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0 2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课 知觉(3)运动知觉


课程教案
一、课程进程
1、结合体会说说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知觉,“知觉到现在”(对时间的知觉)是生命静态的本性。
2、过渡:从一个当下到另一个当下,这中间世界在变化,我们用什么来定义这种变化呢?运动。运动是空间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移动。今天要来说说对运动的知觉。
3、学员分享。看能不能提取到运动和运动的知觉的相关材料,从这个角度进行反馈。
4、新课:结合前面的空间和时间的练习来说运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说运动的知觉,尤其是运动知觉的具体机制,帮助学员把握运动知觉过程的操作性。
5、布置练习。


二、编写课文
    当我们能知觉到当下时,即是对时间的知觉,时间的知觉让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本体,即是每一个当下。从一个当下到另一个当下,这样的持续性,我们把它表征为时间,当下那一刻的空间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变化,即是运动,运动实际上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复合,是世界存在的形式。
    万事万物莫不在运动变化中,只是有的运动比较慢,有的运动又太快,运动的过程超过了我们人的觉知阈限,让我们以为它是静止的。所以对运动的知觉和人的感官阈限有关。但这个阈限实际上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的,并不是绝对的。
    当我们自己也是运动的状态,外面的事物和我们以同样的速度在运动时,我们也是知觉不到这种运动的。所以对运动结果的知觉和知觉对象所处的背景有关。知觉对象的结构(背景的变化)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被人知觉为在运动。这种似动运动有自主运动和诱发运动现象。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比如夜晚,我们会经常以为夜空中的月亮在动,而实际上是因为云在动,月亮实际上静止的,但我们知觉的结果恰好是相反的。


三、设计课后练习
体会运动知觉过程中主体状态、行为进程和知觉的结果。

四、编制后心得
编教案的时候,对于大概的流程和目标是清晰的,但是涉及到细节部分就难以把握。尤其是对内在知觉动机这一块儿没太多体会,写不太出来,编完后再去看老师的教案,才发现差距还挺大的,老师的教案更贴近生命本体了,我有点真的被解构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对运动知觉好像一点都不了解一样,要去重新审视自己以为已经熟悉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22: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4-3 22:25 编辑

第十二节课知觉(3)运动知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回顾:把感知觉练习以外的日子剔除掉过的日子如何形容?这样频道的日子在所有的日子中所占的百分比?假如这种感觉所占百分比为80%,你想说点什么?这个时候再来理解“朝闻道夕可死矣”,你懂了吗?——圣人贤人也不是我们不敢设想的事情。如果人人皆尧舜,这样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干什么?怎么概括这种活法的根本操作?遇到任何事情的思维方式——区分内外。
  
回顾听音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把现在这个感受和那个时候来对比,是否更明白什么是心理了?
  
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呢?
  
之后的练习就是在加固这种对心理的态度。
  
2、过渡:回顾上周的时间知觉练习,时间知觉和时间的两个指标(持续性和顺序性)距离是什么样的?再来说知行不二是什么感觉?在时间知觉下是知行不二的,是活着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在时间知觉练习中占多少比例?辨析时间知觉、平常所说的时间、时间测量。知觉的当下的全部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运动。
  
3、先看今晚分享,从运动的角度去看有没有一些新材料。
一、课程进程
  
1、结合体会说说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知觉,“知觉到现在”(对时间的知觉)是生命静态的本性。
  
2、过渡:从一个当下到另一个当下,这中间世界在变化,我们用什么来定义这种变化呢?运动。运动是空间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移动。今天要来说说对运动的知觉。
  
3、学员分享。看能不能提取到运动和运动的知觉的相关材料,从这个角度进行反馈。
  
4、新课:结合前面的空间和时间的练习来说运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说运动的知觉,尤其是运动知觉的具体机制,帮助学员把握运动知觉过程的操作性。
  
5、布置练习。
1、  隔一段时间老师就会整体回顾一下,把当下正在做的与初心做一个联结。我也惦记着这事儿,但是什么时候去做这件事儿的节奏还把握不准。
  
2、  老师最终引导学员要到达的地方一定是贴着学员的体验让学员感觉到是自己一步步走过去的,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下一课。其实心理的本体是一体的,从这里到达那里本来就应该是流畅的,如果深入到下面去就很容易过去了,但是如果体会不深,没有到下面去,在上面表征上跑就会感觉困难和生硬,这就是我现在设计课程时的感觉,所以还是要加强练习,往下面去。
  
3、  知觉的当下的全部内容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我想到的就是世界,没有想到运动,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到从这里去过渡到运动知觉。
  
4、  对运动的理解也是没有想到内部的志和运动的关系,对这个运是没有什么体会的。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理解运(正而不邪、自主的、绝不反悔等),只是去这样练习,关照运动的进程,好像也可以做,但是在操作性上会差很多,而且容易往外偏,难以关注到内部的体会。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空气分享:气堵在膻中。学员反馈。

三、课程讲解
  
1、  结合分享材料,分别讲运和动。从内外来描述,运动是有志的,是有目标的,有动机的;在志的作用下,生出了力。运动就包括了要对这个运动的志的关照,就是内部的关照。
  
2、  由此引出运动知觉的练习,内紧外松,让动的信息撞进来,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运,操作完之后要有意识地关照那个运是什么。
  
3、  讲运动的分类,真动和似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4、  从劳动三要素来总结知觉运动,活动的对象是感觉信号,活动主体是我们的运。
  
5、  练习时去发现进程和进程当中的主体和对象。不同分类运动中有不同的关注着重点。
  
  
四、布置练习
  
体会似动知觉的真实性主要是依靠什么形成的;体会真动知觉,并说说在运动知觉中,你是如何保持内紧外松姿态的。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体会似动知觉的知觉真实性,主要依靠什么什么形成的?体会真动知觉并说说在运动知觉中,你是如何保持“内紧外松”姿态的?
体会运动知觉过程中主体状态、行为进程和知觉的结果。
对于练习,虽然我的练习也是让关注劳动三要素,也想到了运动的不同类型,却没有想到针对不同的运动类型,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布置的练习操作性还是不够的,不能更精准地去描述具体的练习点。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下功夫去体会。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回顾:把感知觉练习以外的日子剔除掉过的日子如何形容?这样频道的日子在所有的日子中所占的百分比?假如这种感觉所占百分比为80%,你想说点什么?这个时候再来理解“朝闻道夕可死矣”,你懂了吗?——圣人贤人也不是我们不敢设想的事情。如果人人皆尧舜,这样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干什么?怎么概括这种活法的根本操作?遇到任何事情的思维方式——区分内外。回顾听音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把现在这个感受和那个时候来对比,是否更明白什么是心理了?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呢?之后的练习就是在加固这种对心理的态度。
2、过渡:回顾上周的时间知觉练习,时间知觉和时间的两个指标(持续性和顺序性)距离是什么样的?再来说知行不二是什么感觉?在时间知觉下是知行不二的,是活着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在时间知觉练习中占多少比例?辨析时间知觉、平常所说的时间、时间测量。知觉的当下的全部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运动。
3、先看今晚分享,从运动的角度去看有没有一些新材料。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空气分享:气堵在膻中。学员反馈。
三、       课程讲解
1、  结合分享材料,分别讲运和动。从内外来描述,运动是有志的,是有目标的,有动机的;在志的作用下,生出了力。运动就包括了要对这个运动的志的关照,就是内部的关照。
2、  由此引出运动知觉的练习,内紧外松,让动的信息撞进来,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运,操作完之后要有意识地关照那个运是什么。
3、  讲运动的分类,真动和似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4、  从劳动三要素来总结知觉运动,活动的对象是感觉信号,活动主体是我们的运。
5、  练习时去发现进程和进程当中的主体和对象。不同分类运动中有不同的关注着重点。

四、       布置练习
体会似动知觉的真实性主要是依靠什么形成的;体会真动知觉,并说说在运动知觉中,你是如何保持内紧外松姿态的。

关于不同及思考:
1、  隔一段时间老师就会整体回顾一下,把当下正在做的与初心做一个联结。我也惦记着这事儿,但是什么时候去做这件事儿的节奏还把握不准。
2、  老师最终引导学员要到达的地方一定是贴着学员的体验让学员感觉到是自己一步步走过去的,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下一课。其实心理的本体是一体的,从这里到达那里本来就应该是流畅的,如果深入到下面去就很容易过去了,但是如果体会不深,没有到下面去,在上面表征上跑就会感觉困难和生硬,这就是我现在设计课程时的感觉,所以还是要加强练习,往下面去。
3、  知觉的当下的全部内容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我想到的就是世界,没有想到运动,其根本性还是体会不足,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到从这里去过渡到运动知觉。
4、  对运动的理解也是没有想到内部的志和运动的关系,对这个运是没有什么体会的。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理解运(正而不邪、自主的、绝不反悔等),只是去这样练习,关照运动的进程,好像也可以做,但是在操作性上会差很多,而且容易往外偏,难以关注到内部的体会。
5、对于练习,虽然我的练习也是让关注劳动三要素,也想到了运动的不同类型,却没有想到针对不同的运动类型,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布置的练习操作性还是不够的,不能更精准地去描述具体的练习点。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下功夫去体会。


——————————————————————————————————————————————————————————————————————
一个我A感觉这就是正道,就是要多练习,在下面多呆一呆,一个我B却在说,这是真烦啊,真冗杂啊,只想跑,他感觉很沮丧,感觉太困难。
说到困难,第一个A我马上又跳起来说,哪里困难,其实也不困难,你去做就会发现很简单啊。第二个我B又在说,我就是不想去。
那你想干什么呢?
B:我想躺平,我感觉每天有太多事情要做了,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了,而且我觉得很累很烦。
体会那个累,是确实累,身体的累,其实是可以通过休息缓解的。
体会那个烦,其实是想要做得完美,想要一下子样样都做的好。做不好,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做了,不走了。不走了你就不用面对那个不完美了。

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现在最想要做什么?
要达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做什么?
那就去做,做到位,紧着这个做,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6: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4-6 21:11 编辑

第十三节课 知觉(4)视时间知觉


一、课堂进程
1、结合上周的练习体会说说什么是运动知觉,对运动知觉中的主体、进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尤其是运动知觉的“运”这一部分。
2、对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起进行一个总结,实际上三者是很难严格分开的,从结构属性上来看,三者构成了知觉的全部。对这三者知觉过程中,人成为人,一个活的人。
3、在前面提到知觉还可以按照获取感觉信息的感官通道来分,接下来将体会两个重要通道的知觉,视知觉和听知觉。
4、听分享,看能不能从视知觉方面获取一些信息。
4、新课讲解:视知觉,分别讲视时间知觉、视空间知觉、视运动知觉。尤其是在做视时间知觉练习时,要特别注意活动主体的状态,紧在哪里。
5、布置练习。

二、课文
知觉还可以按照加工的感觉信息所来源的感官通道来分,而他们所获得知觉,都包含着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要素。接下来将体会两个重要通道的知觉,视知觉和听知觉。视知觉是什么?是主要依赖视感觉信息产生的知觉,包含视空间知觉、视时间知觉、视运动知觉。
视空间知觉,主要通过视觉感受器提供感觉信息来进行加工后获得对空间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属性的知觉。视时间知觉,通过视觉对当下(此时此刻)的知觉过程。
视运动知觉,通过视觉感受器提供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后获得对内外变化的观察。
视知觉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有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三、课后练习
做视知觉练习,体会练习过程中的“内紧外松”。

四、编制后心得

之前有些着急,现在平静了一些,知道了这个局限,试图去突破这个局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4-12 22:48 编辑

第十三节课知觉(4)视觉知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方案修订
  
课文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回顾:从开课以来所做的所有的练习都在强调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就是紧着志的内紧外松的那个“紧”  ,劳动进程就是格物致知,还有劳动结果(可以把劳动对象纳入进去的)没有体会。从今天晚上开始体会。
  
2、过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知觉的劳动成果是什么呢?”从大家做练习后得到了什么开始说起,大家的反馈主要涉及到“我变了”,也就是功,还有的是事。说到功和事的关系。功是内在的一种结构,有了这种结构,事就成了。那么我们所做的一次次的练习得到了什么就有了功?感,一种混合体。感,让我们有得的,让我们从天道那里得到了,从世界所得到的东西拿来建构出来的就是德。得,就是德的微元。最后再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每一次具体的知觉得到的知觉成果是什么样的呢?是得的本体。从得到功到德,到立功立事,串起来了。
  
3、接下来两周就是目标就是去琢磨一下我们的我们知觉活动的劳动成果,
一、课堂进程
  
1、结合上周的练习体会说说什么是运动知觉,对运动知觉中的主体、进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尤其是运动知觉的“运”这一部分。
  
2、对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起进行一个总结,实际上三者是很难严格分开的,从结构属性上来看,三者构成了知觉的全部。对这三者知觉过程中,人成为人,一个活的人。
  
3、在前面提到知觉还可以按照获取感觉信息的感官通道来分,接下来将体会两个重要通道的知觉,视知觉和听知觉。
  
4、听分享,看能不能从视知觉方面获取一些信息。
  
4、新课讲解:视知觉,分别讲视时间知觉、视空间知觉、视运动知觉。尤其是在做视时间知觉练习时,要特别注意活动主体的状态,紧在哪里。
  
5、布置练习。
1、记着劳动三要素,但却没有用这个来把开课以来的内容拎起来。上到这里才有了一种认识,老师在用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去建构对心理的理解。心理学的那些知识已经在这个框架之下了,只是辅助或者说帮助理解。而劳动三要素这个结构显然是更接近一个人的真实体会,真实的心理的。
  
2、没有想到把知觉与劳动对象或者劳动成果联系起来。所以也没想出来为什么会多上两节知觉课,只是知道知觉作为基础心理过程非常重要,要在这里多磨一下,其它更多的心里就没有了。对心的体会和琢磨还不足,所以难以从更高一个层次去理解这个练习的作用,这仿佛是一个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还是得多练习。
  
3、分享在那里停下自己会觉得好像还不够,确实如老师所说,会感觉似乎没有力道,轻飘飘,但是老师一引导,从质、感上去理解,要在那个体上多停留,再去抽出来一些知道,这一点挺触动我的。这和上次子君、空气的分享有同样的地方,单听语言内容,似乎没太多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分享者心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日积月累下来的活的体。
  
4、
一、课堂进程
  
1、对开课以来的练习做一个回顾:问大家,我们在练习什么。总结出劳动三要素框架,前面提过,这里强化。
  
2、提出继续琢磨劳动成果。劳动成果在哪里。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如在群里分享的是不是劳动成果。那么劳动成果在哪里。体会劳动成果的质感。
  
3、学员分享。看能不能结合劳动成果来反馈。
  
4、讲解:
  
1)为什么要通过视知觉和听知觉来练习对劳动成果的体会?
  
2)如何练习:视时间知觉、视空间知觉(涉及到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视运动知觉。
  
     从劳动进程中去把握劳动成果在哪里。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陶毅分享,“如果我现在就活得没有尊严,那我未来怎么会有尊严,所以我现在一定要把自己搞得没有尊严”。老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个事实背后的质、感、体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一次一次知觉的“得”积累的。
一、课程讲解
  
1、 为什么要安排视知觉和听知觉练习?每一次微小的“得“沉淀下来会加入到人的心理或精神结构中,所以要重视每一次的得,每一次得的过程就是功。所以就有必要了解,我们是怎样来加工感觉信息,把它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知觉,而这个知觉它就是每一次的得,然后这样积累,积成了我们的德,积成了我们这个人的内部结构。视知觉和听知觉的练习就是为这个目标。
  
2、 如何做视知觉练习?为了帮助大家做练习,讲这两个方面:
  
1) 知觉练习有关的概念和知识。有个疑问提出来,视知觉是否包含了时间知觉?我们人是通过视觉获得空间知觉  ,它主要依靠两类线索,一类是所谓的单眼线索,一类是所谓的双眼线索,
  
2) 两种练习怎么做。
  
  
3、布置练习
  
4、对整个晚上打包贴标签。讲功不讲懂。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体会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内在过程,说说视觉信息被整合成视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视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做视知觉练习,体会练习过程中的“内紧外松”。
第十三课 知觉(4)视觉知觉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回顾:从开课以来所做的所有的练习都在强调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就是紧着志的内紧外松的那个“紧” ,劳动进程就是格物致知,还有劳动结果(可以把劳动对象纳入进去的)没有体会。从今天晚上开始体会。
2、过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知觉的劳动成果是什么呢?”从大家做练习后得到了什么开始说起,大家的反馈主要涉及到“我变了”,也就是功,还有的是事。那么我们所做的一次次的练习得到了什么就有了功?感,一种混合体。感,让我们有得的,让我们从天道那里得到了,从世界所得到的东西拿来建构出来的就是德。得,就是德的微元。最后再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每一次具体的知觉得到的知觉成果是什么样的呢?是得的本体。从”得”到”功”到”德”,到立功立事,串起来了。
3、接下来两周目标就——琢磨一下知觉活动的劳动成果,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陶毅分享,“如果我现在就活得没有尊严,那我未来怎么会有尊严,所以我现在一定要把自己搞得没有尊严”。老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个事实背后的质、感、体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一次一次知觉的“得”积累的。
三、课程讲解
1、 为什么要安排视知觉和听知觉练习?每一次微小的“得“沉淀下来会加入到人的心理或精神结构中,所以要重视每一次的得,每一次得的过程就是功。所以就有必要了解,我们是怎样来加工感觉信息,把它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知觉,而这个知觉它就是每一次的得,然后这样积累,积成了我们的德,积成了我们这个人的内部结构。视知觉和听知觉的练习就是为这个目标。
2、 如何做视知觉练习?为了帮助大家做练习,讲这两个方面:
1) 知觉练习有关的概念和知识。有个疑问提出来,视知觉是否包含了时间知觉?我们人是通过视觉获得空间知觉,它主要依靠两类线索,一类是所谓的单眼线索,一类是所谓的双眼线索。具体讲到每一个线索。
2) 两种练习怎么做。
3、布置练习
4、对整个晚上打包贴标签。讲功不讲懂。
关于不同及思考:
1、记着劳动三要素,但却没有用这个来把开课以来的内容拎起来。上到这里才有了一种认识,老师在用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去建构对心理的理解。心理学的那些知识已经在这个框架之下了,只是辅助或者说帮助理解。而劳动三要素这个结构显然是更接近一个人的真实体会、真实的心理的。
2、没有想到把知觉与劳动对象或者劳动成果联系起来。所以也没想出来要多上两节知觉课,只是知道知觉作为基础心理过程非常重要,要在这里多磨一下,其它更多的心里就没有了。对心的体会和琢磨还不足,所以难以从更高一个层次去理解这个练习的作用,这仿佛是一个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还是得多练习。
3、分享在那里停下自己会觉得好像还不够,确实如老师所说,会感觉似乎没有力道,轻飘飘,但是老师一引导,从质、感上去理解,要在那个体上多停留,再去抽出来一些知道,这一点挺触我的。这和上次子君、空气的分享有同样的地方,单听语言内容,似乎没太多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分享者心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日积月累下来的活的体。
4、老师的练习布置的相当精细,精细在于对每一个练习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我的大目标小,但很难落实到更小的目标,还需要更进一步琢磨每个练习。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自己的态度问题,对每一个线索讲那么精细,备课的时候我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的时候,一遍看过去,没有仔细琢磨。还需要多下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3: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4-13 22:55 编辑

第十四课设计
课程教案
一、课堂进程
1、结合上周视知觉练习说说你所知觉到的那个“得”在哪里,让大家确认自己对劳动成果是有体会的,那个劳动成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质性的、感的混合体,在我们心里。
2、总结这个观察过程,是要去看那个视知觉材料是如何加工成这个劳动成果,让自己有所得的。
3、过渡:作为另一个知觉信息来源非常重要的感官通道,听知觉会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体会呢?这是接下来一周的练习内容。
4、学员分享。从劳动成果层面给予一些反馈。
5、讲解新课:
两方面:
1)听知觉的相关知识,听知觉是包含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和听运动知觉的。听时间知觉存在吗?和视时间知觉可能体会会有些不同,需要在练习中多琢磨。
2)听觉练习怎么做?听空间知觉主要依赖于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要从听觉线索中判断发声体的方向,必须利用双耳,而判断距离或深度,单耳如同双耳一样好。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 (利用两只耳朵)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6、布置练习: 利用单耳和双耳分别知觉发声物体方位,体会这个知觉过程,说说听觉信息被整合成听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听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二、课文编写

       知觉,是主要依赖听觉感觉信息产生的知觉,包含着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视运动知觉三个方面。听觉在知觉物体的时候,所能知觉到的物体属性是有限的,比如听觉更擅长去知觉到物体的方位、距离。这和声音本身的特点、听觉这个通道本身的特点有关。听空间知觉是容易识别的。通过听觉去知觉当下相比通过视觉去知觉当下,你也许会发现更容易一些。总体来说,听觉知觉更让人体会到劳动成果的那种质感、体感,这是需要在练习中多加琢磨的。听觉知觉更有利于我们去体会劳动成果。
        听空间知觉主要依赖于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要从听觉线索中判断发声体的方向,必须利用双耳,而判断距离或深度,单耳如同双耳一样好。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 (利用两只耳朵)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1)双耳间时间差。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源被定位于先接受到刺激的耳朵的一侧。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距离约为15~18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0.5毫秒。
     (2)双耳间强度差。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改变,即愈远愈弱。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这样,声源就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
     (3)位相差。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较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即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很小,但它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
    在听觉方向定位时,人经常转动身体和头部的位置,使两耳的距离差不断变化,以便精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这样,即使是一只耳朵,借助头部和身体转动的线索也能够确定声音的方位。
     听知觉的练习中可以多体会:第一,高频和低频声音的知觉过程,尤其是知觉主体的运作进程;第二,单耳和双耳线索在知觉发声物体距离和深度过程中,知觉主体的运作进程;第三,
单耳和双耳线索在知觉发声物体方位过程中,听觉信息被知觉后在身上的什么地方。

三、课后练习
     利用单耳和双耳分别知觉发声物体方位,体会这个知觉过程,说说听觉信息被整合成听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听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四、编制后心得
      上了前一课,做了一些练习,对这一课多一点感觉一些,设计的时候知道目标在哪里,尽量把已经体会到的设计到课程里,知道模糊的地方是那个地方的练习还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22: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节课知觉(5)听觉知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方案修订
课文
老师的每一句都是言之有物的,仔细读我的文章能感觉到有些文字的空洞,空洞、模糊、无所指,是因为那个本体还不清楚。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从“今晚这个课怎么开始”这个问题开始让大家关注到自己的内在状态。对茶杯视知觉时的状态和日常的随意状态所对应的内在操作是不一样的。说明我们能应用两种方式知觉世界。那么这两种方式哪种更有效?哪种更适合?为什么?视知觉练习状态下:我和世界成为一体了,不需要看到就知道。问:你现在想说什么?要紧着人的志,内紧外松成日常化,把练习生活化。生活就是做练习。老师的“阳谋”: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保持这颗初心。
  
2、完整的静态知觉包含什么要素?空间、时间、知觉。让大家结合练习体会回顾上周视觉练习所获的的知觉成果中是不是也包含着这三要素?视知觉练习,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是一体的。我们所以为的知觉和知觉练习中不太一样。接下来一周用听觉来知觉练习要注意一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劳动成果的一体性。认识这个一体性。上周体会和,这周体会合。
  
3、对前面一段打包贴标签。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桃子分享。谈话过程是一个知觉事实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一种像放大镜一样的认识能力。而做感知觉练习就是在训练这种能力。这里再次让大家认识到做练习的作用和目标,让认识这个显微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富有整体性。在合(一体)状态下放大镜的分辨率最高。
  
三、课程讲解
  
1、本周练习目标:上一周视知觉练习分别体会了静态知觉得三要素,体会和;这一周是听知觉练习,充分体会和合,挑线索做,是精细(和);做中有体会,是体会其整体性(合),重在体会合。。
  
2、本周练习怎么做:
  
做练习时假装只用听觉信息建构知觉。听知觉时,时间、空间、运动是合而为一。
  
相关知识:耳朵有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依靠强度获得知觉。单耳线索:用声音强度来判定远近,。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相位差。
  
练习如何做:应用单耳线索知觉距离,直接去感知距离。应用双耳线索获取方位,包括距离。。
  
做完了之后做一些体会,你怎么通过单耳知觉距离?高频音和低频音内部操作有什么不同?低频音才会用相位差。高频音直接用强度。
  
2、 做练习的目的是调整内部状态。
  
一、课堂进程
  
1、结合上周视知觉练习说说你所知觉到的那个“得”在哪里,让大家确认自己对劳动成果是有体会的,那个劳动成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质性的、感的混合体,在我们心里。
  
2、总结这个观察过程,是要去看那个视知觉材料是如何加工成这个劳动成果,让自己有所得的。
  
3、过渡:作为另一个知觉信息来源非常重要的感官通道,听知觉会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体会呢?这是接下来一周的练习内容。
  
4、学员分享。从劳动成果层面给予一些反馈。
  
5、讲解新课:
  
两方面:
  
1)听知觉的相关知识,听知觉是包含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和听运动知觉的。听时间知觉存在吗?和视时间知觉可能体会会有些不同,需要在练习中多琢磨。
  
2)听觉练习怎么做?听空间知觉主要依赖于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要从听觉线索中判断发声体的方向,必须利用双耳,而判断距离或深度,单耳如同双耳一样好。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 (利用两只耳朵)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6、布置练习:  利用单耳和双耳分别知觉发声物体方位,体会这个知觉过程,说说听觉信息被整合成听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听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1、老师这两节课的课堂目标是通过视/听知觉来体会劳动成果,但是听知觉重在体会劳动成果的一体性。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能模糊感受到听知觉和视知觉有不同,但是在体会劳动成果上的精细与整体的区别是自己压根没有想到的,还是上周练习做的不够,对于劳动成果的那种质感、一体感体会不够深。
  
2、老师说开头是可以很灵活的。老师的这次开头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原来可以这么灵活:问学员“今晚这个课可以怎么开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老师无论怎么开始,都是让大家去体会练习下的内部操作是有效的知觉世界的方式,是人成为人的认识方式,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去,真正的保持初心。
  
3、和老师一样注意到高频和低频声音知觉的区别,单耳和双耳线索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到底意味着什么,操作进程有何细致的区别、对于操作成果的影响等在心里还不太清晰,所以相比老师,自己的练习布置的没头没脑的。
一、课堂进程
  
1、结合上周视知觉练习说说你所知觉到的那个“得”在哪里,让大家确认自己对劳动成果是有体会的,那个劳动成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质性的、感的混合体,在我们心里。
  
2、过渡:这种一体感在做听知觉练习时会更加明显。
  
4、学员分享。从劳动成果层面给予一些反馈。
  
5、讲解新课:
  
两方面:
  
1)听知觉的相关知识,听知觉是包含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和听运动知觉的。
  
2)听觉练习怎么做?听空间知觉主要依赖于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要从听觉线索中判断发声体的方向,必须利用双耳,而判断距离或深度,单耳如同双耳一样好。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 (利用两只耳朵)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6、布置练习:  利用单耳和双耳分别知觉发声物体距离和方位,体会这个知觉过程,体会在对高频和低频声音进行知觉时内部操作有何不同。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运用单耳线索知觉距离;运用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相位差)获取方位知觉。说说你怎么通过单耳判定远近的?说说高频音源和低频音源下获得方位知觉,你的内在操作有没有不同?
利用单耳和双耳分别知觉发声物体方位,体会这个知觉过程,说说听觉信息被整合成听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听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第十三课 知觉(4)视觉知觉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从“今晚这个课怎么开始”这个问题开始让大家关注到自己的内在状态。对茶杯视知觉时的状态和日常的随意状态所对应的内在操作是不一样的。说明我们能应用两种方式知觉世界。那么这两种方式哪种更有效?为什么?感知觉练习下的状态更有效,因为我和世界成为一体了,不需要看到就知道。问:你现在想说什么?要紧着人的志,内紧外松成日常化,把练习生活化。生活就是做练习。老师的“阳谋”: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保持这颗初心。
2、完整的静态知觉包含什么要素?空间、时间、知觉。让大家结合练习体会回顾上周视觉练习所获的的知觉成果中是不是也包含着这三要素?、接下来一周用听觉来知觉练习要注意一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劳动成果的一体性。认识这个一体性。上周体会和,这周体会合。
3、对前面一段打包贴标签。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桃子分享。谈话过程是一个知觉事实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一种像放大镜一样的认识能力。而做感知觉练习就是在训练这种能力。这里再次让大家认识到做练习的作用和目标,让认识这个显微系统变得更加精细,富有整体性。
三、    课程讲解
1、本周练习目标:上一周视知觉练习分别体会了静态知觉得三要素,体会和;这一周是听知觉练习,挑线索做,是精细(和);做中有体会,是体会其整体性(合),重在体会合。。
2、本周练习怎么做:
做练习时假装只用听觉信息建构知觉。听知觉时,时间、空间、运动是合而为一。
1)相关知识:耳朵有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依靠强度获得知觉。单耳线索:用声音强度来判定远近,。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相位差。
2)练习如何做:应用单耳线索知觉距离,直接去感知距离。应用双耳线索获取方位,包括距离。。做完了之后做一些体会,你怎么通过单耳知觉距离?高频音和低频音内部操作有什么不同?低频音才会用相位差。高频音直接用强度。
3、 最后总结:做练习的目的是调整内部状态。
关于不同及思考:
1、老师这次教案虽然文字少,但仔细体会每次的教案,老师的每一句都是言之有物的,再读自己的能感觉到有些文字的空洞、模糊、无所指,自己知道因为那个本体还不够清晰,到达不充分,文字也就表达不准确。
2、老师这两节课的课堂目标是通过视/听知觉来体会劳动成果,但是听知觉重在体会劳动成果的一体性。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能模糊感受到听知觉和视知觉有不同,但是在体会劳动成果上的精细与整体的区别是自己压根没有想到的,还是上周练习做的不够,对于劳动成果的那种质感、一体感体会不够深。
3、老师说开头是可以很灵活的,和教学目标有关。老师的这次开头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原来可以这么灵活:问学员“今晚这个课可以怎么开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无论怎么开始,都是要让大家能在心里确认练习下的内部操作是有效的知觉世界的方式,是人成为人的认识方式,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去,真正的保持初心,建立那个信。
4、和老师一样注意到高频和低频声音知觉的区别,单耳和双耳线索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到底意味着什么,操作进程有何细致的区别、对于操作成果的影响等在心里还不太清晰,所以相比老师,自己的练习布置的没头没脑的。
说到底问题很明显,解决方案也很明显,说的多了做的不够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4-20 23:00 编辑

第十五节课 知觉总结
一、课堂进程
1、回顾知觉练习的这几节课,结合练习体验,说说知觉的劳动成果它在你身上什么地方?它是如何产生的?知觉成果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是一个有质感的混合体。我们说知觉操作的对象是感觉,知觉是人的精神心理对世界的第一步主动加工,这样一个加工成果为人的精神或心理的后续加工提供了材料,所以说感知觉实际上是人的心理基础,或者说叫元心理。
2、这节课将对整个感知觉,人的元心理进行一个总结。先听分享。
3、学员分享。从元心理角度给予一些反馈。
4、新课:
1)总结知觉操作模型,知觉操作三要素,这是知觉的进程。那知觉的结构是。功能是知觉成果输出的形式,理性知觉、感性知觉、行动知觉。(如果从开阖枢这个模型上来讲,知觉的主体是阖,知觉的进程是开,知觉的成果是枢。?)
2)在知觉成果获得的过程中,知觉的操作进程是选择、解释、组织、整体化,这样一个过程中,它是有个标准的,这个标准也存在于人内部。
3)知觉成果实际上就是接下来进一步心理加工的材料或者说劳动对象。比如说我们首先可能要把这个体会讲出来,讲出来就意味着要给这个体会命名,这就是概念,人最基本的思维。

二、课文
       前面我们对静态知觉和不同感官通道来源的知觉有了一个体会,通过对不同分类的知觉进行体会将会增加我们对知觉的质性经验,增加自身的切身体会。知觉还有其它的分类,比如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是自然信息还是社会信息可以划分为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以上这些不同的分类构成了知觉的结构。
    结合知觉练习积累的质性经验,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觉的操作进程模型:它包含了三个要素,知觉主体是内紧外松的那个紧着的“紧”,知觉进程是选择、解释、组织、整体化,知觉对象是感觉材料,知觉成果是切切实实存在人身上的一个有质感的混合体,是人的精神心理进一步加工的加工材料或者说劳动对象,是元心里。在知觉操作进程中,你会发现你之所以对那些感觉信息能够直接的识别,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内在印象作为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存在于人的内部的。
    知觉成果的输出或者说进一步加工构成了知觉的功能,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知(对知觉成果的认识)、情(对知觉成果的生理反应)、意(行为输出)。
    如果从根本末角度来说,知觉的主体是根,知觉的进程是本,知觉的成果为末。
   
三、课后作业
       从多个角度(根本末、开阖枢)总结知觉的操作模型。

四、编制后心得
      老师的教法参考给的很详细,依照老师的提示来设计教案,知道自己哪里是清楚的,哪里是模糊的,好像一个预习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节课知觉与概念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方案修订
课文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从“阶段性课程要结束的时候,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开始,先说到关于  “总结”有由心的总结和由脑的总结,再来引导学员对前一段感知觉学习进行总结:都学到了什么?小结大家的反馈(内外、识别真假),和开课时的初心相联系,好像开始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心理是人的本体,我们需要关照这个本体。
  
2、总结感知觉与心理的关系:感觉严格来说不是心理,只是信息的转换,不是主动的心理,第一步主动的心理是知觉。知是内进外松的时候撞进来的。要真正地理解心理,停留在感知觉上是不够的。不去认真建设好感知觉这个通道(术),后面这些心理现象只是无本之末。
  
3、指出离开感知觉的时候的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离开的时候惦记着后面的东西,离开后又惦记前面的东西,总结要解决这个问题。总结的时候做些什么可以避免这样一种状态?最后小结,总结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感知觉和后续心理的联系。
  
4、点出今天晚上课程的目标:1)梳理总结,打个包;2)找到感知觉这一段操作和后面思维练习之间的路,做个路书。
  
5、具体如何展开要在分享之后来做。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晓迪分享“我的志和身体”。先是从体会上一步步明晰,确定真正的问题。问题明确的过程就是感知觉的过程。问题明确的时候,答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围绕总结感知觉,对于刚刚这个过程说点什么?反馈:感知觉是元心理,万物之源——元;一物之源——原。
  
三、课程讲解
  
1、感知觉这个操作是元心理,不是特定心理现象的源头,是所有心理现象的源头,也是人的源头。有了这个源头,一切皆有可能。做好感知觉练习就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对比整体地把握长江的两种方式的内在操作中,把握源的力量。
  
3、梳理总结感知觉。
  
(1)、补足知觉家族,练习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
  
(2)、做知觉怎么做?总结知觉的描述框架:
  
A、结构、进程、功能结合起来,就不会挂一漏万,避免盲人摸象;
  
B、根本末;
  
C、开阖枢;
  
D、劳动三要素
  
(3)、总结知觉的时候,要把感觉带上,在背景-对象上,在进程上(选择和组织)。
  
(4)、完整概括感知觉操作的两个概念:觉观(观道执行)、罩场(知道就好)。
  
(5)、把感知觉操作与元心理联系一下
  
8、合:前后两个单元的的联系;感知觉和思维联系的接口——概念;在知觉的现场里是能找到和思维相关的——概念。
  
(1)举例:这(具体的知觉,体验在一个位置)是苹果(体验在另一个位置,先于“这”之前就存在了,不是知觉本身,在数据库、记忆里),后者就是概念。概念不依赖知觉存在。
  
(2)从概念出发去获得的知觉——自上而下的知觉;从知觉到概念,知觉借用概念来表达——自下而上的知觉。哪一种更容易获得正确的认识?知觉和概念联系上了,就找到回家的路了。
  
9、布置课后作业。
一、课堂进程
  
1、回顾知觉练习的这几节课,结合练习体验,说说知觉的劳动成果它在你身上什么地方?它是如何产生的?知觉成果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是一个有质感的混合体。我们说知觉操作的对象是感觉,知觉是人的精神心理对世界的第一步主动加工,这样一个加工成果为人的精神或心理的后续加工提供了材料,所以说感知觉实际上是人的心理基础,或者说叫元心理。
  
2、这节课将对整个感知觉,人的元心理进行一个总结。先听分享。
  
3、学员分享。从元心理角度给予一些反馈。
  
4、新课:
  
1)总结知觉操作模型,知觉操作三要素,这是知觉的进程。那知觉的结构是。功能是知觉成果输出的形式,理性知觉、感性知觉、行动知觉。(如果从开阖枢这个模型上来讲,知觉的主体是阖,知觉的进程是开,知觉的成果是枢。?)
  
2)在知觉成果获得的过程中,知觉的操作进程是选择、解释、组织、整体化,这样一个过程中,它是有个标准的,这个标准也存在于人内部。
  
3)知觉成果实际上就是接下来进一步心理加工的材料或者说劳动对象。比如说我们首先可能要把这个体会讲出来,讲出来就意味着要给这个体会命名,这就是概念,人最基本的思维。
1、对于总结如何做,做什么这个问题,老师贴着大家的体会讲得很明白,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没有想的很清晰,只是想到了梳理感知觉,根据老师提供的教法参考有点机械地设计。当老师问要离开感知觉的时候想说点什么,我冒出来的话就是感觉遗憾,就是老师说的那种典型的不在当下的状态,但是如何通过总结去避免这个状态呢,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说到底还是对总结的理解只是停在表面上了。就像老师说的,总结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做总结是要服务于人的体会,人的心理需要,而不是任何理论依据。心理需要是设计课程的根本。
  
2、关于感知觉的总结,老师没有非常具体地讲,而我是在课程中想要讲出来。想一想也是,前面该讲的已经讲了,大家也做了练习,那么感知觉怎么总结更应该是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学习自己总结出来,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到学员。
  
3、要找到回家的路,就要找到在感觉和思维两个单元之间联系的接口,就是概念。这是老师的思路,顺着体会来的。而我也讲了概念,但听了老师的课才发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而且这一点自己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性的、习惯性的理解。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在知觉练习中,确认作为知觉的“标准”的概念是否真的存在?
  
2、整理准备一场至少20分钟左右的关于感知觉的演讲,并接受答辩。  
课后作业:从多个角度(根本末、开阖枢)总结知觉的操作模型。
第十五课 知觉总结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从“阶段性课程要结束的时候,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开始,先说到关于 “总结”有由心的总结和由脑的总结,再来引导学员对前一段感知觉学习进行总结:都学到了什么?小结大家的反馈(内外、识别真假):和开课时的初心相联系,好像开始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心理是人的本体,我们需要关照这个本体。
2、总结感知觉与心理的关系:感觉严格来说不是心理,只是信息的转换,不是主动的心理,第一步主动的心理是知觉。知是内进外松的时候撞进来的。要真正地理解心理,停留在感知觉上是不够的。不去认真建设好感知觉这个通道(术),后面这些心理现象只是无本之末。
3、指出离开感知觉的时候的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离开的时候惦记着后面的东西,离开后又惦记前面的东西,总结要解决这个问题。总结的时候做些什么可以避免这样一种状态?最后小结,总结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感知觉和后续心理的联系。
4、点出今天晚上课程的目标:1)梳理总结,打个包;2)找到感知觉这一段操作和后面思维练习之间的路,做个路书。
5、具体如何展开要在分享之后来做。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晓迪分享“我的志和身体”。先是从体会上一步步明晰,确定真正的问题。问题明确的过程就是感知觉的过程。问题明确的时候,答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围绕总结感知觉,对于刚刚这个过程说点什么?反馈:感知觉是元心理,万物之源——元;一物之源——原。
三、课程讲解
1、感知觉这个操作是元心理,是所有心理现象的源头,也是人的源头。对比整体地把握长江的两种方式的内在操作中,把握“源”的力量。
3、梳理总结感知觉。
(1)、补足知觉家族,练习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
(2)、做知觉怎么做?总结知觉的描述框架:
A、结构、进程、功能结合起来,就不会挂一漏万,避免盲人摸象;
B、根本末;
C、开阖枢;
D、劳动三要素
(3)、总结知觉的时候,要把感觉带上,在背景-对象上,在进程上(选择和组织)。
(4)、完整概括感知觉操作的两个概念:觉观(观道执行)、罩场(知道就好)。
(5)、把感知觉操作与元心理联系一下
8、合:前后两个单元的的联系;感知觉和思维联系的接口——概念;在知觉的现场里是能找到和思维相关的——概念。
(1)举例:这(具体的知觉,体验在一个位置)是苹果(体验在另一个位置,先于“这”之前就存在了,不是知觉本身,在数据库、记忆里),后者就是概念。概念不依赖知觉存在。
(2)从概念出发去获得的知觉——自上而下的知觉;从知觉到概念,知觉借用概念来表达——自下而上的知觉。哪一种更容易获得正确的认识?知觉和概念联系上了,就找到回家的路了。
9、布置课后作业
关于不同及思考:
1、对于总结如何做,做什么这个问题,老师贴着大家的体会讲得很明白,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没有想的很清晰,只是想到了梳理感知觉,根据老师提供的教法参考有点机械地设计。当老师问要离开感知觉的时候想说点什么,我冒出来的话就是感觉遗憾,就是老师说的那种典型的不在当下的状态,但是如何通过总结去避免这个状态呢,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说到底还是对总结的理解只是停在表面上了。就像老师说的,总结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做总结是要服务于人的体会,人的心理需要,而不是任何理论依据。心理需要是设计课程的根本。
2、关于感知觉的总结,老师没有非常具体地讲,而我是在课程中想要讲出来。想一想也是,前面该讲的已经讲了,大家也做了练习,那么感知觉怎么总结更应该是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学习自己总结出来,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到学员。
3、要找到回家的路,就要找到在感觉和思维两个单元之间联系的接口,就是概念。这是老师的思路,顺着体会来的。而我也讲了概念,但听了老师的课才发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而且这一点自己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性的、习惯性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组织感知觉答辩的设计
一、答辩
每位学员在这个阶段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答辩者,一个是学习和提问者。
作为答辩者:
1、下一周答辩的同学提前一周准备好演讲大纲或者PPT;
2、答辩前一天做好宣传,保证至少有20人来听,至少有三个人提问题。
3、答辩后整理答辩报告及答辩过程的总结。
作为学习和提问者:
1、在6周答辩阶段,至少保证每周听一个讲座,提出一个问题,提问后针对该讲座及提问写出自己的总结与思考。
2、在这6周持续进行罩场练习,每周至少在群里分享三次。
作为培训师:
1、要至少一周听两个讲座,并针对讲座做一些共性的引导,促进后续同学进行更有效的总结。
2、密切关注群里分享,督促大家持续练习,并针对练习进行一些点评,促进学员能持续有效的练习。

二、作业:
1、答辩过程结束后,每个同学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并定稿发布在论坛上。
2、结合罩场练习中的体会,总结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三、编写感受
在老师说之前确实没有想到答辩过程也要设计,完全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只是作为学员告诉自己这六周练习不能停,说到底还是没有紧着培训师这个志。设计的时候有一种感觉,作为培训师就是要把所有进程都装进心里,把所有人装进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22:4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5-11 10:47 编辑

一、评课——我布置的答辩要求比老师要低,要求听同学汇报,但只要求至少听一场,要求罩场练习,但只要求三天分享,心里设计的时候也会担心同学们觉得要求太高,这个担心是自己的痣不是培训师该有的,培训师坚定地服务于学员初心建设而不是被学员的痣拐跑了。事实上一周执行下来,发现大多数学员们的练习热情还是很高的。二、下周课程设计——
1、要求学员听两场讲座并提至少一个问题和写自己的心得。2、结合讲座进行点评促进大家更有效的汇报;3、作业:继续罩场练习并说说罩场后对功能的影响以及体会。
三、编写心得——
没想到还要继续编写课程设计,这一周只是在做学员去了,以为六周课程设计完就完了。编写的时候才把学员们的状态纳入进来,才有了上一周、下一周的不同,和、合的那种进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02 , Processed in 1.117928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