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xwxzho

祝海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4-14 05:44
亲,看到就是进步,孩子说到底是我们的陪练,心存感激后看待他的眼光就有所改善,博弈不是不对,而是带着 ...

对,换个角度看就有不一样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4-14 05:51
亲爱的,自己又一次被看到是什么感觉?知道自己的模式因何而来,木火土金水,本身无所谓好坏,看你放在哪里 ...

嗯,改变从我做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7: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4-14 05:54
通常主流的夫妻模式好像等男人哄女人,其实呢,我独异于人,希你明白

谢谢!收到,不忘初心,守护它,需要有一个人先站出来 改变,那就从我开始,尝试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4-21 18:59 编辑

        第12周:道德经第21——22章


       一、第21章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译文
       本章讲大道之象。玄德之所蓄所容之万物,莫不禀受于道,法则于道。无物之物,混一而未分,非有非无。道虽无形无状,但万象、万物莫不出于道。道虽鸿蒙未开,但万物的种子已经蕴藏在其中。不生不化之至精,不昭然彰显于外,但它恒常地生化万物之真,故为至真之真。其真非象,不可言之以为信,故为至信之信。道未有终始,不可以名言之。并以道观物,阅万物之所以生。我是如何知万物之所以然的呢?是道。

       3、体会
      万物生成的顺序是: 道——德——物——形——象——符——文——化。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现象,符号(象呈现后,人可以用符号标识这些象,便有了符),符更进一步演化,就有了文。以文字承载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      大道是无形的,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地描述,但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它而来。大道至精至信。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看到眼力所及的各种现象,以为那就是事物的规律所在。尚不知这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看法。原来万物生成的顺序是这样的,道是最根本的,最原初的那个。想起上节两年计划的课上,一位同学讲到生活中的困惑,老师帮着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位同学“急”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时,被老师叫停,并说不用说了,那是同一个问题。当时我也想不通,明明是问另外一个事情,那怎么是同一个问题呢?后来想明白了,就是这章讲的意思。至于讲的是两件事,甚至是更多的事,事情的原由、经过、时间、地点、人物不同,但其核心本质是一样的。

      二、第22章
       1、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译文
       本章讲圣人曲己合道、成全而归的道理。大道要彰显于天下,就要曲己而全道,认为自己的知见只是片面的、细末的,不足为全,这样才能绝小知弃俗学而明大道。枉己而直道(道为直,人智为枉),虚己合道,敝己而抱道(敝己而复道)。以俗学曲学为敝,日有所损,则道有所得。道为天下所裂,多方多有,则术多,则曲学炽盛,邪僻之理丛生,蒙惑天下。圣人守道不离,用法则大道来治理天下,以道为天下立教,化育百姓。曲己全道,为不自见,才能明大道。不以自己为直,大道才会彰显于天下。不自盈,才能功成事遂于天下。不自矜,功成事遂身退,去身去名,复与道为一,天下才不会失其天,才能长久的安宁太平。唯有不与天争功,天下才能永不失其天。圣人佐天道而立,天下无不治。上古所谓曲己全道、抱一而治天下的道术,怎会是虚言呢?这才是圣王治天下的至真大道。

       3、体会              这章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当我们处理事情时,要学会从对方、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立场。这样看问题的话,就会片面,我执过强不利己,不利人,也不利于关系。昨天孩子上学要生活费80元,而我当时只有50元零钱,还差30元。就让爱人给我30元。这时他一直追问,要钱干啥?我就很生气,偏不告诉他,还生气地用话怼他。后来问给50行吗?不要,就要30,他还是给了30,大家不欢而散。而后我还是告诉了他要钱的用途。当时的我认为夫妻间最基本的就是信任,我要30元,又不是多少,还这么一直问,平时也很少向他张口的。现在想来,他一方面是平时节俭,另一方面想知道我干什么用,是不是够用。而我当时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觉得自己冤枉,委屈,这是给儿子的饭费,又不是我花,干嘛这么认真、细微??但从他的角度想想,就不那么生气了,能理解他了。更加觉得圣人就是圣人,能做到曲、枉、洼、敝己,而平时的我却只想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并且控制欲较强,这样一来就难免会遇到纠心事了。要不断向圣人学习!
       对于“争”,也有新的理解。这里说的争,并不是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而是正能量的争,是努力过后的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不苛求。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竞争。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成功的评价大多局限于钱、权,反之则是失败。而对于较少的资源,如职位、项目、位置好的房子、优秀的青年男或女等等,大家都是削尖了头地,想尽一切办法,打败对手,争得最后的胜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这各种导向会让社会变得浮躁,功利,不择手段,长此以往让人担心。




       三、月小结(15——22章)
       1、默写有感:以前的章节,自己只是抽时间背背,懒于动手。上周当值周班长时,看了好多同学都手抄多遍,然后再默写,对我有触动。这一周自己尝试也抄抄,向小学生学习,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尽管中间还有两天出差在外,仍抓紧时间抄了几遍。终于欣喜地发现,自己竟然也能默了,不相信,激动。以后的学习中,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争取默写。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的!
       2、向内求:论语里有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常听,但是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发现也有这样的感悟。尤其是22章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我最初的理解就是委屈求全……,后来才知道全是反着的,己同则道全,己枉则道直,己虚则道合,己敝则道复。如果每个人当遇到一件事时,学会站在“我—你”的两个角度考虑,特别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一定会少了很多的矛盾和争斗。反之,则会生出无限的苦恼、怨恨、愤怒。
       3、从15到22章又通读了一遍,以前背的好多都快忘了,“学而时习之”做得不好。道微妙玄通,不可识。在与儒家的对比中,阐释了守道的要旨,虚极静笃,内圣外王,天下为公。至道,就是让天下不乱的道,才是天下的正常状态。又讲了圣王如何辅天道自然,让百姓顺天自化,谈到政治的四个层级,知有、誉、畏、辱。接着结合儒家思想,从反面阐释,以人道治理天下,就会招致天下大乱。要想挽回,就要绝而弃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失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显得不那么合群,独异于人,保道养真,复天下之真,返于大道。大道本应该的样子是惟恍惟惚,创生万物。圣人守道时,曲己合道、成全而归的。——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阐释在道、失道、守道状态时,人们应该怎么对待。感叹老子在那么多年前,圣人的站位之高,从天外看天下,那种眼界,似乎两年计划中学的“罩场”,这个罩场的能力有些叹为观止!相比较而言,我们所面对的自认为的麻烦事,估计在老子看来都是芝麻大的事,何足挂齿!让我好生惭愧!要学习圣人心怀天下的情怀、和高超的罩场能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0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sxwxzho 发表于 2018-4-13 11:48
我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想到的,就赶紧把它抓住、记下来,不然过后就没有感觉了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8 16: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你读的很认真!我都流汗了,相比我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2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溪 发表于 2018-4-18 16:31
亲,你读的很认真!我都流汗了,相比我的,哈哈!

别谦虚,你的练习比我做得好多了、扎实多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1: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4-28 21:28 编辑

      
     第13周  道德经23——24章
     
   
   
    一、第23章
    1、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释义
    本章讲圣人为什么要行自然之教。自然之道,以天治天下,万物因任天运而自化。以人智治天下,就如同暴风骤雨一般,都不可能维持很久。暴风骤雨是天地所为。天地兴作的暴风骤雨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以人智为政兴作的伪巧之术呢?有道的圣王,同于大道,行自然之教,外无为之益,所以天下永远也不会出现昏乱。若不能同于道,但为政以天为本,则能德合于天,这就是天下昏乱之时。若君王不以道为宗,不以天为本,就会失道,进而失天下。人智之治,不过都是暴风骤雨而已,不足为道。只有天道,才能使天下永久安定。所以圣人应去彼存此。
    3、体





            从道到德,再到失,写出了君王治理天下的三种情态,由治——昏乱——失天下。天地都不长久,更何况于人?告诫我们要遵从天道,不能以人的伪巧来治理国家、社会、地区、家庭、个人。老师讲,事同乐得。做什么你就成了什么,成了什么你就得什么!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己挣的,不管好坏。得也是做,得而又得,得得不休;得亦被得,被得亦得,得而被,被而得,得被得被。理解不了那么深,只体会到了得到的是自己挣的,是应该得到的。得而又得,是说得到后又有新的得到,新得到后又去做,又得到,无休无止。总得来说是说我们做人、做事不能昏乱,秉持正道,不可用歪门斜道,才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第24章
   1、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释义
   本章讲有道者,如何立道、行道。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君王所立人治之道,对于大道来说,都是画蛇添足的余食。其所行道,对于大道来说,也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行为。有道的圣王,不会道外立道,道外行道,他们从不处无道之境。
   3、体会   这一章与前面的章节相对应,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种对应的句式在道德经里常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跂者、跨者,觉得和上章里讲到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思接近。都是讲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干,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些达到目标,反而会慢。生活中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就是因为它低,有容量,有宽容,才能成就它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作为人,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计较得失,争名逐利,其实在实现的过程中,太过计较,则得不偿失。看到同学在群里谈到对于“余食赘行”的理解,很深刻,饭吃饱足以,衣穿暖足以,可是人们却去追求锦衣玉食,遍尝人间美味,都是画蛇添足的,可是都意识不到,有些可悲。想想自己有时也有这种行为和想法,很可笑,人的贪欲真是无穷无尽。向圣人学习,管住自己,尽量不去做余食赘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7 22:0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体会看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21: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体会不深,无从写起,就先写了原文、译文,刚提交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53 , Processed in 1.07619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