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11: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


一、评课
第六节课感觉(4):嗅味觉 的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总结了前面视觉、听觉体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感觉通道:嗅觉和味觉的特点,这个特点对练习的影响。
1、结合听觉练习经验阐述感觉练习中具体的心理操作。
  
当我们在做听觉观察的时候,作为活动主体的我具体在做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放松的警觉。内部是凝聚的,警觉的,外部是放松的,“被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感觉观察练习活动中,内部和外部都是在关照内的,也就是内外同时观察。
  
2、介绍嗅觉心理相关资料。
  对不同感觉通道体验特点以及它对观察练习的影响没有想到,这就导致后面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够具体清楚。
  
课堂教学
  
一、对视觉和听觉的两周做总结回顾。
  
视觉和听觉占据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依据信息的90%以上。把人的精神系统比喻成一家工厂的话,进的什么出的什么?进的大部分是视觉和听觉的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世界对我们的要求,然后在我们的内部进行一系列加工,人用人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信息进行运算。最后这家工厂输出行为。人通过行为输出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人和世界有一个界限;输入输出口(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可是,我们往往不是认为自己活在世界当中,而是认为世界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获取到世界的真实信息,而是自己拿了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自生),一次又一次地加工,自己的系统是封闭运行的。
   
1、对前面五节课进行回顾,前面五节课从开始确信心理是可以走进的到逐一地走进心理家族的各个对象,上节课主要是对感觉中比较重要的听觉进行观察练习。
  
2、对大家的状态进行一个反馈,并激励大家要勤于练习。从群里大家的练习能感受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劳动可以改造人,只要这么不停地、辛勤的操作下去,旧有的一些感觉操作习惯就会得到改变,从而能积累关于感觉心理的一些新的体会。
这个总结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每次走一走就停顿一下,把视觉听觉练习获得的体验和人的心理整体、人的心理整体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我做这个能改善我的家庭吗?”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会有所怀疑。老师这样处理后就避免了这样情况的出现,或者缓解了这种疑问带来的内部困难。如此就会再次强化了人初心——走进心理,实事求是。
  
   
二、承上启下:
  
为了打破这个封闭循环,第一道工序就要真实,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把原料选好选真。
  
继续第一道工序,拜访感觉通道,嗅觉和味觉。
三、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打包:
  
学员分享:关于自己的自生,总是纠结,想得多。
  
问:结合这几周的经验和自己对人的感觉,针对这段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结合到感觉练习,就是要实事求是,感觉练习就是在实事。
3、分享。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将分享与格物致知的操作要素联系起来,获得对格物致知操作要素的一些新的体会。
   
当学员说到去父母家那个纠结时,我脑海里马上闪现的就是强迫思维什么的,如果顺着我这个思路来,就开始有自己的先入为主,顺着治病的思路去了。而老师在神入中只是不断看清楚,看清楚,损之后兑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四、结合前两周练习讲解感觉练习的操作:
  
内紧外松。这就是感觉练习的劳动者的状态,即:心:凝结着,安安静静的接收。劳动对象:外部的那些刺激。劳动过程:可以结合科学材料,从刺激过程、传导过程、中枢过程来说。搞清楚劳动过程,学会劳动。再次回应了感觉练习概述中提到的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过程。
4、讲新课:
  
1)总结感觉操作的程序。经过前面的看清楚和听清楚,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看清楚、听清楚?
  
结合群里对内紧外松的体会对格物致知的内部操作进行深入阐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紧和松,实现内部姿态的转换。
  
2)进行嗅觉练习。闻清楚周围全部所有的气味。
  
3)鼓励大家多练习。
关于这个劳动三要素、内紧外松我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是都想到了的,但是设计的时候好像对它们的关系没有特别确信。
五、布置嗅觉和味觉的练习:
  
因为嗅觉和味觉的特点,嗅觉练习的指标是其适应性,利用嗅觉的适应现象,去分辨嗅觉从强到弱、从有到无的过程,对全过程不间断地知道。利用味觉的敏感区,把食物送到舌面的不同位置,去清楚地知道味道变化的这个过程,连续地知道,及时地知道。
  
练习
  
课后练习 查阅嗅觉和味觉的相关资料,理解嗅觉和味觉类型、嗅觉味觉的感觉适应、嗅觉味觉的感觉后效,并借助这些指标帮助自己辨析嗅觉和味觉,每天不少于10次。
1、查阅嗅觉心理的有关资料。
  
2、每天不少于10次嗅觉练习。
对嗅觉和味觉特点不够清楚,所以布置练习的时候没有关注到这两个通道的观察指标的不同。


二、第七课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
视觉和听觉为我们提供大部分基础信息,嗅觉和味觉为我们提供一些关键性信息,这些关键性信息和我们的生存本身息息相关,也更容易激起人本能的反应。当这个反应起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这决定了我们接下来是否能继续保持和世界的联系通道。所以对自生部分的知道与反应是格物致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关于损兑的全实,这个全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一部分在机体觉练习中会有更深的体会。
机体觉是反应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皮肤觉中又包括温度觉、触压觉、痛痒觉。人的身体皮肤是一个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稍。有研究报道,在人出生之前触觉可能是最早起作用的感觉之一。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痛觉是由有可能损伤或已经造成皮肤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所引起的,它们除引起不愉快的痛苦感觉外,尚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皮肤中的神经十分敏感,它们除了能对最轻的拉动作出反应,而且还能“记住”很重的打击。它们能警告人们那些太烫、太尖、有粗糙边缘的东西。由神经得到的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送到大脑,大脑一旦接受到危险信号,就立刻发出指令使身体作出防护性反应,避免更多伤害和危险。此外,皮肤也能传给大脑一些令人愉快的感觉。如果你的手触摸一个暖和柔软的物体,敏感的皮肤就会把愉快的触觉信息传到大脑,人体随即作出相应的反应,于是手继续愉快地触摸这个物体。
内脏觉是由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所产生的感觉,包括饥、饱、胀、渴、心慌、大小便意、恶心和疼痛等。

(二)、上课程序
1、课前回顾
1)、回顾感觉练习做了三周了,把这三周你所做的,你的感受打个包。针对学员可能出现的状态做一个镜映,比如会陷在一个个具体的练习里面有了一些情绪,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了(群里面表现出来的)。这样互动下来再问问大家现在的感觉。
2)、回顾上一周的练习,结合有关嗅觉和味觉练习的体验说说,嗅觉和味觉两个感觉过程和前面的视觉、听觉的感觉过程有什么不同?
3)、过渡到机体觉的练习,它是更接近一个人的本体感觉的通道。
2、课中分享
   分享后打包,结合感觉观察的操作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过程)来进行阐释。
3、课程讲解
   1)嗅觉和味觉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容易去辨识、生好恶的特点讲讲在这样一个感觉过程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全实:实际运行的损兑全实、人的全实、“物”的全实,最终才能导致“身修”的全实。
   2)机体觉的练习。重点在皮肤觉和内脏觉的练习,增强对人的本体感觉的体验。皮肤觉和内脏绝是以感觉变化过程为指标,它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走的,当关注它的时候它有什么样的变化。
4、布置课后练习
(三)、课后练习
查阅机体觉的相关心理学资料,每天练习不少于10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2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一、评课
第七节课感觉(4):机体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对每种机体觉的特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提到了不同感觉练习下人的体验的不同;对机体觉进行了一些概念性的描述。
  对机体觉的体验不足,其特点无法准确简明地表达。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从当下重要的背景切入(天时),把学员的状态拉到此时刻。
  
2、回顾这几个星期内部状态的变化,问视听觉和嗅味觉这两组的练习带给自己的内部体验有什么区别?视听觉更有他性,嗅味觉更具有我性。有学员回应前者容易后者困难,老师回应不是难,而是不习惯。
  
3、过渡:从视听觉到嗅味觉是越来越切近自身,那有没离我们更近的感觉?机体觉,完全以人自己的机体状态为刺激。今天晚上来讲机体觉的练习如何做。
  
  
1、课前回顾
  
1)、回顾感觉练习做了三周了,把这三周你所做的,你的感受打个包。针对学员可能出现的状态做一个镜映,比如会陷在一个个具体的练习里面有了一些情绪,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了(群里面表现出来的)。这样互动下来再问问大家现在的感觉。
  
2)、回顾上一周的练习,结合有关嗅觉和味觉练习的体验说说,嗅觉和味觉两个感觉过程和前面的视觉、听觉的感觉过程有什么不同?
  
3)、过渡到机体觉的练习,它是更接近一个人的本体感觉的通道。
不同:我的第一步有点照猫画虎,忽略了春节这个天时;不同感觉通道带来的体验有什么不同这个自己想到了,但是对于其不同,自己的体会并不深不透,所以设计的时候没有那么清晰和确信。
  
启发:1、强调主张用“直觉”讲话,直觉才是真实状态。实事才可能求得是。
  
2、难到习惯这样的一个回馈启发学员内部状态的变化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习惯的,难是一种情绪体验,“不习惯”蕴含着行为改变的可能性,更有操作感。老师的回应总是把我们拉入到操作模式。
  
3、时刻不忘强调运用感觉观察的模式格物致知,强调多做练习,对于课程中的核心主题要一直挂在心上。课程内容在变化,但其根本是一直没变的。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打包:
  
分享后其他学员根据感觉观察经验、操作模型对分享做个反馈。通过打分穿过情绪层,直接理性操作,高低路结合。
2、课中分享
  
   分享后打包,结合感觉观察的操作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过程)来进行阐释。
1、针对学生的分享老师在互动中的提问会结合课程主题,比如“刺激还是挺大挺多哈?””面对这个刺激你的反应是什么”,老师的提问会强化分享者和其它观摩学员对格物致知的观察模式的应用。这一点是我之前没有体会到的。
  
我的提问还是有些抽象和模糊,不够具体,对主题钻研的不够。
  
2、老师没有针对情绪做工作,直接进入,这个有点让我意外,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我甚至有点错愕。后来再细细体会,想进入的是我,而不是学员。这个过程显示自己还是心里没有学员,没有人,只想着解决问题。
三、课程讲解部分:
  
分为两部分:
  
1、春节放假的安排。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反映我们生命最底层的东西。春节是心理学观察的重要资料。带着内紧外松的模式去好好过春节。
  
2、这一周的任务。目的:让所有学员有办法对这几种感觉展开练习。
  
两个大点:
  
1、厘清概念,本主题所提的机体觉是广义机体觉。
  
2、每种机体觉练习的方式:
  
1)皮肤觉:
  
温度觉:对人的破坏性不强的温度感觉的这个范围的温度感觉进行练习,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温度计,把温度测准。
  
触压觉:慢慢地内紧外松地开放地去接受这种接触的感觉,就找那过程,随时保持及时的知道。其中,触摸觉有动觉在参与。
  
痛觉:去感觉这个痛(痒),从最痛到最不痛中间一个滑动的过程,
  
动觉:努力的去建构跟保持一个内紧外松的那种状态,然后开放性的给自己一个指引之后,开放性的去接收身体内部的各种动就行了。
  
平衡觉:走平衡木。。
  
内脏觉:整个人成为要感受的内脏。
  
需要注意的是有风险:碰到节子,人的功能瞬间就会乱掉。
  
3、课程讲解
  
    1)嗅觉和味觉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容易去辨识、生好恶的特点讲讲在这样一个感觉过程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全实:实际运行的损兑全实、人的全实、“物”的全实,最终才能导致“身修”的全实。
  
    2)机体觉的练习。重点在皮肤觉和内脏觉的练习,增强对人的本体感觉的体验。皮肤觉和内脏绝是以感觉变化过程为指标,它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走的,当关注它的时候它有什么样的变化。
老师讲练习时目标很明确,对每种感觉通道的特点和练习方法都非常具体的讲解,我的太抽象了。还是练习不足,专业不扎实。而且练习过程中有风险的地方老师会反复强调,这也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不能为了练习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老师的讲解确实完全达到了这个目标:让学员有办法去展开练习。而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没有把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落实到位。
  
  
练习
  
课后练习 收集整理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的资料,并按照课上的方法提示,每天做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练习不少于十次。
查阅机体觉的相关心理学资料,每天练习不少于10次。
不够具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 1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3-2 21:17 编辑

第十一周
一、思考讨论 感觉操作,怎么总结,才是最符合感觉过程的客观进程的,在自己心里才是最熨贴的?
感觉,是人与世界联系的惟一的窗口。天性,人也。天在人心里落了根,人之为人,感而有觉。结合体会,感觉第一步操作是凝心静气,气往下落,收回来,凝聚而成完整的心,也是静意的过程;第二步操作,是心保持这种凝聚的状态,心摄九窍,保持自然地开放,也是固志,所谓内紧外松;第三步,刺激从不同的通道过来,不黏着,不跟着跑,不识别,只是保持不间断地知道,对刺激本身、刺激变化与感官接触的起起伏伏的动态过程、刺激引起的感官的反映保持不间断地知道、全部的知道。前两步是通神、是诚心正意,第三步是格物之损。

二、对第八课《感觉观察(7)感触》的教学设计
(一)、课文感觉过程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心理过程。前面所提到的这些感觉过程都是刺激与感觉器官相接触后产生的为人大脑所识别的过程。也就是先有触而后又感。感觉是对这所有刺激与感觉通道接触过程的感知。
再看感:
感——感,金文咸,全、都)。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感,使人心动。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咸”作声旁。

感,心完全被触动。当这些刺激与感觉通道作用后同时也会到心上,心会对这些所有的感觉通道过程形成的刺激有一个整合,又有一个触产生。
但是不是人所有的感觉都是通过前面所说的那些具体的感觉器官、感觉通道所获得的呢?对此,人的认识目前不能说是完整的。我们的内脏有内脏觉,比如腹部的感觉、胃部的感觉,那么作为重要的内脏器官——心,本身也是有自己的感觉的。我们把心与外界刺激单独接触所进行的操作过程也可以称为感触。
(二)、课堂进程
1、收心:对春节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等打个包,分享一下标签。
2、回顾开课以来的开课过程。
3、除了前面的感觉通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觉过程:意的过程,也就是感触。
4、学员分享。

5、对分享的反馈进行互动,促进对感觉过程的进一步体会。
6、讲述意的过程。
7、布置课后练习。

(三)、课后练习结合所有感觉练习经验,总结感触与感受。

(四)、设计后的感想
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促进自己体会精进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5 1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

一、第八节课感觉(7):感触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通过对“感“、”触“、”受“这三个字的造字本来的意思来与感觉操作本身来联系,简明扼要。
也查了字,区分了感触的两种理解。写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混乱,边写边跑。
还是没能脚踏实地地去体会,到达的地方不够,体会不够深,总结也就出不来。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问:结合感觉练习,你觉得这个春节对你来说最突出的体会是什么?让大家区分所回应的哪些有感觉操作特征,哪些没有。
  
2、问:通过对春节的回顾,你觉得怎么样的活法才是对的?对回答进行分类(结果和操作),引导大家关注操作性。从而落脚到内紧外松这样一个内部操作上。并让大家去现场体会“内紧外松“的操作及结果。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导到:一个人应该有的活的样子就是内紧外松。想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让内紧外松的质量和时间不断增加。这里区分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志和真正的志(内紧外松)。
  
3、问: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做感觉练习,你说感觉练习和内紧外松有什么关联?这里有个关于“噪音“的小插曲(外面的那个声音对自己来说是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对小插曲的关注落脚到行为人的讲述,从而引出感觉操作中三要素:行为人、行为对象、行为操作(进程)。
  
4、今晚任务和接下来一周的任务。今晚要对感觉这件事情进行总结,就是总结感觉操作过程中的行为人、行为对象、行为进程,对这三个总结,并且要统一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接下来要用一周去琢磨它们是怎么样相互促进相互影最终让我们获得一个感觉后果的。
课堂进程
  
1、收心:对春节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等打个包,分享一下标签。
  
2、回顾开课以来的开课过程。
  
3、除了前面的感觉通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觉过程:意的过程,也就是感触。
  
4、学员分享。
  
5、对分享的反馈进行互动,促进对感觉过程的进一步体会。
  
6、讲述意的过程。
  
7、布置课后练习。
老师的发问引导等一定是紧紧围绕“感觉操作“这个课程主题。各种思考和体会都在引起大家对内紧外松的重视。
  
听课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散,但重听回顾的时候,我发现老师其实一直在围绕着教学目标,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老师讲课的状态给我的感觉就是内紧外松的,所以一切发生的哪怕是意外的小插曲都能回到核心主题上,从而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打包:
  
桂香分享。最终仍然落脚到内紧外松的操作状态上来。
说实话,面对桂香所说的,我也有和桃子类似的感觉,不知道从哪里接,不知道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老师的引导就是在通神接物的感觉。通神可以转圆,接物可以从方。
一、课程讲解
  
感觉操作可以怎么总结呢?结合桂香的分享,深入地阐述感觉操作的三要素:行为人、行为操作、行为目标(对象)。
  
这个操作是我做的,但又不是我做的(它是天理)。我真正做的是,我紧着志,把我和目标(事情)连起来。感觉练习就是这么做的。
  
提取出感觉练习的操作模型就是“感-触“,它是所有感觉过程的共同模型,同时它也是第六感觉。
  
在群里继续讨论感触的主体和刺激物是什么?  
我也查了说文解字,但是没能通过“感“”触“两个字来联系感觉操作的三要素。
  
练习
  
课后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感觉操作的进程和关键环节。
课后练习——结合所有感觉练习经验,总结感触与感受。
对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没有联系到最开始讲感觉练习的内容。
我在设计这一章节的时候还完全停留在之前上课的体会上。其实整个回顾老师如何进入感觉练习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比较明确的,对为什么要进入感觉练习、进入感觉练习之后要获得什么这一部分自己似乎从一开始都是不明确的,所以到这一课对教学目标也就不清晰了。听课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散,但听完回顾的时候,我发现老师其实一直在围绕着教学目标,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老师的发问引导等一定是紧紧围绕“感觉操作“这个课程主题。老师讲课的状态给我的感觉就是内紧外松的,所以一切发生的哪怕是意外的小插曲都能回到核心主题上,从而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3-9 23:13 编辑

第十二周  编写第九课教案

一、课堂进程
1、回顾:从开课以来进行回顾,花了七周来走进感觉这个心理现象(过程),得到了感觉操作的基本环节,其中关键环节:内紧外松。通过这个关键环节,“我紧着这个志,”把我和世界联系起来了。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完整模型。
2、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这样一个模型去观察我们的心理大家庭的第二个成员就是知觉。今天晚上就来跟大家一起看看什么是知觉。
3、同学分享,其他成员反馈。问大家听到了什么,并让大家观察各自的反馈的不同。引导大家发现为什么听到的不同,大家听的时候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强化内紧外松这样一种内部操作会影响我们对心理刺激的加工。
4、讲述什么是知觉,从知觉和感觉的不同,感觉进入人体后的后续加工来切入去讲知觉。
5、分别去讲知觉的特点,选择性、解释性、组织性、整体性,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6、引出在知觉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就要注意知觉操作的行为人内紧外松这样一个内部操作。

二、课文
感觉是人内外联系的基础心理过程。通过感觉这个窗口,我们获得了用于心理加工的这个世界的基本材料。这些基本材料通过感觉这样一个窗口进入人的心理之后,就彻底转换成了一种心理刺激,对这个心理刺激的第一步心理加工过程就是我们的知觉过程。所以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感觉具有直接性、现实性的的特点,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所以知觉实际上并不反映客观事实。那么如何在知觉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呢?从行为人、行为进程、行为对象三要素来看,首先作为知觉过程的加工对象感觉的全和实很关键,同时知觉者的志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知觉练习中要注意的。


三、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知觉。


四、编写后的感受
回顾写的过程,比较好的是,能够结合体验去写了,并且这一次会结合感觉课程内容,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关注这一课的目标,这一课的位置。不足的是,对这一课的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把握不是很准,想一想其实是对知觉究竟需要几课、课与课之间的关系琢磨地还不够透彻。
编制方案心得——回顾写的过程,能够比较自然地结合体验去写了,并且这一次会结合感觉课程内容,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关注这一课的目标,这一课的位置。但如果不是看老师的教案,对感觉和知觉的整体性的联系其实还是停留在心理学书本上。看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更高的层面上把这两个主题内容找到了统一点——走进心理的操作模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22: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课感觉(7):感触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从细致的操作角度去介绍知觉。
没有涉及到知觉作为一个成果的部分的内容。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对感觉操作进行总结,
  
1、提问:感觉操作作为我们精神活动的第一步操作,它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2、针对大家的反馈中提到的“收集”、“采集”不同表达所体现的感觉的主动性、被动性进行具体分辩后,发现这两个词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感觉操作本质的全部事实,引出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歧义的话题,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是因为语言的局限性而是表达象度(立场)的问题。最后磨出描述最本质功能的表达,比如转换或者翻译,不容易出歧义。
  
3、总结:感觉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第一步操作,它把世界的信息或者刺激翻译成人的精神或心理可以加工的信号。
  
4、过渡:可以加工只是适合加工,这意味着人类没有真正开始加工,只是在准备阶段。那接下来第一步加工的工序怎么完成呢?这就涉及到今天晚上要启动的内容,就是知觉。
课堂进程
  
1、回顾:从开课以来进行回顾,花了七周来走进感觉这个心理现象(过程),得到了感觉操作的基本环节,其中关键环节:内紧外松。通过这个关键环节,“我紧着这个志,”把我和世界联系起来了。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完整模型。
  2、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这样一个模型去观察我们的心理大家庭的第二个成员就是知觉。今天晚上就来跟大家一起看看什么是知觉。
  3、同学分享,其他成员反馈。问大家听到了什么,并让大家观察各自的反馈的不同。引导大家发现为什么听到的不同,大家听的时候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强化内紧外松这样一种内部操作会影响我们对心理刺激的加工。
  4、讲述什么是知觉,从知觉和感觉的不同,感觉进入人体后的后续加工来切入去讲知觉。
  5、分别去讲知觉的特点,选择性、解释性、组织性、整体性,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6、引出在知觉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就要注意知觉操作的行为人内紧外松这样一个内部操作。
   
1、  我在课前的引导部分设计的过于深入了,已经涉及到知觉操作了。在对知觉这个概念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这样设计会走得有些快。
   
2、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培香分享。老师和学员互动这个过程让我再次体会到实事求是和和合。从感知觉加工流程这个角度说说反馈。
1、  对分享环节的引导也是围绕感知觉流程来进行反馈。这让我体会到所谓的“深入浅出”一定是建立在培训师的专业精进、对教学目标的明晰、对学员状态的准确把握三者基础上的,缺任一对讲课的实际效果都会有很大影响。
一、课程讲解
  
两个重点:
  
1、从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进程三要素来对知觉进行定义。知觉的行为者也是内紧外松,这是最根本的前提;
  
行为进程:知觉行为人作为天人在做什么:选择、解释、组织、整体化;整体化的操作有两个方面,有一个背景和不能残缺。平常因为不去做完整性的检查导致事实的残缺。
  
2、行为对象也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知觉的结果:作为一个成果的知觉,很容易与思维中的概念混淆。可以区分为感性内容、知性内容、行为内容。要用心把握知觉这个体验本体。
  
认真体会知。
   
也涉及到知觉得选择、解释、组织和整体性的特点,但是没有把它作为知觉的行为进程去讲,主要是我自己压根儿没有从行为进程上去体会这几个特点。老师在讲这几个特点的时候仍然是操作性特别强的。根本上还是在心理过程的细微地方体会不足,所以即使知道知觉是这样的特点,但是无法从进程上去讲它。
  
对作为一个成果的知觉体会不足,也不太能理解,自然在课堂中没有想到怎么去设计。
练习
课后练习 动心思说说什么是知觉。(努力把握知觉的三要素)
课后练习——说说什么是知觉。
评课——
一、课堂进程
1、课前回顾
对感觉操作进行总结,
1)提问:感觉操作作为我们精神活动的第一步操作,它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2)、针对大家的反馈中提到的“收集”、“采集”不同表达所体现的感觉的主动性、被动性进行具体分辩后,发现这两个词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感觉操作本质的全部事实,引出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歧义的话题,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是因为语言的局限性而是表达象度(立场)的问题。最后磨出描述最本质功能的表达,比如转换或者翻译,不容易出歧义。
3)、总结:感觉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第一步操作,它把世界的信息或者刺激翻译成人的精神或心理可以加工的信号。
4)、过渡:可以加工只是适合加工,这意味着人类没有真正开始加工,只是在准备阶段。那接下来第一步加工的工序怎么完成呢?这就涉及到今天晚上要启动的内容,就是知觉。
2、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培香分享。老师和学员互动这个过程让我再次体会到实事求是和和合。从感知觉加工流程这个角度说说反馈。
3、  课程讲解
两个重点:1)从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进程三要素来对知觉进行定义。知觉的行为者也是内紧外松,这是最根本的前提;
行为进程:知觉行为人作为天人在做什么:选择、解释、组织、整体化;整体化的操作有两个方面,有一个背景和不能残缺。平常因为不去做完整性的检查导致事实的残缺。
2)、知觉的结果:作为一个成果的知觉,很容易与思维中的概念混淆。可以区分为感性内容、知性内容、行为内容。要用心把握知觉这个体验体。
4、课后练习 动心思说说什么是知觉。(努力把握知觉的三要素)
二、不同及思考
1、  老师的课前引导部分是从感知觉流程来入手的,对分享环节的引导也是围绕感知觉流程来进行反馈。我在设计这部分的时候有点往下走了,现在再想,在学员对知觉这个概念体会不足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可能会让学员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觉,无法对感知觉两个心理过程有一个准确的区分。这让我体会到所谓的“深入浅出”一定是建立在培训师的专业精进、对教学目标的明晰、对学员状态的准确把握三者基础上的,缺任一对讲课的实际效果都会有很大影响。
2、我的设计也涉及到知觉的选择、解释、组织和整体性的特点,但仅仅只是把它当特点去讲,没有把它作为知觉的行为进程去讲,主要是我自己压根儿没有从行为进程上去体会这几个特点,对知觉的心理过程体会是缺乏的,所以也很难做到像老师那样讲的操作性特别强。对概念的认识缺乏操作性,后面的知觉练习部分肯定很难做。
3、对作为一个成果的知觉体会不足,也不太能理解,自然在课堂中没有想到怎么去设计这一部分。
4、总的来说,缺乏从三要素来定义知觉得这种系统观,对老师说的知觉进程的疏漏、知觉成果的理解的偏废,我都是有的,这些地方都影响着这个课堂设计。这再次提醒自己,对每一个概念都要深入到细微的心理操作上去体会和描述它,这样才能做到理解的准确和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2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周  编写第十课教案知觉课程目标:依次进行知觉练习,在知觉进程中体会知觉的三要素,知觉的主体、知觉的进程、知觉的对象和结果,尤其是知觉主体对知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对知觉结果进行体认,并最终确认人要在对转换后的世界信息进行第一步主动加工后获得真实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一、课堂进程
1、开课已经有三个月了,回顾这三个月做了什么以及自己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打包。从知觉的角度去观察彼此打包的特点。(走远了要回头看看,收拾以下,整理一下,不忘初心。)
2、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理解的知觉。结合大家在群里的分享,提醒并阐释注意心理学中知情意架构的干扰。
3、说说接下来几节课要通过不同类的知觉练习去体会知觉的三要素,今天着重讲空间知觉。
4、学员分享。结合知觉去反馈。
5、讲新课:知觉的种类,着重讲静态知觉,尤其是空间知觉。
6、带大家进行现场空间知觉的练习,尽可能地去描述自己所在的空间,形状、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等,体会这个过程中知觉主体、知觉进程和知觉的结果。
7、布置练习。


二、课文
      为了让我们对知觉这个心理过程更加了解,我们需要对知觉这个系统里的成员进行一一的了解与观察。首先我们来看知觉这个大家庭里都有哪些成员。
1、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空间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协同活动得到的产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其中视觉系统起主导作用。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特殊之处是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运动知觉,是事物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知觉,是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合成。运动知觉使人有了生命感。有时间的在叫做生,有空间的时间长度叫命。这生成了人们对存在感基本焦虑,产生了对安全存在(安全感是存在感的一种性质)的追求。


2、空间知觉的具体分类
① 大小知觉
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 形状知觉
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③ 方位知觉
A. 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
B. 方位知觉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
④ 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判断距离远近的线索有:
A. 肌肉运动线索:眼镜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B. 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阴影,运动视差。
C. 双眼线索: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3、空间知觉的具体操作
操作主体:内紧外松的心,这样才能保证获得全而实的空间知觉。生活中出现对空间感知不准确的现象,往往是空间知觉的主体出了问题。
操作对象:所有不同通道的感觉信息。
操作进程:选择、组织、解释和整体化。通过选择过程,一些信息成为对象,一些信息成为背景,这些对象会组织成一些结构,从而使得空间里的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维度的信息变得清晰明确,这些信息与主体的经验得以碰撞,从而被识别,最终形成对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知觉。。




三、课后练习
查阅空间知觉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空间知觉的练习。


四、编制后心得

知觉观察最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我能确信的是按照知觉三要素去观察知觉过程后会有很不一样的体会,但最终会到达哪里呢?目前想到的是要明确知觉主体对知觉进程的影响,并对如何确保知觉加工后的知觉结果的真与实有切身体会。作为培训师,对这一点还是不太明确的,所以写的时候心里有很多纠结和晃动,这个时候以前学的知觉的庞大的信息部分就会钻过来,似乎无法整合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节课知觉(1)空间知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1、对知觉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对知觉主体的研究、知觉结果的研究和知觉进程(操作)的研究。2、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类型做仔细体会和观察,便可以发现知觉操作的细节,从而获得对知觉的全面认识。3、从行为三要素来看空间知觉,以及空间知觉的基本构成要件。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的结构要素、从行为三要素角度去看空间知觉的过程
1、  相同的是也从行为三要素角度去说空间知觉,但对照老师写的发现对空间知觉的操作主体这一点自己描述的不准确,还是体会的还不够。
  
2、  关于哪些放在课文里,哪些放在课堂上讲,自己在设计的时候还是不太清晰的。这节课上完后,发现老师课堂上讲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让学员下课后知道如何做这个练习,还有关于这个主题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课文和讲课中都会涉及到,而一些信息类的东西没有那么重要,老师会让课下自己去查。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问:你现在心理觉得什么是知觉?对大家的反馈看后有什么心得和体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都对都不全。引出:那到底什么是知呢?什么是正确的知?让大家对知觉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知是什么?知觉就是知行合一、实是求是。知觉这个行动就是求“是”。引出:知觉怎么做呢?怎么做到求是?
  
3、先看今晚分享,并提醒大家去观察这个知觉的过程,看看这个过程怎么求是的。
课堂进程
  
1、开课已经有三个月了,回顾这三个月做了什么以及自己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打包。从知觉的角度去观察彼此打包的特点。(走远了要回头看看,收拾以下,整理一下,不忘初心。)
  
2、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理解的知觉。结合大家在群里的分享,提醒并阐释注意心理学中知情意架构的干扰。
  
3、说说接下来几节课要通过不同类的知觉练习去体会知觉的三要素,今天着重讲空间知觉。
  
4、学员分享。结合知觉去反馈。
  
5、讲新课:知觉的种类,着重讲静态知觉,尤其是空间知觉。
  
6、带大家进行现场空间知觉的练习,尽可能地去描述自己所在的空间,形状、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等,体会这个过程中知觉主体、知觉进程和知觉的结果。
  
7、布置练习。
1、 相同的是都提到了让学员说说自己理解的知觉。但对比老师上课的过程,发现自己设计这个环节后学员会有什么反映,最终会到达哪里,自己是模糊的,设计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去想,这是后面设计课程要去琢磨的。
  
2、 后面新课部分,对于空间知觉练习中要用心直接去知道、抛弃测量的那些概念去整体感知这一点没有想到,回头去看自己在设计这个练习环节的时候没有先去做一下,做一下也许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了,这是以后设计课程需要精进的地方。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睿涵分享怎么样能让自己的内紧外松像呼吸一样做到轻松自如。结合分享及反馈,问:关于知可以提炼一些什么出来?
一、课程讲解
  
接下来几周对知觉要进行一些操作性的观察。所以今天晚上两任务:
  
1、 关于知觉的一些话:
  
从行为三要素角度说知觉。
  
1)、知觉的主体性:知觉作为一种操作是人的主动活动,但具有被动的特征。
  
2)知觉活动的操作包括什么?选择、组织、解释、整体化。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生克制化的过程。
  
3)、知觉的操作对象和成果。成果是静态知觉。从知觉的结构、体性、功能、感觉来源等角度讲知觉的分类,着重讲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怎样做空间知觉的观察?问哪些是空间要素?长度(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位,要抛弃这些概念去整体感知。
练习
课后练习  查阅空间知觉的资料,说说空间知觉的“生产”过程。
  
强调用自己的心直接知道。避免使用那些测量工具。一个星期下来看有什么心得。
课后练习——查阅空间知觉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空间知觉的练习。
5、关于练习,老师强调的是说说它的生产过程,这个比我的描述更加直接和具有对操作的指导性。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问:你现在心理觉得什么是知觉?对大家的反馈看后有什么心得和体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都对都不全。引出:那到底什么是知呢?什么是正确的知?让大家对知觉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知是什么?知觉就是知行合一、实是求是。知觉这个行动就是求“是”。引出:知觉怎么做呢?怎么做到求是?
3、先看今晚分享,并提醒大家去观察这个知觉的过程,看看这个过程怎么求是的。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睿涵分享怎么样能让自己的内紧外松像呼吸一样做到轻松自如。结合分享及反馈,问:关于知可以提炼一些什么出来?
三、课程讲解
接下来几周对知觉要进行一些操作性的观察。所以今天晚上两任务:
1、  关于知觉的一些话:
从行为三要素角度说知觉。
1)、知觉的主体性:知觉作为一种操作是人的主动活动,但具有被动的特征。
2)知觉活动的操作包括什么?选择、组织、解释、整体化。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生克制化的过程。
3)、知觉的操作对象和成果。成果是静态知觉。从知觉的结构、体性、功能、感觉来源等角度讲知觉的分类,着重讲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怎样做空间知觉的观察?问哪些是空间要素?长度(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位,要抛弃这些概念去整体感知。
课后练习 查阅空间知觉的资料,说说空间知觉的“生产”过程。
强调用自己的心直接知道。避免使用那些测量工具。一个星期下来看有什么心得。
对照及思考:
1、  关于课文,相同的是也从行为三要素角度去说空间知觉,但对照老师写的发现对空间知觉的操作主体这一点自己描述的不准确,还是体会的还不够。
2、  关于哪些放在课文里,哪些放在课堂上讲,自己在设计的时候还是不太清晰的。这节课上完后,发现老师课堂上讲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让学员下课后知道如何做这个练习,还有关于这个主题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课文和讲课中都会涉及到,而一些信息类的东西没有那么重要,老师会让课下自己去查。
3、  相同的是都提到了让学员说说自己理解的知觉。但对比老师上课的过程,发现自己设计这个环节后学员会有什么反映,最终会到达哪里,自己是模糊的,设计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去想,这是后面设计课程要去琢磨的。
4、  后面新课部分,对于空间知觉练习中要用心直接去知道、抛弃测量的那些概念去整体感知这一点没有想到,回头去看自己在设计这个练习环节的时候没有先去做一下,做一下也许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了,这是以后设计课程需要精进的地方。
5、关于练习,老师强调的是说说它的生产过程,这个比我的描述更加直接和具有对操作的指导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23: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3-23 23:15 编辑

第十一课 知觉(2)时间知觉 课程教案一、课程进程
1、对空间知觉的练习体会进行打包,说说空间知觉是怎么产生的。
2、对空间知觉产生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行为进程、行为对象和结果结合体验进行进一步阐述,强化练习中的体会,尤其是对行为主体内紧外松的体会。
3、学员分享。结合空间知觉的练习体会做反馈。
4、空间知觉是一个相对的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知觉结果,时间知觉也是如此。介绍时间知觉。
5、进行时间知觉练习。体会时间的持续性和相继性。
6、布置练习。


二、编写课文
时间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所以有人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那到底什么是时间呢?作为现代人,我们是以时钟上指针所指的数字来判断和界定时间,我们的祖先,古代人是以地球为中心看太阳照在杆子上影子的变化来判断时间。所以,实际上时间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它表示的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当你能感知到事物的飞速变化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你无法感知到时,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以时间知觉和我们人的意识也是有关系的。你能否意识到当下的存在。当你总能觉察到当下这个空间的存在,一个当下连接着一个当下,我们有了一种持续性的体验,你可以说这种持续性实际上就是时间。当我们的觉察空间里有不同的事物,受我们感官所能抵达的最大领域的限制,我们无法同时去感知这两个事物,这一个的出现和另一个的出现在我们的意识范围里的次序不同,这种次序也是时间的体现。
实际上当我们总是能保持内紧外松,只是让世界撞进来,如实地呈现,不用去受我们任何的经验影响,你只关注每一个当下,你和每一个当下同在,你只是在当下而已,你和世界是一体的,对你来说,时间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三、设计课后练习
查阅时间知觉相关资料,体会时间知觉过程中的持续性和相继性,说说时间知觉的生产过程。


四、编制后心得
今天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找别的资料,结合老师的教法指导,一边做着时间知觉练习,一边写教案,扣着体会去编写,让自己的东西出来,有点笨拙和飘忽,但心里又很安静清澈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2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节课知觉(2)时间知觉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老师的课文简明扼要。虽然在讲时间,但是视野是一个更广阔但又更接近体会的视野。
课堂教学
一、课前回顾
  
1、用问题引导学员回顾上周主题:空间知觉,引起心的触动——要多做点空间知觉练习。
  
具体操作:从体会来说说什么是空间?回答到现在,你是一个什么状态?什么是空间知觉?三个问题的梳理,对空间知觉会有一个把握。空间和具体的尺寸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远还是近?空间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它的本体在我们心里。我们管理和应用好自己心里的空间,我们自己就对了。我们管理好自己空间的合作和交易,事就对了。  当我要把这些讲给别人听,总觉得还是差点什么,因此你自己心里的冲动是什么?还是要多做点空间知觉练习。
  
2、过渡到时间:空间本身带给我们的是啥?有得。空间这一心理现象在我们人身上发挥的功能是什么?底气。有了空间,要在里面活动。通过干什么获得一种活着的感觉?心理学创造了一个什么概念让我们有一种活着的感觉,这就是今天晚上的主题关于时间知觉。
  
3、先看今晚分享,看能不能涉及到跟时间知觉相关联的一个素材。
课堂进程
  
1、对空间知觉的练习体会进行打包,说说空间知觉是怎么产生的。
  
2、对空间知觉产生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行为进程、行为对象和结果结合体验进行进一步阐述,强化练习中的体会,尤其是对行为主体内紧外松的体会。
  
3、学员分享。结合空间知觉的练习体会做反馈。
  
4、空间知觉是一个相对的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知觉结果,时间知觉也是如此。介绍时间知觉。
  
5、进行时间知觉练习。体会时间的持续性和相继性。
  
6、布置练习。
老师的总结、过渡都是从学员心里的轨迹出发的,通过提问和引导最终是让学员的心里有触动,自然地流动到新主题。老师像一个工匠,工作的对象就是实实在在的人心,不是概念上的东西。这对培训师对心本身的琢磨要求真的很高。我也想达到,但回顾自己做练习的状态,我还真的没有十足的信心。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子君分享自己的状态“困”“听不到心里去”。学员反馈。
分享过程给我有一种隔山打虎的感觉。最后老师有一个总结,今天的谈话其实还挺有进展,说了两句心里话,一句:我让你们进不来其实挺好的。另一句是那半句心里的话。思考了,也是一种信任。信任上的进展。这个挺触动我的。如果在我自己的咨询中碰到这样的学生,我可能会挺挫败和沮丧的,最后放弃自己的阵地陷入自生中。
三、课程讲解
  
时间这个概念帮助人建立起活着的感觉。
  
1、时间的内容: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持续感,一个是顺序性。
  
1)怎样才能体会到持续感呢?把瞬时性和持续感两个放在一起体会。把东西放在眼前后立马拿开,心里会有活动,心里干的事情越多,体会的持续感就越强。
  
2)怎么样才能体会到顺序性?同时性和相继性放在一起体会。两个球同时放在那里。和一个先放,一个后放。
  
2、时间知觉,时间窗口,识别心里说的那个“刚才”,知觉的现在就是时间知觉,3-5秒。。
  
  
四、布置练习
  
做时间知觉练习有两部分,体验时间(持续感和相继性),知觉到的现在(活在当下)。
   
关于课程讲解部分,听课之前以为自己在课文设计里面写的已经比较有操作性了,但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才发现老师对持续感的讲解更具有操作性,所以关于操作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应该是能让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能根据你的讲述体会到这个东西,而不只是自己体会到,有点像心理测量中的效度。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课老师对“吸收“和”转换或翻译“等次的辨析和体会——语言的精确性。关于时间的持续性,老师举的那个例子,把东西拿走后心里的活动,我理解为时间的持续性是靠工作记忆将一个个瞬间连续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组织来实现的。其实我不是特别能理解。可能要做一些练习才能有体会。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从瞬时性到持续性的练习中定义持续性,从同时性到相继性的练习中定义顺序性;再从“知觉到的现在(当下)”经验中来定义持续性和瞬息性。
查阅时间知觉相关资料,体会时间知觉过程中的持续性和相继性,说说时间知觉的生产过程。



评课——
关于课堂进程
一、课前回顾
1、用问题引导学员回顾上周主题:空间知觉,最终强志——要多做点空间知觉练习。
具体操作:从体会来说说什么是空间?回答到现在,你是一个什么状态?什么是空间知觉?三个问题的梳理,对空间知觉会有一个把握。空间和具体的尺寸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远还是近?空间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它的本体在我们心里。我们管理和应用好自己心里的空间,我们自己就对了。我们管理好自己空间的合作和交易,事就对了。 当我要把这些讲给别人听,总觉得还是差点什么,因此你自己心里的冲动是什么?还是要多做点空间知觉练习。
2、过渡到时间:空间本身带给我们的是啥?有得。空间这一心理现象在我们人身上发挥的功能是什么?底气。有了空间,要在里面活动。通过干什么获得一种活着的感觉?心理学创造了一个什么概念让我们有一种活着的感觉,这就是今天晚上的主题关于时间知觉。
3、看今晚分享,能不能涉及到跟时间知觉相关联的一个素材。
二、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反馈:
子君分享自己的状态“困”“听不到心里去”。学员反馈。
三、        课程讲解
时间这个概念帮助人建立起活着的感觉。
1、时间的内容: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持续感,一个是顺序性。
1)怎样才能体会到持续感呢?把瞬时性和持续感两个放在一起体会。把东西放在眼前后立马拿开,心里会有活动,心里干的事情越多,体会的持续感就越强。
2)怎么样才能体会到顺序性?同时性和相继性放在一起体会。两个球同时放在那里。和一个先放,一个后放。
2、时间知觉,时间窗口,识别心里说的那个“刚才”,知觉的现在就是时间知觉,3-5秒。。


四、        布置练习
做时间知觉练习有两部分,体验时间(持续感和相继性),知觉到的现在(活在当下)。


关于不同及思考:
1、老师的总结、过渡都是从学员心里的轨迹出发的,通过提问和引导最终是让学员的心里有触动,自然地流动到新主题。老师像一个心理工匠,工作的对象就是实实在在的人心,不是概念上的东西。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这对培训师对心本身的琢磨要求真的很高。我也想达到,但回顾自己做练习的状态,我还真的没有十足的信心,还是要继续加强练习,加强对心的琢磨。
2、分享过程给我有一种隔山打虎的感觉。如果在我自己的咨询中碰到这样的学生,我可能会挺挫败和沮丧的,最后放弃自己的阵地陷入自生中。最后老师有一个总结,今天的谈话其实还挺有进展,思考了,也是一种信任。这个挺触动我的,确实如此啊,内部操作实际上是在进行的,只是没有表述出来。
3、关于课程讲解部分,听课之前以为自己在课文设计里面写的已经比较有操作性了,但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才发现老师对持续感的讲解更具有操作性,所以关于操作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应该是能让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能根据你的讲述体会到这个东西,而不只是自己体会到,有点像心理测量中的效度。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课老师对“吸收“和”转换或翻译“等次的辨析和体会——语言的精确性。关于时间的持续性,老师举的那个例子,把东西拿走后心里的活动,我理解为时间的持续性是靠工作记忆将一个个瞬间连续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组织来实现的。
4、把时间和时间知觉区分开来去讲,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完全把它们混在一起。其实我不是特别能理解。可能要做一些练习才能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00 , Processed in 1.138232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