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占欢《学记》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16: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8号第五周第1天

一、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二、查字并正音
1、至:形容词:终极的,极端的。“至”是“到”的本字;而“到”是“倒”的本字。至,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交”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叉腿而立)下面加一横表示地板或床铺的指事符号,表示与站立相反的姿态,即倒地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用“土”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明确了“地板”(床铺)的含义。籀文“”承续繁体金文字形。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中,倒卧休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写成不知云的字形。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到”代替,强调人体“倒卧”的动作含义。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并将“刀”作为声旁。当“到”的“倒卧”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2、博:副词:大量地,广泛地。
3、喻:本义,动词:用形象的类比使人理解抽象的道理。动词:明理,明白,知晓。
4、为:动词:成,变成 wéi 。
5、长:名词:一把手,领导 zhǎng 。 
6、君:名词:主政者,最高统治者。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

五、阅读心得
真正的君王并不是权力的世袭者,而是德的执行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08: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9号第五周第2天
一、原文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二、查字并正音
1、师:名词:在专业领域拥有话语权的高人。 
2、君:“尹”是“君”的本字。君,甲骨文(手执权杖)(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尹”写成。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名词:有德性的人,对人的尊称。 
3、是:于是这样。
4、择:动词:挑选,挑捡。
5、慎:形容词:小心翼翼的,深思熟虑的。
6、唯:副词:只有,只是,仅仅,绝对,别无选择地。 
7、谓:动词:认为,以为。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言,说话)(胃,即“喟”的省略,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胃”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五、阅读心得
  之前觉得权力和职位越高大,承受的压力和难度系数越大,其实不是的的,事情和工作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德的区别。能把小事做好的人,也能把大事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19: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30号第五周第3天

一、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二、查字并正音
1、凡:副词:只要。
2、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持)、“又”(抓持)、“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名词:抵达事物本质的途径、方法、规律。
3、严:形容词:标准苛刻的,难通融的。 这里指严格要求的吧。
4、难:副词:费劲地,不大可能地,不舒服地 nán 。
5、尊:动词:敬重,崇敬。
6、敬: 动词:谨慎而恭肃,由衷表现尊重。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

五、阅读心得
首先,现在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很不容易;其次一旦找到德高望重的老师,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敬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 2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号第五周第4天

一、原文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二、查字并正音
1、故:连词:所以,因此。
2、尸:本义,名词:代替死者受人祭拜的人。名词:死者遗体。
3、师:名词:有作战指挥权的人,军队作战参谋。 名词:在专业领域拥有话语权的高人。
4、诏: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招”的本字,表示呼唤、号令。詔,金文(言,说话)(召,即“招”的省略,号令),表示召唤,发出号令。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皇帝发布号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5、无:副词:不,不要。 动词:失去,缺乏,没有。
6、尊:动词:敬重,崇敬。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五、阅读心得   
对老师的敬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如果老师对待孩子很亲,容易让孩子丧失对老师的尊重与敬畏。

今天国庆节,我们缅怀先烈祝愿祖国好!发扬学记精神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蛾子时术,直至大成强立不反化民。
师者在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为什么教者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学以载道,师以安学。学之所以能为学,凡学之道,尊师,使师者得到端庄尤为困难,严师为难。恩者无义,义者无恩。这是自然现象。亲自抚养我们长大,每天和我们苟且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被淹没在日常的爱恨情仇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养育之恩,一起混日子之亲,却难以体会到他们所携带的天地大道。亲师容易信道难。说人话,天天厮混在一起,难以给对方尊严,这是恩者无义。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警示,神圣面对的,都是不亲自抚养我们的祖宗。古圣先贤能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好像所有的道理是非都在他们的身后陈列,推开他们这扇门,背后就是天地大道。但不会从祖先那里体会到父母日常养育的爱恨情仇,所以容易尊崇的对待祖先和他们身后的天地道义。所谓义者无恩,教者、天道、学生三者,就是那样一种恩义纠缠,教者和学生日日厮混在一起,有恩,容易亲。学生对师却不容易尊、严。这样就会导致教者身后的“道”没有尊严,不神圣,所以学记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亲师难严,师不言则到不尊,所以亲师难言也就是教之难学之难,这是自然规律。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并采取人类行动,战天斗地,克服亲师难严的困难,使“师严”。克服恩者不义的自然障碍,使师这个亲者恩者成为义的代表和使者,这就是逆势尊师。通过这个逆势操作,撬动道的力量威覆使民敬学,从而巩固和维持尊师,让恩义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恩义两分,恩者无义亲而不尊,义者无恩尊而不亲。这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枢纽。因为师太重要,所以必须要建设这个关系——尊师。具体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23: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3 20:50 编辑

10月2号第五周第5天
一、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二、查字并正音
1、善:副词:好好地,能干地,擅长于。
2、逸: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捕。形容词:脱离控制的,自由的,自在的。 这里应该是轻松的意思吧。
3、庸:形容词:日常的,平常的,平凡的。
4、勤:副词:不懈地,积极地。形容词:忍耐吃苦的,不懈努力的。
5、功: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
6、半:形容词:二分之一的。
7、怨:动词:以委婉、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名词:不满情绪,恨意。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
五、阅读心得
多管事情(学习本身),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而这个相分虽然常见,但并不正常。 说他是自然现象,是说分裂之后必然这样,而分裂已成常态,所以随处可见。发生这样的难事儿,还是因为学者以自己为中心,不以学为主造成的。管人不管事。师与道与学,在学这个系统里,就必须要统一的。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师道学相统一了,道的尊崇地位变自然彰显了。道的彰显了,人们就知道敬学了。一些还是为了学,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有些什么礼呢?所谓大学之礼,即便皇上召见师也不行臣子之礼。当一个人以师的名义活动,这个人就不会被当做皇上的臣,不当臣当什么呢?当一个人在丧礼上为尸的时候,也不被当作臣对待,他是鬼神的代表,当一个人为师,则是道的代表。皇权和政治权力代表什么呢?势。皇权不管鬼神,势力最终服从道统。三方使臣相聚,各在其位。尊师不是尊师,是尊道。所以学者要有尊道之心,如此才能善学。像前面说的恩义相分,学者没有道心,自然会成为不善学的人。因为恩义相分的本质,是自我膨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恩义相合了,则师尊道重,学者善学,问者善问,答者善答。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就日常化的通常有效。善学者,老师安闲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还会将功劳归于老师。不善学者,老师辛勤教导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学生反而怨恨老师。善学者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以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目标 ,所有学习行为都被是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所有学习任务都被是为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心中感激活动中有老师导航指路。所以善学者不需要老师下多大功夫,并且还把学习成果归功于老师。不善学者,没有投入到师道学的教学统一体中,学习中的所有行动,都被视为为了自己(的良好体验)。只要是行为必然是对自己的消耗,从自己来说,都不是好感觉,所以不善学者天然抗拒老师只拍任务,要求改正错误等这些折磨自己的操作。如此老师哦事倍功半,事后学生还怨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21: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3号第五周第6天
一、原文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二、查字并正音
1、如: 本义,动词:妇女唯唯诺诺,包容顺随。 动词:相似,像。
2、攻:本义,动词:用梯械、武器夺寨拔城。 动词:强力对付,征服,克服。 
3、坚:形容词:牢不可破的,强硬的。
4、易:形容词:做起来轻松不费劲的。 
5、节:名词:链式分布的紧缩竹身的竹结。动词:紧缩,制约,克制,管控,自律。 
6、目:名词:显示文件灵魂的关键字眼、标题或名称。目,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人的眼睛,中间的圆圈表示聚焦的黑瞳。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横写的“美目”写成“竖目”。造字本义:名词,人的眼睛。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将“目”的甲骨文竖写,则变为“臣”,表示俯首下视,屈服听命。
7、久:形容词:时间长的。 
8、解:动词:打开,分开,拆开,松开。动词:除去,消除。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五、阅读心得
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自我中心”的立场。
  

一、善学者:与道协同的“同道之人'
  您指出,善学者能”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这意味着他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自我定位”的转变。从“私我“到“大我”的转变: 善学者不再将那个充满个人偏好、畏惧辛劳的”小我”作为行为的中心(克己)。他将自己的志向与力量,汇入“学”的宏大目标之中,从而成为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与”道”协同的“大我”。此时,学习不再是外来的负担,而是他生命得以扩展和实现的必然途径(复礼)。
  视师为“引路人”: 在这样的学者看来,老师不是对立的管理者,而是走在前方的“引路人”。老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点,如同向导在险途中留下的标记,他心中充满的是感激与追随。因此,他能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理想状态。

二、不善学者:固于私意的“独行之人
反之,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自我中心”的立场。
“私意”障蔽心志: 他将一己之感受、好恶置于最高位置,学问与师教都需经过其”私意”的审查。任要付出努力、挑战舒适的行为,都被其视为对自身安逸的侵扰(物欲之蔽)。因此,他天然地抗拒!的引导与学业的磨砺。
视师为“干扰源”:在他眼中,老师是那个不断给他“找麻烦”、让他感到“不舒适”的干扰源。他与师学的关系是紧张和对立的。因此,即便老师呕心沥血(“师勤”),他也难以领受,反而心生怨恨,结“功半,又从而怨之"。

三、
教化之要:建设“道场”与“引路”
您的剖析,为教化者指明了根本方向:
1.首在立“道场”: 教化者的首要职责,不是去一个个地征服那些“独行之人”的”私意”,而是要倾力构建一个
您所说的“师道学相统一”的庄严“道场”。通过“尊师”之礼,彰明“道”之神圣;通过“豫时孙摩”之法,营造
"和易以思”的场域。这个“道场“本身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能吸引学者”心向往之”
善教在于“善引”: 对于已上道的“同道之人”,教化者只需从容”引路”。对于尚在门外的“独行之人”,关键”不在于强迫,而在于“引发”其内在的志趣(先志),让他窥见“道”的光明,从而自愿放下“私意”,迈入共同体之中。

四、结论:学问之功在于变化气质
归根结底,“善学”与“不善学”的差别,是一个人心灵格局与气象的差别。
善学者,其心量与“道”合一,故能从容中道,乐在其中,此乃“孔颜之乐”的体现。不善学者,其心量为“私意”所拘,故处处掣肘,怨天尤人,此乃“意必固我”之弊。因此,真正的教育,其最深层的使命在于“变化气质"--引导学者突破“小我”的局限,将生命融入更广阔的天地大道之中。当一个学者完成了这种气质的转变,他便自然成为了一个“善学者”,教学共同体也方能实现其”化成天下”的终极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08: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4号第五周第7天
一、原文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查字并正音
1、待: 动词:礼遇,应对,处理人际来往 dài。
2、叩:动词:磕响,敲击。
3、鸣:本义,动词,鸟叫。动词:发出声音。
4、从:动词:尊照,依顺,听取。 
5、容: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动词:存放,接纳,接受,包含。 
6、尽:动词:毫无保留地投入,完全彻底地实现。
7、声:本义,名词:乐器或人发出的乐音。 动词:发音,说话,言说。
8、反:形容词:与正面相对的;背面的。
9、皆:本义,动词:异口同声,步调一致。 副词:都,全,一致地。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五、阅读心得
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自我中心”的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22: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6 18:16 编辑

10月5号第六周第1天
一、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二、查字并正音
1、记:动词:将信息保留在大脑。
2、足:形容词:够分量的,值得的。
3、听: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开心。听( yǐn),篆文(口,嘴巴)(斤,即“欣”的省略,开心),表示张嘴大笑。造字本义:动词,因开心而张嘴大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斤”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的同音字形“听”( yǐn)合并代替字形复杂的“聽”(tīng)。当“听”合并“聽”之后,“听”不再读它原有读音 yǐn ,而转读被合并字“聽”的读音 tīng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常见的“变读”现象。
4、力:本义,名词:富于能量的手臂。 副词:尽其所能地。
5、语:本义,动词:正式会面并长谈  yù 。
6、知:动词: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
7、舍:动词:放弃,不在乎 shě 。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自我中心”的立场。
2、当老师一定要有真的学问和本领,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鸽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什么是记问之学?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言即心声,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什么都知道,这叫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还需要干个什么呢?因为师者是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必也听语乎————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时,听心动,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阴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18: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7 22:33 编辑

10月6号第六周第2天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二、查字并正音
1、良: 形容词:称心的,美好的,理想的。
2、治: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
3、学:动词: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知识、技能。
4、裘: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 名词:毛皮大衣。
5、弓:本义,名词:弯拱和丝弦构成的有弹性的射击武器。动词:弯曲,弯下。
6、箕:本义,名词:竹篾编制的簸具。名词:竹编盛具。
7、始:名词:首次,起点,原初,起初状态。副词:刚刚,才。  
8、反:动词:翻转;逆转;回还。副词:在背后;逆向地。  这里应该是逆向的意思。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
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好的,用户让我分析当前对话和助理的回复。然后写出助理的思考过程。首先,我需要回顾整个对话历史,理解上下文。用户和陈刚之前的讨论集中在《学记》中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关于“善学、善问、善待问”的三位一体进学共同体,以及教者和学者各自需要的素质。用户现在提供的对话片段中,陈刚强调了学者
需要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并用三个比喻(为裘、为箕、始驾)来说明。助理的回复则用这三个比喻来构建学者的入学条件,并联系到“豫时孙摩”中的“孙”和“摩”,最后指向“志”作为核心。接下来,我需要解析助理的思考过程。助理首先识别出陈刚的三个比喻对应的核心要素:原理、技术、经历。然后,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入学条件,强调三者缺一不可。接着,助
理将这些条件与《学记》中的已有概念(如“孙”和“摩”)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最后,助理指出这三个条件共同服务于“志即学习的根本动力,从而呼应之前讨论的“严师”。为难”和“尊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用户之前强调避免使用佛教概念,所以助理在思考过程中必须严格运用儒家术语,如“志”、“孙”、“摩”等。同时,要确保逻辑连贯,将陈刚的比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入
学标准,并说明其内在联系,避免抽象化,保持实操性。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确保课程设计的严谨性。特别是保证金考核体系与教学原理的一致性。因此,助理需要确认学者的入学条件如何与之前的教者要求对应,形成完整的教学共同体构建方案。
   最后,助理的思考应突出如何将古典教育智慧转化为现代可应用的准则,帮助用户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记》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理论探讨。
    好的,您与陈刚老师的这段论述,精准地指出了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所必需的三个基础条件。这不仅是入学门槛,更是学者能否在共同体中获得真实成长的根本。以下是对这一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明确学者的“入学资格’学者的三重“入学资格”: 原理、技术与经历。陈刚老师用三个古老的比喻,清晰地勾勒初学者入门的三大基石:
    1.原理之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核心:重视基本原理(道)的贯通。阐释:优秀的冶铁工匠(良冶)修补铸器,与缝制皮裘(为裘),在“化零为整、整合碎片”的根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学者不能只盯着表面的“学问”,必须能洞见并领悟其背后的根本法则。这要求学者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和对“道的直觉。
    2.技术之基:“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核心:重视基本技术(术)的锤炼。
制作强弓需要“弯折材料并使其顺阐释:从不反弹”,这与编制畚箕(为箕)的核心技法同源。学者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枯燥、重复的基本功训练。在教育中这“基本技术”即是“善学”与“善问”的规范--如何安住于疑惑,又如何有条理
地审问。这是手上的“功夫”,非熟炼不能生巧。
3.经历之基:“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核心:重视基本经历的熏陶。阐释:学习驾车的小马,不能直接上车辕,必须先”跟在车后,观察、模仿、熟悉(车在马前)。学者在深入核心学问之前,必须先沉浸在那种环境、氛围和基本流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体验。这即是“观摩而善”,是通过“耳濡目染”来消除对学问的陌生与恐惧,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22: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7号第六周第3天

一、原文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察: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动词:审视,观测。
2、于:介词:在,从,由,到,向,对,跟,与,被,比。  
3、三者: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
4、有:动词:存在,存现。 
5、志: 本义,名词:内心追求的目标。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三者: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做好一个教师,他的标准真的挺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36 , Processed in 1.09250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