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查字正音
分威者,神之覆也。
分:“八”是“分”的本字。八,甲骨文表示切分。当“八”的“切分”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分,切开。字形采用“八、刀”会义,执刀用来将物体切分开。
威:金文(戌,刑具)(女),表示对女子施刑。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有的金文将“戌”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威,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戌”会义。汉朝的律法中曾提及“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覆: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籀文(像罩盖)(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造字本义:动词,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字形采用“襾”作边旁,采用“復”作声旁。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静: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清”的省略,表示纯净。靜,金文(青,即“清”,纯净)(爭,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造字本义:动词,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清心为“静”,无滓为“净”;“静”与“净”近义,古籍中常通用。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音,声)(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篆文(音,声)(心,情感),表示言语包含的情感。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 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 ,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意,志向。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志向。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固: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篆文对金文字形中的误写。固,金文(盾甲)(束,缠绕、捆束),表示对盾甲进行某种加强。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加强型的盾写成“古”;也就是说,“古”中的“十”其实是“甲”,“古”中的“口”,其实是捆束。造字本义:动词,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固,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字形采用“囗”作边旁,“古”作声旁。
志:本字 “志” 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 的目标。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 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合并字“誌”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目标。 誌,篆文(言,话语)(志,内心目标),表示将内心目标用书面语形式写下来。造字本义:动词,用书面语记录内心目标以备忘却。志,意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威覆盛,则内实坚;
内:内,甲骨文(冂,洞穴)(入,由外而里),表示进入洞穴。造字本义:动词,进入穴居、住处。金文明确屋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入”与屋顶连写成“人”。古人称入穴为“内”,离洞为“出”* 。内,进入。字形采用“冂”作边旁,表示从外面进到里面。
实:實,金文(宀,家)(伫物柜)(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实,富裕。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贯”作声旁。贯,代表财货宝贝。
坚: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坚,刚硬。字形采用“臤、土”会义
内实坚,则莫当;
莫:“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林莽)(日,太阳),像太阳隐没在丛林之中。造字本义:动词,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有的甲骨文将丛林改成草丛。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莫”的“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日”另造“暮”代替。隶书将“艸”误解成两只手而连写成“大” 。日在草上为“早”* ,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 。 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 ,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当: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田”。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当”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为三点加“彐”。当“當”的“遮挡”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擋”代替。当,两块田地面积相对等。字形采用“田”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
动: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动,起身作事。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重”作声旁。
势:埶(艺 yì ),疑为“執”(执 zhí )的变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拘捕罪犯。勢,篆文(埶,疑为“執”的误写,拘捕)(力,强力),表示强力拘捕。造字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势,充满权与力。
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如,甲骨文(口,应答)(女),表示女子应答。包容、顺从的“随性”是女性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在男权时代被视为女性的美德。有的甲骨文以“每”代“女”,表示“如”的“母性”特征。造字本义:动词,妇女唯唯诺诺,包容顺随。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如”由“包容顺随”引申出“往、到”含义,古人称可以到达无限将来的永恒之神为“如来”。如,依从顺随。
取:取,甲骨文(耳朵)(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取,捕杀。字形采用“又、耳”会义。《周礼》上说:“获胜者割下敌人的左耳。”《司马法》上说:“载献聝。”聝,就是耳朵。
虚:虚,金文(“虍”的变形,虎头,借代老虎)(两个“匕”,表示虎爪)(土,地域),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虚,大山丘。崐仑丘也被称为崐仑虛。古代的行政区划法是,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也叫作“虛”。字形采用“丘”作边旁,“虍”作声旁。
有:“又”是“有”的本字。又,甲骨文像手张开,有所抓持。当“又”的“持有”本义消失后,金文加“肉”另造“有”代替,突出“手持肉食”的本义。远古时代肉食是生存资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因此以“持肉”借代为“持有”。造字本义:动词,手持肉食。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传》上说:“日、月有吞食它们的日食、月食现象。”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又”作声旁。所有与“有”字有关的字,都采用“有”作边旁。
无: 本字 “无” 无,篆文在(兀,秃头)上加一横,表示,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 “兀”* 是秃顶;“无”是光头。
合并字“無” “無”与“舞”同源,至篆文分化。“無”与“舞”,甲骨文像一个人两手挥动花枝。有的甲骨文在手挥花枝的人的头上加“口”(歌唱),像祭祀者双手挥着花枝吟唱祝祷。金文将花枝与手分离,并在两束花枝上各加一个“口”。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篆文“舞”加双足“舛”写成,强调双足踢踏跳跃;篆文“無”加“亡”写成,加“亡”强调歌舞仪式的目的是祭奠战士“阵亡”。造字本义:动词,祭奠阵亡勇士。隶书变形较大,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亡”,并隐去篆文字形中的“人”形、“口”形、花枝形,并将花枝下端写成“四点底”,以致面目全非,本义线索尽失。舞蹈是肢体运动造型艺术,挥手作姿叫“舞”,辟腿跺踢叫“蹈”* 。無,没有。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無”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若:“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口”构成会义,强调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动词,女子顺从答应。若,择捡菜蔬。字形采用“艸、右”会义,“右”表示与“手”有关。另一种说法认为,“若”是“杜若”,是一种香草。
以:“以”是“似”的本字。以,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有的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写成会义字:(倒写的“巳”,新生儿)(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变形。繁体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巳”和“人”相连的,分离成和。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以,使用。
镒:形声。从金,益声。本义: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称:“爯”是“偁”本字;“稱”是“偁”的异体字。偁,甲骨文(“人”和“又”的混合,提、持)(再,用鱼笼反复捕鱼),表示用鱼笼反复捕鱼,顺心如意。在造字时代的中国古人眼里,投笼水中,不劳不守,只需临岸收笼,便可天天有鱼,此举既和平便利,又美食维生,可谓顺心如意之至,遂以“爯”或“偁”表示“顺心如意”。在“偁”的“近亲”甲骨文字形中,是调兵遣将(遣),顺心如意(偁);是放鹰(隼)捕猎,顺心如意(再);是奠基安宅(宀),顺心如意(偁);是开荒辟土,顺心如意 ;是造船行舟(舟),顺心如意(爯)。偁,有的甲骨文将伸手的人简化成“人”。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有的篆文以“禾”代“人”,表示稼穑顺心,收成如意。造字本义:形容词,用鱼笼反复捕鱼,顺心如意。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爯”大刀阔斧地简化成“尔”,导致字形面目全非。秦汉以后,“稱”字流行,而“偁”字偏废;使用中又常以“稱”假借“秤”,导致“称”的含义复杂化。《简化方案》以“稱”合并“秤”。称,秤铊。字形采用“禾”作边旁,采用“爯”作声旁。春分时节禾苗生长。时至夏至,晷景可以测度。禾叶有秒芒,秋分时节而秒叶定型。
计算法则规定:十二秒当作一分,十分当作一寸。计算重量的方法则是:十二粟子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所以各种计量等级概念都采用“禾”作边旁。
铢:(形声。从金,朱声。从“金”与货币有关。本义: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钝,不锋利 ;细微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随: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墮”的省略,表示坠崖。隨,篆文(辵,行进)(隋,“墮”的省略,坠谷),追寻坠亡者。造字本义:动词,追寻坠崖者,追踪。随,跟从。
唱:(形声。从口,昌声。“唱”字经传以“倡”为之。本义:领唱);倡导,发起;表演;唱歌;叫,呼
必:“必”是“柲”的本字。必,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戈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必,分成两极。
和: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和,金文(口,说话)(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以“言”(说话)代替“口”(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和,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挠: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搅和制陶的软泥。挠,篆文(手,搅和)(堯,搅泥制陶),造字本义:动词,用手在液体或流体里搅动。挠,扰乱。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尧”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挠”是“捄”的意思。
指: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含义、意思。指,篆文(手)(旨,意思),表示用手表达意思。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比画,用手语表达意思。指,手指。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旨作声旁。
次:次,甲骨文像一个人伸手掩口打喷嚏,像飞溅的涶沫。造字本义:动词,身体欠安,打喷嚏。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次,行旅中停滞不前,品质精劣不精。字形采用“欠”作边旁,“二”作声旁。
形:形,籀文 (“井”的变形,矿井)(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幵,“研”的省略,研磨)(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研)写成“开”。“彤”* 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能:“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像大型动物,字形突出了它的大嘴和利爪。造字本义:名词,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的熊。金文突出了圆头、大口利齿、利爪的特征。有的金文将分离成四个字件。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写成“厶”和“月”。能,熊属。足形似鹿。字形采用“肉”作边旁,“”作声旁。能(熊)是兽的中坚,因此称贤者为“能”;而强壮者,则称为“能杰”。所有与能相关的字,都采用“能”作边旁。
间:“間”与“閒”同源,后分化。閒,金文(門,借代家居)(“夕”或“月”),表示月明之夜,居家而无所事事。篆文、隶书承续金文字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农业时代,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觉和劳作,是时间的两大形态,因此夜而不寐、醒而不作的月明之夜,就成了难得的放松自在的时光片断,在这个宝贵的时光片断里,可以无所事事而坦然。造字本义:名词,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当“閒”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之后,俗体隶书用“日”代替“月”另造“間”代替,表示时光片断。间,缝隙。字形采用“门、月”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閒”字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审:(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知道,知悉;又。
见:見,甲骨文(目)(人),表示人眼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见,视,看。
变: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戀”,誓言相爱)(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变,更改。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拂意以观间。
拂: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否定。拂,篆文(手)(弗,否定),造字本义:动词,挥手表示否定,拒绝。拂,在掠过时拍击。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弗”作声旁。
观:“雚”是“觀”的本字。 雚,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的大鸟,两只大眼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見”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造字本义:动词,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观,审谛察看。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自:“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有的金文将两侧鼻翼连写成封闭的。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养: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羊群。養,甲骨文(羊)(攴,手持鞭子),表示在山地驱赶羊群。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羊)(食,喂饲料),表示圈羊喂草。造字本义:动词,放牧羊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养”依据狂草字形中“食”字下部的“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局部简化成两点,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简化成“介”。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养,供养。字形采用“食”作边旁,采用“羊”作声旁。
让己者,养人也。
让: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佐助。讓,篆文(言,许诺)(襄,佐助),表示许诺、佐助。造字本义:动词,许诺退位,协助对方获得。让,相互责难。
己:“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所有与己相关的字,都采用“己”作边旁。
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存: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才”的变形,居所)(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篆文基本承续籀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 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存,体恤而关切。
兵:兵,甲骨文(双手)(斤,斧子),字形像士卒双手持握斧子参战。造字本义:名词,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写成“斤”;将写成。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斧子“斤”替换成“干”,并加“人”,强调“兵”是作战者。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写成“斤”。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连写成。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 ; 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 。竹制武器叫“不”* ; 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 ;文治天下的叫“君”* ;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兵,军械。
亡:亡,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将误将反写的“人”写成“匕”。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写成折笔的,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亡,逃跑。
乃:“乃”是“奶”的本字。乃,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女性胸部侧视时突出的乳峰。繁体甲骨文在乳峰上再加“人”,强调女性人类的体型特征。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与乳峰形写成双乳峰形、。造字本义:名词,女子的乳房。乃,说话措词迟钝。字形像语气出口很难的样子。所有与乃相关的字,都采用“乃”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乃”字。,这是 籀文写法的“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