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一、查字
1.此: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文言版《説文解字》: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屬皆从此。
2.七: 造字本义:数词,古人认为需要切分的极限数,即比六更大的数,六与八之间的正整数。文言版《説文解字》:七,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从七。
3.伦: 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文言版《説文解字》:倫,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
4.凡:造字本义:名词,多人共同使用的四柄夯地桩。文言版《説文解字》:凡,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 , ,古文及。 5.官: 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6.先: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 7.事: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 8.士:造字本义:名词,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
二、翻译
这七件事,是教育的顶天立地的伦常。《记》说:“与同学共同夯实地基进行学习,官的首要是遵守上级命令,士的第一是坚定心之所向”说的就是这个吧!
三、朗诵已上传微盘
四、心得
教育,如何教,养志,存心,守阶。
【师说】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李影 9/13 11:51:53 @陈刚确实是,我也体会到了问了些混乱的问题,老师也会不回答,正是这个不回答让我更想去坚持找到答案的动力
陈刚 9/13 11:54:22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 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 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
李影 9/13 11:56:35 @陈刚就让他自己找答案,懂也不说给他听
陈刚 9/13 11:56:39 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 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 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蒙养性,幼儿养正 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 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 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 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 养正就不同了 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 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 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 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 问的有的父母崩溃 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 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 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 存其心,我们的心没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 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 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