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
虎韬之:
动静三十七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傍,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 ,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益:增加。
疏我行陈:疏散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很强的错觉。 击金无止:不停地鸣金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方和我方势均力敌,双方的阵垒相互对峙,士兵的多寡、实力的强弱相当,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这种情况下,我军想要使敌军的将帅心怀恐惧,士气低落,行阵不稳,后阵的士兵想要逃跑,前阵的军心摇摆不定。接着,我军擂鼓呐喊,趁势进攻,迫使敌军溃败逃走,怎么样才能做到?” 姜太公回答:“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派遣我军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外再派遣战车和骑兵开出百里之外,迂回到敌军的前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多准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的战斗打响之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一来,敌军的将帅必然恐慌,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遭受失败。” 周武王又问:“假如敌方所处的地势不便于我军在其两旁设下埋伏,我军的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的前后方,同时敌人已察觉到了我军行动的意图,预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军的士兵悲观害怕,我军的将帅心怀畏惧,与敌军交战无法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答道:“大王您所问的问题实在是微妙啊!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侦察兵,窥探敌人的动静,探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军最不利的地形上同他们交战。我军的先锋部队应当避免与敌军正面交战,而需要远远地举着旌旗,拉开我军行列的距离,一定要跑在敌军的前面。与敌人交战的时候,刚一开打就要立即撤退,故意不停地鸣金宣告收兵,后退三里后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趁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袭击敌军前后,全军快速地奋力作战,敌人一定会大败而逃。”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智略计谋,需要足够的了解势。
金鼓三十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正音查字】 [color=rgba(0, 0, 0, 0.8)]霖雨:连绵大雨。 [color=rgba(0, 0, 0, 0.8)]谁何:军营中的口令问答声,用暗号相互识别。 薄: bó。 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大、四处漫延。薄,篆文    (艸,野草)   (溥,漫延),表示草丛漫延生长。造字本义:名词,漫延生长的草丛。迫近,靠近。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军和我军双方兵力相当。正值严寒天气或酷暑天气,或者日夜下大雨,连续十天不停止,造成壕沟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防御,负责侦察的哨兵精神麻痹懈怠,士兵们疏于戒备。这时,如果敌人趁夜前来突袭,全军上下都没有准备,军官和士兵们都迷惑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一支军队但凡有戒备就能坚固,如果懈怠就会遭受失败。因此,要命令我军营垒之上,一直保持着口令问答之声,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保持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让金鼓之声断绝,对外表示已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每三千人编成一屯,严格地加以告诫和约束,让每个人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即使他们逼近我军阵前,也一定会因为畏惧而退去。这个时候,我军应该趁着敌人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其后攻击敌人。” 周武王又问:“倘若敌人探知到我军要跟踪追击他们,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不断地撤退。当我军进入敌人的伏击圈时,前方的敌军就立马掉转头配合其伏兵向我军反击。有的攻击我军的前部,有的袭击我军的后部,有的逼近我方营垒,从而使我全军非常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士兵们各自离开自己在阵中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千万不要进入敌人的伏击范围。在抵达敌人的伏击圈前,三支部队就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击敌人的前后方,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让士兵们迅速向前进击。这样,敌人一定会被打败。”
【行心心得】 军队进入战时状态,就不可懈怠,随时保持状态,还要提前做好形势判断,这是智略计谋的一环。
绝道三十九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候望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正音查字】 相薄:相迫近。指狭路相逢、猝然遭遇。 翼:从两侧包抄。 [color=rgba(0, 0, 0, 0.8)]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对峙。这时候,敌军切断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的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对我军进行夹击。我想要直接作战怕不能取胜,想要防守又怕无法坚持太久,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先探明那里的地理地势,务必要占据有利的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树木等以确保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地守卫关隘桥梁,最好还应该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一来,我军的防守就能稳固,敌人既不能切断我军的粮道,也无法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 周武王又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陵、宽阔的沼泽以及平坦的地形时,由于先前侦察的情报有误,突然同敌军相遇。我军想要进攻但害怕不能取胜,想要防御又担心守备不坚固。这时候,敌人从两侧包抄我军,迂回到我军的前后方,致使我军将士非常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遇到这种情况,统军作战的方法如下: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兵,在距离敌人二百里的时候,就需要清楚地知道敌军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地势不利于我军的行动,就需要用武冲战车结成营垒在前方掩护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跟在后面,后卫部队和主力的相隔距离远的为一百里,近的则是五十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前后两方可以互相救援。我军上下如果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借助地势,就想到毛主席的指挥,就是充分应用各种自然环境。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整个应用中,要时刻保持战争戒备,同时就是对天时地利的把握,应用,懂得借势,顺应形势的变化,随时因势而行,抓住目标根本,其余随势变化,比如在动静中,针对势均力敌的情况,总的战法如何埋伏,包抄,那即便形势变化,但是包抄依然不变,但是方式方式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