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
一、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
二、查字正音——
1.甚:
喜:“喜”是“嘻”的本字。喜,甲骨文  (壴,鼓,代庆典) (口,欢笑),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 以“彭” (嘭)代“壴” ,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
2.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  (木,械具) (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及” 写成 。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3.惧:“惧”是“瞿”的本字;“瞿”是“懼”(惧)的本字。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眼。惧,金文  (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 (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表示鹰眼锐利,令人生畏。有的金文 将鹰眼状的 写成人目状的 。当“惧”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加“隹” (鹰隼)另造“瞿”代替,表示肉食性猛禽双眼锐利,令人畏惧。当“瞿”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心” (恐慌)另造“懼”(惧)代替,强调“害怕”的心理含义。篆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鹰隼攫取的眼光令人生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具” 代替近音的“瞿” ,将正体楷书 简化成 。古籍多以“瞿”或“懼”(惧)代替“惧”。“惧”是深度不安;“惮”是深度惧怕。
4.恶:惡,篆文  (亞,位居第二的) (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亞”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恶”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亞” 简化成“亚” 。
5.甚:甚,会意字。初文从甘,从“匕”形。“匕”形其意未详。“甚”字在西周晚期已经增繁,“匕”形渐变成“七”形,中间又增添了“八”形短画,至秦汉时代混似“匹”字,所以《说文》误解作“从匹”。《说文》:“甚,尤安乐也。”本义是特别安乐,此义在“甚”的后出分化字“湛”中有体现。《诗·小雅·宾之初筵》:“锡(cì)尔纯嘏(gǔ),子孙其湛(dān)。”由本义引申为过分、过度,又引申为厉害、严重、太、深、很、极、超过,由很、极等义又引申为的确、实在等副词义。隋唐以后,“甚”字有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何、什么,或怎、怎么之义,这是假借义。
6.错: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措”的省略,表示放置。錯,篆文  (金,黄金或黄铜) (昔,即“措”,放置),表示将金粉或金线嵌入器物表面凹槽,使器物两面产生金色文字、或线条或图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金粉或金线置于器物表面的沟槽中,构成金色图文,装饰贵重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
7.更:更,甲骨文  (穴,洞穴,比喻石钟) (丁形木锤) (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石钟形象 写成“丙”(有柄穿过的石器)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丙”、“攴”连写成“更”,石钟形象消失。
8.常:“裳”是“常”的异体字。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尚的、流行的。常,金文  (尚,崇尚、流行) (巾,布),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 。篆文异体字“裳” 用“衣” 代替“巾”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长期流行的服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代称连体裙为“裳”,称长裙为“常”。
9.其:“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 ,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 而成,是“箕”的本字。简体金文 、简体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甲骨文 加“廾”写成会义字:  (竹制盛具) (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持簸箕,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簸箕 上方飘飞的皮壳糠屑。繁体金文 误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廾” 连写成“丌” 。有的繁体金文 误将本该写成“廾” 写成一横两点的 。繁体篆文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竹框“ ” 、与“廾”字 上部的一横 所构成的 ,连写成 ,导致字形费解。当“其”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筐”另造“箕”代替。
10.深: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探”的本字,表示伸手探穴。深,金文  (水,潭) (罙,即“探”,伸手探洞),表示探测潭底。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伸手或用工具探测潭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木” 。
三、翻译——
要准确的了解一个人,要在他开心的时候去让他更开心,在他兴奋的时候,让他更兴奋。他一高兴呢,就无法掩饰自己的欲望,然后我们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他心里藏着的是什么事了。知道他想要什么了,还要了解他不想要什么,厌恶什么。要掌握这个信息,就要在他恐惧的时候,加重他的恐惧,在他恐惧到极点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他害怕什么、憎恶什么。人有憎恶的情绪,也无法掩藏内心里的实情。喜惧之间,就能分析出来对方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如果通过上面的两个方法,都没有测探出来对方内心的实情,就把他先放一边,不要再和他交谈。接着,改变交谈对象,和他身边的人,亲近的人,打听他的情况。这样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到底怀着什么想法和意图。一个人在狂喜狂惧的状态下,都能不暴露自己,说明要么是个高度自律,非常难以攻破的人;要么有着什么密不可宣的隐情。所以,要放弃在他本人身上做文章,转由在他身边了解他的人身上做文章,来打听他的情况。人的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的,在外表就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常常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来推测人的内心,这就叫测深揣情。
四、理解联想事例——
情绪化的行为和表现,于己,是一个把自己的老底交代给对方的操作;于彼,是一个观察对方真实志意的窗口。
五、答问——
揣术两要量权和揣情,昨天的经文讲了量权,指出,对所述纲目能知者,是谓量权。今天的经文讲揣情。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是什么意思?
人心中的志思,会通过表情、动作展露出来,特别是在外部环境能够契合对方的情绪上的某个节点的时候,就会暴露隐情。 没有被自己觉察到的情绪性状态,是一个带着钩子的状态,向外抓东西。一旦钩住一个合适的,就紧密连接,不会轻易松手。在这种连接之中,我方的所有信息都是完全开放、不加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