这个理解,是不是说鼓和水,其实就是道术?
陈刚:
说道术因为是术,要指明是什么的道术
这样关干鼓和水的说法就完整了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是一个比物丑类的系统,玄系统,1=1+1的系统
这个玄系统,比物丑类的系统,不只是鼓之于五声之和,水之于五色之章,还有学与五官之治,师与五服之亲
这个比物丑类之类,是一个灵魂一样的存在
是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一个系统的德,一个系统的道,一个系统的信,一个系统的时
鼓点运行的好,这支乐队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鼓点运行的好,这支曲子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水的作用发挥的好,这个调色师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学问做得好的官员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读书读的好尊师重教的亲戚之间有德有道有信有时
比物丑类,扭出来的“类”其功能和价值便是德道信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34 , Processed in 1.09532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