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6-5 12:56 编辑
2023.04.18星期三 第四周第4天。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查字: 视: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視,甲骨文 ( 示,祭告) ( 目,看),表示祭告而且察看。金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目” 写成“見” ,将 写成 。籀文 写成目 、示 会义,表示察看征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向神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视”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简化成“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視,瞻也。从見,示聲。𥄚,古文視。眡,亦古文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視,远眺。字形采用“见”作边旁,采用“示”作声旁。𥄚,这是古文写法的“视”。“眡”,这也是古文写法的“视”。
见:見,甲骨文 ( 目,用眼看) ( 人,人类),表示人眼的动作。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目”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见” ,依据草书字形 ,将楷书字形中的“目” 简化成下框“冂” 。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用眼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夷:“夷”是“㹫”的本字;“𢓡”、“恞”是“㹫”的异体字。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绳子捆绑。夷,甲骨文 ( 矢,箭只,借代捕猎) ( 箭头向上的“乙”,即向上拉的绳子),表示设陷下套捕猎,字形表示 向上悬吊的绳套。猎人在猎物行进路线的平坦的地段,设陷下套,猎物触发装置时,绳套自动收紧,勒住猎物的颈部或脚部,并悬吊到空中,使猎物失去挣扎的地面支点。平坦地段,猎物的警惕性相对降低,同时也方便猎人设陷下套。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矢”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向上悬吊的绳套 简写成“乙”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猎人在猎物行进路线的平坦的地段, 设陷下套捕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矢”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乙” 写成 。当“夷”的捕猎本义消失后,俗体楷书 再加“反犬旁” (狩猎)另造“㹫”代替,强调“捕猎”的含义。篆文异体字“𢓡” 加“彳” (即“行”的省略,通道),表示在猎物行进路线的平坦的地段设陷下套。楷书异体字“恞” 加“竖心旁” (情绪),表示因下套收获猎物而惊喜。篆文“痍” 表示误入猎人设置的陷阱或圈套而受伤。古籍多以“夷”代替“㹫”、“𢓡”和“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夷,平坦。字形采用“大、弓”会义。夷又指位居中国东边的狩猎民族。
听: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开心。听( yǐn),篆文 ( 口,嘴巴) ( 斤,即“欣”,开心),表示张嘴大笑。 造字本义:动词,因开心而张嘴大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的同音字形“听”( yǐn)合并代替字形复杂的“聽”(tīng)。当“听”合并“聽”之后,“听”不再读它原有读音 yǐn ,而转读被合并字“聽”的读音 tīng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常见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听,笑皃。从口,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听,张口大笑的样子。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斤”作声旁。
闻: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聞,甲骨文 ( 像一个人举起一只手在耳边) ( 夸张的大耳朵),表示举掌在耳边,以增强对声音信号的捕捉。金文 有所变形,突出了耳朵形象 。篆文“聞”另造会义兼形声的字形: ( 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 ( 耳,耳朵),表示竖起耳朵在门里听门外的动静。 造字本义:动词,竖起耳朵,用心注意地听。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耳”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闻”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写成“门”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聞,知聞也。从耳,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闻,听说,了解。字形采用“耳”作边旁,采用“门”作声旁。
希:“希”是“絺”的本字。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布帛。希,篆文 ( 爻,交织状) ( 巾,布帛),表示古代手工纺织的布帛。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门为帝王权贵精工纺织的经线宽疏、轻软透气的细葛布。隶化后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希”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糸” (丝织物)另造“絺”代替。 搏: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搏,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 ( 像线绕在纺砖上) ( 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搏,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 十,盾) ( 尃,“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 将“盾”形的 写成 ;有的金文 以“干” 代替“盾” ;有的金文 则以“戈” 代替“干” 。当后人将金文字形的 误写成“博”后,篆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再加“手” 另造“搏”代替。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搏,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搏,捆绑俘获。一种说法认为,“搏”是“至”的意思。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尃”作声旁。
微:“ ”是“微”的本字。 ,甲骨文 ( 長,长发的老人) ( 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篆文 大体综合了金文“ ” 和 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古籍多以“微”代替“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微,隱行也。从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春秋传》上说:“白公的门徒将他的尸体隐匿在山上。”
致: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到达、抵达。致,金文 ( 至,到) ( 人,行者) ( 夂,倒写的“止”,脚趾),表示走到目的地。篆文 省略金文字形中的“人” 。 造字本义:动词,走到,到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止” 写成“反文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致,送詣也。从夊,从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致,送到。字形采用“夂、至”会义。
诘: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神。詰,篆文 ( 言,说) ( 吉,祭祀),表示祭祀时发问。 造字本义:动词,叩问神灵。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吉”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诘”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詰,問也。从言,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诘,责问。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吉”作声旁。
皦:“敫”是“皦”和“檄”的本字。敫,篆文 ( 白,说明) ( 方,犯人) ( 攴,持械打击),表示张榜告明所缉拿的罪犯。古代官府在闹市张贴巨大白榜,白底黑字告明所追拿的罪犯的特征,有关犯人的信息,醒目清楚。当“敫”的“醒目清楚”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白” 另造“皦”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醒目清楚,令人印象深刻的。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皦,玉石之白也。从白,敫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皦,玉石的洁白晶莹。字形采用“白”作边旁,采用“敫”作声旁。
昧: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果树枝叶正茂、但还没结果。昧,金文 ( 未,枝叶茂盛) ( 日,阳光),表示茂盛的枝叶遮蔽阳光。篆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 造字本义:动词,草木遮蔽阳光而使之黑暗,使看不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未” 简写成 。金文异体字 用“心” 代替“日” ,表示心灵被遮蔽,即内心不明智,黑暗昏惑。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迟钝为“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昧,爽,旦明也。从日,未聲。一曰闇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昧,即“爽”,表示日出后天地敞亮。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未”作声旁。有一种说法认为,“昧”是“闇”,关门不见天日。
绳: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蛇”的变形。繩,篆文 ( 糸,麻线) ( 黽,疑为“蛇”字的变形),表示蛇形缠绕的麻线。 造字本义:名词,蛇形的带状柔韧织物,用麻线或其它纤维交织缠绕而成,比线粗比索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绳”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黽” 简化成“黾” 。合线为“绳”,分线为“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繩,索也。从糸,蠅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绳,麻索。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省略了“虫”的“蠅”作声旁。
状: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壮”的省略,表示硕大、强健。状,篆文 ( 爿,即“壮”的省略) ( 犬,狗),表示狗硕大、强健的样子。 造字本义:名词,壮硕的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状”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狀,犬形也。从犬,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状,犬的外形。字形采用“犬”作边旁,“爿”作声旁。
惚: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突然、意外。惚,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 ( 心,意念) ( 忽,突然、意外),表示心念不确定。造字本义:形容词,神志迷离不定,心念若有若无。汉语中常常“恍惚”并用,“恍”表示精神不济,抓不住注意力,意念时有时无;“惚”表示神志完全涣散,失去自我意念。“惚”是更深的“恍”。 恍:“恍”是“愰”的异体字。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光亮闪烁不定。愰,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 ( 心,意念) ( 晃,光亮闪烁不定),比喻意念晃动不定。楷书异体字“恍” 将“晃” 省略成“光” 。推测造字本义:形容词,意念忽明忽暗,心神迷离不定。古籍多以“恍”代替“愰”。 迎: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仰视。迎,篆文 ( 辵,行进) ( 卬,仰视),表示上前仰视接客。 造字本义:动词,仰面上前接待,以示敬重和热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卬”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迎,逢也。从辵,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迎,相逢也。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卬”作声旁。
首:首,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动物有发 、有眼、有嘴的动物头部 。有的甲骨文 画出了有发 、有耳、有眼、有嘴的人头 形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竖发 写成发和眉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头形象 简化成“目” 。有的金文 用鹿角 代替动物头部的毛发 ,表示鹿类的头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发与眉 写成 。有的篆文“ ” 省去发形“巛”。 造字本义:名词,人和动物的头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发与眉 简化成类似的“草头”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首,同,古文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凡之屬皆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首,与是同一个字。首,是古文写法的“”字。巛象头发,也叫作“鬊”,“鬊”也就是“巛”。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 边旁。
随: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墮”的省略,表示坠崖。隨,篆文 ( 辵,行进) ( 隋,是“坠”的异体字,抛崖天葬),表示跟进入葬,即活体陪葬。 造字本义:动词,生者跟着死者陪葬。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随”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工”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隨,从也。从辵,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随,跟从。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省略了“土”的“”作声旁。
后:“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 ( 卜,权杖) ( 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后”合并代替同音不同义的“後”。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后,继承王位的君主。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义,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 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御:御,甲骨文 ( 人,驯马者) ( 丝,缰绳),表示用缰绳驯服和控制不羁的马。有的甲骨文 加“攴” (持械击打),表示驯马服役。有的甲骨文 加“彳” (行进),强调驯马是为了长距离的行进移动。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丝” (缰绳)写成“午” 。有的金文 将“人” 形写成“卩” ,“人”形模糊;同时加“辵” (行进),强调驾马骑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驯服马匹,握缰骑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禦”是对“御”的比喻,含义全然不同,但古籍中多假借“御”代替“禦”,或将“禦”与“御”相混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御,使馬也。从彳,从卸。馭,古文御从又从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御,驾驭马匹。字形采用“彳、卸”会义。“驭”,古文的“御”采用“又、马”会义。
今:“今”是“亼”的异体字;而“今”是“吟”的本字。亼,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将“口” (张开的嘴巴)上下颠倒,表示朝下张嘴,即俯首低吟、饮食、或居高临下发话命令的状态。当“亼”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 在倒写的“口” 下方,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另造“今”代替,表示俯首低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短横指事符号 写成折笔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低头吟语。隶化后楷书 略有变形。当“今”的“低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口”另造“吟”代替;或加“口”另造“含”代替;或加“心”另造“念”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今,是時也。从亼从乁。乁,古文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今,此时此刻。字形采用“亼、乁”会义。乁,这是古文写法的“及”。
古: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言说。古,简体甲骨文 ( 口,言说) ( 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繁体甲骨文 再加一个“口” (言说),强调“古”的“口口相传”含义。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由一竖表示的“十” 写成一竖加一点的“十” 。有的金文 将一竖加一点的“十” 写成一竖一横的“十” 。有的金文 将“口” 写成“曰” (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繁体金文 在“古” 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 ,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古籍中常“古昔”并称,“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古,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古,故旧。字形采用“十、口”会义。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所有与古相关的字,都采用“古”作边旁。
始:“㚸”是“始”的异体字;“媤”是“㚸”的异体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姒”的本字,表示生育与帝王形神相似的男婴、而受宠荣升的宠妃。始,金文 ( ,即“姒”的本字,生育男婴而荣升的宠妃) ( 口,发话、指令),表示发号施令的宠妃。篆文 误将金文的“ 、口 ”结构,写成“女 、台 ”的结构。 造字本义:名词,为帝王首生男婴、获得后宫话语权的宠妃。隶化后楷书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始”的金文异体字 用“卜” (权杖)代替“口” (发话、指令),强调有权之姒。有的金文 综合两款金文字形 、 。金文繁体异体字 写成“ ( ,即“姒”的本字,生育男婴而荣升的宠妃) ( 司,发号施令、管理)”的会义结构,强调“发号施令”的特殊女性角色。简体金文异体字 省去“厶” ,写成“女 、司 ”会义的“㚸”。楷书异体字“媤” 用“思” (有想法、有头脑)代替“司” (管理),表示有头脑、能力出众的女子。古籍多以“司”代替“㚸”,以“思”代替“媤”。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始,女之初也。从女,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始,最初的女人。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二、翻译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之不见其道,随之不见其后。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不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三、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