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
虎韬之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略地第四十
一、查字正音
略:“各”是“略”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侵入他邑,重定疆界。 地:“隊”是“队”的异体字;“隊”是“墜”的本字;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抛葬尸体的人造土坑,即最原始简陋的填埋式坟堆。
二、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我军与敌交战取胜,接着乘胜深入敌境,占领了敌国的土地,还有一座大城未能攻下,另外敌人还有一支部队固守不要地形与我军对抗,我军想要围困这座城邑,又怕那支部队突然到达城外救援,攻击我军,敌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我军,导致我军各部大乱,官兵上下惊恐,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大凡围攻敌人的城邑,必须把战车、骑兵安排到离城较远的地方,负责守卫、警戒,阻断城内城外敌人的联系。城内敌人断粮,城外敌人却无法把粮食输送进去。这时城中敌人难免惊恐害怕,敌将一定会投降。”
武王问道:“城内敌人断粮,城外敌人却无法把粮食输送进去,这时敌人暗中订约发誓,相互密谋突围,夜晚派出那些自知身陷绝境的勇士拼死作战,还派遣车兵、骑兵以及精锐战士,或者冲入我军营内攻击,或者在我军营外发动攻击。我军士卒惊慌迷惑,全军溃败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全军分成三个部分,审看地形,分别驻扎。要查明城外敌军所处的位置,以及其他城邑与军事堡垒的情况,为城内的敌军开设一条特别通道,以诱其外逃,但工作布置要周密完备,万无一失。这时敌人恐惧万分,不是想逃入山林,就是想撤回大城。这时我军要设法赶走前来救援的另外一支部队,车兵、骑兵要在城外远处拦截城内突围出来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城内敌军误以为先头部队已经打开通道,突围成功,他们的精锐士兵必定开始外逃,城内仅留下老弱士卒。这时我军的车兵、骑兵可以长驱直入,试图突围的敌军一定不敢迎战。我军切记不要与敌军交战,要切断敌人的粮道,把敌人围困在城里,时间一久,敌人自会投降。攻克大城后,不要焚烧敌人的粮食,不要毁坏敌人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和神庙的树木,不要杀掉降者,不要虐待俘虏,要向他们表明我们的仁义立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大德,向敌国的士民宣告道:有罪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们的无道君主。这样,天下人就会心悦诚服。”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火战第四十一
一、查字正音
蓊wěng秽:草木茂盛。蓊,茂盛貌。秽,杂草多,荒芜。
二、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率领军队深入敌国作战,进入深草灌木地带,我军前后左右都被荒草围绕,全军行进数百里,人马疲惫,宿营休息。敌人乘天干风急之便,在上风处放火,他们的战车、骑兵以及精锐战士顽强地埋伏在我军的后面。我军官兵陷入恐慌,秩序散乱,四下逃跑,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要利用云梯、飞楼登高瞭望,严密观察左右前后的情况。发现敌人放火烧草,就在我军军营的前方放火,清理出一个开阔的防火带,接着又在军营的后方放火。敌人如果来攻,就领兵退却,将部队带到黑地防守。敌人来攻,此时他们还位于我军后面,看见大火烧起来必定转身逃走。我军占据黑地坚守着,作战本领高强的士卒拿着强弩护卫在大军的左右,又按照上述办法在前后放火。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我军了。”
武王问道:“敌人不仅在我军的左右放火,还在我军的前后放火,烟雾笼罩住了我军,敌人大军占据了黑地并向我进攻,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军就布下四武冲阵,让士卒拿着强弩护卫在我军的左右,使用这种战术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失败。”

垒虚第四十二
一、查字正音
垒:“厽”是“垒”的本字;“壘”是“垒”的异体字。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块、土砖垒筑成墙。 虚:“虚”是“墟”的本字。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
二、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知道敌军营垒的虚实状况以及他们的调兵意图?”
太公答道:“主将必须上能懂天道,下能懂地理,中能懂人事。登高瞭望敌情,以观察敌人的变化。观测敌人的营垒,就能了解敌人的虚实;观察敌人的士卒,就能了解主将的军事部署。”
武王问道:“凭什么就能知道这些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人的鼓音,也听不到敌人的铎声,远观敌人营垒上方虽有很多飞鸟,却没有受到惊扰,空中没有飞扬的尘土,据此可知敌人必定有诈,在军营中放置了一些假人以迷惑我们。如果敌人仓促撤退,士卒还没安定下来就又匆忙返回,那就能说明他们调动士卒太过急促。这方面太过急促,军队就会前后次序混乱;前后次序混乱,队伍的行列就会混乱。像这种情况,我军就应快速出兵攻击敌人,即使以少击众,也一定能够取胜。”

心得:略地,如何攻取大城,接管大城,想到的就是解放上海后,解放军睡马路,不入民宅。略,侵入他邑,重定疆界。胜利了,新有了一块地,如何管理。这块地,可以是一城也可以是一家。火战,以火攻火,危中有机,全身陷入危中而不可能见机,被危险吞没,只剩情绪不见主体感。垒虚,心摄九窍十二舍,心为之舍,神为之长,德为之大,通神接物,少一头都不能做到上懂天道,下懂地理,中懂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