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学记》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23:0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阅读心得:持之以恒,才可有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22:49: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三天
一.原文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二查字正音
1.知[zhī]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再加“曰”(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知,詞也。从口,从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2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省去“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頪”写成,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大”。《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从犬,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类,同一种属的事物之间相互呈现相似,这一点在犬科动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采用“頪”作声旁。

3通.”是“通”的本字。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王宫禁城周围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专用道。,简体甲骨文(用,是“甬”的本字,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甬道)(亍,即“彳”,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表示王宫禁城周围出口众多、纵横畅通的甬道。为了确保帝王出行时可“见天光”,甬道必须保持半开放的“露天”状态;为了在“露天”状态下保证帝王的安全,甬道两边的护墙必须建到足够的高度;为了确保帝王可以畅达禁城各部,高墙甬道必须有众多的出口,与其他甬道连结。有的甲骨文将“用”写成。繁体甲骨文加“止”,将“彳”写成“辵”(行进),强调甬道的“通行”功能。简体金文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甬”。繁体金文在繁体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再加“日”(“口”的变形,出口)写成“通”,强调“出口众多”对于“通行”的意义。篆文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甬”。造字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甬”写成。古籍多以“通”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通,達也。从辵,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通,畅达。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甬”作声旁。
4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繁体甲骨文加“止”(行进),将“彳”写成“辵”,强调“通行”含义。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简写成“竹”,同时加“羊”(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恢复简体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逹,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逹,行路而不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羍”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往来相见。”“达”,这是“達”的异体字,字形采
用“大”作边旁。有的说法认为,“达”即是“迭”。
5强.强,篆文(弘,声音大)(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弘”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虫”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強,蚚也。从虫,弘聲。,籒文强,从,从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強,蚚类昆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弘”作声旁。,这是籀文的“强”,采用“”作边旁,“彊”作声旁。
6立.立,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的脚底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站在地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站着的人写成“介”形的。造字本义:动词,站在地上。隶书基本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立,站住。采用“大”作边旁,在“大”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立于“一”之上。所有与立相关的字,都采用“立”作边旁。
7
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厂,岩石)(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再加“手”(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反,覆也。从又,厂反形。,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三朗诵
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22:54: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三天
四、翻译
九年之后,对难以辨识的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外形相似的动物能传授相应的经验,能触类旁通而通达万物;如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站在地上而不攀岩翻山般地稳重自持,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五、阅读心得:上通神下接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22:3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四天:
一原文: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二查字正音:
1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一个头朝下的“人”,入土、入葬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写成“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古籍常“造化”并用,表示创造和改变一切的神奇大自然:“造”表示从无到有作出某物或现象;“化”表示由此到彼作出改变或消灭。中医古籍中也常“消化”并用,表示胃、肠加工食物和吸收食物营养的过程:“消”表示胃壁将食物(尤指固体食物)磨碎磨细、变成流质;“化”表示肠道将流质食物转变为适应身体的养分能量并加以吸收。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2易:“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正在被灌注液体的器皿)(像正在灌液体的器皿),字形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简体甲骨文将带握柄的器皿简写成勺具形状,将倾注的液体形状简写成,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金文像一个有手把的盛器里装着锡液(水),字形进一步简化。有的金文将盛器形状简化成了不知所云的,并误将抓柄形状写成了似“日”非“日”的形状。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模糊不清的写成明确的“日”形,至此“易”的字形中,器皿、手把、熔液等形象特征消失,以致篆文、隶书字形费解。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当“易”的本义“低熔点金属”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金”另造“锡”代替。古籍中常“贸易”并用,表示商品交换,贸,表示以货币为中介进行商品买卖交易,可以有中转,买卖行为往往不同步,交易双方承担一定程度不可控的利益风险;易,表示双方面对面交换货物,各得目标商品,期间没有中转,交易行为同步,全程简单、直接,可控、踏实;现代汉语中“贸易”偏指“贸”。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易,蜥易,又叫蝘蜒、守宫。字形像蜥易之形。《祕书》上说,日、月二字合成“易”,象征阴阳的变易。另一种说法认为,“易”采用
“旗勿”的“勿”作边旁。所有与易相关的字,都采用“易”作边旁。
3俗:sú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欲”的省略。俗,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俗”:“习”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俗”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俗”是大众化、历史化的“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俗,習也。从人,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俗,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4说:“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八,表示发音,参见“只”)(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言”(许诺)另造“説”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再加“心”另造“悦”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兑”写成。楷书异体字将“兑”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说”,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写成“讠”。古籍常假借“説”代替字形相似的“悦”,表示因祈求兑现而深感愉快满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説,釋也。从言、兌。一曰談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说,解释。字形采用“言、兑”会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是“谈论”的意思。
5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的“人”写成“卪”,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乂”,以致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服”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聲。,古文服字,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服,使用、役使。一种说法认为,“服”是马车右边的骖马,以便马车可以向右周旋。字形采用“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
是古文写法的“服”字,字形采用“人”作边旁。
6怀:“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怀”,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褱”简写成“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懷,念思也。从心,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怀,内心挂念。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褱”作声旁。
7蛾: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哦”的惊喜叫声。蛾,篆文(虫,昆虫)(我,即“哦”,惊叹),表示令人惊叹的艳丽飞虫。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令人惊叹的形状似蝶的美丽飞虫,颜色鲜艳绚丽,长有毛发状或被羽毛覆盖的触角以及短粗的躯体,还生有将前后翅膀连在一起的翅缰,并以此特征与蝴蝶相区别;一般在夜间活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虫”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我”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蛾,羅也。从虫,我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蛾,蛾罗。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我”作声旁。
三朗诵:
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22:4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四天:
四、翻译
这时候就足以化掉百姓的蒙昧,塑造人们正确的欲望,人们如军行捷径一般深感喜乐而接受服从,如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前接受父母爱护与叮嘱。这就是使人顶天立地的学习之路。《记》说:蚂蚁根据太阳运行的节奏修筑通道。就是说的学习之道。
五、阅读心得:在发现中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23:5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五天
一原文:
第五天)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二查字正音:
1祭:jì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块)写成“月”(肉块),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并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月”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祭,祭祀。字形采用“示”作边旁,表示用手抓着肉献祭。
2皮:皮,甲骨文(口,嘴巴,惨叫)(卩,是“”或“人”的变形)(又,抓住,执刑),表示罪犯惨叫不止的活剥酷刑。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即“”写成类似单耳旁的“卩”,“卩”是“”的草写变形。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形“”写成“尸”形的。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的“尸”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口”草写成右框。由于籀文和篆文字形中的“人”形消失,篆文异体字用“人”代替“又”(抓),强调活剥人体的表面软组织。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时代的残忍酷刑,剥去人体表面的软组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也就是说,楷书字形中的是“人”字的变形,楷书字形中的短竖,是承续隶书对篆文字形中右框的草写;而篆文字形中的右框,是对籀文字形中的“口”的草写。在远古时代,“皮”是剥去人的体表软组织;“革”是剥去野兽的皮。中医方面,称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薄软组织为“皮”,称皮下的脂肪层为“肤”。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皮,剥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凡皮之屬皆从皮。,籒文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皮,剥下兽皮叫皮。字形采用“又”作边旁,用省略式的“为”作声旁。所有与皮相关的字,都采用“皮”作边旁。,这是籀文写法的
“皮”。
3弁biàn弁,甲骨文11jia0011jia02(双手持举)11jia01(囗,像开口的帽子),表示手举帽子戴在头上。金文21jin00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31zhou00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帽子的“囗”21jin02写成“东西”的“西”31zhou01(囊袋状的东西)。篆文用有帽饰的帽子形状代替籀文字形中的“西”31zhou01,用“人”代替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廾”。篆文41zh00则将籀文字形中的“西”31zhou01写成“入”41zh01(套入)。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必须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的仪式,由父亲主持并指定贵宾为其行加冠礼,标志进入成年,从此享有成年人的社会权力与义务。隶书又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入”41zh01写成“厶”,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廾”41zh02连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zaozi01,冠也。周曰zaozi01,殷曰籲,夏曰收。从皃,象形。zaozi02,籒文zaozi01从廾,上象形。弁,或zaozi01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zaozi01,加冠。周代人叫“zaozi01”,殷人叫“吁”,夏代人叫“收”。字形采用“皃”作边旁,像帽子戴在头上。zaozi02,这是籀文写法的“zaozi01”,
采用“廾”作边旁,上面的zaozi03像帽子。弁,这是“zaozi01”的异体字
4肄肆”(sì)与“肄”(yì)同源,后分化,演变线索相当复杂:“”和“”是“”的异体字;“”是“”的异体字;“肄”和“”是“”的异体字;“”和“”是“”的异体字;“”是“肄”的异体字,而“肆”是“”的异体字;“”是“”的异体字,而“”是“”的异体字。,甲骨文(旡,张大嘴巴惨叫、全身裸露的人)(又,抓持、控制),表示古代以裸体羞辱罪犯的残酷肢解极刑,其中“口”表示受刑者惨叫求饶,是“尾”的简写(是倒写的“毛”的简写),表示因裸体而露出阴毛的臀部。繁体甲骨文加两点,将表示惨叫求饶的“旡”写成“次”,并以“次”为声旁,将“”读成“四”sì。简体甲骨文省去倒写的“毛”,将简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大”(成年人),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抓持)写成“丮”(拘押),并加“井”(木枷,锁颈刑械),字形表示控制披框架罪犯以施刑(参见“服”的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张大嘴巴惨叫、全身裸露的人)(控制罪犯)(巿,是“芾”的本字,远古先民系腰遮裆的草裙,借代腰系围巾的屠夫),表示屠夫在游街、行刑的现场,肢解活人罪犯,其中是“又”(控制、拘押)与“人”(罪犯)的混合。有的金文将倒写的“毛”写成,将“巿”(系腰围裙)简写成“巾”。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口”写成,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并简写的“毛”错写成“巾”,将金文字形中由“又”与“巾”组成的上下结构连写成混合结构的“”。由于篆文的误写,“”的字形中少了代表裸体的“毛”,同时出现了两个“巾”,由此造成了后人对“”的字形认知混乱,以致于造成“肆”与“肄”分化和本义费解,并产生“、、、、肄、、、、、、肆、”一大串异体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用“隶”(“隶”是“逮”的本字,抓捕罪犯)代替,强调处决罪犯。楷书异体字“”误将表示“口”的字形写成“彐”,误将“旡”写成。篆文异体字将“旡”写成,用“豕”(借代动物)代替简写的“毛”,表示屠宰动物。篆文异体字“”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口”写成“匕”,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毛”写成“矢”,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巾”(借代腰系围巾的屠夫),同时增加倒写的“毛”(借代动物),将“”写成“隶”(并以“隶”为声旁,将“”读成“亦”yì),表示屠宰动物。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矢”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隶”写成。楷书异体字“”用代替“隶”。俗体隶书“肄”综合篆文“”与篆文“”的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聿”。楷书“肄”承续俗体隶书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极端酷刑,将罪犯裸体游街羞辱后当众肢解。

                        

楷书异体字“”省略“匕”,将简化成“矢”。楷书异体字“”误将表示“口”的“匕”写成“彐”,将表示“毛”写成“水”。篆文异体字“”用“髟”(长发,借代老人)代替金文字形中倒写的“毛”,表示由经验丰富的老屠夫执行肢解酷刑。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髟”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隶”写成。楷书异体字“”用“聿”代替“隶”。 篆文异体字“”将“髟”省略成“長”。楷书异体字“”将篆文字形中的“長”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隶”写成。表示“极刑陈尸”时,古籍多以“肆”代替“、、、、肄、、、、、、”;表示“现场当众操作、练习”时,古籍多以“肄”代替“、、、、、、、、、肆、”。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習也。从、聲。,籒文。肄,篆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练习。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字。“肄”,这是篆文写法的“”字。
5箧:匧”是“篋”的本字。匧,篆文(匚,筐)(夾,挟藏),表示挟藏行李的箱子。当“匧”的“箱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竹”另造“篋”代替。造字本义:名词,用来挟藏行李的、竹或藤作制的箱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箧”,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匧”简化成。古籍多以“篋”代替“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篋,藏也。匧或从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箧,藏放行李的箱子。箧,这是“匧”的异体字,字形采用“竹”作边旁。
6鼓:壴”是“鼓”的本字。壴,甲骨文在“鼓”的上面和两侧各有一只手(“又”的简化),表示以掌击鼓。有的甲骨文省去左右两只手。当“壴”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攴”(持械击打)另造“鼓”代替。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以手掌拍击圆柱状的打击乐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
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鼓,用皮包廓蒙覆的乐器。鼓是春分时节的音乐,万物包廓着皮壳而出,所以叫做“鼓”。字形采用“壴”作边旁,字形右边的“支”,
像手持椎棒击鼓的样子。《周礼》说鼓分六种:雷鼓有八面,灵鼓有六面,路鼓有四面,鼖鼓、臯鼓、晋鼓都只有两面。所有与鼓相关的字,都采用“鼓”作边旁。
三朗读:
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五天:
四、翻译
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戴着用于庄重场合的白鹿皮帽子,穿着正式的朝服,以蘋藻之菜等洁净祭品祭祀先圣先师,向天下昭示对教育、学问和先师的崇高敬意。
先让学生学习《诗·小雅》中的三首诗歌,使学生树立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将来成为一位贤能的官员,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箱,使学生谦逊地对待学业。
用戒尺和荆条,使学生收敛威仪,遵守学习纪律。
五、阅读心得:开学仪式使学生对先师崇敬。树立清晰人生目标。使学生谦逊对待学业,遵守学习纪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六天:
1原文: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2查字正音:
1禘[dì]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諦”的省略,表示仔细、深入。禘,篆文(示,祭祀)(帝,即“諦”,仔细、深入),表示用心祭祀。造字本义:动词,特别用心地祭祀敬拜,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帝”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禘,审谛的祭祀。字形采用“示”作边旁,采用“帝”作声旁。《周礼》上说:“五年举行一次谛祭。”
2卜[bǔ]卜,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树杈。金文、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巫师作为降神道具的“神杖”。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卜,灼剥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從橫也。凡卜之屬皆从卜。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卜,灼裂龟甲,像炙灼龟甲的样子。一种说法认为,“卜”像龟甲被灼烤后裂纹纵横的样子。所有与卜相关的字,都采用“卜”作边旁。
3弗[fú]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隶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弗,矫正。字形采用“丿”、“乀”、省略式的“韋”会义。
4存[cún]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才”的变形,居所)(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才”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才”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子”写成。“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存,恤問也。从子,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存,体恤而关切。字形采用“子”作边旁,采用“才”作声旁。
5躐[liè]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长毛的爬行动物。躐,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足,脚)(巤,长毛的爬行动物),表示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
6视  [ shì]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視,甲骨文(示,祭告)(目,看),表示祭告而且察看。金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目”写成“見”,将写成。籀文写成目、示会义,表示察看征兆。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向神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视”,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简化成“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視,瞻也。从見,示聲。,古文視。眡,亦古文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視,远眺。字形采用“见”作边旁,采用“示”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视”。“眡”,这也是古文写法的“视”。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六天
四、翻译
未通过占卜确定禘祭日期之前,帝王、诸侯不视察学校,让学子们能够安心从容地规划自己的志向。
教师时常观察学生,但不轻易发言,是为了让学生们保存质朴的求志之心。
年幼的学生要竖起耳朵专心听讲,不能拘禁对知识的琢磨去审讯老师下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因为学习应当循序渐进。
五、阅读心得:师时常观察学生,但不轻易发言,是为了让学生们保存质朴的求志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第七天:
一原文: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二查字正音:
1伦[lún]: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龠”,表示音高高低有序的和音管乐器,喻等级、秩序。倫,篆文(人)(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简化成“”仑。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倫,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伦,辈份。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侖”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伦”是“道理”的意思。
2官[guān]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官,吏,事君也。从宀,从。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官,官吏,服务于君王的人。字形采用“宀、”会义。好像众多的样子。此个与“師”中的含义相同。
3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的本字,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古籍多以“先”代替“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先,前進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屬皆从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先,在他人之前行进,提早出发。字形采用“儿、之”会义。所有与先相关的字,都采用“先”作边旁。

4事[shì]: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将国旗“中”简写成,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则进一步将国旗“中”简化成。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中”简化成。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中”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事,職也。从史,之省聲。,古文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事”字。
5志[zhì]: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志,意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6谓[wèi]: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言,说话)(胃,即“喟”的省略,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胃”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謂,報也。从言,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谓,报告。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胃”作声旁。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9-18 21:36 , Processed in 1.08303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