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小迪《曾国藩家训》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8-12 21:32 编辑

第九周(8月11日-17日)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
同治二年三月十四
同治二年五月十八
同治二年七月十二日
同治二年八月初四
同治二年八月十二


问题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
同治二年三月十四日
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同治二年七月十二日
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
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战局更加平稳,对孩子的思念就没有那么浓烈了,加上长子在家乡从桥上摔了下去,让作者不得不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于是就叫长子暂时不用来营,强调曾家子嗣以后遇桥都要下车走路过去,因为保全身体是最大的孝再次强调要重。(展现了痣私的形成过程)
打仗(工作)与读书起了冲突,不得不因工作而放弃读书,所以特别希望长子能把书读好,以成父亲之志。谈论读书,心飞扬且笃定,谈论战事,心沉重且惶恐,对比强烈,因此作出长子来营的各种安排。
被战事所困,用与长子讨论读书解困,读书是唯一的保全方式。(抗心希古、迟重,为至私;但至公受阻,阴阳不胜。)
小儿子询问今年是否参加科考,而进行嘱咐,得按朝廷的法令要求、士子的职业要求参加每年的岁考科考,但是这与不必做官的家训相违,挺让人焦虑,思考怎么做才能实现保全之志,因此要求小儿子需要一个老成的人陪同参考,安全为主,不可失误。
向长辈交待事情不能用命令的口气,得摆正姿态,先给长辈汇报自己的情况,再给长辈说说自己安排,再给长辈说已经做了哪些事。这样才是孝顺。(我读起来,会觉得曾国藩不自然,有点身居高位担心族人对自己处理的事情有意见,但是就是因为心境有些变化了,才会出现这样的担心)
知道小儿子要带着太太和三女儿与罗家女婿一同来营,觉得时机不对,群盗很多,路上很不安全,而且女儿们也不应该来大营,应该在家里侍奉婆婆以尽孝道。尤其是对三个女儿来大营的决定非常不赞同,担心女儿重母家轻夫家。(自己身居高位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姻亲关系,担心忧愁的太多,反而看不到三个女儿真正想来大营的原因并非是重母家轻夫家,而是来学习如何建设家庭的。)
告诫小儿子,不可误挂大字旗,不可惊动沿途府县各城的官长。严格管束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在细节上更要注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人要收敛好精气神,不能轻易泄漏而过于耗费
2、收信人的体会
长痣了,保全身体为首要任务(任务没问题,这样执行任务脱离了现实,少了实事求是的真诚)
出仕不好,影响读书,二者只能居其一。生命可贵,潜局为上策。
认真读书,保全自己及华夏精神
需要参加科考,安全为主。注意考场中的关键事项,不要犯基本错误。
态度很恭敬,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挑不出错,但是感觉不到亲近,有点公事公办的感觉。但是,确实也只能这样,人家身居高位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关系。
干错了事,不应该答应姐妹们,带她们一起去大营。对此认为女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该在呆在婆家,这样才叫重夫家
收神,低调出行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按原计划坚守
安分守己
安身保命
入仕拼搏与保全传承成了两难的选择
遇到家庭困难时,灵活度不够,除了硬抗以外,没有其他计谋。
收敛行为,不可张扬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战战兢兢守事不守职,如果做不到,就把拉来做事
外面很乱,一介妇人处理不了,继续纺织。
保守平稳
为小儿子准备考试所需,平稳度过就好,一切以安全为前提
这个坎能迈过去,女儿们的婚姻就有转机,所以现在不能让女儿们有后退、躺平的机会
收敛行为,管束好孩子们,不能对丈夫造成影响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僵化
保全生命才能延续,这是首要目标。
延续不易
稳打稳扎,不可失了根本
曾家坚持的是守礼,思考目前这样做是不是守礼
安稳、放心、聚气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死气沉沉
平衡出仕与个人爱好,稳妥为第一要务
抗心希古,维护传承
保全自身以保传承
失了人性而失了机
收敛聚气,不敢为天下先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实践可以检验是否是真理,就是不得不去进行调查研究,把智略调整好,才会有合适的计谋。
顺势而为,过于小心谨慎不断选择是过度消耗,不孝。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在乱世中求生存更需要灵活应变,不能以经验来解决问题,形势要人上战场就得上战场,智略计谋足够,就是最好的保全
做人确实是临深履薄,心要在肚子里放好,沉下来静下来
讲礼与守礼有根本区别,守礼守的是礼义,守的是制心而启动积德
不能名利迷了心,不自是自见自伐自矜,老老实实做人


整体心得:
这周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林家的家训是“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林则徐写给长子汝舟的信“官虽不做,人不可不做。在家时应闭户读书,以期奋发,一旦用世,不致上负高厚,下玷祖宗。”两家的家魂明显不同,父母的言行就散发着威,一点一滴精细地塑造着孩子,造就着家庭的发展轨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8 16: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8-24 18:29 编辑

第十周(8月18日-24日)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
同治三年七月七月初七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
同治三年七月十三


问题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同治三年七月十三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要让侄子勿忘先世之艰难,要保持勤劳与俭朴,要努力考取功名,不能依恃荫生出身。(与对自家孩子的教育不完全一样,保持勤劳与俭朴是一致的,但对考取功名的态度上就不同了,甚至有些鼓励侄子去考,而对自家孩子却说不必做官。我猜想是不是老曾在这件事是一直是犹豫的,曾纪泽后来也做官了。没能找到相关史料,不知道老曾为什么要给曾纪瑞写信)
给长子安排工作,要嘱咐仔细一点,工作内容不难,但很重要,是军中行政事务,希望长子能够办妥
公务繁重,天气又热,望长子能体贴自己的不易
用自己在工作上的体会,告诉二儿子在赴考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谨”,力去“傲惰”。要做到川流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开始做起。
长子在军中的工作能力逐日增强,可以和长子商量一些事务了,但还是有些不放心,能嘱咐的都要嘱咐一下,有时候出了问题就无法再弥补。希望长子在这些事务中日益成长起来,可以独挡一面。
获得奖赏并按程序进行落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至于皇上为什么是这样的决定,那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奖赏已经下来了,就得按规矩办事。
战乱结束,功要庆,但治理辖区的事也要做,两者都不可偏废。自己精力不济,又受暑热的影响,而造成办事拖沓,除了要把解决措施安排给长子外,同时也是给长子压力,他要尽快成长起来,父亲老了,带领家族奋斗的责任要转交给长子了。(此时,不知道曾国藩会不会思考要保身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外、不当官就可以的,现在让长子参与相关着事务,似乎更有掌控感)
2、收信人的体会
要对得起大伯对自己的关照,要立志好好读书,努力考取功名,勿忘先世之艰难。
做事跟读书不一样,需要更仔细全面的考虑,让生命去经历
父亲这么辛苦,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有些自责,也有些反感工作
赴考是件大事,得谨慎仔细,不能丢了父亲的脸。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重视父亲交待的工作,每一项都要高质量地办好,父亲讲得这么详细,是为了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自己能知道怎么做,不需要再去询问父亲。
虽然自家得到的功勋奖励最高,但也只是军务中的一个部分,仍然要把工作做好,还有很多扫尾工作需要认真完成。
目标不是做官,但人生在世,就得做事,做好事做成事才是目标,会不会因此当官,暂时不用考虑,先把手里事做好,分担父亲的工作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好好读书,至于是不是要做官,以后再说,好好读书总是对的。
读书与做事成了两个频道的事了
反感当官,父亲太辛苦了
认真学习,老实本分,做好自己的事。
多做事以修身制心
勿忘本,即使家人获得极高的奖赏,也不能居上去,以前怎样生活继续怎样生活。
哥哥的能力越来越强,能为父亲分忧了,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让父亲担忧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作为家中长嫂,在生活上要照顾到其他几房,兄弟间要互相帮助
长子能帮丈夫做些事了,自己对此也做不了什么,就在军营里把丈夫的身体照顾好
心痛丈夫,又担心丈夫,无能为力(体会到一人报怨,会让全家都有无力感)
照顾好孩子们的身体,坚守家训
不用担心长子和小儿子,他们有丈夫管教着,不会出什么差错,自己就把家里的事安排好,带着儿媳们做好家务事就行了。
看好孩子们,不能生出狂妄之心,坚决遵行家训。
长子基本符合丈夫对他的期待,自己的重心要放在教导媳妇们上,支持儿子们小家庭的建立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长子对侄子的关照,对各个弟弟的关照,一家人没有散开,而是抱在一起茁壮生长,而更有生命力
儿子安排长孙做事,但嘱咐得太过细致,孩子们决的能力就培养不出来
对家族发展感到忧虑,在乱世之中,如何自处才能保全
固执虽死板但安全
儿子总是会带给自己紧张感,片刻不敢放松
没有愧对祖宗,家族在乱世中稳住了,还要保持下去
更多的反思产生消耗:家族发展至此,还能不能继续?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生命力强了一些,但夹了一些杂质,而出现内耗
过于注重细节,而过度消耗
内耗严重
战战兢兢,临深履薄
紧张、谨慎
功成身退
犹豫、徘徊、决而未决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兄友弟恭不是做出来的,是心里直接生出来的
不能过度消耗,要自然而然,大度一点
光明磊落地做事,外成事,内有功,积德通神,人就能在乱世中获得安全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曾家慈却不勇,俭却不广,慈和俭不合天道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概是无亲疏之德。得分清亲疏内外。
尽量避免犯错,或尽量解决所犯之错带来的问题,都是需要做的,但是实在避免不了、解决不了,也要接受,重要的是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荣辱不惊,为保身之道。功成身退与不社会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庆功是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个部分,一定不是全部,否则就会名大于实而因名亏实,亏实就会产生余食赘行

整体心得:
曾国藩随着年龄增大,信里的内容也有不同,让长子在军中任职了,与之前说的只读书不用官有点不一致。结合自己家庭有所思考:当孩子长大,就是到了检验养育成果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发现以前的养育过程中有问题,因此土位很重要。然而在家风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又往往不能接受土位说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把这个问题局限于个人对个人的关系中,如果此时能在家庭系统里接受土位散发出来的信息,就能修正家魂。当在土位的人已经去世时,祭祀就很重要,时时刻刻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与祖训相符,理解其核心精神,而不是照搬言行。
在一个纪念馆里看到开庆功会的场景,想到了曾国藩为什么不敢庆功,反而战战兢兢告诫家人更要谨慎?曾国荃搞庆功宴,曾国藩感到很辛苦,但又不得不参加,这对于曾家所有人来说,只会更加小心谨慎,增加内耗,更无法真正地做到总结经验教训。搜索了曾国荃子孙的情况,也都早逝,尤其是两个儿子,都在30岁上下就去世了。
思考水位如何生木位,在曾国藩的信中,能看到他到水位上的一些事也做了,猜测他们家的水位水性不足,火多水干。看到二姨家的两个孩子,姐姐大气,很能吃苦,为娘家牺牲很多,但弟弟就一直在抱怨,但又什么事都听姐姐的,无法自己下决断。后来才知道二姨重男轻女、溺爱弟弟,水多木漂,水多金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8-26 17:56 编辑

第十一周(8月25日-31日)
同治三年七月十八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同治三年闰五月初九
同治四年闰四月五月十九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
同治四年六月十九

问题
同治三年七月十八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九日
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九日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同治四年六月十九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给长子说一说最近的工作安排,让长子心中有数
当官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要平衡各种关系、应对各种情况,朝廷免除核查造册、造报销等事,意味着朝廷不再追究,那是朝廷对自家的恩典。要回报朝廷,就得兢兢业业为朝廷办事
兄弟二人都得到了朝廷的赏赐,门户太过兴盛,正值小儿子赴考之际,尤其要注意“谦敬”,不招祸患,以保家族安全。所以写信嘱咐小儿子,切不可妄言妄行。
工作上又遇到风险,又思考到家族延续的问题,因此写信提醒两个儿子要注意勤俭,端正内教,以防妇女们的奢侈、安逸。这是保身全家的根本要求。
自己和妻子身体都每况愈下,两个儿子的身体也不太好,却要照顾那么多人,想把大家(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带出来的部队)都安顿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儿子们把养好身,担起责任。于是接着上封信的内容,明确要求女人们每天都要坚持纺织方面的日课。
军情逐渐稳定,就有心力关注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前两封信是在局事不稳的情况,关注家里女人们的品性)
难以接受友人家的衰败,明明行事、读书都很好,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衰败,担心自家也会如此,对孩子们的要求就会严厉一些,询问小儿子为什么没有回禀、大儿子有没有按之前吩咐的做好,有没有与人相处好。做好学问,既是保身的基础,也是调节情绪的方法,可以让老曾充满希望
2、收信人的体会
当环境无法让自己安心工作时,要创造条件让自己安静下来做事。
报朝廷之恩;对下属得有适当的赏罚
(小儿子出生时,曾国藩升迁到了二品官位)小心谨慎再小心谨慎,丝毫不敢有所差错,怕连累父亲及家族
注意规范内眷的行为,不能出现后院起火的情况,担起主持门户的重任,不可以掉以轻心
责任大任务重,照顾好整体家族,要心如细丝,像父亲一样。
危机时,关注繁衍,安稳时,关注学习。学习是锦上添花的事
对邵家家运衰败感到不解,对家运的把控感到无力,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先把父亲交待的事情做好,也许能找到答案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心情安稳平静才能做好事
朝廷很好,需要报恩。但如何报恩,可能被大家忽略。
家族功名越盛,越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招致灾祸
不可奢侈、安逸,要勤劳持家,遵守礼教,克服一切困难
咬牙坚持,要做好每件事,谨守本分
做好纺织方面的日课,其他的是男人们的事
不敢妄加评论,埋头做事,符合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丈夫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而放心,把手里的任务做完是起码的要求
要报恩,不能做朝廷不喜欢的事
惶恐,不知道家族如此兴盛是好是坏,小儿子正好参与乡试,不知道如果考上了又会给家族带来什么样影响
要教导好女儿、媳妇,遵守礼教,勤劳本分
身体终于好了些,要按丈夫的提示进行养生,把身体照顾好,才能保持家族的延续。同时要监督女儿、媳妇做好纺织日课
女人是家庭的基础,女人的品性决定家庭的发展动力,放松不得
忧虑,世事难料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认可人要做成事,与环境条件有关的认知,这个“德”就会传下去,成为家风
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目前看来,做朝廷喜欢的事就能保身
诚惶诚恐,家族的发展超过了预期,已无法潜居抱道,由阴转阳,在阳面又该怎么保身呢
向内收,紧了又紧,是符合家训的,可以暂时放松一下
为家族殚精竭虑,着重对女人们的教导
有一丝不安,儿子很多封信都不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的情况,在战事稍缓时又关心,有漏洞
沉重,更加重视保身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创造环境条件成了做事的前提
陷入恩害相推之中
名兴旺,实担忧,名实不符而亏实
紧成一坨石头,以为就坚硬了
内耗过多开始有所展现
纠结,牵挂的太多
做好学问是目前最好的保身方法,没有其他出路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目标是做成事,坚决完成任务,没有条件完成,其中创造条件是完成任务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心若安静,在什么环境下也能做事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生出了恩典,害就会相伴而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要用好机,“以时物文理哲”。
在兴旺的状态下,保身的办法就需要调整,不是一味隐藏退缩就能保身,通神接物是一个灵活应变的过程
(隔了这么久才写了这封信给两个儿子,首次谈到了对内眷的教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追剿捻军,又激发了保身之忧)当户主遇到重大的困难时,都会思考家族怎么发展下去,而会不断提醒家人注意弥补自己认为的缺德之处,然而这样的提示反而塑造了缺德的模式
身心不二,养身还需要养心,养心的基础是绝嗜禁欲,减少余食赘行
学习到底是学什么,习什么,用什么态度进行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要搞清楚,不然学习情况就会随着心境(非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学习就成了刷油漆,积不了德。
家族衰败肯定有原因,行事、读书作文不差,不差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又是不是正确的?就像现在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是好学生,人心(机)的功能是不是完善?当这些问题提出来时,会发现当标准不清楚时,对家运就没有影响

整体心得:
整个7月,曾国藩因受嘉奖就写了8封信,对于他来说,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似的,枪打出头鸟,这与保身的家训不相符,所以他非常紧张。然后因为追剿捻军,又让曾国藩再次高频率地给孩子们写信,并首次提到了对女人们的教导。这中间相隔了大半年的时间。然而当军情逐渐稳定,就开始按时关心、考核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说明在和平时期,曾国藩不太担心保身的问题。
家魂就是这样传递下去的,不是在言语的内容进行传递,而是通过言语的背景信息进行传递的。从而想到自家回避斗争的情况,也是这样传递的——通过斗争时对斗争的否定进行传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1: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9-5 21:20 编辑

第十二周(9月1日-7日)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五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七
同治四年八月十三
同治四年八月十九
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

问题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五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七
同治四年八月十三
同治四年八月十九
同治四年八月二十一
1作者自己的体会
给长子说弟弟任职,可以去李少荃宫保那里借阅谕旨,再说之后要写信给弟弟,去见皇帝的时候来一趟徐州,这样能让长子有参与感,进入了家族成年男子的社交圈子,而能主动担起相应的责任。接着对身边人进行安排,向长子表示 出自己仍然在用心读书的状态,以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强调两个儿子要注意写作上的气势,这也是在教两个儿子要有磅礴的胸怀,要有勃勃生气,还强调不可能兼有众长。写作之理也是做人之道。最后进行了任务安排。(但曾国藩没有说清楚气势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具有磅礴的胸怀,只强调末,很容易让孩子本末倒置)
关心女儿的身体,安排长子去寻老米给女儿养脾,没让妻子去做这些事,让长子重视已经当家了。(这里有些不解,为什么父亲对孩子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楚,却怀疑母亲是否记得,这不是夫妻俩角色对换了嘛)。再安排了一些幕僚琐事让长子去处理,希望长子跟自己学习如何处理这些事,能分担一下自己的工作。(但这样的培养,就跟以前说的“不必当官”有些冲突,都身入其中了,只要把事做好了,就会当官。曾国藩的意思是不是说不必把不官看成奋斗目标,做事积德才是根本任务?)最后再强调学习的恒心,学习是生命动力,只要说到学习,就会觉得曾国藩内心生机盎然。
虽是曾国藩嫁女,但明显是让两个儿子,由其是大儿子来操办这个事,主意由曾国藩定,与姻亲商定婚期由大儿子定。也是在培养大儿子当一家之主,让小儿子学习怎么治理一个家庭,要考虑哪些事情。曾国藩之所以希望在故乡举行四女的婚礼,重点在于他决定不回江督之任,那么全家就要从金陵迁回故乡。(曾国藩在言语之间说得非常详细,把自己的考虑过程说得很清楚,重点还是在于要培养长子。言传身教。)
让长子学习父亲怎么处理友人的后事,说明了时间进程,还强调刻了墓志铭的石头不能作为墓碑,以及不能等碑铭刻成之后再确定下葬日期。期待长子把这些意见传达给邵家的孩子。(孩子的胸襟与父母的胸襟相关)
娓娓道来,真实生活,比较安稳
要搬家回乡,乡却无适合的家,老屋妻子觉得不安宁,而新的住处暂时也落实不下来,加上朝廷下旨命曾国藩进驻许州,焦虑不安
2、收信人的体会
为叔叔高兴,看到父亲让自己去李少荃宫保那里借阅谕旨,会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要作好准备以能接受社会的要求
搞清楚了一些疑惑,再次明确写作要讲究气势
与上封信间隔10天,父亲先说妹妹的身体问题,最后重点说的还是学习,对处理幕僚的事情一笔带过,亲情和学习是最重要的
大儿子收到后,理解父亲的心意,而知道怎么去灵活处理四妹婚礼的问题。
小儿子能看到父亲是如何作出的决定,考虑了哪些因素。从而心里能装下更多的人和事。
想方法把父亲的想法精准有效地传达给邵家人,学会处理长辈的后事
按父亲说的去办,没有其他想法,也没有了情绪,安安静静
要尽力去寻找适合的房子,以安顿一大家子人,临近四妹的婚期,又要把四妹的婚礼安排妥当,住在家里的松生夫妇和邵小姐的去处也要安排妥当,看起来事小,但都缠绕着麻烦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为叔叔高兴,向叔叔学习,同时深切 地感受到父亲与叔叔的亲情,父亲作为兄长的榜样力量。
两兄弟会散发出更强的气势,要以他们为主
父亲照顾孩子更细心,哥哥小时候的事情都记得那么清楚
哥哥收到了父亲的心意,四妹的婚礼细节由大哥来操办。
学会处理长辈的后事
麻烦和不安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家庭在不断地发展,心得跟着扩张,装下更多的东西
木多水缩
汗颜,关照孩子方面没有丈夫更用心,长子小时候也有女儿类似的症状,但都没发觉治疗思路不一样。
要作好搬回家乡的准备。四女的婚事不用她操心,有大儿子操办。
感受到代际传承的急迫性,孩子们长大了,能力越来越强,也意味着自己离衰老不远了
安稳如常
加剧不安与动荡的感觉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为家族日益旺盛而开心,同时也看到他们兄弟之间没有乱人伦之序,兄长当得很好,而欣慰
两个孙子身体都不太好,气势上确实弱了一些,看通过学习写作,能不能把这一块弥补起来
要督导儿媳妇对孩子们更用心。赞同儿子对孙子的教育,读书是生命的源泉
儿子的小心谨慎符合家训,不能生出占据防邑要挟主上的嫌疑
看到了自己家族对别人的影响力,可以照顾到那么多人,是另一种保身方法
暂时放下对保身的焦虑
没家了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此时合一不乱,没有纠结、惶恐产生的余食赘行
迭代更新
进行调整、协调中
又一场动荡
内部看,系统进行更迭的过程;外部看,越来越旺盛
暂时脱离焦虑,安稳而身保
动荡不安,焦虑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以此为职业,但更多的是以此为生活的基调
当儿子长大,木越来越强的时候,就意味着家庭位置需要调整了,不能死守着一个位置不动,要善与而不静
儿子长大成人当家,这个过程既需要老父亲的引导,又不可事无巨细地安排布置,这个度要适当。当把某种精神(曾家常提到的各种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动力,都会出问题,要进行肉的感觉知,把安安在自己身上。
明明是件喜事,但透露出的却是不安、局促,以及迫不得已。(四女活了35岁,守寡12年)要安排好孩子的婚事,得安。
升级换代也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如果一直把孩子当成小孩,自己不敢面对的事就不让孩子去接触,孩子就长不大,那么家族就会日益衰败
生活化才能活,落地才有实,自然而然才能顺
精神安稳之处就是家

整体心得:
孩子是被家里的氛围浸泡大的,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家里事,孩子就长成什么样,成为孩子的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7: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9-10 17:21 编辑

第十三周(9月8-14日)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
同治四年九月十八
同治四年二十五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十月初四
同治四年十月十七
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夜

问题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
同治四年九月十八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同治四年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十月初四日
同治四年十月十七
同治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夜
1作者自己的体会
因长子生病而与长子谈论养生的观点。老父亲认为节制是养生之道,不妄想神祇保佑,也不担忧病情的进展,把心安放在自己身上,“尽其在我”。同时觉得这应该向全家人阐明这个观点,让长子去跟家中里外大小所有人讲讲。最后说到日常事务,短短几句,但比谈养生时更安稳。
战事继续,但对于久经沙场的曾国藩来说,似乎比不上弟弟与姻亲的声望重要,没有妻与子身体健康重要。保身依然是这个家的主题。
提示长子注意给邵位西刻碑时,教匠人要行气用刀,避免再次出现季仙九墓碑的情况,因字无气而显得过于单薄。(此处分辨不出曾国藩觉得匠人不用气刻字丢了他的脸,还是觉得对不住友人)。
再次提示长子可以去哪里查阅调任文书。(曾国藩数次让曾纪泽看各种调任文书和军情奏折,目的是什么呢?与他咸丰十一年所说不必作官不必从军不一致,这对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长子最近时常生病,让曾国藩担忧,而给孩子们强调在末上的放松,比如出门饱看山水、游玩,读书以半日为限等,因此教孩子克制情绪、抑制欲望,希望从外到内进行纾解。再次强调不要轻率服药,从生活调整入手。
曾国藩一有机会就教长子如何处理官场事务,把自己对送信兵奖惩想法给长子讲。也因为自己的精神一日不如一日,虽然对长子病愈很欣慰,但也因此更觉得养生很重要,从而吩咐长子与小儿子一起“细心省览”张文端公的《聪训斋语》,以能承担重任。(百度了一下《聪训斋语》,跟老曾家的家训很相似,但明确多了一个养身纲,曾家没有。)
围剿捻军有起色,与打太平军时一样,曾国藩会详细地给孩子们说何战况,一方面让孩子们放心,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知晓当下形势。但由于每次都在这种时机向孩子说形势,会让孩子们一概而论地反对战争。要长子考察属下的学问,也是为了考验长子的学问与察言观色的能力。最后再次强调养生,并要求女婿也要体验,并来信谈一谈体验感受。看来曾国藩这段时间都重视养生
在晚上写信,而且把事情经过描述得那么细致,还对明年家眷全部回湖南居住也有所考虑,让长子与吴汝沦商量。说明曾国藩对家中请老师这事很是看重,因此要求纪鸿每十日写信进行汇报。
2、收信人的体会
节制就是把已经跑出去的神拉回来。忽略了神为什么会跑出去,不能安在心舍里。
叔叔与岳父的舆论评价都还好,放心了一些,但四妹未来的公公现在的运势不好,因此会产生一些忧愁
要重名声,要熟悉官场
更压抑、郁结,把父亲的话当成命令严格执行,并不能因此而放松
努力读书,按书上的指示来养好身体,不可懈怠,惶恐
首要关注养生,再关注父亲讲的战况
做好学问一直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办好请老师这件事。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节制等压抑、自居,反对一切外在的诱惑,理解了父亲上封信对家宅的选址的决定。但同时就无法理解怎么去顺势而为,个体需要与形势就割裂开了。
危机四伏,这边旧愁已淡,那边新愁又起
维持家里的名望,不可犯错,遵守礼节
更加守礼
对养身和读书感到疑惑,养身与读书到底有没有关系
关注养生,依然疑惑
更疑惑:还养生吗?还是读书最重要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内外都守着节制,外不松
身体健康了,但心里还是放心不下
以名望助家旺
用情绪压抑情绪
惶恐,对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好办法
虽然长子的身体康健了,但仍然要督导长子注意养生,按丈夫说的来
读书最重要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做事安稳
不敢大意,小心使得成年船
以名促实
向往活泼的家庭氛围
虚而无力,反思家里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
反思在乱世中,到底怎么做才能保全家族
目前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保身办法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节制
处境不好,处处有危机
名大于实,发展重心偏向名
抑郁
目前曾家像一个头大身小、身体比例不协调的人,要努力调整、平衡
在乱世中努力站稳
读书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节制是曾家的家魂,但一味地节制就无法“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节制也应该是动态的、运动着的。
都是一条船上的,与其以隔岸观火的姿态保身,不如运用系统运行的规律进行影响,而解除危机
以名促实,还是以实正名,最终都要名实相符,名实互推
曾纪泽的身体频频出现问题,曾纪鸿的身体也单薄羸弱,更要反思家风出了什么问题。曾家的孩子就是过于节制而死板,不够灵活,仅仅一味地叫孩子们节制,只会促使孩子用节制增强死板。
要养生不是从头脑 里学会的,而是把神安住于心里,应神之指示或动或静。
身心不二,互相影响
曾家度过了健康危机,就恢复到了常态,学习更重要,就像现在的父母一样,孩子生病时只求健康,孩子健康时,只关注学习。这样分裂就不是养生。

整体心得:
突然想到,如果曾国藩不给孩子们写这么多封信,不把自己的气息涂了一层又一层,孩子们的命运会不会有一点变化?
曾国藩确实很努力地保全家族,对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孩子们的教导仅从内容上也没有什么错,要节俭、勤奋、认真读书,事事都挂在心上,在年老体弱、孩子又生病时,开始重视养身,接连几封信都讲这个问题。但是,读了这么多封信后,总觉得曾国藩有一些惶恐暗藏其间,没有正面解决,用的却是惯常的对此没有效果但正确的做法,然后通过频繁的书信,全部传递给了孩子们,惶恐与无解就被放大了。
又想到,如果曾太太智慧一点,把这个问题反馈给曾国藩,或者直接做给曾国藩看:我惶恐啊,老家都不敢回去住了,但我就要住在老家。一天在家寻死觅活的。那对这个家会不会有正面的影响呢?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曾家缺三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5 1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9-21 10:15 编辑

第十四周(9月15-21日)

同治四年十一月初六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
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
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四
同治五年二月十八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

问题
同治四年十一月初六日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四日
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感觉对长子入仕的要求越来越高,直接了当、没有任何铺垫对长子说工作上的情况,且话语严厉。同意长子来徐州和他一起过年,对路上的安排 非常细心。最后又说到学习,要找书寄给长子,不知道是不是长子的来信中想看这本书,曾国藩还提到他想看的书还没收到,叫长子来军营时一并带来。读书对于曾家来说,真的如命一般。(对信里提到的陈松生陪王益梧找彭宫保,恐怕不会遇见;说李季泉没病何必找借口不去,这两件事不太理解,不知道曾国藩对大儿子说这两件事有什么意思)
工作地点变动,以后和家人通信会出现很大的困难,说不上让曾国藩焦虑,但确实是曾国藩的一个困难,一直通过信件来教育孩子们,即将通信不便了,又该怎么做才好呢?
然后确定家眷回湘的时间,接着就安排小儿子与女婿的读书问题,如果老师不能跟着家眷一起到湖南,就让小儿子和女婿来军营读书。在曾国藩的心里,小儿子和女婿来军营读书就不是一家人分作两处住。
最后给儿子安排工作任务,以曾家的曾风来说,确实应该放在最后来说,即使事关国家大事。
需要长子帮助,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循规蹈矩,找到文件依据,但是,好像曾国藩觉得这样不太灵活,于是在信末处交待长子“如其查不出,亦不要紧,凡办事不必定讲考据也。”
对小儿子在写字上急于求成而感到焦虑,一方面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小儿子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把字练好,另一方面也告诉孩子练字的过程中会遇到多个困境,熬过困境就是好汉。(本来说到这里就挺好的,精气神都有了)接着又说孩子的功课并不多。言下之意是指小儿子急于求成是认为功课太重。(不管小儿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这样急于求成,都会被带到功课多少的关注上,而让孩子忽略根本原因)。最后对小儿子说妻子想全家住周家口不妥,二月还是要搬回老家。表示搬家这事比不上小儿子学习重要。
离上一封信才五天,又写出这么一封信,大约对小儿子急于求成依然焦虑,而想到了小儿子明天乡试会不会出丑的问题,于是严厉地给小儿子安排好这一年的功课计划。(这一年,曾纪鸿18岁,于当年4月结婚)
离正月十八那封信正好一个月,继续给小儿子念叨写字的问题。可能觉得自己前两封信过于急躁,再写一封进行鼓励,并再次提点,害怕孩子的字无法长进。小儿子的字,让曾国藩放心不下。
(抬头写的是两个儿子的名字,但信里的内容却都是讲给大儿子听的)希望两个儿子重视用顺其自然的方式养生。(而前几封对小儿子写的信,就没有顺其自然之意)。给孩子们说说自己工作的情况,以示处于安全之地。又是最后再安排搬家的事,强调不要在湖北逗留过久,不要贪恋外省。
2、收信人的体会
揣测父亲写这封信的所有意图,把父亲的处境都梳理一遍,然后着手安排借书事宜,然后准备去徐州和父亲一起过年,要把家里的事安排好。
家事重于国事,先要把家安顿好
父亲的循规蹈矩已深入心间,会尽全力去落实相应的信息
羞愧,不应该觉得功课太重,学习最重要,没有什么事能比得上学习重要,连全家搬迁都比不上。
惶恐、羞愧、自责、无力
更加惶恐、羞愧、自责、无力
紧张,做不到自然而然地生活,压力更大。大儿子要安排好搬回老家的事宜,小儿子更加重视学习。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哥哥要去徐州和父亲一起过年,配合哥哥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让父亲和兄长安心过年
要搬家回老家了,为此要做些准备。小儿子与陈女婿可能就是要考虑在哪里读书的问题
循规蹈矩,认真仔细
读书吧、学习吧,其他的不要管
好好读书,不读书很危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读书吧
埋头读书
做好一切准备,听从哥哥的安排,搬回老家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把家照看好,准备好丈夫需要的东西,让长子带去。对丈夫工作上的事无能为力,放心让儿子去帮助丈夫
考虑搬回老家的种种事务性工作,把女眷们管理好
不能轻易破例
惶恐不安,自己的想法,被丈夫轻易驳回,还让小儿子带话
不安,很不安,这个家的女主人怎么当
什么都不要想,织布吧,按丈夫以前要求的,督促女眷每日完成织布的功课
压抑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家族在官场上有更多的人,就能互相帮忙
归根心安
不能轻易破例,破例有风险
隐隐不安,但又不知道如何调整,看上去似乎都没有问题
对,读书就是正确的,监督好小孙子,让他好好读书
读书吧
心里安稳了一点,要回老家了,孩子们的身体可能回到家后就能好起来吧,自然而然呢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壮大中
步履蹒跚
循规蹈矩
外强中干
干硬并紧绷
书呆子
更加紧张,放松不了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通神接物,威势盛覆
言传身教比我们想象中的力量更大,仅是信里内容的顺序,就会给到孩子深刻的影响
循规蹈矩与创新要根据形势的需要来,不能一味创新也不能一味守旧。更不能连着两封信叫孩子要仔细地查阅大典,最后却说“不必定讲考据”,一下就把孩子的功给泄了。
学习是为了生活更好,有德而吉祥,不能以学习为天。搬家是件大事,妻子和丈夫有不同的意见,就意味着家里有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就让小儿子给他母亲带话,会让妻子和小儿子都脱离该有的位置。
把书读好是应该做的,是光宗耀祖的事,但被曾国藩落脚到不被人讥笑上,孩子学习出问题,或是学得身体出问题,就是正常结果了。
父母急于求成地教育孩子不要急于求成,就是在教孩子一定要急于求成。
自己做不到的事,别叫孩子们去做,只会让孩子们更加做不到。

整体心得:
联想到了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句话,曾国藩用鬼来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生勤勉,写了那么多封信回家,但只会得到“不救”的下场。
在我们的生活里,当心里仿佛不安时,不如闭嘴装死。但是这种时候,往往鬼话连篇一顿输出,毫无觉察,少了站岗的人,不通神,不接物,心术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4-9-22 21:28 编辑

第十9月22-28日

同治五年三月初五日
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同治五年五月十一夜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问题
同治五年三月初五日
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同治五年五月十一夜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全部家眷即将搬回老家了,是件大事,多次商议、纠结之后终于确定了搬家时间,因弟弟要到湖北就职,安排家人到了湖北后可以稍稍停留,似乎世界很不安全,尽量躲起来。
之前叫小儿子来军营里读书,但由于战事的变化,吩咐长子让小儿子不可轻率赶往周家口,先和大家一起到湖北再作决定。(也是和上一段一样,似乎世界很不安稳,没有父亲的庇护,孩子们即使成年了,也不能轻举妄动,保身依然是这曾家的主题)
又让长子考察穜泉老先生,如果可以,就请他一同前往湖北,就在弟弟的衙门里读书。(读书就等于保身)即使弟弟在湖北,也不可让家眷在湖北久住,但也要等曾国藩是否到周家口才能决定。(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不安)
最后才说到搬家的具体安排,钱财对于曾国藩来说,确实不是重要的,只有这一点在前后信件中没有变化过。但说留一些怀念的东西,会有一种不得不的割舍之感。
战事又有变化,近日可能还是会去周家口,这就涉及到小儿子什么时候到军营学习的问题,所以晚上写信,可见对小儿子学习的事特别关注。
以往战事稍缓,曾国藩就会考察孩子们的学业,这次也一样,再次提起八德,让两个儿子体会。曾国藩很久都没要求长子注意“迟重”了,这一次又再次提起。而对小儿子的要求却有些先后矛盾,既希望孩子勤奋些,又担心孩子的身体负担不了。
家眷已到湖北,路途顺利,让曾国藩放心了,所以小儿子学习之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安排小儿子留在湖北衙门读书,原因是曾国藩暂时还不能去周家口,叫小儿子安心在湖北读书。
但是这次如此重视读书,与前几封信一样,为了不丢脸,不被一同参加考试的人讥笑,这么费力地安排老师进行教授,却是为了不被讥笑,那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可能在曾国藩心里也不甚明了。
得知九叔母率家眷抵达武汉之后,曾父的心思就发生了变化,一改之前要拒绝在武汉过暑的决定,而觉得是至情之事,肯定该留下来;也改变了要小儿子到军营来读书的决定,说在武汉读书很好。
指导孩子们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事,必须先说。再说大儿子被推荐主持县志的编辑编修的事,认为大儿子的能力不够,但又希望大儿子通过修志而能解决写文章的困难,所以叫大儿子不可全辞,又夹带私心,公私混杂。
(同治四年战事紧张时,曾父接连两封信里提出了对女眷们的管教。隔了一年,曾父再次提出)
曾父期望大家还乡居家之后,女人们要管理家中膳食。去年曾父强调女人们要做好纺织的日课,这次还强调女人们要讲究做酒做酱做小菜,儿子们留心于莳蔬养鱼,这些应该是与祭祀相关的,大致曾父也在反思家魂的作用。
衰态日增,而担忧孩子们的健康状况,两个孩子的身体都弱,保养为要,还要勤劳。同时要求大儿子树立榜样,其他孩子跟着大哥学习,就能保家庭人丁兴旺。
老父亲一人在外,希望孩子们的信件多写一些,以安慰父亲牵挂的心。(无力感、失控感很重)
2、收信人的体会
读书重要,世道很乱,紧闭门户,保身为重
补浑拒浑,补勤拒勤(心不能安,就无法浑和勤),没有解决要不要当官的问题,就无法知道与官员打交道如何为适度
必须重视读无用之书,不能丢脸
读了这么多封信之后,突然升起一种感觉,曾父并不放心别人教授孩子们学习,即使已经给孩子们找到了可靠的老师,曾父也一定要亲历亲为、细细地指导一番,孩子们也要细细地禀告,曾父才能安心。那么,这样指导孩子们学习,并不是朴实地为了孩子们的学习,而是为了曾父的安心,也就会加剧了孩子们的不安、加剧学习时的内耗。
大儿子不敢接修志的活儿,因为父亲说他都不行,自己还得了虚名;可是不接也不行,无法促进自己改掉畏惧写文章的毛病。左右为难。
小儿子会更紧张,担心科考如考得不好而被人讥笑。
不按仪礼进行祭祀,只是关注纺织、酒食、莳蔬养鱼,孩子们仍然会觉得不要紧
担心父亲的身体,按父亲的要求,经常给父亲写信,而且内容要多,就有事可做,打破无力之感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忐忑不安地收拾行李,对搬家之行感到不安,不是回到温暖的老家,而是形势所逼的不得不的分离
搬家路上,注意谦虚谨慎,听父亲的话
对读书学习感到疑惑
烦躁不安,可以找不到问题所在,只有压抑着做事
不敢斗争,不敢迎接挑战,不敢做没有被肯定过的事
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心存疑惑
担心父亲的身体,接收到父亲的无力之感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最终还是要回老家,不安的心如何安放?孩子们那么会读书,也都成家了,好像也不能保护家庭
不要招摇,听丈夫的安排,其他的不要想也不用去想,到了老家了就可能松口气
觉得丈夫变来变去,好像很小心谨慎,好像又有点狂妄,读书只是为了不被讥笑,对全家在湖北停留多久一事,又不再关心了
又变了,可以留在武汉过暑了,至于下一步又怎么办,再说吧,操不了这么多的心——烦躁
大儿子的文章被丈夫批评,也挺难过,但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苦闷暗藏于心
督促女眷们讲究纺织和酒食
担忧丈夫的身体健康,督促好女眷们讲究纺织和酒食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动荡起伏,思考保身之要是不是东躲西藏、闭而不见
八德在轻闲时才能拿出来指导生活
要大张旗鼓地应付科举考试
一大家子在一起就安稳很多了,在这乱世中似乎就有了依靠
修志并不是影响国家的大事,但也怕被人评论,这日子不好过
赞同儿子的做法,应该讲究礼节
两个孙子还不能主持大局,儿子却开始衰老,担忧曾家的前途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担着读书的重担东躲西藏
步履沉重,每一步都因反复思考而艰难
表里不一,挺撕扯
读书是夹了毒药的馒头,吃了会毒死,不吃会饿死,思考吃不吃会被累死
外内皆是乱世,羞愧难当
不要紧,糊涂着做吧
在风雨中飘摇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当不安成了家风时,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强化不安,因父亲工作调整而全家搬迁,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在曾家就成了一件重大且无法作出决定的困难,需要拿出断舍离的勇气。这时还强调读书,读书就成了负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做不好事,把握不好分寸,在家魂的作用,底层的问题没有解决,表层就是恍惚、动摇的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家魂是什么,不然就会打着执行家魂的旗号干着反对家魂的事,还在反对上再加上一个反对的话,就会让孩子们沉溺于疑惑又疑惑的内耗之中
本来读书是为了积德而能做成事的事,却因被涂上了各种私欲,就成了一件鬼事。现在的孩子读书,也成了干鬼事。
要有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被人推荐组织修志,那就边学边做,果敢一点,哪有这么多顾虑,做得不好而被人嘲笑,那就重新再来,至到做好为止。
讲究礼节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让别人评价有礼,而要在行礼的过程中接受教化,理解祖训,不忘根本。在守礼上不能本末倒置。
曾家实行亡羊补牢,哪里出问题就解决哪里,这样是不行的。“预则立,不预则废”。

整体心得:
曾父一如既往地强调读书,一如既往地给儿子们进行学业上的细心指导,从第一封信到现在,这个主题都没变过,读书对于曾家来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同样的,我们对读书学习又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私欲奇欲)?都不是单纯地为了积德而能成事。那么孩子们读书读出各种怪相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想到就业,曾父把当官与出仕为国效力混为一谈、承担责任与被人讥笑混为一谈时,曾父的决定就会摇摆不定,加重了孩子们的内耗。我们把成人成事与挣钱混为一谈时,孩子们就就不了业,就成了躺又躺不平卷也卷不了的情况。
最后想到养生,曾父在孩子身体不好时讲养生,在自己身体不好时讲养生,这是在养病,不是养生。而我们也是这样,有病时才想到养生,这只是在追求不病,并不是在追求健和康。
总的来说,自己神智不清,就会以鬼当家,所以预则立,不预则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26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4-9-27 16:4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周(9月29日-10月5日)

同治五年八月初三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一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
同治五年九月十七日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
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六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


问题
同治五年八月初三日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同治五年九月十七日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
1作者自己的体会
有点力不从心,想指导两个儿子的学业,但精神不济,无法像以前那样细细点评,只能说得笼统一点,传授一下自己的经验。按《内则》要求女眷做小菜寄给他吃,仿佛只是照章办事,不是亲的需要。
又得一孙子,心里开心,但也仅仅是开心,对孙子也过问不多,而且这个开心无法驱除一用心就会牙痛出汗带来的焦虑,为国效力与个人要休息的需要起了冲突,这是曾父最大的冲突。最近写的信是写给两个儿子的,但写着写着就对着大儿子在说。总的说来忽略金位,金位没有归属感。
焦躁,不敢放手,一放手就会出问题,所以都要掌握住,但又掌握不住,身体也不行了,焦虑
曾父不能用心快有一个月了,这个病挺有意思,思想上不能用心,身体上也跟着不能用心。曾父追求的是不被人非议,而不是成功成事,把能力与责任、输出与输入混淆,因而一改对小儿子应对科考的重视,反而叫小儿子不来军营读书。再次强调在外讲究种菜,在内讲究晒小菜,又混淆了名和实,以名为实。
思考工作上的事,不行;但和长子讨论学问,自己写古文,这样的思考没问题。所以还是要小儿子来军营,不放心小儿子在家读书,一定要让他来身边进行教导,这些思考也行。心已经脱岗了。
内忧(身体不好)外患(被人诽谤非议)之下,让曾父辞职的决心更甚,以为这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没有向孩子们提出如何让别人停止诽谤非议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法,采用的却是如何自我安慰,甚至与丁忧在家多悔多愁进行比较,既不能借被人诽谤非议之机教化孩子,又磨灭了丁忧的教化之功,最后叫两个儿子轮流来侍奉自己,挺矛盾的。
确实不应该当官,不当官才能避祸
2、收信人的体会
就按父亲说的执行,至于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要求,没有多加考虑,因为书上也是这么要求的。应该体会不到父亲的力不从心,父亲一向包办太多,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想不到这个人也会有无力的时候。
担心父亲的身体健康,忽略新生儿
按父亲的交待执行,不能妄动
昏头转向,父亲说什么就做什么,父亲说不去军营读书就不去,父亲叫种菜就种菜。
觉得累就要卸任
做不好的事,逃避是主要的解决方法,所谓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官的确不好。所有的关注及思考都只能在曾父的要求上,曾父是长子的神,物是曾父的要求,通来接去的都是曾父。
不能当官,不能负责,以己所能及为标准做事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做好学问,做好小菜,以此为重
父亲是全家人的重心,不可有半点疏忽;同时也会觉得自己对于家庭可有可无
不敢妄动,按父亲要求,做好日常事务。待嫁之女,得前车之鉴而能自助。
在外讲究种菜,在内讲究晒小菜,家就兴旺了(这样教育女儿们,女儿们出嫁后就当不好当家主母,无实)
好好学习,父亲非常重视学习,因此就能跟父亲更亲近一些吧
除了纪鸿之外的其他金位的孩子,可能对父亲决定辞职之事无感吧,因为曾父辞职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都被曾父忽略的人
以曾父的要求为标准做事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督促儿媳们做好小菜,给丈夫送去。丈夫提什么要求就做什么。
关心丈夫的身体,家里有新生命也不再觉得喜悦
既要嫁女,又担心丈夫的身体,又生曾国荃的气。全是情绪。
担心丈夫的身体,也担心家庭的兴衰,丈夫一旦倒下了,这个家庭还能不能维持兴旺
依旧是担心丈夫的身体,不能用心这么久了,如果丈夫请辞,不知道会给家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心思都在丈夫身上,金生不了水。
持续担心。
放心一些了,专注于酒食与纺绩二事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担忧曾家能不能川流不息,生生不息,儿子日渐衰老,孙子辈也无力主持大局
儿子成了全家人的重心,好像有点不太对
家庭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固,有破散的趋势
隐隐觉得家庭的生命力在流失,但什么都抓不住
无力,总会觉得这个家庭会漏掉一些人和情
担心儿子的身体,担心家庭的延续
保身是第一要务,其他的不用考虑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既无力又盲目行动,就更加无力
偏了,独了
控制不住了,快散了
各种混淆,混成一团
人在心不在,摇摇欲坠
缺一个角,又重一个角,不安啊
脱离天地,以人欲为神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辈辈相传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一旦不能神物混成的时候,就得通过学习来积德,但这个学习不是曾家的为了读书而读书的学习,是名实相符的学习。
五个五行没有哪个五行比其他四个五行更重要,一旦出现某一个五行特别重,系统就会崩溃
用控制的方法是搞不好家庭建设的。控制会影响家庭成员自助的功能。
德不配位,害人也害己
不通神接物,心就会坏
心术就是这样被父母“教化”着堵上了,不德之德被虚名掩埋。金位用牺牲(几个女儿的不幸婚姻)来制火位。
“预测”这个家庭的衰败了


整体心得:
越读心越沉重,看到曾父以辞职的方式来免于非议,而感到痛心,曾家后人能有理直气壮的底气吗?脱离天地以人欲为神,后人就不会有底气,一家人都成了鬼,所以曾父在工作上不能用心,一用心就有身体反应,但可以和孩子们讨论学问,甚至写上几篇古文都没问题。只能私,不能公。
当家里降生了新的生命时,曾父也没有过多关注,在意的是自己正遭人非议的“灾祸”,才发现这家人的金位是被忽视的,曾父专门写给小儿子的信很少,即使抬头写的是两个儿子,但写着写着就是对大儿子的嘱咐,曾父只在意木生火。虽然这几封信,出现曾父频频要求女人们专注于酒食与纺绩二事,是担忧自己辞职会影响家庭兴旺而采用的另一个保身法子,但也好过于对其他孩子的不闻不问,家庭五行的生克制化才勉强可以运行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17: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周(10.6-10.12)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问题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同治五年十二年初一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1作者自己的体会
剿捻成效不好,曾父下定决心要辞官,还作了一些准备,刻好了木质关防以留营自效。把辞官的奏折抄写一份寄回家中,可能是希望家中孩子断绝做官的念头,但又隐含不服气、不甘心的杂念,说到扫墓那里就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意味,最后甚至还有一点希望,自己也许还有些功劳。
小儿子身体好些了,但曾父的言下之义却是趁父亲心神不定,没有管他学习才如此。“听其潇洒闲适,一畅其机”这两句话,透露出反对的意思。
最后关心大儿子的身体,看似轻松,但却有种天生如此的无力感。
着手准备卸任之后的生活,即使现在还没能卸任,对军情的描述已经是以第三者身份进行描述了,还把满御史参劾的明发谕旨抄录寄回,是希望长子理解父亲的心境吧,不是不愿意为朝廷效力,而是条件不具备。
(这一封信是写给妻子的,后又有一封信也是写给妻子的)
在上疏辞职期间,曾父写信给妻子,强调祭祀、内务、兄友弟恭,有一种家是避风港的感觉,剿捻无功,就想回家了,与女主人套套近乎,“诚敬待之,大小事丝毫不可瞒他,自然愈久愈亲”,曾父对妻子的态度也是出于这个主张吧
向长子表明自己的身体情况仍然不适合担任要职,尤其是影响看想看的书,所以还是决心继续辞官。重点说明怎么做经济实用的书箱,这也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能偏废,但又与“官家风味”一并说起,就意味着读书与做官是两件事,只能二选一。
同样的,一方面强调俭朴,“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但另一方面又要显读书的名,“门外但挂‘宫太保第’一匾而已”,又隐含着看不上的意味。
(离上封信间隔了三月,如果不是大儿子寄来了他写的十五首七律诗,是不是还是不会给大儿子写信呢?)
顺便说说小儿子得了天花,主要是点评大儿子的七律诗,以促进大儿子的写作。在曾父的心里,写作时胸怀高雅大气,与生活中胸怀高雅大气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写作时的心境非常珍贵,也非常脆弱,要高于生活。
(如果把小儿子得天花的惊险过程写成诗,再寄给大儿子,对大儿子的教导就会更好,火克金、火化木、金克木同时进行)
自己做不到闲适的胸怀(“每闻危险之事,寸心如沸汤浇灼。”、“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所以要求大儿子做到,要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写给妻子的信)
身体状况仍然不好,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辞官,虽然一直觉得人不必作官,但身在官场这么多年,还是会承认作官能使家庭兴旺,所以辞官之后,如何做才不致于影响到家庭的兴旺,是曾父着重思考的内容。从写给妻子的两封信来看,曾父认为只有从内务着手,才能让家庭保持兴旺,于是让妻子行动起来。
2、收信人的体会
担心父亲的仕途,担心弟弟的学业,担心自己的身体。除了担心,什么都做不了。
条件不足,所以可以不完成任务。而不是没有条件也要完成任务
丈夫能不能退隐回家,家里事都得这样操持着,但与丈夫的关系可能会有些变化
好好读书,读书与作官是两件事。虽然读书很重要,但也是比不上当官有威
分裂成两颗心,一颗心担心弟弟,一颗心专心写作
父亲提出不刻薄,就一定会刻薄
按丈夫说的来做,要当家中没人做官的预想来生活。也就是说,接下来会过不一样的生活,当官与不当官果真是不同的
3、对收信人之外的其他子女的影响
家里即将因父亲的工作变化而迎来一次大的动荡,但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些是大哥应该考虑的
在老家扎根,别出去了
父亲很重视母亲,常年两年分居,现在父母可能要住在一起了,家里是不是会发生一些变化,听谁的?
小儿子继续努力读书,不要作官。其他女儿做好纺绩与小菜。父亲很看重,得一丝不苟地做好。
不亲,亲不起来
人心险恶,防不胜防,那就不防,淡泊为要
父亲不当官,一定会影响生活,哪怕父亲一直要求大家耕读为重,勤俭节约,但那还是跟父亲不当官不一样
4、对曾国藩太太的作用
督促女人们做好两个功课就行了,丈夫说的,这样就能让家庭兴旺
做好两个功课
节俭之形不能破坏,是身居要职的护身符
不用担心小儿子的病情,丈夫都会处理好,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家里的女人做好纺绩与小菜
对小儿子放心了,既然如此,就要更加专心于纺绩与小菜
5、对曾国藩父母的作用
不安,衰势已显
还是埋头读书好,别好高骛远,现在的形势不上不下,很尴尬
儿媳有了女主人的位置了
儿子一直要求辞职,与朝廷僵持不下,危机更重
转不动,只能一对一地作用
刻薄刻进家魂里
不当官只是为了保身,但当了官,确实能让家庭兴旺。难以抉择呀
6、曾国藩家庭整体,像一个活人一样的整体,能收到这封信什么影响
在公私之间横跳,而不能至私至公
胆怯深入肉里
水火相济了
像接触不好的电线,一会儿通电一会儿断电,这封信就处于断电的时候
只有单纯的二,没有复杂的五
刻薄
亡羊补牢。内务一直都建设得好的话,曾父当不当官真没什么区别
7、家外邻居,会收到什么影响
从天职退到了人欲,看重个人的得失,就会勤而亡
德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缺德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不清楚家魂病的内容,就会不死不休
当人的德性不足时,才会发生祸福相依的深刻体会,如果不是曾父剿捻无功、仕途受挫,曾父制水位的动力就出不来
好不容易转起来的生克制化,又停止了,火势不稳,忽大忽小时,更耗能
火化木是很重要,但系统里不只有火化木,还有火制金、金克木、木制金等等,独立地化木,化不好木,木失去了系统就不是木。
反对什么,就会去执行什么
虽然曾父言行不一致,但家人还是会按曾父的实际行为作为家风标准来执行

整体心得:
本周七封信都在曾父决定辞官的背景下写的。看完七封信后,会感受到生活与工作哪里能分开啊,在工作上任何的犹豫、不满、退缩、无力、不舍、彷徨、担忧、焦虑、恐惧,都会一一传递给家人。同样的,如果能在工作上有建设性,勇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没有条件也要完成任务、功成身退不自现,不用语言阐述,孩子就会这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1:05 , Processed in 1.13319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