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莫雪萍

莫雪萍的《仪礼》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7: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3-23 18:00 编辑

第十周 聘礼第八


第十周(2024.3.17~3.23)任务:完成对《聘礼第八》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旃zhān:赤部色的曲柄旗。
饩xì:赠送。
壝wéi:堆土。
祧tiāo:远祖之庙。
飧sūn:陈设的食物不周备。
裼xī:穿在裘皮衣服外面的衣服。
擸liè:持,执。
饔yōng:已杀的牲口。
鼏mì:鼎的盖子。
醓:tǎn:肉酱的汁。
醯xī:醋。
秅chá:量词,古代计算禾束的单位,四百把为一秅。
俶chù:开始。
侑yòu币:用以劝客人进食的币帛。
觌dí:相见。
軷bá:古代祭路神称“軷”。祭后以车轮碾过祭牲,表示行道无艰险。
剡yǎn:锐利,尖。
稯zōng:古代计算禾束的单位,四十把为一稯。
扱chā地:手至地。妇人之拜,通常用肃拜,即拜而低头,扱地犹如男子的稽首礼,双手要拜至地,是妇人的重拜。
贶kuàng:赐予。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聘礼。国君和三卿谋议聘问的事,于是任命卿为使者。卿(使者)再拜稽首辞让,国君不准许,于是退回原位。已经谋议出使之事,也同任命使者一样任命上介。宰命令司马任命众介,众介都接受命令,不推辞。
(以上是任命使者。)

宰写下行聘礼物的数目,命令宰夫让众官吏准备。到出使的前一天傍晚,陈列礼物。使者穿上朝服,率领众介,傍晚拜见国君。馆人在寝门外铺幕。准备聘礼的人陈列礼物,兽皮,头朝北,以西边为上位。在两边的兽皮上放上进献的物品(束帛及玄纁)。马就面对北方,在马前的幕上放上束帛玄纁。使者面朝北,众介站在他的左边,以东边为上位。卿大夫在幕的东边,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冢宰进入路门向国君报告准备情况。国君穿着朝服从路门的左边出来,面朝南。太史读簿书,核对礼物。冢宰拿着簿书向国君报告准备完毕,把簿书交给使者。使者接过簿书,把它交给上介。国君拱手行礼,请诸臣进入路门。有关官员将礼品装载上车,车就停在治朝。副使监视装载完毕,将礼单放入车内,使其随车而行。
(以上行前准备礼品。)

次日,主宾穿朝服在祢庙陈列礼物。有司在室中铺席设几。祝先进入室中,主人跟随着进入。主人在右边,两次行拜礼。祝向祢祷告。主人又两次行拜礼。祝陈列礼物,把长一丈八尺的黑色、浅红色帛共十卷放在几的下边。祝和主人走出室。主人站在室门的东边。祝站在窗户西边。祝又走进室内取礼物,下堂,把束帛卷起放在竹器里,埋到西阶的东边。又在庙门外向行神陈列礼物。然后接受命令。副使到祢庙放下束帛告庙的仪式也是如此。
(以上是临行前告庙。)

上介和众介等候在使者的门外。使者在车上插着旃旗,率领上介和众介在朝门接受命令。国君穿朝服面向南。卿大夫面朝西,以北为上位。国君派卿让使者进入。使者进入,众介随着进入,面朝北以东边为上位。国君拱手施礼,使者进前,上介站在使者的左侧,接续听命。贾人面朝西坐下,打开木匣,拿出圭玉、缫垂悬,不站起而交给冢宰。冢宰拿着圭,把缫折起,从国君的左边交给使者。使者接受圭,和冢宰面朝同一方向。把缫垂悬,接受使命。向上介陈述使命后,和上介面朝同一方向把圭、缫交给他。上介接受圭,折起缫,出门交给随行的贾人。众介不跟随出门。接受进献用的束帛和放在上面的璧,接受国君夫人的聘璋,进献用的黑色、浅红色束帛和放在上面的琮,都和受圭的礼仪相同。然后出行,在郊外住宿。把旃旗收起。
(以上是使者受命启程。)

出使途中,如果路过邻国,到达边境时,使者派次介借道。次介拿着束帛到邻国的外朝,说:“请引导。”把束帛放在地上。邻国的下大夫拿着束帛进去报告,出来说“允许”,于是接受束帛。邻国按照礼节馈赠,给上宾(使者)杀好的牛羊豕三牲,路上用的粮食、草料。众介都得到馈赠,邻国的士引导他们走到国境。在邻国的国境上立《誓》。使者面朝南,上介面朝西,众介面朝北,以东边为上位。史读《誓书》,司马拿着马鞭站在史的身后。
(以上是向过往国借路。)

没有进入所聘国的国境,演习一次行聘的礼仪,堆土为坛,画上台阶,帷幕在坛的北边,没有宫。穿朝服,没有立主人,没有拿玉。众介都参加演习,面朝北,以西边为上位。演习进献,士拿着庭实。演习进献国君夫人的聘礼也是如此。演习公事礼仪,不演习私事礼仪。
(以上是演习威仪。)

到达所聘国的国境,把旃旗系在车上,立誓不违犯礼仪。然后向守关的人通报。守关的人问明随从的有几个人,使者让介回答。所聘国的国君派士询问来聘的原因。于是让人引导来聘者入境。
(以上为入境。)

进入所聘国国境,收起旃旗,然后展视礼物。铺幕,主宾(使者)穿朝服站在幕的东边,面朝西。介都面朝北,以东为上位。贾人面朝北,坐下擦拭圭,然后拿着圭展示它。上介面朝北查视,退回原位。贾人把圭退回匣中。陈列兽皮,头部朝北,以西边为上位。又擦拭璧,展示璧。和束帛一起放在左边的兽皮上。上介查视,退回。马则在幕的南边,马头朝北,在马前的幕上放上束帛。展示国君夫人的行聘进献礼物也是如此。贾人向上介报告,上介向主宾报告。有司展示众人的束帛,自己报告主宾。到达远郊,又展示一次行聘、进献的礼物,如同入境后所做的一样。到达馆舍,在贾人住的馆舍展示行聘、进献的礼物,如同入境后所做的一样。
(以上是核验礼品。)

主宾(使者)到所聘国的近郊,让人系好旃旗。所聘国的国君派下大夫问“到哪儿去?”返回。所聘国的国君派卿穿朝服拿束帛慰劳来宾者。上介出门请问何事,进门报告主宾。主宾依礼辞谢。在馆舍门外迎接来慰劳的卿。两次行拜礼。来慰劳的人不回拜。主宾拱手行礼,先进入门内,在馆舍的门内接受慰劳品。来慰劳的人捧着礼物进入,面朝东向主宾表达自己国君的命令。主宾面朝北听取命令。转身稍后退,再拜稽首,接受礼物。来慰劳的人出门。主宾把礼物交给属下。出门迎请来慰劳的人,来慰劳的人依礼辞谢。主宾拱手行礼,先进门,来慰劳的人跟随他。在门内摆设四张麋鹿皮。主宾用束锦酬劳来慰劳的人。来慰劳的人再拜稽首,接受束锦。主宾为送上礼物再拜,稽首。来慰劳的人向拿糜鹿皮的人拱手行礼,然后出门。于是拿麋鹿皮的人退下,主宾送来慰劳的人,两次行拜礼。受聘国国君的夫人派下大夫来慰劳,拿着二个方竹簠,有黑色面子、浅红色里子的遮盖物,有盖子,里边装着枣和栗子。右手拿着枣,左手拿着栗子进前,主宾接受枣,大夫用双手把栗子交给主宾,主宾接受,如同接受来慰劳的卿的礼仪。招待下大夫的礼仪如同招待来慰劳的卿的礼仪。下大夫来慰劳的人于是随主宾进入。
(以上是在近郊慰劳使者。)

到达外朝,主国国君说:“我先君的祧不好(自谦),已经打扫干净等待。”主宾(使者)说:“今日得到国君有闲暇时间。”宾说:“俟闲。”大夫引导主宾等到馆舍,(主国的)卿到馆舍,主宾出迎,两次行拜礼。宰夫穿朝服设便宴。煮熟的牛羊豕三牲在西边,鼎九个,陪鼎三个。生的牛羊豕三牲在东边,鼎七个。堂上的饭食有八簋、六铏、两簠、八壶。西夹屋的饭食有六簋、四铏、两簠、六壶。门外的米、禾都是二十车。柴、草各四十车。上介是煮熟的牛羊豕三牲,在西边,鼎七个,陪鼎三个。堂上的食品都以六为数,门外的米、禾都是十车,薪草是禾草的一倍。随行人员的食品都是牛、羊各一。
(以上是在馆舍向使者致礼。)

次日,下大夫到馆舍迎接主宾。主宾穿皮弁服朝聘主国国君,到朝,主宾进入,有司在门外西边依次陈列礼物。卿做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做为绍摈。摈是出门问事并传话的人。国君穿皮弁服,在大门内迎宾。大夫引主宾进入。主宾由门的左侧进入。主国国君两次行拜礼,主宾辞谢,不回拜。主国国君拱手行礼进入中门。每到一门一曲都拱手行礼。到庙门,主国国君拱手行礼进入,站立在中庭。主宾接近西塾站立。几、筵已经设好。上摈出来转达国君的命令。贾人面朝东坐下,打开木匣,取出圭玉,丝垫悬垂,把圭玉交给上介,不站起。上介不加穿袭衣,拿着圭,折起丝垫,交给主宾。主宾加穿袭衣,拿着圭。上摈进来告诉主宾,出来,辞谢圭玉。引主宾进入,主宾由门的左侧进入。介也都从门的左侧进入,面朝北,以西为上位。三次拱手行礼,到台阶,三次谦让。主国国君先登上二个台阶,主宾登堂,站在西楹柱的西边,面朝东,上摈退到中庭。主宾转达自己国君的“命令”,主国国君向左转身,面向北。上宾进前。主国国君对着堂上的横梁,两次行拜礼。主宾三次退避,背向西墙。主国国君独自加穿袭衣,在中堂与东楹之间接受圭玉。上摈退回,背向东塾站立。主宾下堂,介按与进门时相反的顺序出门。主宾出门。主国国君独自把玉交给太宰。主国国君露出裼衣,下堂站立。上摈出来请主宾。主宾露出裼衣,捧着束帛,上边放着璧,进献。上摈进去报告,出来接受。放在庭中的礼物:兽皮,(众介)右手拿着前足,左手拿着后足,兽毛在里边,两手相向拿着,进门陈设。主宾由门的左边进入,拱手行礼,谦让,像原先一样。登堂转达自己国君的命令。拿兽皮的人打开兽皮。主国国君两次行拜礼接受礼物。接受兽皮的士在右边由客人的身后过到客人的左边。主宾出门。士对着主宾坐下,把兽皮折叠。国君独自把礼物交给太宰,兽皮如同进来时一样,兽皮头朝右向东。向主国国君的夫人行聘用璋,进献用琮。如同原初的礼仪。如果有话转达,就用束帛,如同进献的礼仪。上摈出来问主宾事情,主宾告诉他公事结束。
(以上是向国君和夫人聘问、献礼。)

主宾捧着束锦请求私人拜见主国国君,上摈进内报告,出来辞谢,请求按礼招待主宾。主宾依礼辞谢,听从主国国君的命令。上摈进内报告国君主宾答应。宰夫撤去几,改设筵席。主国国君出门迎接主宾进入,拱手行礼谦让如同原先一样。主国国君登堂,在东墙的前端单独接受几。宰夫向内拂试几三次,拿着几的两端进前。国君面向东南,向下拂撢几三次,拂撢完毕,抖抖衣袖,拿着几的中间,进前,面向西。上摈报告主宾,主宾走到筵前接过几,面朝东等待国君为送上几行一次拜礼,主宾用几避闪。面朝北放下几,不下堂,在台阶上回拜两次拜礼,两次稽首礼。宰夫在觯中斟上甜洒,在觯中放上报甜洒的勺。小端在前。国君自己接过甜酒。主宾不下堂,行一次拜礼,进到筵前接受甜酒,回到原位。国君为送上甜酒行拜礼。宰夫进献笾、豆、干肉、肉酱,主宾登上筵席,上摈退下背朝东塾。主宾祭干肉、肉酱,用柶祭甜酒三次。牵四匹马到庭中。主宾走下席位,面朝北,把柶和觯合在一起,拿着柶柄,坐下尝甜酒。国君用束帛酬谢。把柶插在觯中,面朝北,放在祭物的东边。上摈进前佐助赠送礼物。主宾下堂,为赠送礼物辞谢。国君走下一级台阶辞谢主宾下堂。主宾一步一台阶地登上堂,听从国君的命令。主宾为将接受的礼物下堂行拜礼。国君辞谢。主宾登堂,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面朝北,与东楹柱平齐接受礼物。主宾退回,面朝东等待。国君行一次拜礼,主宾下堂,国君两次行拜礼。主宾牵着左边的马出门。上介接过主宾的礼物,跟随的人迎过来接过马,随后出门。
(以上是国君向使者致礼。)

使者私下去见国君时,要捧着束锦。二人牵着有装饰的四匹马,从门的右边进入,面朝北放下束锦,再拜稽首。摈者辞谢。主宾出门。摈者坐下拿取束锦,出门。有司二人牵着马跟随着出门,面朝西站立在东塾的南边。主宾依礼辞谢,听从命令。(辅佐的人)右手牵着马进入中庭陈列。主宾捧着束锦从门的左边进入,介都从门的左边进入,以西边为上位。(主国)国君拱手行礼如同初时一样。登堂,国君面朝北两次行拜礼。主宾三次退避,转身向西,又转身向东,背向西墙站立。主宾用衣袖向内撢拂束锦进前与东楹柱平齐,面朝北交给国君。接受马的士,由前边转身,从牵马人的身后到他的右边接过马。牵马的人由前边往西然后出门。主宾下堂,在西阶的东边为送马行拜礼。国君辞谢。主宾行拜礼,国君走下一级台阶辞谢。上摈说:“敝国国君跟随您走下台阶,将要行拜礼,请您登堂。”主宾一步一级台阶登堂。国君面向西。主宾在台阶上再拜稽首。国君稍退避。主宾走下台阶出门。国君亲手把束锦交给宰。宰在庭东将它收藏起来,只将马匹牵出门,以保持庙中的清静。
(以上是使者私见国君。)

国君下堂站立。摈者出门问事。上介捧着束锦,士介四人都捧着玉锦束请求接见。摈者进门报告,出来说“允许”。上介捧着束锦,让二人帮助拿着两张鹿皮,都由门的右边进入,以东为上位,放下礼物,都行两次稽首礼。摈者辞谢。上介、众介按与进来相反的顺序出门。摈者拿着上介的束锦,士拿着士介的玉锦,有司二人举着鹿皮,跟随着拿束锦的摈者,出门,向上介请求接受。有司放下鹿皮,面朝南站立。拿玉锦的人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摈者向上介请示接受。上介依礼辞谢。听从命令。上介和众介都进前接受束锦。上介捧着束锦、鹿皮先从门的左边进入,放下鹿皮。国君两次拜谢。上介用衣袖撢拂束锦,由鹿皮的西边进前,面朝北交给国君。退回原位,为献上束锦行两次稽首礼。上介出门。太宰由国君的左边接过束锦,有司二人坐着拿起麋鹿皮,到庭东收藏起来。
(以上是副使私见国君。)

摈者又引导士介进入。士介由门的右边进入,放下玉锦,行两次稽首礼。摈者辞谢,士介按与进来时相反的顺序出门。摈者拿着士介之长的玉锦出来,依礼请求按客人的礼节接受。主宾代为辞谢。国君两次回拜。摈者出门,站立在门的中间把国君的回拜告诉士介。士介都避开。主国的士三人,以东边为上位,坐下拿玉锦,站起。摈者走近国君。宰夫在中庭接过玉锦往东走。拿着玉锦的三个士依次跟随着。
(以上是随行人员私见国君。)

摈者出门问事,主宾告诉说事情已完毕。摈者进门报告国君,国君出门送主宾。到大门内,国君问询主宾的国君居处如何,主宾回答。国君两次行拜礼。国君问候大夫,主宾回答。国君问候主宾路途劳苦,主宾再拜稽首。主宾出大门,国君在门内以再拜之礼相送直到主宾不再回头,然后返归。
(以上是私见完毕后,国君送使者。)

出庙门时,使者请求聘问对方的卿、大夫。国君谦辞一次后表示同意。主宾回到宾馆稍事休息。对方的卿、大夫慰劳主宾,主宾不见。卿、大夫放下雁,两次行拜礼,上介接受。卿、大夫前往慰问副使的礼节,也是如此。
(以上是卿、大夫慰问使者。)

国君让卿穿韦弁服,馈赠主宾煮熟的牛羊豕各一具,未煮的牛羊豕各两具,活的牛羊豕各两具。上介问是何事,主宾穿朝服依礼辞谢。有司进到主宾馆舍的庙陈列。饪与腥。煮熟的牛羊豕,九个鼎,摆放在西阶前,陪鼎对着堂中间的堂边摆放,朝东,以北边为上位。上位的鼎与碑一齐,向南陈列,牛、羊、豕、鱼、腊、肠、臐同在一鼎,肤、鲜鱼、鲜腊摆在有横杠的鼎中,有鼎盖。三个陪鼎内分别盛着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这是牛羊猪的陪鼎。未煮的牛、羊、豕三牲各两具,鼎十四只,没有鲜鱼、鲜腊,摆放在东阶前,朝西,向南陈列如同盛煮熟的牛羊豕的鼎。都是二列。堂上的饭食有八个豆,摆放在室门的西边,向西陈列。都分为二行并列,以东边为上位。东边上位的是腌韭菜,它的南边是肉酱。腌菜和肉酱交错摆放。八簋挨着它们向西摆放,黍的南边是稷,交错摆放。六个盛羹的小鼎挨着往西摆放,牛羹的西边是羊羹、豕羹,豕羹的南边是牛羹,牛羹往东是羊羹、豕羹。两簠挨着往西摆放。粱(上好米饭)在北边。八个酒壶摆放在堂上的西墙边,以北边为上位,二个并排往南陈列。西夹屋有六个豆(礼器),设放在夹屋的西墙下,以北为上位。腌韭菜的东边是肉酱,交错摆放。六簋挨着它们往南摆放,黍的东边是稷,交错摆放。四铏挨着它们摆放,粱在西边,都是二排并列,向南陈列。六个酒壶以西边为上位,二个并列,向东陈列。东夹屋的饭食摆放也是如此,以西、北为上位,酒壶以东边为上位,向西陈列。醋、酱百罋在碑的东西两边摆放,十罋为一列,醋在东边。牛羊豕三牲各二具,陈列在门的西边,朝北,以东边为上位。牛的西边是羊、豕,豕的西边是牛、羊、豕。米一百筥,一筥五斗,摆放在中庭,十筥为一列,以北边为上位。黍、粱、稻都是二行,稷是四行。门外,米三十车,每车二百四十斗,摆放在门的东边,分为三列,向东陈列。禾三十车,每车六万四千斗,摆放在门的西边,向西陈列。柴、草各六十车。
(以上是卿奉命馈赠使者。)

主宾穿着皮弁服,在外门的外边迎接大夫,两次行拜礼。大夫不回拜。拱手行礼进门,到庙门,主宾拱手行礼进入。大夫捧着束帛进入,三次揖手行礼,同时进入。到达台阶,主宾让大夫先上一级台阶,主宾从后跟随,登堂,面朝北听候主国国君的命令。大夫面朝东转达国君的命令,主宾下堂,在东阶的西边再拜稽首,拜谢馈赠饩也是如此。大夫辞谢,(主宾)登堂再拜稽首,面朝在堂中的西边接受束帛。大夫下堂,出门。主宾下堂,把束帛交给家臣,出门迎接大夫。大夫依礼辞谢,答应。进门,拱手行礼谦让如初。主宾先上一级台阶,大夫跟随着,登堂。庭上陈四匹马。主宾下堂,从家臣手中接过束锦,大夫不下堂。主宾捧着束锦面朝西,大夫面朝东。主宾向大夫送上束锦。大夫致谢辞,面朝北与横梁齐,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在楹柱中间,面朝南接受束锦,退回,面朝东等待。主宾为送上束锦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大夫下堂,牵着左边的马出庙门。主宾送到大门的外边,两次行拜礼。第二天,主宾到主国国君的大门外行拜礼,拜谢馈赠饔与饩,都是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
(以上是使者回赠卿。)

馈赠上介,杀了和活的牛羊豕各三具,煮熟的牛羊豕各一具,摆放在西边。鼎七个,羞鼎三个。未煮的牛羊豕台一具,在东边,鼎七个。堂上的饭食有六个豆。西夹屋也是如此,筥和罋数如同主宾。活的牛羊豕各一具。门外的米、禾数量视煮熟和未煮熟的牛羊豕的数量定,三牲有十车,柴、草二十车。凡是陈列的物品和顺序,如同上宾的一样。下大夫穿韦弁服,用束帛送上,上介穿韦弁服接受,如同主宾的礼仪。庭中陈列两匹马和束锦,士介四人,都赠活着的牛羊豕各一具,米一百筥,摆放在门外。宰夫穿着朝服,牵着牛送给士介,士介穿朝服,面朝北再拜稽首接受。以上仪节都没有摈者协助。
(以上是馈赠副使等人礼物的情况。)

主宾穿朝服拜访主国的卿。卿在祖庙中接受。下大夫为摈者。摈者出门问何事。大夫(卿)在大门外迎接,两次行拜礼,主宾不回拜。拱手行礼。大夫先进门,每个门每个转弯处都拱手行礼。到庙门,大夫拱手行礼进门。摈者请求命令。庭上摆设四张麋鹿皮。主宾捧着束帛进门,三次拱手行礼,同时前行,到台阶,相互谦让。主宾登上一级台阶,大夫跟随,登堂。大夫面朝北听候命令,主宾面朝东转达自己国君的命令。大夫下堂,在台阶的西边再拜稽首。主宾辞谢。大夫登堂,再拜,稽首。面朝北,在堂中央的西边接受束锦。主宾下堂,出门。大夫下堂,把束锦交给家臣,没有摈者协助。
(以上是使者问候卿。)

摈者出门问何事,主宾请求私人拜见卿,礼物同拜见国君的相同。主宾奉着束锦,庭中陈列四匹马,从门的右边进入。大夫辞谢。主宾于是从门的左边进入。在庭中陈列,拱手谦让和原先相同。大夫登上一级台阶,主宾跟随着。大夫面朝西,主宾表述拜见之辞,大夫回答,面朝北与横梁齐两次行拜礼。在楹柱间面朝南接受束锦,退回,面朝西站立。主宾与横梁齐为送上束锦两次行拜礼,下堂,出门。大夫下堂,把束锦交给家臣。
(以上是使者私见大夫。)

摈者出门问是何事,上介单独请求私人拜见卿,拜见的礼物同拜见国君的相同。上介捧着束锦,二人帮着拿着两张鹿皮,从门的右边进入,放下束锦,两次行拜礼。大夫辞谢。摈者出门把束锦、皮送还上介。陈列庭实,上介捧着束锦进入,大夫拱手行礼谦让如同原先一样。上介登堂,大夫两次行拜礼接受。上介下堂拜谢,大夫下堂辞谢。上介登堂,为送上束锦两次行拜礼。摈者出门问何事,众介请求私人拜见卿,拜见的礼物同拜见国君的礼物相同,由门的右边进入,放下玉锦,都两次行拜礼。大夫辞谢,众介按与进来时相反的顺序出门。摈者拿着众介之长的玉锦出门,依礼请求接受,主宾代为辞谢。大夫回拜两次。摈者拿着众介之长的玉锦站立在门中,转达大夫的拜谢。士介都避开,家臣在中庭接受摈者手中的玉锦。士三人坐下拿众介的玉锦跟随他。摈者出门问何事。主宾出来,大夫在大门外送主宾,两次行拜礼,主宾不回头。摈者退回。大夫拜谢他屈尊帮助自己。
(以上是副使及随员私见卿。)

主国的下大夫曾经出使到过行聘国的,来行聘的人拿着礼物到下大夫那里,上介穿着朝服,三介,拜访下大夫,下大夫如同卿接受礼物的礼仪。来聘的人请求私人见面,如同主宾同卿私人见面的礼仪。
(以上是问候下大夫。)

如果主国大夫因故不能见面,主国国君让大夫各按自己的爵位相同的人代为接受,如同主人接受礼物的礼仪。但不必拜谢对方,因为是代替的,不敢当主人之礼。
(以上是代替大夫接受礼物的规定。)

拜访卿的当晚,主国国君夫人派下大夫穿韦弁服来行馈赠礼仪。堂上的笾豆有六个,摆放在室门的东边,以西为上位,两两并列,向东摆放。酒壶摆放在堂上东墙下,以北为上位,两两并列,向南摆放,稻米酒,黍米酒,高粱酒,三酒清、白各一壶。下大夫献上束帛,转达夫人的命令。主宾如同接受饪腥的礼仪。在堂上陈列四匹马和束锦。上介是四豆、四笾、四壶,接受这些如同主宾的礼仪。堂上陈列两匹马和束锦。第二天,主宾到朝行拜谢礼。
(以上是国君夫人向使者等回礼。)

大夫馈赠给主宾活的牛、羊、豕各一具,米八筐。主宾迎出,两次行拜礼,大夫的贵臣牵着牛送给主宾,主宾再拜稽首接受。大夫的贵臣退下,主宾两次行拜礼送行。上介也是如此。众介都是羊豕各一具,米六筐,都是士牵着羊送上。
(以上是大夫向使者等馈赠礼物。)

主国国君对主宾行一次食礼,两次飨礼。燕礼用熟禽,开始献的没有定数。主宾和随介第二天到朝行拜礼。对上介行一食礼,一飨礼。如果国君不亲自献食,就派大夫各按自己的爵位,穿朝服献上食礼的酬谢礼物,如同送上饪腥的礼仪。没有傧。进献飨礼的酬谢礼物也是如此。主国的大夫对主宾行一次食礼,一次飨礼。对上介或者一次食礼或者一次飨礼。如果不能亲自行飨礼,那么国君就让大夫献上酬谢的礼物,献上食礼的宥助的礼物。
(以上是国君和大夫宴请使者等的礼节。)

主国国君派卿穿皮弁服到(宾住的)馆舍还玉圭。主宾穿皮弁服,加穿袭衣,在外门外迎接,不行拜礼,引导大夫进门。大夫由西阶登堂,从西楹柱西边绕过往东到堂中,主宾在碑的北面听取主国国君的命令,由西阶登堂,从大夫的左边过来,面朝南接受圭玉,退后背向右房站立。大夫下到中庭。主宾由碑的北面下堂,面朝东,在东阶的东边把圭玉交给上介。上介出去问有何事,主宾迎接。大夫送还璋玉,如同初进时一样。主宾露出褐衣,迎接。大夫把一束纺丝送给主宾,行聘礼用的璧、束帛、四张鹿皮,都按送还玉圭的礼仪送还。大夫出门,主宾送行,不行拜礼。
(以上是卿奉命还玉和赠物。)

主国国君到馆舍拜见主宾,主宾避开,上介代主宾听取国君的命令。向行聘国的国君行聘问进献礼,向国君夫人行聘问进献礼,拜访卿大夫,送主宾回国,国君都两次行拜礼。国君退下,主宾跟从,在朝门外请命。国君辞谢,主宾退回。
(以上是国君前往宾馆送别使者。)

主宾返回前在朝门外为国君赠送的四只禽鸟三次行拜礼。主国侍奉宾客的人听凭他行礼。然后启程,在主国的近郊住宿。主国国君派卿赠送束帛如同相见时送的礼物。主宾在住处的门外接受,如同接受慰劳时的礼仪。没有傧。主国国君派下大夫馈赠上介、也是如此。派士馈赠众介,如同他们相见时的礼物。大夫亲自馈赠,如同他拜访时的礼物,没有傧。馈赠上介也是如此。派人馈赠众介,如同他拜访时的礼物。主国的士送他们到达国境。
(以上是卿大夫奉命向离去的使者等赠物送别。)

使者回国到近郊,请郊人报告国君请求回命。穿上朝服,在车上插上旃旗,行禳祭后进入国都。然后入朝,把礼物陈列在朝堂,以西为上。主宾(使者)的所聘国国君赠送的礼物,卿大夫赠送的礼物都陈列,上介是所聘国国君赠送的礼物陈列,其他介都不陈列。束帛各自放在他们的庭实上,兽皮在左边。国君面向南。卿让使者进入,使者拿着圭玉垂着丝垫,面朝北,上介拿着璋,丝垫折着,站在使者的左边。回复使命说:“按国君的命令向某国国君行聘礼,某国国君在他的某宫里接受礼物,某国国君两次行拜礼,把礼物进献给某国国君,某国国君两次行拜礼。”冢宰从国君左边接过圭玉。接过上介的璋,转达被行聘国国君的命令也是如此。主宾拿着被行聘国国君在近郊馈赠的礼物报告说:“某国国君让某子馈赠。”交给冢宰,拿着放有璧玉的束帛,报告也是如此。拿着被聘国国君初次赠给主宾的礼物,把赐予礼物的过程全部报告。国君说:“好,你不是善于出使四方吗?”使者把礼物交给上介,上介再拜稽首。国君回两次行拜礼。卿大夫赠予的礼物不报告。国君慰劳使者,使者再拜稽首。国君回两次拜礼。如果被聘国有进献之物,就说:“某国国君的馈赐,国君接受他的馈赐吗?”上介空手向国君报告被聘国国君的赐予,如同上宾的礼仪。国君慰劳他,再拜稽首。国君回拜。慰劳上介也是如此。国君命冢宰赐予使者礼物,使者再拜稽首。赐予介,介都再拜稽首。然后退出。皆都送使者到他的门外,然后退回,拱手行礼辞别使者,使者拜谢他们屈尊佐助自己。
(以上是使者复命。)

使者把礼物放在大门外,然后到祢庙,在室中摆设筵几,进献干肉、肉酱,陈放酒觞。在东阶上设席,进献干肉、肉酱,室老二献,士三献,主人(使者)自酢。一人举起酒爵,献给随从的人,酬谢随行的人都要谢遍,于是出庙门。上介到他的家庙也是如此。
(以上是使者告庙。)

行聘礼遇上主国国君去世,已经进入国境,就继续前行。不举行郊劳,不摆设筵、几,不用醴酒招待主宾。主人丧事结束,对主宾行归礼,主宾只接受杀了的和活的牛羊豕。不赠送纺丝素绢,不送束帛、鹿皮。使者返国住宿郊外不赠送礼物。遇上国君的夫人、世子去世,国君不接受礼物,派大夫在庙中接受礼物,其他和遇上国君去世相同。遇上主国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世子去世,就命大夫代主人穿素色长衣,戴练冠接受。
(以上是聘往国有大丧时行聘的仪节。)

行聘国国君如果在使者出发后去世,进入被聘国国境就继续进行下去。行聘国报丧的人没有到,就在巷门哭泣,在馆舍穿丧服。接受礼物,不接受飨礼、食礼。报丧的人到后,就穿丧服出去。只接受米谷之类的食物。使者归国,拿着圭玉在殡宫复命,从西阶登阶,不登堂。世子就其哭泣的位置,不哭。使者及介一一复命如同平时聘问回来。复命后,子、臣都哭。使者和介稍进灵枢,面朝北哭。出殡宫门,露出左臂,束起头发,从门的右边进入,站在东阶下自己的位置上如同奔丧的礼仪。
(以上是出国行聘时国君去世的礼节。)

如果主宾(奉命行聘)遇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就在馆舍中哭泣,在居住处穿丧服,不参加飨礼、食礼。在归国时,让众介在前,自己穿丧服跟随着。
(以上是使者有私丧时的仪节。)

主宾进入被聘国国境后去世,聘问之事继续进行。主国国君为他提供丧敛、殡仪之物。上介代行主宾的使命。主国国君来吊丧,上介充当主人。主国国君馈赠的祭奠、送葬的器物必合奠赠诸事之用。上介接受主国用主宾的礼仪待己,没有辞谢。不参加飨礼、食礼。回国后,上介回复聘问使命,主宾的灵枢停在大门外。上介回报完聘问使命,出大门,上介送主宾的灵柩到主宾家。国君亲自吊丧,殡事结束。如果是大夫介去世,也是如此。如果是士介去世,为他提供棺木入敛,国君不吊。如果主宾没有转达国君的命令就去世了,就用棺木收敛,抬到朝门外,上介转达国君的命令。如果介去世,回国回复使命,只有上介的灵柩抬到朝门外。如果介去世,即使是士介,主宾回复完使命,跟随灵柩到介家,殡事结束,然后回自己家。
(以上是出聘时使者与副使死亡时的仪节。)

小聘叫作“问”。不进献加上璧玉的束帛。向主国大臣进献束锦和马,不向国君的夫人进献。主国国君不在庙中摆设筵几,不用酒招待主宾。私人见面不登堂。不到近郊慰劳主宾。主国对待主宾的礼仪,如同大聘时对待上介的礼仪,士三人做为介。
(以上是小聘的礼节。)


长时间没有盟会之类的事,就派使者聘问。如果有灾患,就急速聘问。用束帛放上书简转达国君的命令,百字以上就写在简策上,不到百字就写在一个板上。主国国君派内史和主宾在庙门外宣读。主宾将回国,主国国君派大夫用主宾的束帛到馆舍复命。第二天,主国国君到馆舍看望主宾。
(以上记因故终止聘问的仪节。)

已经接受出使的任命,出来去见冢宰,问出使几个月的费用。使者已经接受出使的任命,在陈列礼物和出发的那天,上朝站立的位置相同。出发开始,祭路神,把酒和干肉放在神位前,然后在神位旁饮酒。
(以上记使者受命将行的仪节。)

所用来朝见天子的圭玉和彩色缫都是九寸长,上部左右各削寸半,厚半寸,宽三寸。缫是红、白、青三种颜色相间成为六等,拜见诸侯,是红、绿二种颜色相间的缫,长八寸。朝见天子和拜见诸侯的缫玉都用上红下黑的帛做垫,系玉和垫子的带子是五色的丝带,长一尺。拜见大夫的礼物放在近郊。分行陈列,等使者到来,又把鹿皮和马交给使者。
(以上记朝聘所用至器的形制。)

聘问的言词没有定则,但要谦逊而和悦。言词多就策祝,言词少则不能表达意思,言词如果足以表达意思,意思就达到了极至。主宾说:“不合乎礼,不敢。”主人回答:“不合乎礼,不敢。”
(以上记修辞之节。)

卿在大夫的家庙中住宿,大夫在士的家庙中住宿,士在工商的家庙中住宿。掌管客馆的人为使者和士介三天准备一次洗发的水,五天准备一次洗澡的水。
(以上记宾下榻之处。)

便宴不用送上束帛转达国君的命令,主宾不行拜礼。沐浴后吃准备好的便宴。
(以上记飧礼待宾。)

卿,由大夫迎候,接待;大夫,由士迎候接待;士,都有迎候接待的人。主宾到馆舍,主国国君派来迎候接待的人就把国君命令自己迎待的命令告诉主宾。又拿着礼物拜见主宾。主宾已经把聘问的公事办完,拿着礼物回报迎待的人。
(以上记迎宾者的级别与仪节。)

凡是圭、璋、壁、琮,只要是自己国家的国宝,就可以用作聘问的礼物。
(以上记聘玉。)

掌管设置顺序位子的宗人为主宾设置顺序位子。顺序位子用帷布做成,主宾的顺序位子在主国国君顺序位子稍后的地方。
(以上记使者在宗庙外的休息处。)

上介拿着圭,如同拿着重物,(慎重地)交给主宾。主宾进入朝门,仪容庄严。登堂时托举圭的手与胸平衡。将要把圭交给主国国君时审慎前行。交给国君时如同与人争接拿取,恭敬献上如同国君送时。国君转身把圭玉交给太宰,然后主宾退下。走下台阶,呼出一口长气,神态怡然。再三抬脚安定心神,然后快走,到达大门,神态正常。拿着圭玉,进入庙门,恭敬谨慎地捧着圭玉,如同怕失落它。到进献时,呼出一口长气,神态从容。众介面朝北,神态舒扬。私人拜见,容貌和敬。出门,如同大雁舒展翅膀,威仪自然地行走。进入大门以恭敬为主,登堂以谨慎为主。
(以上记宾、介聘享时的容貌。)

凡庭实都相随抬入,在左边的先抬入,鹿皮和马相互代换是可以的。主宾的礼物,只有马牵出庙门,其余的都往东收藏在内府。玉多就有损于德性,束帛华美就掩没了礼的本意。主国馈赠主宾礼物,当着主宾聘问的礼物而定。
(以上记在庭中陈设货币的事宜。)

凡是拿着圭玉,没有缫做玉垫的,拿圭玉的人要加穿袭衣。
(以上记藉玉的规定。)

聘享完毕,招待主宾,主人不为主宾到来行拜礼。盛放甜酒的酒尊放在东厢,瓦大一个,有丰。进献的是五条干肉条。祭用的半条横放在上边。祭甜酒时两次舀取,开始舀取祭一次,后来舀取祭二次。主人的庭实(马),就由主人牵着随着主宾出来。主宾的士介迎上来,接过主宾牵着的马。
(以上记国君礼宾的仪物。)

已经拜访,如果主宾有私人的礼物进献,奉献时要称转达君命,摈者进去报告,出来,依礼辞谢。主宾面朝东坐下放下进献的礼物。再拜稽首。摈者面朝东坐下拿取进献的礼物,举着礼物进去报告,出来,依主宾的礼节接受。主宾辞谢。主国国君回拜两次。摈者站在门槛的外边把国君的回拜转告主宾,主宾避开。摈者在中庭把礼物交给宰夫,如果是同姓或婚姻甥舅有亲戚关系的国家,就要馈赠国君夫人礼物。
(以上记私觌后的私献。)

如果国君不能见使者,就派大夫接受主宾的聘享。大夫在堂下听命,由西阶登堂接受聘享,背向右房站立,主宾下堂也跟着下堂。不招待主宾。
(以上记国君不能亲受时的礼节。)

凡是将接到主宾礼物的人都来慰劳主宾,没有脱下皮弁服。
(以上记卿大夫劳宾。)

赐予杀死的牛羊豕,只有煮熟的要祭。用蓍草占卜尸的人选,或昭或穆。大夫的臣下充当祝,祝说:“孝孙某某,孝子某某,进献美好的礼物给皇祖某甫、皇孝某子。”如同馈赠食物的礼仪。向大夫借祭器。祭毕,分赐肉给众人及廋人、巾车。
(以上记使者受饔而祭的礼节。)

行聘礼的当天送杀死和活的牛羊豕,第二天拜访大夫,第二天傍晚,国君夫人派人馈赠主宾礼物。在馈赠牛羊豕十天后送来粮米。宰夫开始送成双的雉、雁等,每天送上的雉、雁的数目同牛羊豕的数目相同。士介是隔一天送二只。凡是献雉、雁等,拿一双转达君命,其余的放在面前。进献煮熟的禽类和四时的鲜美食物,比照进献雉、雁的礼仪。
(以上记宾主行礼的仪节及禽献的等差。)

馈赠杀死和活的牛羊豕的那天,主宾接受后,请求观瞻宗庙。主国派人迎接并引导主宾等由便门进入。
(以上记使者参观宗庙。)

凡致送礼物的人各按自己的爵位穿朝服。
(以上记致礼者的爵服。)

士介没有杀好的牛羊豕等礼物,没有这些礼物的人,没有傧。
(以上记馈赠使者随员的礼数。)

主宾要拜见大夫,大夫不敢推辞。国君在开始时已经为他推辞。
(以上记大夫不推辞的原因。)

凡是致送礼物,都用飨礼的笾、豆,里面放有食物。没有被馈赠杀好的牛羊豕的礼物的人,没有飨礼。
(以上记致飨与无飨。)

凡是(主国)大夫馈赠主宾和上介粮食,大夫用黍、粱、稷,每筐五斛。
(以上记大夫向宾馈饩的数量。)

已经办完聘享公事,主宾请求回国。在外朝为主国的赐予行拜礼,接待主宾的人听凭他行拜礼。
(以上记使者请归及拜赐。)

燕礼就让上介充当主宾,主宾充当苟敬。宰夫进献。
(以上记国君燕使者的礼节。)

主宾只到主国,不再到他国聘问,就送重礼,把束帛返还。
(以上记专聘时国君的加礼。)

主国国君到馆舍拜谢主宾,辅佐的人说,“您按贵国国君的命令来问候敝国国君,敝国国君为您按贵国国君之命屈尊到来行拜礼。贵国国君为社稷的缘故问候敝国国君夫人,敝国国君行拜礼。贵国国君赐予敝国国君礼物,还延及到敝国的二三位大夫,敝国国君行拜礼。又为送主宾您回国,敝国国君行拜礼。”
(以上记赞者代表国君拜谢四件事时用的辞令。)

主宾在馆舍的堂上的两楹柱中间放下四张鹿皮和束帛,主宾不致送,馆舍主人不行拜礼。
(以上记使者谢馆主人之礼。)

大夫来聘问中,没有犯法行为,如大夫行飨礼。有过失,就只送杀好的牛羊豕三牲。行飨礼,主宾的上介充当介。有诸候后到,就对先到的客人不行飨礼、食物,把礼物送给他。
(以上记国君是否飨使者的事宜。)

只有在接受聘享等大聘时,有几和筵。
(以上记大聘设筵的事宜。)

量器的递进关系是:十斗叫一斛,十六斗叫一籔,十籔叫一秉。一车二百四十斗。四秉叫一筥,十筥叫一稯,十稯叫一秅。四百秉为一秅。
(以上记致饔饩的禾米之数。)


四、简单心得
1、行聘礼时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都考虑到了,仪节会有所不同,对每个位置,每种突发情况都考虑得很周全。再一次感受到以和为贵。
2、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公事公办,仪节都是坦坦荡荡,公之于众的,没有一点个人的好恶私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30 18: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3-30 18:19 编辑


第11周 公食大夫礼第九和觐礼第十


第十一周(2024.3.24~3.30)任务:完成对《公食大夫礼第九》和《觐礼第十》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公食大夫礼第九》
一、查字正音
槃pán:古代盥洗用的木盘。也泛指盘子。
匜yí: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
醯xī:醋。
醓tǎn:肉酱的汁。
臡ní:带骨的肉酱。
湆qì:羹汁。
镫dèng:通“登”,瓦豆,也有用金属制作的。
擩rǔ:调拌,揉和。
胾zì:切成的大块肉。
鮨qí:细切的肉。
侑yòu:在筵席上用歌舞等助兴,劝人吃喝。
鴽rú:小鸟名。
萑huán:芦类植物,幼小时称为蒹,长成后称为萑。
芼máo:煮肉羹用的菜。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公食大夫礼。国君派大夫到馆舍告诉来聘的大夫(到主国的朝庙接受食礼),各自按相同的爵位去告之。上介出门问来馆舍有何事,进门报告。辞谢三次后答应。主宾出外门,为主国的大夫屈尊来迎接自己行拜礼。大夫不回拜,转达国君的命令。主宾再拜稽首,接受国君的命令。大夫返回复命。主宾送行,不行拜礼,于是跟随大夫前往。主宾穿朝服在大门外就位,如同聘礼,进入休息处等待。
(以上是使者应邀,到大门外等待。)

国君就位。招待主宾的食物陈列在朝庙门外。肉熟了。甸人陈列七个鼎,对着门,面向南,以西为上位,设置鼎杠、鼎盖,鼎盖用茅草,或者捆扎,或者编结。洗的摆放位置与飨礼相同。小臣在东堂下为国君摆放盛水的盘和匜。宰夫在户西摆放蒲筵,在室中摆放萑席,在左边摆放几。没有酒尊。清酒、酨浆放在东房。凡是宰夫掌管的饮食器具、饭食都在东房。
(以上是陈设器具。)

主国国君如同主宾一样穿朝服,在大门内迎接主宾。大夫按国君的命令引主宾进入,主宾进门,站在西方。国君两次行拜礼,主宾避开,再拜稽首。国君拱手行礼进入,主宾跟随着,到祢庙的庙门,国君拱手行礼进入,主宾进入,每到转弯处拱手行礼,对着碑拱手行礼,相人偶拱手行礼。到达台阶,三次谦让,国君登上二级台阶后,主宾登阶。主国的大夫站在正堂的东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位。士站在门的东边,面朝北,以西边为上位。小臣在东堂下,面朝南,以西边为上位。宰在东夹屋北边堂下,面朝西以南边为上位。内宰属下的士在宰的东北方,面朝西以南边为上位。介在门的西边,面朝北以西边为上位。国君与梁齐,面向北,主宾到达堂上,国君两次行拜礼,主宾下堂,国君两次行拜礼。主宾在西阶的东边,面朝北回拜。摈者辞谢主宾回拜,主宾仍行拜礼,国君走下一级台阶亲自辞谢。摈者辞谢说:“敝国国君跟随您下堂,将要行拜礼,您还是起来吧。”主宾连步上台阶登堂,不行拜礼。国君命主宾完成拜礼,主宾在台阶上面朝北再拜稽首。
(以上是国君拜使者之至。)

士扛鼎,在门外去掉鼎盖,按顺序进入,在碑的南边摆放鼎,以西边为上位。鼎右的人抽出鼎杠,坐下把杠放在鼎的西边,南北方向放置。从鼎的西边出来。鼎左的人等着把鼎中的牲肉取出放在俎上。雍人拿着俎进来,把俎摆放在鼎的南边,旅人面朝南,把取食物的匕放在鼎上,退出。大夫站在洗的东南洗手,大夫们面朝西,以北为上位,依序进前洗手。退回的人和进前的人在洗的南边交错。洗手完毕,依次到碑的南边,鼎的北边,面朝南用匕取鼎中的牲肉。左人面朝西。鱼和腊物煮熟。载放牲体和腊物进前,肉皮朝上。鱼七条,纵放在俎上,鱼的右半朝下。肠胃七份,放在同一俎上。纹理精细的猎肋条肉七份。肠胃和肋条肉都横放在俎上,两边下垂。大夫已经用完匕,把匕放在鼎上。按与进前时相反的顺序退下,回到原位。
(以上是往俎上陈放鼎食。)

国君下堂洗手,准备设酱。主宾下堂,国君辞谢。洗完手,国君拱手行礼一次,谦让一次,国君登堂,主宾登堂。宰夫由东房出来,把用醋和的酱交给国君,国君亲自摆放它。主宾辞谢,面朝北跪下移动醋酱,向东移动到当放的位置。国君站在东墙内,面向西,主宾站在台阶的西边,正立不动。宰夫由东房进献豆六,摆放在酱的东边,以西边为上位。腌韭菜往东是肉汁酱,腌蒲根,腌蒲根的南边是带骨的麋肉酱,在西是腌韭菜花,带骨的鹿肉酱。士在豆的南边摆放俎,以西为上位。牛、羊、豕,鱼在牛的南边。腊、肠、胃依次往东。猪肋条肉单独一行。旅人拿匕,甸人抬鼎,顺次而出,放在对着门的地方。宰夫在俎的西边摆放六簋黍、稷,二二并列,以东北方为上位。黍对着牛俎,它的西边是稷,交错排完,往南陈设。煮肉汁,没有盐、菜拌和,放在瓦豆里。太宰右手拿着瓦豆,左手拿着盖,从庙门外进入,由东阶登上,走到台阶尽头,不登堂,把瓦豆交给国君,拿着盖子走下台阶,出门放下盖子,然后进门回到原位。国君把瓦豆放在酱的西边,主宾辞谢,坐下往东移。宰夫在豆的西边摆放四只盛菜和羹的鼎,以东为上位。牛肉羹的西边是羊肉羹,羊肉羹的南边是猪肉羹,猪肉羹的东边是牛肉羹。把清酒斟在觯中,放在丰上。宰夫右手拿着觯,左手拿着丰,进前摆放在豆的东边。宰夫面朝东,坐下揭开簋的盖子,各仰放在簋的西边。佐助的人背向着东房,面朝南,报告国君正馔准备完毕。
(以上是为使者陈设正馔。)

国君两次行拜礼,拱手请主宾进食。主宾下堂行拜谢。国君辞谢。主宾登堂,再拜稽首。主宾登上席位,坐下取腌韭菜,一一浸入到肉酱里,在腌韭菜和肉酱两豆之间祭。佐助的人面朝东坐下取黄米饭,放在左手中,一一取过,又取小米饭,一一取过,放回右手。站起来交给主宾,主宾祭饭。把牛羊豕三牲的肺切断,佐助的人逐一取过来,一一交给主宾。主宾站起来接受,坐下祭,主宾擦手,用角制祭勺舀取放在上位的小鼎中的菜,逐一浸入其他三个小鼎中。在上位盛有牛肉羹的小鼎和盛有羊肉羹的小鼎之间祭。在上豆之间祭清酒。鱼、腊、酱、湆不祭。
(以上是使者祭正馔。)

宰夫把小米饭递给国君,国君把它放在肉羹汁的西边,主宾面朝北辞谢,坐下往西移放。国君和主宾都回到原位。宰夫进献稻米饭,放在小米饭的西边。士进献各种美味食物,都有大块的肉放在上面,食器上有盖,像太宰那样拿着豆。先进献的人返回门外拿取,再由门进入,从西阶登堂,先进献的人一人登堂,把食物放在稻米饭的南边,黄米和小米饭的西边,主宾可中间往来。偏西的一旁摆放四列美味食物,以西北为上位。牛肉羹的东边是羊肉羹,羊肉羹的东边是猪肉羹、烤牛肉。烤牛肉的南边是肉酱,往西是牛肉块、肉酱、牛鮨。牛鮨的南边是烤羊肉,往东是羊肉块、肉酱。烤猪肉,烤猪肉的南边是肉酱,往西是猪肉块、芥菜酱、鱼脍。进献食物的众人走完台阶,不登堂,交给先进献的人,拿着盖走下台阶,出门。佐助的人背向着东房,向国君报告,各种美味食物都准备完毕。
(以上是为使者设加馔。)

佐助的人按国君的命令让主宾登堂就席。主宾在席的未端坐下取粱米,就手取稻米饭,在酱和肉羹汁中间祭。佐助的人面朝北坐下,遍取美味食物中的大肉块,站起来,一一交给主宾。主宾一一接受,一次同时祭。主宾下堂拜谢,国君辞谢。主宾登堂,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国君再次回拜。
(以上是使者祭加馔。)

主宾面朝北,在正馔和加馔之间坐下,左手抱着盛有粱米的簠,右手拿着盛有肉羹汁的小鼎,下堂。国君辞谢,主宾面朝西坐下,把拿着的食物放在台阶西边,面朝东回答,面朝西坐下拿取放下的食物。一步两级台阶地登堂,面朝北把食物放回原来的位置,下堂辞谢国君。国君允许,主宾登堂,国君拱手行礼,退到东厢,摈者退回,背对东塾站立。主宾坐下,于是把加席卷起,国君不辞谢。主宾就肉汁羹和酱吃三口饭。宰夫拿着斟有浆饮的觯和承托觯的丰进前,主宾擦手,站起来接受。宰夫把丰摆放在稻米饭的西边。陈设庭实。主宾坐下祭,然后饮尽觯中浆饮,把觯放在丰上。
(以上是使者三饭。)

国君接受宰夫送上的束帛,用来酬谢主宾,面向西站立。主宾走下筵席,面朝北。摈者进前辅佐国君送上礼物。主宾下堂辞谢礼物,登堂,听从国君的命令,下堂拜谢。国君辞谢。主宾登堂,再拜稽首,接受礼物。对着东楹柱,面朝北,退回到西楹柱的西边,面朝东站立。国君行一次拜礼,主宾下堂,国君两次行拜礼。介在主宾前出门。主宾面朝北拱手行礼,拿着庭实出门。国君下堂站立,上介接过主宾手中的礼物,从者迎着随主宾出来的主国拿着兽皮的人,接过兽皮。
(以上是国君用束帛侑使者。)

主宾从门的左边进入,在屋檐的尽头,面朝北,再拜稽首。国君辞谢,拱手行礼、谦让同开始时一样,登堂。主宾再拜稽首,国君回拜两次。主宾下堂辞谢国君同开始时一样。主宾登堂,国君拱手行礼退到东厢。主宾吃完黍、稷饭,三次饮浆漱口。不用酱和肉汁羹。主宾擦手站起,面朝北坐下取粱米饭和酱下堂,面朝西坐下放在台阶的西边。面朝东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国君下堂,两次行拜礼。介由进来时相反的方向出去,主宾出门。国君送到大门内,两次行拜礼。主宾不回视。
(以上是使者卒食,出门。)

有司收起三牲的俎放在篚中,送至主宾的馆舍。鱼、腊肉等细小食物可以不送。
(以上为归俎于使者。)

第二天,主宾穿着朝服到主国国君的大门外拜谢赏赐,拜谢食礼和酬礼,都是两次行拜礼,行稽首礼。主国掌管迎候接待的官在门口负责向国君传话。
(以上是使者向国君拜谢。)

如果来聘问的是上大夫,食礼是八豆,八簋,六铏,九俎,鱼和腊物都是二个俎,鱼、肠胃、纹理精细的猪肋条肉的数目因官爵不同而不同,或者九,或者十一。下大夫或者是七,或者是九,美味食物东西向排列,不超过四列。上大夫,美味食物二十(东西四行,南北五行)。比下大夫多加四豆,用的是雉、兔、鹑、鴽。
(以上是款待上大夫的设食规格。)

如果国君不能亲自主持食礼,就派大夫各按爵位穿朝服把食礼的酬谢礼物送上。腌菜、肉酱等放在瓦器里,陈放在楹柱外,两两并列,往北陈放,黍稷饭等放在筐里,陈放在楹柱内,在两楹柱间,两两并列,往南陈放。美味食物放在碑的北边,庭实陈放在碑的南边。牛、羊、豕陈放在门内西边,以东为上位。主宾穿朝服接受,如接受饔的礼仪。没有摈。第二天,主宾穿朝服在国君大门外拜谢国君的赏赐。接待的人在门口传话。
(以上是国君不能参加食礼时的变通方法。)

主国大夫用食礼招待主宾,自己亲自通知,邀请。在大门外迎接主宾,为主宾到来行拜礼,都如食礼一样行拜礼。大夫下堂洗手,接过酱、肉羹汁,酬谢的礼物——束锦,都是由东阶下堂接受。授者登上一级台阶,主宾停止不动。主宾拿着粱米饭和肉羹汁,到西墙的前端。主人辞谢,主宾返回席位。主宾卷起加席,主人辞谢,主宾按原样摆设加席。主宾辞谢主人的礼的礼物,走下一级台阶。主人跟随着。主宾接受束锦,再拜稽首。主人送上束锦也是再拜稽首。主宾向主人辞谢,走下一级台阶。主人跟随着。食礼结束,大夫在西墙前端撤去食物。主宾面朝东两次行拜礼,下堂出门。其他都如同国君用食礼招待来聘大夫的礼仪。如果大夫不能亲自主持食礼,那么,国君就派爵位相同的大夫穿朝服把礼物送上。主宾在堂上接受礼物,没有摈。
(以上是大夫相食之礼。)

不在行食礼的前一天斋戒。行食礼告诉主宾后不再召请。国君不向宾授漆几。不设阼席,因为国君不坐。
(以上记食礼不同于常礼处。)

烹煮之处在门外的东方。
(以上记烹食处。)

司宫准备几和一丈六尺长的蒲草编的筵,筵用墨色布作边,筵上加八尺长的细苇编的席,席用黑色帛作边,筵、席都从末端卷起。宰夫铺设筵席,出自东房。
(以上记筵席。)

主宾乘坐的车,在大门外的西边,主宾就位时面朝北站立。
(以上记车及宾的位置。)

盛羹的小鼎中放的菜,牛肉羹放豆叶,羊肉羹放苦荼,猪肉羹放薇菜,都有调味的佐料。
(以上记鉶中之菜。)

佐助的洗手,随俎登堂。
(以上记赞礼者上堂。)

盛稻粱的簠,有盖子和遮盖子的巾。
(以上记簠。)

凡吃烤肉的,都不用酱。
(以上记烤肉的食用法。)

上大夫,蒲草编的筵,上边加上细苇编的席,筵、席的边饰和下大夫筵、席的边饰相同。
(以上记上大夫筵席与下大夫同。)

卿充当上摈,在堂下诏礼。堂上佐助的人由下大夫充当。
(以上记摈者。)

上大夫,有各种美味食用,宰夫又进献清酒、浆饮,上大夫饮清酒、浆饮时也可吃美味食物。上大夫拜谢食礼和酬谢的礼物,都是再拜稽首。
(以上记庶羞及侑币。)

四、简单心得
待客之礼,细节处彰显人伦之序,不光是对人的尊重,更是对位的尊重,人和位是一体的。想到自己对于待客特别发愁,总觉得虚情假意的,以前觉得事实就是这样,现在发觉那是自己无礼或者说失礼很久了,很多时候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无视天道规律。




《觐礼第十》
一、查字正音
觐jìn:造字本义:动词,臣子小心谨慎朝见帝王。
骖cān:古代指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又指驾车时套在车前两边的马。
旂qí:古代一种旗子。
韣dú:用双层皮张制作的带有透气孔眼的弓袋。
衮gǔn冕:衮衣和冕冠,在天子六服中为第二级。
箧qiè:小箱子。
燔fán:焚烧。
瘗yì:掩埋。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朝觐的礼仪:指侯到达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皮弁服,用玉去慰劳。诸侯也穿皮弁服在帷宫门外迎接,两次行拜礼,使者不回拜,拿着璧玉前行,诸侯三次拱手行礼。到台阶前,使者不谦让,先登坛。诸侯登坛听取天子的命令,下坛再拜稽首,然后登坛接受璧玉。使者向左转身站立,诸侯送还璧玉,使者接受。诸侯下坛,再拜稽首,然后使者出。诸侯于是阻止使者离去,使者于是又进入。诸侯和使者相互谦让登坛。诸侯先登坛,把几交给使者。诸侯为送上几行拜礼。使者放下几,回拜。诸侯用束帛、四匹马做礼物送给使者表示敬意,使者两次行拜礼接受。诸侯为送上礼物两次行拜礼。使者下坛,牵着左边的马出门。诸侯送到门外,两次行拜礼。诸侯于是随使者到朝。
(以上是王派使者郊劳。)

天子赐给诸侯馆舍。使者说:“伯父,您顺命到天子的地方朝觐,天子赐给伯父馆舍。”诸侯再拜稽首。把束帛和四匹马送给使者表示敬意。
(以上是王赐馆舍。)

天子派大夫通告说:“某天,伯父依循朝觐旧典朝拜。”诸侯再拜稽首。
(以上是通知觐见的日期。)

众诸侯在朝觐的前一天,都在文王庙门外接受天子赐予的馆舍。同姓诸侯面朝西以北为上位;异姓诸侯面朝东以北为上位。
(以上记王赐诸侯馆舍。)

诸侯穿裨衣,戴冕冠,到祢庙放下礼物。乘坐墨车,车上载有交龙图饰的旗,张挂龙旗的弓、盛弓的套子,带着有丝垫的圭玉去朝觐天子。天子在室的门、窗中间摆设绣有斧状图案的屏风,屏风左右是玉几。天子穿着衮衣,戴着冕冠,背向屏风站立。啬夫把诸侯的话传给上摈,上摈报告给天子。天子说:“不是别人,是伯父为朝觐而来,我嘉奖他。 让伯父进来,我接待他。”诸侯从门的右边进入,跪着放置圭玉,再拜稽首。上摈向天子报告。诸侯跪下拿取圭玉,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接受他的圭玉。诸侯下堂,在西阶东边面朝北再拜稽首。摈者延请他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然后出门。
(以上是诸侯觐见天子。)

三次进献都用束帛放上璧玉,庭实只用进献国所出产的物品。诸侯捧着束帛,有甲素旳书着国名的一匹马在前,其余九匹马随在后边,陈列在中庭,以西为上位,诸侯放下礼物,再拜稽首。摈者说:“天子将接受礼物。”诸侯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抚摸圭玉。诸侯由西阶下堂,面朝东把礼物交给太宰。在西阶前再拜稽首。诸侯牵着一匹马出来,交给天子的人,九匹马跟随着出来。三次进献完毕。
(以上是三享。)

然后,诸侯在庙门的东边袒露右臂,由门的右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告诉上摈转告天子:“自己要报告自己所做之事并听从天子处理。”上摈把诸侯的话报告给天子。天子对诸侯说:“伯父没做有过失的事,回去用心治理、安定你的邦国。”诸侯再拜稽首,出来。由屏风的南边到门的西边,穿好上衣,然后从门的左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天子慰劳他。诸侯再拜稽首。上摈延请诸侯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下堂出去。
(以上是诸侯请罪与天子慰劳。)

天子赐给诸侯车辆,命服,诸侯到大门外迎接,再拜稽首。车先摆放,以西为上位,驾车的四匹马挨着车从东陈列。贵重的赏赐不计数,陈列在车的南边。三公捧着装有命服的箱子,天子的诏书放在箱上,由西阶登堂,面朝东,太史在他的右边。诸侯登堂,面朝西站立。太史宣读天子诏书。诸侯下堂,在东西阶之间,面朝北再拜稽首。登堂再拜稽首。太史把诏书放在命服上,诸侯接受。使者出去。诸侯送行,两次行拜礼。送礼物给使者表达敬意,送给赐予命服的三公的是束帛和四匹马。送给太史的礼物也是如此。
(以上是天子赐以车服。)

对同姓大国国君,就称“伯父”;对异姓大国国君,就称“伯舅”。对同姓小国国君,就称“叔父”;对异姓小国国君就称“叔舅”。行过飨礼、食礼、燕礼后,诸侯才归国。
(以上是天子对诸侯的称谓和款待的礼节。)

诸侯到天子的地方朝觐,要在国门外方圆三百步壝土为宫墙,有四个门。用土筑坛,方圆九十六尺,高四尺,把上下四方神明的像放在坛上。上下四方神明的像是木制的。四尺见方,涂六种颜色;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方玄色,下方黄色。用六种玉装饰:上为圭;下为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都捧着他的国君的旗,树在宫中,以左边为上位。公、侯、伯、子、男,都靠近他的旗子站立。摈者四次传命,天子乘坐龙马驾的车,车上载着太常旗,旗上画有日月升龙、降龙的图案。出王城门,在南门外礼拜太阳,返回来在坛上祭祀上下四方神明,在南门外礼拜太阳,在北门外礼拜月亮和江、河、淮、济四水,在西门外礼拜山川丘陵。
(以上记会同之礼。)

祭天,积柴焚烧;祭山、丘陵,要到高处;祭川要向水中投入祭物;祭地要埋牲、玉。
(以上是会同及巡狩之礼。)

为天子准备的左右玉几,要等天子入席后再陈设在东夹室前。诸侯驾乘的金路、象路等车不得进入王门。将圭放在地上时,下面要垫托板。
(以上杂记觐礼的仪节及礼义。)

四、简单心得
同姓大国称“伯父”,同姓小国称“叔父”,异姓大国称“伯舅”,异姓小国称“叔舅”这个和现在家庭里的叫法还有点类似,位置不一样,职责和行为界限也不一样,有尊有卑,和时下对尊卑的理解确实不一样,遵循天道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15: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4-6 16:18 编辑

第12周 丧服第十一
第十二周(2024.3.31~4.6)任务:完成对《丧服第十一》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斩衰cuī: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服期三年,子女为父,嫡孙为祖父,妻为夫服斩衰之服。
齐衰zī cuī:丧服。 “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大功:是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
小功:丧服名,为兄弟而服,丧期五个月。
缌sī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麻布制作,服期三个月。
苴绖jū dié:丧服中麻布制的无顶冠与腰带。亦指居丧。
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绿色,茎和叶可作造纸原料。
蕡fén:大麻或大麻的子实。
苫shān:用草编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
歠chuò:吸;喝。
髽zhuā:古代妇人的丧髻。以布或麻束发,去掉发套和发簪。
枲sī:1.枲麻。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也称花麻,泛指麻。
藨蒯biāo kuǎi:都是草名,比菅草细,茎可以编绳、席,做鞋等。
牉pàn合:两半相合为一体。
繐suì:细而稀疏的麻布。古时多用作丧服。
殇shāng:1、本意指未成年而死。2、战死者。
姒sì:古称丈夫的嫂子。
縓quán:浅红色。
袧gōu:古代丧服两侧的褶绉。
衽rèn:衣的丙两边掩裳际处。
袂mèi:衣袖。
袪qū:袖口。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丧服。把粗麻布斩裁做成上衰下裳,用粗麻做成麻带,用黑色竹子做成孝杖,用黑麻编成绞带。用六升布做丧冠,用枲麻做冠带,用菅草编成草鞋。
传文说:斩是什么?是丧服不缝边,表示内心悲痛,无心修饰边幅。苴绖,是用结籽的麻做成的麻带,系在头上的麻带的长短为九寸。麻根放在左耳上边,从额前绕到项后,再回到左耳上边,把麻尾与麻根相接,麻根搭在麻尾上,根朝外。把斩衰的头带裁去五分之一就是斩衰的腰带。齐衰的头带和斩衰的腰带长短相同。把齐衰的头带裁去五分之一就是齐衰的腰带。大功的头带和齐衰的腰带长短相同,把大功的头带裁去五分之一就是大功的腰带。小功的头带与大功的腰带的长短相同。把小功的头带裁去五分之一就是小功的腰带。缌麻的头带和小功的腰带长短相同,把缌麻的头带裁去五分之一就是缌麻的腰带。父亲去世,用竹子做孝杖,母亲去世,用桐木做孝杖。孝杖的高度与孝者胸部平齐,都是根部在下。孝杖是什么?是爵位。没有爵位而拿孝杖的是什么人?是假借孝杖尊其为丧主。不是丧主而拿着孝杖的是什么人?是为扶持病体。孩童为什么不用孝杖?孩童不会因丧事累病。妇人为什么不用孝杖?也因为妇人不会因丧事累病。绞带就是绳带。丧冠用一条绳子作系冠的带子,从前额绕到项后相交,再到耳旁,最后结在颐下。丧冠的褶皱缝在右边。丧冠用六升布做成,冠的前后两头在冠带下,向外反折缝在冠带上,六升布是把麻用水洗濯没有加灰染制,然后织成的。衰服是三升布制成。菅屦是用菅草编的草鞋,编完后把余头向外结。孝子居住在倚庐,睡草苫,枕土块,昼夜哭泣没有定时,喝粥,早晨一溢米,晚上一溢米。睡觉不脱绖带。已经举行过虞祭礼,把旧庐改建,向西开窗,翦夫窗旁两厢屏的余草,把前梁用柱子支撑,睡觉可以有席子,吃粗米饭,喝水,早晨哭一次,晚上哭一次,就可以了。
举行过练祭之后,就可以睡到倚庐外面的室中,可以开始吃菜、果,吃素食,哭泣没有规定的赶时间。
(以上各节为斩衰。)

下列情况,丧主应服斩衰之服:
儿子为父亲服丧,
传文说:为什么为父亲服斩衰?因为父亲是家中至尊的人。
诸侯为天子服斩衰。
传文说:天子是天下至尊的人。
为国君服斩衰。
传文说:国君是国中至尊的人。
父亲为嫡长子服斩衰。
传文说:为什么三年呢?因为嫡长子是承继在上的先祖的正体,又将把宗庙主的重任传给他。庶子不可以为自己的嫡长子服斩衰三年,因为庶子的嫡长子不是继承父祖宗庙的人。

做为大宗的继承人为被继承的人服斩衰。
传文说:为什么三年呢?接受祭祀宗庙重任的的人,必须为授己重任的人服斩衰。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为他的继承人呢?同一大宗的就可以做他的继承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某人的继承人?某人嫡妻所生的次子以下及妾所生的子。做为某人的继承人,为某人的祖父母、妻子、妻子的父母、兄弟、兄弟的子,做为某人的继承人,为这些人服丧,如同某人的亲子一样。
妻子为丈夫服斩衰。
传文说:丈夫是妻子至尊的人。
妾为夫君服斩衰。
传文说:夫君是妾至尊的人。

在家未嫁的女子为父亲服斩衰,用布把头发束起,用竹制的簪子插在头上,麻发合结的丧髻露出。服斩衰三年。
传文说:束发的布六升。束发露出发髻后垂下的布长是六寸。丧礼竹制的簪子长一尺,吉礼的簪子是一尺二寸。女子已出嫁,被夫家休回父亲家的,为父亲服斩衰三年。公卿、大夫的家臣,为他们的主人服丧,带是布带,鞋是绳子编结的。
传文说:除公卿、大夫的家相、邑宰贵臣外,其余的都是众家臣。君是指有封地的人。众家臣拿着孝杖,不是早晚都到哭泣的位置上哭泣。近臣,君穿什么样的丧服就随着穿什么样的。绳屦是用绳编结的鞋。
(以上是斩衰三年。)

齐衰,用粗布制成上衣和下裳,缝衣边。用牡麻做头绖和腰带。丧冠用七升布做系冠的带子。垂下做冠缨。用桐木做孝杖。布带,粗草鞋。服丧三年。
传文说:齐是什么?指丧服缝边。牡麻是不结子的麻。牡麻头绖,麻根放在右边,搭在麻尾上。丧冠用粗加人工的布制成。粗屦是用藨蒯草编成的鞋。
如果父亲健在,母丧则只需服一年之丧,如果父亲已先去世,则母亲去世要服三年之丧,为继母服丧的时间与生母一样。
传文说:为继母服丧为什么如同为生母?继母和父亲婚配,和亲生母亲相同,所以孝子不敢两样对待。
为慈母服丧如同为生母。
传文说:慈母是什么人?旧传说:失去儿子的妾,妾的儿子失去母亲,父亲命令妾说:“你把他做为儿子。”命令儿子说:“你把她做为母亲。”如果是这样,那么活着时就要供养她,终她的一生都如同生母般待她,死去就为她服丧三年如同为生母,这是尊重父亲的命令。
嫡母为自己的长子服齐衰。
传文说:为什么嫡母为长子服丧三年?父亲不因自己是父亲降低对承继祖祢正体的长子的丧服,母亲也不敢降低。
(以上是齐衰三年。)

用粗布制作齐衰衣裳,缝衣边。用牡麻做头和腰的麻带。丧冠用布做冠缨,用桐木做孝杖,布带,草鞋,服丧一年。有下列几种情况:
传文说:有人问:“戴什么冠?”回答说:“齐衰、大功,戴的冠和它的丧服的上衣的升数相应。缌麻、小功,戴的丧冠和它的丧服的上衣升数相应。布带的边饰,齐衰以下的要看它的丧冠的升数。”
父亲在世,为去世的母亲服齐衰一年。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儿子屈于父亲的至尊。至尊的父亲在世,儿子不敢伸张自己对母亲的尊爱。父亲必须三年后才可娶妻,通达儿子痛伤失母的心情。
丈夫为妻子服齐衰一年。
传文说:为妻子服齐衰为什么一年?因为妻子与丈夫共同承祀宗庙,是最亲近的人。
被休弃的妻子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遇母丧,为母服齐衰一年。
传文说:被休弃的妻子的儿子为母亲服齐衰一年,就不为外祖父母服丧。传说:断绝宗族关系不服丧服,母亲和儿子是至亲相连。被休弃的妻子的儿子做为父亲的继承人,就不为被休弃的母亲服丧服。传文说:和至尊的人为一体,不敢为自己被休逐的母亲服丧。
父亲去世后,继母改嫁,跟从她的,要为她服齐衰一期,报答她的抚育之恩。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因为曾经是母子,所以要以终其恩谊为贵。
(以上各节是齐衰杖期。)

服齐衰之服,但不用孝杖,而穿麻鞋的情况是:孙为祖父母服丧一年。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因为祖父母是最尊贵的人。
为伯父、伯母、叔父、叔母服丧一年。
传说:为什么为伯父、叔父服丧一年?因为他们与尊贵的父亲是一体的。可是为什么为兄弟的儿子也服丧一年呢?因为自己是旁系尊贵的人,不足以以尊贵加于己,所以为兄弟的儿子服丧一年,是报答他为自己服丧。父子是一体的,夫妻是一体的,昆弟是一体的,所以父尊如首,子卑如足,夫妻是两半相合,兄弟四体相连。所以兄弟的情义不分彼此,然而要分彼此,是为避儿子对父亲的亲情。儿子对父亲没有私恩,则不能称为儿子。兄弟分居不同宫,所以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分开居住而有共同的财产,各宫用度有余就交予宗子,用度不足请宗子资助。为什么为伯母、叔母也要服丧一年?因为她与伯父、叔父婚配而有母名,所以丧期与伯父、叔父相同。
大夫的嫡子为妻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父亲不敢因自己尊贵降低对嫡媳的丧服,儿子也不敢降低这一礼数。为什么不用孝杖?因为父亲在世,做儿子的不敢在私丧上尽礼。
为兄弟,为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为兄弟的儿子。
传文说:为自己的儿子服一年之丧,对兄弟之子应降一等,服大功,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因为兄弟之子为伯父、叔父服一年之丧,所以要用相同的丧礼回报。

大夫的庶子为其嫡兄或嫡弟,
传文说:大夫的庶子为其嫡兄或嫡弟为什么服丧一年呢?作为父亲的大夫,虽是尊者,但也不敢因己之尊而降低对承继主体的嫡长子的丧服,必为之服三年之丧,因此庶子也不敢降低其规定的礼数。
祖父为嫡长孙,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祖不敢因自己之尊降低对嫡孙的丧服。有嫡子在世,不立嫡孙,孙媳妇也是如此。
做为大宗继承人的人为自己的生身父母服丧,回报他们。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不能两次服斩衰。为什么不能两次服斩衰呢?在大宗主持祭礼宗庙重任的人,在他的小宗要降低丧服。“做为别人的继承人”,谁的继承人?是大宗的继承人。什么叫大宗的继承人?大宗是宗族的至尊正统。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乡曲之人说:“父母算什么呢?”而城都里的人都知道尊崇父亲。大夫及学士都知道尊崇祖父。诸侯,尊崇到他的太祖。天子尊崇到他始祖的渊源。尊贵的人尊崇宗统往上推及久远;卑微的人尊崇宗统往下推到近前。大宗是至尊正统。大宗是收合族人,别亲疏、序昭穆的,不可以断绝。所以族人让不是嫡子的人做大宗的继承。嫡子不能做大宗的继承人。

女子已经嫁人的为她的父母、兄弟中做为父亲继承人的,服丧一年。
传文说:为什么为父亲服丧一年呢?因为妇人不能两次服斩衰。妇人为什么不能两次服斩衰?因为妇人有三从之义,没有自专自用的道理,所以,没出嫁时听从父亲的,已经出嫁听从丈夫的,丈夫死了听从儿子的。所以,父亲是儿子的上天,丈夫是妻子的上天。妇人不能二次服斩衰,如同说不能有二个天。妇人不能有二个尊长。为兄弟中做父亲继承人的人服丧,为什么也一期呢?妇人虽然出嫁在外,必须有归属的宗,叫做小宗,因此服丧一年。

为和自己共同生活过的继父服丧一年。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旧传说道:丈夫死去,妻子年轻,孩子年幼,又没有同财的亲人收养,孩子随着母亲嫁人,所嫁的人也没有同财的亲属;所嫁的人用他的钱财为孩子建筑宫室、宗庙,每年按时让他祭祀父祖。妻子不敢参与祭祀。像这样就是做继父的道理了。共同生活就要服齐衰一期,分开生活就服齐衰三月。一定要先同居过,后因继父有大功的亲戚,或者自己有大功的亲戚,或者继父不为自己筑造宫庙而异居,则服齐衰三月之丧;如果子女未随其母到继父家中,就不算是分开生活,也不需服丧。

妻子为丈夫的国君。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因为丈夫与国君有君臣关系,所以随从丈夫而服丧。
为姑母、姐妹、女儿已经嫁人而没有祭主的人服丧,姑母、姐妹回报服丧一年。
传文说:无主是说她没有祭祀的主人。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因为家中没有祭祀主而哀怜她们。
为国君的父亲、母亲、妻子、长子、祖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这是从服的一种,死者的亲属是自己的国君。对于自己的父亲、母亲、嫡长子,国君要服斩衰,所以臣降一等,服期年之丧。国君之妻是小君,臣要像为自己的母亲那样服期年之丧。国君之父先于祖父而死,则祖父死时,应为之服斩衰。
妾为国君的嫡妻。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妾事奉嫡妻和妇人事奉公婆相同。

妇人为公婆。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随从丈夫服丧。
为丈夫的兄弟的子女。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这是因为丈夫的兄弟之子为自己服一年之丧,因此要用相同的丧期回报。
诸侯的妾,大夫的妾为自己的儿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妾不能和国君同为一体,所以也就不敢降低其子之服的礼数,而顺其本服的礼数。
女子已嫁者为祖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祖父是至尊之人,不敢因为已出嫁而降低礼数丧服。

大夫的儿子为伯父母、叔父母、子、兄弟、兄弟的儿子、姑、姐妹、女子没有祭祀主的,为大夫命妇的人,只有子女不回报。
传文说:大夫,是指做大夫的那个男子。命妇,是那个做为大夫妻子的女人。无主,是指命妇没有祭祀的主人。为什么说“只有子女不回报”呢?女子已嫁人为自己的父母服丧一年,所以说不回报。其余的都回报。为什么服丧一年呢?父亲不降低丧服,儿子也不敢降低。大夫为什么不降低对命服的丧服呢?丈夫在朝中尊贵,与妻同尊,妻子在家中尊贵,与丈夫同爵。

大夫为祖父母、嫡孙为土的服丧。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大夫不敢降低对祖与嫡的丧服。
诸侯的妾,以及士的妾为她们的父母服丧。
传文说:为什么服丧一年呢?妾不能和夫君同体,但是应该顺其父母的本服而服丧。
(以上各节为齐衰不杖期。)

用粗布制成上衣、下裳,缝衣边。头上和腰上用牡麻做麻带,三个月后脱掉不再换轻服,有下列几种情况:寄寓于他国的国君为所寄居国的国君服丧。
传文说:寄公是什么人呢?是失去国土的国君。为什么为所寄居国的国君服齐衰三月呢?这是说和庶民相同,庶民为国君服齐衰三个月。

同族中的男女为宗子、宗子的母亲、妻子服丧。
传文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是尊重祖先。尊重祖先所以敬重宗子。敬重宗子是尊重祖先的准则。宗子的母亲在世,就不为宗子的妻子服丧。

为旧时的国君、国君的母亲和妻子。
传文说:为旧时的国君,说的是谁呢?是指年老、废疾不再为官的人。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这是说与庶民为国君服丧的礼数相同。国君的母亲、妻子可以视为小君,所以也要为之服丧。

庶民为国君;大夫离开本国到他国,他的妻子、长子为旧时的国君服丧。
传文说:为什么大夫不在国内,其妻子、长子要为旧君服齐衰三月之丧?妻子虽随大夫出国,为国君服丧的礼数,与本国庶民相同。长子,是指未随大夫出国,留在国内的。

为不共同生活的继父,为曾祖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小功,是为兄弟服的丧服。不敢用为兄弟服的丧服为至尊的人服丧。

大夫为宗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不敢降低对宗子的丧服。

将要离境的大夫为旧君;
传文说:大夫为过去的国君,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离开国君,在郊待放,国君让他的长子打扫他的宗庙,所以大夫为国君服齐衰三月,是自认与庶民相同。为什么还称他为大夫呢?是说他因与国君的主张不同而离开国君,还没有断绝俸禄,君臣之恩尚未断绝。

大夫为是士的曾祖父母,丧礼与族内的众人相同,
传文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不敢降低对自己的曾祖的丧服。

已经嫁给大夫的女子,没有出嫁的女子为曾祖父母。
传文说:出嫁的,是嫁给大夫。没有出嫁的,是已成人而没有出嫁。为什么服齐衰三月?不敢降低对自己的曾祖的丧服。
(以上各节为齐衰三月。)

大功,用粗略加工的布制作上衣和下裳。头绖和腰带是牡麻做的麻带。直到丧事结束只此一服,不换丧服。为未成年而死的儿子、女儿服长殇、中殇。
传文说:为什么服大功呢?因为他们没有成年。为什么不更换丧服呢?成年人去世,仪制繁多,未成年人去世,仪制简单,所以,未成年的死者的丧事的麻绖不绞带而垂下,由于没有成人。年龄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的都是无服之殇。无服之殇,用一日的哭泣代替活着时一月的时间。用一日代替一月的殇,哀伤而没有丧服。所以儿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给他取名,如果死了就哭他;没有取名就死了就不哭。
为叔父的长殇、中殇,姑、姐妹的长殇、中殇,兄弟的长殇、中殇,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女儿的长殇、中殇,嫡孙的长殇、中殇,大夫的庶子力他的嫡兄弟的长殇、中殇,诸侯为他的嫡子的长殇、中殇,大夫为他的嫡子的长殇、中殇。如果是长殇,都是九个月,头绖有系带;是中殇,七个月,头绖没有系带。
(以上各节为殇大功。)

大功,用粗略加工的布做上衣和下裳,用牡麻做头绖缨带,布带,三个月后改换丧服,换上小功服的上衣。葛布做的绖、带,九个月后丧期结束脱掉。
传文说:大功丧服的布,密度为七百二十缕。小功丧服的布,密度为八百八十缕。

为已嫁人的姑母、姐妹、女儿服丧。
传文说:姑母、姐妹、女儿已嫁人者,应当为之服一年之丧,为什么只服大功呢?因为出嫁了,所以要降低其本亲丧服的级别。

为伯父、叔父的儿子;做为本宗叔、伯的继承人的人为他的兄弟。
传文说:为什么服大功呢?做为别人的继承人降低自己兄弟的丧服。

为庶孙;为嫡长子的妻子。
传文说:为什么为庶妇服小功,为嫡长子之妻要服大功呢?因为重视嫡子的身份,所以不能降低其礼数而服小功。

已嫁人的女子为众兄弟,为侄子、侄女,这是回报。
传文说:侄是什么人呢?称我姑母的,我称他为侄。

为丈夫的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大功呢?随从丈夫服丧。为丈夫的兄弟为什么没有丧服呢?丈夫属于父辈,妻子都属于母辈;丈夫属于儿子辈,妻子都属于媳妇辈。称弟弟的妻子为“媳妇”,是“嫂子”也可称为母亲吗?所以,名分是人伦道理中最重要的,可以不慎重吗?

大夫为做为士的伯父母、叔父母、儿子、兄弟、兄弟的儿子。
传文说:为什么只服大功呢?因为尊卑不同,这里说的是只有士的身份者,而不是有大夫的身份者,所以丧服也就不同。如果伯父母、叔父母等也是大夫,则可以服本亲之服,即期年之丧。

诸侯的庶兄弟、大夫的妾所生的儿子为母亲、妻子、兄弟。
传文说:这一类亲属都应服期年之丧,为什么服大功呢?其父亲虽已去世,嫡子承继为诸侯,先父的余尊犹在,因此丧礼为其所压抑,不能超过大功之丧。至于大夫的庶子,因其父亲尚健在,作为大夫的父亲要降低其妾以及庶子、庶妇的丧服等级,所以大夫的庶子也必须随之将对母亲、妻子、兄弟的丧服降格为大功。父亲对自己的嫡长子不降低丧礼等级,庶子也不敢降低。

都为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做大夫的;为丈夫的兄弟的已嫁人的女儿;大夫的妾为国君的庶子;女子已经出嫁,没有出嫁的,为伯父母、叔父母、姑母、姐妹。
传文说:已出嫁是她嫁给了大夫。没有出嫁,是已成人没有出嫁。为什么服大功呢?妾为国君的亲族服丧,可以和国君的夫人相同。下面说为伯父母、叔父母,姑母、姐妹,是说妾自己为个人的亲属服丧。

大夫,大夫的妻子、大夫的儿子、国君的兄弟为嫁给大夫的姑母,姐妹,女儿;国君为嫁给国君的姑母、姐妹、女儿。
传文说:为什么服大功呢?尊卑相同。尊卑相同就能够服自己本亲的丧服。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不能立祢庙祭祀亡父。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不能立祖庙祭祀诸侯。这是自身卑微,有别于尊贵者。如果公子的子孙有被封为国君的,就世世尊这个人为祖,立祖庙祭祀他,不祭祀公子为太祖,这是自身尊贵的人有别于卑微的人。由于这个缘故,开始被封为君的人不把父亲、伯父、叔父、兄弟做为臣下,始封君的儿子不把伯父、叔父做为臣下,而把兄弟做为臣下,始封君的孙子把伯父、叔父、兄弟都做为臣下。所以,国君为之服丧的,儿子也不敢不服;国君不为之服丧的,儿子也不敢服。
(以上各节为成人大功。)

用细疏的麻布制作上衣和下裳,头绖、腰带是牡麻做的,下葬后就除掉丧服。
传文说:为什么服细疏麻布的丧服呢?是用小功的繐布做的。
诸侯的大夫为天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繐衰呢?诸侯的大夫按时被天子接见,恩谊犹存。
(以上为繐衰。)

小功,用熟麻布制作上衣和下裳。用洗涤、漂白过的麻做带和绖。服丧五个月,叔父的下殇,嫡孙的下殇,兄弟的下殇,大夫庶子为嫡兄弟的下殇,为姑母、姐妹、女儿的下殇,做为别人继承人的人为他的兄弟、伯父、叔父的儿子的下殇。
传文说:有人问“为什么没见中殇?”大功的殇,中殇比本应服的丧服降一等;小功的殇,中殇比本应服的丧服降二等。

为丈夫的叔父的长殇;兄弟的儿子、女儿,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女儿的下殇;为姪男、姪女,庶孙男女的长殇;大夫、诸侯的兄弟,大夫的儿子,为他的兄弟、庶子、姑母、姐妹、女儿的长殇;大夫的妾为庶子的长殇。
(以上各节为殇小功。)

小功,用熟麻布制做上衣和下裳,用牡麻做头绖和腰带。三个月后换上用葛布做的头绖、腰带,服完五个月的丧期。为堂曾祖父母、堂祖父母,这是回报。为堂祖兄弟,堂姐妹,孙女已经嫁人的,做为别人的继承人的人为他的已经嫁人的姐妹,为外祖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小功呢?因为至尊的母亲而为外祖父母提高丧服的等级。

对母亲的姐妹,母亲的姐妹对外甥和外甥女用此服相报。
传文说:母亲的姐妹属于外姓异亲,为什么要服小功之服?因为从母有母的名分,所以要加服一等为小功。外姓之亲的正服是缌麻,小功都是加服。

妇人和丈夫的姑母、姐妹、丈夫的兄弟的媳妇之间,互相回报。
传文说:兄、弟的妻子娣妇、姒妇,以姒妇为长。为什么服小功呢?因为在居室中相互交往,而产生出小功的亲情。

大夫、大夫的儿子,诸侯的兄弟为堂兄弟、庶孙,姑母、姐妹、女儿嫁给士的;大夫的妾为大夫的庶子、女儿嫁给士的;庶子的媳妇;妾的儿子为父亲嫡妻的父母、姨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小功呢?父亲的嫡妻在就不敢不随从服丧,父亲的嫡妻不在,就不服丧。

大夫和诸侯的嫡妻所生的儿子为慈爱自己的庶母。
传文说:君子子是嫡妻的儿子。为什么为庶母服小功呢?因她慈爱自己而提高丧服等级。
(以上各节为成人小功。)

穿缌麻之服,服丧三个月的是:
传文说:缌是十五升去掉一半,捶治麻丝,不捶治织成的麻布,叫做缌。
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伯父、母、叔父、母、同高祖的兄弟;为庶孙的妻子,为庶孙的中殇:从祖的姑母、姐妹已经嫁人的,相互回报;从祖父、从祖的兄弟的长殇;为外孙;从父兄弟的儿子的下殇,丈夫的叔父的中殇、下殇;为姨母的长殇,回报。庶子做为父亲的继承人,为自己的母亲。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传说:庶子做为父亲的继承人与至尊的父亲为一体,不敢为做为父亲的妾的母亲服本服。可是为什么服缌麻呢?是缘由先人在世时哀伤臣仆死在家中的,为他服缌麻三个月,不举行祭礼,因此做父亲继承人的庶子为自己的母亲服缌麻。

士人为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母亲的名分而为她服丧。大夫以上的人,为庶母没有丧服。

为贵臣、贵妾。
传文说:公士、大夫为什么要为贵臣、贵妾服缌麻之丧?因为他们是家臣和媵妾中的贵者,所以要加以区别,并为之服丧。

为乳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她用乳汁喂养自己,有母亲的名分。

为从祖的兄弟的儿子,为曾孙,为父亲的姑母,为姨母的儿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姨与母亲为姐妹,有母的名分,姨母之子与自己有兄弟的名分,所以要为之服缌麻丧。

为外甥。
传文说:外甥是什么人?称呼我舅父的,我称他为外甥。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外甥为舅服缌麻之丧,所以舅以缌麻之丧相回报。

为女婿。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女婿从妻子为丈人服缌麻之丧,所以丈人以缌麻之丧相回报。

为妻子的父母。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这是从服的一种,死者是妻子的父母,故从妻子服丧。

为姑母的儿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这也是从服,因为姑姑的儿子从其母为自己服缌麻之丧,所以自己也以同服相报。
为舅父。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随从母亲服丧。

为舅父的儿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随从母亲服丧。

为丈夫的姑母、姐妹的长殇;为丈夫的诸祖父母,这是回报。妾的儿子为父亲嫡妻的兄弟。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随从父亲的嫡妻服丧。

为伯叔父的儿子的长殇,兄弟的孙子的长殇。为丈夫的堂兄弟的妻子。
传文说:为什么服缌麻呢?因为彼此同处于一室,久之则生缌麻之亲。因为是妻为丈夫从服,所以丧服规格要比丈夫低,如果是长殇、中殇则降一等,如果是下殇则降二等。如果是齐衰之殇,则中殇从上殇,为之降一等服大功;大功之丧则中殇从下殇,为之降二等服缌麻。
(以上各节为缌麻。)

国君的妾所生的儿子为他的生母,带用练熟的布做成的丧冠,缌麻的头绖、腰带,用十五升小功布做的衣裳相连的深衣,浅绛色的边饰。为自己的妻子服丧,戴浅绛色的丧冠、葛布做的绖、带,用十五升小功布做的衣裳相连的深衣,浅降色的边饰。二者都是下葬以后就去掉丧服。
传文说:为什么不在五种丧服里面呢?凡是国君所不为之服丧的对象,其子也不敢为之服丧。凡是国君为之服丧的对象,其子不敢不为之服丧。所以,当国君还健在时,妾之子只能在五服之外另制这种丧服,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哀悼之情。

大夫、国君的族亲,大夫的儿子,对兄弟降一等丧服。作为大宗继承人的人,对族亲降一等丧服,这是回报。对被继承的大宗的族亲的儿子服丧,如同为被继承人的儿子一样。兄弟都在他邦,提高一等丧服。父母早年去世,和兄弟共同生活,兄或弟去世,提高一等丧服。
传文说:怎样才能亦为兄弟?传文说:小功、缌麻和无丧服的“兄弟”,提高一等丧服。

朋友都在他邦,(朋友)家中有丧事,应代他做主人,该袒臂时袒臂,用冕代替丧冠。朋友归来就停止代替。
朋友虽非血亲,但有同道之谊,所以相互以缌麻的丧服和麻絰带服丧。

公、士大夫为兄弟服丧,室老随公、士大夫服丧,降一等丧服。
丈夫为他的兄弟服丧,妻子降一等丧服。

做为别人继承人的庶子,对自己的外祖父母、姨母、舅父,没有丧服。不是继承人的,同众人一样。

大宗之子无父,未及成年而死称为殇,与他没有亲属关系的族人,丧服都降一等,长殇、中殇用大功之衰,下殇用小功之衰,其丧服都与大功、小功的殇服一样,丧期都是三个月。如果与大宗之子有五服之亲,则其服丧的月数与众人一样;与宗子有期之亲者,成人则服齐衰一年之丧,长殇则服大功衰九月之丧,中殇则服大功衰七月之丧,下殇则服大功衰五月之丧;有大功之亲者,成人则为之服齐衰三月之丧,长殇、中殇服大功衰五月之丧,下殇服小功衰三月之丧;有小功之亲者,成人则为之服齐衰三月之丧,其殇与无亲属关系者相同。

因坟墓崩塌而重新安葬时,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缌麻之丧。

童子,只有做为父亲的继承人,才服缌服。
传文说:不作为继承人,不服缌服。

凡是妾为自己的兄弟服丧,和众人一样。

命妇去世,大夫吊丧,穿锡衰。大夫去世,命妇吊丧,也穿锡衰。
传文说:锡是什么呢?是用锡洗治滑易的麻布。锡是十五升去掉一半的布,不捶治、洗涤麻丝,织成布后再洗涤使之滑易的布,叫做锡。

已经嫁人的女子,为她的父母;媳妇为公婆;丧事的簪子有簪头,插在丧髻上。哭毕,女子把簪子折去簪头,用丝绢束起头发。
传文说:簪子有簪头的,是丧事的簪子有簪头。丧事的簪子是用栉木做的。折掉簪子的簪头,是折掉吉事的簪子的簪头。吉事的簪子是象骨做的。为什么说女子折掉簪子的簪头而不说是妇人?终守女儿孝道,不忘父母恩情。

国君的妾为国君的嫡妻,国君的长子,丧事的簪子有簪头,用布束起头发。

凡是丧服的上衣,布边向外缝。丧服的下裳,布边向里缝。每边有三个褶裥,如果缝缉衣边,下裳向里缝,上衰向外缝。负比适宽出一寸。适,宽四寸,从上衰肩旁出来。衰,长六寸,宽四寸。上衣的腰带以下的部分长一尺。遮掩下裳裳边的衣襟长二尺五寸。衣袖和衣边缝合。衣袖从肩上到腋下宽二尺二寸。袖口一尺二寸。

斩衰用的布的密度是二百四十缕,或二百八十缕,其冠的布为四百八十缕。用做丧冠的布作为变换丧服时穿的轻丧之服的布,轻丧之服的丧冠用布,密度为五百六十缕。齐衰之服布的密度为三百二十缕,冠的密度为五百六十缕。用冠的布作为变换丧服后的轻丧之服的布,轻丧之服的丧冠用布,密度为六百四十缕。繐衰用的布,密度为三百六十缕,冠的密度为六百四十缕。大功丧服用布的密度为六百四十缕,或七百二十缕。小功丧服用布的密度为八百缕,或八百八十缕。
(以上各节记丧服用布的规格等。)


四、简单心得
1、丧服有轻重之分。根据生者与死者血统的亲疏和尊卑之别,丧服的形制和丧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以此表示哀痛的深浅和丧礼的尊卑、厚薄、高下。
2、敬宗子就是尊祖,祖是族之本。可见古人对于家族的延续与传承看得很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古人更看重的是位和在位上应有的德,用各种礼来规范人们该有的德。
4、以前对于女子三从四德的印象就是封建迷信,现在读来的体会是这些要求对于一个家族的繁衍和壮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女人,三辈好子孙。还真不是说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5: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4-13 15:54 编辑

第十三周(2024.4.7~4.13)任务:整理丧服的规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21: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4-19 21:27 编辑

第14周 士丧礼第十二


第十四周(2024.4.14~4.20)任务:完成对《士丧礼第十二》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幠hū:覆盖。
衾qīn:入殓后盖尸体的单被。
襚suì:助丧之礼,赠送敛尸用的衣被。
垼yì:古同“坄”,砖瓦窑的烟囱;也指用土坯临时搭成的灶。
綪zhēng:屈曲。
鬠kuò:古同“髺”,束发。
幎mì:同“幂”,遮盖东西的巾类。
褖tuàn:士的礼服,黑色,边缘镶有红色的边。
笏hù: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臣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按等级分别用玉、象牙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絇qú:鞋头上的装饰,有穿鞋带的孔。
箪dān:古代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挋zhèn:擦拭身上的水,使之干。
渜nuǎn:热水。
揃jiǎn:剪断,择。
鬊shùn:头发凌乱。
靲qín:竹篾织的索带。
紞dǎn:缝在被端用以区别上下的丝带。
笫zǐ:竹编的床垫或床席。也指床。
鬄tì:古同“剃”,用刀具刮去毛发。
胉bó:牲体的两胁。
髺kuò:束(发);挽(发髻)。
侇yí:安放。
朼bǐ:古代祭祀时用的大木勺,用来挑起鼎中的牲体放在俎上。
毼hé:白色的毛布,引申为白色。
肂sì:埋棺的坎穴。
鬐qí:鱼的脊鳍。
焞tūn:灼龟。
燋jiāo:用明火点燃的苇束。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士丧之礼。死者一定要在正寝之室命终。覆盖尸体的是大敛时用的单被。以一人为其招魂,招魂者服纯衣纁裳,其上衣和下裳的左边连在一起,并插其领于带间以固定;登上东面屋翼,站在屋脊中央向北用衣服招魂,喊道:“哎—某人(死者之名)回来!”连喊三次。进而将衣服从前面扔下,屋翼下面一人用衣箱接住,从东阶上堂用衣服盖住尸体。招魂之人从西面屋翼的北边下来。
(以上为招魂。)

用角质祭勺启开死者上下牙齿,用矮几拘正死者双足,用干肉、肉酱、甜酒祭奠死者。从东阶上堂,将祭品置放在尸体东面,在堂上用帷幕围隔尸体。
(以上是楔齿、缀足、奠、帷堂。)

于是派使者向国君报丧。丧主站在西阶东面,向南嘱咐报丧者,并拜送之。如果有宾客来吊唁,丧主于此时行拜礼。
(以上是向国君报丧。)

丧主进屋,坐在尸床之东。丧主之兄弟、堂兄弟皆面向西站在丧主之后。丧主之妻妾面向东坐于床西。大功以上亲属(如死者父兄姑姊妹等)在内室。小功以下的亲属,妇人在户外向北而坐,男子则在堂下向北而立,都朝向尸床。
(以上是尸体在室时主人以下亲属的哭位。)

国君派人来吊唁,要撤去帷幕。丧主到寝门外迎接,见宾而不哭;丧主先进门向北站在右边。吊者进门,从西阶上堂,向东而站。丧主进入中庭,吊者向丧主传达君命。丧主哭拜,叩首、哭踊。吊唁的宾客出来,丧主到大门外拜送。
(以上是国君派士吊唁。)

国君派人来赠送衣衾,要撤去帷幕。丧主迎接国君之赠衣衾者之礼仪与迎接国君之使吊者之礼仪一样。赠衣衾者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腰,入门上堂,传达国君命令。丧主叩拜赠衣者之礼仪亦与先前叩拜国君之使吊者之礼仪一样。赠衣者入内将衣衾盖在尸体上,然后出门。丧主拜送,其礼亦和先前拜送国君之使吊者一样,只有奉君命来吊禭的,丧主才出而迎、送,从西阶上、下堂。于是拜谢宾客,若有大夫来吊唁,要一一拜谢。在西阶下即位,面向东,不哭踊。邀请大夫入门后,即使大夫尚未谦辞,也不必等待,而是迅速入内,回到尸床旁。
(以上是国君派人致送助丧的衣被。)

大功以上的亲属赠送衣衾,不必使人传命于丧主,直接将衣衾陈列房中。众兄弟赠送衣衾,须使人到内室告诸丧主。丧主在内室确定位置拜谢,并将衣衾放在尸体东边的床上。朋友赠送衣衾,要亲自送进来。丧主拜谢,并和先前一样置放衣衾。丧主退堂,只哭不踊。有司撤去衣衾,一如禭者左执领、右执腰,将衣衾拿回房中。
(以上是亲友致送助丧的衣被。)

为死者建旗,用其生前所用之旗,以表明其等级身份。如果是没有资格建旗的不命之士,则用长一尺的黑色的布,其下缀以长二尺的赤色的布,宽都是三寸。死者的名字写在赤色的布上:“某氏某人之柩”。用竹子做的旗杆长度为三尺,立在屋檐之下、西阶之上的地方。
(以上是建旗旌。)

甸人在两阶之间掘坎,坎偏于西阶一方;在西墙下用上块垒灶,灶口向东。用清水洗净新盆、盘、瓶、无足之敦和重鬲,都洗濯干净,放于西阶下候用。
(以上是陈设沐浴、饭含等的器具。)

陈列衣服于房中,衣领向西,自南至北排列,不必两行。贴身之衣裳用帷幕之布。插发髻之笄用桑木制成,长四寸,绕于髻之中央以固发。为饭而设以覆尸面的布巾不凿孔。裹头的练帛宽二尺,长五尺,末端撕开以打结。塞两耳用新丝绵。蒙面,外用黑布,内用红布,一尺二寸见方;以絮充入缁表里之中,并打上结。握手外用黑色布,里用橙色布,长一尺二寸,宽五寸,中间手握部分一寸见方,也以絮充入其中,并打上结。钩弦用玉制指套,放弦用两个丝绵指套,亦打上结。套尸体,上身用黑布套,长与手齐;下身用红布套,直至遮住两足。死者穿生时所衣之服三套: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有红色镶边的黑衣裳。黑带,赤黄色皮袜,竹制笏板。若是在夏天,就穿白色葛屦;若是在冬天,则穿白色皮屦。而屦带、屦头饰和屦的周边皆用黑布,屦带系于屦后跟。其他众多亲属及庶兄弟赠送的衣物只陈放在房中,不给死者穿上。
(以上是在房中陈放敛尸用的衣服等。)

盛放三枚贝壳于竹器。盛放一豆稻米于竹筐。盛放用粗葛布制成的洗头巾一条、浴身巾两条于竹器。盛放梳子于籌筐。盛放浴后所穿之衣于箱子中。以上诸物皆陈设于西墙下,自南而北排列。
(以上是陈设沐浴、饭含的器物。)

管人汲水于井,不解去井绳,将其萦绕于手。夏祝用盆向南淘米于堂上。管人登上台阶,不上堂,从夏祝那里接过淘米水,用鬲在以土块垒成的炉灶上煮着。夏祝又盛米于废敦之中,并将其置于盛贝壳的竹器之北。倘若国君赐士用冰以寒尸,可用承尸之盘盛之。死者生前之小臣侍从入室,用管人所煮之淘米水结死者洗头。丧主和众兄弟等都到户外向北而立,等候着。于是死者生前侍从给死者洗头、梳头,用巾拭干;又用浴巾洗尸身,用浴衣拭干。将洗过的水及梳、巾、浴衣等一并扔于甸人所掘之坎中。然后和往日一样为其修剪指甲、头发、胡须等。接着用发髻束发,插上发笄,穿上贴身内衣。完了主人入室就位。
(以上是为死者沐浴。)

商祝入室依次置放送终之服: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红色镶边的黑衣裳。主人出室,袒露左臂,把左袖插在右腋下之带内;在盆里洗手、洗贝壳,进而捧拿贝壳而入室。宰则洗角制祭勺,然后放于废敦所盛之米上,执废敦从主人而入。商祝拿着巾跟着入室,于窗户北面撤去枕头,铺好布巾,撤去祭勺,从主人手里接过贝壳,置放于尸体西边。主人由尸足之北转而西,上床向东而坐。商祝又从宰手里接过米,陈放在贝壳的北边。宰随从主人立于床西,在主人右侧。主人用左手往死者嘴的右侧放米三次,继放一个贝壳。于死者嘴的左侧和中间也照此处理。又放米,及满乃止。然后主人穿好衣服,返回尸东之位。
(以上是饭含)

商祝将“掩”的未撕开的部分覆盖在死者的头顶,将后面的两根丝绳向前交叉,在颐下打结,再将前面的两根丝绳从额部向后交叉,在颈后打结,接着用丝棉塞耳,再将“幎目”覆盖在死者面部,将丝带向脑后系结。然后,为死者穿鞋,鞋带结在足面上,再用剩余的带子将两只鞋的鞋带孔穿结在一起,以免死者的双足分开。接着为死者穿衣服,一共三套,贴身的衣服不在此数。然后,在三套衣之外结以大带,又将手板插在带间,再为死者套上扳指,带子系在手腕处,在拇指根打结;又为死者套上套袖,其丝带与扳指的丝带相连结;再用尸套将尸体装入,然后在上面盖以大敛时用的衾被。把用过的巾、角匙,以及剪下的乱发、指甲埋在堂下两阶之间的坎穴中。
(以上是为死者穿衣。)

做好重,凿上眼。甸人将重置放于中庭南侧三分之一处。夏祝在西墙下用二鬲将饭尸余米煮成粥。用粗布塞住鬲口,用竹蔑系上鬲,将其悬挂于重上;又用苇席盖住重,自北而南,其右端在上而向西,直至将重完全盖住,用竹蔑系好。周祝取铭插挂于重上。
(以上是设置悬物的横木。)

次日黎明,将小殓衣服陈列于房中,衣领向南,按照自西而东,又自东而西的顺序排列;用布收束衣服:横者三幅,竖者一幅,宽均一幅,于末端撕开并打结。被子其面用黑布,其里用红布,没有识记。衣衾按先爵弁服和皮弁服,次散衣的次序陈列,共计十九套。其余的继续陈列,但并不都用。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衣服。)

陈设干肉、肉酱、甜酒等于东堂之下。覆盖祭品用的小功之布盛放于竹器之中,竹器置于陈设干肉、肉酱、甜酒的东边,又在其东边陈放盥洗用的盆和巾。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祭品及盥器。)

斩衰之绖(带)有二:首绖宽九寸,麻根向下,在左侧;腰绖小于首绖五分之一,其下垂部分长三尺。齐衰之绖亦有二,首绖麻根向右,在上部;腰绖下垂部分亦长三尺。斩衰之绖和齐衰之绖皆陈设于东坫之南。妇人之腰绖与男子有异,要于麻根处打结,陈列于东房。
(以上是陈放小敛用的絰带。)

床、竹席、覆盖尸体的衾被,陈放在西坫之南。在西堂下设盥洗之具,有盆有巾,与东堂下所设一样。
(以上是陈设竹席、衾被等。)

放一只鼎于正寝门外,其位置当在东侧之堂屋的偏南处,鼎的正面向西。鼎里放一只猪,猪分解成两前肢与两后肢,去掉四蹄,加上两肋和肺,计为七体。陈设贯鼎耳之横木和覆鼎之幂,幂的末端向西。无饰之俎放在鼎的西边,顺西置放;上放匕一只,其柄向东。
(以上是陈放鼎及食物。)

士洗手,以两人一排立于西阶的下面。在户内布席,席分两层,下铺一层莞草编的席,上铺一层细苇席。商祝铺绞衾、散衣、爵弁服和皮弁服于席上。铺爵弁服和皮弁服时不可颠倒错位,其中最好的要铺在最里边。士迁尸于铺好的服上,返回西阶下原位。有司在两楹柁之间设床席,设席情况和在户内设时一样,继放枕头一只。小殓完毕,撤去帷幕,丧主向西按着死者哭踊,不计时;主妇则向东,哭踊亦如丧主。丧主进而挽束头发,袒露左臂,众主人着絻于房中。妇人则在室中用麻束发成髻。士于尸之左右抬起尸体,丧主家之男女分别捧着死者之头与足,安放尸体于堂上,盖上覆尸柩之衣被。继而男女按室中东西之位哭踊,不计数。丧主由尸足北转而于西阶下堂。众主人随丧主下堂,即位于东阶上面。妇人也随之下堂,向西立于东阶上。丧主开始拜谢宾客,凡是大夫,要一一拜之,士共三拜即可;接着于东阶下向西之位哭踊,于东墙穿衣戴绖,回到东阶下西面位。
(以上是小敛迁尸以及挽发等仪节。)

于是陈设祭物。抬鼎二士洗手。其在右边抬鼎之上以右手兼执匕,并仰其匕;其在左边抬鼎之士以左手横持俎;两人抬鼎入门,将鼎置放于阼阶前面,鼎之正面朝西,俎之正面朝北。右边抬鼎之士又以左手执匕,右手袖出抬鼎之横木交于左手一并执持着;又取下覆鼎之幂置于鼎北边,继放上抬鼎之横木,持立不坐。接着用匕将牲体从鼎中取出,左边抬鼎之士接过牲体而置于俎上。首先放两后肢于俎之东西两端,其次是两前肢,又次是两肋,最后是脊肺放于俎之正中间,凡此均须盖好。骨分本末,故陈设时当让本向前,然后执俎而待。夏祝和诸执奠事者洗手,夏祝先执醴酒上堂,诸执事随从夏祝,端拿载有酒、干肉、肉酱之俎从东阶上堂。男子哭踊,甸人撤下空鼎,有司执巾立于东阶下待祝设奠。设奠于尸体之东边,夏祝执拿醴酒面北而立,以西为上。执事置放豆,又置俎于豆的东边,然后立于俎的北边,亦以西为上。夏祝继而置醴酒于豆的南边,又从有司手里接过巾盖在祭品上,由尸体脚边至西阶而下堂。妇人哭踊,设奠者由重的南边而返其门东之位。男子哭踊。宾客出门,丧主到门外拜送。孝子及众亲属轮流哭,不得请官员来号哭。
(以上为奠祭。)

小敛之后,如有赠送衣物的,就让傧者传命。傧者出请之辞为:“孤某使某请事”;入告之辞为:“某使某腏”。丧主于东阶下之位等着。这时傧者出门传告来宾:“孤某须矣”。并引领来宾进门。来宾进入中庭,向北传达送衣主人的使命。丧主叩首拜谢。来宾从西阶上堂,直至绕过尸体脚后,向西置放衣物,其礼仪和在室中一样,继而仍由尸足北转而西降自西阶,出门。丧主出门拜送。如有朋友亲自来赠送衣物,其礼仪和前面一样,不过朋友要于西阶向东北方哭踊三次,方可出去;这时丧主不哭踊。赠送衣物者既送衣,就必定送裳,其拿衣服的方式和前面一样。撤衣者撤衣之方式亦如此。从西阶上堂和下堂,端拿衣物于东边收藏起来,以待大殓。小殓日之夜,于中庭点着大烛。
(以上是小敛后致送衣服的仪节。)

次日天明,熄灭大烛。将衣衾陈设于房中,衣领朝南,先是自西向东排,继是自东往西排。有绞一,单被一,棉被二。国君赠送的衣服,包括爵弁服、皮弁服、散衣,加上死者僚友赠送的衣服,一共三十套。而绞、单被、棉被等不算在三十套之内。凡此衣服不一定都用。东堂下陈设之祭物:两只瓦甒,均都装着甜醴酒;角质酒觯,木制祭勺;白色的豆两只,一只装着葵芋酱,一只装着蜗酱;笾两只,没有缘,底中铺着布巾,里面装着未加拣择筛选的栗子;干肉四条。奠席设在凡此祭物的北边,大殓之席设在奠席的东边。挖掘埋棺之坎,其深度要能保证露出联结棺与盖之缝的木楔。棺入坎时,丧主不哭。用輁轴外棺于坎时,棺盖在堂下,干煎的黍和稷各两筐,以及鱼和干肉,陈设于西枯的南边。又陈放三只鼎于门外,以北为上。其中,一只鼎盛放一只猪,一只鼎盛放鳡鱼或鲫鱼九条,一只鼎盛放风干兔子的左半部,去髀,其他还有匕、俎等的陈设,都和小殓时一样。执烛者在祭席的东边等候着。
(以上是陈设大敛用品及殡具。)

夏祝撤下小殓时所设的盥洗器具,并改设于门外,进门后从东阶上堂。这时男子哭踊,夏祝又撤去覆盖小殓奠之布巾,交于执事者,并示其于东阶下等候。继而撤去祭席,夏祝先取下醴酒向北而立,其余的祭物先设者先撤,后设者后撤,均由尸足北转而于西阶下堂。这时妇人哭踊,接着将所撤下之祭物改设于西庭的西南,即庭之西边,陈设的次第和在堂上设时一样。执甜醴酒的夏祝和在奠于尸东时一样,向北而立,以西为上。诸执事立于豆的北边,向南而以东为上。夏祝和诸执事陈设醴酒、豆俎完毕,一并到东边之新馔处以待事。
(以上是撤除小敛的祭品。)

于堂上陈设帷幕。妇人向东立于尸体之西侧。丧主及众主人从西阶上堂,绕过尸体之足到东边,朝西而袒露左臂。士洗手,其站之位置和小殓时一样。有司铺席,亦和小殓时一样。商祝在席上铺绞、单被、棉被,最好的铺在最上面。铺国君赠送的衣衾不能颠倒错位。此时倘有大夫来吊唁,则使有司告以方殓,主人不便出迎拜宾。士二人抬起尸体自堂上两楹间至东阶放在已铺好的衣被上,返回西阶下原位。这时丧主又哭踊,但不计数。大殓完毕,撤下帷幕。丧主抚尸而号哭,和小殓时一样,丧主之妇也如此。
(以上是大敛。)

丧主和众主人将尸体抬起放到棺中,这时男女哭踊,不计数,和小殓时一样。接着盖上棺盖。丧主下堂,叩拜大夫中之后至者,随即向北察看埋棺之坎。众主人返回东阶下之位。妇人则返回东阶上之位。继而于棺的首尾、左右各陈放一筐煎炒过的黍稷,覆木料于棺上并涂上泥。这时男女又哭踊,不计数。俟涂泥完毕,周祝取铭置于殡。丧主返回东阶下原位,哭踊,穿好衣服。
(以上是殡。)

于是设奠。执烛者从东阶登堂,周祝执巾和执席者亦跟着上堂;于室中西南隅朝东设祭席。周祝返回堂下,和执事一起端拿东边所设祭物。士洗手,抬鼎进门,鼎正面朝西,以北为上,和小殓时一样。载鱼于俎上,鱼头向左,鱼脊向前,每列三条,计三列九条。载兽之俎其本向前。夏祝端拿甜醴酒先上堂,和小殓时一样,诸执事端拿酒、豆、笾、俎随着从东阶上堂。男子哭踊,甸人撤去空鼎。此时夏祝和诸执事由东楹之西入室,夏祝执甜醴酒面北而立。诸执事设豆:肉酱在右边,肉酱的南边是栗,栗的东边是干肉。豚俎在两豆的东边,鱼俎又在豚俎的东边。兽俎特别设于豚、鱼二俎的北边,甜醴酒在笾的南边。用巾覆盖豆、俎,和小殓时一样。陈设结束,诸执事先出室,立于室户的西边,以西为上。夏祝随之出室,关上门;进而先于诸执事由西楹柱的西边经西阶下堂。妇人哭踊。夏祝和诸执事继而从重的南边东行。男子又哭踊。
(以上是陈设大敛的祭席。)

来宾退出时,妇人顿足而哭。丧主在寝门之外拜而送宾,然后入室,与同族兄弟们面朝北向着灵柩号哭。接着,同族兄弟退出,丧主也在寝门之外拜送。众主人出殡宫之门时,哭声停止,大家都在寝门外的东方面朝西而立。有司在室内合上门。丧主向众主人拱手行礼,然后各就丧居。
(以上是大敛完毕送宾及亲属。)

国君如果另有惠赐,须察看大殓陈设情况。先铺好绞、被、衣等,以俟国君驾至。丧主到外门之外迎接,见到国君御车之马头,即停止哭泣;返回门内,向北于右边而立,和众主人一起袒露左臂。男巫止步于庙门(殡宫门)之外,丧祝代表国君亦先至此。小臣二人执戈先行,男巫、丧祝二人随后而行。俟丧祝为国君祭过门神后,国君入门,丧主回避。国君从东阶升堂,向西而立。丧祝背靠东房之墙向南而立,丧主立于中庭。国君向尸而哭。丧主亦哭,并向尸叩首,起来又哭踊,随之出门外等候。国君命丧主返回续行大殓之事,丧主返回中庭原位。国君又命丧主升堂,丧主由西阶上堂,立于西楹柱的东边向北视殓。国君继命公、卿、大夫上堂,立于丧主之西视殓,以东为上。于是开始大殓。大殓结束,公、卿、大夫等后上堂者先下堂,返回原先位置;接着丧主下堂,行至门外。国君又命丧主返回上堂,丧主遵命回到中庭。国君坐于尸床,用手轻抚尸体之胸口。丧主叩首拜尸,起来后又哭踊,随后再次向门外走去。国君再次命丧主返回,丧主受命回到中庭原位;众主人回避,于堂下之东墙向南而立。国君下堂,向西命丧主抚尸。丧主从西阶上堂,由尸足绕至东边,向西(尸)抚尸,但不与国君所抚之处相同。继而哭踊。主妇向东抚尸、哭踊,和丧主一样。把尸体装殓入棺,盖上棺盖;丧主下堂,行至门外。国君又命丧主返回,丧主从左边入门,察看涂泥于棺。国君登堂就位,众主人返回中庭原位。涂泥结束,丧主行至门外;国君再命丧主返回。丧主从右边入门,诸执事从西阶上堂设奠。国君候机哭踊,丧主跟着哭踊。设奠结束,丧主行至门外,哭者止哭。国君出门,于庙(殡宫)中哭踊。丧主回避,不哭。国君登上御车凭轼。国君随从乘上副车,丧主哭,拜送国君及随从。然后穿好衣服,入门就位;众主人亦随即穿好衣服。丧主又拜谢晚来吊唁之大夫,旋即哭踊。宾客辞行,丧主拜送之。
(以上是国君亲临大敛的仪节。)

第三天,丧主与亲属开始正式服丧,应该有丧杖的要执持丧杖。此时可以出门拜谢国君的吊唁,顺便拜谢宾客,不必拜谢他们赠送助丧衣物,因为那不是送给自己的。
(以上是成服。)

既殡之后,男子妇人于每日早晚哭于殡宫,不避子卯忌日。妇人即位于堂,以南为上,哭。亲者与众兄弟向西就位于门外,以北为上;甥婿外孙、从母之子等向西就位于门外众兄弟之南,以南为上;宾客又向西就位于甥婿外孙等之南,以北为上。门外东边的来宾向北就位,以西为上;门外西边的宾客向北就位,以东为上;站在西边的宾客向东就位,以北为上。丧主就位,然后开门。这时妇人捶胸示哀,但不哭。丧主拜谢宾客,先西面拜,次南面拜,最后东面拜,每面三拜;随后右转入门而哭。妇人哭踊。丧主于堂下东墙之最北端向西就位。众兄弟皆就位,其位次与在门外时的位次相同。卿大夫于丧主的南边就位。诸公于门东稍靠前的地方就位。异国之贵宾于门西稍靠前的地方就位。倘若身份地位相同,丧主须先叩拜他国的贵宾。凡是卿大夫,丧主须就其位一一叩拜。撤大殓之宿奠者于门外洗手,执烛先入,从东阶上堂。男子哭踊。夏祝端拿甜醴酒,面北而立;诸执事或取酒立于夏祝之东侧,或取豆、笾、俎面南而立,以西为上。夏祝取醴先出门下堂,诸执事执酒、豆、笾、俎依次出来,从西阶下堂。妇人哭踊。继而陈设祭物于堂下东面墙的西南,与西边的屋翼对齐。夏祝执拿醴酒面北而立,以西为上;执豆者朝西置放豆,然后向南立于豆的北边。执笾、俎者置放笾、俎后,立于设豆者的西边,以东为上。执酒者置放酒后,返回原位。这时,夏祝置放醴酒于西边后,先行离开,从丧主的北边行至朝奠之馔处,众执事亦跟着前往。于是设朝奠,夏祝执拿醴酒,诸执事执拿酒、干肉、肉酱等从东阶上堂。这时,男子哭踊,入于室内。祭席之设和先前一样,亦先豆次笾次酒次醴,但因无菹无栗,故不设巾。诸执事设完席后出室,立于户的西边,以西为上。夏祝随即灭烛出室,并关上门,从西阶先行下堂,诸执事跟着下堂。妇人哭踊。设奠者由重的南边东行。男子哭踊。宾客出室,妇人又哭踊,丧主拜送宾客。众主人出室,妇人哭踊。出门,停止哭泣。宾客,众主人众兄弟都回到门外东边原位。丧主关上门,拜送宾客。然后向众主人拱手拜谢,并各有倚庐、垩室诸丧次。
(以上是朝夕哭奠。)

每月初一之日,设祭奠和大殓时一样,用一只猪,加上鱼和风干的兔子,并陈设三只鼎。东边陈设的祭物也和大殓时相同。朔月之奠和大殓所不同者在于,大殓奠有笾,而此奠无笾,大殓奠无黍稷,而此奠有黍稷。黍稷装在瓦敦之中,盖上敦盖,置放在大殓奠时笾的位置上。丧主叩拜宾客,和朝夕哭时拜宾之礼一样,完毕,撤去昨日之宿奠。接着抬鼎入门,把牲体从鼎中升出,和大殓奠时一样。用匕载牲体于俎上后,放匕于鼎中,又置俎于适当的位置。用匕载俎者随即从反向退出。甸人则撤去三只空鼎。室中陈设祭品的秩序为:先醴酒,次菹,次肉酱,次黍稷,最后是俎。室中所设祭物的位置为:盛肉酱之豆在北边,盛菹之豆在南边,豚俎置于两豆的东边,鱼俎又在豚俎的东边,兽俎则别置放在豚俎和鱼俎的北边,盛黍稷的瓦敦放在大殓时笾之位。启开敦盖,置放在敦的南边。醴酒的位置和大殓时相同。夏祝立于其南,执豆者立于其北,共同举巾把所设之奠盖好,然后退堂。丧主及丧者家中男女各各因时而哭踊(升奠时男子哭踊,降奠时妇人哭踊),其礼仪都和朝夕哭时一样。月半之时所设祭席亦和朝夕奠一样,无牲俎。如收到新熟的五谷和鲜果,其祭席就要和朔月奠一样,有牲俎。撤去朔奠时要先取下醴酒,其余的祭品先设者先撤,后设者后撤。撤敦时其盖不必再盖上,敦之足朝前,退堂出室的秩序和升堂入室时一样。祭席陈设在室外东墙下西南,其次序位置和在室中陈设时一样。
(以上是朔月奠及荐新。)

筮死者葬居,由冢人测度。先掘挖四边的土,置于四边之外;继掘挖中央之士,置于中央之南。行毕朝哭之礼仪,丧主和众主人皆来到此葬居之所,向北站在其所掘之土的南边,除去首绖和腰绖。宰(向筮者传布主人之命的人)在丧主的右边。筮者向东抽出蓍草筒,和蓍草一并用手拿着,朝南接受丧主之命。宰传达丧主之命说:“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葬居。今谋以此处作死者幽冥之居,葬居始得,不知其后或有艰难乎?”筮宅之人应诺,不重述宰所传达丧主之命,右转向北,于葬居中央的南边卜筮。这时卦者在筮者的左边。筮宅完毕,执卦者据之写好卦,筮者拿着卦交于宰看。宰接过卦看毕,还于筮者。筮者又和其随从一起占筮,完毕,上前告于宰和丧主:“占筮的结果为吉。”丧主及众主人系上首绖、腰绖,哭而不踊。倘若所筮结果非吉,则当另外择地而筮,其仪式和前面相同。丧主及众主人回去后,向北于殡的前面哭而不踊。
(以上是筮择墓地。)

呈井字形的椁木做完后,丧主在殡门东面朝西拜西拜谢工匠,然后向左转身周绕椁架一圈,回到原位,号哭而不顿足。妇人们在堂上号哭。进献来做明器的木材放置在殡门之外,面朝西,从北向南排放,以北首为尊位,然后向相反方向转行。丧主检视一遍后,要像检视椁木时那样号哭。献尚未修饰的明器和已完工的明器,仪节也是如此。
(以上是检视椁木等。)

占卜落葬日期的那天,丧主和众主人在朝哭之后都到殡宫外就位。卜人先将占卜用的龟甲放在西塾上,首部朝南,龟甲下铺着席。灼龟用的荆木枝放在燃着的苇束上,位置在龟甲的东侧。族长亲临卜日仪式,与宗人一样穿着吉服站在门的西侧,都面朝东,以南首为尊。三位占卜者站在他们的南侧,而以北首者为尊。卜人和执有明火的苇束者、铺席者站在西塾之西。有司合上东边的门扉,丧主之妇立在门内。接着在门橛之西、门限之外铺席。宗人禀告丧主,一切准备完毕。丧主面朝北,解去絰带,搭在左臂上。亲临卜事的族长在门的东侧即位,面朝西。卜人怀抱龟甲,燃着明炎的苇束已先放好,接着放下龟甲,首部朝西,苇束在北边。宗人从卜人手中接过龟甲,将腹甲高而当灼的部位给族长看。族长接过龟甲检视,然后交还宗人。宗人转身,稍向后退,接受族长之命。族长以丧主的口气说:“哀子某人,在未来的某日,占卜落葬其父某甫。成此幽室下棺,有无接近咎悔之事?”宗人闻命应诺,不再复述,转身回到席上,面朝西而坐;将命辞传达给龟,然后起身,将龟甲交给卜人,背负东边的门扉而立。卜人坐下,用荆树枝灼龟,然后起身。宗人接过龟甲,请族长观察。族长接过来观察后,交还宗人。宗人退下,面朝东而立。于是,三位占者一起占卜所得之卦,占毕,宗人不放下龟甲,而向族长和丧主禀告:“占卜的结果是:‘葬日吉利’,然后,宗人将龟甲交还卜人。又将占卜结果向丧主之妇禀告,丧主之妇号哭。宗人再将占卜结果向异国的卿大夫报告,最后派人向未到场的宾客报告。卜人撤走龟甲。宗人向丧主禀告,占卜葬日之事已经完毕。丧主又系上絰带,至殡前号哭,其仪节与占筮墓地后到殡前号哭时一样。于是宾客退出,丧主出庙门拜送。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可以重新占卜,其仪节与此相同。
(以上是卜葬日。)




四、简单心得
        阅读本篇让我想起小时候参加过的葬礼,有些记忆模糊了,有些还比较清晰。记得参加家族里曾祖(俗称太太)的葬礼,我们曾孙辈围的是红腰带,有些大人穿的麻布白衣(俗称孝衣),带的白头巾,也是麻布做的,手上还拿着用芦苇做的手杖,专门有哭的时候,有些大人边哭还边唱。整个仪式请村上专门主丧事的人来主持,我记得有个仪节叫“装粮”,不知道对不对,顺序是按照辈份来的,先是长子,再到次子,再到长子的儿女、次子的儿女等。下葬后三天还包了些糯米粑粑见人就送,送完为止,然后去商店买点东西,回来后才可以出去串门。当时也不清楚这些仪式,只是大人叫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回忆起来感觉那个时候人的状态和平时是有点不一样的,人是比较规矩谨慎的,有敬畏心在。虽说这个丧礼流传下来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还是有些痕迹在,能感受到礼在教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4: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4-26 15:02 编辑

第十五周(2024.4.21~4.27)任务: 用树形图整理士丧礼的流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5-2 17:05 编辑

第16周 既夕礼第十三

第十六周(2024.4.28~5.4)任务:完成对《既夕礼第十三》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髽zhuā:古代妇人的丧髻。以布或麻束发,去掉发套和发簪。
輈zhōu:车辕。
筲shāo:一种竹制圆形容器。也指淘米或洗菜用的竹器。
桁háng:木架
杅yú:盛浆汤等的器皿。
笮zé:盛箭的竹器。
赗fèng:送给办丧事人家的财物。
辂lù:缚在辕上供人挽车用的横木。
窆biǎn:落葬。
祔fù:祭名,按死者的昭穆之序附祭于先祖。
轭è:牲畜驾车拉套时架在脖子上用来连接套绳的器具。
腢ǒu:肩头。
齻diān:牙床末端最后长出的两对磨牙。
綼bì:衣裳幅缘的装饰。
緆xī:古时裙子下缘的饰物。
坅qǐn:坎穴。
杅yú:盛浆汤等的器皿。
幦mì:古代车前横木上的覆盖物。
菆zōu:植物的茎。
裧chān:古同“幨”,车上的帷幕。
窔yào:室中东南角。
靾xiè:古代魂车上所陈设的马缰绳。
稾gǎo:散。
堩gèng:道路。
弭mǐ:弓的两头。
柲bì:一名弓檠,竹制,弓不用时,缚于弓的内侧,以防损坏。
镯dú:弓套。
翭hóu:同“𬭤”,箭名,近距离射时所用。
輖(zhōu):车重;轩輖引申为轻重。轩輖中,指矢的前后轻重均衡,这是随葬的器物,不能实用,实用的矢前重后轻。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夕哭后,有司向丧主请示启殡的日期和时间,并告之宾客。
(以上是请示启殡的日期。)

次日早上起来,在祖庙门外设好盥盆。陈放三只鼎,都和大殓既殡之奠时所设一样,东边所设祭席也和大殓既殡之奠时所设相同。尸床设在堂下东西两阶之间。
(以上是在祖庙陈设器具。)

两支火烛点燃后置于殡宫门外,俟启殡时用。男子“免”(通“絻”,古代丧服之一),妇人用麻束发,腰绖下垂,即位和朝夕哭时一样。妇人不哭,丧主叩拜宾客,入门后就堂下之位,袒露左臂。商祝免于袒露左臂,执大功之布从西阶进入,走到西阶尽头,但不登堂。商祝随即连续三次发出“噫歆”之声以警觉神灵;又连续三遍诏告神即将启柩;进而命丧主及家里男女等号哭。执烛者拿着火烛进来,周祝取铭下堂,与夏祝在阶下相遇,各从右侧走过。周祝将铭插于重上。丧主哭、踊不计数。商祝用大功之布拂柩之尘,用夷衾盖在灵柩上。
(以上是启殡。)

将灵柩从坎穴中起出迁至祖庙,用轴车为工具。插有铭的重在最前面,重之后是奠,奠之后是火烛,火烛后为灵柩,灵柩后又是火烛,然后是丧主及其亲属。及至祖庙,由西阶抬灵柩上堂。奠于西阶下等着灵柩之升设,正面朝东,以北为上,丧主随灵柩之后上堂。妇人也跟着上堂,面向东。众主人于东阶下就位。在两楹柱间正柩,将灵柩放到夷床上。丧主站在灵柩的东边,向西视柩。和在殡宫时一样,置重于中庭三分之一处。拿席上堂,铺设在灵柩的西边。然后和原初一样陈设祭席,并用巾盖好以御挡风尘,设奠者由西阶上堂和下堂。丧主哭、踊不计数,下堂,拜谢宾客;在堂下东阶即位,哭、踊,穿衣。主妇及大功以上亲属经由柩南而至东阶,向西就位。
(以上是迁柩于祖庙。)

拉死者生前所乘之车进祖庙,与东边的屋翼对齐,车辕朝北。次日天亮,灭掉火烛。撤席者从东阶上堂,撤去旧奠后,从西阶下堂。继而为迁柩朝祖而于堂上设迁祖奠,和先前所设从奠一样,设奠者从西阶上堂和下堂。丧主在设奠者上堂时哭、踊,主妇在设奠者下堂时哭、踊。接着牵驾车之马进祖庙,马缨由红、白、苍三色丝绳做成,入门后面朝北;每两马的缰绳交结在一起,由养马之人在左右两侧牵着。驾车之人手执马鞭立于马后。丧主哭、踊,牵马者右转身,牵马出门。宾客出门,丧主送至门外。
(以上是进车马,设迁祖的祭席。)

有司向丧主请示设祖奠的时间。丧主回答:“太阳西斜之时”。丧主进来,袒露左臂。载灵柩于柩车。丧主哭、踊不计数。束棺于柩车完毕,丧主穿好衣服,有司取下迁祖奠席,改设于柩车前束之旁。商祝装饰柩车:柩前挂竹制的“池”一个,用白布围上柩之四周称之帷,又以白布覆盖柩之上部称之荒,联结帷和荒的“纽”前红后黑,要求前后左右各一“纽”,柩车顶端之圆盖以三色缯为之,上红中白下苍(青),并充之以絮使之高起,没有贝饰。在棺之两侧各设二“披”以固棺柩。用一长绳拴系柩车前辂的两端而以人引之。
(以上将祭时载柩及饰柩车。)

送死之明器陈放在乘车的西边。先将“折”横放于地上。继放“抗木”,横的三根,竖的两根。然后加三重用苇做成的“抗席”于抗木之上。又加垫棺用的“茵”于抗席之上。茵用大功之布,染成浅黑色,有缘边,也是竖的两块,横的三块。陈列明器以最西一行之南端为上,按自南往北、又自北往南的格式排列。先是茵。继是盛羊肉和豕肉的苇包两只。再是用菅草编成的筐三只,一盛黍,一盛稷,一盛麦。然后是瓮三只,一盛醋,一盛豆酱,一盛“屑”。覆盖以大功之布。甒两只,一盛醴酒,一盛酒。覆盖以小功之布。每器之下皆置一木架,各器皆用盖子盖好。日常使用之器具依次是:弓,矢,耒,耜,两只敦,两个盂,盘,匜。匜放在盘中,匜口朝南。没有祭器。可以有燕饮、奏乐之器。兵器依次是:铠甲,头盔,盾牌,竹制的箭袋。燕居安体之器依次是:杖,斗笠,大掌扇。
(以上是陈设明器与葬具。)

上述各器放好后,撤去祭席,并将所撤之奠的巾和席放在西边,以俟设祖奠时用。撤奠者入时男子哭、踊,出时妇人哭、踊,丧主袒露左臂。商祝执功布指挥柩车调头向外,为行之始。丧主哭、踊,穿衣,稍向南至灵柩前束处而立。妇人下堂,于东西两阶之间即位。出行时,调转柩车车头,但陈列的各种器具不必移动方向。周祝取铭置于茵上。两个人抬起重左转身,使重由面北转为面南。有司在柩车的东南边铺席,将祖奠设在尸的右边、柩车的东边,和先前一样。设奠者入时男子哭、踊,出时妇人哭、踊。又牵驾车之马进来,其礼仪和前一次一样。宾客出去,丧主相送。这时有司向丧主请示下葬的日期,丧主作答后进来,返回堂下柩东之位。
(以上是陈设祭席。)

国君遣人送来助葬之物:黑色帛三束,浅黄色帛两束,马两匹。傧者出门请使者进来,并入告丧主。丧主放下丧杖,到庙门外迎接,不哭;然后自己先进来朝北立于门右,和众主人袒露左臂。牵马进门后设于庭中重的南边,国君使者捧拿束帛经由马的西边过来,站在柩车车辕的西边向北传达君命。丧主哭,叩拜,起立。使者置放束帛于柩车车箱的左边,继而出庙门。冢宰从丧主的北边过去,拿起束帛至东边收藏起来。胥徒之长接过马缰牵马出去,丧主送使者到外门之外,拜谢后穿好衣服;进而入庙门,返回柩东之位,拿起丧杖。
(以上是国君赠送助丧器物。)

卿大夫士遣使送助葬之物,由傧者传命。傧者出去请使者进来,并入告丧主,又出告使者,出告之辞是:“孤某须矣”:丧主正等着。牵马进来设于中庭重的南边,使者捧拿束帛。傧者先进来,使者随从于后,经由马的西边过来,站在柩车车辕的西北向北传达卿大夫士之命,和国君使者传达君命一样。丧主于柩车东边位拜谢,不哭、踊。使者置放束帛和国君之使者置放束帛的位置相同。冢宰拿起束帛收藏起来和胥徒之长接过马缰牵马出去都和前面相同。使者出去后,傧者旋即出去请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若还赠送别的祭物,傧者就入告丧主,随即又出去引使者入门,使者传命和前面一样。胥徒之长接受使者赠羊和前面接受赠马时一样。使者出去后,傧者又出去询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若还赠送财物以助办丧事,傧者就又入告丧主。丧主走出庙门,向西站在东边;使者朝东转达卿大夫士之使命;丧主拜谢,使者坐下将所赠财物置放地上;冢宰从丧主的北边过来,向东端拿装有财物之器具,返回丧主身后之原位。如果所赠财物未装于器具之中,冢宰就直接从使者手中接过来。傧者又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告之事毕;丧主拜送使者,然后入庙。另有赠送助丧之物的使者来传达其主人使命,傧者出去请使者进来,并引使者入门,其仪节和前面一样。使者置放束帛的位置也和前面一样。如果所赠之物装在器具中,就坐下置放于地上。凡有传命送礼者,傧者必须询问是否还有事,俟告事毕,丧主方可拜送。要是兄弟,既可赠送助葬之物,亦可赠送祭物。要是朋友、熟人,则只赠送助葬之物,不赠送助祭之物。具体来说,和死者有深交的赠送助葬之物,和死者亲属(家人)有深交的赠送财物。由史将赠物之人名和赠物之数目记载于方板上,根据所赠之物的多少,或记九行,或记七行,或记五行。又将所赠之明器记载于简策上,死者下葬之前,家中男女须行庙中轮流哭,不用官为之哭,和小殓时一样。晚上,要于门内右边点上火烛。
(以上是卿大夫等赠助丧之物。)

次日天亮,陈设五只鼎于庙门外,和大殓奠时一样。鼎中所盛:羊体的左半边,去髀,羊肠五段,羊胃五块,无切割的肺一块;猪亦如上,即猪体的左半边,去髀,未切割的肺一块,猪体分解为前两肢、后两肢、脊、胁,但不用猪肠和猪胃;鱼、干兽、鲜兽等和殡时设奠相同。在东边设的祭席为:四只豆,一盛百叶,一盛蚌酱,一盛葵菹,一盛蜗酱;四只笾,一盛枣,一盛点心,一盛栗,一盛于肉;此外还有甜醴酒和酒。将夜间敛藏之明器又陈列出来。灭掉庭中火烛,执烛者二人,一于柩车前辂之东,一于柩车前辂之西,皆向北而立。有宾客为助葬而入庙,丧主拜之。撤奠者入庙,男子哭、踊;改设于柩车西北、序西南,妇人哭、踊。撤奠者由柩车北边转而东去,这时抬鼎入庙,设于重的东北边,鼎正面朝西,以北为上,进而设遣奠。豆的设法为:先设百叶于西南,次设蚌酱于百叶之北,继设葵菹于蚌酱之东,后设蜗酱于葵菹之南;笾的设法为:先设枣于蜗酱之南,再设点心于枣之南,继设栗于点心之东,后设干肉于栗之北。俎的设法为:羊俎与豕俎并一起,鱼俎和腊俎并一起,皆设于豆之东和笾之北,以南为上,不目北屈而南。此外,鲜兽俎单独设于豕、腊二俎的北边,甜醴酒设于笾的西边,以北为上。设遣奠的人入时男子哭、踊,出时妇人哭、踊。
(以上是陈设大遣奠的祭品。)

甸人抬重从门之中间出去,倚于门外的东边。牵马进门,又牵马从门之中间出去,车随马后;至门外套马于车,在门外的东边向西而待发,以南为上。撤奠者入庙,男子哭、踊,和撤祖奠时一样。先撤去覆巾,包在羊、豕的前后四足上面。不包鱼和干兽等非正牲。再撤去明器,按照先茵、折、抗木、抗席,继苞、筲、瓮、甒,后弓、矢、耒、耜、甲、胄等器的次第撤出,车子随从于后。撤奠品者出门时,丧主、众主人和妇人像先前那样顿足而哭。
(以上是撤祭品及各种器物。)

丧主的史请求宣读助丧礼品的清单,执算者跟随其后。史于柩车的东边、柩车前束的旁边向西而立。没有相者的命令不许哭泣,如有人哭,由相者制止之。只有丧主和主妇可以哭,然亦不踊。执烛者于史之右向南而立。史站着宣读礼单,史之助手坐着计算赠物之数目。读、算完毕,相者下令可以哭,灭掉火烛;史之助手执算先出去,史执记有礼单的方板后出去。为国君掌管典礼及文书的公史向东立于西边,下令不许哭,丧主、主妇等皆止哭。公史宣读陪葬物品清单,完毕后命哭,灭掉火烛,公史出去。
(以上是宣读礼品及随葬器物的清单。)

商祝执拿小功之布于柩车之前导引。士八人于柩车两旁执披。丧主袒露左臂。柩车始行,死者家人和亲属哭、踊不计数。柩车行至大门之外,丧主哭、踊,穿好衣服。行至城门,国君遣宰夫赠送黑色和浅黄色束帛;丧主放下丧杖,不哭,于柩车前辂的左侧听命;宰夫则于柩车前辂的右侧传达君命。丧主哭、踊,叩拜宰夫。宰夫登上柩车,置束帛于棺盖之柳中,然后下车。丧主拜送,返回车后之位,拿起丧杖,旋即柩车继续前行。
(以上是柩车开始行进及国君赠束帛。)

柩车行至墓穴,陈放送葬之明器于墓道东西两侧,以北为上。茵先放入墓穴。接着除去棺饰和棺束,并系好下棺之绳。丧主袒露左臂。众主人于东边向西而立,以北为上。妇人于西边向东而立,都不哭。于是落葬。丧主及亲属哭、踊不计数,丧主继而穿好衣服;丧主将一一丈八已长的黑色、浅黄色束帛赠给死者,置于墓穴之中;然后向死者叩拜,哭、踊和先前一样。完毕,丧主袒露左臂,拜谢宾客,主妇则拜谢女宾;然后丧主和主妇各返其原位,丧主和妇人和宾客轮流哭、踊,各三次,丧主穿好衣服。有宾客辞行,丧主须拜送。置放用器、役器于棺旁,加上棺饰。又置放苇包和筲于棺饰之旁。继而加折,正面朝上;加抗席,正面朝下;加抗木。之后又加三匝土于抗木之上。丧主向加土之人拜谢后,返回原位,哭、踊、穿衣如前。
(以上是落葬。)

落葬后返回祖庙而哭,丧主人门,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于堂下向东面立,以北为上。妇人入门,从东阶上堂,男子哭、踊。主妇入室,哭、踊,出室后就堂上西面位,妇人和男子轮流哭、踊,各三次。众宾之长从西阶上堂,告慰丧主说:“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丧主叩拜。众宾之长下堂,出去。丧主送至庙门外,又叩首拜谢;进而皆至殡宫就位,和朝夕哭时所就之位相同,男子妇人轮流哭、踊,各三次。小功以下的同族兄弟辞行,丧主拜送。众主人出门,止哭,丧主关门。继而丧主与众主人拱手,于是大家分别前往自己的丧居。
(以上是反哭于庙及殡宫。)

同日仍旧朝夕哭于殡宫,但不设祭席。先举行虞祭仪式,共三次。继举行卒哭仪式。次日,将死者附祭于其先祖之灵位。
(以上是虞、卒哭、祔祭等。)

士有病就从燕寝迁居正寝,头朝东躺在北墙下。有病,当斋戒。养病皆须斋戒,撤掉琴、瑟等乐器。病重时当内外清扫,使其洁净。脱下内衣,穿上新衣。四位侍从皆坐于床边共同侍候病人。将新丝绵置于病人口鼻上,以验证病人是否还有气。男人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也不死于男人之手。病人垂危之际,孝子遣人分祷于司命、中塯、国门、国行、公厉五祀。及病人谢世,长子啼,兄弟哭。旋即于南边窗户下设尸床,铺上床席,先铺苇席于下,继铺竹席于上,放好枕头,然后将尸体置于所设之床上。
(以上是孝子侍奉亲人寿终。)

招魂之人身穿朝服,手持死者生前的爵弁服,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裳腰,招魂后转身朝南,将衣服扔到屋下。插在死者齿间的楔,形状像车轭,使用时分叉的两端向上。拘束死者的足用燕几,几的足朝南,侍者坐着扶持几。就着尸床设祭席,在正对着死者左肩之处,用死者生时使用过的器物,或用醴酒,或用酒,不设巾和柶。
(以上是始死时的有关仪节。)

向国君报丧,其辞为:“君之臣某人已死。”向国君报母亲、妻子、嫡长子之丧,其辞为:“君的臣某人之亲属某某已死。”
(以上记向国君报丧的辞令。)

尸室之中,只有丧主及其配偶可以坐。大功以上的众兄弟中,如果有命夫命妇,也可以坐。
(以上记室中哭位之异。)

尸体停放室中时,如有君命来,丧主要出迎,众主人则不必出迎。赠衣者将所赠之衣放在床上,不坐。将助丧衣服送至室中者,在室户之西、面朝北代表主人致词。
(以上记赠衣服之仪。)

夏祝淘米,择拣其坚好者盛于敦中。四位侍者拿开殓衾,撤下床席,为死者浴尸。若是士之母亲病丧,则由四位女侍为其浴尸,不用笄固其发。准备“明衣”,若是妇人,则还须准备“中带”。洗尸完毕,将干净贝壳放回盛放贝壳的竹器之中,进而用贝壳顶开死者左右牙齿。饭含完毕,夏祝撤去剩余之米。接着用丝绵塞住死者两耳。于堂下东西两阶间掘坎,南北向;坎宽一尺,长二尺,深三尺;掘坎之上堆于坎的南侧。用土块垒灶以烧洗尸之水。死者的上衣和下裳用帷幕之布做成,袖子宽二尺二寸,衣长至膝下。下裳为前三幅、后四幅,其宽上下相同,其长能遮住脚背。下裳的缘饰和下饰为红色。上衣的衣领和袖口为红色。设“握”于左手,其里贴着手心,“握”的两端各系有绳,先以绳的一头绕手掌一匝,继以绳的另一头弯曲向上钩住中指,然后两头皆返回手掌之后系结。甸人用土填平所掘之坎。罪人堵塞死者生前所用厕所。为死者穿衣,夜里,于中庭点上火烛。
(以上记沐浴饭含等。)

次日天亮,灭掉火烛,陈设小殓用衣服。凡绞和单被所用之布皆和朝服之布相同。于东堂下设长方形无足的木承盘,南北向,其南端与堂隅之坫对齐。木承盘上陈设:两只甒,一盛甜醴酒,放在北边,一盛酒,放在南边;盛物的竹器篚放在东边,南北向,内放四只角觯,两个木制祭勺,两个素勺;豆设在甒的北边,两只一组并排;笾的陈设和豆一样。凡盛有祭品的笾、豆同时陈设,都要用巾覆盖。酒觯俟朝、夕祭时斟酒,用木制祭勺加于其上,夕柄向后;完毕,插勺于甜醴酒中。小殓之时,室中苟有空地,则就便设奠,不必出室改设。这时省去哭、踊之礼节。凭尸之后,丧主袒露左臂,用麻束发,用麻带系腰;而齐衰以下之亲属则束以麻布带。于东阶行大殓,大夫从西阶上堂,向北立于西阶东边,以东为上,凭尸后,大夫反向下堂,返回原位。用覆巾盖好祭席,执烛者灭掉火烛,出去,从东阶下堂,又从主人的北边朝东走去。
(以上记小敛、大敛时陈设衣物及祭席。)

殡后,丧主夫掉发饰。丧事第三天,大功以上亲属绞束其散垂的腰绖。制冠用布六升,以通屈一绳从外面缝于帽沿上,其下垂者为缨。斩衰之服用布三升。鞋向外收束。丧杖根部在下,竹杖、桐杖也不例外。孝子居于倚庐,睡于草苫,以土块为枕。不脱掉首绖和腰绖。昼夜之间哀至即哭,不定时。不是丧事不与交谈。早晚喝粥,均以一溢米为量。不吃蔬菜和果品。丧主乘坐粗恶木车:以白狗皮覆盖车前横木,用蒲草做车藩以御风尘;用蒲草之茎作赶车的鞭子;用白狗皮制成兵器袋,车轴两端用木键钉牢,升车之索和御马之索皆用绳,马衔用木制的;马之鬃毛不必修剪。主妇乘的车和丧主的相同,不过其车帷以大功之布为之。副车之兵器袋用白狗皮镶边,其他情况和丧主乘车一样。
(以上记殡后居丧者的冠服车马等。)

每月初一,童子用左手执拿扫帚,扫帚末端朝上,跟随撤宿奠者入门。设新奠之先,撤去宿奠,拿开奠席,打扫室内卫生,将杂物灰尘等皆扫到室之东南隅;和先前设奠时一样铺席。设奠完毕,扫地的童子执拿扫帚,末端下垂且向着自己的身体,跟随执烛者向门外东边走去。平常所用供养:朝夕食物、时鲜水果,洗头的热水等,其陈设和死者生前一样。逢每月初一和荐新之时,祭席当设于正寝而不设于燕寝。
(以上记朔月奠童子洒扫奉养之事。)

筮葬居之前,冢人先相其地可葬与否。卜葬之日,先告知主妇:“吉”;主妇哭,妇人皆哭;主妇上堂,妇人皆止哭。
(以上记筮卜葬日及地点。)

启殡那天拂晓,室内室外都不哭。夷床和輁轴设于西阶的东边。
(以上记启殡之事。)

设奠于祖、祢二庙,先设奠于祢庙,和小殓奠时相同,继而启殡。朝过祢庙,将重置放于门外的西边,面朝东。灵柩抬进祢庙,从西阶上堂。将灵柩于两楹柱之间放正。设奠于西阶之下,面朝东,以北为上。丧主上堂,于灵柩东边向西而立。众主人于东边就位,妇人随从丧主上堂,面朝东。将奠从西阶下升设于堂上灵柩的西边,设奠者上堂、下堂皆走西阶,设奠者上堂时男子哭、踊,设奠者下堂时妇人哭、踊。执烛先于灵柩进入祢庙的,上堂后于东楹柱的南边向西而立;后于灵柩进入祢庙的,在堂下于西阶的东边向北而立。丧主下堂,于东阶下就位。然后撤去旧奠,准备更设新奠,撤奠者从西阶上堂和下堂,男女们像先前那样在规定的仪节处顿足而哭。
(以上记迁祖朝祢庙。)

祝与执事撤去祢奠先下堂,执巾、执席者随队于后下堂,抬灵柩者也跟着下堂,堂上男女又从柩而下堂,凡此次第皆和出殡宫时相同,继而开始朝于祖庙。
(以上记从祢庙至祖庙的仪节。)

朝祖庙时陈设的乘车,用鹿皮覆盖栈车前面横木,盾牌、箭袋、皮制马缰、旌旗和皮弁服皆载于车上,马缨、马辔和饰有贝壳的马络皆悬于车前横木。继将死者生前朝夕上朝及平时出入所乘之车拉进祖庙,车载死者往昔视朝之服。最后将死者生前田猎时所乘之车拉进祖庙,车载蓑衣和斗笠。将载灵柩于柩车,祝和执事端举迁祖之奠席于户西,向南而立,以东为上。灵柩在柩车上束好后,下来于柩车前束的旁边设莫席,铺席于柩车的西边。覆巾于奠席后,饰柩。抗木剥皮削平。茵中所充为茅草秀出之穗,外加些廉姜和泽兰。苇包用三尺长的芦苇编成。用菅草编成的筲三只,一盛黍,一盛稷,一盛麦,黍、稷、麦皆用水浸过。始发,乘车调头向外,然不改变位置。执披者前左、后左、前右、后右各二人,每旁四人。凡宾客所赠之玩好,无固定之数。凡设奠用之点心,不必经过油煎。
(以上记在祖庙中载柩、陈器、设祭等。)

只有国君之命方能止柩于道,其他情况可不予理睬。乘车等行至墓地,正面朝北停于墓道的东边,以东为上。柩车行至墓穴,取乘车、道车、槀车所载皮弁服、朝服、蓑笠等载之于柩车之中。葬毕而归时,不驱赶车子,疑心死者的精魂还要回家。
(以上记柩车在道及葬毕返归。)

国君临视大殓之礼,若有事在身则不必等待设奠,灵柩加盖后就离去;若因故未赶上视殓,至加盖于棺时才到场,则须等到设奠完毕后再离去。
(以上记国君亲临大敛。)

灵柩放正后,宾客出去,遂人和匠人将柩车纳入祖庙东西两阶之间。祝于丧主的南边、柩车前辂的旁边设祖奠,以北为上,用巾盖好。
(以上记设祖奠。)

陪葬之弓箭要新的,但做工不必精细,弓之两端以骨角为饰,弓可张开,却不能射。有弓檠,上有韦制缠弦和箭溜。有缁布做成的弓衣,内装“翭矢”四支,为骨质箭镞,短羽。又装习射之箭四支,箭前后之轻重均匀适中,亦为短羽。
(以上记随葬弓箭之制。)


四、简单心得
1、赠送助丧之物是有讲究的,什么人什么关系有些东西可以送有些不能送。宾賵者,将命,摈者一次次地出请,入告,还有宣读助丧礼品的清单等等,这个过程让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我想到化字的造字本义: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生子到死亡,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而古人制定的仪节处处都在教化人观天道执天行。
2、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人之手。读到这里有点意外,这节讲的是孝子侍奉亲人寿终的情形,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似乎有点明白了。一个家庭里面更看重的是家庭的延续和传承,子孙祭祀不辍,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如此,适者生存。适者就是要观天道执天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5: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5-11 15:23 编辑

第17周 士虞礼第十四


第十七周(2024.5.5~5.11)任务:完成对《士虞礼第十四》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爨(cuàn):灶。
刌(cǔn):分割;截断。
免(wèn):通“絻”,丧服名。
铏(xíng):古代盛菜羹的器皿。两耳三足,有盖。
淳(zhūn):浇灌。
迩(ěr):接近。
湆(qì):肉汁。
胾(zì):切成的大块肉。
酳(yìn):献酒。
繶爵:器口与器足之间有篆文的爵。
谡(sù):起身。
厞(fèi):室角的隐蔽处。
膉(yì):颈脖的肉。
荁(huán):堇菜类。
祫(xiá):为新死者当祔于祖而在祖庙举行的合祭。
朐(qú):中间弯曲的干肉或肉脯。
禫(dàn):古代除去丧服的祭礼。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士虞礼。用一只豕致祭,将豕的左半边置于寝门外的西边烹煮,面向东。烹煮豕的灶的南边依次是烹煮鱼的灶和烹煮干肉的灶,以北为上。炊黍稷的灶设在东墙下,面朝西。设弃水之器——洗于西阶的西南边,盥洗之水放在洗的西边,盛物的竹器——篚放在洗的东边。酒尊设于室中东北隅,正对着门,甜醴酒一甒,酒一甒,共两甒,其位置是,甜醴酒在西,酒在甜醴酒之东。酒尊直接放在地上,不用“禁”承垫,酒尊之口用麻葛粗布封盖,其上放勺,勺柄朝南。设素几和苇席于堂上西墙下。将白茅草以五寸长为一段切割,并束捆起来。然后将其放在盛物之竹器——篚中,将篚陈设于堂上西南隅的西坫上。继而陈设菹菜和肉酱各一豆于西楹柱的东边,肉酱在西,菹菜在肉酱之东,依于菹菜之东设一盛羹器——铏。铏之东又设丧主献祝的两只豆,豆东设主妇献尸二笾、献祝二笾,两豆和四笾各自为列,以北为上。设一盛黍、一盛稷的两只敦于东西两阶之间,盛黍稷的两个敦陈设在堂下东、西阶之间,以西侧的黍为尊,敦的底下以苇席为衬垫。供尸洗手的匜盛着水放在盘中,匜的流水口朝南,设在西阶之南,盛擦手巾的竹箪放在匜的东侧。在门外的右侧陈设三只鼎,鼎面朝北,以最北的鼎为尊,每鼎都配设鼎杠和鼎盖。放有匕的俎陈设在西塾之西。进烤肉的俎陈设在门内西塾之上,俎首朝北尾朝南。
(以上是陈设牲酒器具。)

丧主及众兄弟穿葬服,宾客执事穿吊服,都于门外就位,和朝夕哭位相同。妇人和内兄弟穿丧服于堂上就位,亦和朝夕哭位相同。丧祝穿“免服”,整理好葛绖和葛带,然后在室中铺席,席的正面朝东,席的右边放几;继而下堂、出门,和宗人一起向东于门西就位,以南为上。宗人告诉丧主一切准备就绪,请行虞祭之礼。丧主随即拜谢宾客,和朝夕哭时一样,然后丧主和众兄弟入门而哭,妇人也跟着哭。丧主于堂上西阶向东就位,众主人及兄弟、宾客于堂下西边向东就位,和朝夕哭位相反。丧祝入门后于左边向北就位,宗人则于西阶前向北就位。
(以上是主宾入门即位。)

丧祝洗手后,登堂,从西坫上取白茅草下堂,将其洗净;然后登堂入室,将白茅草放在几前的席上,自西而东置放,以西为上;继而下堂,清洗酒觯;又上堂,止众人哭。丧主倚丧杖于西墙,然后入室朝西而立。丧祝随从丧主入堂,于丧主的左边向西而立。助祭执事者——赞献上盛菹菜和肉酱之二豆,盛菹菜之豆放在南边,盛肉酱之豆放在盛菹菜之豆的北边。佐食和执事洗手后,出去抬鼎,抬鼎时助祭者之长在左边。鼎抬进门后,正面朝东陈设于西阶的前面,以北为上。盛匕之俎从鼎而入,设于鼎的东边。左边之助祭者抽抬鼎之杠于左手,取下覆鼎之巾置于鼎的北边,加放抬鼎之杠于覆巾之上,然后执匕,佐食和右边之助祭者用匕将牲体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完毕,左边之助祭者先退而复宾位。取豕俎入而设于豆的东边;取鱼俎入而设于豕俎的东边,取干肉俎入而设干豕俎的北边。助祭执事者赞设两只敦于俎的南边——盛黍之敦在豕俎之南,盛稷之敦在鱼俎之南和盛黍之敦的东边。设一盛羹器——铏于豆的南边。佐食出室,立于户西。助祭执事者撤去空鼎。祝斟甜醴酒,命佐食启开敦盖。佐食应诺,启开敦盖,仰置于敦的南边后,复户西原位。祝设斟有甜醴酒的酒觯于盛羹器铏的南边,回到丧主左边原位。丧主再次叩首拜谢。祝告神享此祭,并命佐食行祭。佐食应诺,挽袖露臂,取黍稷置于白茅草上,祭三次:又取脰肉置于白茅草上,亦祭三次。祝取铏南之酒觯,于白茅草上祭之,亦三次,觯中的甜醴酒不倒尽,添满后还置于铏南。丧主再次叩首拜谢。祝读享辞完毕,丧主又叩首拜谢,和前面一样,继而哭着出来,返回西阶上向东之原位。
(以上是设馔神。)

丧祝迎接尸入庙。丧主之兄弟一人服衰带绖,捧拿盛物之器——篚,哭着从尸而入。尸入门,男子哭、踊,妇人亦哭、踊。执事用匜倒水让尸洗手,宗人授巾于尸揩手。尸至阶前,祝请尸上阶。尸上堂,宗人诏告,男子、妇人哭、踊和前面一样。尸入室时,则只踊不哭。此时妇人回避入房。丧主和祝向尸叩拜,请尸安坐;尸回拜后坐下。
(以上是迎尸安坐。)

从尸而入者(即丧主之兄弟一人)将篚置放于尸左边之席上,并于席之北边侍立。尸取酒觯于铏南,用左手拿着,又用右手取来菹菜,并杂以肉酱,于两豆之间行祭。祝命佐食取祭物以授尸。佐食遵命取来黍、稷、肺等授于尸,尸以之行祭。祭毕放回原处,祝请尸享祭,丧主叩拜如前。尸尝过甜醴酒后,亦放回原处。佐食又取来肺脊授于尸。尸接受振祭,尝过后用左手拿着。祝命佐食将敦移近。佐食遵命并取黍置于席上。”尸”以右手用祭勺祭、尝菜羹。太羹肉汁从门外拿进来,陈设于铏的南边;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四只豆中,陈设于太羹肉汁的左边,尸吃饭,剩余的放入篚中。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肋肉;尸接受振祭,尝过肋肉,剩余的放入篚中。又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豕之后胫骨,尸受和尝如前。佐食又献上鱼和干肉,尸不受纳,故佐食直接将其放入篚中。又俟尸取饭三次,佐食献上豕肩,尸受、尝如前。佐食又献上鱼和干肉二俎,而留下臂、臑、肫三俎。至此尸食完毕。尸取肺、脊于豆而交于佐食,佐食接过后放进篚中;佐食又取席上之黍放回原处,和开始陈设时一样。
(以上是飨尸。)

丧主洗净无足之酒爵,斟酒后献给尸,让其漱口。尸拜谢后接过酒爵,丧主面朝北回拜。尸继而用酒行祭,然后尝酒。宾客之长随之献肝和盐于”尸”,肝、盐皆盛于俎,肝在左侧,盐在右侧。尸左手执酒爵,右手取肝,蘸盐振祭,尝过后放回俎上。宾客下堂,将俎放回西塾原位,然后自己返回西阶前众兄弟南边原位。尸喝干酒爵中酒,祝接过空爵,不命丧主拜送爵。丧主向尸叩拜,尸答拜。祝又斟酒授于尸,尸以之回报丧主;丧主拜谢后接过酒爵,尸回拜。丧主坐下行祭,继而饮尽爵中酒,拜谢尸;尸又回拜。祝坐在细苇席上,面朝南。丧主献酒给祝;祝拜谢后,坐着接过酒爵;丧主回拜。丧主献上置于俎上的菹菜和肉酱给祝。祝左手执拿酒爵,右手以所献之菹菜和肉酱行祭,祭过后放下酒爵,站起来;继而取肺坐下,祭、尝之后,又起立;将肺放回俎上,又取酒行祭,并尝酒。次宾接着献肝于祝。祝取肝蘸盐,祭、尝之后,放回俎上,饮尽酒爵中酒,拜谢丧主。丧主回拜。祝坐下,将酒爵授给丧主。丧主斟酒后,献干佐食;佐食朝北叩拜,坐下接过酒爵;丧主回拜。佐食以之行祭后,饮尽爵中酒,并拜谢丧主。丧主回拜,接过空爵,出而置于篚中,继而登堂返回原位。
(以上是丧主向尸、丧祝、佐食者献酒。)

丧主之妇在房中清洗有足之酒爵,斟上酒后二次献尸,和前面丧主献尸一样。旋即自己返回堂上取两笾入室,设于敦盖的南边,盛枣之笾在西,盛栗之笾在东。尸以笾行祭,又以酒行祭,和前面丧主献尸之仪相同。宾接着献上炙肉,也和前面仪节相同。尸以炙肉行祭,然后饮尽爵中酒,亦和前面仪节相同。宾又斟酒献于祝,又献二笾之枣、栗和炙肉于佐食,皆与前面仪节相同。于是主妇执拿空爵入房。
(以上是丧主之妇亚献。)

宾客之长清洗口足间有篆文为饰的繶爵,斟上酒后,第三次献给尸、祝等,接着又献上炙肉,和丧主献尸之仪相同。
(以上是来宾之长三献。)

妇人返回室上原位。祝出室后,向西告诉丧主虞祭礼毕。丧主哭,男子、妇人皆哭。祝又入室,尸起立。从尸者捧拿盛物之器——篚而哭,和先前一样。祝在尸前面引导,出室,这时男子、妇人哭、踊;祝和尸下堂,男子、妇人哭、踊;祝和尸出门,男子、妇人哭、踊,皆和先前一样。
(以上是三献之礼完毕尸出门。)

祝又返回入室,撤去祭席,改设于西北隅,和前面设席时次第相同。置几于南边,又用席子挡住西北隅使之幽暗。献给祝的坐席撤、收于房中。祝自己执俎而出。佐食关上门窗。
(以上是改设祭席。)

丧主下堂,宾客从殡宫门出来。丧主亦从殡官门出来,哭声停止。丧主、众兄弟和宾客皆即位于门外,如朝夕哭时临位。宗人诏告礼事完毕。宾客出大门,丧主叩首相送。
(以上是礼毕送宾。)

虞祭之前先洗头浴身,但不梳头。陈设祭牲于殡宫门外,牲首朝北,以西为上;将牲体之右半边置放地上,至中午时分开始虞祭。
(以上记沐浴、陈牲以及开始虞祭的时间。)

宰杀祭牲于殡宫门外西边,丧主不视杀牲的过程。俟牲体分解煮熟后,将左肩、左臂、左臑等左边前胫骨和左肫、左胳等左边后胫骨及正脊、正胁、肺升入鼎中。取牲体项颈左边大肉三块行祭,又取整肺一块行祭,祭后放入北边一鼎。又从俎中取鳝鱼或鲫鱼九条放入中间一鼎。又取夫髀后的干肉的左半边放入南边一鼎。三鼎皆设抬鼎之杠和覆鼎之中。将祭物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献俎时其下端朝前,鱼脊亦朝前。祝则将煮熟的髀、颈肉、脊、胁和肺盛于俎上,陈设于东西两阶之间、敦的东边。
(以上记陈设鼎俎。)

浇水供尸洗手时,执盘接弃水者面朝西而立。执匜浇水都面朝东而立。执擦手巾都在其北侧,面朝东而立。由宗人将擦手巾递给尸,而朝南而立。
(以上记为尸盥洗的面位。)

丧主在室内就位,宗人上堂即位于室户门外,面朝北。佐食无事,就从室户中出来,背靠门西窗东之间而立,面朝南。作羹用之野菜,用像薇菜一样光滑的苦菜。如果是夏天,可用葵菜;如果是冬天,可用具有调味功能的荁菜;均要有祭勺。用豆盛葵菹。菹的西边放蜗酱。用笾盛蒸过的枣和经过筛选的栗。
(以上记笾豆所盛食物。)

尸入门,祝从尸而入。尸坐下,不脱鞋。尸起立。
祝面朝尸在前面导引;继转身出户,又面朝尸;接着转身,从丧主面前走过去,又面朝尸导引;然后转身下阶,又面朝尸导引;尸下阶,祝又转身,走到大门,其仪节和出户时一样。尸出门,祝返回入门,于其左边就位,面朝北,然后宗人诏告丧主下堂。尸穿死者之上服即玄端服。若死者为男性,以男子代死者受祭为尸;若死者为女性,则以女子代死者受祭为尸;然以女子为尸,则只可用孙辈之妇,不可用庶孙之妾。
(以上记虞尸、待尸的仪节。)

如果没有可以作尸的人,其礼仪和献祭过程也仍要和前面有尸情况下一样。享祭完毕,佐食又取黍稷置于白茅草行祭,祝诏告行祭完毕。不再进行堕祭,不用太羹、肉汁、大块肉及行三献尸之礼。丧主哭,出室后返回西阶上原位,面朝东。祝关好门窗,下堂,返回门西原位,面朝北;男女轮流哭、踊凡三次,约相当于尸一食九饭的时间。祝上堂,止住男女之哭;继发出三次“噫歆”之声,然后打开室门。丧主入室,祝从丧主而入,并打开窗户,和先前一样立于丧主的左边。丧主哭,出室回到堂上原位,面朝东。祭事完毕,撤去祭物,祝和佐食下堂返回原位。宗人诏告丧主下堂,亦和前面一样。
(以上记虞祭无尸时的仪节。)

始行虞祭当用柔日,其祝辞为:“哀子某,众主人,日夜悲思不安。冒昧地用洁净祭牲豕及黍、菹菜、肉酱、菜羹、新水酿的酒等行始虞之祭,适尔皇考某甫。请亨祭!”第二次虞祭,礼仪和始虞相同,唯祝辞中有“哀荐虞事”一句,与始虞之祝辞稍异。第三次虞祭及卒哭之礼事,礼仪也都和始虞相同,最后一句要说成“哀痛地将虞祭之事进行完毕”。
(以上记虞祭的择日及祝辞。)

卒哭的三献之礼完毕,俎、豆撤去之前,须为尸饯行。阵设两只甒于寝门外右边偏南之处。盛水之甒在盛酒之甒的西边,勺柄向北。洗设于甒的东南边,盛水之甒在洗的东边,篚在洗的西边。设笾设豆,盛干肉四条于笾,盛肉酱于豆。有干肉二方置于俎上,又载祭牲正体之半置于其上,将此俎设于西塾。尸出室,宾执事者执拿素几和苇席从尸而出。尸出寝门后于其门的右边面朝南而立。将苇席设于甒的西北边,正面朝东。素几设在席的南边。宾客出室,返回门外原位。丧主出室,于寝门外东边偏南之处就位;妇人出室,于丧主的北边就位;丧主和妇人皆面朝西而哭,不停。尸于席上坐下。这时只有丧主不哭,其他人皆哭。丧主清洗无足之酒爵,斟上酒后献于尸;尸叩拜后接过酒爵。丧主拜送,哭着返回原位,继而献上干肉和肉酱,置于俎上,干肉置放于俎上南侧。尸左手执拿酒爵,右手取干肉,蘸以肉酱后施祭。佐食又取干肉授于尸祭、尝。尸接受振祭,尝肉后还于佐食,佐食成回俎上。尸以酒施祭,饮尽酒爵中酒,然后将酒爵置放于南边。丧主及众兄弟哭、踊,妇人也哭、踊。主妇清洗有足之酒爵,斟上酒后二次献尸。其仪节和丧主献尸一样,哭、踊也一样。宾客之长清洗繶爵,斟上酒后三次献尸,其仪节和主妇二次献尸一样,哭、踊也一样。佐食取俎上干肉,盛于篚中。尸起立向外走,从者捧拿篚哭从于其后。祝于前面引导,哭的人皆从于其后,至大门跟前,哭、踊和先前一样。尸出门后,哭声停止。宾客出门,丧主相送,叩首拜谢。主妇则于门内拜送女宾。男子于寝门外脱去腰绖,改为服葛。返回入门后,其兄弟中大功以下者撤去祭物,丧主、主妇不参与撤祭。妇人脱去首绖,不解下腰带。如果无尸,则不行饯尸之礼事,但丧主、主妇和宾客仍要按礼出室。素几、苇席之设,和先前一样;男子、妇人轮流哭,踊,凡三次。哭、踊停止,宗人诏告虞祭完毕,宾客辞出。
(以上记饯尸。)

士死第三天殡殓,三个月后出葬。出葬之月遂行卒哭之祭。次日清晨将死者附祭于先祖,然后举行荐祭。荐祭完毕之祷辞为:“哀子某,来日某,升你于祖庙,使你附祭于你的皇祖某甫。请享祭!”倘若死者为未嫁而死或已嫁而归娘家的女子,则祷辞为:“附祭于你的皇祖妣某氏。”倘若死者为媳妇,则祷辞为:“孙妇附祭于皇祖姑某氏。”其他的辞文“来日某”、“隮袝”、“尚飧”等,都无二致。飨”尸”之辞为:“哀子某,洁净的供品已备好献上,请享祭。”
(以上记卒哭后告祔及飨尸之辞。)

卒哭之次日,按昭穆之次序附祭于先祖。洗头,浴身,梳头,剪指甲。取豕之颈项厚肉置于俎上。其他的和特牲馈食礼一样。仍以虞祭之尸为尸。附祭之辞为:“孝子某,孝显相,晨起夜处,心常存畏忌。身不敢惰慢、安宁。用干肉、菹菜、肉酱、菜羹、新水酿的酒行祭,以适你的皇祖某甫,以升你于祖庙,附祭于你的孙某甫。请享祭!”
(以上记祔祭之礼及告祔之辞。)

士死后一周年行小祥祭,祝辞与袝祭时相同,惟有“荐此常事”一句而稍异。士死后两周年行大祥祭,祝辞亦与袝祭时相同,惟加有“荐此祥事”一句而稍异。大祥祭后一个月行除丧服之禫祭。与禫祭同月,禫祭之后可行吉祭,但不可以先没之母与新死之父合祭。
(以上记小祥、大祥、禫祭。)


四、简单心得
        整个读下来感觉就是一场家族事业的交接仪式。怎样才能做到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各种礼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其位行其事,序位不乱,前仆后继。做事要始终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想起小舅一家,之前是兄妹当中过得最好的一个,现在人亡家也亡了,还剩一个孩子虽已成年,但和家族里的人联系甚少,就像无根的浮萍扶也扶不起来,还是缺了这一课。以前对于这些礼有种无视感,不知道意义何在,就觉得是一些没用的老古董,现在觉得这些老古董才是我们子孙祭祀不辍的根之所在,真的是沉甸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18: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5-18 18:16 编辑

第18周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和《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第十八周(2024.5.12~5.18)任务:完成对《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一、查字正音
诹(zōu):征求意见;商议事情。
肵(qí)俎:古代祭祀时盛装心、舌的器具。
挼(suī):尸未食之前的祭祀。
酳(yìn):献酒,尸食毕后献酒,有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长三献。
醋(zuò):即酢,回敬酒。
嘏(gǔ):祝福之辞。
抟(tuán):捏聚成团。
脀(zhēng):把牲体放入俎中。
淳沃:徐徐浇水于手。
胳(gé):牲的后胫骨。
脡(tǐng):直。
觳(hú)折:折祭牲的后右足。

二、朗读
已上传微盘

三、翻译
特牲馈食之礼:不商谋卜筮之日。俟至卜筮之日,主人服玄冠玄端,于庙门外就位,面朝西。所祭者之子孙、兄弟亦玄冠玄端,立于主人的南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专职司祭者及临时来助祭者亦玄冠玄端,面朝东,以北为上。于庙门中央短柱的西边、门槛的外边铺席。筮人于西塾取蓍草拿在手中,面朝东接受主人之命。群吏之长宰站在主人的左边传达主人之命,说:“孝孙某卜筮来日某之吉凶,往祭于其皇祖之庙,请皇祖某子享祭。”筮者应诺,转身就席而坐,面朝西。执卦之人在左边。卜筮完毕,将卦爻写于方版上。筮者执方版给主人看。主人接过来看后,还给筮者。筮者又还给执卦者,面朝东。接着按年龄之长幼次第占卜,完毕,告于主人:“占卜的结果是‘吉’。”倘若不吉,则要筮旬外之日,卜筮之礼仪和前面一样。宗人诰告卜筮之事结束。
(以上是筮日)

祭前三日之早上,以卜筮选择代死者受祭之人:尸,礼仪与以卜筮择日相同。群吏之长传达主人之命说:“孝孙某往祭于皇祖之庙,筮某之某为‘尸’。请享祭。”
(以上为筮尸)

于是告“尸”祭日使其按时而来。丧主立于“尸”的外门之外。所祭者之子孙、兄弟立于主人之后,面朝北,以东为上。“尸”服和主人一样的衣服,出门立于左边,面朝西。主人避位,与众人面朝东,以北为上。主人两次向“尸”行拜,“尸”答拜。宗人傧者所致之辞和前面筮尸之辞一样,唯最后两句则为:“筮子为某‘尸’,占卜的结果是‘吉’,敢请祝告之‘尸’。”祝应诺,转告于“尸”。“尸”应诺,主人向“尸”两次行拜并叩首。“尸”入门的同时,主人退下。
(以上是邀请尸)

告宾祭日使其及时来到。宾客服和主人同样的衣服,出门立于左边,面朝西,向主人两次行拜。主人面朝东,答拜亦两次。宗人傧者致辞说:“某行岁祭之事,敬请贵宾莅临,请及时参加。”宾回答说:“某怎敢不敬而从命。”随之主人向宾行拜两次,宾答拜。主人退下,宾拜送之。
(以上是邀请嘉宾)

请宾之次日晚上,将鼎陈设于门外,正面朝北,以北为上。有覆巾盖于鼎上。长方形无足的木承盘:棜置放在鼎的南边,南北放,亦以北为上,棜上再放兽(兔),兽的头朝东。祭牲豕放在棜的西边,牲头朝北,足朝东。设洗于东阶东南,设壶、禁于东序,设豆、笾、铏于东房,以南为上。设几、席、两只敦于西堂。主人和所祭者之子孙、兄弟即位于庙门外的东边,和初筮位相同。宾和众宾即位于庙门外的西边,面朝东,以北为上。宗人、祝立于宾的西北边,面朝东,以南为上。主人向宾行拜两次,宾答拜亦两次。主人又向众宾行拜三次,众宾答拜两次。主人进而拱手而入,兄弟从主人而入,宾及众宾又从兄弟而入,皆即位于堂下,所就之位与庙门外相同。宗人从西阶登堂,审视壶等是否洗净及豆、笾等是否设好,然后返身下堂,面朝东北,告主人及宾客祭器已洗净备妥。于是宾客出庙门,主人也出庙门,皆返回庙门外原位。接着宗人审查祭牲,诏告祭牲肥壮。雍人之长则以策触豕而视其声气,以知豕是否有病。宗人又举起兽尾,诏告兽完整无残缺;掀开覆鼎之巾,诏告鼎确洁净。宗人进而向主人请示祭祀的时间,主人回答:“次日天明肉熟时行祭。”宗人诏告祭器、祭牲等检视完毕,宾客辞出,主人拜送。
(以上为检视祭器、祭牲)

祭日一早起来,主人服玄冠玄端如前,立于门外东边,面朝南,察视杀祭豕。主妇则于西堂下观看炊黍稷。于门外东边烹煮豕、鱼、兽(兔),面朝西,以北为上。烹煮完毕,盛于鼎中,陈设于门外,其位和先前相同。酒壶设于室户之东,玄酒之壶在西边。将干肉、肉酱、菜羹等盛于豆、笾、铏中,陈设在房中,其位也和先前相同。诸执事之俎陈设在东西两阶之间,自北而南分为两排,以北为上。盛黍稷于两只敦中,陈设在西堂,敦下垫以细苇。几和席亦陈设在西堂,其位和先前相同。“尸”盥洗之水盛于匜中,匜又置于盥盘之中;“尸”拭手之巾放在箪中,凡此皆设在门内右边。祝设祭祀用席、几于室中西南隅,正面朝东。主妇包发插笄,着布制常服黑色缯衣,立于房中,面朝南。主人和宾客、兄弟、诸执事于门外就位,其位和先前一样。宗人告主人准备就绪。主人拜宾,拱手而入,就位,其礼仪皆和先前视祭器是否洗净时相同。佐食则面朝北,立于中庭。
(以上是致祭前的陈设及位次)

主人和祝登堂,祝先入室,主人从祝而入,面朝西,立于室内。主妇在房中洗手,继献两豆,一豆盛葵菹,一豆盛蜗酱,盛蜗酱之豆放在北边。宗人遣派佐食和执事洗手,出门,以俟抬鼎。主人下堂,和宾客之长洗手,出门。主人在右边,佐食在左边,抬起牲鼎。宾客之长在右边,执事在左边,抬起鱼鼎和兽鼎。除去覆鼎之幂巾。宗人执桑木制成的叉子:毕先鼎而入,正对着东阶而立,面朝南。鼎抬入后正面朝西放下,右边抬鼎者(丧主及二宾)抽出杠子,置放在鼎的北边。助祭者设俎于鼎西,加匕于俎上,右边之人用匕将牲体从鼎中升出,左边之人接过牲体载于俎上。佐食设敬尸之俎:肵俎于东阶之西,俎上覆盖幂巾。三鼎所盛祭品尽载于俎后,加匕于鼎上,毕亦加于鼎上。主人登堂,入室,返回原位。接着,将豕俎从东阶拿进室中,设在豆的东边。鱼俎拿进来后依于豕俎的东边而设,兽俎则特别设在豕俎、鱼俎的北边。主妇则将盛有黍和稷的两只敦设在俎的南边,以西为上;又将盛肉羹和菜羹的两铏设在豆的南边,依于豆而向南陈放。祝清洗酒爵、酒觯,斟上酒后,陈放在铏的南边,接着命佐食启开敦盖。佐食遵命启开敦盖,仰置于敦的南边,继而出室,立于户西,面朝南。主人行拜两次并叩首,祝则立于主人的左边为主人释辞于神。完毕,主人又行拜两次并叩首。
(以上为阴厌)

祝迎“尸”于庙门外。主人下堂,立于东阶的东边。“尸”入庙门后站在左边,面朝北洗手。宗人授巾于“尸”拭手。“尸”走到阶前,祝请“尸”上阶登堂;“尸”登堂,入室;祝从“尸”入室,先于主人,主人从祝而入室。“尸”入室后即席坐下,主人向“尸”行拜。请“尸”安坐。“尸”答拜,取下祝置于铏南之酒觯而执之;祝请“尸”享祭,丧主向“尸”行拜两次并叩首如前。祝诏告“尸”行挼祭。“尸”左手执觯,右手取菹并醮以肉酱,于两豆之间行祭。佐食将黍、稷、切肺献于“尸”。“尸”以之行祭,继而祭酒,尝酒,诏告主人其味鲜美。主人向“尸”行拜。“尸”放下觯答拜。“尸”又以杂有野菜的肉羹行祭,品尝后诏告主人其味鲜美。主人又向“尸”行拜,“尸”答拜。祝命佐食将敦移近,佐食遵命将盛黍之敦移于席上,又设太羹肉汁于肉酱的北边,并举拿肺脊献于“尸”。“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以左手执之;右手取食而食之。主人献上肵俎于兽俎之北。“尸”取饭三次后,诏告主人已吃饱。祝劝“尸”接着吃,主人向“尸”行拜。继而佐食献上牲助于“尸”,“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于佐食。佐食接过来放在肵俎上面;佐食又依次献上兽助和鱼一条,其献其受之礼仪也和前面一样。“尸”将先前左手所执食而未尽之肺脊置放在菹豆上面。佐食献上盛有豕肉等供品的四豆于“尸”,放在左边,以南为上,内有盛肉酱一豆。“尸”又取饭三次,诏告主人已吃饱。祝劝“尸”再吃,和先前一样;佐食献上豕之后胫骨、兽之后胫骨、鱼一条于“尸”,礼仪和前面一样。“尸”又取饭三次,诏告主人已吃饱。祝又劝“尸”再吃,和前面一样;佐食献上豕之肩、兽之肩、鱼一条于“尸”,礼仪仍如前。接着佐食取牲、鱼、干肉之余盛于肵俎,祭豕和祭兽分别留下正脊一块、正肋一块和臑,鱼则留下三条;然后从菹豆上取下肺脊改放于肵俎之上,又将黍、稷返回原处。
(以上是尸九饭)

主人清洗角杯,登堂,斟酒,献于“尸”。“尸”拜谢后接过来,主人拜送。“尸”祭酒,尝酒,宾客之专以肝献“尸”。“尸”左手执角杯。右手从宾客之长那里接过肝,蘸盐后振祭,尝过后加于菹豆上面,接着饮尽角杯中酒。祝接过“尸”的空角杯,诏告主人说:“送爵,尸已饮尽酒爵中酒。”主人向“尸”行拜,“尸”答拜。祝进而斟酒授给“尸”,“尸”以之回敬主人。主人行拜后接过角杯,“尸”拜送。主人退而返位,佐食取“尸”所食黍、稷、切肺之余授于主人使祭。主人坐下,左手执角杯,右手取佐食所献祭品而祭之;接着祭酒,尝酒,又进至“尸”前静受“尸”的祝福之辞。佐食捏黍饭成团状授给祝,祝又授于“尸”。“尸”以菹豆接着,执菹豆亲授丧主,并祝福于主人。主人左手执角杯,行拜两次并叩首后接过菹豆,返回原位;进而奉纳于杯中,又放入左袖之中,并以右手挂左袖于左手小指;然后饮尽角杯中酒,拜谢“尸”。“尸”答拜。主人出室入房,将左袖中之饭团倒出。祝用笾接着。主人自房还入室,为祝铺竹席,席正面向南。主人斟酒献于祝,祝行拜后接过酒角,主人拜送。接着主妇设好菹和肉酱,佐食设好俎。祝左手执角杯,坐下以右手祭豆,起来取肺,坐下祭肺,尝肺后起来,加肺于俎上,然后坐下祭酒,尝酒,这时主人献肝于祝。祝左手执角杯,右手取肝蘸上盐后振祭,尝过后放肝于俎上,饮尽角杯中酒,拜谢主人。主人答拜,接过角杯,斟上酒后又献给佐食。佐食面朝北行拜后接过角杯,主人行拜相送。佐食坐下行祭,饮尽角杯中酒,拜谢主人。主人答拜,接过角杯;下堂,置空角杯于篚中;然后登堂,入室,返回原位。
(以上是主人初献)

主妇在房中清洗酒爵,斟上酒,二次献“尸”。“尸”行拜后接过酒爵,主妇面朝北行拜相送。同宗之妇执一盛枣、一盛栗的两只笾坐在户外呈给主妇;主妇接过来设在敦的南边,盛枣之笾在西,盛栗之笾在东。祝从笾中取枣、栗献于“尸”。“尸”接过来以之行祭,又祭酒、尝酒。兄弟中之长者接着献上炙肉。“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于兄弟中之长者。献炙肉者接过来,加于肵俎之上,退出。“尸”饮尽酒爵中酒,祝接过空爵,命主妇拜送爵,和主人一样。“尸”换酒爵斟酒回敬主妇,也和回敬主人一样。主妇返回房中,面朝南。佐食将祭物置于地上命主妇行祭。主妇左手执酒爵,右手抚按地上之祭物而祭,祭酒,尝酒:进而入室,饮尽酒爵中酒,皆如主人之仪。接着主妇依次献笾于祝,献炙肉于祝,皆和先前之仪相同。至献佐食,其礼仪也和先前相同。完毕,执空爵入于房中。
(以上为主妇亚献)

宾客三次献尸,其礼仪和主妇二次献“尸”相同。进而献炙肉,其礼仪也和主妇献时相同。“尸”于是放下酒爵。从房中取席为主人铺于室内,席的正面朝西。主妇清洗酒爵,斟酒后献于主人。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主妇行拜送爵。同宗之妇献上笾、豆,和先前一样,主妇接过,设两豆、两笾。佐食入室设好俎。主人左手执爵,右手取所送之祭品行祭;宗人献上笾、豆中之祭品以助祭。主人接着放下酒爵,起来取肺,坐下用右手将肺撕开而祭之,并尝左手中肺;起来加肺于俎上,坐下拭手后祭酒,尝酒,接着献肝于主人。主人左手执爵,右手取肝蘸盐后,坐下振祭,并尝肝。尝过后交于宗人,宗人接过,加于俎上。献炙肉之礼仪,亦和先前相同。丧主起来,就席之末端而坐,饮尽酒爵中酒,向主妇行拜。主妇答拜,接过空爵,斟酒自酬,然后左手执爵,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主妇坐下祭酒,起来饮尽酒爵中酒,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主妇出室至堂,并由堂返回房中。主人下堂,清洗酒爵,登堂斟酒后献给主妇,主妇之席在房中,正面朝南。主妇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面朝西答拜。同宗之妇献上豆、俎,进而献上肝、炙肉,其礼仪皆和献主人时相同。丧主更换酒爵,斟酒自酬,饮尽酒爵中酒,下堂;将空爵放于篚中,然后入室返回原位。宾客请“尸”饮三献时放下之酒爵。“尸”饮尽此爵中酒,宾客斟酒自酬。继而斟酒献祝和佐食。接着清洗酒爵,又斟酒献丧主和主妇,又献上炙肉,其礼仪皆和先前相同。宾客更换酒爵,斟酒代主人自酬;完毕,返回堂下原位,面朝东。
(以上为宾三献)

主人从阼阶下堂,面朝西拜宾,其仪节与检视祭器洗涤情况时一样;接着洗爵,准备向宾献酒。宾谦辞。主人洗完爵,与宾揖让后上堂,再酌上酒,在西阶上献宾。宾面朝北拜主人后接爵。主人在宾的右侧,面朝北答拜还礼。接着,进献干肉和肉酱,陈放节解的牲体的折俎。宾左手执爵,右手取豆中的肉酱祭祀,再放下爵;又起身取折俎上的肺,坐下将肺扯断后祭祀,再尝肺;然后起身将肺放在俎上,再坐下擦手,接着祭酒,祭毕将爵中的酒饮完,向主人行拜礼。主人答拜还礼,接过空爵,酌酒自酢,将酒爵放下,向宾行拜礼。宾答拜还礼。主人坐着祭祀,祭毕将爵中的酒饮完,向宾行拜礼。宾答拜还礼。向主人拱手行礼后,拿起地上的祭品下堂,面朝西放于原位,祭品都面朝东,笾豆和俎接着往东放。众宾上堂,拜主人后接爵,坐下祭祀,再站起来饮酒。笾豆和俎陈设在每位宾的席前,众宾接爵时向主人行拜礼,主人一一答拜后,下堂,将众宾用过的爵放入篚中。两只盛酒的壶陈设在阼阶之东,上面放着勺,柄朝南,西阶之西的两壶酒的放法也是如此。接着,主人洗酒觯。从西阶的壶中酌酒,然后在西阶之前面朝北酬宾;宾面朝北站在主人左边。主人放下觯拜宾,宾答拜还礼。主人坐下祭祀,接着将觯中的酒饮完,拜宾。宾答拜还礼。主人洗觯,准备向宾献酒,宾谦辞;主人以辞答对,将觯洗好,酌上酒,面朝西而立;宾面朝北行拜礼。主人将觯放在祭品的北侧。宾坐下取觯,转身,面朝东拜主人;主人答拜还礼。宾将觯放在祭品的南侧,向主人拱手行礼后回到原位。主人洗爵,酌上酒,在阼阶之上向兄弟中的年长者献酒,其仪节与向宾献酒一样。主人又洗爵、酌酒,献给众兄弟,其仪节与向众宾献酒一样。主人又洗爵、酌酒,到房中献给姑姐妹和宗妇,其仪节与向众兄弟献酒一样。主人面朝西答拜还礼,接着更换酒爵,酌酒自酢,将爵中的酒饮完,下堂,将爵放入篚中;然后入室,回到原位。
(以上向宾和兄弟献酒)

兄弟中的年长者洗觚,作为加献之礼的爵杯,其献尸、拜受、拜送等仪节,与宾三献之礼一样,但献酒不及于佐食者;洗觚、致觚于主人、主妇,其仪节也与宾三献一样,但没有肝俎、烤肉俎等从献的食品。
(以上为兄弟之长献加爵)

众宾之长行加献之礼,其仪节也与宾三献一样,但尸接爵后放下不饮,等旅酬完毕再饮。
(以上是众宾长献加爵)

主人的嗣子举起放置在铡南边的爵饮尽,洗手入室,面朝北向尸再拜叩首。尸执爵,上前授给嗣子后,回到原位。嗣子祭酒,祭毕尝酒。尸拿起肝献给嗣子。嗣子左手举起觯,向尸再拜叩首,上前接过肝,回到原位;然后坐下吃肝,又将觯中的酒饮毕,再拜尸。尸每次都答拜还礼。嗣子拿空觯下堂洗涤,上堂酌酒后,入内献给尸,尸拜而受之;嗣子举觯答拜。于是,尸祭酒,祭毕尝酒,然后将觯放在铏南。嗣子拿起觯出室,回到东阶下的原位。
(以上是嗣子献尸)

兄弟中最年幼者洗觯,再到作阶之东的壶中酌酒,然后站在阼阶前,面朝北,向兄弟中的最年长者献酬,其仪节与主人酬宾时一样。宗人宣布,众宾、众兄弟等以自己姐上的肺致祭。接着献上庶羞。宾坐下取觯,然后走到阼阶之前,面朝北酬敬兄弟中的最年长者,受酬者站在宾的右侧。宾放下觯行拜礼,兄弟中的最年长者答拜还礼。宾站着将觯中的酒饮完,又到作阶之东的壶中酌酒,酌毕,在阼阶上原位面朝东而立。兄弟中的最年长者拜宾后接觯;宾面朝北答拜还礼,接着向宾拱手行礼,再回到原位。兄弟中的最年长者走到西阶之前,面朝北酬敬众宾之长,众宾之长在其左侧受觯,其仪节与宾酬兄弟之长一样。兄弟中的最年长者将触中的酒饮完,到西阶之西的壶中酌酒,然后回到西阶前原位面朝西而立。众宾之长行拜礼后接觯。兄弟中的最年长者面朝北答拜还礼,又拱手行礼后,回到原位。众宾与众兄弟东西互酬而遍,其仪节与宾酬兄弟之长、兄弟之长酬宾一样。众宾之长请尸将旅酬前置而未饮的加爵之酒饮完。其仪节与兄弟之长为加爵一样。兄弟中的最年长者酬众宾,其仪节与众宾酬兄弟一样。每人都酬遍。最后一位受酬者将空觯放入篚中。宾中的年幼者和兄弟中的年幼者洗觯,然后分别到西阶之西和东阶之东的壶中酌酒,再到庭中面朝北而立,以站在西侧者为尊;接着分别将觯献给自己的年长者,先放下觯,向长者行拜礼;长者都答拜还礼。两位年幼者举觯祭祀,接着将觯中的酒饮完,然后向年长者行拜礼;年长者都答拜还礼。两位年幼者洗觯,又分别到西阶之西和东阶之东的壶中酌酒,再回到刚才向年长者献酒的位置。年长者都行拜礼。两位年幼者都将觯放在两位长者席前的祭品之右。接着,年长者都执觯起身,年幼者都回到庭中的原位答拜还礼。年长者又都将觯放在原处,向各自的年幼者拱手行礼,年幼者回到阶下各自的位置。随后,众宾客与众兄弟互相劝饮,不计次序和爵数。
(以上为旅酬)

佐食洗散后,斟上酒献于尸和祝,其礼仪和兄弟中之长者、众宾之长加献时相同。下堂,将空散放入篚中。
(以上是佐食者献尸)

主人出室,立于户外,面朝西。祝面朝东,向主人诏告“礼成(毕)”。“尸”起立,祝于“尸”前引导,主人下堂。祝俟尸出门后返回,和主人各复室中之位。祝命佐食撤去盛有心、舌之肵俎,并送出庙门之外;撤去各种馔肴,改设于西序之下。
(以上为尸退归)

正对“尸”席又设一席,佐食分敦中之黍于敦盖,分铏中之羹于另一铏中。宗人诏告嗣子和兄弟中之长者洗手,立于西阶下,面朝东,以北为上。祝命嗣子和兄弟中之长者尝食。嗣子和兄弟中之长者应诺,进而升堂,入室,嗣子面朝东。兄弟中之长者在嗣子对面,二人皆坐下。佐食授给二人豕肉各一块。主人面朝西行拜两次,祝诏告道:“诸位享飱于此,乃因先祖有德的缘故。”两位食者将豕肉放于俎上,应“诺”,并答拜。祝如上叮咛凡三次。祝叮嘱之时,嗣子和兄弟中之长者皆将豕肉举起,祭食,祭肉;然后吃饭,祭羹,食肉。食毕,主人下堂清洗酒爵,家吏之长帮洗一只酒爵。主人登堂,斟酒献给嗣子,嗣子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答拜;主人又斟酒献给兄弟中之长者,其礼仪和献嗣子一样。主人向祝行拜,祝又叮嘱说:“诸位饮酒须想到,务必与众兄弟和族亲好好相处。”嗣子、兄弟中之长者应“诺”,祝如是叮嘱凡三遍,和前面一样。两位食者执爵拜谢祝,接着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两位食者下堂,将空爵放入篚中。嗣子又取一酒爵洗净,升堂,斟酒后酬谢主人;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嗣子即位,跪坐答拜。主人亦跪坐,然后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向嗣子行拜。嗣子答拜,接过空爵,下堂,放入篚中。主人出室,于户外而立,面朝西。
(以上为嗣子和兄弟之长馂食)

祝命佐食撤下主人之俎、豆、笾,改设于东序之下。祝执拿自己的俎出室,面朝东立于户西。同宗之妇撤下祝的豆、笾,又入于房中撤下主妇的荐俎。佐食进而撤下“尸”的荐俎和敦,改设于西北隅,几放在南边,又用席子遮挡光线入室,并于室中陈设一只酒尊。佐食关好门窗,下堂。祝诏告主人:“礼成”,然后下堂,出室,主人下堂,就位于东阶下,面朝西。宗人诏告:“事毕。”
(以上为阳厌)

宾客辞出,主人送于大门之外,并行拜两次。佐食撤下主人之俎。堂下各宾俎亦皆撤去,并赠于各位尊宾。
(以上为礼毕宾出)

行特牲馈食之礼,各位宾客、兄弟(助祭者)都服十五升缁布衣而素裳,头戴玄冠,腰系缁布带,腿饰以缁布蔽膝。只有“尸”、祝和佐食上服玄端,下则玄裳、黄裳、杂裳,依其身份而定,但围在腹下膝上的蔽膝都是雀色的。
(以上记致祭时的衣冠)

设洗于堂之深处,南北放,其东西与东边屋翼齐。水放在洗的东边。篚放在洗的西边,南北陈设,以北为上,篚中盛两只酒爵,两只酒觚,四只酒觯,一只角杯,一只散。酒壶和棜禁陈设在东序,亦南北陈设,以北为上。两壶之口皆倒置,其盖子放在南边;第二天祭日则陈设于户东,用粗葛布盖在壶上;主人入室就位后,撤下盖子,放酒勺于其上。笾要垫以粗葛布制作的巾,巾之里为浅黄色;笾中盛放蒸熟的好枣和拣择过的好栗。盛羹之器中的菜羹用苦荼制成,如同薇菜一样爽滑;如果是夏天,则用葵菜,如果是在冬天,就用荁菜。匕饭之匕用红心之棘木制成,刻为龙头形。烹豕之灶设在庙门外东南,烹鱼及干肉之灶设在它的南边,三灶都正面向西;炊黍稷之灶设在西壁之下。肵俎上之心、舌都去其首尾两端,横割之,中间相连不切断;皆盛于牲鼎之中,心立于俎内,舌则顺俎而放。宾客之长和兄弟中之长者的荐俎设在东房,众宾和众兄弟之荐俎设在东堂。
(以上记器具等的陈设)

一人浇水使“尸”洗手,此时捧拿盥盘之人面朝东,执匜之人面朝西,浇水之人缓缓地将水倒下;执巾之人在执匜之人的北边。宗人面朝东取巾,抖三下,然后面朝南授于“尸”;“尸”拭手完毕,执巾之人接过巾。“尸”入大门,主人和宾客均要退让;“尸”出大门,也一样。
(以上记侍奉尸的礼节)

嗣子食肝之时,佐食要设一盛盐之豆。佐食将有事时,要站在户外,面朝南;无事时,则立于中庭,面朝北。凡是祝有所命,佐食皆应“诺”。宗人在丧主献酒和旅酬时,依长幼之序要排在众宾之前。旅祭时佐食者排在兄弟之后,再按年齿排序。
(以上记佐食者与宗人的位次)

设两只酒壶于房中西墙下,以南为上。内宾姑姊妹立于酒壶的北边,面朝东,以南为上。同宗之妇立于北堂,面朝东,以北为上。主妇、姑姊妹和同宗之妇亦相旅酬,面朝西。同宗之妇之助祭者执拿笾、豆,跪坐于户外,授给主妇。
(以上记内宾、宗妇的位置和旅酬等仪节)

“尸”食完毕,同宗之妇之助祭者祭炊黍稷之灶,雍人祭烹煮牲(豕)、鱼、腊(兽)之灶。
(以上记祭灶)

宾客送尸出庙门,俟尸俎撤出庙门后,转身入门,返回原位。
(以上记宾送尸)

尸俎所载:祭牲(豕)之右肩、前右臂和臑、后右肫和胳,前脊二块,后脊一块,中肋二块,后肋一块。颈上肉皮三块,整肺一块,切肺三块,鱼十五条。兽体和牲体一样。祝俎所载:股肉一块,中脊二块,前肋两块。颈上肉皮一块,整肺一块。主人之俎所载:左前臂一块,前脊两块,后脊一块,中肋两块,后肋一块。颈上肉皮一块,整肺一块。主妇之俎所载:后右足,其他的和丧主之俎相同。佐食之俎所载:后足,脊,肋,颈上肉皮一块,整肺一块。宾客之俎所载:左后肢,他如佐食俎。兄弟中之长者和宗人之俎所载:后足,其他的和佐食之俎相同。众宾客、众兄弟、姑姊妹、同宗之妇中若有死者僚友或家臣的,其俎上皆放有骨之肉一块,颈上肉皮一块,整肺一块。
(以上记各俎的牲体之数)

前来助祭的众宾及众兄弟等的同僚、朋友,祭祀时站在门的西侧面朝北,从东向西排列,以东首为尊,献酒时排在众宾之后,再按年齿排序。家臣,祭祀时站在门的东侧,面朝北,从西向东排列,以西首为尊,献酒时排在众兄弟之后,再按年齿排序。接着献酒时,公有司之长与私臣之长上堂接爵,主人答拜后下堂饮酒。
(以上记僚友、私臣的位次)


四、简单心得
1、检视祭牲是否健康,祭器是否干净,再一次感受到了正心诚意体现在各个细节处。之前觉得祭祀用的不用那么讲究,还是自己心不正,意不诚。
2、民以食为天,对衣食父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不能丢了根本,不能失去天道,这是子孙代代延续的根本。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一、查字正音
刲(kuī):刺而杀之。
摡(gài):古同“溉”,洗涤。
甑(zèng):古代蒸食器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煮食物。
廪爨:炊黍稷的灶。
chún):纯肢骨。
肤:牲皮与胁骨之间的肉。
枓(zhǔ):舀水的勺。
被锡:假发。
芼(mào):用菜和肉做成的羹。
牢髀(bì):羊牲、豕(shǐ)牲体的右髀骨。

二、朗读
已上传微盘

三、翻译
少牢馈食之礼:祭日用丁日或己日,如以先月下旬之丁日筮来月上旬之丁日,则以丁日筮并筮日之日数共计十一天。在庙门之外卜筮。卜筮之时,主人衣朝服,面朝西,立于门的东边。家中主筮事者史亦衣朝服,左手执蓍草,右手揭开韇盖,而后与左手一起执握蓍韇,面朝东接受主人之命。主人说:“孝孙某,来日丁亥,用少牢之礼祭祀曾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请享祭。”史答道:“诺!”面朝西立于门的西边,抽出韇底,左手执蓍草,右手兼执韇盖和韇底击打蓍草,进而述主人之命说:“假借太筮之灵以问吉凶。孝孙某,来日丁亥,用少牢之礼祭祀曾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请享祭。”然后将韇盖和韇底放在地上,站着卜筮。这时,史的助手卦者在左侧坐着,用木条将每一爻画在地上。俟卜筮完毕,将卦写于木版上给主人看,而后退还东面位占卜。如果筮的结果是吉,史就将蓍草藏于韇中,兼执韇与卦诏告主人:“筮的结果为‘吉’。”于是主人告诫各执事备齐祭物,宗人命属下清洗祭器,冢宰命属下备好祭酒,然后退下。如果筮的结果不吉,就得于下一个丁日卜筮,筮日之礼和前面相同。
(以上是筮求祭日)

祭祀之前,要邀请前来助祭的人员。祭前两天通知“尸”于祭礼开始时准时到。祭前三天早上,以卜筮择选代死者受祭之人:“尸”,筮“尸”之礼和筮日之礼相同,祝告之辞为:“孝孙某,来日丁亥,用少牢之礼祭祀曾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以某人之子某为‘尸’。请享祭。”筮、卦、占之礼皆和筮日相同。如果筮的结果是吉,就可通知“尸”请准时参加。以祝为傧相,主人向祝行拜两次并叩首。祝转达主人之意于“尸”说:“孝孙某,来日丁亥,用少牢之礼祭祀曾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敢请阁下务必按时参加!”“尸”回拜,应:“诺”;主人又行拜两次并叩首。主人退下;“尸”拱手相送,但不拜。如果筮“尸”的结果不吉,就立即再卜筮,择另一人为“尸”。
(以上为筮求尸)

邀请过尸之后,返回于庙门之外商定祭祀之时辰。主人于门东面朝南而立。宗人衣朝服面朝北,请示主人说:“请主人决定祭祀的时辰。”主人说:“由你决定。”宗人说:“明日天明行祭事。”主人说:“行。”于是皆退下。
(以上是决定致祭的时辰)

次日天明,主人衣朝服,于庙门之外东边就位,面朝南。冢宰、宗人面朝西,以北为上。祭牲头朝北,以东为上。司马杀羊,司士杀猪。宗人诏告祭牲备齐,主人退下。掌管割烹之事的雍人清洗牲鼎,又将匕、俎设于烹煮鱼、肉之灶边,烹煮鱼、肉之灶在庙门东南,以北为上。掌管米仓的廪人于炊黍稷的灶边清洗煮饭之甑、甗和匕饭之匕、盛饭之敦,炊黍稷之灶在烹煮鱼、肉之灶的北边。兼掌祭器的司宫于东堂下清洗豆、笾、勺、酒爵、酒觚、酒觯、几、洗和篚,又将勺、酒爵、酒觚和酒觯放于篚中;清洗完毕,将豆、笾和篚放在房中近西处;再将洗设在东阶东南,与东边屋翼正对着的地方。
(以上是主人检视杀牲和洗涤祭器)

肉羹煮熟后,掌管割烹之事的雍人陈设羊、豕、鱼、腊、肤五鼎,其中三只鼎设在烹煮羊的锅子西边,两只鼎设在烹煮豕的锅子西边。司马将羊的右半体从锅中升出,放入鼎中,去髀,将其前胫骨、后胫骨、前脊骨一块、中脊骨一块、后脊骨一块、后肋骨一块、中肋骨一块、前肋骨一块,都二骨相并放入鼎中;又将肠三截、胃三块、整肺一块、切肺三块放入鼎中。司士将豕之右半体从煮豕之锅中升出,放入另一鼎中,亦去髀,将其前胫骨、后胫骨、前脊骨一块、中脊骨一块、后脊骨一块、后肋骨一块、中肋骨一块、前肋骨一块,都二骨相并放入鼎中;又将整肺一块、切肺三块放入鼎中。雍人选择豕两肋处带皮之肉九块放入另一只鼎中。司士又将鱼和干兽从煮鱼和干兽之锅中升出,放入鼎中,其中,鱼十五条放一鼎,干兽一整只放一鼎,兽用麋鹿。载牲于鼎完毕,各鼎都加以抬鼎之杠和覆鼎之幂,然后抬鼎,将其陈设在庙门之外的东边,面朝北,以北为上。司宫设两匜于房户之间,同放在一棜上面,分别覆盖以幂,二匜皆盛以玄酒。司宫又设盛有水的罍于洗的东边,勺子放在罍上,设篚于洗的西边,皆南北放,以北为上。继而改设豆、笾于户中,正面朝南,和馈食陈设之次第相同,豆、笾之中盛以菹菜和肉酱等祭品。小祝则将盘、匜与箪、巾设在西阶的东边。
(以上为加祭牲于鼎)

主人衣朝服,在东阶的东边就位,面朝西。司宫在室之西南隅铺席,祝将几设在席的东南边。主人迎鼎于庙门之外,除去覆鼎之幂。士洗手,抬鼎,主人先入庙门。司宫从篚中取出二勺清洗,执二勺登堂;接着拿开覆于两匜之幂,放在棜上;然后放二勺于两匜中,并覆盖以幂,勺柄朝南。五只鼎依次抬入庙门,雍人之长雍正执拿一匕随从于后,雍正之助手雍府二人各执二匕随从于雍正之后,司士一人执拿二俎又从于雍府之后而入。司士之助手二人又各执二俎从于司士之后而入。鼎抬进来后陈设在东边,正对着东序,位于洗的西南,皆正面朝西,以北为上,肤鼎在最下边,匕都加于鼎上,其柄朝东。俎都设在鼎的西边,东西陈设,以东为上。其中,肵俎设在羊俎的北边,亦东西陈设,以东为上。宗人要求宾客到主人跟前,都于洗中洗手,宾客之长先洗,众宾后洗。上佐食将心、舌从羊、豕之鼎中升出,载于肵俎之上。心都是切平下方,切掉上方,中间横割之而不切断;载于肵俎时则立着放。舌都是切去两端,中间亦横割之而不切断;载于肵俎时则横着放。凡此皆于先前烹煮之时已切好。接着上佐食将肵俎迁到东阶的西边,东西陈放,以东为上,放好后返回。佐食有上佐食和下佐食二人。上佐食将羊之右半体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去髀,又将前胫骨和后胫骨载于俎上;将前脊骨一块、中脊骨一块、后脊骨一块和后肋骨、中肋骨、前肋骨各一块,都二骨相并载于俎上;又将肠三截、胃三块,其长皆及俎相邻二足之间的横木,载于俎上;又将整肺一块和切成小块的祭肺三块载于俎上。其中,牲之前胫骨放在俎的上端,牲之后胫骨放在俎的下端,脊、肋和肺放在俎的中间,肩则放在俎的最上端。下佐食将豕之右半体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豕俎所载和羊俎相同,只是无肠胃而已;牲体载于俎上,在进献时皆以下端朝前。司士三人各将鱼、干兽和肤从鼎中升出,载于俎上。鱼用鲫鱼十五条,直接载于俎上,鱼头朝右,在进献时则以鱼腹向神。于兽则左右两半皆载于俎,在进献时亦是下端朝前,兽肩放在俎的最上端。肤九块横着载于俎上,肤不去皮,列载于俎。
(以上是主人即位后设神席及载牲于俎)

载俎完毕,祝在洗中洗手,从西阶登堂。主人洗手,从东阶登堂。祝先入室,面朝南而立。主人从祝而入室,立于户内,面朝西。主妇戴假发,服绡衣,其衣之袖长和袖口较士妻之绡衣的袖长和袖口要大半倍,从东房端来韭菹和肉酱,坐下放在席的前面。主妇之助手一人亦戴假发,服绡衣,其衣之袖长和袖口亦较士妻之绡衣的袖长和袖口要大半倍,执葵菹、蜗酱,授给主妇。主妇不起立,坐着接过来,附设于席的东面,韭菹在南边,葵菹在北边。主妇起立,入于房中。上佐食执拿羊俎,下佐食执拿豕俎,司士三人各执鱼俎、兽俎和肤俎,依次从西阶登堂、入室。然后设俎,羊俎设在豆的东边,豕俎设在豆的北边,鱼俎设在羊俎的东边,兽俎设在豕俎的东边,肤俎单独设在上述四俎的北边,也即设在豕俎之北。主妇执一饰金、盛黍、有盖之敦从东房出来,坐下设于羊俎的南边。主妇助手执一盛稷之敦呈给主妇。主妇起立,接过来,坐下设于鱼俎的南边;又起立接过其助手呈上的盛黍之敦,坐下设于盛稷之敦的南边;又起立接过其助手呈上的盛稷之敦,坐下设于盛黍之敦的南边。诸敦皆正面朝南。主妇起立,返于房中。祝斟酒,放在席前,接着命佐食启开敦盖。佐食遵命启开敦盖,并将二盖相叠,设在敦的南边。主人面朝西,祝在主人的左边,主人向祝行拜两次并叩首。祝致祝辞说:“孝孙某今用羊、豕、菹菜、肉酱和黍稷以少牢之礼祭祀曾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请享祭。”主人又行拜两次并叩首。
(以上为阴厌)

祝出室,到庙门之外迎接“尸”。主人下堂,立于东阶的东边,面朝西。祝先从右边进庙门。尸接着从左边入庙门。宗人捧拿盥盘立于中庭的南边,面朝东。另一位宗人捧拿舀水的匜立于端盘之宗人的东边,面朝西。又一位宗人捧拿着箪和巾立于端盘之宗人的北边,面朝南。进而一宗人在盥盘上用匜浇水使“尸”洗手。洗手完毕,另一宗人跪坐着将箪放在地上,从中取出巾,起立,将巾抖三下,然后呈于“尸”;又坐下取箪,起立,用箪接过“尸”拭手后的巾。祝于“尸”后请“尸”登堂。“尸”从西阶登堂,入室,祝从“尸”而入。主人从东阶登堂,祝先于主人入室,主人从祝而入。尸于席间就位,祝和主人立于户内,面向西,祝在主人的左侧。祝和主人皆向“尸”行拜,请“尸”安坐,“尸”不说话;“尸”答拜,然后坐下。祝返回室中原位,面朝南。
(以上为迎尸)

“尸”取韭菹,在三只豆中一一蘸过,并于豆间行祭。上佐食从四只敦中取下黍稷,下佐食从羊、豕二俎上各取切肺一块,献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将其与黍稷一起献于“尸”。“尸”接过来,一并于刚祭过的豆间行祭。上佐食又献羊、豕之整肺和前脊骨给“尸”。“尸”都接过来,并以肺行祭。上佐食将设在上方的盛黍之敦移至席上右侧。主人从东阶登堂,呈上肵俎并置于肤俎的北边。上佐食呈献两只铏,先亲自从房中取一只羊铏,坐下设于韭菹的南边。下佐食于其后又从房中取来一只豕铏。上佐食接过来,坐下设于羊铏的南边。二铏都放菜,羊羹放苦菜,豕羹放薇菜,并都有羹勺放在铏中。“尸”拿勺先以羊羹行祭,继以豕羹行祭;然后又尝羊羹。上佐食呈上羊、豕之整肺和前脊骨请“尸”食之。尸取黍饭三次。上佐食又献上羊、豕二牲之中肋骨给“尸”;“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加于肵俎之上。上佐食又呈上盛于两瓦豆中的切肉和另两瓦豆中的肉酱,将其设在韭菹等四豆的北边。“尸”又吃,即吃切肉。上佐食又献上鱼一条;“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加于肵俎上面,横着放。“尸”又吃。上佐食献上兽(麋鹿)肩给“尸”;“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加于肵俎上面。“尸”又吃。上佐食献上羊、豕之后胫骨给“尸”,礼仪如前。“尸”又接着吃。继而告主人已吃饱。祝立于主人的南边,面朝西,单独劝尸继续吃,但不拜。祝的劝辞为:“尊“尸”未饱,请再吃。”“尸”又吃,上佐食又献上羊、豕的肩给“尸”;“尸”接过来振祭,尝过后还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加于肵俎上面。“尸”不再吃,告主人已饱。祝立于主人的南边,面朝西又劝食。主人不说话,以拜“尸”代劝食。“尸”又取饭三次。“尸”取下置放于菹豆上的羊、豕之整肺和前脊骨授给上佐食,上佐食接过来,加于肵俎上面。
(以上是正祭)

主人下堂,清洗酒爵;登堂,面朝北斟酒,然后献给“尸”。“尸”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拜送爵。“尸”祭酒,尝酒。宾客之长用俎献羊、豕之肝给“尸”,进献时俎的下端朝前,肝亦相同;盐在俎上肝的右侧。“尸”左手执酒爵,右手兼取羊、豕之肝,于俎上蘸盐后振祭,然后先尝羊肝,继尝豕肝,尝过后加于菹豆上面,饮尽酒爵中酒。主人向“尸”行拜。祝接过“尸”的空爵。“尸”向主人答拜。
(以上为主人献尸)

祝斟酒献给“尸”,“尸”接过来回敬主人。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尸”向主人答拜。主人面朝西放下酒爵,向尸行拜。上佐食从四只敦中取黍稷少许;下佐食从“尸”俎上取羊、豕切肺各一块呈给上佐食。上佐食将黍稷及切肺授给主人以行祭。主人左手执酒爵,右手接过上佐食呈上的黍稷和切肺,坐下行祭;又祭酒,不起立,尝酒。祝和上佐食、下佐食都出外边于洗中洗手,继而入室。上佐食从上敦中取来黍饭,下佐食从下敦中取来黍饭,抟成团状献给“尸”;尸接过来拿着命祝致辞。命毕,祝站在户西,面朝东北,接过黍饭团,向主人祝福,祝辞是:“尊‘尸’命官祝转告于你这位孝孙,赐你多福无疆,愿你得到上天之福佑,五谷丰收,长寿永年,无废无止。”主人坐下,放下酒爵,起来;行拜礼两次并叩首,又起立;接过黍饭,坐下振祭,尝黍饭;接着将黍饭承纳入怀中,再倒入左袖之中,并将袖口挂在左手小指上,然后右手拿起酒爵,起立;旋即坐下,饮尽酒爵中酒,执空爵起立;继坐下放下空爵,向“尸”行拜。“尸”答拜。主人拣起空爵起立,出室。掌管饮食之事者宰夫拿着笾接过主人左袖中的黍饭。主人再尝一下,然后将黍饭倒入笾中。
(以上是尸酢主人)

主人向祝进献,要先设席,席的正面朝南。祝于席上向主人行拜,坐下接过主人之所献。主人面朝西答拜。接着有司进献一豆葵菹、一豆蜗酱。佐食设俎,俎上所载:羊、豕之髀,后脊骨一块,后肋骨一块,肠一截,胃一块,肤三块,鱼一条横着放,麋鹿连着臀的大腿肉两块。祝取菹菜蘸过肉酱后,在豆之间行祭。祝又取俎上之肤行祭,又以酒行祭并尝酒。随后献上羊、豕的肝。祝取肝蘸过盐后振祭,尝肝;不起立,直接加于俎上;然后饮尽酒爵中酒,起立。
(以上是主人向祝献酒)

主人斟酒献于上佐食。上佐食于户内窗子东边面朝北向主人行拜,坐下接过酒爵。主人面朝西答拜。上佐食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向主人行拜,坐下将空爵交给主人,然后起立。上佐食之俎设于两阶之间,俎上所载:羊、豕正体之余骨,肤一块。主人又斟酒献于下佐食,其礼仪和献上佐食相同。下佐食之俎也设于东西两阶之间,以西为上,其俎所载:亦羊、豕正体之余骨,肤一块。
(以上是主人向佐食者献酒)

有司助手从篚中取出酒爵登堂,于房门口授给主妇助手。主妇助手接过来,交给主妇。主妇于房中清洗酒爵,出去到堂上斟酒,返回室户,面朝西向“尸”行拜,将酒爵献给“尸”。“尸”行拜后接过来。主妇站在主人的北边,面朝西行拜送爵。尸接过酒爵后祭酒,饮尽酒爵中酒。主妇又向“尸”行拜。祝接过“尸”的空爵,“尸”向主妇答拜。
(以上为主妇向尸献酒)

祝更换酒爵,洗净,斟酒,献给“尸”。主妇向“尸”行拜后,接过酒爵,“尸”答拜。上佐食请主妇行祭。主妇立于主人之北,面朝西,接过上佐食呈上的祭品行祭;主妇行祭之礼仪和主人行祭之礼仪相同,“尸”不致祝辞,主妇饮尽酒爵中酒,向“尸”行拜,“尸”答拜。
(以上是尸酢主妇)

主妇执空爵出室。有司助手接过空爵,从篚中再换一只酒爵,交给主妇助手,主妇助手入房而授给主妇。主妇洗爵,斟酒,献给祝。祝向主妇行拜,坐下,接过酒爵。主妇立于主人之北答拜。祝饮尽酒爵中酒,不起立,坐着将空爵交给主妇。
(以上为主妇向祝献酒)

主妇接过空爵,斟酒,在室户内献给上佐食。上佐食面朝北向主妇行拜,坐下接过酒爵,主妇面朝西答拜。上佐食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坐着将空爵交给主妇。主妇又斟酒献给下佐食,其礼仪和献上佐食相同。主妇接过下佐食之空爵,入于房中。
(以上是主妇向佐食者献酒)

宾客之长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尸”。“尸”向宾客之长行拜后接过酒爵,宾客之长立于户西面朝北行拜送爵。“尸”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宾客之长向“尸”行拜。祝接过“尸”之空爵。“尸”向宾客之长答拜。
(以上是宾酢来宾之长)

祝斟酒授于“尸”。宾客之长向“尸”行拜后接过酒爵。“尸”行拜送爵。宾客之长坐下,放下酒爵,向尸行拜,接着拿起酒爵起立;又坐下行祭,饮尽酒爵中酒,执爵起立;再坐下,放下空爵,向“尸”行拜,“尸”答拜。
(以上是来宾之长向祝献酒)

宾客之长又斟酒献于祝。祝向宾客之长行拜后,坐下接过酒爵。宾客之长面朝北答拜。祝祭酒,尝酒,然后将酒爵放在席前。
(以上是宾长终献)

主人出室,于东阶上站立,面朝西。祝出室,站在西阶上,面朝东。祝告主人说:“孝子之养礼毕。”祝入于室。“尸”起立。主人下堂立于东阶的东边,面朝西。祝于前引导,“尸”于祝后面跟着,一同从庙门里出来。
(以上是尸出庙)

祝返回室中原位,面朝南。主人也返回室中原位,面朝西。祝命上佐食撤下肵俎,改设于堂下东阶的南边。司宫于“尸”席对面设一席,此席为上下二佐食和宾长二人馂食而设。上佐食洗手登堂入席,下佐食亦洗手登堂,并坐在上佐食的对面,宾长二人也都洗手登堂入席,一坐于上佐食之北,一坐于下佐食之南,两佐食两宾长,四人之席完备。司士先进献一盛黍之敦给上佐食,再进献一盛黍之敦给下佐食,都设于席上二佐食的右边。接着分减二佐食敦中之黍置于羊俎的两端,给二宾长馂食。司士遍授二佐食、二宾长四人肤各一块,四人皆以黍和肤行祭。主人面朝西向四人行拜三次。四人各将肤放在俎上,离席答拜,继而入席,从俎上取肤。司士进献一只铏给上佐食,又进献一只铏给下佐食,又进献盛肉汁的豆两只给两位宾长。接着二佐食、二宾长食黍、食肤。食毕,主人清洗一只酒爵,登堂斟酒,授给上佐食。有司助手再清洗三只酒爵,上堂斟酒。主人于户内接过酒爵,先授给下佐食,接着授给二宾长,二佐食、二宾长接过酒爵时都不向主人行拜。主人面朝西向馂食者行拜三次。馂食者放下酒爵,都向主人答拜,都祭酒,饮尽酒爵中酒,然后放下空爵,向主人行拜,主人向四人总答一拜。下佐食和二宾长起立,出室;上佐食留下不走。主人接过上佐食的空爵,于户内斟酒自酬,然后面朝西坐下,放下酒爵,向上佐食行拜;上佐食答拜。主人又坐下祭酒,尝酒。上佐食向主人亲致祝辞,祝辞说:“主人定将得到祭祀之福,长寿并致家业兴旺。”主人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上佐食行拜,然后执爵起立;又坐下饮尽酒爵中酒,向上佐食行拜;上佐食答拜。上佐食出庙门,主人送其出门后返回。
(以上为馂食之礼)


四、简单心得
1、每个位置做每个位置的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感觉这个祭祀过程有点类似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的管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家国同构。
2、主人和主妇献尸,尸酢主人和主妇,这里读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责任和担当,教化于无形中。现在少了这些仪节,少了这些无形的教化,多了很多随性,也多了各种蝇营狗苟的欲望,然后就父母没父母样,孩子没孩子样,老人没老人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4-5-26 20:41 编辑

第19周 有司彻第十七




第十九周(2024.5.19~5.25)任务:完成对《有司彻第十七》的查字正音、朗读、翻译、简单心得


一、查字正音
燅(xún):古同“燖”,用火烧熟。
麷(fēng):炒熟的麦子。
蕡(fén):大麻或大麻的子实。
朼(bǐ):古代祭祀时用的大木勺,用来挑起鼎中的牲体放在俎上。
肫(chún):古代祭祀所用牲畜后体的一部分。
膴(hū):古代祭祀用的大块鱼、肉。
挹(yì):舀。
糗(qiǔ):米粉做的饼。
脀(zhēng):已盛牲体的俎。
腶脩(duàn xiū):捶捣而加姜桂的干肉。
摭(zhí):拾取。



二、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三、翻译
有司撤去室中之馈及祝、佐食之俎,并于堂上打扫。司宫设酒。又将尸俎上的祭品拿回灶上温热。温热后,将羊、豕、鱼升入鼎中,但不设兽和肤的专鼎;放好抬鼎的杠子与覆鼎的幂,将鼎陈设在庙门外,和先前一样。进而于宾客中选择佐助“尸”的人——侑,侑须与“尸”异姓。宗人嘱咐侑后,侑出来到庙门外,等待“尸”之到来。
(以上为选择侑者)

司宫接着为“尸”设席于室户之西,席的正面朝南;又为侑设席于西序,席的正面向东。“尸”和侑立于庙门外,面朝北,以西为上。主人出庙门迎“尸”,宗人为傧相。主人向“尸”行拜,“尸”答拜。主人又向侑行拜,侑答拜。主人向“尸”和侑拱手,先入门,站在右边。“尸”随之入门,站在左边;侑又随之入门,也站在左边。接着主人、“尸”、侑相互揖让,至阶前又揖让。进而主人从东阶先登堂;“尸”和侑则随即从西阶登堂,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以东为上。主人则立于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拜谢“尸”的驾临;“尸”答拜。主人又拜谢侑的驾临,侑答拜。
(以上是迎接尸和侑)

于是抬鼎,司马二人抬羊鼎,司士四人以二人抬豕鼎、二人抬鱼鼎。抬进来后将鼎陈设于东阶下,面面朝西,以北为上,和先前一样。雍正执一匕(羊匕)从于鼎后,雍府执二匕(豕匕、鱼匕)从于雍正之后,司士执拿两只俎又从于雍府之后,司士助手也执拿合在一起的两只俎又从于司士之后。匕都置于鼎上,匕柄朝东。两只俎设在羊鼎的西边,东西陈设。两只俎设在豕鼎和鱼鼎的西边,也东西陈设。雍府又合执两只俎,将其陈设在羊俎的西边,与前面所陈并排,都是东西陈设;将两只柄上刻有花纹图案的匕顺着放在俎上,匕柄向西。
(以上是在阶下陈鼎设俎)

主人下堂,接过冢宰交给的几。“尸”、侑下堂,主人辞谢,“尸”答谢。冢宰授几于主人,主人接过来,用双手横着拿几,并向“尸”作揖。主人登堂,“尸”、侑登堂,主人返回东楹柱东边之位,“尸”、侑返回西楹柱西边之位。主人面朝西,左手顺几而拿着,右手以袖子拂拭几上灰尘三下;然后双手横拿着几,进至席前授给“尸”。“尸”进前两手相并执几中间接过来,主人退回东楹柱东边原位。“尸”将几转过来,由横着拿变为竖着拿。右手执拿几的外边,左手执拿几的里边,面朝北将几放在席上左侧,自北而南竖着放,放几时“尸”不坐下。主人站在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向“尸”行拜。“尸”返回西楹柱西边原位,与侑皆面朝北,向主人答拜。
(以上为主人向尸授几)

主人下堂洗手,“尸”、侑下堂,“尸”请主人不需洗手。主人答谢,坚持洗完手,并向“尸”行拱手礼。主人上堂,“尸”、侑也上堂,“尸”站在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拜谢主人洗手。主人站在东槛柱的东边,面朝北放下酒爵答拜,又下堂清洗酒爵。“尸”侑也下堂,主人请“尸”不需下堂,“尸”答谢。洗爵完毕,主人向“尸”、侑拱手,然后登堂,“尸”、侑也登堂。主人坐下,取酒爵斟酒后献给“尸”。“尸”面朝北向主人行拜,接过酒爵,主人站在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向“尸”行拜送爵。
(以上为主人向尸献爵)

主妇从东房取来韭菹和肉酱,坐下设于席的前面;韭菹在西边,肉酱在东边。主妇助手端拿用昌蒲根制成的菹和带骨的肉酱,授给主妇。主妇不起立,接过来,重设于南边,昌本菹在东,带骨之肉酱在西。接着起立,从房中取笾;笾中盛煮熟的麦和炒熟的大麻子,主妇坐下,将其设在四豆的西边,与昌菹、带骨之肉酱并列;盛煮熟的麦之笾在东,盛炒熟的大麻子之笾在西。主妇助手执拿盛熬稻之笾和盛熬黍之笾授给主妇。主妇不起立,接过来;并将其设在前面两只笾的南边,其中,盛熬稻之笾在西,盛熬黍之笾在东;然后起立,退下。
(以上为主妇荐笾豆)

接着升出牲体而载于俎。司马用匕将牲体从羊鼎中升出而载于俎上。俎上所载为牲之右半体,前胫骨,后胫骨,前脊骨一块、中脊骨一块,后脊骨一块,后肋骨一块,中肋骨一块,前肋骨一块,肠一段,胃一块,祭肺一块,凡此皆载在一只俎上。司马又从羊肉汁中取出前肢下段半块、前脊骨一块、中肋骨一块、肠一截、胃一块、离肺一块,载于南边俎上。司士亦用匕将牲体从豕鼎中升出并载于俎上,俎上所载为牲之右半体,前胫骨,后胫骨,前脊骨一块,中脊骨一块,后脊骨一块,后肋骨一块,中肋骨一块,前肋骨一块,肤五块,祭肺一块,载于一只俎上。侑俎上所载:羊的左肩,左后肢上截,前脊骨一块,肋骨一块,肠一截,胃一块,祭肺一块,凡此皆载于一只俎上。另一只侑俎所载:豕的左肩半块,前脊骨一块,肋骨一块,肤三块,祭肺一块,凡此亦载于一只俎上。主人之俎所载:羊肺一块,祭肺一块,凡此亦载于一只俎上。又从羊肉汁中取出左前肢一块,脊骨一块,肋骨一块,肠一截,胃一块,祭肺一块,载于一只俎上。豕俎所载:前肢一段,脊骨一块,肋骨一块,肤三块,祭肺一块,凡此皆载于一只俎上。主妇之俎所载:羊的左前肢下段,脊骨一块,肋骨一块,肠一截,胃一块,肤一块,羊祭肺一块,凡此亦皆载于一只俎上。司士又用匕将鱼从鱼鼎中升出并载于俎上,其中“尸”俎鱼五条,横着载于俎上;侑俎和主人俎都是鱼一条,亦是横着载于俎上;“尸”、侑、主人之俎都放有大块鱼肉以用于祭祀。
(以上为司马设羊俎)

载尸羊俎完毕。上宾将羊俎设于豆的南边,然后下堂。“尸”从西边来到席上,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韭菹,在三只豆中蘸过之后,于豆间行祭。“尸”接着取煮熟的麦和炒熟的大麻子,宰夫助手则取熬稻和熬黍授给“尸”。“尸”接过来,并于刚祭过的豆间行祭。
(以上是来宾之长设俎)

雍人将柄上刻有花纹图案的疏匕和俎授给次宾。次宾于鼎的西边接过来,左手执拿俎的左边,竖着俎,仰其右手执拿着匕柄,将其竖着放于俎上,面朝东于羊鼎之西接过俎。司马在羊鼎的东边,双手执持匕柄汲取肉汁注入疏匕,凡此共三次。“尸”起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羊祭肺,坐下行祭;又祭酒,起立,左手执酒爵。次宾竖着执拿匕、俎登堂,并就这样授给“尸”。“尸”仰其手接过匕柄,坐下行祭,尝肉汁;继而起立,翻过手心向下面将匕还给次宾。次宾亦翻过手心向下将匕接过来,并竖着放匕于俎上,而后下堂。“尸”坐在席的末端尝酒,起立,旋即坐下,放下酒爵,继而向主人行拜,告主人味美,接着执拿酒爵起立。主人于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答拜。
(以上是次宾进献匕和肉汁)

司马献上另一只羊俎,竖着端上。“尸”坐下,放下酒爵,起立取肺,坐下将肺撕开行祭,尝肺;起立,将其放回羊俎上。司马竖着将俎放在羊俎的南边,并将此俎上的肉载于前一只羊俎上;载毕,亦竖着执拿空俎下堂。
(以上为司马放带汁羊肉于羊俎)

“尸”坐下执酒爵起。次宾献上羊之炙肉,竖着拿俎,俎上竖着放一块羊之炙肉,盐放在俎上右侧。“尸”左手执酒爵,右手从次宾所献俎上接过炙肉,蘸盐;接着坐下振祭,尝炙肉;然后起立,将炙肉加放在羊俎上面。次宾竖着执俎下堂。“尸”自席上下来,面朝北立于西楹柱的西边,坐下饮尽酒爵中酒;继而端拿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主人行拜;然后再端拿酒爵起立。主人面朝北立于东楹柱的东边,向“尸”答拜。主人从尸手中接过空爵。“尸”返回席位,立于席的末端。
(以上为次宾进献烤羊肉)

主人斟酒献给侑。侑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向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站在侑的右边,面朝北向侑答拜。主妇呈献韭菹、肉酱,坐下放在侑的席前,肉酱在南,韭菹在北。主妇助手执一盛煮熟的麦、一盛炒熟的大麻子的两只笾授给主妇。主妇不起立,接过来,将盛煮熟的麦之笾放在肉酱的南边,又将盛炒熟的大麻子之笾放在盛煮炒的麦之笾的东边。陈放完毕,主妇回到房中。
(以上为主人向侑者献爵,主妇献笾豆)

侑从北边登堂至席上。司马横着端拿羊俎登堂,并将其设在豆的东边。侑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菹蘸以肉酱后,于豆间行祭;又取煮熟的麦和炒熟的大麻子于刚祭过的豆间行祭;继而起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肺,坐下行祭,祭酒;接着又起立,左手执酒爵。次宾呈献羊之炙肉,和献尸之礼相同。侑从北边下席,面朝北立于西楹柱的西边;坐下饮尽酒爵中酒,执拿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还礼。
(以上为设羊俎,进献烤羊肉)

“尸”从侑手中接过空爵,下堂清洗。侑也下堂,立于西阶西边,面朝东。主人则从东阶下堂,请“尸”不必洗爵。“尸”坐下将空爵放入篚中,然后起立答谢主人。洗爵完毕,主人登堂,“尸”则从西阶登堂。主人拜谢“尸”洗爵。“尸”面朝北立于西楹柱的西边,坐下放下酒爵,向主人答拜,继而下堂洗手。主人陪同下堂,“尸”辞谢,主人答谢。洗手完毕,主人登堂。“尸”登堂,坐下取酒爵斟上酒。司宫于东序设席,席的正面向西。主人立于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向“尸”行拜后接过酒爵,“尸”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答拜还礼。
(以上是主人接酒爵)

主妇呈献韭菹、肉酱,坐下陈设在主人席前;韭菹在北,肉酱在南。主妇助手执拿一盛煮熟的麦、一盛炒熟的大麻子的两只笾呈给主妇;主妇不起立,接过来;陈设盛煮熟的麦之笾于韭菹的西北边,陈设盛炒熟的大麻子之笾于盛煮熟的麦之笾的西边。主人从北边来到席上,主妇返回房中。
(以上是主妇献笾)

宾长设羊俎于豆的西边。主人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祭豆、祭笾,和侑祭之礼仪一样;继而起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祭肺;然后坐下用肺行祭,又祭酒,起立。次宾呈献羊匕和羊肉汁,和献“尸”之礼相同。主人坐于席的末端,尝酒,然后执拿酒爵起立。
(以上是长宾设俎,次宾进献匕和肉汁)

司马献给主人另一只羊俎,献时竖着执俎。主人坐下,将酒爵放在左侧;接着起立,从司马所献俎上取过肺,坐下将肺撕开行祭,尝肺;然后起立,将肺放回司马所献俎上。司马竖着将此俎放在前一只羊俎的西边,将此俎上的祭品载于前一只羊俎上;载毕,竖着执拿空俎下堂。主人坐下取酒爵后起立。次宾呈献羊之炙肉给主人;主人接过来,其礼仪和献“尸”时一样。
(以上是司马进献带汁羊肉,次宾进献烤羊肉)

主人从北边下席,面朝北立于东阶上,坐下饮尽酒爵中酒,执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尸”行拜,然后执拿酒爵起立。“尸”于西楹柱的西边向主人答拜。主人坐下将空爵放在东序的南边。侑登堂。“尸”、侑都面朝北立于西楹柱的西边。主人面朝北立于东楹柱的东边,为谢完酒而行拜两次。“尸”和侑都答拜两次。主人和“尸”、侑都返回席上就位。
(以上为主人拜崇酒)

司宫从篚中取出酒爵,于房户外的东边授给主妇助手,主妇助手又呈给主妇。主妇于房中洗爵,出房,斟酒后置放于酒尊的南边,然后面朝西向“尸”行拜,端拿酒爵献给“尸”。“尸”于席上向主妇回拜,接过酒爵。主妇面朝西立于主人之席的北边,行拜送爵;继而返回房中,取一盛羊羹之器——铏,坐下放在韭菹的西边。主妇助手执拿一盛豕羹之器——铏从于主妇之后;主妇不起立,接过来,将其设在羊铏的西边;继而起立,返入房中,取米粉糕点和经捣捶并加姜桂的干肉,执拿着出房;然后坐下,将米粉糕点放在盛炒熟的大麻子之笾的西边,将干肉设在盛熬稻之笾的西边;设毕起立,于主人之席的北边而立,面朝西。“尸”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以米粉糕点和干肉于豆间行祭;又用羊铏中的勺子舀取羊羹,继而又舀取豕羹,于豆间行祭,然后祭酒。次宾呈献豕匕和豕肉汁,其礼仪和前面献羊匕和羊肉汁时相同。“尸”坐着尝酒,左手执酒爵,右手取羊羹而尝之,继而执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主妇行拜;主妇答拜。“尸”执酒爵起立。司士献上豕俎于“尸”。“尸”坐下放下酒爵,起立接过豕俎,其礼仪和接受前面所献后一只羊俎时相同,然后坐下,取拿酒爵起立。次宾呈献豕之炙肉于“尸”。“尸”左手执酒爵,右手接过豕之炙肉,其礼仪也和前面接受羊之炙肉时一样,然后坐下饮尽酒爵中酒,向主妇行拜。
(以上为主妇向尸献酒)

主妇向“尸”答拜,接过空爵;又斟酒献给侑。侑行拜后接过酒爵,主妇站在主人之席的北边,面朝西答拜。主妇又呈献米粉糕点和干肉给侑,先坐下将米粉糕点放在盛煮熟的麦之笾的南边,将干肉放在盛炒熟的大麻子之笾的南边。侑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米粉糕点和干肉于豆间行祭。司士竖着执拿豕俎登堂。侑起立取肺,坐下祭肺。司士又竖着将豕俎设在羊俎的东边,并将豕俎上的祭品载于羊俎上,载毕,又竖着执拿空俎下堂。侑起立。次宾呈献豕之炙肉给侑;侑接过来,其礼仪和献“尸”时相同,然后坐下饮尽酒爵中酒,向主妇行拜。
(以上为主妇向侑者献酒)

主妇向侑答拜,接过空爵,斟酒后献给主人。主人于席上向主妇行拜后接过酒爵,主妇面朝北站在东阶上答拜。主妇又陈设羊铏和豕铏及米粉糕点、干肉,其授受、奠设之仪和献“尸”时相同。主人祭米粉糕点,祭干肉,祭铏,祭酒,接受豕匕和豕肉汁,行拜尝酒,其礼仪都和献“尸”时一样;不过尝羹时不行拜礼。主人接受豕俎,接受豕之炙肉,其礼仪也和献“尸”时相同;主人坐下饮尽酒爵中酒,向主妇行拜。主妇面朝北答拜,接过空爵。
(以上为主妇致爵于主人)

“尸”下席,从主妇手中接过酒爵下堂。主人下堂,侑也下堂。主妇则返入房中。主人立于洗的东北边,面朝西。侑面朝东立于西阶的西南边。“尸”从篚中换一只酒爵,又于洗中洗手洗爵。主人向“尸”、侑拱手作揖。主人登堂。“尸”从西阶登堂,侑则从于“尸”后登堂。主人面朝北立于东楹柱的东边。侑则面朝北立于楹柱的西边。“尸”斟酒。主妇出房后,面朝西向“尸”行拜,然后接过酒爵。“尸”面朝北立于侑的东侧答拜。主妇返入房中,司宫于房中设席,席的正面向南。主妇站在席的西边。主妇助手呈献韭菹、肉酱,坐下放在席的前面,韭菹在西,肉酱在东。宗妇之少者捧拿煮熟的麦和炒熟的大麻子授给主妇助手;主妇助手不起立,接过来,将煮熟的麦放在韭菹的西边,又将炒熟的大麻子放在煮熟的麦的南边。主妇来到席上。司马将羊俎设于豆的南边。主妇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韭菹蘸以肉酱后,于豆间行祭;又取煮熟的麦和炒熟的大麻子于刚祭过的豆间行祭。主妇放下酒爵,起立取肺,坐下将肺撕开行祭,尝肺;起立将肺放回俎上,坐下用佩巾拭手,然后祭酒,尝酒。次宾呈献羊之炙肉给主妇。主妇起立,接过炙肉,其授受之礼和献主人时相同。接着主妇执酒爵出房,面朝西于主人之席的北边,站着饮尽酒爵中酒,然后执空爵向“尸”行拜。“尸”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答拜。主妇返入房中而立。“尸”、主人和侑都来到席上就位。
(以上为尸回敬主妇)

宾长清洗酒爵登堂,斟酒后献给“尸”。“尸”行拜后接过酒爵。宾长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行拜送爵。“尸”将酒爵放于先前所陈俎豆的左边。宾长下堂。
(以上为上宾三献尸)

主人下堂,清洗酒爵。“尸”和侑也下堂。主人将酒爵放入篚中,辞谢“尸”下堂。“尸”答谢。洗爵完毕,主人向“尸”作揖。“尸”登堂,侑留下来。主人斟酒酬“尸”,立于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坐下放下酒爵,向“尸”行拜。“尸”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又向“尸”行拜。尸答拜。主人下堂洗爵。“尸”亦下堂,请主人不必洗爵。主人答谢,坚持将酒爵洗好,然后放入篚中。主人登堂,“尸”亦登堂。主人斟酒献给“尸”,“尸”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返回东楹柱东边面朝北之位向“尸”答拜。“尸”面朝北坐下,将酒爵放在宾长所献酒爵的南边。
(以上为主人酬尸)

“尸”、侑、主人都来到席上就位。于是呈献肴馔,宰夫呈献粉制糕点等内馐给“尸”、侑和主人、主妇,都放在右边;司士则呈献羊臐、豕等庶馐给“尸”、侑和主人、主妇,都放在左边。
(以上为向尸和主人等进献肴馔)

主人下堂,于门东面朝南向众宾行拜三次。众宾于门东面朝北向主人各答拜一次。主人清洗酒爵,宾长请主人不必洗爵。主人将酒爵放入篚中,起立答谢,洗毕,登堂斟酒,于西阶上献给宾长。宾长登堂,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站在宾长的右边,面朝北答拜。宰夫从东房取来一笾干肉和一豆肉酱献上,肉酱在西,干肉在东。司士则于豆在北边设俎,俎上所载:羊骼一块,肠一截,胃一块,切肺一块,肤一块。宾长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干肉蘸以肉酱后行祭;继而执酒爵起立,取肺后又坐下祭肺;接着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并执酒爵起立;而后坐下放下酒爵,向主人行拜,执酒爵起立。主人答拜,从宾长手中接过空爵。宾长坐下,取干肉与肺下堂,而后面朝西坐下将其放于西阶的西南边。宰夫执豆、笾从宾长而下堂,并将其设于宾长所放干肉和肺的东边。司士则执俎从宰夫而下堂,并将其设于宰夫所放豆、笾的东边。
(以上为主人向宾长献酒)

除宾长之外的众宾,以长幼次第登堂,向主人行拜,接受酒爵,主人一一答拜。众宾先后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不为尽爵而拜。宰夫佐助主人斟酒,遍授众宾。众宾遍受酒爵。献给众宾的干肉、肉酱与俎均设在众宾各自的位置上。众宾各自的位置为自宾长而南排列,都面朝东。众宾俎上牲体都经过选择。
(以上为遍献众宾)

于是请长宾登堂。主人斟酒,代长宾自酬;主人立于西阶上,面朝北,长宾立于主人的左侧。主人坐下放下酒爵,向长宾行拜,然后执拿酒爵起立;长宾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执拿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酒爵,向长宾行拜。长宾答拜,下堂返回西阶西南之位。
(以上为主人自酢)

宰夫清洗酒觯登堂。主人接过酒觯斟酒,下堂于西阶南边酬献长宾,面朝北。长宾站在主人的左边。主人坐下放下酒爵,向长宾行拜,长宾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后向长宾行拜。长宾答拜。主人清洗酒爵,长宾请主人不必洗爵。主人坐下将酒爵放入篚中,答谢长宾,洗爵完毕,登堂斟酒,而后下堂返回西阶南面朝北之位。长宾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答拜送爵。长宾面朝西坐下,将酒爵放在先前宰夫所放俎、豆的左边。
(以上为主人酬宾长)

主人清洗酒爵,登堂斟酒,于东阶上献给众兄弟。兄弟之长登堂,向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立于兄弟之长的右边答拜。兄弟之长坐下祭酒;又起立饮酒,但不为尽爵而行拜。主人按此礼一一献酒于众兄弟。众兄弟各人遍受酒爵,众兄弟的位置在洗的东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众兄弟各人登堂接受酒爵,他们的俎、豆、笾都设在各自的位置上。长兄弟之俎所载:后肢一截,肋骨一块,肤一块。众兄弟俎上牲体都选择过。
(以上为主人向兄弟献酒)

主人洗爵,斟酒后于房中献给姑姊妹和宗妇。姑姊妹及宗妇面朝南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面朝南站在姑姊妹及宗妇右侧答拜。姑姊妹及宗妇坐下祭酒,又站起来饮酒,但也不为尽爵而行拜。主人照此遍授所有的姑姊妹和宗妇,姑姊妹及宗妇则遍受酒爵,而且他们各自的位置上也各设有俎、豆等。
(以上为主人向内宾献酒)

主人下堂清洗酒爵,登堂于东阶上献给家臣。家臣于堂下向主人行拜,然后登堂接过酒爵,主人向家臣之长答拜。家臣下堂,坐下祭酒,又站起来饮酒,但也不为尽爵而行拜。主人照此礼遍授众家臣,众家臣遍受酒爵。宰夫佐助主人斟酒。主人不向众家臣答拜。众家臣的位置在众兄弟之位的南边,也是以北为上,并且也都设有各自的俎、豆等。主人献毕,来到东序席上就位。
(以上为主人向家臣献酒)

“尸”端拿上宾所献之酒爵。司士呈献浸于鱼汁中的鱼,竖着执俎登堂。“尸”取俎上鱼之腹部大肉行祭,又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司士竖着将鱼俎放在羊俎的南边,并将鱼横载于羊俎上面,载毕,又竖着执空俎下堂。“尸”放下酒爵向上宾行拜。上宾面朝北答拜,接过空爵,斟酒后献给侑。侑向上宾行拜后接过酒爵,上宾面朝北答拜。司马献上浸于鱼汁中的鱼一条,其礼仪和献“尸”之礼相同。侑饮尽酒爵中酒,向上宾行拜,上宾答拜,接过空爵,斟酒后又献给主人。主人向上宾行拜后接过酒爵,上宾站在东楹柱的东边,面朝北答拜。司士呈献浸于鱼汁中的鱼一条,其礼仪和献“尸”之礼相同。主人饮尽酒爵中酒向上宾行拜。上宾答拜后,接过空爵。
(以上为尸献侑者、致爵于主人)

“尸”下席,从上宾手中接过空爵,斟酒后酬献上宾。上宾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向“尸”行拜后接过酒爵,“尸”站在上宾的右边将酒爵授给上宾。“尸”返回席上,面朝南向上宾答拜。上宾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然后向尸行拜。尸答拜。上宾执空爵下堂,并将其放入篚中。
(以上为主人接受尸的敬酒)

堂下的二位助祭者各洗一觯,登堂斟酒,立于西楹柱的西边,面朝北,以东为上,坐下放下酒爵,向“尸”、侑行拜,而后执酒爵起立,“尸”、侑答拜。二人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执酒爵起立,坐下放下酒爵,向“尸”、侑行拜,“尸”、侑答拜。二人都下堂清洗酒觯,登堂斟酒,返回西楹柱西边面朝北以东为上之位。“尸”、侑都向二人行拜后接过酒爵,二人都向“尸”、侑答拜送爵。侑将酒觯放在右边。“尸”进而执酒觯起立,面朝北到东阶上酬献主人;主人立于“尸”的右侧。“尸”坐下放下酒爵,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尸”不祭酒,站着饮尽酒爵中酒,但不为尽爵而行拜;接着又斟酒,就位于东阶上酬献主人。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尸”答拜送爵。“尸”来到户西南面席上就位,主人于西楹柱的西边酬侑,侑立于主人的左边。主人坐下放下酒爵,向侑行拜,而后执酒爵起立,侑答拜。主人也不祭酒,站着饮尽酒爵中酒,但也不为尽爵而行拜;接着又斟酒,返回西阶上原位。侑向主人行拜后接过酒爵,主人答拜送爵。主人回到东序西南席上,进而让长宾登堂。侑酬献长宾,其礼仪和主人酬侑一样。至于众宾酬献众兄弟,其礼仪也如此,且都于西阶上饮酒。直至兄弟之长酬献家臣之长,家臣之长于堂下行拜后登堂接过酒爵,而后下堂饮酒;饮尽酒爵中酒后,又登堂斟酒,就所酬者之位,遍酬各家臣。最后饮酒的人将酒爵放入篚中。继而呈献庶馐给众宾、众兄弟、姑姊妹、宗妇和众家臣。
(以上为旅酬)

兄弟中之幼者呈献酒觯于其长者,幼者清洗酒觯,登堂斟酒,下堂,面朝北立于东阶的南边,长者在幼者的左边。幼者坐下放下酒爵,向长者行拜,而后执拿酒爵起立,长者答拜。幼者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执酒爵起立,又坐下放下空爵,向长者行拜,而后执空爵起立,长者答拜。接着幼者清洗酒爵,登堂斟酒,而后下堂。长者于洗东面朝西之位向幼者行拜后接过酒爵,幼者面朝东答拜。长者放下酒爵。
(以上为年幼者举觯)

宾长献酒给“尸”,其礼仪和上宾三献时相同;然无鱼,酒爵不放下。
(以上为宾长向尸献加爵)

次宾长敬献酒爵给“尸”,其礼仪和前面二人分别献“尸”献侑时相同,同样的礼仪也及于众宾、众兄弟和众家臣。
(以上为宾一人举爵于尸及再次旅酬开始)

众宾和众兄弟交互献酬,都及于众家臣,酬献随己所欲,不计次第之数。
(以上为宾长等献尸以及旅酬)

“尸”出时,侑从于其后。主人送至庙门之外,并向“尸”行拜,“尸”不反顾;主人又行拜送侑和长宾,其礼仪和前面一样。众宾则从长宾而出。司士送“尸”俎、侑俎于各自的家。主人退回寝室,有司撤去堂上堂下之荐俎。
(以上为傧尸之礼完毕)

下大夫无傧“尸”之礼,“尸”七饭之前,祝侑“尸”之礼和上大夫傧“尸”之礼同。“尸”八饭之际,当将以下祭物盛于肵俎:羊、豕的前肢上段下段,后肢上段,中脊骨,后脊骨,后肋骨,前肋骨;鱼七条;兽右半体全部,除髀之外。盛俎完毕,上佐食呈上羊、豕的肩。“尸”接过来振祭,尝肩。佐食再接过来,加放于肵俎上。
(以上为下大夫在尸八饭之后的仪节)

佐食从堂下取一只空俎入室,继而陈放于羊俎的东边。接着将兽俎上的前肋骨、中肋骨、后肋骨和鱼俎上的三条鱼留下,其余的都载于空俎上面,而后执着俎出室。祝和主人俎上的鱼和兽都取于此俎。“尸”不再取饭,告主人已饱。主人行拜相劝,但不说话;“尸”又取饭三次。佐食接过羊、豕的肺、脊献上,其礼仪如同傧尸之礼。
(以上为不傧尸者尸十一饭的仪节)

主人清洗酒爵,斟酒,献给“尸”,宾长呈献羊、豕的肝,其礼仪亦如同傧尸之礼。“尸”饮尽酒爵中酒,主人向“尸”行拜,祝从尸手中接过空爵,“尸”向主人答拜。祝斟酒授给“尸”,“尸”以之酬献主人,其礼似亦如同傧尸之礼。进而所行绥祭和祝福主人之礼,也都和傧尸之礼相同。接着主人献祝、献二佐食,其位置和所设俎、豆等,也都和傧尸之礼一样。
(以上为不傧尸者的主人初献之仪)

主妇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尸”,其礼仪也和傧尸之礼相同。主妇返回房中取笾,执一盛枣、一盛粉制糕点的笾出来,坐下将盛枣之笾设在稷的南边,又将盛粉制糕点之笾设在盛枣之笾的南边。主妇助手端拿栗和干肉出来,主妇又起立,接过来将栗设在粉制糕点的东边,又将干肉设在枣的东边。然后主妇起立,返回主人北边原位。“尸”左手执酒爵,右手取枣和粉制糕点。祝则取栗和干肉授给“尸”。“尸”一并于豆间行祭,又祭酒,尝酒。次宾用俎呈献羊、豕之炙肉,盐放在俎上右侧。“尸”从俎上取下炙肉蘸盐后振祭,又尝炙肉。接着祝将炙肉接过来,加放在肵俎上面。“尸”饮尽酒爵中酒。主妇向“尸”行拜。祝从“尸”手中接过空爵。“尸”向主妇答拜。祝更换酒爵,清洗后斟酒授给尸。“尸”接过来酬献主妇,主妇站在主人的北边,行拜后接过酒爵;“尸”答拜。主妇返回原位,又向“尸”行拜。接着上佐食行绥祭之礼,和傧尸之礼相同。主妇饮尽酒爵中酒后向“尸”行拜,“尸”答拜。主妇斟酒献给祝,其礼仪和傧尸之礼一样。祝向主妇行拜后坐下接过酒爵。主妇立于主人的北边答拜。继而宰夫呈献枣和粉制糕点,坐下将枣设在菹的西边,又将粉制糕点设在枣的南上。祝左手执酒爵,右手取枣和粉制糕点于刚祭过的豆间行祭,又祭酒,尝酒。次宾呈上炙肉,其礼仪和献“尸”时相同。祝饮尽酒爵中酒。主妇从祝手中接过空爵,斟酒后献给二佐食,其礼仪也和傧尸之礼相同。二佐食饮尽酒爵中酒后,主妇接过空爵,返回房中。
(以上为不傧尸者的主妇亚献之仪)

宾长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尸”。“尸”向宾长行拜后接过酒爵,宾长立于室户的西边面朝北答拜。“尸”搁下酒爵。主妇于房中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主人。主人向主妇行拜后接过酒爵,主妇立于室户的西边面朝北向主人行拜送爵。司宫设席。主妇接着呈上韭菹和肉酱,坐下设于席的前面,韭菹在北,肉酱在南。主妇助手端拿着枣和粉制糕点从于主妇之后;主妇不起立,接过来,将枣设于韭菹的北边,将粉制糕点放在枣的西边。佐食设俎,俎上所载:羊、豕之臂、脊、肋、肺各一块,肤三块,鱼一条,兽之左臂一段。主人左手执酒爵,右手取韭菹蘸以肉酱后,于豆间行祭;进而祭笾,放下酒爵;接着起立,取羊、豕之肺,坐下撕开行祭,尝肺;又起立,将肺加放在俎上,坐下拭手后祭酒;然后执拿酒爵起立,又坐下饮尽酒爵中酒,向主妇行拜。
(以上为不傧尸者宾长献尸、主妇致爵于主人)

主妇答拜,从主人手中接过空爵;斟酒后自酬,立于户内面朝北拜谢主人;主人答拜。主妇饮尽酒爵中酒,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主妇执空爵返回房中。
(以上为不傧尸者主妇自酢的仪节)

“尸”拿起先前搁下未饮之酒爵,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宾长向“尸”行拜。祝从“尸”手中接过空爵。“尸”向宾长答拜。祝斟酒后授爵于“尸”、宾长向“尸”行拜后接过“尸”回酬之酒爵,“尸”向宾长答拜送爵。宾长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后向“尸”行拜。“尸”答拜。接着宾长斟酒献祝和二佐食。
(以上为不傧尸者举止爵酢宾,宾献祝等)

宾长献毕清洗酒爵,斟酒后又献给主人。主人于席上向宾长行拜,接过酒爵,宾长面朝北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饮尽酒爵中酒,向宾长行拜。
(以上为不傧尸者长献爵于主人)

宾长答拜,接过空爵。宾长继而又斟酒献给主妇。主妇立于房中北边,司宫设席,席的正面向东。主妇立于席的北边面朝东向宾长行拜后接过酒爵,宾长面朝西答拜。主妇助手呈上韭菹和肉酱,韭菹设在南边,肉酱设在北边。宗妇之少者执拿枣和粉制糕点授给主妇助手;主妇助手不起立,接过来,将枣设于韭菹的南边,又将粉制糕点设在枣的东边。接着佐食将俎设在豆的东边,俎上所载:羊前肢一段,豕骨半块,羊脊骨一块,肋骨、肺、肤各一块,鱼一条,兽前肢一段。主妇来到席上坐下,左手执酒爵,右手取韭菹蘸以肉酱后插祭;又祭笾,放下酒爵,起立取肺,坐下将肺撕开行祭,尝肺;继而起立,将肺加放在俎上,坐下拭手;然后祭酒,执拿酒爵起立,于席的北边面朝东站着饮尽酒爵中酒,向宾长行拜。
(以上为不傧尸者宾长向主妇献爵)

宾长答拜,从主妇手中接过空爵。宾长接着从篚中更换一只酒爵,清洗斟酒后,代主人自酬,立于室户的西边面朝北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宾长饮尽酒爵中酒,又向主人行拜,主人答拜。宾长执拿空爵下堂,将其放入篚中。
(以上为不傧尸者长自酢)

进而行献馐之礼。宰夫呈献内馐、司士呈献庶馐给尸、祝、主人、主妇,内馐设在右边,庶馐设在左边。
(以上为不傧尸者陈设庶羞)

主人下堂拜谢众宾;清洗酒爵,斟酒献给众宾。众宾的俎、豆和位置、主人酬宾和自酬的礼仪,都和傧尸之礼一样。主人又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众兄弟、姑姊妹,宗妇和家臣,其礼仪都和傧尸之礼相同。众兄弟、姑姊妹、宗妇和家臣的位置和俎、豆等也都和傧尸之礼相同。献酒完毕,接着遍献庶馐给众宾、众兄弟、姑姊妹、宗妇和众家臣。
(以上为不傧尸者三献后主人遍献)

宾长献酒给“尸”,“尸”接过来又回敬宾长。宾长又献酒于祝、主人、主妇,然后自酬。宾长饮尽酒爵中酒后执空爵下堂,并将其放入篚中。
(以上为不傧尸者次宾长向尸献加爵)

众宾、众兄弟交互旅酬,随己所欲,不计次第之数。
(以上为不傧尸者旅酬无算爵)

上佐食清洗酒爵,斟酒后献给“尸”。“尸”接过来回敬上佐食。上佐食又献酒给祝。祝接过酒爵,祭酒,尝酒,而后放下酒爵。
(以上为不傧尸者加爵、旅酬等)

主人出室,立于东阶上,面朝西。祝出室,立于西阶上,面朝东。祝告主人说:“礼成。”祝入室。主人下堂,立于东阶东边,面朝西。“尸”起立。祝于前面引导,“尸”从于祝后,走出庙门。祝返回室中就位。接着祝命佐食撤去“尸”俎。佐食遵命将“尸”俎拿到庙门外边;有司接过“尸”俎,送到“尸”的家里。随后佐食又撤去主人的俎、豆。进而行馂食之礼,其礼和傧尸时相同。
(以上为不傧尸者礼毕馂食)

馂食完毕,司马、司士撤俎,宰夫取敦与豆,设于室中西北隅,正面朝南,与馈食之设相同,几放在右边,并用席子挡住光线。又于室中陈设一只酒尊。司宫清扫豆间之祭物,将其埋于西阶的东边。主人出室,立于东阶上,面朝西。祝执自己的俎出室,立于西阶上,面朝东。司宫关好门窗。祝告主人:“礼成”,随后执着俎走出庙门外;有司从祝手中接过俎,并送到祝的家里。众宾出室,主人到庙门外行拜相送,而后返回。于是主妇助手撤除室中、房中所剩祭品,撤除司马、司士、宰夫等陈设在室内西北角的祭品。
(以上为不傧尸者的阳厌之仪)




四、简单心得
1、以前对于祭祀的感受就是跟着家里的人做,但具体为什么要做和为什么这么做心里其实是迷糊的,这种迷糊显示出来内心和祖宗的联系是断开的,有畏没有敬,心不够诚更别说意正了。
2、感受到一次次的祭祀活动就是一个诚心正意的过程,一个扪心自问的过程,一个向祖宗交代的过程,平时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有偏差,通过祭祀活动能够不断的修正自己,重新归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 14:16 , Processed in 1.13549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