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1-2-6 22:16 编辑
2021年2月6日 学习第四周 第6天
一、今日任务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二、查字
1、根——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跟”(足底)的省略。跟,篆文  (木,树) (艮,即“跟”,脚底),表示树的脚跟,比喻树木长在地下、使之“站稳”的部分。造字本义:名词,比喻草木长在地下、使树木牢牢挺立的营养器官。隶书 简化了“艮” 的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根,木株也。从木,艮聲。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根,树的地株。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艮”作声旁。
2、枯——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岁月长久。枯,古鈢  (木,树) (古,古老),树木老化。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经年老树丧失生机,自然衰萎。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枯,槀也。从木,古聲。《夏書》曰:“唯箘輅枯。”木名也。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枯,枯槁。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夏书》上说:“唯有箘竹、簵竹和枯木”,枯,树名。
3、枝——“支”是“枝”的本字。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一种主干轻而有韧性的植物。支,籀文  (“竹”的上下结构写法,像断开的竹子) (又,抓),表示从整根竹子中截取一段作为拄杖。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结构,而产生重量轻、韧性强的特点,适宜作山野路途的临时柱杖,撑持身体,平衡重心,以减轻崎岖山路上上下下时的腰膝负担。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 中下端的半个“竹” 。当“支”的“竹杖、竹条”义项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 另造“枝”代替,表示手握树枝拄地。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杖撑持身体,平衡重心。隶书 淡去了树枝、竹枝的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支”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枝,木别生條也。从木,支聲。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枝,树干之外另生的旁条。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支”作声旁。
4、朽——“朽”是“朽”的异体字。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兮”的省略,表示叹息。朽,篆文  (歺,枯骨,借代死亡) (丂,即“兮”,叹息),表示衰老枯萎,不久于世,自怜自叹。篆文异体字“朽” 用“木” 代替“歺” ,表示树木枯萎,丧失生机。造字本义:动词,老树枯萎、腐烂。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朽”代替“朽”。《汉字简化方案》也用“朽”合并代替“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㱙,腐也。从歹,丂聲。朽,或从木。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㱙,尸体腐烂。字形采用“歹”作边旁,采用“丂”作声旁。朽,这是“㱙”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
5、困——困,甲骨文  (囗,石砌的花池) (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  (止,阻止、限制) (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古文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困,旧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木”在“囗”中。 ,是古文写法的“困”。
6、残——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肢解切割、析骨剔肉。殘,篆文  (歹,肢解切割、析骨剔肉) (戔,相互武力拼杀),表示武力拼杀,置对方于死地。造字本义:动词,为争夺利益,武力拼杀,置对方于死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歹”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戔”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 写成“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殘,賊也。从歺,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残,残害。字形采用“歹”作边旁,采用“戋”作声旁。
7、覆——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金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罩盖状的 写成“西”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字形采用“襾”作边旁,采用“復”作声旁。
8、车——車,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某种器械两边各有一个轮子 ,中间是“甲”形的箱体 ,表示保护性的设备,人在箱体中可以避免受到攻击。推测最早的“車”是为战争发明的,用于步兵对阵中创造特殊的攻防优势:利用牛马等力畜强的大暴发力和持久的耐力,“车”可以快速进入和脱离敌方阵地,加上“车”的箱体提供某种“装甲”保护,手持戈戟的“车箱战士”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步兵,大大提高攻击威力和防御效果。到春秋战国时代,“车”在大型车战中已成为胜负关键。正是战争的强大驱动力使战车迅速进化成民用的运输、交通工具。有的甲骨文 加轭具 ,表示依靠畜力拉动。有的甲骨文 省略箱体 也省略轭具 ,突出“车”的“转轮”特征。金文字形多样化,有的金文 、 强调轭具 、 ;有的金文 在甲骨文简体字形 基础上继续简化,以一轮代两轮。籀文 加“戈” ,字形像两辆武装战车 、 戈戟相接。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车” ,利用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正体楷书字形中“田”所表示的“輪”形消失。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車,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从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车,是古代对舆、轮的总称,即对名词的“车箱”、动词的“转动”都叫“车”。据说车是夏后时代叫奚仲的人创造的。字形像车的形状。所有与车相关的字,都采用“车”作边旁。
9、轨——軌,金文  (車,炮车) (九,手臂)。古代战车没有动力,靠马力或手工驱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车轴,手工驱车的部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 简化成“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軌,車徹也。从車,九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轨,车轮辗压的痕迹。字形采用“车”作边旁,“九”作声旁。
10、倾——頃”是“傾”的本字。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頸”的省略。頃 ,金文  (人,当事人) (頁,是“頸”的省略,颈脖),表示向前倾斜着脖子,以便耳目接近关注目标。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当“頃”的“向前倾斜颈脖”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傾”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所关注的目标对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倾”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古籍多以“傾”代替“頃”。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傾,仄也。从人,从頃,頃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倾,歪着头。字形采用“人、顷”会义,“顷”也作声旁。
11、灭——烕,金文  (戌,代表战乱) (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当“烕”的“摧毁集体生命”本义消失后,篆文 在“戌” (兵灾)、“火” (火灾)基础上,再加“水” (洪灾),另造“滅”代替,表示洪灾、火灾等“天灾”与兵灾等“人祸”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动词,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灭”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 的“戌 、火 ”组合,拆解成“戊 、一 、火 ”的组合,并省去“水” 和“戊” ,写成“火” 加“一” 的指事字 ,表示“火灾”摧毁生命。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滅,盡也。从水,烕聲。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灭,全毁,无一幸存。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烕”作声旁。
12、已——“已”与“了”同源,篆文写作 ,与胎儿 的头部位置相反,表示出生了的胎儿——胎儿头朝下,胎儿出生后头朝上。造字本义:动词,胎儿出生了。
13、见——見,甲骨文  (目,用眼看) (人,人类),表示人眼的动作。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见” ,依据草书字形 ,局部简化。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14、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慎,金文  (心,态度) (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竖心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真”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慎,謹也。从心,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慎,谨严小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
15、迹——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刺、戳。迹,金文  (辵,行走) (朿,刺、戳),表示行走时脚戳地面。篆文 写成“辵”形、“亦”声的形声字“迹”。篆文异体字  (足,脚印) (责,“積”的省略,累积),表示脚印所构成的行踪留痕。造字本义:名词,行走时戳印在地上的脚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跡,步處也。从辵,亦聲。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迹,步子踩过留下印痕的地方。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亦”作声旁。蹟,这是“迹”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足、責”会义。 ,这是籀文写法的“迹”字,字形采用“朿”作声旁。
16、须——“須”是“鬚”的本字。須,甲骨文  (人,成年男子) (像下巴) (彡,毛发),表示长在下巴上的毛发。有的甲骨文 将“人” 与下巴上的毛发 分写。金文 以“面” 代甲骨文的下巴形象 ,表示“須”为长在面部的毛发。有的金文 写成“页” 、“彡” 会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敬重自生自长的毛发,所以两腮和下巴粗茂的毛发便成了男子的非有不可的标志。造字本义:名词,男子两腮和下巴标志性的毛发。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须”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古籍多以“須”代替“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須,面毛也。从頁,从彡。凡須之屬皆从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须,长在脸上的毛。字形采用“页、彡”会义。所有与须相关的字,都采用“须”作边旁。
17、同——同,甲骨文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同,合會也。从 ,从口。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同,会合。字形采用“ 、口”会义。
18、畏——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巫师扮演的邪魔妖怪。畏,甲骨文  (爪,抓持) (田,是“鬼”的省略,鬼面具),表示巫师手持面具化装。有的甲骨文  (卜,神杖) (头戴鬼面具的巫师),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表演降神仪式。有的甲骨文 将神杖“卜” 写成 。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诅楚文 将“人” 写成 ,将“卜” 写成“爪”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鬼头”的“由” 写成“田”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导致“爪”形消失,“人”形淡化。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畏,惡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畏,厌恶。字形采用“甶”和省略式的“虎”会义。“畏”字像怪物长着鬼头,张着虎爪,形象可怖。
翻译: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根枯枝朽:树吸收营养的器官根部因老化而衰亡,就会导致树枝缺乏营养而枯萎
人困国残:民众被石头砌墙围住不能动弹,国家就要与别国武力拼杀,危急重重。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底部朝上的战车走一样路径的战车也会倾倒。
与亡国同事者灭:与已消亡国家做同样事情的国家就hi面临被火灾或兵灾灭国的危险。
见已生者慎将生:看到胎儿出生了就要谨慎服侍卧床的老弱病残要破土而出的草木
恶其迹者须避之:厌恶走在路上的脚印就要避开脚印行走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如同跳舞驱鬼一样谨慎行面对高崖上的危险最终会内心安定,安稳过日子,如同跳舞驱鬼一样谨慎面对可能的灭亡就能得以保存
心得 :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根的重要无可替代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借鉴失败经验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趋善避恶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忧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