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第四天
一、原文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二、查字并正音 1、喻——“喻”是“諭”的异体字。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愉”的省略,表示得意、快意。諭,篆文=(言,言说)+(俞,即“愉”),表示令人轻松愉快地说教,即用形象生动的类比,让我理解、接受抽象的观点。造字本义:动词,以形象生动的类比说理,使人轻松愉快接受一个观点或主张。 2、牵——牽,甲骨文=(牛,力畜)+(囗,环圈)+(糸,绳子),表示农人在牛鼻孔上穿环圈,并用系在环圈上的绳子来控制犟牛。造字本义:动词,将绳子系在牛鼻子上拉牛。 3、抑——“印”是“抑”的本字。印,甲骨文=(爪,抓住)+(蹲跪着的人),表示将对象制服跪地,并强制在其额头烙戳记号。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官府强制性在发配边疆的罪犯额头上烙戳发配记号。 4、开——開,金文=(門,户)+(幵,像双手抽拉门栓),表示一双手将门栓抽出栓孔。造字本义:动词,抽掉门栓,启动关闭的门。 5、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 6、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7、易——“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正在被灌注液体的器皿)+(像正在灌液体的器皿),字形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简体甲骨文将带握柄的器皿简写成勺具形状,将倾注的液体形状简写成,表示用勺具将金属熔液浇铸到器皿坯模中。锡的熔点低,是铸器的好材料,古人发现“熔锡铸器”,好操作,不费事,遂以铸锡为易。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 8、思——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细”的本字,表示细致、讲究。思,金文=(囟,即“细”的本字)+(心,考虑),表示心虑审慎细密。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审慎细密地反复考虑。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以形象生动的类比说理,让人明白道理。要引导学生,而不是与学生的犟劲对抗,硬拽着拉过来;要严格强大,不对学生的错误打上永久的记号而限制学生的发展;要加以启发搞好开局,而不能一直引导学生通行无阻地到达终点。只引导而不生拉硬拽,师生就能步调一致;教师严格而不限制,教学就如铸器一样,老师为模具以铸学生成器;只加以启发而不扫清全部阻碍让学习道路通行无阻,师生都会审慎细密地反复考虑。师生步调一致,以师为模铸生成器,又心虑审慎细密,这是最好的明理方式。
五、阅读心得 对“斆学半”的体会更深了,老师为模具,学生如锡液,老师心术不通不开,学生无法根据模具的纹路流动沉淀而成器,从豫时孙摩的操作到道强开的结果,这个进程就是喻,如果模具有情绪、嗜欲了,锡液燕朋燕僻,就会出现牵抑达,锡液停滞不前或到处乱串,就不能铸成器。
【师说】 教之性,可以由不豫、不时、不逊、不摩、燕朋、燕辟而废 如此重要和美好的教化事业,奠定一个良好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失去了一个好的基础,已经养成了一些成珂烂政之后,在寻求补救,其实会遭到已经坏掉的“教育共同体”的强烈的抵触和抗拒,难以奏效。 这是不可不豫 错过了修补抢救已经烂掉的“教育共同体”的时机,即使举全社会之力非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这是不可不时 杂乱无章而不循序渐进,支离破碎而无系统完整的修补,混乱的措施使得败坏的“共同体”无法得到有效的修缮和整理。这是不可不孙。 一个学生独学无友,不与同学“相观而善”,便会因为孤与独而使自己的学识结构变得简陋鄙陋,会因为少了同学切磋而一个人瞎琢磨,使得自己的学识内容的范围视野变得见识狭隘稀少。这是不摩。 学生交酒肉朋友,不学损友,会抵触师长的教导,背离学习正道。这是燕朋逆师。 学生做邪僻、不正当的言行,做不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会丧失求学的目标与动力,荒废学业。这叫做燕辟废学。 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逆师(人)、燕辟废学(事),可以废掉所有的事情,学当然也会废得掉 自己要做个事儿,自己用有效的方法去败坏它 这是荒唐的 所以要把握住教之兴废之法,不自己挖自己的墙角 干些滑稽事,做成了滑稽人 只有这样不做滑稽事,不做滑稽人,知道教怎么做好的,又知道怎么就做坏了,才可以打算去做教师。
教之所由兴,豫(远见与格局),时(智慧与艺术),孙(效能与系统),摩(生态与活力)。 教之所由废,不豫(战略懒惰),不时(时机麻木),不孙(系统混乱),不摩(生态孤立),燕朋(关系污染),燕辟(内容腐蚀)。 有能力做教师的人(君子),能够把握的住这两者,才拥有了做教师的资格。 什么叫既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呢? 首先要做到豫,禁于未发 。对学生的性状有完善的认识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完美的引导发展的策略和方案; 然后要做到时,当其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所施加的任何教化行动,都不前不后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时。时间(进程)上的舒爽。 第三要做到孙,不陵节而施,对学生所施加的教化行动,都不多不少刚刚在学生的发动之处。空间(结构)上的舒爽。 第四要做到摩,相观而善。将学习从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的社会过程。它要求教育者是一位出色的“社群建筑师”,打造一个“敬业乐群”、“论学取友”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豫” 创造了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态(防御)。 通过“时” 抓住了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攻击)。 通过“孙” 确保了前进路径的有序扎实(根基)。 通过“摩” 激发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活力(氛围)。 四者协同并用,教育便走上正轨,“教之有刑”。 如此的教学过程,把他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任务体,他会是一个什么生存体验呢?其中的教者会是什么体验,其中的学者会是什么体验? 合作、超越、快意 有个字,非常能表达这个复杂的体验 这个过程明显不是划船,而是主要用语言完成的 所以不是俞 而是喻 所以,这种君子所为的掌握好了兴与废的教,是什么呢? 喻 喻的意思,君子之教,即知道教之所有兴,又知道教之所由废,所以完美的运用了豫时孙摩,而使教学共同体,共同超越书山学海而浅浅的开心。 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