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陈慧Michelle

陈慧的记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00: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1-19 23:32 编辑

第九周

第十课  第七课机体觉的上法
机体觉,是反应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皮肤觉中又包括温度觉、触压觉、痛痒觉;内脏觉包括饥、饱、胀、渴、心慌、大小便意、恶心和疼痛等

一、对第六课评课
评课:
1、对前面的感觉练习进习一个回顾与总结,人类的信息98%左右来自于视觉和听觉,是现代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进入人类的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当中的作用。这些信息是人的精神活动(或叫心理活动)的原材料,输出行为。原材料的选择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选准选好选真)。把人和世界分开,人的内部和外部(输出与输入)内外有别。并且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带入到课堂:微量元素通道,嗅觉和味觉。
2、同学分享。老师再次解释了自生与生生的区别。自行:无中生有的搞东西出来。生生:有什么我生什么,没材料我是不生的。老师在同学分享中的角色,引着同学向前走,边走边等待着同学。
3、同学们对分享的过程进行打包。
根据同学分享打包的内容:读懂任务书,引出感觉练习的运行机制:实事求是,事要实,实事,损兑。训练实事,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外松内紧,紧和慌张的区别。紧是凝神,凝结成自己的样子。
把损兑、实事求是装在心里,以外松内紧的状态来执行。
4、讲解感觉的操作结构。世界到我心里来,世界的信息撞到我的心里来,我们需要翻译世界撞进来的信息,是通过内部的翻译机构来完成转换传递的。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把做练习具体的对象化。
5、讲解嗅觉味觉以及他们练习的方法。利用敏感区和运用敏感区。
差距:
自己在做项工作的时候总是一块一块的,这些块之间没有联系,自己在做这个事的就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块联系起来。
抓住实事求是,格物致知,损兑,并且时时的跟我们进行的劳动联接起来。
自己需要做引导的练习,在跟朋友的聊天当中偶尔会拿出来试试,发现自己做不了,没有目标,也不会应用。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对这些练习还不够熟练,所以不会使用。
二、机体觉:设计课堂进程和课后作业、编写课文和课后评课  第七课机体觉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总结感觉观察的四个练习,让同学们就嗅觉味觉进行一个心得分享,并对这个练习的体验进行打包。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对真实的原材料、实事求是、格物至知、损兑的体验进行分享,并且打包。
2、同学分享。(引导同学在分享过程当中去体验感觉)
3、对同学的分享内容的体会进行打包。(观察同学们分享体会来判断状态)
4、讲解机体觉的内容,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带领大家体验机体觉练习。
5、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练习不少于10次。
(二)、编写课文
机体觉,是反应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1、皮肤
是人体上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一般会达到2平方米,受到刺激以后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痛觉
触觉: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被动感觉
压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被动感觉
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
振动觉:振动物体跟身体接触的时候会产生振动觉。人体皮肤的振动觉阈限范围是15-1000赦,最敏感的频率是200赫兹附近。振动觉可以理解为反复刺激的触压觉。
温度觉: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皮肤对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
痛觉: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痛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引起疼痛,皮肤痛可分为快痛和慢痛两种。
(1)快痛:又称第一痛或急性痛,属于生理性疼痛。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疼痛产生和消失快、定位清楚、分辨能力强。
(2)慢痛:慢痛属于病理性疼痛,又称第二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持续时间长,产生和消失慢,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和内脏反应。
还有会产生痛觉的部分:内脏痛、肌肉痛、关节痛。
2、动觉
又叫运动觉,其感觉器公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身体运动时,动觉感觉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并经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觉。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
3、平衡觉
又叫静觉,其感觉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凭着平衡觉,人们就能分辨自己是直立还是平卧,是在做加速、减速,还是在做直线、曲线运动。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微弱的刺激便会引起它高度的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身体反应。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4、内脏觉
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内脏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部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
在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及生殖等器官中都有内感受器,如痛、压力、化学、容量、渗透压等感受器。一般认为大脑第二感觉区及边缘系统对内脏感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课后作业
练习要点:给自己下达的指令是感觉清楚。
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的练习各不少于一次。
三、方案编制心得
这次编制方案时候,更加明显的体会到自己对于感觉理论知识的空白,手上的资料过于精简,网上的资料也不够齐全,只能参考老师之前的课上内容。还是感觉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线没有牵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2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1-25 22:10 编辑

第十周第十一课
一、对第七课机体觉的评课(一)老师授课1、春节的假期要到了,要过年了,大家想说什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心愿,“直接的”,同时观察其他同学的表达,从中发现什么?用直觉说,不要多想。观察---每个人的不同。在心里面形成感觉观察模式,用感觉观察模式观察过年给大家带来的刺激,下意识的格物致知。下意识的东西决定我们实际上会做什么,专门去做的那些思考所产生的想法是提示我们有什么能力。能力(功)与实际做出来的(事或业)成果的区别(功、业,立功立事),一个人既要有功也要有事。事和功是一对阴阳,连在一起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2、回顾前面的课,第一课见面后的松紧状态,第二堂课初步接触心理,用情绪聚焦的方式;第三堂课用听音乐的方式切近心理,走进心理家门的方法;进了心理家门之后开始一一拜访;回顾做视觉、听觉练习时的内部状态变化,嗅觉和味觉留下的总体印象,并区别各个印象的不同。视觉和听觉有他性,味觉嗅觉他性减弱了。3、现代人擅长玩他,玩它更容易,真正的临床心理学必须玩我,玩人就得玩我。习惯玩我就能做好临床心理学,不习惯就会觉得难。引入机体觉,机体觉是以人自身的机体状态为刺激的,前世的功业,从祖辈那里领了任务,才有机会生而为人。4、同学分享环节。等待机会,找到反应点,用感觉练习的模式引领分享。用打分的形式穿过情绪,从高路穿过情绪,从山上转上去。面对情绪的铜墙铁壁的时候,谈感情谈不了的时候,用客观的东西来谈,怕不怕死,低路就会发生变化。高低路结合。同学们对分享进行打包贴标签。5、强调春节的重要性,学员们应该要怎么样过春节?假期里带着我们的感觉练习中所获得的外松内紧的模式过春节,过好年关。发现亲人之间的事实真相,人的事实真相。6、讲解机体觉。皮肤觉、内脏觉、动觉、平衡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机体觉,练习的方法。布置假期的作业。  (二)、差距没有考虑的假期的这个状况,所以也没有做这方面的一个应对。自己对春节的认识仅限于风俗上,没有想到这个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意义。老师以春节为这节课的开始,让大家好好的利用这个重大的节日。从外松内紧,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到这节课老师提出玩别与玩我,授课时的灵活性由老师的知识库决定。从这个引申到根上,人根。同学分享时,紧贴着感觉来完成。讲解机体觉的内容时,与生活中的例子想结合,这样更加有利大家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2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3-2 23:32 编辑

第十一周 第八课 感觉观察(7)感触课件
一、课堂进程
1、收心,对春节假期的一个回顾、反馈。
2、同学分享。
3、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
4、对前面几周的课程进行一个总结。由这个总结做为切入点,转向意。体验这个由感带来的触、受。理解触、受、感触的。
5、总结感觉练习。
6、课后作业
二、课后作业
以感觉练习为基础,体验感触、意。
三、编写课文
感:感,金文咸,全、都)。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是接受刺激的直接方式。
触: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瞪大眼睛看。,金文角,牛角蜀,瞪大眼看),表示发怒的牛瞪大眼睛,以角相撞。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发怒的牛用角相互顶撞攻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
意是一种
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受”的“输送”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授”。
人心接受物体的刺激而完全被触动了,这是一种直接反应性的操作,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整合起来之后形成了新的感受器-意,意系统获得的感觉就是触。
四、第八课方案编制心得
感触,一个是在感,一个是在触,感是一种操作,是直接的。触,就是感之后的一个触动,要开始转向意。自己在编写方案的过程当中,又走了一遍感觉练习,去体验了这个触,自然而然意就出来。
同学分享的次序依照课程内容需要的时长以及课堂素材的需求进行调整。
五、感觉操作,怎么总结,才是最符合感觉过程的客观进程的,在自己心里才是最熨贴的?
再走一次感觉,听觉、视觉、机体觉、味觉和嗅觉,发现有了新的体会,诚心正意了,做感觉练习的时候是一种内紧外松的状态,在等待着事物撞进自己的心里来,事物进来的时候心是正的,不带任何的情绪、批判,进入到自己的心里的就只是事物最真实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2: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3-9 23:03 编辑

第十二周 第九课《定义知觉》方案
一、对第八课 感觉观察(7)感触评课
评课:
1、以回顾春节假期最突出的体会为切入点,结合感觉练习来讲春节给你留下最突出的印象。从同学的反馈当中分为两类:一类没有感觉操作的特征,一类是描述感觉操作。
2、通过对春节的回顾而引出“你觉得人应该怎么活着才是对的”从操作来讲。对同学的回答进行分类:一类是在描述结果:做实事,内外一致,脚踏实地,行动坚持;另一类是你怎么做?你做什么?就能实现前面的结果,内紧外松。操作性是讲自己在做什么(内紧外松),内紧外松让世界撞进来,不是去抓世界。感受内外一致,不是去抓内外一致,是要内紧外松。一点都不多的活着就是内紧外松。整理自己一天当中自己内紧外松的时间占比。清晰正常人应该有的、有效的活法的感觉。活的本身很简单----内紧外松,坚守内紧外松是巨大的困难,是活成现在的样子的原因。想不想活得好一点,愿不愿意活得好一点,发奋图强的活得好一点?每天内紧外松的质量和数量不断的增加,内紧外松就是志,志就是内紧外松,把自己保持好了就是一个活物,是想让自己活得好的一个自然属性的存在。内紧外松的真实状态——似伏熊。做到内紧外松就把性状和功能保持得最完整,人最高效力的发挥。
3、“感觉练习和内紧外松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杂音小插曲(问:在前面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个声音对大家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效果是什么?),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引出我们的内部内部行为三要素:行为人,行为对象,行为操作。对感觉练习课程做一个总结:在感觉操作过程当中行为人、行为对象和行为进程,过操作的过程当中该做、不该做,会出来不同的效果。对行为人的总结,对行为操作内容的总结和对行为对象的总结,这三个总结应该统一成完整的系统整体。
4、同学分享。看上去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说不知道什么是内紧外松,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在运用了。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能做的。紧的是一个志,静意固志。在明白天理。
5、从同学的分享中衔接到今晚的内容,在前面已经有了铺垫。感的中心意思或原始意思,我们的心完全被触动了,内紧外松才是完全。我们紧着世界闯进来,是被触动,完全被触动就是感。触,两个生气的牛用牛角在那里顶,一头是自己,一头是世界。感触是一种独立于所有感觉的一种体验,第六感。
差距
我的编制方案中还是在知识层面的,并且没有把这些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没有联结。
二、对第九课《定义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同学这一周对感觉练习的一个体会,做一个总结,打包,在关键的环节中继续巩固。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引导同学往今天课程的内容上靠。
3、从分享内容中提取出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定义知,知觉。
4、讲解知的本义、知的分类。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知是什么?知觉又是什么?
  感触生受,叫感觉。受是一个内部物理现象,通过受(感觉),人奠定了内外联系的基础。从此以后,外部世界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便转化成了人的内部表征(感触)。对这个内部表征的内紧外松的“感”,便是“知”。

  知的本义:箭射得好,还能说怎么和为什么射得好——能够准确口述战斗经验。
  知分三类——感性的知、“理性”的知和“行动性”的知。对“受”的感性的知叫“情”——心知;对“受”的“理性”的知叫做认——肚明,人的可言的知;对“受”的“行动性”的知叫“趣”——可输出的行为知。
  心理学中,感触称之为感觉;对受的感性知和理性知合起来称为知觉(可输出行动性感受被划入意志)。感觉和知觉,都被称之为“觉”,是因为触和受的直接现实性。

  人无法做到单纯的知,总是需要“知”的目标牵引——不然心智集聚不起来。所谓:人的知与识(识是对众多知的知),必受“志(痣痔)”的控制。志(痣痔)是内紧外松的紧的所紧。这是人与物的区别——人有主观能动性(主体性)。

  感觉,只是一次信号转换,知觉是第一次主体性加工。
  心理学定义,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做的整体性把握。具有选择性、解释性、组织性、整体性等特征。
  知觉,把一组感觉信息,选择性地组织为背景和对象,解释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整体。
  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要理解知觉的内容,需要辨明知觉的志(痣痔)。
(三)、课后作业
说说什么是知觉
三、方案编制心得
到这就一个感觉---乱。有一些是来自于感触的课上,给自己的体会是老师讲课突然换了一个画风,怎么不是依照之前的模式来了,自己总想要去抓的时候,发现什么也抓不了。知觉一来就跟之前的感觉在干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1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3-16 22:15 编辑

第十三周 第十课 知觉种类(1)空间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对第九课 定义知觉评课
评课:
1、对感觉操作进行总结。
感觉操作是我们的课堂角度来讲是过去了,但是从我们的生活角度、个人建设角度来讲是一个开始。(扣住我们参与学习的本质)
感觉操作是最基本的心理操作,也是最早的内心部心理操作,是我们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第一步操作。(我们要搞心理建设那就需要继续往后走呀,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操作它的最基本功能是什么?是信号的转换或是说信号的翻译。同学们的回答是收集采集,老师没直接表达这两个字是不是合适对错,而是引领同学们去感受这两个词的词义背后的行为---主动被动,这个过程就是老师经常说的要多磨呀,磨呀磨的,就出来了。老师一直在帮助我们磨,从向度上来磨,我们的感觉是人类精神或者心理活动的第一个操作环节,它的功能是把世界的信息或者叫世界刺激翻译成我们人的精神心理机制能加工的信号。知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引出今晚课程内容。
2、同学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当中,老师引领同学去体验内部世界信息进行加工。同学反馈,知觉的操作过程就好像是在感觉的信息当中挑挑捡捡,选择的材料不同,组合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还能让人信以为真,信以为整体,信以为是事实的全部。人出乱子也就是这样出来的。
3、知觉的内容。
定义知觉,先定义三要素:行为者、行为对象、行为后果(进程把行为对象和行为成果连接起来)。所有行为、行动、事件的描述都要有这三个要素。做为行为的主体---内紧外松的感觉。行为对象---从感觉的信号当中去选择、然后解释(解开释放,望文生义)、再进行组织(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结构化)、整体化(老天赋予人的知觉习性,整体化操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搞个背景,一个就是一定不能残缺。)在这个加工的过程当中出错的知觉的结果出会出错。行为后果---成果知觉与思维概念的区分。感性的知-心知-情,理性的知-肚明-认(人的可言的知),行动性的知-可输出的行为知-趣。
差距
自己对知觉的知识可以说是不清楚的,所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多在知识上去磨呀。自己对这个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二、第十课 知觉种类(1)空间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上周群里因违规受罚的事为引线,进行知觉复习,同学分享练习的感受。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引导同学往今天课程的内容上靠。
3、从分享的内容中提取出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4、讲解知觉的基本模型、静态知觉的种类。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人类对事件和事物的知沉,是对直接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进行加工,除了知觉对象是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依据事物的区分有空间、时间和运动,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就是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知觉的参考系。空间知觉的参考系可分为两类:以知觉者自己为中心的参考系和根据知觉者以外的事物所建立的参考系。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知觉者总占据着空间的一个位置,对于感觉信息往往是以个人为参考系而获得的,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通常是以知觉者自身为参考系而做出的。
对于知觉者自身与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判断,除根据知觉者自身所建立的参考系外,也经常把自身以外的事物作为参考系。东、南、西、北的方向是以太阳出没的位置和地磁为参考系所建立的方位。
有了参考系,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中熟悉的物体为参考体进行定向。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熟悉的地面物体作为定向的参考体,也可以用星象、罗盘或其他仪器来定向。对于大小、形状等空间知觉,我们也是使用某种参考系才能加以判断的。

(三)、课后作业
单纯的觉知方向、大小、深度和形状,每天练习十次。
三、方案编制心得
静态知觉,用自己的理解就是静止的,这个又好像说服不了自己,然后又去找老师之前的讲义,发现自己完全不能理解这个意思,再到书上去找,书上也没有我所理解的静态知觉的内容,自己就卡壳在这里了。再看老师之前课程中的教案,明白静态知觉的定义和类型。今天老师发的内容,自己也理解不了。课程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有对里面的内容熟悉了才能灵活的应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0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3-23 22:58 编辑

第十四周 第十三课 知觉种类(2)时间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对第十课 空间知觉评课
评课:
1、复习知觉。
提问:你觉得什么是知觉啊?就把当下的第1个感觉内心的把握,收集到未加工的信息不算是知觉,知觉是对这个感觉信息的加工,知觉是个行为,是主动加和、被动加工和不得不加工,行为主体的状态是内紧外松。
在同学们的反馈中进行总结,知的特点是选择性;同样一件事物,不同角度的知不一样。对知进行。知觉的重点在知上,知觉就是知行合一,说的清楚,把握得清楚也做得清楚。实事求是,知觉就是实事求是的那个是。
2、停课的重要性。
同学违规被停课,被停课的亲身经历真实生活体验的价值远远高于掌握知识的经验。设定这个规则,是希望违规的同学们经历一个:我那么喜欢的课,居然不能去,居然被拒之门外。这个心理经历,这个经历当中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切肤之痛,它对我们人构成一个建设性的,改造性的一些变化。
3、同学分享。
内紧外松是一个根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平时呼吸一样时刻不停,一切都是那么自如。我们在精神上要做到内紧外松,紧着自己的那个志。老师引导同学做聚焦之后发现自己的那个急是伪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同学的分享过程中提炼知。
4、知觉的内容---空间知觉。
主体性包含了主动性和被动性。静态知觉,不是知觉躺平,成果是静态的。自然属性这个概念:空间、时间、运动三个要素。按照功能特征,可分为认知性知觉,情性知觉,行动性知觉。空间、时间的客观性是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知觉的几个要素:长度、大小、形状、方位。
5、空间知觉课后作业的要点:抛弃所有的工具,直接去知道长度、大小、形状、方位。
差距
对静态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自己的着重点在知觉的结果上,没有把重点放在操作的过程上。好像平常自己做练习的时候也是这样,过程磨得不够,重点在结果上了。把伪知都当成是真知了。
二、第十一课 知觉种类(2)时间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上周空间知觉做一个总结,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继续强调内紧外松状态。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引导同学往今天课程的内容上靠。
3、从分享的内容中提取出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4、讲解时间的内容。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中国有句古话:“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它表达了人们对于时光流逝的慨叹。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既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此外,人们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电影心理学中一个分支的概念。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人总是通过某种量度时间的媒介来感知时间的。量度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它们都可为人们提供关于时间的信息。外在标尺包括计时工具,如时钟、日历等;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盈亏、昼夜的交替、季节的重复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及记忆表象的衰退等,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人的节律性活动和生理过程基本上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因此,可以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生活节奏钟。
时间知觉的分类:
1.时序知觉 2.时距知觉 3.时点知觉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的态度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性的估计时间显得长些。一些实验还表明,时间知觉明显地依赖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例如,对较强的刺激觉得比不太强的刺激时间长,对分段的持续时间觉得比空白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对一个断续的音响,在一给定的时间里听到的断续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觉得这段时间长。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有关的材料还表明,时间知觉与刺激的编码有关,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相等的时间间隔(40或80毫秒),空白间隔比填充音节的间隔显得短。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还没有材料证明大脑存在着专门的计算时间的中枢。在皮层不同部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都可以见到时间知觉的破坏。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则是0.1~0.05秒。
(三)、课后作业
体验时间知觉的两种形成机制:从瞬时体验过度到持续体验(持续性知觉),从同时性体验过渡到相继性体验(相继性知觉),以及你的持续性知觉的上限(知觉到的现在)
三、方案编制心得
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也知道时间不能再回头,这些都是停留在自知上,把自己的知表述出来,却发现自己表述不出来了。心不太知,肚不明的,所以是个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3: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3-30 23:03 编辑

第十五周  
第十四课 知觉种类(3)运动知觉的上法
一、对第十一课 知觉种类(2)时间知觉评课
评课:
1、复习空间知觉,由大家的心得引发提问:什么是空间?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继续提问:在回答前一个问题的时候到此时此刻,自己这个人是什么感觉或状态。让同学去回炉感受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状态。会发现有不同之处:人有主心骨了,让人去接纳吸收,心心变得大了。再依据练习回答第一个问题。再次举例解释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它的体性,质性,它的本,它的值,就是它的本体,空间知觉它不是一个物质现象。
2、真正的空间在心里,管理建构好我们自己心里边的空间(本体),这是真空间,我们自己就对了。日常生活中说的空间,一个是人,一个是事,人对了,和世界对了(或者说和事对了)。人有了空间,得了空间之后,空间这个心理现象在我们心里边所发生的作用的功能是什么啊?我们人怎么样了?有了空间,笃定自信,底气、尊严、身份。好好的体会一下这种感觉。空间知觉里边的位置感跟身份尊严、底气、威严、威势(位置决定势能)。心理活动跟身体活动一样需要空间。
3、由空间知觉转入今晚的内容:时间知觉(我们说空间被我们这样从体验的地方挖掘出来有那么多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挖掘出来是活着的感觉,这个是我们今晚要跟大家说的。时间,你光有空间没时间那不就是死了嘛。)时间是什么样的一个知觉,带给我们知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变换存在形态,它在我们心里建构了这样一种体验的那种体性,那种质,让我们堆积起来各种各样的活着的感觉,时间。
4、同学分享。
回顾空间知觉时感觉到整个人很困,犯困,困到人好像是抽离了,人在听心已经跑了。心好像有一个防护层,散射的样子。我自己也处在困的状态,由坐桌子前上课到瘫在沙发上,人好像是空的,要睡着了,但是又没睡着。
5、时间知觉
时间的概念让我们建立起活动感。时间知觉练习说两点,时间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持续性,一个是顺序性。
持续性,体会持续感。从持续性里边获得持续感,感知觉有一个特点:当一个刺激是稳定的刺激,没有变化的时候,我们是感知不到的。体会持续性和瞬时性放在一起有对比,有变化我们才能感知到,把瞬时感和持续感放在一起体会。把一个东西放在眼前放了之后马上拿开,再放一次不马上拿走,心里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心里边干了很多的事情,这个时间就是体验表达。心里边干的事越多,所体验的持续感就越强。妄想。
时间知觉,3—5秒的时间窗口,瞬时记忆3—5秒,就是说的那个“刚刚”。工作记忆。
顺序性(通过相续性来表达顺序性)。体会顺序性,同时性和相续性同时体验,两个球同时放在桌子上,一个先放一个后放这样体验。
时间知觉就是时间窗口,试着连续说话一两分钟,说刚才的那个刚才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差距:
老师从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总结,发现同学们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再进一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在上节课内容再巩固,打包。两节课之间的内容自然的过渡。
讲解时间知觉的内容,是从时间的理解上开始体会,相对比的练习能让同学们在进行练习中更加明确的体验时间和时间知觉。
二、第十二课 知觉种类(3)运动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时间知觉进行回顾,总结,从同学的反馈中发现问题,进行解答。对时间知觉进行打包。引出今晚课程的内容。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取今晚课程的素材
3、同学对分享进行反馈。
4、讲解运动知觉内容。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运动知觉:
就是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其对有机体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对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及变化速度的知觉,是透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例如,鸟在飞,鱼在游,火车在奔驰,河水在流动等。
运动知觉的意义对于动物和人都非常重要。对于动物来说,比如青蛙能够观察到运动的小虫,而对静止的小虫没有反应;猎豹在捕猎的时候,需要有对猎物的速度、与自己的距离的知觉才可能捕猎成功。对于人来说,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对于要对车速自己与车的距离进行估计;我们在进行网球、乒乓球等运动时,需要对球的速度、方向进行估计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运动知觉的参与才能够完成。如果失去了运动知觉,我们不仅不能骑自行车或驾驶汽车,甚至连写字、吃饭和走路都有困难。
运动牵涉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运动知觉与时间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一、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运动与静止,运动速度的快与慢,都是相对而言的。人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都要用另一物体来做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例如,我们在公路上看到行人来来往往、汽车南来北去,这种运动知觉是以它的背景(地球)静止作为参考系的。
生活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一条基本经验:知觉对象是活动的,而背景是固定的。平时我们就是按这条基本经验行事的。例如:坐火车时,另一条轨道上的并行列车开动了,本来没动的你却感到自己坐的车子开动了。因为窗外的景物被感知为背景,你以为背景是固定不动的,结果背景的活动反倒使你感到自己在反方向运动。类似这样的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物体运动变化的许多信息:
1、出现位移时,往往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运动的,而背景则被当作固定的;
2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起一个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慢的多;
3、一个物体通过较为单一的背景时看起来显得慢,而通过一个多样化的背景时,由于提供了多个参考点而看起来显得快;
4、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容易被看成运动的;
5、明暗不同的物体,发生位移的时候,较暗的物体容易被看作运动的;
6、被注视的物体容易被看作运动的,不被注视,模糊不清的无题容易被看成静止的背景。
二、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虽然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但并不是任何种类的运动变化都能被我们察觉到。有些运动太慢,如钟的时针和分针的移动、花的开放,我们无法看清;有些运动太快,如飞行中的子弹、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也看不出来。我们刚刚可以辩认出来的最慢的运动速度,即是运动知觉的下阈限;运动速度加快,超过一定的限度,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性的闪烁,这种刚刚能看到闪烁时的速度,即是运动知觉的上阈限。据测定,距离为2米时,运动知觉的下阈限为0.66毫米/秒,上阈限为605.22毫米/秒。运动知觉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在速度为200~400毫米/秒的情况下韦伯常数约为0.2。对运动的知觉受到经验和训练的影响,如专业球手。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动景运动
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段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低于0.03秒,看到的是两线同时出现;而时间间隔长于1秒,看到的是两线先后出现,如果间隔时间适当(0.06秒),便会看到A向B运动。像这种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似动现象,称为动景运动,也称Φ现象。电影、卡通片的制作,都采用了这一原理。这是视觉后像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融合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刺激。
(二)自主运动
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如烟灰缸里一支点燃的香烟,或一个不透光的盒子里放一个亮着的灯泡,在盒子壁上戳一个小孔),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地动荡起来,此即自主运动。造成自主运动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人的眼睛总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这些眼动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随即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三)诱导运动
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这样一种错觉叫作诱导运动。在没有更多的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们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彩后面移动,也可以把云彩看成在月亮前面移动。其实,相对于人来说,月亮并没有移动,只是运动着的云彩“诱导”出静物月亮好像在运动。
(四)运动后效
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典型的情况是,当我们注视瀑布一会儿后,将视线移至旁边的悬崖上时,悬崖看起来像是在往上运动似的,这也称瀑布效应。此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快速旋转的车轮或风扇在某个速度上会让人产生反转知觉。
老师:
运动知觉,可以谈三个主题,一个是运动知觉是什么?另一个是运动知觉的机制是什么?第三个是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定义运动知觉,可以先定义运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世界的存在形式。运动知觉则可以区分为运动知觉过程和运动知觉结果。运动知觉结果尤其要注意知觉中的背景。

  运动知觉的机制,涉及到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网动知觉、大小、背景?)、内在知觉动机(指令信号)、阈限。

  真动知觉,是真的在运动。似动知觉是真的没动,但知觉为运动。比如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本课重点在于,如何运用上述三个问题,促进学员获得直接的运动知觉,积累体验。


课后练习  课前编制课文、教学进程和课后练习方案,课后及时评课,并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课后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各种运动知觉。每天作分享。
三、方案编制心得
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在熟悉运动知觉的内容,还是在对内容的理解上,所以把握不了其中的细节。发现自己的内容和老师的内容相差甚远,水平的差异,自己还是在做熟悉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周  
第十五课 知觉观察(4)视知觉的上法
一、对第十二课 知觉种类(3)运动知觉评课
评课:
1、对前面的课程做一个回顾,通过回答问题打包知觉练习,“把这些练习和这些主题之外的所有生活信息全部剔除掉,这是个什么感觉?怎么样形容自己过的日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这个划分也让我们整理了两种不同体验的生活,有了一个对照。进入了一个新的通道,不管通道长短,在通道里的日子是个什么样的。这种日子刚才你描述过的这种感觉,这种频道,它有可能在你的生活当中占据多大的百分比,进一步细化,进一点清晰自己在练习时的这个状态占的比例是多少。体验这种状态占比高的情况下人是个什么状态。成圣成贤的目标。“此时此刻,你心里边在干什么?”以这个问题再次巩固自己的志。内紧外松是最根本的操作。
2、再次跟前面的课程作一个回顾,复习上一节课时间知觉的内容,知行不二。做过练习之后再次来解释内容,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了。再由时间知觉而引向今晚要讲述的内容。
3、同学分享。气没有在本体上运动,离家出走的感觉,回不了家在外流浪。眼睛都在看外面,而忽略了内在气本来的运行。如同有房子不回,天天呆在房顶的烟囱上,这个烟囱还不勇气了,堵了。烟囱是臣之使,心是君主之官,膻中是臣使之官,是保护心的,警卫成了奸细。使臣见不到皇上。在上演着鞭尸的戏码。
4、运动知觉。从字的演变上来讲运动两个字,仔细的区分。动得很邪门的时候就不用运动这个词。运的核心含义是逃亡,是一个内心的基本态度,追求完整性,运的完整性。虽然是被迫的,但是真的是我自己在干的。
动是在描述外部的形态。运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志,有目标,有动机。动是外部的,形状,形态。内部志运,在志的作用下生出来力,外部动,发生位置变化。
差距:
老师在这里做一个全面的回顾总结,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任何时候都不忘内紧外松,这是心理操作的基本姿态,自己在日常的时候很难做到时时内紧外松,首先是自己也要加强练习。
二、第十三课 知觉种类(4)视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运动知觉进行回顾,总结,从同学的反馈中发现问题,进行解答。对运动知觉进行打包。引出今晚课程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在同学们体验过运动知觉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体验,对在练习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取今晚课程的素材
3、同学对分享进行反馈,并作引导。
4、讲解视知觉内容以及讲解练习的要点。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视知觉: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进行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然后一路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心灵,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由此可见,视知觉对于我们的生活及其重要。例如,由于视觉模式识别和视觉命名功能不足,可以导致个体视觉效率慢和采样率降低。由于眼球运动功能不足,可以导致阅读速度慢和不协调。由于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功能不足,可以导致距离感差,容易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认知上的影响。视觉与学习能力的关系密切相关。
两个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映象,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它使人能在两维的视网膜刺激基础上,形成三维的空间映象。对物体不同部位的远近的感知称为立体视觉或深度知觉。深度知觉除了利用双眼的视差的线索外,还要利用其他的主客观线索。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物体作出的大小判断。听觉空间知觉,在距离方面主要以声音强度为线索;而要判定声源的方位则必须依据双耳听觉线索。后者称为听觉空间定位
在视空间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的,同时我们又没有“距离感受器”,那么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如何形成三维的视觉,我们又通过哪些线索来把握客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之间在位置、方向、距离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呢?(2)如果说视空间知觉的获得是由于双眼协调并用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使用单眼仍然可以获得准确的空间知觉?根据已有资料,空间知觉需要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或线索(cues)并综合有机体的已有视觉经验而达到。有时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概括起来,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一)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即可利用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而相当好地感知深度,艺术家们特别擅长利用单眼线索制造作品中的深度等空间关系。单眼线索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相对大小(relativesize)。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 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2)遮挡(occlusion)。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物体的遮挡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见图)。
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3)质地梯度(texturegradient)。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质地梯度。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到越远的砖块越显得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较多。看图中的两个图形,
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4)明亮和阴影(lightand shadow)。我们生活在一个光和阴影的世界里。它帮助我们感知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黑暗、阴影仿佛后退,离我们远些;明亮和高光部分得突出,离我们近些(见图)。
在绘画艺术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的立体感。
(5)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大,视像也大;离我们远,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视像也小。平行线,如火车轨道,
会在远处汇聚。汇聚线越多,知觉的距离越远(见图)。
(6)空气透视(atmosphereperspective)。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
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如图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
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7)运动视差(motionparallax)。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物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当我们运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也在运动。坐过火车的人有这样的经验:在火车上注视窗外的一个物体,如一座房子,那么,比房子近的物体向后运动,物体越近,运动得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则和你同时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8)眼睛的调节。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且分辨力较差。
(二)双眼线索
利用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1)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binocularconvergence)。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2)双眼视差(binoculardisparity)。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stereopsis)。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并在艺术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视知觉,大小、距离,与运动知觉相结合。
三、方案编制心得
在编写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对这堂课内容的不熟悉,只能在网上、书上去找一些资料,不懂,那也就只能在技术层面来理解。自己动不了,又不得不向前动,这个志(痔)运了什么?是一直在运自己的这缺吗?内紧外松的姿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8: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4-13 22:59 编辑

第十七周  
一、对第十三课 知觉种类(4)视知觉评课
评课:
1、对从开课以来做一个回顾,回顾我们从开课以来都做了些什么?让大家又重新回顾了开课以来的那种感觉。练习当中一直都在强调着一个活动或者劳动的三要素,让三要素在大家的心里头扎根。最近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折腾劳动者,劳动者就是紧着志的内紧外松的那个“紧”。松紧是一体的,内紧外松,内外构成一个整体。
劳动过程就是我们折腾的那一段,格物致知。劳动过程就涉及到工具的应用。
劳动成果它是对象的一个一系列的演变进程以后所获得的所谓最终状态,也就是我们要这些劳动对象最终变成这个样子的一个集合,或者是一个结构状态。劳动成果来代表劳动对象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纲举目张的作用。我们对劳动成果的关注,大概是可以把对劳动对象的关注给提起来的。
2、今晚开始要折腾劳动成果。在感觉上是很难去讲劳动成果的。再次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照我们这几个月的练习下来,你觉得你折腾来折腾去,你得到个啥啊”。同学们的回答偏重于“通过这种练习我变了”习得,我们自己变了,就是我们经常就在说功夫的功,功是内在的东西。功和事是一对,一个人有功夫就能成事,成不了事你就没有功夫。功和事之间的关系,就是你首先这个人要有功啊,有功就是你要具备那种功能,你要有了那种结构,有了功了,如同是在弓上在巧具上的一发力事就成了。立功那么从有功到有事,它中间有一个决定的过程,有一个决定的环节,决定用力——事成。功和事就是劳动成果。是一种感,感,本身就是混合体。感,让我们有得的,让我们得到了从天道那里得到了,从世界所得到的东西拿来建构出来的就是德。把握感,心理的感知觉的质,在自己的身上找,有可能在心里也有可能在别的地方,多半在心里。立功立事得到的得,得到的东西就是这个功。功德同义。
用视知觉、听知觉去琢磨、去经验劳动成果得到一种体会,通过不同感觉通道这个范畴来接触劳动成果的信。
3、同学分享。知道自己今晚要分享,提前安排好了时间,一直在想自己要说些什么,到了分享的现场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分享的。老师引导做聚焦,出现两种声音:一个是还是没什么好说的,另外一个突然冒出来昨天的那个好累。一个累是我不想做,一个是我必须去做,两者撕裂得厉害,不做的后果是以后没法生存,为了老了有尊严面努力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我现在就没有尊严,未来怎么会有尊严,于是我拼命让现在的我没有尊严。禅宗说:不破本参不下山。参有味犯触无味犯悖。心要安静,保持知觉状态,内紧外松。
4、视知觉,积累“得性”,一个心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累第一次的微不足道的小微尘、小颗粒,在结构上万一到了关键的地方。要严格管理自己,重视每一次的得。得的操作进程:加工感觉信息,把它变成了知觉,这个知觉就是每一次的得,将得积累成我们的得,积成了我们这个人的内部结构。视知觉的练习就是努力的关照这个进程跟成果之间的关系,把感觉信息加工和组织变成知觉。
练习的要点:视知觉包含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视觉、知觉不包括视知觉。视觉获得空间知觉主要两类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来判断空间(大小、远近、形状、位置),遮挡(遮挡了别人的它就近,被遮挡的就远)结构级差(比较稀的就近,比较密的就远),空气透视(色彩越来越淡,光线越来越暗,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就觉得它是远的,相反就是近的),运动时差(远景跟着你跑,近景快速的往反方向跑。)
双眼:两只眼睛那出的光线的交叉夹角越大就越远,交叉的越远,角度越上就越远,叫双眼辐合。
练习的操作要点:首先获得空间知觉,其次跟自己确认一下我在判定那个什么东西它不就是视觉信息吗?最后,怎么把它加工成知觉成果的?我搞了些什么名堂。
以事成人,不是以功成事,以事成功,讲功不讲懂
差距:
老师讲解的内容总是贴合着生活,不单只是用简单的书本上的知识来给大家讲解,而结合着生活或者是用更高层次的一个状态来讲解和引领同学们。每一次的习得的最后都是德,立功立事。反复巩固劳动三要素,以及劳动者内紧外松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22: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4-13 23:00 编辑

第十七周
第十六课 知觉观察(5)听知觉的上法

二、第十四课 知觉种类(5)听知觉的教学方案
(一)、课堂进程
1、对视知觉进行回顾,分享练习过程中的所得,总结,从同学的反馈中发现问题,进行解答。对视知觉进行打包。引出今晚课程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在同学们体验过视知觉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体验,对在练习过程当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以及巩固练习)
2、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取今晚课程的素材
3、同学对分享进行反馈,并作引导。
4、讲解听知觉内容以及讲解练习的要点。
5、课后作业
(二)、编写课文
听知觉:
听知觉也是空间感受的一种,耳朵能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听觉线索也有单耳和双耳的区别。
(一)单耳线索
由单耳所获得的线索,虽不能有效地用于判断声源的方位,却能有效地用于判断声源的距离。平时我们往往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声源的远近:声音强则声源近,声音弱则声源远。特别是熟悉的声音(如汽车、火车的声音),按其强弱来判断声源远近较为准确。
(二)双耳线索
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同合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空间知觉的双耳线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时间差(time difference)。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源被定位于先受到刺激的耳朵的一侧。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距离为15~18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0.5毫秒。
(2)强度差(time difference)。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改变,即越远越强,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对侧耳朵得到的声音较弱。这样,声源就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
(3)位相差(phase difference)。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较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即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很小,但它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
高于3000赫兹的声音,两耳强度差较大,易于定位。两耳感受刺激的强度差是高频声音方向和定位的主要线索。声速为344米/秒,当声源从正中偏向3°时,刺激两耳的时间差仅为0.03毫秒,人便能感觉到声音偏向一侧。时间差越大,感到声音偏向侧面的角度越大。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到达两耳强度差和时间差较大,人们易于辨别其方向;处于两耳轴线垂直平分面上的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差和时间差相等地,人们难以分辨其方向。在听觉方向定位时,人经常转运身体和头部的位置,使两耳的距离差不断变化,以便精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这样,即使是一只耳朵,借助头部和身体转动的线索也能够确定声音的方位。
在通常的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嗅觉也能起作用,由于气味到达两只鼻孔的时间、强度不同,人们也能分辨出气味的来源和位置。在特殊情况下,人们还可以用其他感官来感受空间。例如在黑暗中,靠触摸觉和动觉来确定周围物体与人之间的方位关系。
(三)、课后作业
单耳、双耳练习,识别声源的远近、方位,强度差异,时间差,。
三、方案编制心得
在编写进程的时候,开始感觉都是一个样的,照抄上节课的就可以了,知道了自己的这个痣之后,停了下来。每节课有它的目标的,所以大致的流程是一样,但总是有细节上的区分的。写课文及练习的时候,因为有了视知觉的基础,大概知道了练习要怎么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09 , Processed in 1.10208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