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ndylichan

苗苗《六韬》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20: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5-5-3 20:51 编辑

第十一周

虎韬之:
军用三十一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岂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陈,败强敌。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强敌。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纵击横,可以败敌。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方首铁棓维朌,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棓。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锤,败步骑群寇。飞钩,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突瞑来前促战,白刃接,张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鋋矛,千二百具,张鋋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索,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二百枚;环利小微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张之。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钁,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耙,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芟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刀,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槌,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楯一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武王曰:“允哉!”

【查字正音】
棓:bàng。同“棒”,棒子。
鋋:chán。古代一种铁柄短矛。
枲:xǐ。麻。
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
杙:yì。杙,橛,桩子。
棨:qǐjué。古代一种大锄。
芟:shān。割草。
砥砺:在磨石上磨。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君王兴兵征伐,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守器械,其品种的类别和数量的多少有一定的标准吗?”
姜太公回答:“您问的是一个大问题啊!攻守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这是关系到军队威力强弱的大问题。”
周武王说:“我想听听具体的情况。”
姜太公说:“凡是用兵作战,武器装备都会有个大概的标准。假设统率甲士万人,所需武器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需要有技能且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这种车装有八尺高的车轮,车上竖旗立鼓。兵法上管这种战车叫‘震骇’,可以用它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强大的敌人。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需要有技能且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这种车装有五尺高的车轮,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可以用它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强大的敌人。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这种车装有像鹿车那么大的车轮,可以用它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强大的敌人。名为大黄参连弩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需要有技能且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并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的杆为红色,羽为白色,用铜做旗杆头;电影的杆为青色,羽为红色,用铁做旗杆头。白天用大红色的绢作旗子,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晚用白色的绢作旗子,长六尺,宽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敌军的步兵和骑兵。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被称作‘螳螂’的骁勇武士,可以用它来纵横冲击,击败强大的敌人。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也叫电车,兵法上称它为‘电击’,可以用它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夜间来袭的敌军步兵骑兵。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载乘被称作‘螳螂’的骁勇武士三人,兵法上称之为‘霆击’,可以用它攻破坚固的阵地,击败敌军的步兵和骑兵。大方头铁棒,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又叫天棓。长柄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又叫天钺。方头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又叫天锤。这些武器都可以用来击败敌军的步兵和骑兵。飞钩,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可以投掷到敌群中间,钩伤敌人。军队防守的时候,应使用一种名为木螳螂剑刃扶胥的战具,每具宽两丈,共置一百二十具,也称为行马,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碍敌军车马的行动。设置木蒺藜,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共置一百二十具,可以用它来阻碍敌军步兵和骑兵的行动,还可以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名为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的战车一百二十辆,黄帝曾用它打败过蚩尤,可以用它来击败敌人的步兵和骑兵,还可以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在隘路和小道上,可以布设铁蒺藜。这种障碍物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六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具,可以用它来阻碍敌人步兵和骑兵的行动。倘若敌人在黑夜突然逼战来袭,双方刀刃交锋,这时应该布设地网,布置两镞蒺藜和名为参连织女的障碍物,每具的芒尖相距二寸,共置一万二千具。在旷野草木幽深的地区作战,应当布设名为方胸鋋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设的方法是让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以上这些器具,都可以用来击败敌军的步兵和骑兵,还可以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以布设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它来击败敌军步兵和骑兵,还可以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守卫营门的话,则用矛、戟、小橹各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军队进行守备防御时,应设置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每具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置一百二十具。并设置名为虎落剑刃扶胥的战车,每辆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五百二十辆。倘若渡越沟堑,就需要准备飞桥,每间宽为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飞桥上装备转关辘轳,共八具,用连环长索架设。横渡江河的话,就要使用名为‘飞江’的浮桥,宽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共八具,用连环长索联结起来。天浮和铁螳螂,外圆内方,直径四尺以上,用铁环和绳索将它们联结,共置三十二具。用天浮架设起飞江,可以横渡大河,这种渡河工具叫做天潢,也叫天舡。如果军队在山林旷野地区安营扎寨,应当用木材结成名叫虎落柴营的栅寨,要准备连环铁索一千二百条,每条长两丈以上;需要连环大铁索六百条,粗四寸,每条长四丈以上;需要中等连环铁索二百条,粗两寸,每条长四丈以上;需要小号的绳索一万二千条,每条长两丈以上。下雨的时候,辎重车要盖上车顶板,板上契刻齿槽,使它与车子吻合,还要盖上麻篷布,宽四尺,长四丈以上,每辆车配置一套,并用铁桩加以固定。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共置三百把;大锄头,刃宽六寸,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三百把;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共置三百把;鹰爪齐胸铁耙,柄长七尺以上,共置三百把;齐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共置三百把。剪除草木用的大镰,柄长七尺以上,共置三百把;大橹刀,重八斤,柄长六尺,共置三百把;带环的铁橛,长三尺以上,共置三百个;钉橛用的大铁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军队万人,需要装备强弩六千架,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及修理作战器械和磨砺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以上就是兴兵作战按一万人计算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的大致数目。”
周武王说:“的确是这样!”

【行心心得】
军用军器设备的强大,是战争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臣三十二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
武王曰:“善哉!”

【正音查字】
斗杓:sháo。北斗七星的斗柄。北斗七星指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杓”或“斗柄”。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用兵作战的时候所设的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
姜太公回答:“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们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来布阵,或者使用政治诱降以及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来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疾战三十三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员众,其将可走。”

【正音查字】
四武冲陈: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如果敌军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这是天下处境最为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拖延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之后凭借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给敌军以打击和震骇,让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周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趁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姜太公回答:“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军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军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军轮番突击,或者击其前方,或者抄其后方。这样,即便敌军众多,也能打败他们。”

【行心心得】
困军如何突围反胜,需要智,也需要果断勇猛。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这三章,主要讲述兵法,从武器装备,到阵法运用,在就具体突围反攻进行描述,处处体现的似乎所有胜利都不是单一的,是需要多方位的,装备的充足,天时地利人和的智略,同时人的果断和勇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5-5-10 17:35 编辑

第十二周

虎韬之:
必出三十四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备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堠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衔枚: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燔:fán。焚烧。
踵:zhǒng。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量大。踵,金文(止,即“趾”,代脚)(重,负载量大),表示脚的承重部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以“足”代“止”。造字本义:名词,全身最承重的器官,脚跟。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八方合围我军,切断我军的退路,断绝我军的粮道。敌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粮食充足,还占据了险阻地形,守御坚固。我军想突围出去,应该怎么做?”
姜太公回答:“想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兵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奋勇战斗则最为首要。仔细探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或者无人防守的处所,趁虚出击,就可以突出包围圈。突围的部署是:将士们都拿着黑色的旗帜,手持器械,口中衔枚,趁着黑夜行动。让勇敢有力、行动迅捷、敢于冒险的士兵在前面担任先锋,攻占敌人的营垒,为我大军打开通道;让身负技能的勇士使用强弩,作为伏兵,隐藏在后面掩护大部队行动,让病弱士卒和战车骑兵在中间行进。部署完毕后,要沉着行动,谨慎从事,不可慌乱,使用名为武冲扶胥的战车护卫前后方,用名为武翼大橹的战车掩护左右两边。倘若敌军察觉到了我军的突围行动,我军勇敢有力、敢于犯险的先锋部队即刻迅速发起突击,向前推进,病弱士卒和战车骑兵随之跟进,身负技能、手持强弩的勇士则埋伏在隐蔽之处。当敌军前来追击我军时,我们的伏兵立即攻击他们的侧后,并大量使用火光、鼓声扰乱敌人的耳目,让他们觉得我军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从天上降下来的。只要全军奋勇战斗,敌军就不能阻挡我军的突围了。”
周武王又问:“倘若前面有大河、宽堑、深坑阻碍去路,我军想要渡过去,却没有准备船只。而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截我军的退路,他们的观察哨戒备森严,险要的地形全被他们占据,再加上他们的战车和骑兵在前面阻截,其勇士又在后面袭击我们,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但凡是大河、宽堑、深沟这类地方,敌人一般是不会设防的。即便设防,兵力也定不会很多。这样的话,就可以用飞江、转关辘轳和天潢等工具将我军摆渡过去。派遣勇敢的士兵按照指定的方向,冲锋陷阵,殊死搏斗。先焚毁我军的军械物资,烧掉我军的粮草,再明确地告诉全军将士:奋勇作战就能生,畏缩怯战只会死。等到脱离危险之后,就让我军的后卫部队设置烟火信号,派到远方侦察,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的地形。这样一来,敌人的战车和骑兵就必定不敢长驱远追了。之所以设置烟火信号,是为了指引先突围的部队到有火的地方集结,并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这样,我全军上下便个个都精锐无比且战斗勇敢,敌人就无法阻止我军了。”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奋死抵抗,一心一意,心至坚,则无敌。

军略三十五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若攻城围邑,则有轒輼、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正音查字】
轒辒:fén 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木制战车。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数人,往来运土以填平敌人的城壕。
临冲:古代的两种战车。临车是从上视下的车辆,冲车为冲撞城门的战车。
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铎:duó。大铃。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很深的河溪、很大的河谷或者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还没有完全渡过去,这时候忽然天降暴雨,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大水阻隔,既没有准备渡船和桥梁,又缺少饮水和粮草等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军都渡过河去,让军队不至于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做?”
姜太公回答:“但凡是率领军队作战,倘若计划不提前拟定好,器械不事先准备好,平时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士兵们的技术和动作都不熟练,这样就不能称为王者的军队。但凡军队有较大的军事行动,士兵们必须熟练使用各种军备器械。如果攻打包围城邑,就要用到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探察监视城内的敌情,就要用到攀登城墙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或者停止,就要用到名为武冲、大橹的战车在前后做掩护;断绝交通,阻隔街道,就要用到身负技艺的勇敢士卒拿着强弩控制两侧;设置防御营垒,就要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等障碍器械。白天要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挂上五色旌旗汇报敌情;到了夜里则燃起烟火信号和照明火炬,并击响雷鼓、敲击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壕沟,就要用到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穿渡大河,就要用到天潢、飞江等渡河器具;逆流而行,就要用到浮海、绝江等渡河器材。只要全军所需要的器材用具都准备齐了,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行心心得】
不打无准备的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能不能取得胜利,还在于平时的充足的准备和熟练的技能练习。

临境三十六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 ,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拽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正音查字】
隘:ài。“隘”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嗌”的本字,金文字形表示喉咙因衰老或发炎吞咽能力差。,篆文“(两个“阜”,表示陡峭的岩壁夹道),即“嗌”的本字,喉咙因衰老或发炎难以吞咽),表示山沟幽谷底部的小道,岩壁夹道,只有一线穿行,窄如生病的咽喉,勉强缓慢通过。篆文异体字“隘”用“益”(即“溢”的本字,水满横流)代替“”(喉咙生病难以吞咽),表示谷底窄道,稍遇雨情,就有被谷底山洪吞没的危险。造字本义:形容词,谷底通道如咽喉一样狭窄,难以通行。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我军与敌军在国境线上互相对峙,敌军可以前来攻打我军,我军也可以前去攻打敌军,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军想前去袭击敌军,却又担心敌军前来袭击我军,这时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答道:“这种情况下,应该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命令我方前军深挖沟壕,高筑壁垒,但不要出战,布列旌旗,敲击鼙鼓,做好守卫防御的准备;命令我方后军多多存储粮食,不要让敌人探知到我军的意图;然后,派遣我方精锐部队偷袭敌军的指挥中枢,行动出其不意,趁敌人没有准备的时候袭击他们。敌人无法了解我军的情况,就会停止行动,不敢前来进攻了。”
周武王问:“如果敌军已经探知到我军的情况,洞察到我军的意图,我军一有行动,敌人就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因而敌军派出他们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带,打算在我军必经的狭窄险路上进行截击,针对我军防守薄弱之处发起攻击,这时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命令我方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让敌人的斗志疲惫懈怠;命令我方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以迷惑敌人,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大声势。进行挑战的时候,我军部队时而出现在敌人的左边,时而出现在敌人的右边,距离敌人不要超过百步。在我军不断的骚扰之下,敌方的将领一定会疲于应付,敌方的士兵们一定会惊骇慌乱。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敢前来袭击我军了。我军像这样不断地袭扰敌军,或者袭击他们的内部,或者攻击他们的外部,最后,全军迅速地投入到战斗中去,一定能将敌人打败。”

【行心心得】
智略计谋,战争做好多方位的准备。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战争是人能遇到比较极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从志、从智略计谋,从提前的准备上等等,都是不断的展示一个人要成事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7 21: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周

虎韬之:
动静三十七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傍,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 ,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数顾:屡次回头看,动摇。
鼓噪:出战时擂鼓呐喊。
益:增加。

疏我行陈:疏散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很强的错觉。
击金无止:不停地鸣金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方和我方势均力敌,双方的阵垒相互对峙,士兵的多寡、实力的强弱相当,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这种情况下,我军想要使敌军的将帅心怀恐惧,士气低落,行阵不稳,后阵的士兵想要逃跑,前阵的军心摇摆不定。接着,我军擂鼓呐喊,趁势进攻,迫使敌军溃败逃走,怎么样才能做到?”
姜太公回答:“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派遣我军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外再派遣战车和骑兵开出百里之外,迂回到敌军的前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多准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的战斗打响之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一来,敌军的将帅必然恐慌,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遭受失败。”
周武王又问:“假如敌方所处的地势不便于我军在其两旁设下埋伏,我军的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的前后方,同时敌人已察觉到了我军行动的意图,预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军的士兵悲观害怕,我军的将帅心怀畏惧,与敌军交战无法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答道:“大王您所问的问题实在是微妙啊!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侦察兵,窥探敌人的动静,探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军最不利的地形上同他们交战。我军的先锋部队应当避免与敌军正面交战,而需要远远地举着旌旗,拉开我军行列的距离,一定要跑在敌军的前面。与敌人交战的时候,刚一开打就要立即撤退,故意不停地鸣金宣告收兵,后退三里后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趁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袭击敌军前后,全军快速地奋力作战,敌人一定会大败而逃。”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智略计谋,需要足够的了解势。

金鼓三十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正音查字】
[color=rgba(0, 0, 0, 0.8)]霖雨:连绵大雨。
[color=rgba(0, 0, 0, 0.8)]谁何:军营中的口令问答声,用暗号相互识别。
薄:
bó。
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大、四处漫延。薄,篆文(艸,野草)(溥,漫延),表示草丛漫延生长。造字本义:名词,漫延生长的草丛。迫近,靠近。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军和我军双方兵力相当。正值严寒天气或酷暑天气,或者日夜下大雨,连续十天不停止,造成壕沟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防御,负责侦察的哨兵精神麻痹懈怠,士兵们疏于戒备。这时,如果敌人趁夜前来突袭,全军上下都没有准备,军官和士兵们都迷惑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一支军队但凡有戒备就能坚固,如果懈怠就会遭受失败。因此,要命令我军营垒之上,一直保持着口令问答之声,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保持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让金鼓之声断绝,对外表示已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每三千人编成一屯,严格地加以告诫和约束,让每个人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即使他们逼近我军阵前,也一定会因为畏惧而退去。这个时候,我军应该趁着敌人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其后攻击敌人。”
周武王又问:“倘若敌人探知到我军要跟踪追击他们,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不断地撤退。当我军进入敌人的伏击圈时,前方的敌军就立马掉转头配合其伏兵向我军反击。有的攻击我军的前部,有的袭击我军的后部,有的逼近我方营垒,从而使我全军非常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士兵们各自离开自己在阵中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千万不要进入敌人的伏击范围。在抵达敌人的伏击圈前,三支部队就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击敌人的前后方,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让士兵们迅速向前进击。这样,敌人一定会被打败。”

【行心心得】
军队进入战时状态,就不可懈怠,随时保持状态,还要提前做好形势判断,这是智略计谋的一环。

绝道三十九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候望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正音查字】
相薄:相迫近。指狭路相逢、猝然遭遇。
翼:从两侧包抄。
[color=rgba(0, 0, 0, 0.8)]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对峙。这时候,敌军切断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的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对我军进行夹击。我想要直接作战怕不能取胜,想要防守又怕无法坚持太久,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先探明那里的地理地势,务必要占据有利的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树木等以确保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地守卫关隘桥梁,最好还应该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一来,我军的防守就能稳固,敌人既不能切断我军的粮道,也无法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
周武王又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陵、宽阔的沼泽以及平坦的地形时,由于先前侦察的情报有误,突然同敌军相遇。我军想要进攻但害怕不能取胜,想要防御又担心守备不坚固。这时候,敌人从两侧包抄我军,迂回到我军的前后方,致使我军将士非常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遇到这种情况,统军作战的方法如下: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兵,在距离敌人二百里的时候,就需要清楚地知道敌军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地势不利于我军的行动,就需要用武冲战车结成营垒在前方掩护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跟在后面,后卫部队和主力的相隔距离远的为一百里,近的则是五十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前后两方可以互相救援。我军上下如果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借助地势,就想到毛主席的指挥,就是充分应用各种自然环境。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整个应用中,要时刻保持战争戒备,同时就是对天时地利的把握,应用,懂得借势,顺应形势的变化,随时因势而行,抓住目标根本,其余随势变化,比如在动静中,针对势均力敌的情况,总的战法如何埋伏,包抄,那即便形势变化,但是包抄依然不变,但是方式方式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5-5-24 17:36 编辑

第十四周

虎韬之:
略地四十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内外。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 ⑨ 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燔:fán。焚烧。
冢:zhǒng。冢”是“塚”的本字。冢,金文(是“勹”的变形,“勹”是“包”的省略)(坠亡的动物和人),表示包裹、处理人或动物坠亡的遗体,其中表示坠亡的动物,表示坠亡的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由兽形和倒写人形混合成的字形写成“豖”。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直接用土掩埋死者的大土堆,即没有墓碑的最简易的坟地,通常凸出于平地。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我军趁着胜利深入敌国,占领他们的土地,但是还有大城没有攻下,而且敌人在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的地形,和我军对峙。我军想要围攻城池,又怕敌军城外的部队突然向我军发起攻击,与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对我方进行两面夹击,以致我方全军大乱,上下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但凡是进攻包围城邑,应当把战车和骑兵安排在离城较远的地方,以起到守卫和警戒的作用,从而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时间一久,城内军民的粮食必定会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进去。如此一来,城内的军民一定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会投降。”
周武王又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没办法输入进去。这时候,倘若敌军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突围的事,趁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战车骑兵以及精锐部队有的突击我军营内,有的进攻我军营外,让我军的士兵恐惧非常,全军混乱不堪,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把我军分为三支队伍,在谨慎地探察地形情况后再安营扎寨。仔细探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的大城市和其他堡垒的情况,然后为被围困的敌人留出一条道路,引诱他们逃出来,但必须严加戒备,不要让他们真的跑掉。由于被围困的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的时候不是想逃入山林,就是想撤到另一城邑,投靠其他部队。这个时候,我军应该出动一支队伍,将战车和骑兵开到距城较远的地方,阻击敌人突围的先锋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掉。在这种形势下,守城的敌军就会误以为他们的先锋部队已经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他们的精锐士兵一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在城里。然后我军第三支队伍的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直插敌后,这样敌方的守城部队一定不敢继续突围。这时候,我军要格外谨慎,千万不要急于同他们交战,只要切断他们的粮道,把他们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一定会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他们的东西,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处死投降的敌军士兵,不要虐待被俘的人。借此向敌国的民众显示仁慈之心,施与他们恩惠,并对他们讲:‘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与你们无关。’这样,天下就会诚心归顺了。”
周武王说:“您说得很好!”

【行心心得】
没有一层不变的死守战法,只有根据现实情况的灵活应对模式。

火战四十一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则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远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正音查字】
蓊秽:wěng。草木茂盛貌。
黑地:焚烧后的焦土呈一片黑色,所以称为黑地。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遇到了深草区,茂密的树木草丛围绕在我军的前后左右。我军已经行军几百里,人马疲惫困乏不堪,需要停下来宿营休息。这个时候,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势迅疾的有利条件,在我军的上风口放火,又派他们的战车骑兵和精锐士卒埋伏在我军的后面,致使我全军恐慌,散乱逃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和飞楼,登高瞭望并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一旦发现敌军烧起大火,我军也应该立即在前方较远的地上放火,扩大焚烧面积,同时也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如果敌人前来进攻,我方就把军队撤退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防御坚守。前来进攻的敌军此时仍然在我军后面,看到起火了,必定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派手持强弩的勇士掩护左右两侧,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军前后的草地。这样一来,敌军就不能加害于我军了。”
周武王问:“假如敌人既在我军的左右两侧放火,又在我军的前后方放火,以致滚滚浓烟覆盖了我军的阵地。这个时候,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军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姜太公回答:“如果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集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凭借强弩掩护左右两侧。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遭受失败。”

【行心心得】
抓住天时地利,从中去把劣势化为优势,即便火攻看着难解,那也对于敌方来说攻的劣势,从劣势转变成优势。顺势而为。

垒虚四十一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人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正音查字】
偶人:指用土木或稻草制成的假人。
疾:同“急”。
相次:次序,连接。
【翻译】
周武王问姜太公:“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调动的情况呢?”
姜太公回答:“身为一军的将帅,上必须知道天时的逆顺,下必须知道地理的险易,中必须知道人事的得失。登到高处向下俯瞰,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观察敌军的营垒,就能知道他们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军士兵的动态,就能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周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姜太公回答:“听不到敌营里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里的铃声,看到敌军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且那些鸟儿没受到惊吓,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土轻烟,就能够断定这必然是一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来欺骗我们。倘若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却又急忙返回,这是敌人调动兵力太慌乱的表现。调动太过慌乱的话,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的话,行列阵势就必然会产生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可迅速出兵打击他们,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定会取得胜利。”

【行心心得】
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时地利人和在心要明。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天时地利人和在心中是明的,然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灵活的运用处置。这个过程中,感觉就是心与天地相通,就在天地间看现实,还是人在势中处。这时候不需要什么具体的,刻板的方法,在势中,通天地,就如神兵,有神助,就是有神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5 23:38 , Processed in 1.086639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