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1-5-2 22:25 编辑
第四周 第22天 20210502
今天的任务: 结合昨天内容完成如下语句: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1、查字,正音 动:动(動),金文    ( 被刺瞎眼睛的男奴)   ( 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    ( 辵,行进)   ( 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 运输”主题。篆文    ( 重,包袱)   ( 力),强调使用体力。 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  简化成“云”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動,作也。从力,重聲。 ,古文动从辵。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动,起身作事。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重”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动”,采用“辵”作边旁。
必:“必”是“柲”的本字。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戈  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  ,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隶书  变形,似乎成了“心”  字加一撇  的结构,篆文字形中的“戈”  形消失。当“必”的“多层柔韧竹片构成的器械手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手柄)另造“柲”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必,分極也。从八、弋,弋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必,分成两极。字形采用“八、弋”会义,“弋”也是声旁。
随:“必”是“柲”的本字。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戈  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  ,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隶书  变形,似乎成了“心”  字加一撇  的结构,篆文字形中的“戈”  形消失。当“必”的“多层柔韧竹片构成的器械手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手柄)另造“柲”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必,分極也。从八、弋,弋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必,分成两极。字形采用“八、弋”会义,“弋”也是声旁。
唱:“昌”是“唱”和“倡”的本字。昌,金文    ( 曰,说话)   ( 曰,说话),表示反复不断地说话,高声倡议。“昌”的“倡议”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口”  另造“唱”代替。造字本义:动词,高呼倡议,反复说服他人推行某项主张。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唱,導也。从口、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唱,倡导。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昌”作声旁。
和:“和”是“龢”的简化异体字;“訸”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    ( 侖,即“龠”,吹奏排笛)   ( 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  写成“龠”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简体金文“和”  省去“龠”  的中下部分  ,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  写成  ,或将金文字形  写成  ,或将篆文字形  写成  。篆文“和”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 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金文异体字“訸”  用“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和,相譍也。从口,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和,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挠: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搅和制陶的软泥。撓,篆文    ( 手,搅和)   ( 堯,搅泥制陶),表示搅和软泥。 造字本义:动词,用手在液体或流体里搅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挠”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堯”  简化成“尧”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撓,擾也。从手,堯聲。一曰捄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挠,扰乱。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尧”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挠”是“捄”的意思。
指: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含义、意思。指,篆文    ( 手,手枝子)   ( 旨,意思),表示用手枝子表达意思。籀文  误将“旨”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比画,用手语表达意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指,手指也。从手,旨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指,手指。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旨”作声旁。 观:“雚”是“觀”的本字。雚,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  的大鸟  ,两只大眼  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  ,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見”  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 造字本义:动词,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观”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雚”  简写成“又”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简写成“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觀,諦視也。从見,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观,审谛察看。字形采用“见”作边旁,采用“雚”作声旁。
余:余,甲骨文    ( 尖圆屋顶)   ( 才,房柱和横梁),表示单柱尖顶的简易建筑。有的甲骨文  将尖圆屋顶  写成“宀”  ,明确“余”与“建筑”的关联。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房柱  两侧加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三角支撑方式加固房柱。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余,語之舒也。从八,舍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次: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打喷嚏时发出的暴发声“哈欠”。次,甲骨文    ( 水,涶沫)   ( 掩口打喷嚏),表示身体欠安打喷嚏,涶沫横飞。字形  像一个人  伸手  遮掩自己的嘴巴  打喷嚏,  像飞溅的涶沫。简体甲骨文  省去手形  ,将“欠”  写成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用“气”  (呼吸)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口”  ,强调“次”由呼吸不畅的症状引起,并将金文字形中“口”  加“人”  构成的“欠”  ,写成“气”  加“人”  构成的  。 造字本义:动词,身体欠安,打喷嚏。隶书  则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气”  简化为“勹”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次,行旅中停滞不前,也表示物品的做工不精。字形采用“欠”作边旁,“二”作声旁。
变: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    ( 变,“戀”,誓言相爱)   ( 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简化成“又”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  简化成“亦”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變,更也。从攴,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变,更改。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见:見,甲骨文    ( 目,用眼看)   ( 人,人类),表示人眼的动作。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见”  ,依据草书字形  ,局部简化。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形:形,籀文    ( “井”的变形,矿井)   ( 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   ( 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    ( 幵,“研”的省略,研磨)   ( 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  。 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  (研)写成“开”  。“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无:无,篆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  字上加一横  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 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兀”  写成  。“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古籍多以“無”代替“无”。《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间:“間”与“閒”同源,后分化。閒,金文    ( 門,借代家居)   ( “夕”或“月”),表示月明之夜,居家而无所事事。篆文  、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农业时代,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觉和劳作,是时间的两大形态,因此夜而不寐、醒而不作的月明之夜,就成了难得的放松自在的时光片断,在这个宝贵的时光片断里,可以无所事事而坦然。“当“閒”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之后,俗体隶书  用“日”  代替“月”  另造“間”代替,表示时光片断。 造字本义:名词,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间”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古籍常以“閒”代替“間”。《汉字简化方案》用“間”合并代替“閒”。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閒,隙也。从门,从月。 ,古文閒。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间,缝隙。字形采用“门、月”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閒”字。
审:“宷”是“審”的本字;“审”是“審”的异体字。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番”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宷,金文    ( 宀,密室)   ( 米,是“釆”误写,即“番”,古西北少数民族),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口”  (问讯),或金文  加“曰”  (说明),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  (问讯)或“曰”  (说明),同时用“番”  (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  。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  ,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  (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  ,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宷,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審,篆文宷从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宷,知悉。详知详察。字形采用“宀、釆”会义。“審”,这是篆文写法的“宷”字,采用“番”作声旁 。
明:明,甲骨文    ( 日,太阳)   ( 月亮),表示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古人以为月亮在夜里发光)。有的甲骨文    ( 月亮)   ( 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 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朙,日月照耀。字形由“月、囧”会义。所有与“朙”有关的字,都采用“朙”作边旁。
威:威,金文    ( 戌,刑具)   ( 女,女子),表示对女子施刑。有的金文  将“戌”  简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威,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告威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威,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戌”会义。汉朝的律法中曾提及“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可:“可”是“哥”、“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可,甲骨文    ( 似竽的乐器)   ( 口,发声),表示和着音乐唱歌。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竽形  写成”丁“  。当“可”的“吹笙唱歌”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可”,另造“哥”代替,表示对唱。当“哥”本义消失之后,金文再加“言”(倾诉)另造“謌”代替,或者篆文再加“欠”(撮口而吹),另造“歌”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可,肎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可,肯,同意。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分:“八”是“分”的本字。八,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由左右相背的两个方向的笔画组成,表示切分。当“八”的“切分”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刀”  另造“分”代替,强调用刀具切割。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八”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分,切开。字形采用“八、刀”会义,执刀用来将物体切分开。
2、翻译 所以,必定跟随使用体力负重劳作,发出倡议必定以言论相呼应。用手指在液体或流体里搅动的力量就能搅动对方的全部的用手比画的意思,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和身体欠安打喷嚏,使用体力负重劳作违背誓言中断恋情睁着眼睛看突出显示的图案,没有能行动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生火煮食聚众漫谈的时光。从高呼倡议反复说服他人推行某项主张及言论相呼中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用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睁着眼睛看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使用体力负重劳作更改为将空间照亮所以盛大的威势可以分发出去。
3、心得 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内实坚,以镒称铢的表现为动者必随,唱者必和。对方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4、背诵 已经发企业微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