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陈慧Michelle

陈慧Michelle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1113
原文: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这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 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心得:
上篇:观天道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这圣人。
中篇:执天道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 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操作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 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1: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4 23:33 编辑

第七天1114
原文: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查字:
愚: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愚,金文禺,像手持面具心,困惑),表示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困惑。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钝为“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愚,戇也。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愚,痴顽。字形采用“心、禺”会义。禺,属猴类,为兽中顽愚的动物。


人: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以:㠯”是“以”的本字;“以”是“似”的本字。㠯,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金文“㠯”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㠯”有所变形。当“㠯”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代替:倒写的“巳”,新生儿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篆文“以”将甲骨文字形中“巳”和“人”相连的,分离成“㠯”和“人”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㠯”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古籍多以“以”代替“㠯”。当“以”引申为虚词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似”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㠯,用也,从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㠯,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天:天,甲骨文口,即“日”的简写,太阳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大”写成“夫”。有的甲骨文用“上”代替“日”:上,与地相对的空间大,成年人),表示在人的头顶之上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上”和“大”混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简写成“一”。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地:地,金文字形与“坠”同源。地,金文阜,用于抛葬的山崖倒写的“人”,被抛葬的死者被捆绑的“人”,表示包裹尸体又,抓持,抛掷土,深坑),表示远古时代用于抛葬的深谷深坑。客家方言至今仍称“墓”为“地”,称“扫墓”为“告地”。籀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彖”(猪)。有的籀文山,山岩水,水泽土,土壤),表示由山水田园构成的广大空间。篆文土,墓穴也,即“它”,虫蛇),表示虫蛇赖以穴居的墓穴。造字本义:名词,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晚期隶书将早期隶书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从土,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也”作
声旁。

文:,繁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众多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识的图画性符号,即最古老的象形汉字。简体甲骨文简化图案的线条,仅用四段交错的线条,高度概括出纷繁多样的表义图画的本质特征。远古祖先在易于长期保存的岩壁或龟甲兽骨上,刻画能表现事物形象特征的的线条、图案,用来记录战争、天象、祭祀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便传诸后世。如“”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河流岸边高崖上的麋鹿岩画(文)。金文在甲骨文的“文”形基础上加“彡”,突出刻纹的形象。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错纹的形象被淡化。汉语中“”和“”都表示字体类型,但含义有所区别:“”是用刀具刻划出来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具备较强的形象感;“”是用软笔写出来的表义符号,通常规则而抽象。因此,有“甲骨文”、“金文”之名,没有“甲骨书”、“金书”之称;有“隶书”、“楷书”之说,没有“隶文”、“楷文”之谓;而篆体符号,既有用刀刻画的也有用笔描写的,所以既可称之“篆文”,也可称之“篆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文,交错刻画的图案。字形象交叉的纹案。所有与文相关的字,都采用“文”作边旁。


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民居、作坊。理,篆文王,玉里,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动词,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理,加工玉石。字形采用“玉”作边旁,采用“里”作声旁。


圣:圣,甲骨文共,供奉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简化成。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字形采用“土、又”会义。


我:我,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我,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有的说,“我”是顷顿。字形采用“戈、”会义。,有的说这是古文的“垂”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古
文的“殺”字。所有与我相关的字,都采用“我”作边旁。

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行进。,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趾)写成。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将籀文字形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抓持),表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趾)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时”,依据草书字形删减字件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時,四時也。从日,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时,四季。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寺”作声旁。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和三点血滴连写成“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勿”写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半”。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物,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万物之数,起于牵牛,因此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勿”作声旁。


哲: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将物体一分为二。,金文折,一分为二心,态度),表示折中态度,不在大千无限中偏执于极端。有的金文加“目”(看法),表示折中看法。有的金文用“言”(话语、观点)代替“心”和“目”,表示折中观点。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折”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有的篆文用“日”(疑为“曰”的误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言”。有的篆文把“曰”写成“口”,强调表达折中观点。造字本义:动词,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折”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哲,知也。从口,折聲。悊,哲或從心。嚞,古文哲从三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哲,有知性,智慧。字形采用“口”作边旁,“折”作声旁。悊,有的“哲”字采用“心”作边旁。嚞,这是古文写法的 “哲”,采用
三个“吉”会义。

翻译:
字译: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 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神奇完美的土地神,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 杀牛 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心得:
观天地之表象,但不知天地之机的不能称之为圣人,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5: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5 21:11 编辑

第五周
第一天1115
原文: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查字:
人: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以:㠯”是“以”的本字;“以”是“似”的本字。㠯,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金文“㠯”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㠯”有所变形。当“㠯”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代替:倒写的“巳”,新生儿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篆文“以”将甲骨文字形中“巳”和“人”相连的,分离成“㠯”和“人”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㠯”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古籍多以“以”代替“㠯”。当“以”引申为虚词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似”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㠯,用也,从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㠯,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愚: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愚,金文禺,像手持面具心,困惑),表示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困惑。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钝为“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愚,戇也。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愚,痴顽。字形采用“心、禺”会义。禺,属猴类,为兽中顽愚的动物。


虞: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娱”的本字,表示嬉戏娱乐。虞,金文虍,虎头面具吴,即“娱”),表示戴着虎头面具娱乐。有的金文将虎头写成。在古代,老虎对人生安全是一大威胁,打虎除害,是值得欢庆的快事。造字本义:动词,打虎得胜后,戴着虎面具,表演打虎的歌舞。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虎头写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从虍吳聲。《詩》曰:“于嗟乎,騶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虞,驺虞。白底黑纹的罕见老虎,尾巴长于身体。虞虎是仁慈的野兽,只吃自然死亡动物、不主动杀生捕食。字形采用“虍”作边旁,“吴”
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啊哟哟,真不愧是驺虞啊。”

圣:圣,甲骨文共,供奉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简化成。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字形采用“土、又”会义。


我:我,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我,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有的说,“我”是顷顿。字形采用“戈、”会义。,有的说这是古文的“垂”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古
文的“殺”字。所有与我相关的字,都采用“我”作边旁。

不: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隶化后楷书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不,鸟向上飞翔不降落。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好比是天。字形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所有与不相关的字,都采用“不”作边旁。


翻译:
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 打虎得胜后,戴着虎面具,表演打虎的歌舞 神奇完美的土地神 ,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 打虎得胜后,戴着虎面具,表演打虎的歌舞 神奇完美的土地神。
心得:
理解了变易之道,才能对未来有判断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6 21:50 编辑

第二天1116
原文: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查字:
人: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以:㠯”是“以”的本字;“以”是“似”的本字。㠯,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金文“㠯”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㠯”有所变形。当“㠯”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代替:倒写的“巳”,新生儿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篆文“以”将甲骨文字形中“巳”和“人”相连的,分离成“㠯”和“人”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㠯”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古籍多以“以”代替“㠯”。当“以”引申为虚词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似”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㠯,用也,从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㠯,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奇:奇”是“骑”的本字。奇,甲骨文大,成人马,力畜),表示一个人两腿跨坐在马的背上。有的甲骨文将马的形象简化成。篆文大,成人可,即),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大”与下部“可”字上部的一横连写成“立”。简体楷书恢复篆文字形上“大”下“可”的结构。当“奇”的“骑马”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马”另造“骑”代替。“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罕见的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奇,異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采用“大、可”会义。


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建筑时装沙运土的竹制盛具。,金文口,即,时间箕,建筑时装沙运土的工具),表示建筑工时。有的金文颠倒上下结构,并以代“口”,明确“期“时日”含义。有的金文写成左右结构,并将金文字形中的“日”改成“,表示三十天一轮的循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建筑所用工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期,會也。从月,其聲。期,古文期从日、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期,两个时间点相重合。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其”作声旁。“期”字,古文字形采用“日、丌”会义。


圣:圣,甲骨文共,供奉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简化成。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字形采用“土、又”会义。


我:我,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我,当事人对自己的称谓。有的说,“我”是顷顿。字形采用“戈、”会义。,有的说这是古文的“垂”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古
文的“殺”字。所有与我相关的字,都采用“我”作边旁。

不: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隶化后楷书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不,鸟向上飞翔不降落。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好比是天。字形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所有与不相关的字,都采用“不”作边旁。

翻译:
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骑马代步 建筑所用工时 神奇完美的土地 ,神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骑马代步 建筑所用工时 神奇完美的土地。

体会:
圣人的有效修炼的方法,与前面的两句相结合,圣人是真正懂得天地之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9: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7 21:37 编辑

第三天1117
原文: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查字:
故:故,金文古,作古,即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击杀老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曰:曰,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口”的上方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开口说话。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表示说话动作的指事符号。隶书则写成与“日”相似的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曰,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凡曰之屬皆从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曰,措词,正式表达。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乙”作声旁。也像口气外出的样子。所有与曰相关的字,都采用“曰”作边旁。


沉:“沉”是“沈”的异体字。沈(chén),甲骨文川,河水倒写的“牛”,头朝下的牛),表示将牛羊牲畜投入河湖来祭奉水神,以求河川安顺无患。有的甲骨文将倒写的“牛”改写成。有的甲骨文用两个“羊”代替“牛”,表示将众多牛羊牲畜投河祭奉河神。金文水,河川冘,即“方”,流放重刑罪犯),表示用死刑犯代替牲畜祭奉河神。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将牛羊牲畜或死刑犯投入河湖作活祭,祈求免于洪患水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冘”写成。楷书异体字“沉”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冘”写成“冗”。作为动词,古籍多以“沉”代替“沈”;而“沈”只作为姓氏地名使用。
“沈”合并“瀋”之后,“沈”不读它原有读音 chén,而转读被合并字“瀋”的读音 shěn,这是合并过程发生 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沈(chén),陵上滈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也。  

附二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沈(chén),山巅上的洼地积水。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冘”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沈”是污浊的秽物。


水:水,甲骨文像峭壁上落下的液滴。有的甲骨文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像山涧造字本义:名词,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崎岖岩壁的形象淡化为流动的曲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表示岩壁的折线简化成一竖,将篆文字形中的四点液滴形状连写成,泉流的象形特征由此消失。在甲骨文中,动态的流水一般写作纵向的,静止或漫流的水通常写作横向的(参见“昔”、“益”)。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从水。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水,平度的标准。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属性。字形像众水同流,中间的一竖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阳气息。所有与水相关的字,都采用
“水”作边旁。

入:入,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盒盖向下,表示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写成屋形的“宀”。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隶书有所变形,写成“反人”的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入,进到内部。字形像什么东西一齐从上面落下的样子。所有与入相关的字,都采用“入”作边旁。


火:火,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有的甲骨文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火堆主焰写成“人”形,字形与篆文的“山”相似。造字本义:名词,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墙盘中“幽”字局部的“火”承续甲骨文字形。令鼎中“炎”字局部的“火”在三峰焰形的基础上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热焰周围闪烁的星光。拍庶父簋中“庶'”字局部的“火”将三峰的焰形简化成“人”形的一峰形状,将表示闪烁星光的两点指事符号写成撇和捺,至此,“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才明显区别开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四点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所有与火相关的字,都采用“火”作边旁。


自:“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有的金文将两侧鼻翼连写成封闭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取:取,甲骨文耳朵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写成明确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取,捕杀。字形采用“又、耳”会义。《周礼》上说:“获胜者割下敌人的左耳。”《司马法》上说:“载献聝。”聝,就是耳朵。


灭:烕,金文戌,代表战乱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当“烕”的“摧毁集体生命”本义消失后,篆文在“戌”(兵灾)、“火”(火灾)基础上,再加“水”(洪灾),另造“滅”代替,表示洪灾、火灾等“天灾”与兵灾等“人祸”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动词,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灭”,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戌、火”组合,拆解成“戊、一、火”的组合,并省去“水”和“戊”,写成“火”加“一”的指事字,表示“火灾”摧毁生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滅,盡也。从水,烕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灭,全毁,无一幸存。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烕”作声旁。


亡:亡,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将误将反写的“人”写成“匕”。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写成折笔的,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变形,将“人”形写成一点一横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亡,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屬皆从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亡,逃跑。字形采用“入、∟”会义。所有与亡相关的字,都采用“亡”作边旁。


翻译:
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 开口说话:将牛羊牲畜或死刑犯投入河湖作活祭,祈求免于洪患水灾 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 收存物品,加盖封藏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 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 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
体会:
人如不能行圣人之道,则自取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2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8 23:22 编辑

第四天 1118
原文: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查字:
自:的本字。自,甲骨文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有的金文将两侧鼻翼连写成封闭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然: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月,兽肉犬,代表狩猎火,烧烤),表示烧烤猎物。有的金文将“火”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在远古时代,烤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然,燒也。从火,肰聲。䕼,或从艸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然,烧烤。字形采用“火”作边旁,“肰”声旁。䕼,这是“然”的异体字,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難”作声旁。


之: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楷书承续隶书字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作边旁。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又”(抓)、“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静:”和“”是“”的异体字;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爭”写成俗体楷书“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靜,審也。从青,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故:故,金文古,作古,即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击杀老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天:天,甲骨文口,即“日”的简写,太阳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大”写成“夫”。有的甲骨文用“上”代替“日”:上,与地相对的空间大,成年人),表示在人的头顶之上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上”和“大”混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简写成“一”。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地:地,金文字形与“坠”同源。地,金文阜,用于抛葬的山崖倒写的“人”,被抛葬的死者被捆绑的“人”,表示包裹尸体又,抓持,抛掷土,深坑),表示远古时代用于抛葬的深谷深坑。客家方言至今仍称“墓”为“地”,称“扫墓”为“告地”。籀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彖”(猪)。有的籀文山,山岩水,水泽土,土壤),表示由山水田园构成的广大空间。篆文土,墓穴也,即“它”,虫蛇),表示虫蛇赖以穴居的墓穴。造字本义:名词,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晚期隶书将早期隶书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从土,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也”作
声旁。

万:“万”是民间代替笔画繁复字形“萬”的俗体字。“万”是特殊指事字,是特殊指事字“”的孪生字。千,甲骨文在“人”的小腿部位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不停地行走位移,当“千”引申出数词“一百的十倍数”后,字形由“迁”字代替。万,甲骨文在“人”的头顶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超越“千”(迁)的极限,即在造字时代的中原祖先眼里,向东有海涯,向西却有无尽的路途,西域之西,还有遥远的西域。据古籍记载,“万”姓为周代天子对进贡匈奴的赐姓。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永远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楷书承续金文字形。大约秦汉时期民间用“万”引申出数词含义,代替“萬”表示一千的十倍数。“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百”是不断地说(白);“千”是不断地走(迁);“万”是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億”是无限地憧憬(亿)。《汉字简化方案》用“万”合并代替笔画繁复的“萬”。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和三点血滴连写成“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勿”写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半”。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物,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万物之数,起于牵牛,因此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勿”作声旁。


生:生,甲骨文是指事字,在草叶(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成为会义字:屮,新芽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隶书将篆文上部的简化成,失去植物嫩叶萌发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从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生,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所有与生相关的字,都采用“生”作边旁。


翻译:
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 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 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清除污染,使之纯洁,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生命 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 永远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杀牛 草木破土萌发。
体会:
回归到人最初的本性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8: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9 23:02 编辑

第五天1119
原文: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查字:
天:天,甲骨文口,即“日”的简写,太阳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大”写成“夫”。有的甲骨文用“上”代替“日”:上,与地相对的空间大,成年人),表示在人的头顶之上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上”和“大”混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简写成“一”。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地:地,金文字形与“坠”同源。地,金文阜,用于抛葬的山崖倒写的“人”,被抛葬的死者被捆绑的“人”,表示包裹尸体又,抓持,抛掷土,深坑),表示远古时代用于抛葬的深谷深坑。客家方言至今仍称“墓”为“地”,称“扫墓”为“告地”。籀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彖”(猪)。有的籀文山,山岩水,水泽土,土壤),表示由山水田园构成的广大空间。篆文土,墓穴也,即“它”,虫蛇),表示虫蛇赖以穴居的墓穴。造字本义:名词,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晚期隶书将早期隶书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从土,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也”作
声旁。

之: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楷书承续隶书字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作边旁。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又”(抓)、“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浸:浸,甲骨文()(),表示……。像手持鞭子赶牛,牛身上的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水花溅起。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水,同时略去牛”。篆文的变形),加(又----),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将牛赶到河里洗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将篆文字形中的字形简化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濅,水。出魏郡武安,东北入呼沱水。从水,聲。,籀文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濅,河川。源出魏郡武安,向东北流入呼沱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是声旁。,是籀文的“”字。


故:故,金文古,作古,即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击杀老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天空多云、没有阳光、有雨情。金文阜,山地侌,天空多云、没有阳光),表示山地背阳、缺少阳光的北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与相对,表示没有阳光)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天空多云而没有阳光)另造会义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阴,昏暗无光。阴坡,在河川南面、山岭北面。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作边旁,采用“侌”作声旁。


阳: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耀。陽,甲骨文阜,山地昜,即“暘”,日光照射),表示受光的山坡。金文在甲骨文中“昜”(日光照射)的字形上加“彡”(光影),表示日光照射物体产生的投影。造字本义:名词,山地受光的南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阳”,以“日”代正体楷书的“易”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陽,高、明也。从,昜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阳,高而亮。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


胜:胜”是“鮏”的异体字;而“腥”是“胜”的异体字。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性”的省略或假借,表示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鮏,甲骨文自,鼻,嗅、闻鱼,水生动物),表示从生鱼嗅到的难闻气味。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用“生”(“性”的省略)代替“自”(鼻子、嗅觉),表示鱼类难闻的骚臊特性。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胜”用“肉”(动物的有机组织)代替“鱼”,强调野生动物发臊的普遍特性。有的篆文异体字“腥”用近音的“星”(xīng)代替“生”(性 xìng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鱼等野生动物发出的气味,粗浊呛鼻,恶臊难闻。“胜”被异体字“腥”代替之后,“胜”字中本该读“性”( xìng )的“生”,被误读成 shēng 。而《汉字简化方案》则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合并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胜,狗肉发出的气味。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生”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胜”是指没煮熟的腥臊生肉。


翻译:
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 从抛葬到土葬过渡的远古时代的简单墓穴 足履平地,徒步前往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将牛赶到河里洗澡,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 山地受光的南坡 鱼等野生动物发出的气味,粗浊呛鼻恶噪难闻。

心得: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7: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20 22:20 编辑

第六天1120
原文: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查字:
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天空多云、没有阳光、有雨情。金文阜,山地侌,天空多云、没有阳光),表示山地背阳、缺少阳光的北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与相对,表示没有阳光)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天空多云而没有阳光)另造会义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阴,昏暗无光。阴坡,在河川南面、山岭北面。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作边旁,采用“侌”作声旁。


阳: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耀。陽,甲骨文阜,山地昜,即“暘”,日光照射),表示受光的山坡。金文在甲骨文中“昜”(日光照射)的字形上加“彡”(光影),表示日光照射物体产生的投影。造字本义:名词,山地受光的南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阳”,以“日”代正体楷书的“易”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陽,高、明也。从,昜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阳,高而亮。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


相:相,甲骨文木,树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上为相”,表示观察瞭望;“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相,省視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注意看,
鼠有多厚的皮!”

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利器。推,金文隹,即“锥”的省略攴,持械击打),表示持锥击打。篆文手,用力隹,即“锥”的省略),表示在锥子上发力。造字本义:动词,用锥器向前撞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隹”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推,排也。从手,隹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推,用手施力使物体滑动移开。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隹”作声旁。


而:的本字。,甲骨文口,嘴巴下垂的须发),表示垂在下巴的长须。简体甲骨文“口”形简化成下唇的形状。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简化成一横,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写成。有的金文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隶书承续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彡”(毛发)另造“耏”代替。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
旁。

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金文变,“,誓言相爱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简化成“又”。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简化成“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變,更也。从攴,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变,更改。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一个头朝下入土的),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顺: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流。,甲骨文川,水流見,即“頁”,头脑,借代思虑),表示思绪舒畅。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用“心”代替“頁”,表示心情舒畅。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心情舒畅,没有郁结。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顺”,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简化成“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順,理也。从頁,从巛。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顺,梳理,使有序。字形采用“页、巛”会义。


矣: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生了的。矣,金文已,发生了的矢,箭只),表示箭已射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箭已射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矣,語已詞也。从矢,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矣,是一个表示话已说完的语气虚词。字形采用“矢”作边旁,采用“以”作声旁。


翻译:
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 山地受光的南坡 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用锥器向前撞击 下巴上的胡须 违背誓言,中断恋情 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心情舒畅,没有郁结 箭已射出。


心得:
阴阳相生互推,天地万物的变化之理都是顺理成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2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21 21:39 编辑

第七天1121
原文: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
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心得: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以愚虞圣;以奇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我:  以时物文理哲;以不愚虞圣;以不期其圣————自然之道静,在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2 19: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22 22:00 编辑

第六周
第一天1122
原文: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查字:
是:“是”是“昰”的异体字。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昰,金文日,太阳又,即“手”的变形止,即“趾”,脚),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有的金文弱化“又”的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简化成一横,将金文字形中由“又”和“止”构成的简化成“正”,表示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是夏历法则中的重要节令:夏至即入夏农忙的恰当起始日。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正”写成。隶书异体字将“正”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古籍多以“是”代替“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太阳直射。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


故:故,金文古,作古,即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击杀老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圣:圣,甲骨文共,供奉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简化成。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从土,从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字形采用“土、又”会义。


人: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再加“曰”(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知,詞也。从口,从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自:的本字。自,甲骨文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有的金文将两侧鼻翼连写成封闭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然: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月,兽肉犬,代表狩猎火,烧烤),表示烧烤猎物。有的金文将“火”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在远古时代,烤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然,燒也。从火,肰聲。䕼,或从艸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然,烧烤。字形采用“火”作边旁,“肰”声旁。䕼,这是“然”的异体字,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難”作声旁。


之: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楷书承续隶书字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作边旁。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又”(抓)、“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不: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束的“工”就成为“不”,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隶化后楷书省去隶书字形中的倒三角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不,鸟向上飞翔不降落。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好比是天。字形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所有与不相关的字,都采用“不”作边旁。


可:可”是“哥”、“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可,甲骨文似竽的乐器口,发声),表示和着音乐唱歌。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竽形写成”丁“。当“可”的“吹笙唱歌”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可”,另造“哥”代替,表示对唱。当“哥”本义消失之后,金文再加“言”(倾诉)另造“謌”代替,或者篆文再加“欠”(撮口而吹),另造“歌”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可,肎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可,肯,同意。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卫城。違,金文辵,行进卫城)。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禁止入关,劝告远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违”,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韋”简化成“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違,離也。从辵,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违,背离。“辵”作边旁,“韦”作声旁。


因:的本字。,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躺在席子上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楷书异体字(大)代。当因”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卄”另造“茵”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因,就也。从囗、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因,就近依凭。字形采用“囗、大”会义。


而:的本字。,甲骨文口,嘴巴下垂的须发),表示垂在下巴的长须。简体甲骨文“口”形简化成下唇的形状。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简化成一横,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写成。有的金文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隶书承续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彡”(毛发)另造“耏”代替。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
旁。

制:,甲骨文木,树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金文字形中的表示树木的根须旺盛,需要修剪;字形中的表示刀剪之间的枝叶碎屑。有的金文用“未”代替,表示树木的枝梢太旺盛,需要修剪。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籀文在繁茂的枝叶“未”与修剪工具“刀”之间加“彡”(碎屑),表示用刀具剪下部分枝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未”写成不知所云的,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古文制如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制,剪裁。字形采用“刀、未”会义。未,表示植物的果实已初步长成,略有滋味,末梢和新枝可以剪断了。一种说法认为,“制”是“抑
止”的意思。,古文的“制”写法如此。

至:的本字。,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板或床铺,表示站立的人,倒写的表示倒卧的人,所以至”的整个字形表示一个人倒在床上,叉腿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用“土”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明确了“地板”(地铺)的含义。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里,躺下休息。隶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写成不知云的。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另造“到”代替。篆文的“到”误将“人”写成“刀”。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古文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至,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字形用“一”作边旁,“一”好像地面。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不”,是鸟飞向高处;而“至”,则是鸟
从高处飞下来。所有与至相关的字,都采用“至”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至”。

静:”和“”是“”的异体字;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爭”写成俗体楷书“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靜,審也。从青,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律: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筆”的本字,表示书写。律,甲骨文彳,遵行聿,手执毛笔书写),表示书写在册的、人人遵行的处事准则。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行字边”写成“双人旁”,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写入法典、供人们处事遵行的条文、规则、法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律,均布也。从彳,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律,均衡广布于万物之中的真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聿”作声旁。


历:,甲骨文林,借代山野止,即“趾”,借代行进),表示穿过丛林。有的甲骨文误将两个“木”的“林”写成两个“禾”的“秝”。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厂”(石崖),表示攀崖过岭。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翻山越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厤”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楷书异体字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厤”写成“麻”。《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历”写成形、声的形声字,“千山万水走遍”的本义线索消失。古代称爬山为“歴”(历),称过河为“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歷,過也。从止,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历,经过。字形采用“止”作边旁,采用“厤”作声旁。


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刀斧砍、削。所,金文户,门窗,借代房屋斤,即“斫”的省略,用刀斧砍、削),表示伐木筑屋。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户”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斤”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木匠拉锯挥斧,筑屋造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户”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斤”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所,伐木聲也。从斤,戶聲。《诗》曰:“伐木所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所,砍伐树木的声音。字形采用“斤”作边旁,采用“户”作声旁。《诗经》有诗句唱道:“挥斧伐木,所所传响。”


能:的本字。,甲骨文像大型动物,字形突出了它的大嘴和利爪造字本义:名词,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的熊金文突出了圆头、大口利齿、利爪的特征。有的金文分离成四个字件。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写成“月”。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能”的熊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火”另造“熊”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能,熊屬。足似鹿。从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从能。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能,熊属。足形似鹿。字形采用“肉”作边旁,“㠯”作声旁。能(熊)是兽的中坚,因此称贤者为“能”;而强壮者,则称为“能杰”。所
有与能相关的字,都采用“能”作边旁。

契:的本字。,甲骨文像纵横交错的刻纹刀,刻刀),表示用刀刮刻。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加“大”(成年人),强调“为成年人的行为。造字本义:动词,古人用刀具在龟甲、兽骨上刻划记号、标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契,大約也。从大,从。《易》曰:“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契,正式的协约文件。字形采用“大、”会义。《易经》上说:“后代的圣人用书契替代它。”



翻译:
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 神奇完美的土地 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 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 足履平地,待步前往 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 禁止入关,劝告远离;躺在席子上 下巴上的胡须 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 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回到家里,躺下休息 清除污染,使之纯洁 足履平地,徒步前往 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写入法典、供人们处事遵行的条文、规则、法规 翻山越岭 木匠拉锯挥斧,筑屋造门 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的熊 古人用刀具在龟甲、兽骨上刻划记号、标志。


心得:
圣人知道自然之道不可违,至静之道就是自然之道,律历是有为,所以不能契合无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4-18 16:34 , Processed in 1.17135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