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铃兰

铃兰的读书笔记(千字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22: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3 22:48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2、容止若思 , 言辞安定 。

容: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的简写,即“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   (穴,岩穴)  (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写成“宀” 、“谷” 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
容,盛也。从宀、谷。 ,古文容从公。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见於肤色。——《管子 • 内业》 物有其容。——《左传 • 昭公九年》孔德之容。——《老子》(苏秦)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战国策 • 秦策一》
小结“容”:本义是远古祖先挖山洞、凿窗通风,栖身之所。引申为蕴含神情的外貌、样貌。


止:止,甲骨文 是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造字本义:脚趾。有的甲骨文 简化为线描。金文 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说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止,足也。——《广韵 • 止韵》止,停也,息也。——《广韵》
小结“止”:脚。下基也。停也。

思:篆文   (囟,脑)  (心),表示脑和心的能力。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自虑为“思”;念他为“想”
   思,容也。从心,囟聲。
小结“思”:上面是脑,下面是心,把事放在头脑和心坎。(思,和平常的印象不同啊)


       背景:(千字文精讲)《礼记•曲礼》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中国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礼记•经解篇》中才说“礼之失,烦”。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全家人都要问个遍,搞得烦文冗节就烦死人了。 “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使人恭俭庄敬,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翻译:(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把人和事装在心坎和头脑,人的容貌和行为举止,恭敬庄严,沉静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21: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5 08:24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3、笃初诚美 , 慎终宜令 。

      笃: (竹,竹笼)+(馬,代马嘴),表示给马嘴套上透气的竹笼,使马不能嚼食路边的野草,以此降低草料对马的诱惑,提高马匹的警觉与专注,以便更好地为主人服务。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给马嘴套上竹笼,让马专心于干活。
      笃,马行顿迟也。——《说文》《尔雅》曰:“笃,困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 秋水》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小结笃:本义是给马嘴套上竹笼,让马不能吃野草,专心干活。心稳稳地扎在正在进行的过程里。


      初: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服装。初,甲骨文   (大,人)  (衣,穿着),表示原始人类穿上衣服。有的甲骨文 以“人” 代“大” 。有的甲骨文 将包围结构调整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原始人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人类文明。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的“人” 写成“刀” 。隶化后,楷书 将“衣” 写成 。古人称天地初开、人类诞生之际为“元”;称原始时代人们用兽皮遮羞保暖为“初”;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
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说文
     小结初:象形的初是一个人被兽皮或衣服裹起来的样子,本义指原始人开始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文明。初的字源和人类开始穿衣服有关。--我还感觉不透衣服和文明的联系。


      诚: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实现、达到。誠,金文   (成,实现、达到)  (言,承诺),表示实现诺言。造字本义:形容词,信守诺言的,真心实意的
   (成,甲骨文   (戌,大刀,战具)  (囗,城邑),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誠,信也。从言,成聲。诚,审也。——《广韵 • 清韵》 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增韵 • 清韵》
小结诚:从言从成,言 成。说的真,说到做到。

      羊: “羊”是“祥”的本字。羊,甲骨文 像两角弯曲 、两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形 的动物。有的甲骨文 在弯角 与鼻尖 之间加一短横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突出弯曲的尖角。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的弯角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
      美: 甲骨文(像花枝或草叶)+(大,人),表示头戴花草饰物。有的甲骨文 把“大” (人)写成“夫” (成年男子束发,并用发簪固定),表示将花草饰物固定在头发上。有的甲骨文 把花草形状 写成近似于“華”(花)的 ,像花环上花草簇集的样子。造字本义:形容词,头戴花环的人,华丽,悦目,好看,漂亮。----不想采用这个说法,因为美从羊。
    美,甘也。从羊,从大。
      小结美:从羊从大。由祥而美。

      真:“真”与“贞”同源,后分化。真,金文   (卜,神杖)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贞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
      小结真:金文的真上面是卜(神杖),下面是个鼎(祭祀神器),这个场面,给人的感觉是“和天地自然神连接上了,通,这才是真的状态”
      慎:从心从真,“真”的内心姿态,庄重,庄严,严谨


终: 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 像绳子两端的绳结,表示结绳纪事,从始至终。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纟” (结绳)另造“终”代替。造字本义: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冬” 。
      终,絿丝也。——《说文》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小结终:最早的冬字,象形字,是一根绳子两头有个绳扣绳结,表示结绳纪事,从始至终。造字本义: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纟”(结绳)另造“终”代替)----看了这一小段,我感觉不只是结绳记事本身,事情和结绳紧紧相连,很同步,有始有终,打好最后那个绳结。这样查字的过程,“终”给我的感觉,不是终点一个点的感觉,是一个完整事件中的终结点,整体中的终点。

且:“且”是“刞”、“祖”和“宜”的本字。且,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肉块“夕” 上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切肉,将肉块切成均等的若干块。有的甲骨文 写成混合结构的会义字,   (夕,肉块)  (相等),进一步明确“且”是平分肉食。有的甲骨文 在肉块 的正中间位置加“等号” ,强调“平分”。在原始的共产平分时代,食物是平分的重点对象;因此平分食物精品的肉食,就成为祭祖敬神日的重要仪式。造字本义:祭祖日杀牲宰畜,族长平分肉食。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在“夕” 字上加一横表示切分的指事符号 。有的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在肉块“夕” 下面加“等号” 。有的金文 结构混合,其中的肉块“夕” 、“等号” 不易辩认。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且”的“祭祖杀牲,平分肉食”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刀”另造“刞”代替;“且”的“祭祖”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示”另造“祖”* 代替;“且”从“平分肉食”的本义中引申出“适宜、恰当”的含义,当“且”的“适宜、恰当”含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两个“夕”(肉)另造“宜”* 代替
      小结且:且的原形是夕(肉)上有一横(表示 刀),本义是祭祖杀牲,平分肉食。平分肉食引申出适宜、恰当的意思。且还有祭祖的意思
宜:“宜”与“俎”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宜,甲骨文   (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两个“夕”,两肉块),表示祭祖仪式上平分肉食。造字本义:祭祖杀牲,平分肉食。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且”的中间一横写成“等号” ,强调“平分”。有的金文 误将“且” 写成“宀” 。籀文 、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且” 。平分肉食为“宜”,独享双份或数份肉食为“多”,堆积大量肉食为“叠”。
      宜,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古文宜。 ,亦古文宜。宜其室家。——《诗 • 周南 • 桃夭》 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 • 小雅 • 由仪序》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 • 察今》
      小结宜:宜的字形已经没本义的形象,本义是本义是祭祖杀牲,平分肉食。引申:所安也,适宜、恰当


令:“令”是“命”的本字。令,甲骨文   (朝下的“口”)  (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授命,作出权威性指示。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卩”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人”加一点的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反写的“厶” ,至此“令”的“口”形和“人”形消失。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再加“口”另造“命”代替其动词功能。
小结令:发号令。令来自:法天则地。
      

意译:(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做一件事的心,沉稳地体会初心是什么,初心是不是真实(诚)、是不是正的、合天道(美),这样开始行动,做到最后阶段,慎 终如始(与初心始终不离),才能与天地的精神相符(宜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09: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5 09:56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4、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

荣:象形字的荣, 像花朵, 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花丛, 像花丛中闪烁于花蕊的花粉。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花朵、花粉状 写成两个“火” ;误将金文字形下部草茎丛生状的 写成“秃宝盖” ,并加上“木” ,将金文的象形字变成会义字,强调树木开花。造字本义:动词,丛生的植物繁花绽放。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俗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两个“火”连写 简化成“卄” 。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 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 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表现却恰恰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华;称木本植物开花为  荣。植物不开花而结实为秀 ;开花而不结果的植物为英*(榮,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
小结荣:繁花绽放的样子,繁盛。

业: 業,金文   (辛,刑具)  (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 省去“口” ,加“大” (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造字本义: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籀文 省去金文的“大” ,将 写成 ,误将“大” 写成“火” 。篆文 则误将籀文中的“火” 写成“木” 。俗体楷书 省去正体楷书下部的 。四牡业业,征夫捷捷。——《诗 • 大雅 • 烝民》
     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鍾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象其鉏鋙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詩》曰:巨業維樅(引申:义务,职责,使命,行当。复不终业。——《后汉书 • 列女传》各劝其业。——《史记 • 货殖列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捕鱼为业。—— • 陶渊明《桃花源记》《疏》植鐘磐之木,植者名爲虡,橫牽者爲栒,栒上加大版爲之飾爲業。刻板捷業如鋸齒,故曰業。又功業。《易·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事業。《易·坤卦》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又基業。《孟子》創業垂統。又學業。《禮·曲禮》所習必有業。
      小结业:一说,本义是带着刑具劳作。二说,从凿子,是大版(大木板),筑墙的夹板,或者是“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不明白为什么引申出“事业、大业,功业”


基: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箕”的本字,表示土箕,装土的平口竹筐,建筑用具。基,甲骨文   (土,土石)  (其,“箕”),表示用箕畚挑土石筑墙。造字本义:用竹筐装土筑墙。金文 加 ,像脚撑。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筑屋的墙脚为“基”,称铺垫房柱的石头为“础”*       基,牆始也。从土其聲
      土: ”是特殊指事字,代表混沌太初,也可以代表“”,或代表“地”。土,甲骨文 像是地平线 上高耸的立墩 。有的甲骨文 在立墩 上加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溅泥灰尘。有的甲骨文 将立墩形象 简化成一竖 。造字本义:耸立在地面的泥墩。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立墩形象 写成实心的棱形 。古匋字形 将棱形 写成似“十”非“十”的 。篆文 则将古匋的字形 写成“十”
            小结基:象形的基,是箕里有个土,表示竹筐装土。

籍: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凭借、依据。籍,篆文   (竹,簿子、册子)  (耤,依据),造字本义:作为人口出生官方依据的册子。籍,簿书也。——《说文》乃以九畿之籍。——《周礼 • 大司马》掌邦国宾客之体籍。——《周礼 • 小行人》
     耤,甲骨文   (一个人)  (止,踩踏)  (又,抓握人)  (犁耙),造字本义:农夫手扶犁耙,脚踩匀田踏板,匀田备播。金文   (一个人手扶犁耙)  (波浪)  (牛拉的匀田踏板),进一步明确农夫脚踏在牛拉的匀田器械上匀田,在水田里激起水浪。篆文 误将金文双手扶犁的样子 写成“耒” ,并误将金文的 写成“昔” 。当“耤”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艸”组成会义兼形声字“藉”,表示供人祭拜时站、跪的草垫
                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从耒,昔声。——《说文 • 耒部》 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耤。——《礼记 •月令》
     (耤)帝耤千畞也。帝耤見月令。周禮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盛--禮記曰。天子爲藉千畞。冕而朱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藉---鄭注周禮、詩序云。“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藉田”---韋注周語云。“藉、借也。借民力以爲之”。按鄭、韋與許同。應劭云帝王典藉之常、臣瓚曰蹈藉也、皆非也。親耕不能終事。故借民力而謂之藉田。言藉者、歉然於當親事而未能親事也。
        小结“籍”:理解“籍”字的关键在“耤”,耤是一个人+止(脚踩在地上)+又(手抓着)+(犁耙),是一个人站在耕地里扶犁耕地的情景。“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天子躬耕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因亲耕不能终事,故借民力以为之,谓之藉田。好像这是耤字蕴含着凭借、依据的来源。

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具。竟,甲骨文   (辛,刑具)  (口,枷锁)  (人),表示披枷的犯人。造字本义:披枷带锁赴刑场。说文--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竟,终也。——《玉篇》竟,穷也。——《广雅》秦王竟酒。——《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背景:“荣业所基,籍甚无竟”是承上句“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

      意译:(荣业所基,籍甚无竟)这个地方,是一项事业繁荣兴旺的根基所在,依据于此,扎根于此,具体事情上会做到善始善终,大蓝图、大目标才会“无竟”,就是不亡,持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5、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

仕:学也。——《说文》。段玉裁注:“古义宦训仕,仕训学。”。朱曰:“犹今言试用也。”(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诗•小雅•节南山》)
小结仕:学也,试用。

摄:籀文   (手,表示抓持、控制)  (双手 捏耳 ),表示耳提面命,控制对方。篆文 将籀文的双手 写成双耳 ,   (手,表示抓持、控制)  (聂,小声说话),表示小声命令对方
攝,引持也。从手,聶聲。(若王不与祭,则摄位。——《周礼 • 大宗伯》 摄车从之。——《左传 • 襄公二十三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老子》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韩非子 • 解老》)
手,甲骨文字形“盥” * 中的“手” 像五指伸张的样子。造字本义:名词,伸张的五指,人的前肢。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金文篆文的“手”与篆文的“毛”在字形上颇为相似)。隶书 变形,将篆文的五指形象,简化成一撇两横。古人称静态的前肢为“手” ,称动态的手为“又” (抓握、操持),“又”通常作为造字部件以“边旁”的形式出现
小结摄:象形的摄字,左边是手(这个图,像手吗?更像树枝,但是它表示伸开的五指)静态的前肢为手,动态的手为又(抓握,操持)手和又要分辨一下。---摄字,左边是一个人的手臂,右边是双手握着耳朵,耳提面命,引导 引持也,辅助。

从:从”是“從”的本字。从,甲骨文   (人,行路者)  (人,行路者),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为区别于字形几乎相同的“比”的字,繁体甲骨文 再加“彳” (即“行”,通道),表示在通道上两两相随。有的繁体甲骨文 再加“止” (即“趾”,脚板、走路),表示跟随他人走路。繁体金文 则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再加“辵” (彳+ 止)写成“從”,强调在路上跟随。经过演变,“从”侧重于表示心思、语言等方面抽象的跟随、保持一致;“從”侧重于表示走路时地理空间上跟随、跟进。古籍多以“從”代替“从”。《现代汉语简化方案》用“从”代替“從。
从,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
從 文言版《説文解字》: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从亦聲

政: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征”的本字,表示出兵讨伐不义之地。政,甲骨文   (正,征伐不义之地)  (攴,持械攻击),表示武力征服。造字本义: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吴政荆。——《韩非子 • 内储下》 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大戴礼记 • 用兵》)
政,正也。从攴从正
小结政:左边是正,右边是械。表示用武力维护那个正。这样分化出了“以正治国”和“武力统治”的意思,差别在于以什么为锚为标准。

职:金文   (识,记)  (耳,听),造字本义:古代基层官员听取民意并作记录。篆文 调整结构,突出了“耳” ,强调倾听。俗体楷书 另造形声字,用同音字“只”代替繁体楷书的“戠”。
职,職,記微也。从耳,戠聲
小结职:用耳朵听,并作记录。职业行为。

      背景:“学优登仕”,《论语 子张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意译:(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在我国古代,学经典之学,从十个青年里挑出一个优秀的,叫士,对士进行政事方面的培训,选出优秀的,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做管理工作,这样叫出仕。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积累经验,做得好的,再进行培训、提升,这就是学优登仕。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先实习、代理一个官职,成熟之后才开始参与政事的讨论和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12: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5 12:28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6、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背景: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 召南 -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十四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资料来源?)去,离也。而,转语辞。益,增也。咏,歌也。昔召公循行南国,尝止于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爱其树,而不忍伐。其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人离开了,反而增加后人的思念而歌咏。这里说的是召公奭的故事。召公奭是和周公旦并称的辅政大臣。传说在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公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管理「陕东」,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召公管理「陕西」,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周公旦的子孙,一支开鲁国,一支守「陕东」;召公奭的子孙,一支开燕国,一支守「陕西」。西周共和时,出来维稳的周公、召公就是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古文名篇《邵公谏厉王止谤》中的邵公就是召公奭的后代。「陕东」「陕西」也称为周南、召南,《诗经》中开局的两篇国风,就是《周南》《召南》。《千字文》中所说的「去而益咏」的《甘棠》诗,就出自《召南》。原诗如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传说,召公奭南巡时,曾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一说办公)。召公奭离开后,世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将此树砍伐,还特意吟诗纪念他——这首诗就是上文抄录的《诗经•召南•甘棠》。
       【言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礼记•缁衣》上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所以人臣事君,应该体察君心,关爱人民。就好比召公奭南巡是,因为关爱人民,所以老百姓非常思慕他,以致于他曾在甘棠树下休息,老百姓因此留下了这棵树不加砍伐,还歌唱他的美德以求永远流传后世
       老师回应:民君体心,是可以用到一个人身上的,民君关系,也就是情志关系,这是具有普遍性的模型。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意译:(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在周朝的时候,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辅佐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周文王的孙子),周召伯管理“陕西” (古籍所称陕西,指今陕县以西),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召伯辅政,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召伯巡视湖南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这里有一段话概括得特别好:出处待查 “言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关键词就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用到一个人身上民君关系就是情志关系。
     补充材料: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现在的湖南永州市江永县的“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19: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5 19:17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7、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乐:樂,甲骨文   (丝,丝弦)  (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白“ (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说文: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 • 乐记》

礼:“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   (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  (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 再加“示” (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 和“建鼓” 构成的金文 ,拆写成“曲” 和“豆” ,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 加“酉” (酒)另造“醴”,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 综合将金文字形 和 ,采取金文字形 中的“示” ,采用取金文字形 中的“酉” (酒),并以“水” 代替“酉” (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俗体隶书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水”形 写成“乙”形 。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

尊:甲骨文   (酉,酒坛)  (廾,双手,持举),像双手捧着 酒坛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酉” 写成“酋”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简体篆文 以“寸” 代替“廾” 。造字本义:动词,手捧酒坛,献礼祭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小结尊:双手高高持举着酒坛的样子,在敬神。

卑,金文   (古代的扇子)  (又,抓持),表示打扇子。造字本义: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篆文 略有变形。隶书 误将篆文的“又” 简化成“十” 。
说文:卑,賤也。執事也。从 、甲。卑,使也。——《集韵 • 纸韵》
小结卑:上面是扇子,下面是一个手。手拿着扇子服侍主人的场面。----主从,这里体现的是从。我做不了主导的那些事情,我做一些辅助的有益于主题的事情,处于从位。领导工作挥汗如雨,我给领导准备毛巾,扇下扇子。----对尊卑的把握,把握在因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所处地位、位置不同

尊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经•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个“尊卑”,不是尊贵和低贱的意思,天在上所以说“尊”,地在下所以说“卑”。“定”就是排列成形。天地(乾坤)的位置各在其位,所以说是“乾坤定矣”。天在上,地在下,这也是否卦,天地万物刚达到鼎盛的时期。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上和下已经陈列了,所以人类的分工就出来了,各自有各自的位置,父亲是乾行健,自强不息,母亲至静而德方,厚德载物,这就是顺应天地自然啊、各从其类。“卑高”二字,就是“泰”卦了。

贵:甲骨文   (双手,抓、捧)  (土,故土),像双手 捧着泥土 。有的甲骨文 增加“宁” (即“贮”,存宝的匣子),强调离乡或流亡的人将具有象征性的泥土装进匣子,以示对故土的崇敬与珍爱。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 写成不知所云的“人 ”,并用“貝” (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 ,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都心中的神圣“价值”。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 说文:物不贱也。
小结贵:上面是一双手,下面是地上的一抷土。本义收藏故土,对故乡和祖国的崇敬与珍爱。

贱: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戈相加。贱,篆文   (贝壳)  (戋,刀戈相加),表示用刀、戈破坏贝壳。远古时代完整的贝壳曾经是可流通的货币,而贝壳的碎块却没有货币功能。造字本义:毁坏贝壳,使其失去货币价值。  说文:賤,賈少也。从貝戔聲
小结贱:左边是贝壳,右边是刀戈相加。本义是毁坏贝壳,失去货币价值。

小结贵贱:现在还是无法把握“乐殊贵贱”的具体意思。缺乏对古代乐的了解。

殊: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红色。殊,篆文   (歹,杀死)  (朱,红色),表示杀死红笔题名的罪犯。造字本义:对红笔题名的罪犯执行死刑。隶书 将篆文的“朱” 简写成 。
   说文:殊,死也。从歺,朱聲。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
  小结殊:在殊的本义里有歹(杀),有朱(用红笔标出来的罪犯),因此殊是有分出来,区别开来的意思

“礼乐”:儒家以礼乐治国,礼政刑并重。认为礼乐是最在效的政治手段。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史记 乐书)。“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记 经解)。“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 乐记)。---教化礼乐相辅相成,一是礼制的设立,它创造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形式,将人们的言行纳入一定的范式之中。二是以乐教为手段,通过陶冶人的内心情感来促使人们把礼制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如果邪恶已成,然后止之,那已是法治,与儒家理想中的礼治教化大异其趣,只有借助于礼乐这一教化手段,才能使人徙善远罪 移风易俗。《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远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只有内心平和中正,能固持本善之心的人才可能制作出这种和乐,使个体得以在一种愉悦的心态中自觉践礼。礼异乐同:礼的作用是异,乐的作用为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记  乐记)
     礼制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卑卑的社会等级制度,其宰制是分和异。光讲分和异容易导致严重对立,于是需要找到一种使社会不同等级的人们能够彼此心灵相通 关系协调的手段,乐作为和同万物的最佳方式,乐的实质是和和同。“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反过来近乎乐,义近乎礼“。当礼乐两种手段相得益彰时,社会政治就能够达到”礼义立则贵贱等,乐文同则上下和“的理想境界。
尊卑贵贱:(老师分享)尊卑贵贱所描述的上下强弱,要求人们在位尽职。而那些无德望位的人经过两三次异化操作之后,贵贱尊卑就成了人神共愤的东西了。跟被人贩子拐卖之后不认爹妈一个性质。生造出一些理论哲学之类来表达这种愤怒。

意译:(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讲的是“ 主导和随从”,贵贱讲的是功能和价值有大有小,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在位尽职。----这是一种事实,不是“平等不平等”,对应在“乐和礼”的形态和形式,有一定的规矩,什么位置的人用什么乐、用什么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1: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5 21:03 编辑

千字文05、川流不息
08、上和下睦 , 夫唱妇随。

和: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和,金文   (口,说话)  (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 以“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咊(和),相譍也。——《说文 • 口部》 和,声相应。——《广韵 • 过韵》 和,调也。——《集韵 • 过韵》和,谐也。——《广雅 • 释诂三》 和,顺也。——《广韵 • 戈韵》 和,不坚不柔也。——《广韵 • 戈韵》
小结和:金文的和,口在左边,禾在右边。禾是指龢,吹奏多管的排笛,能吹出谐音。这个情景表示大家的意见不同,但是可以在一起讨论,气氛和谐。

睦:金文   (六,庐舍、邻里)  (见,探望),表示探望邻里。(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庐”的本字,表示房屋、庐舍。) 造字本义:邻里相互拜访探望,友好来往。籀文 误将 写成 ,误将“见” 写成“囧” 。篆文 将金文的 “见” 写成 ,误将三个庐形 写成 。
睦,目順也。从目,坴聲。一曰敬和也。 ,古文睦
小结睦:左边是三个六,表示邻里,(庐的本字,庐舍),右边是见字。邻里见面,友好往来。多有场面感啊!看着顺眼,和睦。

唱: 導也。从口昌聲。。《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唱和有应。——《荀子•乐论》
“昌”是“唱、倡”的本字。昌,金文   (日)  (曰,说话),表示每天都说,反复地申说、强调,推行观点、主张。有的金文 以“口” (说)代替“日” 。有的金文 、 以“爪” (手)代替“口” ,表示振臂呼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明确写成“曰” ,强调“昌”的“申说倡议”含义。造字本义:反复高呼倡议,说服他人大力推行某项主张。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昌”的“倡议” 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口”另造“唱”代替、或加“人”另造“倡”代替
小结唱:昌,是唱倡的本字。昌的金文上面是日,下面是曰字(说话),表示每天都在说在强调的东西,倡议。导也,感觉很贴切。

随: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墮”的省略,表示坠崖。随,篆文   (辵,行进)  (隋,“墮”的省略,坠谷),追寻坠亡者。造字本义:追寻坠崖者,追踪。隶书 将篆文的“辵” 写成 。说文:从也。

资料:“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意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上下级也是一套乾坤,上和下睦,就是做上级做领导,心要能承担无限责任和能力,塑造集体的魂,装得下“下级的不同”(和),这样下级看别人顺眼,别人看他也顺眼(睦),这样才能形成整体观,形成统一意见。夫妻和合,是指夫妻是套小乾坤,丈夫主导,承担无限责任和能力,撑起家庭,妻子承担无限忠诚,辅佐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6 08:03 编辑

二、给孩子们的讲稿(带着情景,养育人根。烘托一种氛围,大大的氛围,传家宝,贵为天子之尊。天地之子)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祖辈的高风亮节,一定会成为家风,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孩子们就在里面成长,就会成为这个样子,祖辈的高风亮节,像大河那样川流不息,代代相传;像深邃、澄彻的潭水,滋养、辉映着后代子孙。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把人和事装在心坎和头脑,人的容貌和行为举止,恭敬庄严,沉静安祥。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做一件事的心,沉稳地体会初心是什么,初心是不是真实(诚)、是不是正的、合天道(美),这样开始行动,做到最后阶段,慎 终如始(与初心始终不离),才能与天地的精神相符(宜)。(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在这个地方,是一项事业繁荣兴旺的根基所在,依据于此,扎根于此,具体事情上会做到善始善终,大蓝图、大目标才会“无竟”,就是不亡,持续发展。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在我国古代,学经典之学,从十个青年里挑出一个优秀的,叫士,对士进行政事方面的培训,选出优秀的,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做管理工作,这样叫出仕。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积累经验,做得好的,再进行培训、提升,这就是学优登仕。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先实习、代理一个官职,成熟之后才开始参与政事的讨论和处理。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孩子们,关于摄职从政啊,这里有个故事,在周朝的时候,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辅佐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周文王的孙子),周召伯管理“陕西” (古籍所称陕西,指今陕县以西),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召伯辅政,“言人臣之事君,体君心以爱民”,相传召伯巡视湖南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有百姓反映问题,,召伯就在甘棠树下接待百姓,树下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这里有一段话概括得特别好:出处待查 “言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关键词就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用到一个人身上民君关系就是情志关系。(补充材料: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现在的湖南永州市江永县的“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讲的是“ 主导和随从”,贵贱讲的是功能和价值有大有小,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在位尽职。----这是一种事实,不是“平等不平等”,对应在“乐和礼”的形态和形式,有一定的规矩,什么位置的人用什么乐、用什么礼。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孩子们,“乐殊贵贱、礼别尊卑”里面蕴含了上下级关系,上下级也是一套乾坤,上和下睦,就是做上级做领导,心要能承担无限责任和能力,塑造集体的魂,装得下“下级的不同”(和),这样下级看别人顺眼,别人看他也顺眼(睦),这样才能形成整体观,形成统一意见。
        夫唱妇随,是指夫妻是套小乾坤,丈夫主导,承担无限责任和能力,撑起家庭,妻子承担无限忠诚,辅佐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7 07:24 编辑

05、川流不息

三、概括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在本节里,继续上一节“德建名立”关于怎样在天地间做一个人的具体的由内而外的内在姿态和外在形象风貌。本节里讲的是,1、每一代人都是后代的祖先,内在风格,外在行为,都是后人的榜样,塑造家风家魂(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学习和实践社会职能,都要慎终如始,建设初心(魂)。2、华夏文化里,讲究乾坤,“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蕴含的道理是位于上,位于尊位贵位的人,承担无限责任和能力。位于下位,卑位贱位的,承担无限忠诚,辅佐。

四、心得
    查字带给我的感触是真真实实的。胜过别人给我讲道理。查字的过程就像是亲自用眼,用手去触摸华夏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亲手触及到了优秀一样!我们的文化深深扎根于道,感觉朝朝代代,被摧毁、复兴,循环往复,一直坚守着天地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2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1-11 11:30 编辑

千字文06外受傅训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

一、查字和句

01、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外:外,甲骨文(卜,占问)  (内,穴居),会义主题不明。有的甲骨文借用“卜” ,表示“外”与“占卜”的关系。金文 以“夕” (月亮,借代星夜)代替甲骨文的“内” ,表示在星夜占卜。造字本义:动词,在星夜的郊野占星问卜
外,远也。——《说文》吉凶见乎外。——《易 • 系辞》
内, 甲骨文   (冂,洞穴)+ (入,由外而里),表示进入洞穴。造字本义:进入穴居、住处。金文 明确屋形 。篆文 将金文的“入” 与屋顶连写成“人” 。古人称入穴为“内”,离洞为“出“。(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小结外:在穴居之外的天地之间卜,不是占卜,也许是观天象和地理。外,是世界的一部分。

受: 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   (两只手 ,表示运送与接收)  (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的“舟” 写成“冂” 。隶书 将篆文的“爪” 写成 。“受”的“输送”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
受,相付也。
小结受:追溯受的本义,是两只手抬着舟的样子,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受的场面是一个完整的场面,把这边有的,那边没有需要的东西运送过去,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运送,真实的需要,到需要它的人手里。受,有神入的意境。并非我们平时理解的单方的接受,收下,这样一个切片的运作。

傅: 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打包,用布块包扎行装。傅,金文   (人)  (尃,包扎),造字本义:打点,帮助。
傅,相也。——《说文》亦傅于天。——《诗 • 小雅 • 菀柳》 郑伯傅王。——《左传 • 僖公二十八年》重欲傅人。——《考工记 • 庐人》
小结傅:左边是一个人,右边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包扎、打包的意思。相也,辅助,帮助。

训: 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河流。訓,古鈢字形   (川,河流)  (言,说话),比喻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教说。造字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命令、呵斥。
         ---这个含义可能过于外在,川流不息不是指不停的说教,而应该是内在某种精神的持续不断的涌动,川流不息。(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古人称温柔地教诱导为“诲”;称粗暴地呵斥为“训
訓,說教也。从言,川聲
小结训:左边是言,右边是川,什么什么样的话,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谁这样(言和川)我们呢?父母。还有老师。

奉: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奉,金文   (丰,茂盛植物)  (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 再加“手” ,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将篆文中间的“手” 写成 。当“奉”的“恭敬持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捧”代替。
奉,承也。从手,从廾,丰聲
动词: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地神。 本义只见于古文
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②动词:恭敬地持举。 该义项后由“捧”代替 奉,持也。——《广雅 • 释诂三》
小结奉:双手,捧着丰茂的植物,祭拜土神。奉,祭拜的姿态,恭敬,神圣。本义于此。

仪:“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祥,吉兆)  (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简体楷书“仪”以“义”代替“義”,“乂”表示杀戮,“乂”加一点,表示公正顺天的战争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仪,度也。——《说文》
小结仪:義是仪的本字,左下部分是一个我(武器),右上部分是羊,这样的场景表示吉兆之战,仪式。出征前的祭祀之仪,庄严的内与外。

意译:(外受傅训,入奉母仪)承上句是“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在家之外,能找到引领你辅助你走向天地之道的那种老师,他们的循循善诱像母亲河那样浇灌着你;在家以内,父母亲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恭敬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37 , Processed in 1.089870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