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第二十七天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1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号指挥。領,籀文  (令,发号指挥) (众,人群、部队),表示指挥部队。篆文  (令,发号指挥) (頁,头脑),表示下令指挥的军队首脑。造字本义:名词,发号施令的头脑,即指挥首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写成“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領,項也。从頁,令聲。 2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巫师用神鼎祭祀占卜。顛,篆文  (真,巫师用神鼎祭祀占卜) (頁,头部),表示占上时向祭鼎跪拜。造字本义:动词,巫师头部着地,向祭鼎反复地磕头跪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真”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颠”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顛,頂也。从頁,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颠,头顶。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 3主”是“柱”的本字。主,金文  (宀,房屋) (才,房柱房梁),表示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主,篆文  (是 的变形,即没有根的“木”,表示支撑横梁的房柱) (土,地基),表示立在地基上的房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另造“柱”代替,造字本义:名词,支撑房屋框架的木桩。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将篆文字形中的“主”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柱,楹也。从木,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柱,厅堂前的大柱。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主”作声旁。 4弱  ,两“弓”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像须发,表示年长或衰老。弱,篆文  在  各加  ,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的弓弩在使用很久之后失去弹力。 造字本义:形容词,强弓寿命已到,缺乏力量。隶书  省去其中一撇。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  写成  。 5辅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圃”的省略,表示有栅篱保护的园子。輔,金文  (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甫,即“圃”的省略,有栅篱保护的园子),表示车上的护栏。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马车座位旁边的护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甫”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辅”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 简化成“车” 。附 6弱 ,两“弓”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像须发,表示年长或衰老。弱,篆文 在 各加 ,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的弓弩在使用很久之后失去弹力。造字本义:形容词,强弓寿命已到,缺乏力量。隶书 省去其中一撇。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弱,橈也。上象橈曲,彡象毛氂橈弱也。弱物并,故从二。 7倾“ 頃” 是“ 傾” 的本字。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頸” 的省略。頃 ,金文  (人,当事人) (頁,是“頸”的省略,颈脖),表示向前倾斜着脖子,以便耳目接近关注目标。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人” 写成“ 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 頁” 写成 。当“ 頃” 的“ 向前倾斜颈脖” 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 人” 另造“ 傾” 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所关注的目标对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倾”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古籍多以“傾”代替“頃” 8寒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家具。寒,甲骨文  (身,人体) (茻,草堆) (爿,床),像一个人 睡在铺满草蓐 的床 上,表示天气凄冷肃杀。有的甲骨文 用“宀” (卧室)代替“爿” (床),用“人” 代替“身” ,用四点指事符号 代替三个“屮” 。金文 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宀,卧室) (茻,草蓐) (人,睡眠者) (夕,夜晚) (“二”是“仌”即“冰”的变形),表示结冰天气的夜晚,睡觉时用草蓐保温。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夕” (夜晚),并将金文字形中的“二” 写成“仌” (冰),明确“结冰天气”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在结冰的冷天夜晚,睡觉时用草褥保暖。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茻” 的四个“屮”草写成“井”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大” ,将篆文字形中的“仌” (冰)简化成“两点水” 。古人认为“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寒,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9隳 “队”是“坠”的本字;“坠”又是“隋”和“墮”的本字;而“隳”是“隋”和“墮”的异体字。队,甲骨文  (阜,石阶,代山崖) (倒写的“子”,头朝下掉落),表示小孩从山崖坠落。有的甲骨文 用倒写的“人” (头朝下坠落)代替倒写的“子” (坠落的孩童),表示大人从山崖坠落。远古山民将夭折的婴孩和死去的成人从山崖抛入深谷,即原始的抛葬式天葬。晋人歌吟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正是这种葬俗。金文“坠” 在“队” 的字形基础上加 (像被包裹、捆绑的尸体)、加“土” (埋),表明抛葬风俗后期发展成土葬。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 中倒写的“人” 写成“又” ,同时加“月” (肉,借代躯体)另造“隋”,表示抛葬坠谷的尸体。篆文 误将早期篆文字形 中的“土” 写成“工” ,导致“隋”的本义线索隐晦。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 再加 另造“隳”代替“隋”。隳,楷书  (隋,抛葬) (“隳”的变形,长须飘逸的老人——参见“参、珍”),表示抛葬老人。造字本义:动词,远古先民将死去的老人从山崖抛入深谷,即原始的抛葬式天葬。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人君无能,领导无方,再带领一群更无能的人,行事之前都不观察手下的人能否干事,就开始干 ,这就是走不视地。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贤人越强,国家越强。如果君子贤明,他想招纳天下贤士和辅助自己治国安邦,国家的治理和人才的贤能高度息息相关,士强国强,士弱国弱。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如果君主的做法寒了天下士人的心,他们就会隐而不士,不去辅助自己的君主。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如果社稷要崩溃的话,是因为辅助君主的大臣们先崩坏了。国家体系崩溃,这个国家就要失政,在乱政的状态下,民力民材很快就会被耗光,等民力民材都耗光了,百姓疲弊,这个国家离衰亡也就不远了。 心得:足寒伤心,人怨伤家。从根本处入手保护自己,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