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1-2-6 22:43 编辑
第28天 20210206 安礼章第六 (7)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一、查字证音 根: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跟”(足底)的省略。跟,篆文  (木,树) (艮,即“跟”,脚底),表示树的脚跟,比喻树木长在地下、使之“站稳”的部分。造字本义:名词,比喻草木长在地下、使树木牢牢挺立的营养器官。隶书 简化了“艮” 的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根,木株也。从木,艮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根,树的地株。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艮”作声旁。
枯: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岁月长久。枯,古鈢  (木,树) (古,古老),树木老化。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经年老树丧失生机,自然衰萎。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枯,槀也。从木,古聲。《夏書》曰:“唯箘輅枯。”木名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枯,枯槁。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夏书》上说:“唯有箘竹、簵竹和枯木”,枯,树名。
枝:“支”是“枝”的本字。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一种主干轻而有韧性的植物。支,籀文  (“竹”的上下结构写法,像断开的竹子) (又,抓),表示从整根竹子中截取一段作为拄杖。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结构,而产生重量轻、韧性强的特点,适宜作山野路途的临时柱杖,撑持身体,平衡重心,以减轻崎岖山路上上下下时的腰膝负担。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 中下端的半个“竹” 。当“支”的“竹杖、竹条”义项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 另造“枝”代替,表示手握树枝拄地。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杖撑持身体,平衡重心。隶书 淡去了树枝、竹枝的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支”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枝,木别生條也。从木,支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枝,树干之外另生的旁条。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支”作声旁。
朽:“朽”是“朽”的异体字。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兮”的省略,表示叹息。朽,篆文  (歺,枯骨,借代死亡) (丂,即“兮”,叹息),表示衰老枯萎,不久于世,自怜自叹。篆文异体字“朽” 用“木” 代替“歺” ,表示树木枯萎,丧失生机。造字本义:动词,老树枯萎、腐烂。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朽”代替“朽”。《汉字简化方案》也用“朽”合并代替“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㱙,腐也。从歹,丂聲。朽,或从木。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㱙,尸体腐烂。字形采用“歹”作边旁,采用“丂”作声旁。朽,这是“㱙”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
困:困,甲骨文  (囗,石砌的花池) (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  (止,阻止、限制) (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古文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困,旧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木”在“囗”中。 ,是古文写法的“困”。
国:“或”是“國”和“域”的本字。“国”和“囯”是“國”的异体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郭” 的省略,表示外围护墙上有武力守卫的城邑 。或,甲骨文  (戈,军事武力) (囗,即“郭”的省略,城邑),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当“或”的“城邑、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 在城邑“囗” 四周加边界指事符号 ,表示四周有明确军事边界的武力领地。有的金文 用“囗” (城郭,武力守卫的护墙)代替表示边界的 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北齐的俗体楷书“国”另造会义字:  (囗,城郭) (“王”字加一点指事符号,代表最高统治者),表示帝王统治的领地。造字本义:名词,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国” 采用北齐时代俗体楷书字形。古籍多以“國”合并代替“国”和“囯”。《汉字简化方案》用“国”合并代替“國”和“囯”。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國,邦也。从囗,从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国,诸候受封之地。字形采用“囗、或”会义。
残: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肢解切割、析骨剔肉。殘,篆文  (歹,肢解切割、析骨剔肉) (戔,相互武力拼杀),表示武力拼杀,置对方于死地。造字本义:动词,为争夺利益,武力拼杀,置对方于死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歹”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戔”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 写成“戋”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殘,賊也。从歺,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残,残害。字形采用“歹”作边旁,采用“戋”作声旁。
与:与,篆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匕” (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动词,用食勺为别人添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与”合并代替“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与,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与,赐予。“一”、“勺”会义成“与”字。这个字与“與”字含义相同。
覆: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金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罩盖状的 写成“西”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字形采用“襾”作边旁,采用“復”作声旁。
车:車,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某种器械两边各有一个轮子 ,中间是“甲”形的箱体 ,表示保护性的设备,人在箱体中可以避免受到攻击。推测最早的“車”是为战争发明的,用于步兵对阵中创造特殊的攻防优势:利用牛马等力畜强的大暴发力和持久的耐力,“车”可以快速进入和脱离敌方阵地,加上“车”的箱体提供某种“装甲”保护,手持戈戟的“车箱战士”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步兵,大大提高攻击威力和防御效果。到春秋战国时代,“车”在大型车战中已成为胜负关键。正是战争的强大驱动力使战车迅速进化成民用的运输、交通工具。有的甲骨文 加轭具 ,表示依靠畜力拉动。有的甲骨文 省略箱体 也省略轭具 ,突出“车”的“转轮”特征。金文字形多样化,有的金文 、 强调轭具 、 ;有的金文 在甲骨文简体字形 基础上继续简化,以一轮代两轮。籀文 加“戈” ,字形像两辆武装战车 、 戈戟相接。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车” ,利用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正体楷书字形中“田”所表示的“輪”形消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車,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从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车,是古代对舆、轮的总称,即对名词的“车箱”、动词的“转动”都叫“车”。据说车是夏后时代叫奚仲的人创造的。字形像车的形状。 所有与车相关的字,都采用“车”作边旁。
同:同,甲骨文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同,合會也。从 ,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同,会合。字形采用“ 、口”会义。
轨:軌,金文  (車,炮车) (九,手臂)。古代战车没有动力,靠马力或手工驱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车轴,手工驱车的部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 简化成“车”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軌,車徹也。从車,九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轨,车轮辗压的痕迹。字形采用“车”作边旁,“九”作声旁。
倾:“頃”是“傾”的本字。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頸”的省略。頃 ,金文  (人,当事人) (頁,是“頸”的省略,颈脖),表示向前倾斜着脖子,以便耳目接近关注目标。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当“頃”的“向前倾斜颈脖”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傾”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所关注的目标对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倾”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古籍多以“傾”代替“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傾,仄也。从人,从頃,頃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倾,歪着头。字形采用“人、顷”会义,“顷”也作声旁。
亡:亡,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 将误将反写的“人” 写成“匕”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的 ,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 变形,将“人”形 写成一点一横的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亡,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屬皆从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亡,逃跑。字形采用“入、∟”会义。所有与亡相关的字,都采用“亡”作边旁。
事:“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 是“中”的繁体甲骨文 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 将旗帜状的 简化成“干”状 ,将 简化成 ,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 则将 进一步简化成“中”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事,職也。从史,之省聲。,古文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事”。
灭:烕,金文  (戌,代表战乱) (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当“烕”的“摧毁集体生命”本义消失后,篆文 在“戌” (兵灾)、“火” (火灾)基础上,再加“水” (洪灾),另造“滅”代替,表示洪灾、火灾等“天灾”与兵灾等“人祸”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动词,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灭”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 的“戌 、火 ”组合,拆解成“戊 、一 、火 ”的组合,并省去“水” 和“戊” ,写成“火” 加“一” 的指事字 ,表示“火灾”摧毁生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滅,盡也。从水,烕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灭,全毁,无一幸存。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烕”作声旁。
见:見,甲骨文  (目,用眼看) (人,人类),表示人眼的动作。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见” ,依据草书字形 ,局部简化。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已:“已”与“了”同源,篆文写作 ,与胎儿 的头部位置相反,表示出生了的胎儿——胎儿头朝下,胎儿出生后头朝上。造字本义:动词,胎儿出生了。 失:失,金文 在手“手” 上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手未抓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未抓牢而丢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失,縱也。从手,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失,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乙”作声旁。
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慎,金文  (心,态度) (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竖心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真”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慎,謹也。从心,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慎,谨严小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
将:“将”与“酱”同源,后分化。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卧床。将,甲骨文  (爿,卧床) (两个“又”,两只手),表示双手忙碌,照顾卧床的老弱病伤者。金文 省去双手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爿” (床)写成“疒” ,并加“酉” (酒),表示用美酒侍候“病人”。诅楚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加“月” (肉),表示用香肉等高级食物侍候“病人”。篆文 基本承续诅楚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酒肉美食侍候卧床的老弱病伤者。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将”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的“月” 写成“夕” 。当“将” 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夕” (肉食)、加“鼎” (盛器)另造“酱”代替,表示放在盛器里的豆麦等食物加肉加酒后发酵成的糊状营养食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將,帥也。从寸,酱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将,军队最高统帅。字形采用“寸”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酉”的“酱”作声旁。
恶:惡,篆文  (亞,位居第二的) (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恶”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亞” 简化成“亚”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惡,過也。从心,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恶,罪过。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亚”作声旁。
其:“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 ,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 而成,是“箕”的本字。简体金文 、简体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甲骨文 加“廾”写成会义字:  (竹制盛具) (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持簸箕,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簸箕 上方飘飞的皮壳糠屑。繁体金文 误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廾” 连写成“丌” 。有的繁体金文 误将本该写成“廾” 写成一横两点的 。繁体篆文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竹框“ ” 、与“廾”字 上部的一横 所构成的 ,连写成 ,导致字形费解。当“其”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筐”另造“箕”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箕,簸也。从竹、 ,象形,下其丌也。 ,古文箕省。其,籀文箕。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其,箕簸。字形采用“竹、 ”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 ,古文的写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写法的“箕”字。
迹: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刺、戳。迹,金文  (辵,行走) (朿,刺、戳),表示行走时脚戳地面。篆文 写成“辵”形、“亦”声的形声字“迹”。篆文异体字  (足,脚印) (责,“積”的省略,累积),表示脚印所构成的行踪留痕。造字本义:名词,行走时戳印在地上的脚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跡,步處也。从辵,亦聲。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迹,步子踩过留下印痕的地方。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亦”作声旁。蹟,这是“迹”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足、責”会义。 ,这 是籀文写法的“迹”字,字形采用“朿”作声旁。
须:“須”是“鬚”的本字。須,甲骨文  (人,成年男子) (像下巴) (彡,毛发),表示长在下巴上的毛发。有的甲骨文 将“人” 与下巴上的毛发 分写。金文 以“面” 代甲骨文的下巴形象 ,表示“須”为长在面部的毛发。有的金文 写成“页” 、“彡” 会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敬重自生自长的毛发,所以两腮和下巴粗茂的毛发便成了男子的非有不可的标志。造字本义:名词,男子两腮和下巴标志性的毛发。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须”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古籍多以“須”代替“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須,面毛也。从頁,从彡。凡須之屬皆从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须,长在脸上的毛。字形采用“页、彡”会义。所有与须相关的字,都采用“须”作边旁。
避: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杀头。避,甲骨文  (彳,行进) (辟,杀头),表示为躲死难而逃亡。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辵” 。造字本义:动词,为躲刑戳或战乱而逃离是非之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避,回也。从辵,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避,迂迴绕开。字形采用“辵”作边旁,“辟”作声旁。
之: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脚踏大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隶书 严重变形。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边旁。
畏: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巫师扮演的邪魔妖怪。畏,甲骨文  (爪,抓持) (田,是“鬼”的省略,鬼面具),表示巫师手持面具化装。有的甲骨文  (卜,神杖) (头戴鬼面具的巫师),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表演降神仪式。有的甲骨文 将神杖“卜” 写成 。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诅楚文 将“人” 写成 ,将“卜” 写成“爪”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鬼头”的“由” 写成“田”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导致“爪”形消失,“人”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畏,惡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畏,厌恶。字形采用“甶”和省略式的“虎”会义。“畏”字像怪物长着鬼头,张着虎爪,形象可怖。
危:危,甲骨文  (像悬崖) (像坠石),表示悬崖坠石。有的甲骨文 、 将坠石形象 繁化为 、 。金文另造会义字:  (人,……) (厂,崖岩) (巳,即“人”的变形),表示人在崖顶,担心坠崖;人在崖下,担心坠石。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高崖或崖下而害怕,担心自身坠崖或坠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巳”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危,在高而懼也。从厃,自卪止之。凡危之屬皆从危。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危,人在高处而恐惧。字形采用“厃”作边旁,表示自卪履高而止。所有与危相关的字,都采用“危”作边旁。
安:安,繁体甲骨文  (宀,新房) (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 ,忧伤落泪 。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 省去“三点水” (眼泪),将 写成“女” 。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存: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  (“才”的变形,居所) (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子” 写成 。“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存,恤問也。从子,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存,体恤而关切。字形采用“子”作边旁,采用“才”作声旁。
二、翻译 字译: 根枯枝朽 草木长在地下、使树木牢牢挺立的营养器官;经年老树丧失生机,自然衰萎;用木杖撑持身体,平衡重心;老树枯萎、腐烂。 人困国残 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为争夺利益,武力拼杀,置对方于死地。 与覆车同轨者倾 用食勺为别人添食;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手工驱车的部位;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关注的目标对象。 与亡国同事者灭 用食勺为别人添食;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 见已失者慎将失 睁着眼睛看;胎儿出生了;手未抓牢而丢落;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用酒肉美食侍候卧床的老弱病伤者;手未抓牢而丢落。 恶其迹者须避之 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行走时戳印在地上的脚印;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男子两腮和下巴标志性的毛发;为躲刑戳或战乱而逃离是非之地;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畏危者安 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人在高崖或崖下而害怕,担心自身坠崖或坠石;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 畏亡者存 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
三、心得体会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人民是国家的根,根枯了枝就会腐朽,国也就将置于死地了。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才足以鉴古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创业容易,守业难。居安思危。
四、吟诵 发至企业微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