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2-16 23: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2-23 13:57 编辑
千字文11 二、字句查阅之一 01、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务:務,篆文 (矛,武器) (攴,持械攻击) (力,竭力),表示竭力攻击。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有的隶书 将“攴” 写成反“夂” 。 兹:“兹”是“茲”的异体字;而“茲”是与“丝”同源的分化字。丝,甲骨文 (幺,丝线) (幺,丝线),表示积丝成缕。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在丝线 上加丝线结头 ,表示结丝计数;而字形,也由金文的“丝”变成带“草头”的“茲”。篆文异体字误将表示丝线结头、形似“竹”的 倒写成“艸” 。 造字本义:动词,结丝计数,用一组组不断增加的丝结,记录过往日月。隶化后楷书“茲”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丝缕 写成 ?。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草头” 写成两点一横的 。古籍多以“茲”代替“兹”。《汉字简化方案》用“兹”代替“茲”。作地名时“兹”读作cí 。 稼: 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居住处。稼,甲骨文 (三个“禾”,禾堆,榖堆) (田,农耕地),表示将收割的谷物堆放在田间。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榖堆 省略成“禾” ,并用“家” (居所)代替金文字形中的“田” ,表示将收割的谷物搬回家。造字本义:动词,将农田收割的谷物搬运到家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常“稼穑”并用,将收割的谷物从农田搬运到家里称作“稼”;将搬运到家的谷物脱粒归仓称作“穑。 稼:上面上三个禾(禾堆),下面是一个田字。收割谷物堆在田间。篆文用“家”代替了“田”,收割谷物搬到家。后世稼字又有春耕之意,穡有秋收之意。 穑: “啬”是“穑”的本字。啬,甲骨文 (不完整的“來”,即没有根部的“麦”,被收割的稻麦等庄稼) (只有两面墙的简易通风建筑),表示农人在田野建筑只有两面墙的简易通风粮仓,暂时存放收割的谷物。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不完整的“來”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墙简易建筑 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不完整的“來” 写成完整的“來” ,将甲骨文字形中尖顶双墙的简易建筑 写成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两面土墙 当作两个“口”写成“回” 。当“啬”的“仓储粮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禾” (谷物)另造“穑”代替,强调仓储谷物。造字本义:动词,在田野建筑简易粮仓暂时存放收割的稻麦谷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古籍多以“穑”代替“啬”。古籍中常“稼穑”并用,将收割的谷物从农田搬运到家里称作“稼” * ;将搬运到家的谷物脱粒归仓称作“穑”。 穡:上面是收割一庄稼,下面是简易粮仓。搭建简易粮仓临时存放粮食。 背景: 首先说明,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直至今天中国还是农本国家,农民问题、农业议题仍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客观地认识这一点,盲目乐观,以为我们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文已经说过,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从昆仑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将挟带下来黄土覆盖了华北几个省的地区,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黄土纤细,土质疏松不板结,便于原始农业的耕作。且黄土中有无数垂直的细管,能保证地下水不断地向上浸润,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没有关系。这是发展农业绝好的自然条件,所以自夏朝开始,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农本,连毛泽东都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 发展农业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农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宾海)吹过来的东南风(术语叫季风),加上由西域(新疆)横向扫过来西风(术语叫旋风),将季风气流升高,使其温度降低,才能“云腾致雨”。有风才能有水,可见中国人讲“风水”的历史太悠久了。 要是这两个冤家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对头,靠天吃饭的农夫就该倒霉了。一受灾,诸侯国之间就为争水、抢粮而争斗,《左传》里多处记载,邻国的军队越界抢收他国庄稼,诸侯国之间互相筑坝拦水,大打出手。《孟子》中提到的饥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歃血为盟的议题之一也就是为此。可见要发展农业,中国就需要统一,这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务兹稼穑”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兹是代词,代替此,一定要从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说的两个字“稼穑”。稼这个字的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诗经 豳风 七月》里面有“十月纳禾稼”的话。穑的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两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的农业,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农业生产过程。 意译:(治本于农,务兹稼穡)农业是治国之本,治力于搞好春耕和秋收,使粮食有保障。
02、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俶: 俶,善也。——《说文》俶,厚也。俶甚者,厚甚也。平地七尺雪,厚莫甚于此矣。——王引之《经义述闻公羊传》 〈副〉(1) 开始。令终有俶。——《诗大雅既醉》俶拢天经。——《书伪允征》 燕与羞俶。——《仪礼聘礼》(2) 又如:俶扰(开始扰乱);俶载(始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俶俶(初受上天福佑)(3) 忽然,倏 [suddenly]。如:俶尔 〈动〉(1) 作,建造。有俶其城。——《诗大雅菘高》(2) 又如:俶建(建造,建立) (3) 整理。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后汉书张衡传》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宋书谢灵运传》(4) 又如:俶装(出门远行前,整理准备行装) 小结俶:俶载南亩的俶是开始之义。 载: v,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哉”的本字,表示临刑。載,金文 (v,“哉”,临刑)(幸,刑具),表示临刑。有的金文 以“車” (囚车)代“幸” ,表示将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年终施刑, 将重罪犯投入囚车游行示众后行刑作活祭。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字形 中的“才” 写成“十” 小结载: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临刑。 艺: 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握。埶,甲骨文 (丮,双手执握)(木,幼苗),表示执苗种植。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屮” ,表示种植草本花卉。有的金文 加“土” 、加“女” ,表示女子培土种植。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当“埶”的“种植”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芸” (“耘”,锄草)另造“藝”代替,表示栽种植物、培土锄草。造字本义:动词,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汉字简化方案》另造简单字形“艺”: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并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云”简化成“乙”。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一项事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 小结艺:蹲在地上双手握着幼苗的场面。种植草木,培土锄草。 黍:黍,甲骨文 (禾,穗子,谷物)(水,酒),表示一种可以酿酒的粮食。有的甲骨文 突出了禾穗下垂的样子,强调“黍”是一种成熟的谷物。金文 简化字形。篆文 (禾)(冖,屋)(水,酒),强调将小米放在屋里酿酒。造字本义:名词,小米(?),一种耐旱的庄稼,性粘,可酿酒。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屋”形 写成 。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今北方谓之黄米。 小结黍:北方谓之黄米 稷: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意思很清楚:“谷”本是五谷的总名,但南北朝时,人们却习以“谷”作为“稷”的专称。书中还各列专篇将“谷(稷)”与“黍穄”分开叙述。如此说来,稷即粟。 小结稷:五谷之长,可能是指谷子,磨后我们叫小米。 (精读千字文材料: )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俶载南亩”就是说要在向阳的土地上开始从事农作了、开始种地了。如果查查字典,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 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诗经 豳风 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亩是土地测量单位的量词,时代不同,亩的数量单位大小也不一样。上古时代(先秦)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如《孟子》书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按秦制,240步为一亩,现代的一亩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古今时代不同,度量衡的单位也有所变化。 我指的是我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园艺一词,其中的艺不是说园林艺术,而是种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谷,中国人讲究五谷丰登。《三字经》里提到六谷:“稻梁菽,麦黍稷”,为什么又出来六谷了呢?讲五谷不包括稻米,中国在上古时代没有稻子,稻子是后来从南方引进的,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梁菽麦黍稷五谷。 中国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此五谷的种子。通过用同位素炭14测定年代,这些五谷的种子距现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帝距离现在有5000年,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的。从伏羲氏开始至今有12000年,黄帝到现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黄帝是7000年,中间还有神农氏,神农氏再到黄帝也有几千的时间,所以河姆渡遗址推测是7000年以前的遗迹,是可信的。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听信外国人胡说,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意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春耕时节,开始在向阳的土地上耕地,种上黍子和谷子。 03、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税: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对换。税,篆文 (禾,庄稼、谷物)(兑,对换),造字本义:动词,用谷物兑租赋。 贡: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巨”,表示硕大。貢,金文 (工,硕大)(貝),表示大贝。造字本义:名词,敬献皇宫的稀世大贝壳。古人认为身为天子的皇帝,有权享受所有天下最美的东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草书 省去“貝”字甲壳上的两道花纹。古人称进贝为“贡”,称进虎为“献”* 。 “工”在汉字中通常有“大”的意思:大河为“江”* ;大穴为“空”* ;大虫(龙)为“虹”* ;大贝为“贡”;大棍为“杠”* ;大瓮为“缸。 劝:勸,金文 (雚,“權”的省略)(力),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勉励下级努力。 赏:赏,赐有功也。——《说文》赏,上报下之功也。——《墨子经》三年有赏于大邦。——《易未济》尧能赏均刑法。——《礼记祭法》善人富谓之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赏田。——《周礼载师》 黜:黜,贬下也。——《说文》黜,贬也,下也。——《玉篇》黜陟幽明。——《虞书》。传:“退其幽者。” 何以黜朱于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太守官而黜臧使者。——高适《书博鸡者事》理乱不知,黜涉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陟: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与“降”相对陟,登也。——《说文》陟,陞也。——《尔雅》陟降庭止。——《诗周颂闵予小子》 汝陟帝位。——《虞书》省幽明以黜陟。——张衡《东京赋》 黜陟:贬-升 (精讲千字文材料:) 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交给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木旁。如果我们查查《说文解字》,可以查到:敛财曰赋,敛谷曰税,因此赋和税是两个概念。缴现金的为纳赋,赋字是贝字旁。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少故此用来作流通的货币,像今天的铜板、纸币一样。贝壳上打洞,用绳子串起来,五个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贝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汉字中的财、贵、贱、赛等与钱财有关的字都是贝字旁。缴纳现金的叫赋,缴纳谷物的叫税,二者完全不一样。 庄稼收割下来了要把打下来的新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就是“税熟贡新”。税和贡两个字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缴税要贡新粮,国库的存粮一般都要存三年,我们市场上买到的都是陈米,一不香,二没有油性,因为不是新米。粮仓的大敌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粮都要用红笔标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损数字,写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耗字多少”,耗子是这样来的~) 权是勉励,赏是奖赏,黜是惩罚,陟是晋升。“劝赏”是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要客观地按照务农的成果和纳税的情况,对农户予以奖励或惩罚,对有关的官吏也要据此予以职务的或升迁。 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庄稼一成熟就要纳税,把新谷献给国家。 官府要按照贡献对农户予以奖惩, 国家将对有关官吏予以或升迁 意译:(税熟贡新,劝赏黜陟)秋收时节,拿出成熟的新黍谷,交纳税粮;庄稼种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赏赐,种得不好的要受到处罚,对负责农事的官吏也有降职和升迁的考核。 04、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2) 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說文》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又《五經文字》敦,厚也。《易臨卦》敦臨吉。《疏》厚也。又《詩邶風》王事敦我。《釋文》韓詩云:敦,迫也。鄭都回反,猶投擲也。又《爾雅釋詁》敦,勉也。《疏》敦者,厚相勉也。 小结敦:厚也。从字形上看不出含义。敦,春秋时是食器,后来成为礼器。厚重之感。 素: 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编绳子。素,金文 (来,麦子) (索,编绳),表示用麦杆编织。籀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収” ,同时加“糸” (织),表示编织。造字本义:名词,以麦杆为原料的草编工艺品。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糸”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来” 写成 。 素,白緻繒也。从糸、 ,取其澤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若士必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 魏策》) 小结素:未染色的原丝。指,本真,自然。 秉:秉,甲骨文 (禾,庄稼,植株) (又,持握),表示手握庄稼。造字本义:动词,一手执刀,一手持株,收割庄稼。金文 将“禾” 和“又” 交叉连写混合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手握一株为“秉”,手握两株为“兼。 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小结秉:手握着一株禾的场面。握持。执,承。 史鱼: 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吴国的延陵季子经过卫国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国的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告诫他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一、《韩诗外传卷七》: 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二、《大戴礼礼保傅第四十八》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暬贾,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迷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精讲千字文材料) 孟子,名柯,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的亚圣。古时候读书不敢直呼圣人的名讳,要挨板子打的,碰到圣人的名字,要读“某”,所以这里就要读“孟某敦素”。读《论语》也是一样,如读到“丘也不敏”,我孔丘并不聪明,这一句不敢读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读“某也不敏”。当然现在不讲这一套了,但是规矩要懂,传统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没有染过色的丝是生丝,叫素。前面讲过“墨悲丝染”,白色的生丝就是素,无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义就是质朴、纯真、不加装饰的意思。“孟轲敦素” 的第一重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们恪守伦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们应该是在什么位置行什么道,在什么山上 唱什么歌。越位而行,劳而无功,为智者所不取。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丑恶现象,这也正和他史官的职位相称。史鱼以正直敢谏闻名,他的君主卫灵公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且信用宠臣。当时卫国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讲话,怕受打击迫害。史鱼就不这样,即便是卫灵公有毛病,他也照说不误。直至临终前,史鱼还是在讲直话,给卫灵公提建议,罢黜佞臣,任用贤士。所以孔子在《论语》里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不管环境如何,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尖锐而正直。禀字的本义是赋予、给予,引申义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鱼禀直”就是说:史鱼有坚持正直的品德。 我们不要曲解孔子的话,“直哉”是说一个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圆滑,但处众办事要圆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办事也直来直去,别人就接受不了。《易经》中也反复强调“天圆地方”,众人为天,天圆就是处众要圆融,要有智慧;心田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圣人的用意 意译:(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孟子崇尚朴素,子鱼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秉承着刚直谏言:有书里这样记载,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