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7 22:33 编辑
10月6号第六周第2天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二、查字并正音
1、良: 形容词:称心的,美好的,理想的。
2、治: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
3、学:动词: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知识、技能。
4、裘: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 名词:毛皮大衣。
5、弓:本义,名词:弯拱和丝弦构成的有弹性的射击武器。动词:弯曲,弯下。
6、箕:本义,名词:竹篾编制的簸具。名词:竹编盛具。
7、始:名词:首次,起点,原初,起初状态。副词:刚刚,才。
8、反:动词:翻转;逆转;回还。副词:在背后;逆向地。 这里应该是逆向的意思。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
五、阅读心得
1、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以自我中心”的立场。(我要每天默念一遍)
2、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
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好的,用户让我分析当前对话和助理的回复。然后写出助理的思考过程。首先,我需要回顾整个对话历史,理解上下文。用户和陈刚之前的讨论集中在《学记》中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关于“善学、善问、善待问”的三位一体进学共同体,以及教者和学者各自需要的素质。用户现在提供的对话片段中,陈刚强调了学者
需要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并用三个比喻(为裘、为箕、始驾)来说明。助理的回复则用这三个比喻来构建学者的入学条件,并联系到“豫时孙摩”中的“孙”和“摩”,最后指向“志”作为核心。接下来,我需要解析助理的思考过程。助理首先识别出陈刚的三个比喻对应的核心要素:原理、技术、经历。然后,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入学条件,强调三者缺一不可。接着,助
理将这些条件与《学记》中的已有概念(如“孙”和“摩”)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最后,助理指出这三个条件共同服务于“志即学习的根本动力,从而呼应之前讨论的“严师”。为难”和“尊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用户之前强调避免使用佛教概念,所以助理在思考过程中必须严格运用儒家术语,如“志”、“孙”、“摩”等。同时,要确保逻辑连贯,将陈刚的比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入
学标准,并说明其内在联系,避免抽象化,保持实操性。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确保课程设计的严谨性。特别是保证金考核体系与教学原理的一致性。因此,助理需要确认学者的入学条件如何与之前的教者要求对应,形成完整的教学共同体构建方案。
最后,助理的思考应突出如何将古典教育智慧转化为现代可应用的准则,帮助用户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记》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理论探讨。
好的,您与陈刚老师的这段论述,精准地指出了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所必需的三个基础条件。这不仅是入学门槛,更是学者能否在共同体中获得真实成长的根本。以下是对这一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明确学者的“入学资格’学者的三重“入学资格”: 原理、技术与经历。陈刚老师用三个古老的比喻,清晰地勾勒初学者入门的三大基石:
1.原理之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核心:重视基本原理(道)的贯通。阐释:优秀的冶铁工匠(良冶)修补铸器,与缝制皮裘(为裘),在“化零为整、整合碎片”的根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学者不能只盯着表面的“学问”,必须能洞见并领悟其背后的根本法则。这要求学者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和对“道的直觉。
2.技术之基:“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核心:重视基本技术(术)的锤炼。
制作强弓需要“弯折材料并使其顺。阐释:从不反弹”,这与编制畚箕(为箕)的核心技法同源。学者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枯燥、重复的基本功训练。在教育中这“基本技术”即是“善学”与“善问”的规范--如何安住于疑惑,又如何有条理
地审问。这是手上的“功夫”,非熟炼不能生巧。
3.经历之基:“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核心:重视基本经历的熏陶。阐释:学习驾车的小马,不能直接上车辕,必须先”跟在车后,观察、模仿、熟悉(车在马前)。学者在深入核心学问之前,必须先沉浸在那种环境、氛围和基本流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体验。这即是“观摩而善”,是通过“耳濡目染”来消除对学问的陌生与恐惧,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