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双玉

双玉的《礼记·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23: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7日第二周第一天
【一、原文及注音】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

【二、查字】
1. 教: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组交叠的算筹。教,甲骨文爻,算筹子,蒙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简体甲骨文省去“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爻”写成“井”。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诱导)代替“攴”(体罚),表示“者循循善诱,引导、启发蒙童的心智。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
2. 家: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豭”的省略,表示公猪。家,甲骨文宀,房屋、居所豕,即“豭”的省略,公猪),表示在居所饲养公猪,其中甲骨文在“豕”(猪)的下腹部加一曲笔,表示公猪的生殖器官。有的甲骨文用“豕”代替“豭”,淡化生猪的性别。有的甲骨文用猪群“豩”代替“豕”,表示在居所饲养一群生猪。猪是繁殖力旺盛的温顺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生猪。另外,对古代农户来说,生猪意味着一笔重要财产,将生猪养在居所范围内,也是对这笔肥胖财产的必要保护。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突出了生猪脊背上的鬃毛。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豕”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豕”写成
3. 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热衷。黨,篆文尚,热衷黑,弊端),表示热衷作弊。造字本义:动词,不光明,作弊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四点底”。《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党”,根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黑”简化成“儿”
4. 庠: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祥”的省略,表示安祥。庠,金文宀,房屋羊,即“祥”的省略),表示安祥之屋。有的金文将“宀”(房屋)写成“厂”(半开放建筑),表示半开放的休闲建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广”。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供朝廷官员退休后安祥怡养的地方,可谓先秦时代朝廷官员的养老院,后来演变成官方请博学尊长集中调教孩子的学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
5. 术: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祥”的省略,表示安祥。庠,金文宀,房屋羊,即“祥”的省略),表示安祥之屋。有的金文将“宀”(房屋)写成“厂”(半开放建筑),表示半开放的休闲建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广”。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供朝廷官员退休后安祥怡养的地方,可谓先秦时代朝廷官员的养老院,后来演变成官方请博学尊长集中调教孩子的学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
6. 序:,金文厂,开放型建筑与“良”形似,像主屋朝向不同方向的回廊),表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一种既可遮风蔽雨又可欣赏风景的附属建筑。有的金文误将多条走廊形状的写成“糸”和“丁”,回廊形象消失。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以作为声旁。造字本义:名词,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7. 国:”是“”和“”的本字;“”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郭”的省略,表示外围护墙上有武力守卫的城邑,甲骨文戈,军事武力囗,即”的省略,城邑),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当“”的“城邑、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在城邑“囗”四周加边界指事符号,表示四周有明确军事边界的武力领地。有的金文用“囗”(城郭,武力守卫的护墙)代替表示边界的另造“”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楷书承续篆文字形。北齐的俗体楷书“国”另造会义字:囗,城郭“王”字加一点指事符号,代表最高统治者),表示帝王统治的领地。造字本义:名词,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国”采用北齐时代俗体楷书字形。古籍多以“國”合并代替“国”和“囯”。《汉字简化方案》用“国”合并代替“國”和“囯”。
8. 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咳”的省略,表示咳嗽。考,甲骨文长发的老人亥,即“咳”的省略),表示呼吸紧促、经常咳嗽的老人。有的甲骨文老,长发的老人手拄棍杖),表示拄杖的长发老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杖写成“卜”。有的金文将“卜”写成“于”。有的金文省去手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老化,衰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老”写成,将篆文的“丂”写成。古代“考”、“老” 同源,通用。
9. 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叉腿而立。校,甲骨文交,叉腿而立,借代双腿木,桎梏),表示用桎梏连锁双脚,使双脚不能自由活动。金文将甲骨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包围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交”写成“大”。篆文则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用来将两脚连锁的桎梏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交”写成。 
10. 《注疏》: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塾音熟,一音育。术音遂,出注。〕比年入学,〔〖注〗学者每岁来入也。〕中年考校:〔〖注〗中,犹间也。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中,徐丁仲反,注同。间,间侧之间,下同。比,毗志反。〕
[疏]○正义曰:此一节明国家立庠、序上下之殊,并明入学年岁之差。○“古之教”者,谓上代也。○“家有塾”者,此明学之所在。《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白虎通》云:“古之教民者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悌、仁义也。”○“党有庠”者,党,谓《周礼》五百家也。庠,学名也。于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术有序”者,术,遂也。《周礼》:万二千五百家为遂。遂有序,亦学名。于遂中立学,教党学所升者也。○“国有学”者,国,谓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也。《周礼》天子立四代学,以教世子及群后之子,及乡中俊选所升之士也。而尊鲁,亦立四代学。馀诸侯于国,但立时王之学,故云“国有学”也。○“比年入学”者,比年,谓每年也,谓年年恒入学也。○“中年考校”者,“中”犹间也。谓每间一岁,乡遂大夫考校其艺也。
【三、翻译】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古代的教学制度,每二十五家(二十五家为闾)开设一塾,民在家朝夕出入就能在塾中读书;每五百家(党)开设一庠(学生是从闾中升上来的);每一万二千五百家(遂)开设一序(学生是从党中升上来的);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国都设立一学。每年都招收学生进入其中为学读书,每隔一年乡遂大夫考校学生的德行道艺。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学是生生不息的一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23: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8日第二周第二天
【一、原文及注音】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均能识字,无注音)

【二、查字】
1. 视: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視,甲骨文示,祭告目,看),表示祭告而且察看。金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目”写成“見”写成。籀文写成目、示会义,表示察看征兆。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向神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视”,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简化成“见”
2. 经:“巠”是“的本字。巠,金文的变形,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众多纵线,以便横线穿织;三条纵线上的三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功所在,“壬”(任)表示布置纵线是纺织中的重要能力。当“巠”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再加“糸”(丝线)另造“經”代替,强调“布线”的工序。齐侯钟上的字形明确了“壬”的字形。有的金文字形写成:将“壬”的上面一横与织机形象的下面一横重叠,导致“壬”的字形模糊。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壬”字形因此消失。造字本义:动词,精心布置织机上的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有的隶书承续金文字形;有的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至此“壬”的字形与织机上织线的形象“巛”都消失。
3. 辨: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涉及诉讼的双方。辨,金文辡,两个,表示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诉辩双方分立两侧,法官坐居中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4. 敬:“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有的金文误将“干”写成形似“草头”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草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敬”的本义“严重告戒,使之谨慎恭肃”消失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警”代替,或篆文再加“人”另造“儆”代替。
5. 群:“群”是“羣”的异体字。君,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表示主宰、统治。羣,甲骨文众多羊只攴,鞭策、驱赶口,呟喝),表示牧羊者吆喝着将四处散落的羊只驱赶到一起。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呟喝)和“攴”(驱赶)合写成“君”;并同时将“君”(主宰、统治)作为声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俗体隶书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牧羊者呟喝、驱赶,将众多羊只聚集在一起古籍多以“羣”代替“群”。《汉字简化方案》用“群”代替“羣”。
6. 博:”和“”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捆绑。,甲骨文假借“”。,甲骨文像线绕在纺砖上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误将表示盾形的写成“十”;有的金文“盾”形的写成;有的金文以“干”(矛)代替“盾”;有的金文则以“戈”代替“盾”。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武力的线索消失。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尃”写成。当金文字形中的被篆文写成“博”后,篆文再加“手”另“搏”代替,表示拼杀的本义。
7. 成:,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将城邑“囗”写成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征战结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的“戌”形淡化。
8. 《注疏》:〖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鄉也。[疏]○“一年视离经辨志”者,谓学者初入学一年,乡遂大夫于年终之时,考视其业。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辨志,谓辨其志意趣鄉,习学何经矣。○“三年视敬业乐群”者,谓学者入学三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原而乐之。○“五年视博习亲师”者,言五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博习,谓广博学习也。亲师,谓亲爱其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者,言七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取友,谓选择好人,取之为友。“谓之小成”者,比六年巳前,其业稍成,比九年之学,其业小,故曰“小成”。

【三、翻译】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一年后来察看被考校的学生,他能给典籍经书断句,可以分辨出他的心志意向,从而确定他适合学习什么经书;三年后来察看被考校的学生,他能对行业长者保持恭肃,朋辈和乐;五年后来察看被考校的学生,他能广博学习,亲敬老师;七年后来察看被考校的学生,他能论说学习之是非,择善而处,可以说是小有成果了。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学习经典,踩实了一步一步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23: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9-9 23:58 编辑

2025年9月9日第二周第三天
【一、原文及注音】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均能识字,无注音)

【二、查字】
1. 类:”是“”的异体字。,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省去“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頪”写成,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大”。《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2.  通:”是“通”的本字。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王宫禁城周围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专用道。,简体甲骨文用,是“甬”的本字,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甬道亍,即“彳”,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表示王宫禁城周围出口众多、纵横畅通的甬道。为了确保帝王出行时可“见天光”,甬道必须保持半开放的“露天”状态;为了在“露天”状态下保证帝王的安全,甬道两边的护墙必须建到足够的高度;为了确保帝王可以畅达禁城各部,高墙甬道必须有众多的出口,与其他甬道连结。有的甲骨文将“用”写成。繁体甲骨文加“止”,将“彳”写成“辵”(行进),强调甬道的“通行”功能。简体金文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甬”。繁体金文在繁体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再加“日”(“口”的变形,出口)写成“通”,强调“出口众多”对于“通行”的意义。篆文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甬”造字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甬”写成。古籍多以“通”代替“”。
3. 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繁体甲骨文(行进),将彳”写成“辵”,强调“通行”含义。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简写成“竹”,同时加“羊”(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恢复简体篆文字形。
4. 强:,篆文弘,声音大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弘”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虫”写成
5. 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厂,岩石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再加“手”(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6. 大:大,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隶书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即“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7. 《注疏》:〔〖注〗知类,知事义之比也。强立,临事不惑也。不反,不违失师道。○乐,五孝反,又音岳,下“不能乐学”同。断句,丁乱反。别,彼列反。趣,七住反。鄉,许亮反。比,必履反,一音必利反。〕
[疏]○“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者,谓九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言知义理事类,通达无疑。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而不反”,谓不违失师教之道,谓之大成。“此大学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论,是大学贤圣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三、翻译】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九年后来察看被考校的学生,深晓万类象比,通畅阔达而无阻碍,独立强大,对秉持的师教之道不惑不动摇,这就叫大成。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时刻谨审自己作为老师,给我的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旨”——是师教之道还是个人好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22: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0日第二周第四天
【一、原文及注音】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音同“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均能识字,无注音)

【二、查字】
1. 近: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篆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𠂢”误写成“斤”𠂢”的甲骨文写作);“𠂢”是“永”的同源异体字,是“派的本字,表示河川分岔的支流。近,金文止,即的本字,借代行进简写变形的“𠂢”,即“派”的本字,河川支流),表示部队徒步涉水,渡过小河,当作行军捷径。有的金文将简写变形的“𠂢”写成。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𠂢”写成。有的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𠂢”写成不知所云的。繁体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𠂢”写成似“𠂢”又似“斤”的字形,并用“辵”(行进)代替金文字形中的“止”,强调行军渡河。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似“𠂢”又似“斤”的字形写成“斤”,并将“斤”当作声旁。造字本义:动词,部队徒步涉水,当作行军捷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斤”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
2. 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甲骨文袁,衣物又,抓、持亍,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简体甲骨文将“袁”简写成“衣”。金文加“止”(趾,脚板),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袁”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袁”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袁”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远”,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袁”简化成“元”
3. 怀: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怀”,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褱”简写成“不”
4. 术:”的异体字;而“”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持。,甲骨文又,用手抓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篆文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所构成的“简写成似。楷书异体字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古籍多以秫”和“”代替“朮”和“术”。《汉字简化方案》用“术”合并代替“術”。
5. 《注疏》: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注〗怀,来也,安也。○说音悦。〕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蛾,鱼起反,注同,本或作蚁。蚍音毗。蜉音孚。《尔雅》云:“蚍蜉,大蚁。”复,扶又反。垤,大结反,《毛诗传》云:“蚁冢也。”〕
[疏]:○“《记》曰:蛾子时术之”者,谓旧人之《记》,先有此语,记礼者引旧《记》之言,故云“蛾子时术之”。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记》之所云,其此学问之谓乎?○〖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至“在远郊之外”。○正义曰:此云“术”,《周礼》作“遂”者,此《记》与“党”连文,故知“术”当为“遂”,以声相近而错误也。云“古者仕焉而巳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者,“已”犹退也,谓仕年老而退归者。案《书传说》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归其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新谷已入,馀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上老乎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馀子毕出,然后皆归,夕亦如之。云“门侧之堂谓之塾”者,《尔雅·释宫》文。引《周礼》者,证党、遂之异。案《周礼》:六乡之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六遂之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今此经六乡举“党”,六遂举“序”,则馀闾里以上,皆有学可知,故此注云“归教于闾里”。其比与邻近,止五家而巳,不必皆有学。云“遂在远郊之外”者,案《周礼》:遂人,掌野之官,百里之外。故知遂在远郊之外。郑注《州长职》云:“序,州党之学。”则党学曰“序”。此云“党有庠”者,乡学曰“庠”,故《乡饮酒》之义云:“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注云:“庠,乡学也。”州党曰序,此云“党有庠”者,是乡之所居党为乡学之庠,不别立序。凡六乡之内,州学以下皆为庠。六遂之内,县学以下皆为序也。皇氏云“遂学曰庠”,与此文违,其义非也。庾氏云“党有庠,谓夏殷礼,非周法”,义或然也。○〖注〗“中犹间也。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正义曰:间年,谓下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类是也。云“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计学者入学多少之间岁,非是乡遂大夫间岁三年入学也。云“《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者,郑引《周礼》“三年大比考校”,则此中年考校,非《周礼》也。故《周礼·乡大夫职》云:“三年大比,而兴贤者能者。”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周法”,非也。皇氏又以此“中年考校”,谓乡遂学也,下文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以下,皆谓国学,亦非也。但应入大学者,自国家考校之耳。其未入大学者,乡遂大夫考校也。○〖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按《释虫》云:“蚍蜉,大蚁。小者蚁。”是蚁为蚍蜉大者,又云“蚁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6. 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俗”:“习”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俗”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俗”是大众化、历史化的“习”。
7. 大:大,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隶书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即“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8. (《注疏》查字)垤
dié:
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
9. 时: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行进。,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趾)写成。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将籀文字形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抓持),表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趾)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时”,依据草书字形删减字件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10. 术:”的异体字;而“”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持。,甲骨文又,用手抓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篆文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所构成的“简写成似。楷书异体字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古籍多以秫”和“”代替“朮”和“术”。《汉字简化方案》用“术”合并代替“術”。


【三、翻译】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像这样每年入学学习、隔年考校、九年大成,能够让民众(包括学生自己)发生生生死死的改变、改易天下人的行为一贯性,使周围人心悦诚服,使远方的人心念向往,这是顶天立地的大学之道。《记》讲:“蚍蜉(大蚁)之子
一年四季都在寻找泥土搬运泥土(术,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 ,最终在洞口堆积成土丘。” 我们慨叹学习也正是这样!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1日第二周第四天
【原文及注音】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查字】
1、弁:弁,甲骨文双手持举囗,像开口的帽子),表示手举帽子戴在头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帽子的“囗”写成“东西”的“西”(囊袋状的东西)。篆文用有帽饰的帽子形状代替籀文字形中的“西”,用“人”代替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廾”。篆文则将籀文字形中的“西”写成“入”(套入)。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必须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的仪式,由父亲主持并指定贵宾为其行加冠礼,标志进入成年,从此享有成年人的社会权力与义务。隶书又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入”写成“厶”,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廾”连写成
2、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块)写成“月”(肉块),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并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月”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
3、肄:甲骨文旡,张大嘴巴惨叫、全身裸露的人又,抓持、控制),表示古代以裸体羞辱罪犯的残酷肢解极刑,其中“口”表示受刑者惨叫求饶,是“尾”的简写(是倒写的“毛”的简写),表示因裸体而露出阴毛的臀部。造字本义:动词,古代极端酷刑,将罪犯裸体游街羞辱后当众肢解
4、威:,金文戌,刑具女,女子),表示对女子施刑。有的金文将“戌”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
5、示:示,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一横指事符号代表”;一竖指事符号代表地上人间的世人向上天的祝祷求告。有的甲骨文把代表上苍的横指事符号写成两横,用上短下长代表朝上的方向,代表天宇。有的甲骨文向上天祝祷求告水,血滴,借代牺牲祭品),表示向天神奉献牺牲祭品,祈求天神显明奥秘,赐福人间。有的甲骨文将“水”(血滴)简写成两点。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以牺牲的血肉为祭品,向天神祝祷求告,祈求显明奥秘和降福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6、《注疏》: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注〗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朝朝,并直遥反。芹音勤。藻音早。〕《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注〗宵之言小也。肄,习也。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此皆君臣宴乐相劳苦之诗,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宵音消。肄,本又作肆,同,以二反,注同。乐音洛。劳,力告反,又如字。为,于伪反。〕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注〗鼓箧,击鼓警众,乃发箧,出所治经业也。孙,犹恭顺也。○箧,古协反。孙音逊,注及下皆同。警,京领反。〕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收,谓收敛整齐之。威,威仪也。○夏,古雅反,注同。槄,吐刀反。《尔雅》云:“槄,山槚。”扑,普卜反,《尚书》云:“作教刑。”挞,他达反。〕
〖疏〗“大学”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明天子诸侯教学大理,凡有七种,各依文解之。○“大学始教”者,大学,谓天子诸侯使学者入大学,习先王之道矣。熊氏云:“始教,谓始立学教。”“皮弁祭菜”者,谓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圣先师以蘋藻之菜也。○“示敬道也”者,崔氏云:“著皮弁,祭菜蔬,并是质素,示学者以谦敬之道矣。”○〖注〗“祭菜”至“先师”。○正义曰:熊氏云:“以注‘礼先圣先师’之义解经。‘始教’谓始立学也。若学士春始入学,唯得祭先师,故《文王世子》云:‘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唯祭先师。’巳不祭先圣,故《大胥》‘春释菜合舞’,郑云:‘释菜,礼先师。’是春始入学,不祭先圣也。”皇氏云:“以为‘始教,谓春时学始入学也’,其义恐非。”○“《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小也。肄,习也。当祭菜之时,便歌《小雅》,习其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取其上下之官,劝其始学之人,使上下顺序也,故云“官其始也”。亦谓以官劝其始也。○〖注〗“宵之”至“和厚”。○正义曰:宵,音近小,故读从“小”。按《乡饮酒礼》《燕礼》皆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又襄四年穆叔如晋,歌《小雅》三篇,故知“《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云“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者,《小雅》三篇,皆君臣燕乐及相劳苦。今为学者歌之,欲使学者得为官,与君臣相燕乐,各自劝励,故云“所以劝之以官也”。此云“始者”,谓学者始来入学,故云“始入学习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入学,谓学士入学之时,大胥之官,先击鼓以召之。学者既至,发其筐箧,以出其书,故云“鼓箧”也。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孙其业”,谓恭顺其所持经业。○〖注〗“鼓箧”至“业也”。○正义曰:鼓,谓击鼓,故《大胥》云:“用乐者,以鼓征学士。”《文王世子》云:“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文王世子》云:谓天子视学之时,击鼓警众也。若是凡常入学用乐,及为祭祀用乐者,“以鼓徵学士”是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者不劝其业,师则以夏、楚二物以笞挞之。所以然者,欲令学者畏之,收敛其威仪也。○〖注〗“夏槄”至“礼者”。○正义曰:《尔雅·释木》云:“槄,山槚。”郭景纯云:“今之山楸。”卢氏云:“扑作教刑。”是扑挞犯礼者。

【翻译】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先王之道,穿戴皮弁服饰,以蘋藻之菜敬供先圣先师,以祝祷尊敬大道。歌《小雅》,习其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劝勉学者为官得君臣燕乐从这三篇开始。学生入学后,击鼓召唤(警众),发放筐箧,教导众人要对所持经业保持恭顺。学生不敬其业,老师便以夏(槄)、楚(荆条)笞挞,收敛其威风,复回恭顺敬畏之心。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1、正心诚意,静敬净。
2、挨天罚了要认,回转敬畏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2日第二周第六天
【原文及注音】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

【查字】
1、卜:,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树杈。金文、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巫师作为降神道具的神杖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2、禘: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諦”的省略,表示仔细、深入。禘,篆文示,祭祀帝,即“諦”,仔细、深入),表示用心祭祀。造字本义:动词,特别用心地祭祀敬拜,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帝”写成
3、游:“斿”是“遊”的本字。斿,甲骨文㫃,旗帜子,学童),像飘扬的旗帜引领一队学子。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突出执旗游学的学子的手和脚。当“斿”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水”(河)另造“游”代替,表示古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斿”写成。当“游”引申出“泅水”的稳定义项后,后人以“辵”(行进)代替“水”(河界)另造“遊”,表示陆上的巡行。古人称泅水横渡为“游”,目的是克服河流阻隔,过河;称顺流游行为“泳”,目的是利用河流的浮力与推力,长距离漂流。现代汉语中常“游泳”并用。
4、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行进。,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趾)写成。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将籀文字形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抓持),表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趾)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时”,依据草书字形删减字件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5、《注疏》: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注〗禘,大祭也。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考校,以游暇学者之志意。○禘,大计反。斿音由,本亦作游。暇,户嫁反,旧古雅反。〕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注〗使之悱悱愤愤,然后启发也。○语,鱼庶反。悱,芳鬼反。愤,扶粉反,一本直作“悱愤”。〕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注〗学,教也,教之长稚。○学,胡孝反,注同。躐,音里辄反。稚,直吏反。〕
[疏]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夏氏云:“禘,大祭,在于夏。”天子诸侯视学之时,必在禘祭之后。“未卜禘”,谓未为禘也。禘是大祭,必先卜,故连言之。是未为禘祭,不视学。所以然者,欲游其学者之志,谓优游纵暇学者之志,不欲急切之,故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优劣焉。○〖注〗“禘大”至“考校”。○正义曰:“禘,大祭”,《尔雅·释天》文。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者,谓于夏祭之时,既为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当祭之年,故云“未卜禘,不视学”。若不当禘祭之年,亦待时祭之后,乃视学也。此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视学也。若大礼视学,在仲春、仲秋及季春,故《文王世子》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注云:“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于是时也,天子则视学焉。”《月令》:“季春大合乐,天子率三公九卿而视学焉。”与此别也。视学既在夏祭之后,则天子春秋视学,亦应在春秋时祭之后。此举“未卜禘,不视学”,则馀可知也。熊氏云:“此禘谓夏正郊天,视学谓仲春视学。若郊天则不视学。”若如熊氏义,礼不王不禘,郑注何得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既连诸侯言之,则此禘非祭天。熊说非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者,时观,谓教者时时观之,而不丁宁告语。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存其心也。既不告语,学者则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之,学者则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教学之法,若有疑滞未晓,必须问师,则幼者但听长者解说,不得辄问,推长者谘问,幼者但听之耳。○“学不躐等也”者,学,教也。躐,逾越也。言教此学者,令其谦退,不敢逾越等差。若其幼者辄问,不推长者,则与长者抗行,常有骄矜。今唯使听而不问,故云“学不躐等”也。
6、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7、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才”的变形,居所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才”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才”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子”写成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
8、躐: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长毛的爬行动物。躐,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足,脚巤,长毛的爬行动物),表示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
【翻译】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
没有占卜吉时用心举行各种大祭,天子及诸侯就不察看考校学生的经业,(举行大祭之后)到各个地界巡视学生的心之所向。教者时常默默地观察学生而不丁宁嘱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反观自己有何不妥之处,时时慎思慎行,持续保存学者之心。幼儿(初学者)认真聆听长者的教导,不得多问,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悄悄爬行越过长幼的序位。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对学习保有恭敬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3日第二周第七天
【原文及注音】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均能识字,无注音)

【查字】
1、教;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组交叠的算筹。教,甲骨文爻,算筹子,蒙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简体甲骨文省去“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爻”写成“井”。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诱导)代替“攴”(体罚),表示“者循循善诱,引导、启发蒙童的心智。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
2、伦: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龠”,表示音高高低有序的和音管乐器,喻等级、秩序。倫,篆文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简化成“”仑
3、事:”是“使”的本字;“”、“”与“”同源。,甲骨文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将国旗“中”简写成,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则进一步将国旗“中”简化成。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中”简化成。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中”写成
4、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5、《注疏》:此七者,教之大伦也。〔〖注〗伦,理也。自大学始教至此,其义七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注〗官,居官者也。士,学士也。〕
[疏]○“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者,伦理也。言前七等之事,是教学大理也。○“记曰”至“谓乎”,引旧记结上七事。“凡学”,谓学为官,学为士者。“官先事,士先志”者,若学为官,则先教以居官之事。若学为士,则先喻教以学士之志。故先七事,皆是教学居官及学士者。○“其此之谓乎”者,记者所云:其此在上七事之谓乎。〕

【翻译】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这七种,是教学的大理、大秩序。《记》讲:“但凡是为学,居官先教如何做事成事,学士先立学士之志。” 前面七件事正是确立“官先事,士先志”。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学不是只是学,学是为了成事成人的目标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4日第三周第一天
【原文及注音】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均能识字,无注音)
【查字】
1、正:正”是“”的本字。,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
2、业:業,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加(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籀文省去金文的,将写成,误将写成。篆文则误将籀文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业”,省去正体楷书下部的
3、居:居”是“毓(育)”的异体字。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孕妇。毓,甲骨文女,孕妇水,产妇的羊水倒写的“,胎儿降生),表示胎儿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甲骨文异体字用“母”代替“女”,强调产子为母。甲骨文异体字将伴随羊水的胎儿省略成倒写的“子”。甲骨文异体字“居”写成“人”(母亲)与倒写的“子”(婴儿)会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尸”,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字的“子”写成“古”,导致本义线索消失。在古人眼里,妇女生育后安安定定在家里“坐月子”,最能体现“住家过日子”的本质,因此“居”从“生育”的本义引申出“住家过日子”的含义,又因此用“居”代替本义为“住家生活”的“凥”。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古”写成
4、缦:“曼”是“嫚”和“縵”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和“帽”的本字,表示套头、遮脸。曼,甲骨文上下两个,两只手目,用眼看),表示在半遮半掩的两手之间向外看。繁体甲骨文用“面”)代替“目”,表示用双手遮掩脸庞。古代身材婀娜的女子在表演柔媚甜软的歌舞时,常将两掌掌背横在脸上半遮眼睛,或用轻柔飘逸的纱巾将面部半遮半掩,创造出柔美、迷离的艺术效果。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上部的“又”,同时加“冃”(帽子),表示用纱巾饰物遮掩脸庞。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爪”,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曼”由动词“歌舞女子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盼”引申出名词“轻柔飘逸的丝巾”;当“曼”的名词含义“飘柔的丝巾”消失后,篆文再加“糸”)另造“縵”代替。造字本义:名词,轻柔飘逸的纱巾、丝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5、礼:”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写成“乙”
6、《注疏》: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注〗有居,有常居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注〗操缦,杂弄。○操,七刀反,注同。缦,未但反。杂,徂合反。〕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注〗博依,广譬喻也。依或为衣。○依,于岂反,注皆同。〕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注〗杂服,冕服、皮弁之属。杂,或为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注〗兴之言喜也,歆也。艺,谓礼、乐、射、御、书、数。○兴,虚应反。歆,许金反。〕
[疏]〖疏〗“大学”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大学之教也,时”者,言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教必有正业”者,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谓学者疲倦而暂休息。有居,谓学者退息,必有常居之处,各与其友同居,得相谘决,不可杂滥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此教乐也。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者,此教诗法者。诗是乐歌,故次乐也。博,广也。依,谓依倚也,谓依附譬喻也。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者,此教礼法也。前诗后礼,亦其次也。杂服,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礼谓《礼经》也。《礼经》正体在于服章,以表贵贱。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于礼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兴,谓歆喜也,故《尔雅》云:“歆、喜,兴也。”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于所学之正道。

【翻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大学的教学之道,一年四季的教学一定有先王正典,下课休息一定要有特定的常住居所,以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琴瑟,如果不先学调弦杂弄就手指不灵便,则不能安正其弦,音曲不能成;教诗法,不依倚广博譬喻,就不能安善诗歌;教礼法,不辨明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则心不能安服于礼;教操缦、博依、六艺等等,不先使学生歆喜,就不能好学、乐学。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1、先学基础技能,才能出成品。一口吃不了大胖子。
2、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4日第三周第一天
【原文及注音】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均能识字,无注音)
【查字】
1、正:正”是“”的本字。,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
2、业:業,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加(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籀文省去金文的,将写成,误将写成。篆文则误将籀文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业”,省去正体楷书下部的
3、居:居”是“毓(育)”的异体字。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孕妇。毓,甲骨文女,孕妇水,产妇的羊水倒写的“,胎儿降生),表示胎儿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甲骨文异体字用“母”代替“女”,强调产子为母。甲骨文异体字将伴随羊水的胎儿省略成倒写的“子”。甲骨文异体字“居”写成“人”(母亲)与倒写的“子”(婴儿)会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尸”,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字的“子”写成“古”,导致本义线索消失。在古人眼里,妇女生育后安安定定在家里“坐月子”,最能体现“住家过日子”的本质,因此“居”从“生育”的本义引申出“住家过日子”的含义,又因此用“居”代替本义为“住家生活”的“凥”。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古”写成
4、缦:“曼”是“嫚”和“縵”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和“帽”的本字,表示套头、遮脸。曼,甲骨文上下两个,两只手目,用眼看),表示在半遮半掩的两手之间向外看。繁体甲骨文用“面”)代替“目”,表示用双手遮掩脸庞。古代身材婀娜的女子在表演柔媚甜软的歌舞时,常将两掌掌背横在脸上半遮眼睛,或用轻柔飘逸的纱巾将面部半遮半掩,创造出柔美、迷离的艺术效果。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上部的“又”,同时加“冃”(帽子),表示用纱巾饰物遮掩脸庞。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爪”,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曼”由动词“歌舞女子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盼”引申出名词“轻柔飘逸的丝巾”;当“曼”的名词含义“飘柔的丝巾”消失后,篆文再加“糸”)另造“縵”代替。造字本义:名词,轻柔飘逸的纱巾、丝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5、礼:”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写成“乙”
6、《注疏》: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注〗有居,有常居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注〗操缦,杂弄。○操,七刀反,注同。缦,未但反。杂,徂合反。〕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注〗博依,广譬喻也。依或为衣。○依,于岂反,注皆同。〕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注〗杂服,冕服、皮弁之属。杂,或为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注〗兴之言喜也,歆也。艺,谓礼、乐、射、御、书、数。○兴,虚应反。歆,许金反。〕
[疏]〖疏〗“大学”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大学之教也,时”者,言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教必有正业”者,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谓学者疲倦而暂休息。有居,谓学者退息,必有常居之处,各与其友同居,得相谘决,不可杂滥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此教乐也。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者,此教诗法者。诗是乐歌,故次乐也。博,广也。依,谓依倚也,谓依附譬喻也。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者,此教礼法也。前诗后礼,亦其次也。杂服,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礼谓《礼经》也。《礼经》正体在于服章,以表贵贱。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于礼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兴,谓歆喜也,故《尔雅》云:“歆、喜,兴也。”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于所学之正道。

【翻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大学的教学之道,一年四季的教学一定有先王正典,下课休息一定要有特定的常住居所,以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琴瑟,如果不先学调弦杂弄就手指不灵便,则不能安正其弦,音曲不能成;教诗法,不依倚广博譬喻,就不能安善诗歌;教礼法,不辨明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则心不能安服于礼;教操缦、博依、六艺等等,不先使学生歆喜,就不能好学、乐学。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1、先学基础技能,才能出成品。一口吃不了大胖子。
2、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4日第三周第一天
【原文及注音】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均能识字,无注音)
【查字】
1、正:正”是“”的本字。,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
2、业:業,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加(人),表示众多劳作的人。籀文省去金文的,将写成,误将写成。篆文则误将籀文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业”,省去正体楷书下部的
3、居:居”是“毓(育)”的异体字。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孕妇。毓,甲骨文女,孕妇水,产妇的羊水倒写的“,胎儿降生),表示胎儿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甲骨文异体字用“母”代替“女”,强调产子为母。甲骨文异体字将伴随羊水的胎儿省略成倒写的“子”。甲骨文异体字“居”写成“人”(母亲)与倒写的“子”(婴儿)会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尸”,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字的“子”写成“古”,导致本义线索消失。在古人眼里,妇女生育后安安定定在家里“坐月子”,最能体现“住家过日子”的本质,因此“居”从“生育”的本义引申出“住家过日子”的含义,又因此用“居”代替本义为“住家生活”的“凥”。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古”写成
4、缦:“曼”是“嫚”和“縵”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和“帽”的本字,表示套头、遮脸。曼,甲骨文上下两个,两只手目,用眼看),表示在半遮半掩的两手之间向外看。繁体甲骨文用“面”)代替“目”,表示用双手遮掩脸庞。古代身材婀娜的女子在表演柔媚甜软的歌舞时,常将两掌掌背横在脸上半遮眼睛,或用轻柔飘逸的纱巾将面部半遮半掩,创造出柔美、迷离的艺术效果。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上部的“又”,同时加“冃”(帽子),表示用纱巾饰物遮掩脸庞。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爪”,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曼”由动词“歌舞女子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盼”引申出名词“轻柔飘逸的丝巾”;当“曼”的名词含义“飘柔的丝巾”消失后,篆文再加“糸”)另造“縵”代替。造字本义:名词,轻柔飘逸的纱巾、丝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5、礼:”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写成“乙”
6、《注疏》: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注〗有居,有常居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注〗操缦,杂弄。○操,七刀反,注同。缦,未但反。杂,徂合反。〕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注〗博依,广譬喻也。依或为衣。○依,于岂反,注皆同。〕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注〗杂服,冕服、皮弁之属。杂,或为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注〗兴之言喜也,歆也。艺,谓礼、乐、射、御、书、数。○兴,虚应反。歆,许金反。〕
[疏]〖疏〗“大学”至“谓乎”。○正义曰:此一节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大学之教也,时”者,言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教必有正业”者,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谓学者疲倦而暂休息。有居,谓学者退息,必有常居之处,各与其友同居,得相谘决,不可杂滥也。○“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此教乐也。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者,此教诗法者。诗是乐歌,故次乐也。博,广也。依,谓依倚也,谓依附譬喻也。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者,此教礼法也。前诗后礼,亦其次也。杂服,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礼谓《礼经》也。《礼经》正体在于服章,以表贵贱。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于礼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兴,谓歆喜也,故《尔雅》云:“歆、喜,兴也。”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于所学之正道。

【翻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大学的教学之道,一年四季的教学一定有先王正典,下课休息一定要有特定的常住居所,以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琴瑟,如果不先学调弦杂弄就手指不灵便,则不能安正其弦,音曲不能成;教诗法,不依倚广博譬喻,就不能安善诗歌;教礼法,不辨明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服属,则心不能安服于礼;教操缦、博依、六艺等等,不先使学生歆喜,就不能好学、乐学。

【朗读】
已上传微盘。

【阅读心得】
1、先学基础技能,才能出成品。一口吃不了大胖子。
2、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9-18 14:46 , Processed in 1.195973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