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沙子

沙子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3-9 23:23 编辑

一、评课
1、对春节的意义没有展开讲,而是短平快的让大家进入到课程中。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按照我之前课程方案进行总结、打包的话,会影响课程进展。
2、学员分享的处理也紧紧贴着课程内容,清晰。
3、课程中间临时对噪音的处理,及时有效。体现了老师对时刻对课程的把握。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九课 定义知觉
1、对上节课感触相关内容的回顾,对这一周练习的反馈。
2、提出知觉的概念。
3、学员分享。
4、再次带领大家体验,仔细甄别知觉是什么。
5、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三、下堂课的文字准备
知是什么?知觉又是什么?
  感触生受,叫感觉。受是一个内部物理现象,通过受(感觉),人奠定了内外联系的基础。从此以后,外部世界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便转化成了人的内部表征(感触)。对这个内部表征的内紧外松的“感”,便是“知”。

心理学中,感触称之为感觉;对受的感性知和理性知合起来称为知觉(可输出行动性感受被划入意志)。感觉和知觉,都被称之为“觉”,是因为触和受的直接现实性。

感觉,只是一次信号转换,知觉是第一次主体性加工。
  心理学定义,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做的整体性把握。具有选择性、解释性、组织性、整体性等特征。
  知觉,把一组感觉信息,选择性地组织为背景和对象,解释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整体。
  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要理解知觉的内容,需要辨明知觉的志(痣痔)。


我们从五感的各种觉,到感触,再到知觉,一步步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具象到抽象。当外界的刺激作用在我们身上,那个知,是受,到感触。从感触进行加工,有了自己的“志”在参与后,输出的是知觉。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知觉的概念在西方心理学方面的定义有所不同,所以这次几乎是没什么可以参考的文字材料。在编写方案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法表述出知觉是什么,任何表述都无法确定是否准确,参考老师的材料,精准,跟着材料仔细体会,慢慢有一点自己的表述,都记录在文字准备里面。这个过程也让自己明确自己对知觉的概念没有那么明确,所以无法表达,说不出来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跟着老师的材料能够辨别,但离开材料又容易说不清,说明自己在这里还打磨的不够精细,没有把脉络搞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23: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3-16 23:48 编辑

一、评课
这堂课的评课迟迟没有写,因为这堂课来回听了两三遍,但每次都是听完就忘,听完就忘,前面那些课程,在听课的时候总能有感受出来。我想这估计是因为这堂课丝丝入扣,让我不容易出来看吧。到来最后一天晚上,我是听朋友的建议,看着微盘上文字转录,看文字转录的时候,好像更能入脑一些。这样看下来,老师在每一步都会旁征博引,让大家不断的体会课堂里表达的东西,同样的东西,不断用不同的举例来说明,来带领大家体验,我想这可能本身也体现了知觉的产生过程。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课 空间知觉的上法
1、总结上堂课知觉的定义和概念。
2、对知觉的分类进行讲述,提出从结构要素的自然属性上看,每一个知觉都包含着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和运动要素,相应的,知觉也就可以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知觉所需材料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感觉通道,相应的也就可以把知觉区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机体知觉等等;从知觉的功能特征上看,知觉可以区分为认知性知觉、情性知觉、行动性知觉。不一而足。
3、学员分享。
4、重点讲述空间知觉,带领学员由小到大感受空间性。
5、提出课后作业:讲讲什么是空间知觉,并进行练习。
三、课堂文字准备
1、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两个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映象,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它使人能在两维的视网膜刺激基础上,形成三维的空间映象。对物体不同部位的远近的感知称为立体视觉或深度知觉。深度知觉除了利用双眼的视差的线索外,还要利用其他的主客观线索。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物体作出的大小判断。听觉空间知觉,在距离方面主要以声音强度为线索;而要判定声源的方位则必须依据双耳听觉线索。后者称为听觉空间定位。
2、空间知觉过程,是人把直接获得的感觉材料,依据合理解释之后,选择性地组织成为,符合人类发明的“空间性”架构的心理加工过程,获得的静态“知觉”便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的主体,是人们在知觉操作中所秉持的解释目标。

   空间知觉中的选择、解释、组织和整体化操作过程,需要运用到固有生活经验。
   空间知觉最基本的构成要件是大小、距离、形状、方位。凡是能够表达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的感觉信息,都可以被人加工成空间知觉。

上面一段文字是从科学的角度描述,而下面一段文字则更贴近我们上节课知觉的练习感觉。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在知觉这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大于表达的情况,而为了编写教案去把自己从感受中拉出来,通过文字认读来连接表达的过程,有点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开始清晰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编写的教案仍然不能做为一个课堂很好的呈现过程,做为培训师学员,需要这方面下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22: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3-23 23:09 编辑

一、评课1、老师的课堂进程中,对知觉的进一步理解以后就开始分享,分享也扣着知和求是这样的主体,跟我的课程进度安排不一样。我的安排中,知觉在这堂课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但是老师的这堂课,仍然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在不断的让学员把握知觉。
2、在我的课程设计中,有带领大家做一次空间知觉感知的体验内容,老师没有安排这个内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更细微贴切的体会的把握中。从课后同学的反馈来说,有些同学已经提出了罩场的感觉。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三课  知觉种类(2)时间知觉的上法
1、对空间知觉进行复习巩固,再次捋知觉以及知觉的种类。
2、学员分享。
3、提出时间知觉的概念,通过讲述、打比方等方式,提出时间知觉。
4、布置作业。


三、课堂文字准备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 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2、时间知觉又分为:时序知觉、时距知觉和时点知觉。
3、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
4、时间知觉是对同一事物变化前后表象的主观衡量、判断。
5、绝对的静止,包括感知主体、感知客体以及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就没有时间,是永恒。永恒是什么,就是绝对的静止,没有变化,没有时间。
时间是人们创造出来,为了记录物体连续性变化的一个概念,这个过程中时刻都有同一个物体的自我参照物:上一刻-现在-下一刻。那么能不能说,时间就是我们周围物体的变化?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知道过去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是不是能知道接下来的是怎样的?再接下来呢?
作业:做一做时间知觉,试着说说时间知觉是什么?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在网上找时间知觉的文字材料的时候,觉得心理学对时间知觉的描述,很多仍然离不开衡量工作,那种“科学”的感觉萦绕不去。摘录了自己觉得有点意思的文字,再试着用自己的文字或者语言去描述,慢慢感觉有那么点意思了。意识到这个课程,核心东西就是那样,但是有可能不同的老师讲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方式。让我想到了那句: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了那个“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0 2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3-30 23:34 编辑

一、评课
1、老师从学生的练习出发,通过让学生自己定义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空间知觉的学习。这种细化的方式,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2、分享从开始紧扣空间知觉,到后面带领分享者找到时间知觉,充分体现了内紧外松的工作状态。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四课  知觉的种类(3)运动知觉的上法
1、复习巩固时间知觉的练习,让学员通过一周的练习体验后,再次加深时间知觉。
2、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对时间知觉进行尽量细致的描述,根据学员实时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让时间知觉的这两个要点得到充分体验:1、持续性体验和相继性体验;2、知觉的当下。提问运动知觉是什么,过度到什么是运动知觉。
3、学员分享。学员分享尽量从时间知觉开始贴,再到运动知觉。
4、从学员分享展开,过度到运动知觉,对运动知觉进行阐述,一个是运动知觉是什么?另一个是运动知觉的机制是什么?第三个是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根据课堂情况,就地取材,进行三个方面的体验。(这里三个方面想要说清楚,要看学员分享的时间长短,那么这个部分的内容,移一部分到学员分享前)。

三、课堂文字准备

1、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世界的存在形式。运动知觉则可以区分为运动知觉过程和运动知觉结果。运动知觉结果尤其要注意知觉中的背景。
  运动知觉的机制,涉及到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网动知觉、大小、背景?)、内在知觉动机(指令信号)、阈限。
  真动知觉,是真的在运动。似动知觉是真的没动,但知觉为运动。比如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2、运动知觉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运动知觉包括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物体看成运动的。

3、阈限: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们不能觉察手表上时针的运动。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就看到弥漫性的闪烁。看到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依赖于目标物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视野结构的一般特点以及对象离观察者的距离等。例如,当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央而且对象与背景间具有较大的反差时,人们能够察觉的最小速度为每秒1分弧度;如果刺激呈现在视野的边缘,速度阈限将显著上升,达每秒10~20分弧度。在运动知觉中,视觉、动觉、平衡觉和触摸觉都可能参加,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4、似动知觉的分类
动景运动的定义:两个静止的刺激物按一定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好像是,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运动。例如:电视、电影。
诱导运动的定义: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好像产生了运动。例如:云移月动(相对运动)、火车进站。
自主运动的定义: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运动后效定义: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5、区分似动知觉的方法
动景运动:两静相继出现;
诱导运动:一动一静,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一静;
运动后效:一动一静,先动后静。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时候,开始对于上节课的内容要占多久巩固和提高,这堂课的内容是否能按时讲完有点迷惑。老师这几次的课程越来越呈现出,前半段用大量的时间对上堂课的内容复习,后面根据分享时间,有可能本堂课内容反而不多的情况。但是在编方案的时候,对这点慢慢的不疑惑了。学员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练习后,再来巩固,会有更好的效果,不拘泥于课程标题是什么,而是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并且能够确保课程衔接没有问题,这样的课堂,会根据学员的情况开展,能够贴合学员实际学习情况,效果更好。但是这对老师的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要磨、要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4-6 23:21 编辑

一、评课1、这节课老师前面讲的时间比较长,反而又不是我上节课琢磨的情况了,根据情况决定讲述的程度,这种对课程内容的熟练程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练习。
2、学员分享时候的贴近,分享中一直没有离开,在该结束的时候不拖泥带水。
3、从学员的分享很清晰的把握到了课堂内容,在分享后的讲述更接地气,课堂有趣生动。
4、跟自己方案相比较,更需要在因时因材引申以及知识储备量方面下功夫。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五课  知觉的观察(4)视知觉的上法
1、总结上堂课运动知觉,对学员练习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帮助和解答。
2、根据课堂情况,对运动知觉进行相关补充。对视知觉提出概念。(从第12课开始,在接触知觉,这里有别于前面模块的五感,从外逐渐向内,我们更多的是去体会那种起心动念,以及造成的实际后果)
3、学员分享。
4、重点讲述视知觉,如果分享贴合,则从分享中提取内容,如果分享不够贴合,则过渡到本课内容。
5、提出课后作业:结合实际操作,体会什么是视知觉,试着把它写下来。

三、课堂文字准备
1、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进行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然后一路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心灵,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由此可见,视知觉对于我们的生活及其重要。例如,由于视觉模式识别和视觉命名功能不足,可以导致个体视觉效率慢和采样率降低。由于眼球运动功能不足,可以导致阅读速度慢和不协调。由于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功能不足,可以导致距离感差,容易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认知上的影响。视觉与学习能力的关系密切相关。
3、视知觉的构成:视觉注意力、视觉记忆、图形区辨、视觉想象

    根据知觉所主要依靠的感觉材料来自何种感觉通道,知觉还可以区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机体知觉等等。而他们所获得知觉,都包含着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要素。  我们对视知觉和听知觉做个观察练习
  视知觉是什么?是主要依赖视觉信息产生的知觉,包含视空间知觉、视时间知觉、视运动知觉。

  视空间知觉和视运动知觉,很容易识别。可能会存在的普遍性的疑问,也许在于,视时间知觉,他有么?这个疑问,是有巨大价值的。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又梳理了已经上过的课程,这个模块我们已经从上个模块五感的外部表现,开始体验怎样产生五感,或者说五感产生的过程。从外部到内部,并且是精细化的一个体验,一个神经刺激元,他如何工作,就能产生我们观察到的东西,如此精细,我们似乎是在拆解一个精密仪器,要把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到。但是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老师给的材料更贴切,目标更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2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4-13 23:48 编辑

一、评课
1、从劳动三要素入手,来对知觉的活动进行体验。在我们编制方案时感到匮乏的情况下,老师给出了示范。2、在通过提问,让学员总结,在总结中进一步体验,这也是一种方法。
3、根据学员的回答,时刻贴在学员的感受上进行引导,灵活运用各类道理、典故,不断的让学员进行体验。
4、课堂分享,关注那种贴,对关键点的把握,值得我们不断体会和练习。
5、分享后从学员的反馈引导到课堂内容,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整体来看,有引导体会,有讲解,其实内容很饱满,层次也清晰。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六课,知觉种类五(听知觉的上法)
1、让学员总结前面几个知觉的练习感受,通过学员反馈带领学员不断体验知觉。
2、再次从视知觉的时间性、空间性、运动性来体验视知觉。
3、学员分享。
4、对学员分享进行打包、反馈,从反馈中开始切入听知觉,讲解、感受结合。
5、布置作业:练习听知觉,注意体会单耳、双耳以及从听觉到听知觉形成的过程,并尝试把它记录下来。
听知觉训练的几个内容,记录在这,上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性的带领学员感受
听觉注意:将听觉相关的感知觉资源(视觉辅助、动作控制、安静)集中指向目标信号的能力。
听觉分辨:对声音的差异、强弱、变化等信息的分辨能力。
听觉广度:听觉系统一次能力接受的信息广度,例如可以听清5种声音,一次可以听到8个数字。
听觉编序:对听到的声音信号做有序、有意义的整合的能力。
听觉理解:听听到的声音、特别是语言即时进行加工处理并理解的能力。
即时仿说:能力即时加工处理听到的语言信息并仿说出来的能力。
延时仿说:对听到的语言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并可以回忆再现并仿说的能力。
聆听理解:能够听到语言信息的重点、关联信息(表情、语气)、背后意义的能力。
听觉复述:能够将听到的语言信息概要化处理并转化为自己语言复述的能力。
听说结合:能够根据听到的信息整合表达的能力。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听知觉是大脑对耳朵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与过去的经验整合,从而产生知觉(声音的位置、意义、发展等)的过程。
2、听——听到——听懂
    听:听与不听,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关;
   听到:是否听到,属于听觉敏感度,听力的范畴;
   听懂:把耳朵听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3、听知觉:集以上三者为一体,包含听觉注意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混合能力,听觉理解能力等。

听知觉是什么?是主要依赖听觉信息产生的知觉,也应该包含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听运动知觉。
  相较于视知觉,听知觉似乎更容易入心。越来越退化的人们,其退化的典型现象之一便是能看不能听,比如看事比听话更容易些。
  关于听知觉,西方心理学提供的知识,跟视觉相似,不太完整。但已有的听空间知觉线索(单耳线索与双耳线索)之类的知识,对指导练习设计是有帮助的,大家可以参阅一下。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在做上堂课作业的时候,对视觉和视知觉找到了一些辨别的感受,明白为什么我们上了视觉这一节,还有再上视知觉。所以听知觉应该也是这样的。但是在找材料的时候发现听知觉在心理学方面的材料很少,但是有不少训练儿童的内容出现。且不说儿童这样训练的可靠性,看了儿童训练的一些材料,我觉得拿来做课堂使用,也是可以的。正好缓解一下课堂使用技巧的单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23: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4-20 23:45 编辑

一、评课
1、开头用实际对杯子的视知觉获得,让学员体验视知觉的产生。老师这个灵活上课的特点,值得我们完全模仿,我需要死记硬背式的模仿之后,才能习得。2、用提问的方式,让大家讲述,这种方式让学员不仅感受,还要经过整理、表达,让这种体验更落实下来。这点老师已经用了很久了,我这次突然对这种方式的认识加深了。
3、课堂分享,一如既往的贴,值得一句一句推敲式的学习。

二、编制下堂课方案   第十八课  知觉总结的上法1、带领学员回顾知觉模块,我们从定义开始,到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从中总结知觉产生的过程,提示知觉分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分类没涉及到,比如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
2、用劳动三要素的结构,让学员到劳动现场,引导学员关注知觉的结构、进程和功能,从中辨别根本末、开阖枢,紧扣知觉操作的三要素,对知觉进行总结。
3、学员分享。
4、从学员分享过程,引导学员关注知觉与感觉的关系和区别,对感知觉作为元心理的特点进行体会。
5、通过对知觉的总结,引出——最基本的思维——概念。
—— 知觉成果的获得过程中,总会有运用一个内在印象作为标准。这个标准是存在于人的内部的,启发大家关注到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概念。是对知觉的知觉。
6、课后练习:通过一次知觉的练习,讲讲知觉产生的过程,并试着分析这个案例中知觉操作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三、下堂课文字准备
1、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2、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3、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4、知觉的种类:除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还有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错觉、幻觉。

四、编制下堂课方案的感受

编制方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对课程进行回顾总结,这个时候对课程的总结更具有整体性。慢慢的开始有了完整一节课整体框架的搭建,通过对老师课堂的分析总结,开始对这个总体框架上面要挂些什么有了点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2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未完成作业的检讨:
看到班长群里提醒我没有完成作业,我第一反映是不可能,回去看看班长对于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说明,心里有点疑惑,当时在群里也跟班长提出来了。但是这个疑惑并没有深究下去,客观情况是,最近这几天实在太忙了,想到要把这个事情弄清楚,要经过一个讨论,争取,这样一个过程,觉得时间、精力,尤其是要消耗心力去做,对我而言这几天不得行。这两天慢慢开始重新调整工作、生活、学习状态,已然觉得过了这么久,没有必要了。其实从我内心深处来讲,是很怕跟别人起冲突的,往往觉得冲突本身让我耗费的精力更多。同时看到lan同学有理有据的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也觉得这种状态是值得我学习的。说回没有复制群里回答问题到论坛上这个事情本身,我当时确实是没觉得这个是作业,这是第一层原因;第二层原因是,培训师作业我的关注点么有在这里,大量的精力用在每一次评课和编制方面了,忽略了把群里有用的信息复制过来这一行为。其实以学员身份做学员课程的时候,我都还把在群里我自己觉得有用的练习分享会复制在作业里,觉得这样有利于自己以后复习回顾。而在培训师课程这里没有做这个。静下心来想,其实对培训师课程有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让我在这个点上没有做到内紧外松,成了内紧外紧,两边都紧,就“小”了,复制这样的事自然就无法进来。通过这次总结,那个松开始慢慢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3: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4-27 23:26 编辑

一、评课
1、这堂课老师实际上是带领大家梳理了一遍感觉和知觉,这个梳理的过程从让大家谈收获开始,从自己谈、自己思考来加深学习的效果。这种方法其实是贯穿老师课堂始终的,我是这次才感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这是一种双脚站在泥土里的体验,不仅仅脚踏实地,还亲自下田插秧。类比我自己的课堂方案,还仅仅停留在讲师给大家梳理的层面上,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是让老师成为了课堂主体。这种教学思路,其实也是现在社会普遍学校中的方式。
2、老师在这个时候提出一个阶段性的,由学员开讲的总结形式,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成果巩固又起到了推进作用,我自己完全没有想到在单元总结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二、组织感知觉答辩的设计
1、同学们先确定答辩时间(这部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组织形式也很有效)。
2、每位同学撰写感知觉演讲提纲和演讲内容,在演讲前发布在自己的作业本里,演讲提纲发布在群里,演讲后修改定稿,发布在作业本里。
3、每位同学需要发布邀请答辩的信息,在演讲当时,参与人员不少于15人。
4、每位学员每周至少参加2次答辩分享,每周至少1次提问,并将参加心得、提问心得记录在作业本里。
5、每周值周班长做为答辩主持人,在学员演讲时负责协调和群秩序维护等工作。
6、群内每周分享任务不变。

三、编写答辩设计后的感想
1、在知道要开始答辩演讲后,没有意识到做为培训师需要考虑相关工作的组织,这明显没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人不在位。厄
2、在设计感知觉答辩的时候,至少对学员的作业要求这部分内容不是很清晰,老师提出来才知道。
3、答辩设计时想到了形式,比如语音、视频、或者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等等,而对答辩本身的组织、在学员身上的体现和如何让学员获得收获这种实质性内容的把握上没有关注到,做表面文章去了,差点避重就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22: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5-4 23:04 编辑

一、感知觉答辩第1周评课
1、从布置答辩任务,到这周开始答辩,一开始我有学员是否能完成的担心,但是现在看来大家都很在状态。回头看老师当时布置任务的几个点:确定答辩这种形式,学员参与答辩的要求,学员确定时间,提醒完成作业。几个点下来,中心有了,学员不散了,大家各司其事,在同一个目标上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了。
2、答辩这种形式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教学方式,而在老师提出答辩这个要求后,又没有及时站在培训师的角度去进行任务的跟进和落实,也就是从任务制定到任务落实,都没在位。

二、本周每天任务
1、继续罩场练习,每天的练习分享群里。
2、答辩的同学按时开展,其余的同学按要求参加及分享。
3、考虑答辩开展的时间跨度较长,提前考虑下周的每天练习做什么。

三、编后感
发现自己时常没有在培训师的位置上,而作为培训师,对于答辩这种学习方式的组织还非常的陌生,这次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6:18 , Processed in 1.104707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