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老梦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06: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周 分享

原文抄录

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36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理解:

    牢牢执取天地象形之根,天下归附;归附而不害,天下安宁平正通畅。归而刻意宠贿百姓,来者过客也止。不易之易(非变易之易)者,成象形者也,道之出口也,无物而无味;无物而无形无象,无物之交并运作而无声;无物而不可穷尽。
   将欲使事物收缩,必固使它扩张;将欲使事物衰弱,必固使它强大;将欲使事物调废,必固使它兴盛;将欲使事物消亡,必固使它演化到无法再演化,自然的就灭亡了。此为大道之明,无极之明。无极胜有极。(无极之道在于不易之易,不变之常,无形之象)就像鱼不可脱于渊那样,国之利器(天下神器有道之人执而用之成为国之利器)不可以脱于无极而可听可见可听可用。

心得:

     1、国之利器不可用

     微明者,守无极之小虚空之大者也。此乃道之出口,道之出口者,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不可闻见听用者天下神器之根。有道之人守根而不可闻听见用。不会脱离无极示人以国之利器。

     2、往安平泰

     牢牢执取天地之象形,天下归附;归附而不害,天下安宁平正通畅。归而刻意宠贿百姓,来者过客也。不易之易(非变易之易)者,成象形者也,道之出口也,无物而无味;无物而无形无象,无物之交并运作而无声;无物而不可穷尽。有道之人当坚守与此。故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3、微明小大

     道无象形,故微,小,而无象形之道,却可以生养虚荣万物,故能大致无穷——不易之大;器物壮大,物壮则老,看上去很大,却小到只有自己那么大,一器之物再大也小,再强也只不过一个春秋,也弱——变易之小。明此理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执古御今。故老子曰:将于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15: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周分享

原文抄录

第37章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理解:


   道对万物生而不有长而不主,常无为,而万物并作各归其根,生生不息,都能各率其性,各尽其命。侯王若能守道机,万物将随机应变。(天生其变,物成其化,此为变化;物成其化,化而生性,性起而作,这是化作,妄性而做作,这是欲作)化而欲作者,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告诉吃饱了就喜欢思考的人,是天地说了算。他们的那些见解不是哪一个对,哪一个错的问题,而是,他们都不对),作之以无名之朴而守常,亦将不欲。静而不欲,天下将自定。
   上德隐形,所以有德;下德有形,所以无德。 上德不施言教而无以之为;下德专施言教而有以之为。上仁言而不教而无以之为。上义做正当的事而有以之为(禁绝你不正当)。上礼为协统而有人不同意或变卦,则该协议攘臂而扔如同废纸。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所以礼者,忠信至薄,而成乱之首(接下来该法治了)。 从道之华中攫取人欲描述而制定规则,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处道德之厚,不居礼义之薄。(处道德之厚,而结其实,实者无名之朴,明也;居礼义之薄,而生其华,华者人之前识,愚也。处道德之实,抱道不离,行有所辎重。不离道德而居其华,被肤浅的事物表象和观念所迷惑。一个人,他的愚蠢是怎么来的呢。道德经认为,愚蠢皆来自浅薄。因此,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取治取实。


主要心得:


  1、天下自定

  万物并作各归其根,生机勃勃各率其性,生生不息各尽其命。人为不忠,人言不信。天生其变,物成其化;物成其化,化生其性;性而起作,道显其华。

  化而欲作,馀食赘形;馀食赘形,物壮则老;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侯王守道,万物自化。

  2、仁义礼法


   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那么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
失德而后仁,既然没有老天爷了,连天地也不效法了,那么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啥我说了就不算呢,所以,大家都不要吵了也不要再打了,你说了算你的,我说了算我的,我们都别互相用自己的规范去约束对方,这样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下去的。
  失仁而后义。义,己之威仪也。大家都开始不讲理了,都试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约束他人。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为规范,都认为自己的那套是最好的,最普世的,最正确的,如果还能相安无事的共处下去,那么只能互相接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当性原则。这就是社会正义。
  失义而后礼,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那么接下来,就只能用礼数来约束人们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难道该做的就是正义的吗,不该做的就是不正义的吗,不是的。礼不能规定正义。礼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
  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按照天地之常,也不按照德之厚,仁之和,义之威。人们行为的合理正当与否,只看是不是合于关于礼的规定。符合礼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礼的,就是不好的。
  人们互相评价对方,也都是看他是不是符合了礼,还是违背了礼数。好比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校对勘误表在观察别的所有的人。人与人之间,通过心灵和思想沟通的通道被彻底堵塞,无从再谈忠信。
  以这样的规范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容易崩溃的。因为人的行为是随意的,人的天性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一纸规定,让大家都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那么人们的行为,和对他人的判断,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大家长期的处在一种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中和社会规范中,那么出现混乱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崩溃,那么社会也会接着崩溃。
  乱了之后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法家出面来出台更低一个层级的社会范式了,说教行不通,只能用鞭子。所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出现法家,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3、浅薄之道

  浅薄生愚蠢,浅薄怎么来的?
  不能得见道之玄,德之厚。见有物而封,封而有名,名而有是非,有是非而有辨识,有辨识而有智,以人之智识,替代天地之常然,以之规范天下,这就是愚蠢的起源,也是天下昏乱的起源。
  因此,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取治取实。


月度总结







月度总结:

1、犹兮其贵言与浅薄之道

    几个月读下来,基本的感觉有了,但就自己内部的状态跟各种解读言说相比对,有一个地方始终有点不爽。上德无为,的确信言不信,所以不为言教;上德隐形,所以无为。但这不能有意无意把无为理解为不为,而是抱道而为;不能把不言理解为不说话,而是
犹兮其贵言。不该以如此逻辑来推演: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啥我说了就不算呢?所以不用说不用做。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言教不是教,但教必说话,必然施加影响。

  然而,好为人师者,好批判管教别人者,当属浅薄之道。那是取天下之器而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浅薄之道不可为,玄德之德不可废。
  这是需要长期磋磨的地方。



2、可道可名与上德上仁


  第37章为止,道经结束了,现在还没来得及整体串联。一个总体印象,道经部分以各种可道方式,强道常道,各种可名方式强名常名。李老人家功德圆满,心仓进账累累,叩谢祖先天德。只是如何串联,串联中要注意些什么样的方法论,还需要继续做功课。
  第38章开始,进入德经了,这周第一章上来就讲述了道德仁义礼这样的逻辑。其讲述方式应该有些变化了,学习的侧重似乎也可能不同,得注意发现。


3、关于读书会

  进入新单元,当注意适应。
  吟诵背记,当持续提倡,此法好处多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07: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周
原文抄写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u)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理解:

     迄今为止的得道之物(已经得一了的清天、宁地、灵神、盈谷、生物、贞王):天得道而清阳,地得道而稳固安宁;神(造化良能)得道而有造化之力(为);宇宙空间得道之本始设定才能从虚空中源源不断的生出万物而盈;万物得道之本始设定才可以自己生活;侯王得道,可以以道为天下教化。他们都是受道的本始设定的。天不以清阳维持而生沉浊之气,天恐怕就要裂开了;地不以稳固安宁维持紧抱成团而激扬奔突飞散流失,地恐怕就要崩废了;神不以造化之为维持,天地间,造化恐怕不再了;万物之源的谷,若无万物之盈,恐怕就要枯竭了;万物无有自己的生活,恐怕就要灭绝了;猴王不依靠贵(亨)高(利),不知天地神谷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道,恐怕将要僵化而倒。所以,贵(亨通显达之后显于他物)来源于贱(尚未经历亨通显达)的本源设定,高(贵者被视之为高)来源于下(贱者被视之为下)的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无父无妻儿不会成才),这正是以贱为本也,不是么?不会自生为器物,就像车厢空着也不会自己生些车厢装在自己的车厢中,不求成为有光泽的玉,或者成为破碎的小石头。
    反(从失道到得道,反之曰往)是道的运动,弱(道无所有无所执虚极静笃,看上去不高不贵不强)者道的用(与利对,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天下万物生于他的总源头(有),有生于脐带(无,无生于其母-道)。


主要心得

    1、往反

    之前一直在使用往反的表达,什么是往反?
    反者,道之用,道的运动方式。万物-谷-神-地-天,为反,反者生盈灵宁清,礼义仁德道。反者贞利亨元。为贱低。
    往者,心之用,心的运行方式。天-地-神-谷-万物,为往。往者裂废歇竭灭、道德仁义礼。往者元亨利贞。为贵高。
    王者,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当得一以为天下贞;而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守道之弱而为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生之不有,长之不主。

    2、贵贱高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元亨利贞,元通达而亨,亨而得显,显而利而贵,贵而高。高贵而往而远,远曰反,反而收藏者曰贞,贞者元,元而孤寡不榖者生而不自生。不自生者不显而贱而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3、道立于一,天下立于贞

   道立于一,天下立于贞。一,天地万物未始生。贞,天下万物未始生。孤寡不榖,侯王不自生,后其生而生。道生守一,侯王生守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16: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周

原文抄录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从其以为和。
人之所恶,为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者不足以为道。因此古语里有这样的话:明道不同于明物之察,只不过是体会他的无物无象;行道不是向前往,而是要向后反,后退一样;道是那么大,却像丝结那样浑然一体,没有一条路可走。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常德不忒复归无极而不萌不荣;教行天下者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不得以而建立德行以为教化,也是偷偷摸摸不言之教;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像是变浑浊了什么也看不清。最大的区域没有边际;天下神器后其成而成;不言之教者大音希声;真的大象无形无边而要多到有多大;道没有边界漄际,不自生而生,希声无形所以无法命名。只有道,才能够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与阴阳为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阴阳冲气而生,负阳抱阴而杀。人们厌恶不生不长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依此自称。损掉物的外在荣华,会生存的更长;增益其外在荣华,会马上进入凋残死亡的周期。人之不为孤寡不榖之教,我也会教行,强梁(柔弱的反面)者不到该死的时候就死了,教化强梁者我以为是为教父。



主要心得:

1、得失往反损益:

       得道者,道也得之,失道者,道也失之。失者反,反而道。反而损其荣华。得若往,往而益其荣华,往者失。

2、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的道不是到处都是的道。能真正理解并且不离道的人很少。什么歪门邪道都信的人的是下愚之人。

3、教父教母:

    教授强梁者不得其死者,吾将以为教父。教授柔弱者成齐全者,为教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周


原文抄录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理解:

  天下再坚硬的事物,也莫不是阴阳二气所化成。而道之虚漠冲和之气,则是调和二气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再坚硬的东西对它来说,都如同驰骋于无物之境。至柔之虚漠之气(无有),依然可以驰骋在这没有间隙的最坚硬的东西里面,我以此而知道,人之所为,有为之益,不过都是益之而损。而道之所为,无为之益,则是损之而益。道从来不用告诉万物如何生活,它们自会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这是不言之教。道也从来不刻意增益万物什么,如此,万物才能尽其天年。不至于如强梁者那样,不得其死。这是无为之益。反观天下之人,具有这般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德行的人,太少了。

  名是你呢,还是身是你呢。既然都不是你,那么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又何亲之有呢。人的一生,一旦落入了这个有名之身,他就坠入了有限之中。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和精力,即便生命也足够长,那也只是多点和少点的区别。本质上,也根本摆脱不了这种有限性。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既不可能得到全部,也不可能失去全部。在得失之间,不管进退,都是亏。爱之甚,必藏之多。藏之多,道必亏之尽。道亡,藏之愈厚,祸败愈烈。一之不裂,为足。物为君,己为臣,物为上,既为下,此谓大辱。知足不辱。明万物为一,又知万物之所名。既不亏道,对万物亦能应而不遣,观而不乱,静静的看着它们归附自己,而不动不燥,不欲不为,不厚不薄,以静笃而守之,是谓知止。知止,则道不亏,德不悖。道全德足,故可以长久。




主要心得:


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之至柔,道也。天下之至坚,物也。天下再坚硬的事物,也莫不是阴阳二气所化成。而道之虚漠冲和之气,则是调和二气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再坚硬的东西对它来说,都如同驰骋于无物之境。至柔,驰骋至坚
  无有,至柔之柔,无形无状,无物无像,虚漠冲和之气,未始有有者,是谓无有。无间,至坚之坚,坚硬到没有任何间隙。再坚硬又如何呢,至柔之虚漠之气,依然可以驰骋在这没有间隙的最坚硬的东西里面。无有入无间。我以此而知道,人之所为,有为之益,不过都是益之而损。而道之所为,无为之益,则是损之而益。
  万物莫不赖道而成,以道充体。道充之,益之,虽无为却无不为,无所益而无不益。
  道从来不用告诉万物如何生活,它们自会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这是不言之教。正是因为道从来不耳提面命的告诉人们如何如何生活,人们反而刻意以其天真合其天命,率性而成,尽其天年。
  道也从来不刻意增益万物什么,如此,万物才能尽其天年。不至于如强梁者那样,不得其死。这才是真正的不益之益,无为之益。
  反观天下之人,具有这般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德行的人,太少了。人们通常更喜欢崇尚一些伪诈巧智之言论德行,以妄为常。老觉得别人应该怎样怎样,不仅如此,还自作聪明的,去做一些自认为有益于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越是这样,反倒越是益之而损。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与之相反的呢,则是有言之教,有为之身。本句里的名,指有言,对应的是不言之教的反面。身,有为之体,对应的是无为之益的反面。先有不言之教,后有无为之益。其反面,也是如此,先有名,有名之后,可言可说,进而,人以这些名教言说,构建成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是身。在道德经看来,人的自我,只是后天的一种发明,是知识的产物。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道德经认为,所谓返璞归真之人,无名无欲无身无为,能同于道未生无,无未生有,有未生万物之前的那种虚境,从而可知道之大,虚之通,这就是大通之境。名,就如同积木一样,人用它们来搭建自己,组成了一个我,这个叫做我的事物,本来就是外部世界的素材,人用外部世界的素材,来搭建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我,这个自我之身,和那些构成这个自我之身的素材,都只是身外之身而已。名是你呢,还是身是你呢。既然都不是你,那么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又何亲之有呢。名与身孰亲?

  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天下之事,为而执之,无有穷尽。怎么做,也做不完,怎么追求,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一旦落入了这个有名之身,他就坠入了有限之中。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和精力,即便生命也足够长,那也只是多点和少点的区别。本质上,也根本摆脱不了这种有限性。货,就是人要去追逐的事物。事物总是在变幻,在时间纵深上没有止境,在多样性的广度上,也没有止境。人以有限之生命,在面对这么多无穷无尽的外部世界的对象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助。你来追我呀,怎么追,都比你多无穷倍。身与货孰多?
  尽管是那么的眼花缭乱,还是去追了。就如同走进了一片欲望的森林,森林里什么都有,看到什么都想拿,都想拥有。可是,怎么也无法一次把所有的漂亮衣服都穿完,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吃完,得到一个,就意味着错过了其他的所有。这么看,得难道不是失吗。既然注定不能得到所有,那么错失过的那些,就真的比手里现在得到的这个好吗?要不干脆,把所有的都失去呢,会不会心里没那么多遗憾呢。
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既不可能得到全部,也不可能失去全部。在得失之间,不管进退,都是亏。得与亡孰病?
  本来,域中什么也没有。那时候天地万物,还没有被生出来。接着,天地万物被生了出来,不同的事物之间,别有了差异和天性,于是要标划描述这些不同的事物,只能分门别类,这是这个,那是那个。既然有了彼此,那么自然的就会有是非。有了是非呢,人就会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喜欢的呢,就想越多越好,不喜欢的呢,就希望越少越好。道生万物,万物初始为一。有了名相和是非呢,一就被裂为万。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如果万物为一,何为此,何为彼,何为是,何为非?一裂为万,道之亏也。穿梭于万种碎裂细物的杂多乱亡之间,是其是,非其非,爱之所以成也。爱之甚,必藏之多。藏之多,道必亏之尽。道亡,藏之愈厚,祸败愈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道之不亏,为全。一之不裂,为足。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不会役累于物,而是以道御物,使万物自来归附于自己。物为君,己为臣,物为上,既为下,此谓大辱,失道而不可御物。明万物为一,又知万物之所名。既不亏道,对万物亦能应而不遣,观而不乱,静静的看着它们归附自己,而不动不燥,不欲不为,不厚不薄,以静笃而守之,是谓知止。知止,则道不亏,德不悖。道全德足,故可以长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2: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周

原文抄录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理解:

  道成之大成看起来什么都没得到,跟小成比起来好像不该缺的都缺了;大成之用,以一通一,所有的地方,就是一个地方,天地万物皆为一。大无大盈,大无之极,未始有无,若冲,用有之利,用无之用,此为道之用,其用无穷。道无法直接通达,道只有在人不去直视正见,不看,不听,不搏,不言,不思的时候,才能通达。无为之为,无术巧之用,看似拙朴,实为大巧。有为之为,看似机巧绝伦,实则琐屑不救。大道不言,故不辨,不言若讷。辩之所以生,道之所以裂,而失道。躁往而生乱而狂而热(胜寒),以静胜之。涤除则清,清而玄览,玄览则明。明则通。通则天下复得其君,既得其君,则生其根,抱其神守其静,故天下将自正。

  天下有道而正而太平的时候,性情平和恬淡的人们(却走),会选择弃除饲养马这种喜欢飞奔性烈的牲畜(马以粪)。天下无道而乱战争四起,战马嘶鸣生于国与国之间的战场。出现可欲,说明天下已经脱离了大道,违背了大道;天下出离违背了大道就会招致祸患,不仅不退,还往前错上加错,那么就会造成大祸;都想多争一些多得一些,凭什么比别人争的多呢,凭武力,战争于是就这么催生了出来。体知道之足全,并能抱道不离(知足之足),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天下方能常正。


  主要心得:

  1、大成大直大盈大巧大辩

  大成看起来什么都没得到,跟小成比起来好像不该缺的都缺了;大成之用,以一通一,所有的地方,就是一个地方,天地万物皆为一,故缺。大直无视无视无听无搏无言,故屈。大无大盈,大无之极,未始有无,若冲,用有之利,用无之用,此为道之用,其用无穷,故若冲。无为之为,无术巧之用,看似拙朴,实为大巧。有为之为,看似机巧绝伦,实则琐屑不救,故大巧若拙。大道不言,故不辨,不言若讷,故大辩若讷。
  2、清静


  躁往而生乱而狂而热(胜寒),以静胜之。涤除则清,清而玄览,玄览则明。明则通。通则天下复得其君,既得其君,则生其根,抱其神守其静,故天下将自正。

  3、常足


   体知道之足全,并能抱道不离(知足之足),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天下方能常正。
  

月度总结



  1、德经开篇阐明浅薄之道与厚重之道。指出来内外两地,人的德与非德在于往反,在于知足知止,教者在于教父教母。天下自定,人不必瞎忙乎。安心吧,我们是安全的。避免因为不安而欲得、不知足、可欲。

  2、关于大家,避免涂油漆,看起来是个长期的事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8:0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被您这句话点醒了:道无法直接通达,道只有在人不去直视正见,不看,不听,不搏,不言,不思的时候,才能通达。想到了我隐隐的无休止的抓,恍然大悟。最后一句:体知道之足全,并能抱道不离(知足之足),这个说得通俗易懂,有朴的味道。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22: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周


经文抄写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坐在房间里,都不用出门,整个世界便从窗户里向自己飘过来,都不用看一眼,就落入了心里。从道里面跑出去到处寻找道,就好比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满世界寻找自己一样。他跑的越远,就越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迷失的路上,走的越远,就只会更迷失。所以圣人知足之足,得见万物之独然,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因为常道不可道。也不能以物象之名,来形容描述道,因为常名不可名。无名之名,即不见而名,不为此,亦不去彼;不损此,亦不益彼;唯无为之益,天下方可人莫之令而自均,至公无私,天下自正。
    为学者每天都有具体的增益,可是为道,则是每天都应有对不道的减损。对不到之事损了有损,以至于最后达成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道,不为而成,为者道损。取天下,不事而取,有事者则失。不为而成,不事而取,天下稀及之。


主要心得:


  1、不为与不事


   为为因,事为后续。无为者无事。有为者忙盲茫,忙盲茫者,损道而失。


  2、知行、见名、为成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5: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周

原文抄录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理解:

  圣人执大象,事无事,无身无己。所以,对于圣人来说,那就是无事无物,而生无心无意。这就是圣人无常心。道以万物之成为己成;圣人以百姓之事为己事。故而,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己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佐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佐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不管百姓是否自我遮蔽于大道,圣人都会无差别的对待他们,以道生之养之。百姓自我遮蔽于大道,但是大道却从不会遮蔽于百姓。这就是德信,道真实不虚,并不会因为人们见或者不见道,它就会消失。圣人行走天下,提着心关注着天下万物如大水一样从心里涌流而过,圣人生天下之心,是因为他的眼里看到了天下苍生,他的耳朵里,听到了天下疾苦。道衣养万物,如同万物是他的孩子一样。圣人衣养天下百姓,也是如此,在他心里,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呢。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活几十岁呢?人的生命运动有两重。第一重,是道生人。第二重,是人生事。这第二重,便是生生。事情越多,越刚猛,越激烈,那么这个“生生”就会越厚,死得就越快。所谓善摄生者,便是出死入生在生死相徒的原理中,人之生动之死地,那么也可以人之死静之生地。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完全相反,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恬静),陆行不会做吃草动物式的意气争斗,也不会做老虎这样肉食的猛兽之争,也不会动使事情发展到刀兵相见,生死相搏的不可收拾的地步。从“生生之厚”这个斗兽场里面走出来,将精神重新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这座斗兽场,看里面的血肉飞溅,听里面的恐怖惨叫,不由得会感叹,那么多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飞烟灭。让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为什么善摄生者可以避开那些危险的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尖角,利爪,和兵刃呢。因为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了那座斗兽场之外。那座斗兽场,名字叫做死地。人只要出离于生命,把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便会加入这座斗兽场。这是一条选择了出生入死之路。死地便是最后的归途。



主要心得


  1、德善德信

  善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是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生生之厚

  道生人,命益固,入生;人生事,事益多,入死。争斗搏命,入死而出生;开阖食母,入生而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摄生

  摄生者,不入死地。动之徐生,静之徐清。只要开泄了生命的精神,那么生命就会选择在外部世界里面第二次表达自己。济其事务,逐其功利,所有的人,都将生命投向了这个名利场,他们就会把人生变成了一座斗兽场。
  如果反回身,从这个斗兽场里面走出来,将精神重新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这座斗兽场,看里面的血肉飞溅,听里面的恐怖惨叫,不由得会感叹,那么多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飞烟灭。
  那些斗兽场里的野兽和角斗士们,会冲出斗兽场来追逐场外的人吗?他们不会。他们的角,他们的爪子,他们的利刃,都是为斗兽场而生。也只能在斗兽场里面使用。这些尖角,爪子和利刃,都不会投向斗兽场之外的地方。因为投向那里,又争不到什么利益。
  生生之愈厚,斗争之愈烈。斗争之愈裂,死地之愈深。死地之愈深,则生命愈不可续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1: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周  

经文抄写

第51课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理解:

  道生德长物形势成,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生长形成,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得富容易,得贵难。得贵容易,得尊难。要得富,攀缘形势即可。要得贵,则需要积德。而要得尊,则需要守道。如果一个人,没有根,也没有本,他所形之物,不过就是别人投射过来的影子。他所附之势,也并非自己之势,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己‘,没有别人的命令和蛊惑,他就会失去人生动力和迷失方向。成为无根的浮萍,只是世风的俘虏。这便是常不自然,常病常刻意。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上德,下德,有德,无德,玄德的各层次中最高层次之德。


   天下所有的万物,都是有开始,有原因,有推动力的。这个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就是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让饿了的人吃饭而不是把他杀了。停止刷油漆终身不劳累。油漆刷不停终身不救(耗竭而往亡)。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不拘泥于已成之物,已成之势,抟气致柔,反而得救。顺势而得、不缠缚而散,视为传袭之常,而非不明之迷和谵妄之背。


主要心得:


  1、两种方法论:


  博闻强记,穷尽万物,终不可得,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贵其母,食其时,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万物莫不尊道(精神)而贵德(行为)。


    2、救亡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43 , Processed in 1.08982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