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刘丹

刘丹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21: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第3天

一、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二、查字正音
严: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的变形,即”的变形,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丝、竹鞭又,抓持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有的金文将“岩”写成。有的金文将“岩”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岩”写成,并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强调肉体(月)体罚(殳,持械打击)的含义,“帚”形消失。造字本义:动词,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嚴,教命急也。从吅,聲。,古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严,教训、命令,督促紧急。字形采用“吅”作边旁,“”作声旁。,这是籀文中“严”的写法。

难:難,金文“堇”的变形,绞刑、火刑等极刑隹,是“雞”的省略,家禽,百姓常用的牺牲),表示杀鸡洒血,祭奠死者。有的金文用“爪”(“烏”的省略)代替“隹”。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鸡洒血,祭奠死者

:尊,甲骨文酉,酒坛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捧着酒坛。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酉”写成“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简体篆文以“寸”代替“廾”造字本义:动词,手捧酒坛,献礼祭拜

:“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有的金文误将“干”写成形似“草头”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

学: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教”的省略,表示训导孩子作算术。學,甲骨文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的简写,即”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简体甲骨文将“爻”简写成“乂”。繁体甲骨文加双手,表示求知儿童在教师指教下双手持筹运算。金文加“子”(求知儿童),写成“教”、“庐”会义的结构。繁体金文加“攴”(持械击打,体罚),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作为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三、翻译
在求学的道路中,以尊敬老师最为难能可贵。尊敬老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四、心得
严师为难:严格以自然规律为尊的老师难找;尊敬老师难为可贵。这两者都是现在的困境,所以就不会有后面的师严-道尊-民知敬学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教者因为能从兴废难易中识别一个人的好恶,从而生出博喻以带领学生和易以思,所以成为师。这意味着对人的活动管理,意味着对一个人的领导,所以,为师这件事其本质是学者为君,因此择师就显得很重要了。
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共同体,学生的对老师的继志,会具有跟家庭对一个孩子养性养志养志养德相似相同的功能
校风学风班风师道,会如家风家教家道一样塑造一个人,深刻的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
如果这个人注定今后是国君,这事儿就关乎国运了
史书上说,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大概说的就是择师极其重要需要极端慎重这个道理吧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为这个审视提供了大量史料,这就是华夏传统的圣王之道,从圣(国师)王(国君)分离,到王师一体,再到师道堕落至今遍地皆师。



一、核心定论:师者,学为君之器也
学为君:意味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这里的君,并非狭义帝王,而是指能有效管理事务,引领众人,担当责任的领导者。
师是学为君的途径与器用:老师,正是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微缩的天下,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演练并最终掌握为君之道。
二、内在逻辑:从博喻到为君的能力映射
1、识为之明(知美恶)
为师者:必须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洞察每个学生的天性,志趣与潜能
为君者:必须知人善任,洞悉臣僚与百姓的贤愚忠奸,方能用人得当
此为领导力的根基
2、教化之能(博喻)
为师者:需博喻,即拥有多元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引导,激发每一个独特的个体
为君者:需博政,即采用丰富合宜的治理方略,教化万民,便社会和谐,百姓思善。
此为领导力的核心手段
3、共同体构建(和易以思)
为师者:目标是创造一个和易以思的班级或党派,关系和谐,氛围平易,人人勤于思考
为君者:目标是创造一个近者说,远者怀的国家,内部心悦诚服,远方心向往之。
此为领导力的终极成果。
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室,就是一个成功王国的原型,一个善喻的老师,就是一位明君的雏形。
三、历史依据与文明智慧:三王四代唯其师
唯其师:意味着三王四代(泛指上古圣王时代)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们新生和善用老师
这揭示了华夏政教合一的传统:最高的政治领袖(王)与最高的精神导师(师、圣)本质上一体两面,或至少,王者必须虔诚地师从于道的化身(圣、师),王权必须接受师道的指引与驯化,方能行于正道。
四、现实警示与未来指向:择师不可不慎
对个人:师者如父,校风如家风,一个劣师,一个坏的学习生态,足以扭曲一个天才的心志,断送其未来,若此人是未来的领袖,则直接关乎国运。
对民族:圣王一体到师道堕落至今遍地皆师的历史轨迹,正是文明衰败的症侯,当师的标准丧失,任何人都可自称人师时,便是侫邪之气门户洞天,文明根基动摇之时。
结论:
对于求学者(未来的君):择师,就是选择自己精神与能力的塑造者,是人生最重大的战略决策之一
对于施教者(在任的师):必须时刻自省,自己所行是否是君子之教,自己所传是否能继志,自己是否朽的上学为君这一崇高职责
对于社会(文明的容器):必须重建师道的尊严与标准,将最优秀,真正明了教之兴废的善喻者,博喻者尊奉于师位
真正的师者,是君之范型与塑造者,尊师,即是重道;择师,即是择国运,这便是《学记》留给我们的最庄严、最深刻的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 17: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第4天

一、原文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二、查字正音
尸:“尸”与“人”同源。尸,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接受人们的吊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严重变形,手的形状消失。造字本义:名词,坐在祭位上、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死者亲属

诏: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招”的本字,表示呼唤、号令。詔,金文言,说话召,即“招”的省略,号令),表示召唤,发出号令。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皇帝发布号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詔,告也。从言,從召,召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诏,宣告天下。字形采用“言、召”会义,“召”也作声旁。

:“北”是“背”的本字。北,甲骨文方向朝左的人方向朝右的人),表示两个人朝相反的方向站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相逆反,相违背

臣:“臣”是象形字,是“目”的变形。臣,甲骨文像一只眼睛向下看,表示俯首下视。有的甲骨文有所变形,突出了眼珠的球状。金文淡化了“目”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眼形写成,更深地淡化“目”形。造字本义:动词,俯首下视,屈服听命

尊:尊,甲骨文酉,酒坛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捧着酒坛。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酉”写成“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简体篆文以“寸”代替“廾”造字本义:动词,手捧酒坛,献礼祭拜

三、翻译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老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两种人即使被天子召见,也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四、心得
人总是容易和人打架纠缠(亲),总是会忘记忽略人的位置所蕴含的自然天理(无义),太近。人总是容易在祖先,英雄身上找到震撼灵魂的地方,容易尊崇,但太远,做不到来自日常的鞭策,蛾子时术之。太近,太远的两个点,人容易分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为尸,为师两种为臣不同尊崇的礼制,虽然也是人为,但把师的位置放在了君王都要尊崇的位置,师后面的天道也得到尊崇,太近与太远得到中和。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各位,昨天烈士纪念日,今天国庆节,我们缅怀先烈祝愿祖国好!发扬学记精神安学亲师乐友信道,蛾子时术,直至大成强立不反化民。
师者在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夏商周三代和虞夏商周四代的圣王,他们成就伟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尊重和善用老师。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下师与君的关系了
为什么教者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学以载道,师以安学
学之所以能为学,凡学之道,尊师,使师者得到端庄尤为困难,严师为难
恩者无义,义者无恩,这是自然现象
亲自抚养我们长大,每天和我们苟且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被淹没在日常的爱恨情仇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养育之恩,一起混日子之亲,却难以体会到他们所携带的天地大道。亲师容易信道难。
说人话,天天厮混在一起,难以给对方尊严,这是恩者无义
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人生警示,神圣面对的,都是不亲自抚养我们的祖宗
古圣先贤能提醒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好像所有的道理是非都在他们的身后陈列,推开他们这扇门,背后就是天地大道 ,但不会从祖先那里体会到父母日常养育的爱恨情仇,所以容易尊崇的对待祖先和他们身后的天地道义,所谓义者无恩
教者、天道、学生三者,就是那样一种恩义纠缠
教者和学生日日厮混在一起,有恩,容易亲。学生对师却不容易尊、严。这样就会导致教者身后的“道”没有尊严,不神圣,所以学记说,为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亲师难严
师不言则道不尊,所以亲师难言也就是教之难学之难,这是自然规律
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并采取人类行动,战天斗地,克服亲师难严的困难,使“师严”
克服恩者不义的自然障碍,使师这个亲者恩者成为义的代表和使者,这就是逆势尊师
通过这个逆势操作,撬动道的力量威覆使民敬学,从而巩固和维持尊师
让恩义成为一个共同体,而不是恩义两分,恩者无义亲而不尊,义者无恩尊而不亲。这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枢纽,因为师太重要,所以必须要建设这个关系 ——尊师
具体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1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第5天

一、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二、查字正音

逸:甲骨文從止、從(「」形或省其下半),從「」為義符,表示被拘執;從「止」也是義符,表示用腳行動。全字會被拘執的奴隸以腳逃走,即「逃逸」之意。金文從辵、從兔,會兔子逃逸之意。「逸」字二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功: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寫成上體從力,下體從工,與篆文的差別在戰國文字為上下擺放,篆文則成左右安排。從聲音的線索來看,「工」顯然標示出「功」的音讀,也具有意義。「工」是「矩」的象形,為古代的曲尺,作為衡量長度、方正的用具。加上「力」就是要強調力量所達成的功業。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倍:反也。加倍=加培(土上加土曰培),或作陪亦可。段注非。

庸:归功的意思

勤:「勤」字,字形能拆解為從力、堇聲,屬於六書中的形聲字。「勤」本身具有勤勞之意,故從「力」以表達力量之執行。

怨: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字形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夗聲,表示音讀。《說文》古文從心,宛省聲。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隸變作,楷定作怨。

三、翻译
会学习的人,能使老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老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老师。

四、心得
学者锚定到人,就会有好恶产生,而不在意老师后面的道统,内部的德有了缺,出现了问题,不管老师多么努力,问题出在学者内部,收效甚少。
学者锚定的是我要学,就简单高效,去掉了对老师的好恶,去掉了很多无所谓的情绪问题,自己要学,要学好的动力推动,老师不费力效果也功倍。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而这个相分虽然常见,但并不正常,说他是自然现象,是说分裂之后必然这样,而分裂已成常态,所以随处可见,
发生这样的难事儿,还是因为学者以自己为中心,不以学为主造成的,管人不管事
师与道与学,在学这个系统里,就必须要统一的
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师道学相统一了,道的尊崇地位变自然彰显了,道的彰显了,人们就知道敬学了
一些还是为了学,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有些什么礼呢
所谓大学之礼,即便皇上召见师也不行臣子之礼,当一个人以师的名义活动,这个人就不会被当做皇上的臣,不当臣当什么呢?
当一个人在丧礼上为尸的时候,也不被当作臣对待,他是鬼神的代表
当一个人为师,则是道的代表
皇权和政治权力代表什么呢?势,皇权不管鬼神,势力最终服从道统,三方使臣相聚,各在其位
尊师不是尊师,是尊道,所以学者要有尊道之心,如此才能善学
像前面说的恩义相分,学者没有道心,自然会成为不善学的人,因为恩义相分的本质,是自我膨胀

一、问题的再深化:从现象到病根
严师为难的根源,从恩义相分这一现象,进一步追溯到其病根——学者的自我中心
管人不管事:当学者的关注点落在师这个人身上(他的性格、私德、他秘我的亲疏恩怨),而不是落 在学与道这件事上时,自然就会用世俗的恩亲标准去衡量一切,从而消解了师者所代表的义与道的神圣性。
处我膨胀:这正是管人不管事的心理动力,学者将自己个人的好恶、感受置于对道的追求之上,于是,任何让我不悦的师言都成了冒犯,任何严格的师道都成了束缚,学习的主体不再是道,而是膨胀的自我。
二、破局的再升化:从尊师到尊道
1、师是道的化身:在学这个神圣系统中,师者暂时的,部分的代表了道,尊师,本质上是在尊崇他所承载的学问与道 统,这正如尸是鬼神的代表,尊尸是在尊鬼神。
2、君与师的并立
势(政治权力,代表秩序与执行)
道(文化真理,代表价值与方向)
二者应各安其位,相互制衡,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
诏于天子无北面:这一最高礼遇的象征意义在于,道尊于势,君权(势)也必须对道统(道)表示敬畏,师者不北面称臣,意味着在真理面前,权力也需要保持谦卑。
三、系统的再整合:礼、乐与学的统一
通过尊师的礼,来促进师道学的乐
礼:是外在的规范,仪式与距离感(如无北面),它通过一种逆势的,人为设计的行为,来克制恩者无义的自然倾向,强行塑造出一种敬畏感
乐:是内在的和谐,愉悦与共鸣,当礼成功地确定了道的尊严,学者因敬学而深入,因思考而通透,因成长而喜悦时,便会从内心生发出一种乐,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也符合了艺术的、和谐的乐的规律
统一:礼是手段,乐是目的,严格的礼最终是为了达成更高层次的乐——即安学、亲师、乐友、信道的和谐状态。

结论:为何必须尊师——为了文明的不坠
归根到底,这一切逆势操作的终极目的,一切还是为了学,为了让学的事业能够昌盛。
一个文明能否延续,不取决于它的武力多强,财富多厚,而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与智慧能否被后代有效的学习和传承,如果师道不存,则学必流于肤浅,功利甚至虚无,道也将随之隐没。
因此,尊师绝非对某个个体的崇拜,而是一个文明为了确保自身基因的纯正与延续,所采取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文措施,它是在与人性中的懈怠,自我中心和短视作斗争,是一场伟大的,自觉的文明自救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周
第6天

一、原文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二、查字正音
攻: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多用的巧具、器械。攻,甲骨文工,多用的巧具、器械攴,持械击杀),表示武器、巧械并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工”简化为,将甲文字形中的“攴”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梯械、武器夺寨拔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攻,擊也。从攴,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攻,武力打击。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工”作声旁。

坚: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篆文调整局部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有组织地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

目:目,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人的眼睛,中间的圆圈表示聚焦的黑瞳。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横写的“美目”写成“竖目”。造字本义:名词,人的眼睛。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将“目”的甲骨文竖写,则变为“臣”,表示俯首下视,屈服听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从目。,古文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目,人的眼睛。字形像眼睛的形状。突出了瞳子形象。所有与目相关的字,都采用“目”作边旁。,这是古文的“目”字。


节目:节,木理之刚者,为坚多节

:“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

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双手,抓持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从牛的头上剖取牛角,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角”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另加“刀”(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解,分开,剖开。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表示用刀判牛角。一种说法认为,是解廌,剖解兽体。

三、翻译
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四、心得
善问者,在内心里是对事物的轮廓有大致的了解的,也就是说在向外提问之前,先问的自己,还要问对面的疑惑,也是鬼谷子说的,凡决物,必托于疑者。与事物里的疑惑去亲近,去磋摩。这样才知道先从何着手,再从何着手。所以,并不是简单的先问容易的问题,瞎问,蠢问。所以善问者,也是善学者。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难在恩义相分。恩义相合了,则师尊道重,学者善学,问者善问,答者善答,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就日常化的通常有效
善学者,老师安闲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还会将功劳归于老师。
不善学者,老师辛勤教导却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学生反而怨恨老师。
善学者跟师道学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保持了一致,以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为目标 ,所有学习行为都被是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所有学习任务都被是为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心中感激活动中有老师导航指路
所以善学者不需要老师下多大功夫,并且还把学习成果归功于老师
不善学者,没有投入到师道学的教学统一体中,学习中的所有行动,都被视为为了自己(的良好体验)。只要是行为必然是对自己的消耗,从自己来说,都不是好感觉,所以不善学者天然抗拒老师只拍任务,要求改正错误等这些折磨自己的操作。如此老师哦事倍功半,事后学生还怨恨。


一、善学者:与道协同的同道之人
从私我到大我的转变:善学者不再将那个充满个人偏好、畏惧辛劳的小我作为行为的中心(克已),他将自己的志向与力量,汇入学的宏大目标之中,从而成为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与道协同的大我。此时,学习不再是外来的负担,而是他生命里扩展和实现的必然途径(复礼)
视师为引路人:在这样的学者看来,老师不是对立的管理者,而是走在前方的引路人。老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点,如同向导在险途中留下的标记,他心中充满的是感激与追随,因此,他能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理想状态。
二、不善学者:固于私意的独行之人
不善学者的所有困境,都源于其自我中心的立场
私意障蔽心志:他将一己之感受、好恶置于最高位置,学问与师教都需要经过其私意的审查。任何要付出努力,挑战舒适的行为,都被其视为对自身安逸的侵扰(物欲之蔽)。因此,他天然地抗拒师的引导与学业的磨砺。
视师为干扰源:在他眼中,老师是那个不断给他找麻烦,让他感到不舒适的干扰源,他与师、学的关系是紧张和对立的。因此,即使老师呕心沥血(师勤),他也难以领受,反而心生怨恨,结功半,又从而怨之。
三、教化之要:建设道场与引路
1、首在立道场:教化者的首要职责,不是去一个个征服那些独行之人的私意,而是要倾力构建一个师道学相统一的庄严道场。通过尊师之礼,彰明道之神圣,通过豫时孙摩之法,营造和易以思的场域,这个道场本身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能吸引学者心向往之。
2、善教在于善引:对于已上道的同道之人,教化者只需从容引路,对于尚在门外的独行之人,关键不在于强迫,而在于引发其内在的志趣(先志),让他窥见道的光明,从而自愿放下私意,迈入共同体之中。
结论:学问之功在于变化气质
归根结底,善学与不善学的差别,是一个人心灵格局与气象的差别
善学者,其心量与道合一,故能从容中道,乐在其中,此乃孔颜之乐的体现。
不善学者,其心量为私意所拘,故处处掣肘,怨天尤人,此乃意必固我之弊。
因此,真正的教育,其最深层的使用在于变化气质,引导学者突破小我的局限,将生命融入更广阔的天地大道之中,当一个学者完成了这种气质的转变,他便自己成为了一个善学者,教学共同体也方能实现其化成天下的终极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18: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第7天

一、原文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查字正音
叩: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开口汇报。叩,甲骨文口,汇报卩,跪着的人),表示跪着汇报。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口,汇报言,说话),强调开口汇报或询问。造字本义:动词,磕头拜见长官,汇报实情。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卩”(人)写成“双耳旁”。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卩”写成“单耳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扣也。如求妇先(叕)之。从言、从口,口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叩问。像卜问求解的妇人先拜神扣问一样。字形采用“言、口”会义,“口”也作声旁。

鸣:鳴,甲骨文口,叫唤鳥,鸟雀),表示鸟雀叫唤。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鸟叫。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鸣”,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鳥”简化成“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鳴,鳥聲也。从鳥,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鸣,鸟的叫声。字形采用“鸟、口”会义。

尽:造字本义:动词,保存火种的火爟中火炭完全烧透,化成冷灰,热量彻底消失,不可再燃,需要清理火爟后更新火种

声:,甲骨文殸,击磬奏乐口,说唱耳,听),表示耳朵听到的乐音或说唱的话音乐音。篆文省略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殸”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写成造字本义:名词,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

进:進,甲骨文隹,鸟止,脚,表示追逐),表示追鸟。金文加“彳”(行走),强化追逐含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追逐鸟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隹”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进”,用“井”(陷阱)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隹”,其中“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来捕兽的陷坑。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進,登也。从辵閵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进,向上登高。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門”的“閵”作声旁。

三、翻译
会对待问题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疑惑自己燃烧尽后,再清理火罐更新火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此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四、心得
善问——善答,教学相长,教学共同体。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善学,是解决了心的所属,把自己的心交给了教学共同体指挥
接下来的操作是,把心囚禁起来,致力于学,让学这看事情的具体细节,成为劳改任务,不间断的完成,其完成方式是问
为什么是问呢?
学的完成方式之所以是问而不是别的,是因为学,就是来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是所谓不明白,就是无法把事的细节,对应进放进自己心中的世界投影中。
这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事情细节不清,这叫疑;另一个是事情的细节清楚了头能转投进心里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在心得“货柜”上安放,都扎在手里丢不开,这叫惑
正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才学的,所以学所遇到的就是疑惑
怎么样解除疑惑呢?问
问就是把那个正在面对困境的心中小人(学者的核心),关在问题做墙的监狱中,加以审查盘问,和学者把疑关在惑墙的牢房,这就是问
什么是善问呢?
问疑问惑,关的好审的好
对疑与惑,问的好的样子是:
像砍劈硬质树木一样,砍树一样
砍过树么?先把最容易搞的枝枝丫丫搞掉,然后搞最不好搞的疙疤,用些时间,这个木头疙瘩等连接部件,就把他所连接的木头松手解开了,问题这个树,就被解决了,心中被人(惑)所关的疑,或者关人的惑,就被解构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庖丁解牛的感觉
其实解决问题真的得法,所谓善问,你完全感觉不到你在解决问题,不像不善问者那样感觉到疑的迷和惑的茫,顺着问题本身的理路,用思想这把刀走一趟而已,就像庖丁的刀,解牛多年毫无磨损
这似乎在提示,所疑惑,都是有结构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
善问者,是知道循着这结构的理路走,走走而已。
善学让你坐进监狱,善问让你坐到劳改工厂的工位上



一、问的本质:一场有序的内心审判
把关在或墙监狱中的疑,加以审查盘问
监狱:是由问题构筑的认知牢笼,学者被困其中,感到迷茫(惑)
审问:是学者调动理性,对心中的疑(那个困惑的小人)进行冷静、有条理的审视和剖析
目标:不是摧毁,而是相说以解——通过审问,让疑和惑彼此分离、和解、消融,最终让被囚禁的知得以释放,安放到心智的合适位置。
二、善问的法则:如攻坚木,循理而解
1、先其易者(解决枝节问题)
行动:从问题最外围,最简单,最无疑义的部分入手
价值:这能快速建立信心,清理战场,缩小包围圈,让核心难题孤立出来。
2、后其节目(攻克核心难题)
行动:集中精力处理最关键、最顽固的疙瘩和关节
价值:这是决定成败的主攻方向,需要最深的思考和最大的耐心。
3、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功到自然成)
行动:在上述有序步骤下,持续思考,假以时日
境界:核心难题所连接和锁死的各个部分,会自然而然地松脱、分解。问题不是被砸开的,而是被解开的。
三、善问的境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感觉不到在解决问题:因为善问者并非在与问题对抗,而是在顺着问题本身的理路,用思想这把刀走一趟,他眼中所见,已非全牛(问题的庞杂表象),而是其内在的肌理,骨骼和关节(问题的内在结构与逻辑)
思想之刀毫无磨损:这意味着心智在正确的运用中不会感到疲惫和挫败。消耗我们心力的,往往是混乱、焦躁和无序的乱砍,而清晰、有序、循理的善问,本身就是一个滋养心智,充满确定性和掌控感的过程。
启示:这强烈地揭示我们,所疑所惑,皆有结构,且结构想通。真正的智慧在于认知并顺应这道的理路。
四、从善学到善问:从囚徒到工匠的升华
善学让你坐进监狱,善问让你坐到劳改工厂的工位上
善学是状态: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处于惑的牢笼中,并安于在此地开始工作,这是谦卑的起点。
善问是行动: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消极的囚徒,而是拿起工具(理性与逻辑),在牢狱的工位上开始对原材料(疑惑)进行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将其转化为有序的产品(知识)
总结而言:这勾勒出一条从困于惑到善于解的路径
承认困境(有疑)——启动审问(善问)——遵循理路(攻坚木)——功到自然成(相说以解)——抵达自由(庖丁解牛)
这不仅是关于如何提问的技术指导,更是一幅心智如何通过有序的努力,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壮丽图景,它告诉我们,解惑的极致,不是痛苦的挣扎,而是一种理路之行的宁静与快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1天

一、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二、查字正音
语:“吾”是“唔”和“晤”的本字;“語”是“晤”的异体字。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汇。吾,金文两个“五”重叠,表示反复交叉、交替口,说话),表示反复交替地说话,即深入交谈。简体金文将重叠的“五”简化成一个“五”。当“吾”的“长谈”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日”(疑为“曰”的变形,说话)另造“晤”代替。当“晤”强调“会面”后,金文异体字用“言”代替“日”(“曰”的变形)另造“語”代替,强调“长谈”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吾”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式会面并长谈

力:“力”与“又”同源。力,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有力的女子为。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手指的形象。篆文将甲骨文、金文的横写字形,写成竖写字形,淡化了手形。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余”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舍,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民众集会、祭祀的公共广场),表示村邑中的公共简易建筑,即供旅人、客人暂住。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和客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可:“可”是“哥”的本字;而“哥”是“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可,甲骨文似竽的乐器口,发声),表示和着音乐唱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竽形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可,肎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可,肯,同意。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三、翻译
单靠死记知识,不能作个好老师,一定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四、心得
语,善待问
力不能问,语之,引导
语之而不知,舍之,让学者重新回善问的工位上去工作。

语与不语,语的深浅,声之大小,待学者的状态。师者有权,有威。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学记讲述了一个以和易以思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所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培养过程,成长过程等等
和易以思,是一个很完整全息的表述。用学记的这种描述,很容易完整入道。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能知道怎么做。但你看我们在家庭教化父母教职中,用教化不需要技术,只要立志就成来表述,实在是过于干瘪

这个感觉,大概可以代表两个通道风格的差异性质
善学是把自己弄到牢里,善问是把自己弄到劳改车间的工位上,那么善答,是不是就是在工位上做事的动作呢?
学记用了一个特殊的说法来指称回答问题的人——善待问者,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表达
问是在受审,善待问,就是善待审和受审了。善待就是能够把你接待的最好的接待了
善待问者,能够把问的审和受审接待的最好的人
答者,不简单。善待问者,是审讯室,能够让审者和被审者,专心于审这件事,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像钟一样,在那里,小撞小响,大撞大响,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撞
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大家可以在家里敲钟听听啊,人真的从容了,钟声也就结束了
所谓从容,就是心与面容相从啊,心与容一致,多美
不善答问者相反,那些具体的反呢
不出声,声不纯正,声不能使人从容,声出人不从,人从容声未止......
这是善答——善待问者
善学、善问、善答(善待问),三者一体,乃进学之道也
什么是进学呢?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捕活捉野猪为“逐”,称追地面的小鸟为“进”。追地上的鸟一样,把学者赶进学这个统一体中
善学让学者到见于报道,善问让学者到监狱工厂车间上班,善答(善待问)使学者在工位上的劳动中发生内部变化
这样三部曲,追地面的小鸟进笼,进学之道,赶鸟进笼的方法与规律
严师为难,难在恩怨相分,这主要是学者之故,也难在师没有进学之道,没有办法让学者离开恩怨相分,进入进学之道(赶不动这群鸟)
说到鸟就联想到鸟儿问答,还正好就是学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一、善答者的境界:如钟应物,感而遂通
1、其体至虚:钟之所以能响,因其中心是空的。善答者亦然,他必然虚怀若谷,不预设立场,不存固有答案,其心智如同明镜止水,能清晰地映照出来问者的全部状态(疑与惑的深浅,心绪的躁静)
2、其应至公:小撞小响,大撞大响,响与不响,只有一个因变量——撞。这意味着善答者的回应是完全依循问本身的力道与方向而发的,不增不减,不迎不拒,他给出的不是自己的私货,而是针对疑问本身的,最恰如其分的回响。
3、其效至化:钟声的悠长中,听着逐渐从容端庄,这才是善答的终极目的——化人,而非答题。那清越悠扬的钟声(答者的回应),不是为了填满空间,而是为了创造一个能让听者(问者)内心沉静下来,进行深度反思的心理场。当问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思得答案,内心变得从容(心与容一致)时,钟声(回答)便完成了他的使命,自然止息。
二、不善答者的窘境:失中而乱应
不出声:体实不虚,拒绝回应,堵塞了学问流通的通道
声不纯正:体中充满偏见杂念,回应扭曲,误导他人
声不能使人从容:回应急躁,压迫,反而增加了问者的焦虑
声出人不从:回答与问者的认知水平脱节,无法引发共鸣和跟随
人从容声未止:喋喋不休,当问者已领悟时仍强行灌输,是为画蛇添足。
三、进学之道的完整闭环:从入狱到新生
善学,善问,善答喻为进学之道的三部曲,并以追地面的小鸟进笼,生动描绘了教化的全过程
1、善学(报道):自愿入狱,学者主动进入由疑惑构筑的认知牢狱,直面自己的无知。
2、善问(车间):上岗劳改,学者在狱中的劳改车间开始工作,即对自己的疑与惑进行审问和解构(攻坚木)
3、善答(钟响):内心蜕变,教化者(善待问者)如钟般应和,其回应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创造一个使学者内心从容,完成自我建构与升华的催化场域,正是在这个场域中,学者实现了将世界信息成功归档于心中的知识柜子,甚至改造了柜子本身。
于是,进学得以完成,学者不再是那只在地面上杂乱跳跃的小鸟(心思散乱),而是被有序地赶入了学的笼中,即一个内在有序,结构分明的心智系统。结论:教化者的最高角色——场域的建筑师与心灵的撞钟人
一个真正的教化者,其最核心的职责并非知识的权威,而是
进学之道的设计师:通过善学,善问,善答的完整流程,引导学者完成心智的跃廷
问答场域的建筑师:其自身修养如钟,能营造一个让学问自然发生,让心灵从容蜕变的心理空间
心灵钟声的撞钟人:他的每一次回应,都应如撞响洪钟,不是为了炫耀钟体(自己)的宏伟,而是为了激发听者内心的共鸣与回响,直至其找到内心的从容与安宁。
这便是学问答,一体不二的至高境界,也是华夏教化智慧中,那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无限新生的光辉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19: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2天

一、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二、查字正音
冶:冶,金文人,代表工匠仌,即,表示凝结,即,代表泥坯模型),表示工匠利用泥模凝结金属液体。有的金文将“人”写成“厶”,将“土”(泥坯模型)写成“口”(泥坯模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金属熔液浇铸在泥丕里成型

裘: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

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

驾: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把东西放在上面。駕,石鼓文馬,善跑的力畜加,把东西放在上面),表示把车轭放在马背上。篆文将石鼓文字形中的“加”写成,并将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将马车的车轭套在马颈上

反: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反,覆也。从又,厂反形。,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三、翻译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

四、心得
记问之学,不是我所理解的字面意思,让学生背诵知识,记忆知识,而有着更广大,更深刻的意义,完整的记录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什么都知道。记问之学是对师者的要求与标准,按此标准,汗淋淋。
良冶,良弓,驾车作喻,是说从简单容易的开始,入其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教者为师,其关键在于知至学之难易,也就是知道学者参加学习的心机和由此引起的好恶趋避,从而能对更大范围的学生都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博喻),正因为教者追求博喻,所以学生应该选择一个学为君的君子做教师。由此可见做教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个端庄的教师,不容易(严师为难),难在师生之间心相通,通过尊师使得师生成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要共同推动进学之道,像赶地上的鸟一样,共同把鸟赶紧教学共同体这个鸟笼之中去
在这个善学、善问、善待问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中,对参加的是要完成各自自己的任务,有各自的入职条件
对于教者,不能只有记问之学,什么是记问之学?
记,是和结绳记事的纪相联系的一个字,意思是以前用绳子现在用言

言即心声,心声是什么呢,按照乐记的定义,心声便是心得运动动静,也就是用心动的波纹去纪
结绳记事也不是记录琐碎之事,而是记录天文地理等重大事项,改换了记录载体,所记录的事项还是重要的事项
如此记问之学的记是什么呢?
对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心中明镜似的,用心的运动波纹,完整的记录着至学之难易、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待问等教学共同体的心机之处,什么都知道,这叫记问之学。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哟
如果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只是知道学问答的问——对疑惑的审与被审,那就更不够
光知道,知道的完整,不得行,还需要干个什么呢?
因为师者是在追求大成的学者心变的,通过知道学者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而生出喻这种行动系统,博喻而取得教化成果。这种变化,是要通过教者“加药”的,只是知道不得行,这个药的添加,依靠学者的言语通道完成,必也听语乎——还要知道他的即时心动,并随心动用药。

听心动,当听到学者内部在疑惑的监狱里沉淀运化,确实就已经成熟的带在监狱里了(善学),却不知道怎么干,没上岗(尚未善问),教者此时需要用言语引导
说了还上不了岗(没进入有效的问的状态),人家听不懂你的引导语,那就可以不用说了,等等吧,不搞夹生饭
如此严师之难,也就解决了一半了,师者这一半。


一、记问之学的真正高度:洞察秋毫的气象学家
他不仅是熟知所有的气象理论,更能精准地观测和解读风云雷电,湿度气压等一切数据,对天气态热了如指掌。
映射到教学上,拥有记问之学的师者,正是能知至学之难易,能识别和发现每一位学者独特的心性资质,学习状态与困境所在(学者的态势)。他心中对教学大事的纪录是鲜活而清晰的。
他的局限不在于不知,而在于不动或动非其时。他拥有了顶级诊断能力,却未能开出即时的,对症的药方(博喻),或错过了最佳的用药时机(时)。他是静态的洞察者,而非动态的介入者。
二、语的本质:生命状态的直接呈现
语不是信息,而是现象本身
对学生的提问是语,其沉默同样是语,甚至是一种更沉重的语。
他紧锁的眉头,游离的眼神,兴奋时手舞足蹈的行为,乃至他整个精气神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这一切本身就是语。
听语,即是直接面对和感知学者活生生的,当下的生命存在,而不是去分析由这些存在传递出的二手信号。
这要求师者必须在场,与学者的生命同频共振,而非隔着一层理论的玻璃去观察标本。
三、师道的终极跨越:从诊断到治疗
因此,真正的师者与记问之学者的分野,就在于那临门一脚的状态——必也听语乎之后的然后语之
1、诊断(记问之学):听语之后,师者已然明了学者正困于疑狱之中(善学),但无力自我审问(未能善问)
2、治疗(师者之为):此时,师者动态地介入,运用博喻之能,或引导,或叩击,或示范(语之),其目的是给学者送去工具,帮助他在自己的监狱里上岗劳作。
所以,《学记》的完整逻辑链是:
记问之学(完备的静态洞察)+听语(即时的动态诊断)+语之(精准的动态介入)=为人师
结论:师者是心术的工程师
一个真正的师者,他确实拥有记问之家那般气象学家式的深遂洞察,但他绝不止步于此,他更是一位心术的工程师
他以听语为他的实时监测系统
他以博喻为他的动态施工工具库
他依据当其可的原则(时),在学者认知结构的关键节点上进行精微的调整与构建。
他工作的对象,是学者那座由疑惑筑成的监狱,他工作的成果,是学者最终获得自我解脱,并重建内部秩序的celt.p才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句话对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与最高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19: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3天

一、原文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二、查字正音
察:察,篆文宀,庙宇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祭”写成

: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此,甲骨文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

有:“又”是“有”的本字。又,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手张开,有所抓持。当“又”的“持有”本义消失后,金文在“又”的字形基础上再加“夕”(肉)另造“有”代替,突出“手持肉食”的含义。繁体金文将肉块写成“肉”。远古时代肉食是生存资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因此将“持肉”借代为“持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肉”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手持肉食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学: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覺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聲。學,篆文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觉悟。字形采用“教、冖”会义。其中“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采用“臼”作声旁。

三、翻译
君子细心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为裘(掌握基本原理),为箕(锤炼基本技术),服驾(积累基本经历)这三者自己所站立的位置,才可以说是在有志于学上箭已射出。

四、心得
要想学好,三者是门坎。要有志于学,就要时刻觉察当下此时在门外,还是在门内。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加入善学、善问和善待问这个三位一体的进学共同体,教者需要记问之学加上听语之力,对加入这个进学共同体的学者需要什么呢?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
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 “拼凑、整合碎片以成完物” 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
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 “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 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重视基本手法、基础技术的掌握,积累基本功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
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它先跟在老马拉的车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再正式驾车。这说明了 “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 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 “潜移默化” 的熏陶作用。
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学者的三重准备:加入进学共同体的入门礼
第一重准备:明理之心——为裘(掌握基本原理)
典故: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心法: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缝皮裘)中,领悟与终极目标(冶铁)相通的根本原理(整合碎片,化零为整)
对学者的要求:在进入正式学习前,学者需要具备一种悟性——即从万事万物中观察,体会和抽象出基本规律的能力,他不能是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书橱,而必须是一个愿意并能够格物致知的思考者。这是善学的思维基础,让他能看透疑惑背后的结构
第二重准备:操练之手——为箕(锤炼基本技术)
典故: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心法:通过基础训练(做畚箕),掌握与高阶技艺(制弓)同构的核心手法(弯折材料,使其驯服定型)
对学者的要求:学者必须尊重并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这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心性磨砺——耐心,专注与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是善问的操作基础,正如攻坚木需要熟练挥动斧凿的技艺,解构知识难题同样需要纯熟的思想操练。
第三重准备:浸润之身——服驾(积累基本经历)
典故: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心法:让新手(小马)跟在车后行走,在全然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浸润,熟悉未来的工作场景,消除恐惧,内心节奏。
对学者的要求:学者需要有空杯心态和观察学习的能力,在正式上岗(善问)之前,他需要心甘情愿地处于跟随状态,在共同体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获利间接的,感性的,前反思的直接经验,这是善学的情感与社会基础,让他能安心坐进疑惑的监狱,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被保护,有引导的过程。
共同体的双向奔赴:师听语而生博喻,生三备而可进学
这三重准备,揭示了教学共同体得以高效运行的秘密:它需要师与生的双向合格
教者的资格:超越记问之学,具备听语的敏锐与博喻的智慧
学者的资格:完成三备——拥有明理之心、操练之手与浸润之身。
当合格的师与合格的生相遇,教学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成了一场伟大的合奏。
学者凭借其三备,能够迅速理解教者博喻的深意,并有效执行进学之道的指令
教学观察学者三备的扎实程序,便能更精准地听其语,施加最恰当的引导。
结论:为何三备是入门的钥匙?
没有为裘的明理之心,学者无法理解进学之道的内在逻辑,只会机械执行,不得其魂
没有为箕的操练之手,学者在面对真正的节目(核心难点)时,会因基本功不扎实而无力破解。
没有服驾的浸润之身,学者会在疑惑的监狱感到恐惧和抗拒,无法安住,更谈不上劳改。
因此,一个教学共同体在招募学者时,考察的并非其已有知识的多少,而正是这三备的潜质与根本基,拥有此三备的学者,方能与听语之师的同频振,共同将彼此推向善学-善问-善待问的至高境界,最终实现大成强立而不反的教育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4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正音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字形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夶,古文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比,相从密切。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

丑:“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两点。有的金文误将两点指事符号连成一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

类:”是“”的异体字。,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省去“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当: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田”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

章:“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有的金文在圆圈内加一横指事符号,将圆形的写成“日”,表示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图文。有的金文加“又”(抓持),强调手持刻刀在或圆或方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又”简写成“十”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
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色:青、黄、赤、白、黑

三、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醒目。

四、心得
师者是进学之道中的鼓,水。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能够明白,有没有对关于原理道理的服从之心、有没有对实际做出一件事情的技术步骤重视之心,有没有亲自从以下现场获得能量冲击的直接而不间接之心,这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事实的人,才有可能真的把志立在学上
教能听语,学能有志。这进学之道,才是真的能够热闹起来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彻着一个比物丑类。事物运动的这个运动本体,总是由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这种直接和间接、抽象和具体在进程中的张力,要求进学之道中的人行不离辎重,才能维持进学之道的本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重静躁之间的张力,是进学之道的灵魂。要求比物丑类才可以有志于教学。

一、学者的三基与教者的听语:共同维系道体的张力
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贯穿着“比物丑类”(连缀事物,按类比较)。而其运动的本体,是在直接与间接,抽象与具体的张力作用下维持和推进的。
学者的三基,正是为了同时把握这组张力,防止偏废
基本原理(抽象 间接):是对规律的抽象概括,是重与静,是根本
基本技术(具体 间接):是抽象原理的具体化,程序化,是连接抽象与直接的桥梁
基本经历(具体 直接):是亲身的,感性的体验,是轻与躁,是鲜活的现象。
一个只重直接经历的学者,会迷失在现象中。轻则失本;一个只重抽象原理的学者,会脱离现实,无法行动。三基兼备,意味着学者能在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之间自由穿梭,其学问才有根有叶,生机勃勃。
教者的听语,则是在动态中维系这组张力的艺术
他通过听语,感知学者此刻是困于抽象的迷茫(需要具体案例),还是陷于具体的琐碎(需要原理提升)
他随之加药,或给予直接的体验引导(补经历),或给予清晰的步骤示范(补技术),或给予深刻的原理点拨(补原理)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比物丑类——将学者的困境与相应的教学对策进行精准匹配。
二、行不离辎重:进学之道的根本心法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为这一切提供了终极的哲学依据
辎重:是行军所需要的粮草、装备、是根本保障。在进学之道上,辎重就是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它们是沉淀的、稳定的、根本的(重与静)
行:是具体的教学进程、学习活动、是鲜活的现象。它表现为基本经历和师生间即时的互动(轻与躁)
行不离辎重意味着
一切生动的教学实践(行),都不能离开根本原理与规范技术(辎重)的支撑,否则便是无根之木,轻则失本
同时,根本的原理与技术,也必须在鲜活的教学实践(行)中得以运用和验证,否则便是死水一潭,躁则失君——失去了那个主宰一切、活泼的道心。
结论:何为有志于学?
就是那些明白进学之道的本质是维系直接-间接,抽象-具体之张力,并因此自觉去尊崇原理(持重),锤炼技术(守静),珍视经历(能轻)的人。
他们的志,不是一种空洞的热情,而是建立在对学问本身内在结构的深刻洞察之上的清醒选择与持守。
当这样的学者(持守三基)与这样的教者(善听语而调张力)相遇,他们便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生生不息的进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本身,就活在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节律之中。这就是进学之道真正的灵魂与热闹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5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正音
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五服:古代以血缘关系的远近确定的五种丧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
弗: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亲”,将金文字形中的“見”写成。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

三、翻译
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有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老师的教导,人们就不会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四、心得
学优登仕,学习最好的成果是为士。学这个系统是培养官员的容器,所具有的个人、组织、社会、国家功能庞大。比起说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落地,更实用。
老师不属于亲属,也不是亲戚,如果在亲戚中都不懂得五服伦理,没有经过老师的教诲则不亲,就会因为不懂得伦理而不亲或乱亲。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师说: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扭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类、比物(多物),扭者,三种东西,构成三个系统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所谓玄,所谓1=1+1



一、系统的三层结构与统御核心
1、比物(现象层):这是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即教学现场中所有具体、散乱的现象。如学者的不同提问,各异的表情,成功与失败的表现,教者的各种回应等。它们是原始素材,是五色与五声
2、类(理体层):这是扭出来的面筋,即从纷繁的现象中抽象,提炼出的普遍原理与共通结构。如豫时孙摩的法则,愤悱的状态,职义嫌利的尺度。它是和的法则与章的规律
3、扭(动力层):这是扭过去扭过来的动作本身,是连接现象与理体的动态心智操作,它即是比物而丑类的思维过程。
而统御这三者,构成更大完整系统的,正是这个扭者——即教学双方(尤其是教者)所秉持的循理而行,格物致知的求道之心。
二、鼓与水:统御者的角色与性质
它无当于系统(超越性):鼓本身不是宫商角徵羽中的任何一个具体音高;水本身不是青赤黄白黑中的任何一种具体颜色,同样,统御教学的所需者之力,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技巧或情绪,它超越于所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上。
它是系统的灵魂与基础(内在性):没有鼓的节奏,五声便是散乱之音,无法和谐(和);没有水的调和,五色便是干枯粉末,无法鲜亮(章)。同样,没有扭者之力去进行比物丑类的思维动作。教学便是一堆杂乱信息的堆砌,无法产生智慧的和谐(和)与生命的彰显(章)。
因此,这个统御者,就是使教学得以和与章的,那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组织力与生成力。
三、在进学之道中的显现
比物(现象层):即是学者的三基(原理、技术、经历)与学中的疑惑以及教者的听语,这些是教学共同体中每天都在发生的,鲜活而具体的万物。
扭(动力层):即是教学双方(尤其在教者引领下)共同进行的审问、慎思、明辨的思维活动。教者的听语正是在精准把脉,以便更好地扭;学者的三基正是为了具备参与扭的能力。
类(理体层):即是扭结出的进学之道本身,是那个能生发善学、善问、善答的活的法则与心理结构。它使得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成为生命的成长与智慧的绽放。
这个由扭者统御的,三者循环不息的系统,本身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活物的生命体征。它能动能响(如鼓点节奏)、能生能长(如水流滋章),故而能结出知类通达,强立不返的硕果。
结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进学之道中
1是那个统御一切的扭者(道,玄)
+1是它所统御的比物与类这两个系统(现象与理体)
教学之妙(众妙),正是于这统御者(扭者)与被统御者(比物与类)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生生不息的整体(1=1+1)
因此,统御教学双方的,即不是教者,也不是学者,而是双方共同投身于其中的,那个名为比物丑类的求道活动本身。当教学共同体以此为核心时,它便与天地造化的节奏同频共振,自然成为一个能动能响,能生能长的伟大生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35 , Processed in 1.129750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