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5-5-9 20:52 编辑
第十二周(5月4日-10日)任务: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必出第三十四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蔽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守,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令我踵[zhǒng]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衔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以系于颈上。
天潢:古代作战渡水用的大船。
踵军:zhǒng,后卫部队。
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率领军队深入敌国作战,敌人从四面将我军合围,阻断了我军的退路,切断了我军的粮道。敌人人数众多,粮食充裕,占据险要难攻的地形,阵地非常坚固。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想成功突围,应该怎样做呢?”
太公答道:“成功突围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拥有必备的军用器械,同时最重要的是将士们要能勇敢作战。察明敌人空虚薄弱的地方,以及无人防守之处,从这些地方突围就可以成功。将士们人人举着黑旗,拿着器械,口中街枚以禁喧哗,趁着夜色突围。安排勇猛有力、善于奔跑,敢于冒险的战士在前面行动,攻占敌人的营垒为我军打开通道,让作战本领高强的士兵拿着强弩,作为伏兵断后,弱卒和车兵、骑兵处于中部。阵形安排好了以后缓慢行进,小心谨慎,不可惊慌失措。将武冲大扶胥战车置于前后以护卫部队,让武翼大橹矛戟战车防御部队的左右两翼,敌人如果被惊动,发现我军的突国意图,就命令勇猛有力、敢于冒险的士兵快速在前面冲去,弱卒和车兵、骑兵紧紧在后面跟随,让作战本领高强的士兵拿着强弩隐藏起来以伏击敌人。确切察知敌人这赶我军,就命令伏兵快速攻击敌人的尾部,多拿火把和战鼓,好像从地下冒出,又像从天而降。全军勇敢战手,这样就谁也阻截不了我们了。”
武王问道:“假如前方有大水、宽沟、深坑,我军想要渡过去,却没有准备船只。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住我军归路,他们的侦察兵常备不懈,高度警戒,凡是地势险要的地方都有人驻守。敌人的车兵、骑兵在前面阻拦,勇士在后面追击,该怎么做才能突围出去呢?”
太公答道:“大水、宽沟、深坑,这些地方敌人往往不派兵防守,有的即使派兵防守了,兵力也必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飞江、转关与天潢把我军渡过去,让勇武善战的精兵听从指挥,冲锋陷阵,都尽全力拼死作战。先烧掉我们的军需物资,再烧掉我们的粮食,明确地告诉全体官兵,只有勇敢战斗才有活路,不勇敢战斗就死路一条。突围以后,命令断后的部队设置篝火信号,远远地侦察敌军动态,一定要依靠草木、坟墓以及各种险要地势打击敌人,这样敌人的车兵、骑兵必定不敢长途追赶。之所以用火作为信号,是因为要让先期突围出去的部队到达有火的地方就停下来,并摆出四武冲阵的阵形。这样,我三军将士就精悍锐利,勇猛善战,无人能挡了。”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军略第三十五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辒[fěnwēn]、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pí]铎,吹鸣笳[jiā];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chú yǔ];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查字正音:
轒辒:fěnwēn,一种攻城器械。
鉏铻:chú yǔ,齿状物。
鸣笳:笳(jiā)笛。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
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领兵深入敌国作战,遇到深山险谷中阻碍我军前进的河流,我军尚未全部过河时,突然天降暴雨,水流迅疾,水位大涨,后面的部队与前方部队接连不上,而我们事先没有准备好船只,同时又没有水草供给。我想让全军都能顺利过河,不让他们在此停留过久,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凡是将帅领兵出征,如果作战计划不事先制定,装备器械不提前备好,军事训练平素不扎实管用,士卒不能熟练掌握各种武器装备,这样的军队就不能称作王者之师。凡是军队有大的战事,没有不训练士卒使其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果要围攻敌人的城邑,就用轒辒、临车、冲车;如果要观察城中敌情,就用云梯、飞楼;在三军行进止息时,就用武冲、大橹在前后防卫;如果要断绝道路街道,就命令有作战本领的士卒拿着强弩守卫在两侧;如果要构筑营垒,就用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白天登上云梯远望,并竖立五色旌旗;夜晚燃起众多冲天火炬,并去雷鼓,敲章鼓,摇大铃,吹鸣茄;如果要越过深沟,就用飞桥、转关、维护、鉏铻;如果要渡过大河,就用天潢、飞江;逆水而行,就用浮海、 绝江。如果上述器械全军都准备好了,主将还有什么可优虑的呢?”
临境第三十六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我与敌人国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雄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查字正音:
情:生活的实况。
隘:“隘”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嗌”的本字,金文字形表示喉咙因衰老或发炎吞咽能力差。,篆文“”(两个“阜”,表示陡峭的岩壁夹道)(,即“嗌”的本字,喉咙因衰老或发炎难以吞咽),表示山沟幽谷底部的小道,岩壁夹道,只有一线穿行,窄如生病的咽喉,勉强缓慢通过。篆文异体字“隘”用“益”(即“溢”的本字,水满横流)代替“”(喉咙生病难以吞咽),表示谷底窄道,稍遇雨情,就有被谷底山洪吞没的危险。造字本义:形容词,谷底通道如咽喉一样狭窄,难以通行。
曳:yè,“曳”是“拽”的本字。古代字形中,“臾”、“曳”似同源,后分化。篆文“臾”字形中的“人”字被分写成一撇一捺,便成了“曳”。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拽着一个人。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抗。敌人可以前来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
国太公答道:“可将我军兵力一分为三,命令我军的前部,要挖深沟筑高垒,不要出击,要多插挂旗,敲击战鼓,严密守卫,高度戒备;命令我军的后部,要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了解我方意图。发动我方精锐部队偷袭敌人内部,攻击它没有想到的地方,攻打它没有防备之处,敌人不了解我方情况,就会停止行动,不敢来犯了。”
武王问道:“敌人了解我方内情,掌握我方计谋,我们一行动他们就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精锐士卒理伏于深草之中,在险要路段拦截我军,在方便他们作战的地方发动对我军的攻击,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的前部,每天前去挑战,以消磨敌人的斗志,命令军中的老弱士卒,拖动木柴,扬起尘王,击鼓呼叫,往来走动,有的出现在敌人左方,有的出现在敌人右方,距离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这样敌将一定会疲于应付,敌兵一定会惊慌害怕。这样,敌人就不敢来犯。我军如此不间断地袭抚敌人,或袭抗敌人的内部,或攻击敌人的外部,全军上下迅速地发动进攻,一定会打败敌人。
心得体会:
人心最重要,人心志坚,就可以成事。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抗战,就是有力的证明。在生活中,做事好像有很多困难,放弃,可能有很多理由,其实还是志不够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