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3-5-16 21:40 编辑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2023.4.30-5.1)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查字】
1. 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2. 容:“容”与“冏”(“冏”也写作“冋”)同源,后分化。“㝐”是“容”的异体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的简写,即“囧”的简写,表示窗洞。冏,甲骨文  (穴,岩穴) (囗,即“囧”的简写,窗洞),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便寄居栖身。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冏”由“山洞中采光通风的窗口”引申出形容词“光明、灿亮”后,金文异体字 将“穴” 写成 ,突出了人造建筑的形象“宀” ,将字形写成“容”,强调以岩穴为居所。有的金文异体字“容” 误将表示窗洞的“囗” 写成“ ” ,以致于字形呈现“宀 、谷 ”会义的结构。籀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窗洞的“囗” 写成“厶” ,以致于将“容”的字形写成“㝐”。篆文 承续金文异体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窗洞“ ” 写成 。古籍多以“容”代替“㝐”。作为动词表示“栖身洞穴”时,古籍以“容”代替“冏”。
3. 是:“是”是“昰”的异体字。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昰,金文  (日,太阳) (又,即“手”的变形) (止,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有的金文 弱化“又” 的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一横,将金文字形中由“又”和“止”构成的 简化成“正” ,表示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是夏历法则中的重要节令:夏至即入夏农忙的恰当起始日。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隶书异体字 将“正” 写成 。古籍多以“是”代替“昰”。
4. 从:“从”是“從”的本字。从,甲骨文  (人,行路者) (人,行路者),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为区别于字形几乎相同的“比”的字,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即“行”,通道),表示在通道上两两相随。有的繁体甲骨文 再加“止” (即“趾”,脚板、走路),表示跟随他人走路。繁体金文 则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再加“辵” (彳 止)写成“從”,强调在路上跟随。经过演变,“从”侧重于表示心思、语言等方面抽象的跟随、保持一致;“從”侧重于表示走路时地理空间上跟随、跟进。古籍多以“從”代替“从”。《现代汉语简化方案》用“从”合并代替“從”。
5. 为:“爲”是“撝”和“僞”的本字;“為”是“爲”的异体字。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 用“爪” (抓)代替“又” (抓),将“象”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 写成长鼻大耳的“象”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人工引导驯服大象,使大象掌握超越自然本能的劳动技能,变成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 。俗体楷书“為”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撇三点的“爪” 简化成一点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为”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当“爲”引申出“不自然、不真实”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类主观意志的因素。古籍多以“爲”代替“為”。《汉字简化方案》将“爲”和“為”都简化成“为”。
6. 惟: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唯”的省略,表示绝对、别无选择。惟,金文  (唯,绝对、别无选择) (心,意愿),表示唯一意愿。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唯” 省略成“隹” 。造字本义:动词,遵循一愿,舍此不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竖心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由于“惟”与“唯”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字义也相近,古籍中“惟”与“唯”常相互假借。
7. 恍:“恍”是“愰”的异体字。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光亮闪烁不定。愰,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  (心,意念) (晃,光亮闪烁不定),比喻意念晃动不定。楷书异体字“恍” 将“晃” 省略成“光” 。推测造字本义:形容词,意念忽明忽暗,心神迷离不定。古籍多以“恍”代替“愰”。
8. 惚: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突然、意外。惚,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  (心,意念) (忽,突然、意外),表示心念不确定。造字本义:形容词,神志迷离不定,心念若有若无。汉语中常常“恍惚”并用,“恍”表示精神不济,抓不住注意力,意念时有时无;“惚”表示神志完全涣散,失去自我意念。“惚”是更深的“恍”。
9. 象:“𤉢”和“𤊱”是“象”的异体字。象,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鼻 、大口 、大耳 、形体超大的动物。简体甲骨文 省去耳朵形象 。金文 基本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简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动物身躯、四肢、尾巴 简写成 。有的金文 描画出长鼻、长牙、大耳的剪影。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大象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写成长鼻、大口、大耳的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在古人眼里,陆地上的万千生命中,象的体形最为庞大而且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遂以大象借代世间万物之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𤉢”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𤊱”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古籍多以“象”代替“𤉢”和“𤊱”。
--------------------------------------------------------------------------------------------------------------------------------------------------------------------------------------------------- 附:“象棋”名称的由来 中国象棋,为什么叫“象棋”,而不叫“龙棋”、“凤棋”、“牛棋”、“马棋”或其他什么动物棋?对于此问,众说纷纭,但基本都倾向认为“象棋”中的“象”,与那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无关。 象形网以为恰恰相反,“象棋”的本义,就是以大象为首的古老“动物棋”,以兽中之王的“象”命名,理所当然——棋戏双方以相同数量、相同战力的动物对阵搏杀,比如以八兽借代百兽的“动物搏戏”,双方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等八兽组阵,战力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为序,同类相拼,双方同归于尽;任何一方的动物攻入敌方的兽穴,即为获胜(任何动物不可进入本方的兽穴,即双方不可自毁);或者任何一方将对方动物全部消灭,亦为获胜。 “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的搏杀规则,体现了自然界循环的食物链,也体现“相生相克”的中国古老阴阳哲学观念。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战争形态与古老的“动物搏戏”相融合,经过数千年演变,形成现代的“中国象棋”。 10.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  (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 (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 和三点血滴 连写成“勿”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勿” 写成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判”。
11. 窈: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黝”的省略,表示青黑色。窈,篆文  (穴,石洞) (幼,即“黝”,青黑色),表示洞穴深邃而幽暗。造字本义:形容词,洞穴深邃幽暗,神秘莫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12. 冥: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屋。冥,甲骨文  (宀,房屋,指阴宅、地宫) (双手持日,意即仿造阳间建筑),表示模仿阳间宫室建造的地宫,供帝王或集权者在长眠中延续阳间生活。古人为建皇陵开山凿石,常挖得很深,因此“冥”有“阴森幽暗”的引申含义。金文 将甲骨文的“宝盖头” (宀)写成“秃宝盖” (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日” ,用“大”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供帝王或集权者死后延续阳间生活的地宫、阴宅,俗称阴间、地府。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六” 写成 。
13. 精: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倩”的省略,表示好看的、漂亮的。精,金文  (米,稻、粟等粮食) (青,即“倩”的省略,漂亮),表示特别好看的大米。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经过筛选的上等稻米,粒长而均匀、晶白而莹润、高级而漂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精”是谷子舂捣加工后经过筛选的上等稻米;“粗”是谷子舂捣加工后尚未吹粉去粹、勉强可以食用的杂米;“糙”是初步舂捣加工后尚未筛去糠尘、食之难以下咽的杂米。在中医观念中,“精”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用以化血化气养神,精气有限,精竭人枯;“神”来自于受孕时的父母“两精相搏”,是统领生命的天真魂灵,若不自觉持守,容易在后天耗散。
14. 真:“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人,巫师)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具”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
15. 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  (言,说话) (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 是“心” 的竖写)。金文异体字 用“千” (数量巨大)代替“心” ,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 用“人” 代替“千” ,用“口” 代替“言” 。篆文 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籀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16. 名: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17. 今:“今”是“亼”的异体字;而“今”是“吟”的本字。亼,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将“口” (张开的嘴巴)上下颠倒,表示朝下张嘴,即俯首低吟、饮食、或居高临下发话命令的状态。当“亼”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 在倒写的“口” 下方,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另造“今”代替,表示俯首低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短横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低头吟语。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今”的“低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口”另造“吟”代替;或加“口”另造“含”代替;或加“心”另造“念”代替。
18. 谷:“谷”是“峪”的本字;“硲”是“峪”的异体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豁口、山口。谷,甲骨文  (重“八”,即多重切分) (口,山口),表示多重切分大山的系列山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由多重切分大山的山口所构成的U形狭长低洼地带。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多定居于有水源保障的河谷;作为农作物的“穀”也多产于山谷、河谷,榖在谷中,由此古人常常假借同音的“谷”代替“榖”。当“谷”被假借为“穀”之后,楷书 加“山” 另造“峪”代替。楷书异体字“硲” 用“石” (岩崖)代替“山” ,表示山岩沟谷。《汉字简化方案》用“谷”代替“榖”。
19. 去:“去”是“却”的本字。去,甲骨文  (大,人) (囗,聚邑),表示一个人跨步离开村邑。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囗” (村邑)写成开口的“凵” (楷书写成“厶”)。篆文异体字“ ” 在“去”的字形 基础上加“户” (门),强调“出门远行”。造字本义:动词,离开住地,前往他方。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简写成了“土” ;将篆文字形中的“凵” 写成“折”加“点”的“厶” ,至此“去”的字形中“大”(人)形消失,“囗”(邑)形消失。当“去”引申出“使人离开、使人消失”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卩” (人)另造“却”代替。从本义看,“出”是离开本邑本营而他征;“去”是离开某一聚居区而至他乡。
20. 阅: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悦”的省略,表示使愉快、讨好。閱,篆文  (門,房门) (兑,即“悦”的省略,讨好),表示讨好人的门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望族人家将得意家史刻写在大门正面,供人观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阅”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門” 简化成“门” 。
21. 众:“乑”、“众”、“眾”和“衆”,“㐺”的异体字。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随、同行。㐺,甲骨文  (从,相随) (从,相随),表示相随、同行的一群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从”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楷书异体字“乑” 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第一个“人” 写成 ,将第二个“人” 写成 ,将第三个“人” 写成 。楷书异体字“众” 将正体楷书的左中右结构 写成上下结构。造字本义:名词,合群生活的广大人群,百姓。甲骨文异体字 加“口” 、或 加“日” ,表示蓝天红日之下合群生活的广大人群。篆文“眾” 误将金文字形 中的“日” 写成“目” ;楷书异体字“衆” 则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血” 。古籍多以“衆”代替“乑”、“㐺”、“众”和“眾”。《汉字简化方案》用“众”代替“衆”。
22. 甫:“甫”是“莆”和“圃”的本字。从甲骨文字形看,“苗” 是培植在田地 里的成片的花草 ;“邦” 是种植在地界 上高大茂盛的草木 ;“甫” 是培植在田地里的单株花草。有的甲骨文  (屮,植物) (皿,陶盆),表示盆栽植物。有的甲骨文 将陶盆 写成 ,表示陶盆里装有培植泥土。有的甲骨文 将装土的陶盆 写成 ,强调用于盆栽的陶盆有两个提耳 ;并加“止” (趾,行进),强调“甫”可以“位移”的盆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以“用” (桶)代替陶盆“皿” ,表示以桶代替陶罐,栽培花草。有的金文 以“父” 代“屮” ,表示男子从事盆栽工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盆栽花草,观赏盆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屮” 错误地写成 。至此,“甫”字的“屮”形、“田”形完全消失。当“甫”的“盆栽花草”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囗”(围栅)另造“圃”代替。古人尊称持斧伐木的力士为“父”,尊称种植花草的智农为“甫”。
23. 状: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壮”的省略,表示硕大、强健。状,篆文  (爿,即“壮”的省略) (犬,狗),表示狗硕大、强健的样子。造字本义:名词,壮硕的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状”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24. 以:“ ”是“姒”的本字;“以”是“ ”的异体字;“佀”是“以”的异体字;“以”也是“似”的本字。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临产胎儿。 ,金文  (厶,即母胎中头朝下出生的临产胎儿) (女,母亲),表示胎儿与母亲似。远古造字者认识到,胎儿与母体存在某种“命中注定”的神奇关联,使得胎儿出生后在形神方面与母亲高度相似。隶书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楷书“ ” 将隶书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隶书字形中的“厶” 写成 。当“ ”字消失后,楷书 加“人” (父亲)另造“姒”代替,将“厶” (临产胎儿)写成“以” (“似”的本字),表示胎儿与亲生父母相似的遗传关系。“ ”的甲骨文异体字“以” 用“人” (父亲)代替“女” (母亲),强调胎儿与生父存在的相似遗传关系。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以”引申出虚词含义后,篆文 将“厶” 写成“㠯” 另造“佀”代替,表示二者相似。当“佀”字偏废后,俗体隶书 在“以”字隶书 基础上,再加“人” (父亲)另造“似”代替,表示子像其父。作为动词表示两者相像时,古籍多以“似”代替“以”和“佀”。
古代王权社会中帝王有无男性后代,直接影响到王位继承权和国体的稳定,生育出“与帝王相似”的男婴的妃子(即“ ”,亦即“姒”,异体字是“以”),便可凭借生子对王权稳定的特殊贡献,地位腾飞,享受一国女性之至尊的荣誉,由此“以”从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引申出动词“凭借、倚靠、仰仗、借用”的含义。“以”和“佀”本该都读作“姒”(sì 去声),古人将“以”误读成“巳”(sì 去声)的异体字“已”(yǐ 上声)的读音。当“以”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似”仍读“姒”(sì 去声)的读音。 25. 此: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此,甲骨文  (人) (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有的甲骨文 写成左右结构。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自己所立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翻译】
【聊录笔记】
【心得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