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回顾礼乐刑政其极一,同民心出治道 也就是乐与政、乐与礼,是怎么连接上的呢? 所谓政,即事,政不息,江山万万年,是为政者的追求,也是政的要求 祭祀不辍 也就是善政了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大概是善政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层次的运行状态 都是“声-音”共同同体 声音共同体中,音是本,声是末 一个社会的音,能判定社会治乱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执政者通过声教化决定社会发什么音,而社会所发之音反映政治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政者莫使足寒,莫使民怨,就要用好乐声 修身齐家治国莫不如此 乐与礼呢 怎么连接的 乐声音,能知者不同,也就是社会上的人智能水平不同,自然就职能不同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因材施教即为礼 禽兽受到的礼教最多 庶民次之 君子最少 如此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便各得其所 政通过乐的输入输出功能连接,枢纽在音声;礼通过乐的可识别性来区分,枢纽在能知。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政治世事 乐与刑怎么连接的呢?看看今天开始的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而静,这个静是什么呢?
自我保持 任何物种的个体,其实都是这样 生而静 这是造物主的规定 所以文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就是人的样子 不会是空气的样子,床的样子,家禽家畜的样子,事的样子,昨天的情绪的样子..... 那些“样子”,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污染” 就是自己的样子 所谓自然 这样说来,人初生的时候,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应该最像自己的样子,最像人 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年轻的那几年 总之,人要知道维持自己的自然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 如此人道才有个基础和标准跟主体 惟有自净——静 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是本能 所谓性之欲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天之性——静,性之欲——感物而动 感动的原理是什么呢? 刺激在前(物至)智能(第一个知),便会自动加工所感(物质、能量、信息)而得到自己的判断(第二个知)。 趋避的好恶趋势便自动形成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这个趋避趋势(好恶)取决于所受刺激,对本体的作用 这个作用取决于刺激和本体两个方面的性质对比 比如风吹树叶能动,风吹石头就难动 如果从内部说,也许风吹树叶而动的时候,树叶总是痛,树叶可能就不喜欢风 也许石头被风吹的时候石头眼睛看不到,石头可能也会不喜欢风吹 这便是好恶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如果人不自净不静,不纯,好恶就不会反映人自己的本质 发出的便不是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好恶分两类——一类是人天性之好恶;一类是杂物的好恶。 好恶便是音,形于外,便是声 人所发之声,可能是人的,也可能不是人的 乐记中说的好恶,不包含杂物的好恶 因为那不是人的好恶 人不是为自己来这个世上的 人的天之在于执行天理 所以人的好恶应该要有节制 所谓节制,不是在数量和范围上的限制 通常说的不过份自私 而是要把好恶这个信息,作为信息反馈使用 用作对天理任务执行状况的反馈调节信息 也就是至私至公 好恶不能无节于内 好恶无节于内,不在内部把它转化为任务状态的反馈信息,而保持其“外部事物跟自身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所引起的冲动 好恶便失去其本来价值——为天理服务,而转换成了为人自己服务 偷天换日,必遭灾祸 知诱于外 当,好恶无节于内,外部刺激又没有撤销,在智能的中介作用下,这个偷天换日便不可更改 人就决定性的把好恶信息当作了维护本体的控制信号,不再可能接通天地任务 返不回来了 失神了 回不来了 天理就此被消灭了 这时候人的音就是邪的,声便是恶的 音声邪恶 都是馀食赘形 最终会被天道连肉带魂清除 所谓灾祸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今天这段,很短,但很精微。大家用心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