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查字
1.仁:“忈”是“仁”的异体字。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地位的生活者。仁,甲骨文(人,他人)(二,等同、相等,参见“均”、“齐”),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尸”。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尸”写成。有的籀文写成“千”(众多,代表众生)、“心”(慈爱)会义的结构,表示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楷书异体字“忈”用“心”(慈爱)代替“单人旁”,强调以慈爱之心同等对待。古籍多以“仁”代替“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仁,亲爱。字形采用“人、二”会义。忎,这是古文写法的“仁”,字形采用“千、心”会义。 ,这是“仁”的古文异体字,字形采用 “尸”作边旁。
2.刍:芻,甲骨文(两个“屮”,草丛)(又,抓),表示采集饲养牲口的嫩草。造字本义:动词,采集嫩草饲养牲口。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两个“勹”,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草丛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刍”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一半,将另一半中的“勹”写成,并误将表示牧草的“屮”写成“彐”(“又”的变形),至此甲、金、篆字形中与本义相关的“屮”形完全消失。古籍中常常“刍”、“豢”并提,用草料饲养牲口为“刍”,圈养繁殖家畜为“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刍,割草。像包束草料的形状。
3. 橐:“橐”与“東”同源。橐,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底端露出半截木头(“木”的一半)的大袋子,袋子里面有物品。有的甲骨文将袋子写成“田”(西,包囊),将半截木头的写成“木”,字形写成“東”。金文写成会义字:(東,可以棍扛的囊袋)(“杵”代表劳动工具,“口”代表日常用品),表示远行时装行李的大袋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杂物囊袋写成,误将字形写成“東”与“蠹”的混合。造字本义:名词,古代装行李、可以束口的大袋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束”分写成两部分,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橐”代替“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橐,囊也。从㯻省,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橐,囊袋。字形采用省略了“包”的“㯻”作边旁,采用“石”作声旁。
4.龠: “龠”是“籥”和“龢”的本字。龠,甲骨文是象形字,像是两根(众多)竖管被绑在一起,两根竖管上端有两个吹孔,像排笛或排箫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倒写的“口”,表示向下吹气)(多孔的排笛),表示吹奏排笛。有的甲骨文省去一排吹孔形象,将多孔排笛简化成“册”状。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多管多孔的排笛,远古时代稀有的和音管乐器,多用于重大祭祀或盛典场合。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口”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排笛写成。当“龠”偏废后,甲骨文再加“禾”另造“龢”代替,或再加“竹”另造“籥”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从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龠,奏乐的竹管,三孔,是用来应和众声的管乐器。字形采用“品、侖”会义。侖,伦理。所有与龠相关的字,都采用“龠”作边旁。
5.虚: “虚”是“墟”的本字。虚,金文(“虍”的变形,虎头,借代老虎)(两个“匕”,表示虎爪)(土,地域),表示虎豹横行之地。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由“爪”和“土”合成的写成了“丘”。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虚”的本义消失后,俗体楷书再加“土”另造“墟”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虚,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从丘,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虚,大山丘。崐仑丘也被称为崐仑虛。古代的行政区划法是,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也叫作“虛”。字形采用 “丘”作边旁,“虍”作声旁。
6.曲: 曲,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截竹子被揉折成直角。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将竹子烧烤到发软,就可以用外力将竹子揉折出不同角度。篆文像一截竹子被揉成“∪”形。造字本义:动词,将烧软的竹子揉折变形变弯,形成弧形框架。隶书“曲”误将篆文字形中“∪”形的竹管简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凡曲之屬皆从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曲,像器具凹曲以承载物品的形状。有的解释说,“曲”,是养蚕薄。所有与曲相关的字,都采用“曲”作边旁。
7.愈: “俞”是“渝”、“逾”和“愈”的本字;“愉”是“愈”的异体字。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濟”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俞,甲骨文(舟,船)(是“齊”的变形,即“济”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当“俞”的“划水渡河”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心”(情绪)另造“愈”代替,强调心情畅快。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撑船渡河、跨越空间障碍而开心快意。隶化后楷书将金文字形中的“俞”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金文异体字“愉”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当“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辵”另造“逾”代替;篆文加“ 水”另造“渝”代替。古籍多假借“愈”代替“瘉”,“痊瘉”多写作“痊愈”。
8.出:出,甲骨文(彳,行军)(止,脚)(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有的甲骨文省去“彳”。有的甲骨文将“囗”(城邑)写成“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凵”写成“山”。造字本义:动词,离开城邑,行军远征。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山”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背向城邑为“出”,表示离乡征战;脚趾朝向城邑为“各”,表示异族入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出,進也。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从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出,长进。像草木渐渐滋生,向上生长出来。所有与出相关的字,都采用“出”作边旁。
9.多: 多,甲骨文(夕,肉块)(夕,肉块),表示两份肉食。在物质匮乏的原始共产平分时代,人们均分物用,尤其均分对生存影响重大的肉食,一人独占双份或数份肉食,就是“超额”的破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一人独占双份、数份肉食。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平分肉食为“宜”;独享双份肉食为“多”;堆积大量肉食为“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爲多。重夕爲多,重日爲曡。凡多之屬皆从多。 ,古文多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多,重复、双份。字形采用“重夕”会义。夕,表示相演绎,所以变成多。重叠“夕”字叫“多”;重叠“日”字叫“曡”。所有与多相 关的字,都采用“多”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多”。
10.数:數,金文(双手,表示体罚)(人,代表受罚者)(目,代表脸)(言,表示责骂),表示列举孩子的错误,并加以体罚、教训。诅楚文(双手,体罚)(人,代表受罚者)(今,即“吟”和“念”的本字,念念有词)(女,妇人)(攴,持械打击),表示对犯有过错的妇女念念有词地责骂,进行体罚。在男权占优势的社会,妇女是常常受罚的弱势群体。篆文误将诅楚文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数”,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婁”写成“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數,計也。从攴,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数,计算。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娄”作声旁。
11.穷: 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弓身屈体。窮,金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穷”,以“力”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躬”,表示无能为力。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贫”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窮,極也。从穴,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穷,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躳”作声旁。
12.守: 守,甲骨文(六,即“庐”的本字,房屋)(寸,手持器械)。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守,官吏的操行、节操。字形采用“宀、寸”会义。宀,表示官府的事。寸,表示法度。
13.中: 中,甲骨文(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表示南北方向两旗相连,即表示两国南北毗邻。有的甲骨文在两旗(两国)之间的二分位置,加一个圆点指事符号,表示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两国之间;并在圆点指事符号两侧各加一点,代表东西方向的两面旗或两个国家;即甲骨文字形表示南北东西四方周围与其他国家毗邻,或者说,国家位于南北东西的四面诸国之间。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东西方向两面旗的两点指事符号,并用“囗”(国家或疆域)代替圆点指事符号,表示两国之间的国家。简体甲骨文将字形下端的旗帜“㫃”省去。极简甲骨文“中”进一步将上端的旗帜“㫃”也省去,字形最终简化成特殊指事字:一竖指事符号表示国土相连相邻;一圈指事符号表示国土所在位置。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古文中。 ,籒文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中,事物的内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间的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 ,这是古文的“中”。 ,这是籒文的“中”。
14.犹: “猶”是“猷”的异体字。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金文字形对甲骨文字形中“酉”的误写,表示酒坛。猷,甲骨文(水,酒液)(酉,即“酒”的本字,酒坛)(犬,狗、宠物),表示狗或宠物喝酒。简体甲骨文省去“水”,将酒坛简写成,将“犬”简写成。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由“水”和“酉”(酒)构成的字形写成“酋”。篆文调整金文结构的左右顺序,将金文字形中的“猷”写成“猶”。造字本义:动词,狗、猴子或大猩猩等宠物,饮用了主人的酒后,反应笨拙迟缓,动作颠三倒四,醉态反常滑稽,与醉汉极为神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反犬旁”,将篆文字形中的“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犹”,用“尤”代替同音的“酋”。古籍多以“猶”代替“猷”。古籍常“犹豫”并用,表示反应迟缓,无力决断:“犹”表示宠物醉酒,神志不清,反应迟缓,强调失去决断力;“豫”表示大象从容度步,强调动作节奏缓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猶,玃屬。从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爲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犹,玃属动物。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酋”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陇西地带称幼犬为“猷”。
15.屈: 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离开住所。屈,金文(尾,会阴、屁股)(出,离开住所),表示离开住所排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离开住所,在户外半蹲着翘着屁股排泄。隶书省去篆文“尾”字的“毛”,将篆文字形中的“尾”写成“尸”,将篆文字形中的“出”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屈,無尾也。从尾,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屈,没尾巴。字形采用“尸”作边旁,采用“出”作声旁。
天地是不会博爱宽容平等对待万物的,而是将万物当作草料喂养的狗
圣人是不会博爱宽容平等对待百姓的,而是将百姓当作草料喂养的狗
天地之间,不就像是一个风箱吗
人心空虚如了无人烟虎豹横行之滴而不会漏气排泄在外,人不停的在负重劳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万物涌现出来
不停的鼓舌说话让言语的穷极了,倒不如安定的守住国家(玄位)
玄,相,中——是位
到这里似乎在反复强调得道的关键关口就是守位,冲在“玄相冲”位,不多言数穷,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