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沙子

沙子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20: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5-11 22:28 编辑

一、评课:
1、老师这周布置的作业很明确:每天罩场、精神早操、至少参加两场同学的总结会,群讨论则是一直以来没有变过的。
2、老师的这几项作业实际做下来,让每个学员都没有离开学习的场,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总结会任务而散掉。我在这周之前是没有想到这些的,这个学习的场没有罩住。
3、这周因为学习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作业规则的讨论,学员群里讨论的相当激烈,我观察到老师只在言语不恰当时适当提醒,看似不管,其实都在框框里。我在看到学员之间有激烈的讨论时,会有点回避,有点怕,怕激化矛盾而无法收场。补充:今天老师提出让大家考虑以后2年这部分教学,探索教学团队的方案,老师对学员、培训师整体的把握,时常在位。

二、下周答辩的课程进程:
1、继续按照之前大家确定好的时间开展答辩;
2、本周有同学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开展,关注后面补的时间。
3、关注学员答辩的状态和群讨论反映的状态,及时引导。4、考虑是不是应该增加每个学员至少做一次主持人?
作业:1、罩场继续;2、精神早操可以扩展到日常对自己志痣痔的观察,考虑与罩场合并;3、每周至少参加2位同学的答辩(考虑增加提问任务);4、参加群讨论。

三、编后感
在编写下周进程的时候有些犹豫,记得老师说罩场先练习一段时间,应该还有其他练习,在想要更换练习的时候,觉得似乎还不到时机,另一个是觉得我想到的原地经行或者站桩的练习,归根到底也是罩场和精神早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2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老师在同学做报告的时候能在关键时候点出要害,每个同学每场报告都在师位上运行。我自己在听报告的时候总会忘了师的身份,大多数时候是学员在交流。
2、虽然没有上课,但是老师在报告中和群里日常开展的打卡和提问,让这个学习的场,时时紧起来,明显看到学员的状态也越来越好。这些方法是我没有想过的,或者想过也没想出来。
3、看到老师说下周可以不用发罩场打卡在群里的时候,我才知道老师每一项作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是根据学员状态来的,我之前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单纯的以任务分配为出发点,没有想到任务效果。

二、下周答辩的课堂进程
1、按计划开展学员总结报告。
2、布置每日打卡任务:说说自己罩场的体会
3、及时关注学员的状态和群讨论的内容,及时引导。
作业:1、每日打卡练习;2、每周至少参加2场总结会;3、每周至少提问一次;

三、编后感
在编写下周作业进程时,感觉自己可以训练的方法太少了,老师已经说了罩场练习可以不打卡,但是没说要打卡什么内容,我就感觉没有什么可以练习的有效方法了,这表现出平时积累不够,对于下周学习任务的有效组织形式有点力不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2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本周老师的提问:
这两天感知觉知的练习,对大家心中的感知和觉知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什么新经验没有?
大家尝试看看,可否根据现有关于感知觉知的经验,定义感觉的操作?
大家能不能尝试分辨感觉跟感知和觉知的区别?

一、评课1、感知觉答辩总结进行到第四周了,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同学们已经驾轻就熟,老师开始更多的引导同学们关注通过答辩和练习获得的更真实、细腻的体验上。这个整体的把握,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欠缺这种师的位置感。
2、这周老师布置的打卡任务是:分辨感知与觉知。有点先猜后揭晓答案的感觉,上周我的课堂设计中,就在苦思冥想这周的打卡任务该做些什么,老师的要求出来,感觉挺合适,对细节的把握要通过练习去不断的分辨。

二、下周课程
1、继续按计划开展感知觉的总结答辩。每位同学每周至少参与2位同学的答辩。
2、继续感知与觉知的练习,保持每天打卡。
3、根据同学们总结答辩和报告的情况,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把握感知、觉知以及现在已经出现的感觉、觉观等概念。

三、编后感
这周课程下来,在练习的细腻和进程上往前推,这种练习的递进和讨论的递进,扎扎实实,我设计不出来,要做好记录,用来搭建自己的框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23: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1、答辩已经步入正轨,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同学们的状态。
2、上周提出了感-知-觉-知的过程,让打卡的层层关系更清晰了。这周提出了新的打卡任务:1.整体感知我的皮肤表层,觉知我的感知。2.整体感知我的肌肉(身体中层),觉知我的感知。3.整体感知我的筋骨中心,觉知我的感知。还是仅仅围绕着能让同学们练习对自己感觉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3、我自己完全没有想出来练习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要学来。

二、下周课程
1、继续按计划开展感知觉的总结答辩。每位同学每周至少参与2位同学的答辩。
2、继续保持每天打卡,打卡的内容我确实做不出来,跟着老师学。
3、下周是最后一周答辩,之前耽误的同学也安排在下周,比较密集,要关注学员的状态,同时要考虑对下次课程的衔接。

三、编后感
这周练习打卡内容的更新,让我又学习到了,原来感知觉有这么多练习方法,我要学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2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6-2 00:12 编辑

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
5.19:分辨感知与觉知:
做法提示:
第一步
以一个场景或物件为对象,感知它。
第二步,觉知你的感知。

下周练习任务,分辨感知与觉知
做法提示:
第一步
以一个场景或物件为对象,感知它。
第二步,觉知你正发生的感知。

5.26
在“感知—觉知感知”的练习中,区分知跟感、觉的区别
1、感知中有知,觉知中也有知,所以,在“感知-觉知感知”的练习中涉及到的感知和觉知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有“知”,所以,知是什么?
2、在“感知-觉知感知”的练习中涉及到的感知和觉知虽然都有知,但是感知和觉知确实不同,所以什么是感,什么是觉?
3、感、知、觉都确定了,那么知,跟感、觉有啥不同?
在感、知、觉的后面加一个性,就是感性、知性、觉性。除了这三性,人也就没别的了


5.31
1.整体感知我的皮肤表层,觉知我的感知。
2.整体感知我的肌肉(身体中层),觉知我的感知。
3.整体感知我的骨骼中心(骨䯝),觉知我的感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23: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这周开始感知皮肤表层-肌肉(身体中层)-骨骼中心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员在感知觉的总结阶段的最后一周,回到自己身体上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充分的认识。
2、老师的每一种练习都是精心设计了的,对应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要求,这种设计考虑的周全,我要学习下来。
3、我自己的设计里面完全想不出这些练习方式,这是对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没有理解透,自然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员练习。

一个思考:我自己在做这周的练习的时候,做了两次后觉得每次都差不多,每天的打卡任务感觉无法进行,要打卡也是说的一样的东西,这里是有些卡住了,但是却没有及时反馈出来,这里需要我再深入的检查一下自己的类似模式。

二、下周课程
1、下周是总结课程,其实也是由学员主导回归到老师主导的一个过渡。
2、首先对感知觉模块再进行复习。
3、对学员总结进行集中点评。
作业:继续进行身体感知觉的练习。

三、编后感:
这是一个细致有庞杂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2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这周老师布置了一个总结周,让忙忙碌碌答辩之后的状态,有了一个整理梳理的过程,一下子感觉慢了下来,对前面听课也好、答辩也好、打卡也好的所有内容,有时间去回味、沉淀、再次打包。
2、这周老师布置的打卡有了“驻”的关注,虽然是总结周,但也开始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做准备。
3、老师及时在群里对大家遇到的困难进行点拨,尤其是有同学反映时间不够的时候,甚至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对学生状态的关注时时刻刻在进行着。
4、在学习阶段的安排上,我没有考虑到总结周的作用,也就没有想到总结周这个环节;另外在这周的练习过程中,我没有在师的位置上,基本上人在游离。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上法
1、总结回顾感知觉板块,对感知觉的概念、体验方法、总结答辩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2、通过对“驻”的感受分享,引导学员体会概念的形成。
3、学员分享。
4、从学员分享引申概念的形成,把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的呈现出来。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又称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事物的概念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则掌握社会已形成的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人们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2、概念的形成是从外部的、比较具体的非本质特征到内部的、比较抽象的本质特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到逻辑定义阶段,概念才最终形成。
3、 进程:对象——感知——感知者住进去“念处”——觉知感知——概念冒出来。
4、课后作业: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试着举例说明。

四、编后感
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内容了,即兴奋又有点舍不得,感觉前面的模块虽然用各种方式进行了巩固和内化,但那么多的练习方法展现出来后,仍然觉得没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23: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老师的总结高效有序,不拖泥带水,没有我编写时候想的那种细细梳理。在慢的时候慢下来,在该前进的时候拔腿就走。
2、做为分享的我,回过头来看分享过程,老师的耐心、安住,都是扎扎实实的,紧贴着,不急不躁,到哪里就在哪里做功课。
3、带领大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体验,相当于给学员一个作业示范,让接下来的练习更有效。
4、在群里及时提出认的讨论,让学员在练习中更有重点。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对身体的概念形成
1、回顾总结上周的练习,通过对驻的感受,加深认的概念,讲述概念。
2、学员分享。
3、指出概念有不同类型,从关注身体概念开始。
4、结合作业练习,带领大家体会身体概念的认知。
练习步骤:
   感知我的身体(的)....
   将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我的感知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概念是间接性的,概括性的、某种本质性的。概念比认知还要靠后一些。概念是去掉了现实的“忍”之后,自由的、自在的认知。概念是反复知觉、反复认知的成果。理解了概念的形成机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运用这个机制,建立自己各方面的真实概念。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人们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这是概念的一般性定义,而我们则要抽丝剥茧的去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
作业:持续对对自己的身体的各方面做“感知-觉知”练习,体会认知的诞生。说说感知、觉知和认知的区别和联系。

四、编后感
在抽丝剥茧的精细练习中,去扎扎实实体验,让操作细致入微,则能更好的掌握这门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23: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老师对抽象的感、觉、知的认识过程推进的细腻又扎实,开始感受到了新一轮的细细打磨。
2、学员分享的过程,仍然紧紧贴着那个基本点,不断的磨,细致入微的把握操作的关键点。
3、对于什么阶段进入学员分享,我始终有点迷糊。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情绪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上法
1、总结身体概念的形成,重点体会驻,产生的变化。
2、学员分享。突出情绪的处理,尽量展示情绪处理中的进程。
3、剖析情绪概念的形成,注意避免情绪化。
4、作业练习:感知自己的情绪,并尝试把他的进程分辨清楚。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 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
3、概念形成的阶段 (1)阶段一,抽象化 首先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因此必须对具体事物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抽象。 (2)阶段二,类化。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特征进行归类。 (3)阶段三,辨别。 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然后过度到对客观事物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都需要辨别。
4、这周通过对情绪的观察,来细细体会情绪概念的形成,从而让“感-觉-认”的进程进一步清晰。

四、编后感
又要开始细细打磨一样技能了,就像仔细挖出来一块石头,我们现在开始摸索石头上的纹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7-6 23:55 编辑

一、评课1、在复习总结上节课内容的阶段,老师提问大家对身体认识了多少,即让学员贴合到上节课的内容上,又给了大家任务,通过实实在在的评估,让学员自己对课程进行了总结复习。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可以说是这个课程的一个特点,摒弃了理论的说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结合实际,甚至并没有明显的提复习,但是却在“做”中完成了总结,达到的教学效果还非常好。
2、学员分享阶段既要照顾学员的分享需求,又要兼顾课程的展现需求,这里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值得我每节课都细细打磨。
3、结合着课程要求,细细打磨“驻”的操作,让学员反复体会“念处”和“认”,掌握练习方法。
4、上课这么长时间,这节课才对老师课堂的方式方法的运用及其妙处,摸到了一点点边,我自己在编写的时候,只是按部就班的在编制理论、结构等等形式上的东西,核心方法却总是忽略。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第二十六课   现象的概念形成过程
1、对情绪概念产生所进行的练习进行总结,重点还在操作过程上,厘清感-觉-认的过程。
2、学员分享。
3、对现象的解读,阐明什么是现象,说清楚怎么进行练习。相对身体、情绪而言,现象有点不容易理解,在这里需要多一些时间。在这一部分会有内部-外部的转换和认识。
4、作业练习:
选取一个材料,尝试分辨什么事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感-觉-认,说说这个现象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现象释义: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外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如:自然现象。
3、现象释义:文化艺术界指由于某种创作或研究而引发的社会效应。如:余秋雨现象;李二和文化现象。
4、现象释义:指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又被大家所熟知的社会风气或行为。

5、所谓现象,其本来的意思,是指外部世界在人的内部世界所形成的作用成果。但研究内部过于不习惯,所以现象一词又变成了,主要用来指称引起内部事实的外部事实。而人是不可能直接接触所谓外部事实的,人们把现象的内部性转化了成外部性。这一转化,导致了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人把自己和更大的自己割裂开来。

四、编后感
这次的课程反复听了几次,每次都会遗漏很多,每次也都能听到很多之前没有听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编写方案时发现,这种方式方法是最欠缺的,目前我自己只能整理出来一些干巴巴的东西,怎么样具有可操作性需要仔仔细细的学习老师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6:32 , Processed in 1.074661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