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ndylichan

苗苗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1-11 22:00 编辑

第九周  第六课嗅觉味觉的上法

一、第五课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回顾6周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总结打包
2 .对上周视觉练习课程进行确定打包。
(目标一直没离开,我和心理的距离,我亲自体验到什么?)并进行总结分类,以明确每个同学练习的几个位置,并共同提到一个位置,我,心理世界,真实世界。
3.引出此次课程主题,听力练习,不同通道的格物致知
4.同学分享
(分享中,老师一直紧贴同学内部结构,一直带领看清内部运转模式)
5.让同学们多分享感受进行打包,并从中提出一个目标内容,务实,什么是务实,格物致知,实事求是。
6.休息。进行一个整理
7.对前部分课程进行总体提炼,提出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目标,接着引出听力练习,让大家继续务实练习。
8 .进行听力练习实战引导,其中发现老师对练习中要听的东西是每个都有设计的,放少了一个内容,老师并没有指出来就算,而是让大家再来一次,以明确每一个内容。

我的对比反思:
1.老师对同学总结反馈内容,会围绕课程目标,很快识别出同学们的大概位置,并进行总结分类,同时在分类引导中,把大家一起引导一个目标位置。这点我是模糊的。
2.支持,老师一直在罩着每个学员的情况,对出现的困难,感受都有所知,并给与及时的提示和鼓励,有种后面轻轻托举的感觉,不重,不刻意,不使劲,足够支持往前走,不退缩的那一点点力,然后让同学有恰恰好自己能够咬牙往前,不给于太多的外力感。
3.分享中,老师一边能做到跟随同学的心理内部,有同时能够不离开心里建设目标。这一点上我以前会觉得,为什么每一次分享好像都很应和老师想要的主题,好像都是刚刚好,现在想来是,心理世界万万千,而实际根本并不复杂,根本还在那里,所以老师总是能带领同学围绕目标有所发现。
4.老师的引导过程中,出现遗漏,老师不是觉得可有可无,而是不该多的不能多,不该少的不能少,这是精确的操作。
这一次对比自己的方案,感觉随着每一次的评课,方案思考,在内容总把握上有所靠近,但是在精细度上需要琢磨和把控的还很多。

二、第六课课后练习 说设计嗅觉味觉课程序、课文、练习,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对嗅觉味觉课做出自己的评论。


(一)课程方案
1、回顾前面五节课内容,什么是心理,怎么走进心理,触摸到诚心正意,对感觉到认识理解,开始体会格物致知,然后进入实际触摸熟悉阶段,先进行视觉练习,做了罩场与视觉练习,对前面七周内容进行打包。
2、对同学们这一周听觉练习下来的整体情况进行询问,实现对前面课程的总结,回顾,对整个听觉练习进行打包。
3、通过对同学们一周来的听觉练习情况,进行评述,巩固练习感受,罩场和视觉练习让我们感受到和以往不同的体会,明确出一个目标,我——世界,内紧外松,心-境想触而觉,受,感觉,视觉,听觉,至——亲自达到。
4、对同学困惑,出现的感受,疲倦,累,进不去等进行解释,进行支持。
5、同学分享。(去带领感受心——境的状态)
6、对分享体会进行打包。提出受,觉。
7、休息
8、对前面的受,觉在此提出总结,让同学们体会到自生,心——境的连接,引出这节课主题,嗅觉与味觉练习。
9、引导怎么做嗅觉与味觉练习。找到一个周围的一个食物或者东西,能闻或者能吃,然后30秒钟,尽可能清楚地感受。做一遍味觉,做一遍嗅觉
10、对现场感受进行打包。
11、布置下节课作,嗅觉和味觉练习,每次30秒,不少于10次。

(二)课文
上周练习,我们感受到了,内紧外松,什么是受,我在内与外用力的状态。
视觉、听觉我们都有所体会,现在体会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理论定义
视觉是表面性特征最强烈的感觉通道,听觉有所变化。一般人的精神生活中,视听信息的运用占到了80~90%。嗅觉和味觉的运用,一般跟基础生命活动的外部资源或环境有关,比如食物、毒物、气息等等。
作为跟是视觉听觉的体验内容完全不同两个感觉通道,经历他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没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它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细胞而产生嗅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他作用于分布在舌面、咽喉的粘膜和软腭等出的味蕾而产生味觉。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苦、酸、咸、甜。味觉对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练习,坐在桌前,找到一个周围的一个食物或者东西,能闻或者能吃,然后30秒钟,尽可能清楚地感受。

(三)课后练习
嗅觉和味觉练习,每次30秒,一天不少于10次的练习
查阅相关嗅觉和味觉的资料并分享。

方案编制感受:
有了上次听觉的基础,因为属于一类的课程,体会到群里一个周的练习情况,这一次的方案编写除了有上周的固定流程,主动跟踪到了本周群里的练习情况和老师的引导,较之前,好像对要达到的目标稍微更清晰了一些。同时编制过程中,发现开始能够结合群里的同学的情况进行分析,进入方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2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1-18 23:16 编辑

第十周 第七课机体觉的上法
一、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对视觉,听觉在整个输入中占比提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开始对整个进程梳理。视觉,听觉会形成什么?然后再问输出什么?明确内与外,以这个过程展现出感觉过程,并提出一个重要的目标观察点,我们想到做之间困在那里,顺应课程进程,格物致知,从知到行的过程。以此对前面感觉练习进行一个梳理打包。
2,进入同学分享环节。此环节对同学的引导,一步一步怎么看清楚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实事的,不断的去看清楚更多的内容,对纠结的地方再继续看清楚,慢慢看到,因为不清楚,困在想里的,实现不了做的状态。给大家一步步呈现这个看清楚。
3,要大家对分享打包,并评述大家的分享,同时借此机会强调理清看清楚,想到做,实事是怎么实的,损兑。并提出现代心理学对父母创伤一说的明确否定。
4,休息。
5,对上两周感觉练习中的体会,尤其中心的一点,内紧外松进行确认,明确操作机制。这个过程以询问,回答,确认的方式进行了引导。
6,明确操作机制,劳动三要素再次确定,以梳理整个过程。
7,在这个心里确认的位置,提出嗅觉,味觉的练习方法。
这个过程,目标明确——内紧外松,对实事的操作过程进行梳理,对视觉听觉练习情况进行了主要描述,已明确98%感觉信息的纳入的重要性。最后保持这个状态进行嗅味觉练习主题。
这次嗅觉味觉练习方法叫之前有较大变化,这是我所不知道。

我的不同
1,每一次以为离目标近了,最后发现还是远了,自己对于练习目标还是不明确的。
2,老师每一节点的设置都是围绕目标开展,紧抓格物,紧抓实这个目标进行各方向描述。而我自己都不明确,就很有问题。
3,注重操作过程引导,不仅仅是确定了目标,老师一直在对操作每一步进行引导,以确定大家真正做到实操。这个进程性是我经常忽略的。
4,还有自己听课走神度,尤其同学分享过程中也很容易走神,本节课2个小时的效率低。

二、第七课课后练习 说设计机体觉课程序、课文、练习,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对机体觉课做出自己的评论。

(一)课程方案
1、回顾这六个周课程的进程,心里是什么,怎么进入心里,触摸到心里,对视觉和听觉练习进行确定,在对上一周味觉、嗅觉练习进行一个引导,询问大家获得了什么?对内与外的体验,与视觉听觉的区别,大家体会到了什么?提出一个观察点,心里内部好恶哪里来?对此进行打包,承上启下。
2、同学分享。(去带领感受的好恶选择)
3、对分享体会进行打包。看到真实与心的选择之间的区别。
4、休息
5、让同学们体会到自生,好恶结于内是怎么实现的,观察进程过程,以询问的方式进行打包,引出这节课主题,机体觉练习。6、现场对机体觉进行概念描述,然后提出练习要点,皮肤觉,去感受触摸下的温度变化,内脏觉,去感受自己饥、饱、胀、渴、心慌、大小便意、恶心和疼痛等感觉
7、布置下节课作业,不少于10次。

(二)课文
上周练习,我们感受到了知与行之间的距离,损兑怎么做的,内松外紧的操作机制。
前述课程,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有了或多或少体验,剩下的机体觉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其实每天发生。


机体觉,是反应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皮肤觉:皮肤受到刺激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把肤觉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为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不同部位,各种感受器的数目各不相同。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皮肤的表面面积约为2平方米。皮肤感觉最重要的机能是对可能出现的有害刺激发出信号。
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动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肌肉运动、关节角度的变化等都是这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人在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几乎都有动觉的反馈信息参加。例如,在注视物体时,大脑不仅接受来自视网膜感觉细胞的信息,而且还接受来自眼球肌肉的动觉信息,这种信息是我们看清物体的必要条件。言语器官肌肉的动觉信息同语音听觉和字形视觉相联系,是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里充满了淋巴液。机体的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使淋巴液冲击前庭器官的毛细胞而发生兴奋。前庭器官兴奋常使人产生晕眩。平衡觉和视觉、内脏感觉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仿佛看到视野中的物体在移动,使人头晕,同时也会引起内脏活动的剧烈变化,使人恶心和呕吐。因此,对从事航空、航海、舞蹈职业的人总是要进行平衡觉的检查。
内脏感觉: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叫内脏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膀胱、肺、血管等)壁内。内脏感觉特点是感觉不精确,分辨力不明显。

课后练习:
查阅机体觉相关资料,每天不少于10次机体觉练习。

(三)课后练习
查阅机体觉相关资料,每天不少于10次机体觉练习。

方案编制感受:

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知道去找寻本节课目标点,可能还是会有出入,但是会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也有利于在听课中去实现这个关键点。之前害怕的编辑课文,也觉得好像有了一次就有二次的经验,没那么紧张和担心。对于方案,依然觉得难度还是在实操,特别是引导同学分享上。听课有难度,可想而知亲自带的难度,这点上可能在学习总结上更需要去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22: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2-22 21:28 编辑

第十一周 第八课   感触的上法
一、评课老师怎么做的

1,继续回溯整个课程进程,提出视听觉和味嗅觉的区别
2,通过区别提出本节课主题目标,对象化的观察习惯,玩他和玩我
3,分享。分享中老是一直致力于带领看清楚,不在情绪中停留,面对猛烈的情绪不是困进情绪,而是直接知道,直接穿透情绪去知道,看事实。
4,分享结束打包,针对有操作性,对目标主题最有直接操作性的分享进行更精准的解释,加深印象。
5,总体打包收拾一下。
6,回来多春节放假安排,并提示春节的练习意义,放假不放练。
7,对本节课机体觉做详细解释,都每一个感觉进行说明并提出练习指导,带出自己的体会。

我的不同
1,我的设计方案中并没有想到对象化这个目标,你我他的关系升华,一下子进入我的位置。老师提出来以后,我是惊叹的。
2,分享部分,这次课程,已经明显看到老师的课程已经不大量在情绪上做功了,而就是反复做到知道,知道,玩我,不是玩我的情绪。
3,对机体觉各个觉的解释,引导,我的方案中是没这么详细的,老师的举例引导很有体会感受。
4,总的结构方案出入倒是不大,但是课程目标和精髓才需要真正的学习和打磨。


二、第八课课后练习 设计感触的程序、课文、练习,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对感触课做出自己的评论。

(一)课程方案1、春节过回来,大家的感受,就此分享。从中去体会大家春节期间的心理状态感受。
2、从春节期间心理的观察,来回顾前面七课的内容,什么是心理,怎么走进心理,触摸到诚心正意,对感觉到认识理解,开始体会格物致知,然后进入实际触摸熟悉阶段,先进行视觉练习,做了罩场与视觉练习,然后是嗅觉味觉,然后是机体觉,整体回顾后,对前面七周内容进行打包。
3、同学分享。(去带领感受心——觉,机体觉的反应等,心的触动的这样的进程)
4、对分享体会进行打包。提出心——觉——触。
5、休息
6、对前面的机体觉在此提出总结,提出心被触动的体会,心怎么触?被什么触?怎么就触到并且动了?引出这节课主题,感触练习。
7、以机体觉为基础,体会心与外物的触。用一段音乐,让同学去体会心的触动动作,用手去摸一件物品,去体会感及触。
8、对现场感受进行打包。
9、布置课后作业,每天坚持练习感触,每次不少于30秒,一天不少于10次的练习。

(二)课文
上次课程,我们感受到了机体,内脏与心的联系,看到情绪在内部的起落。

感触是什么?
感触的基本定义。名词解释。感:感,金文(咸,全、都)(心)。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触: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瞪大眼睛看。觸,金文(角,牛角)(蜀,瞪大眼看),表示发怒的牛瞪大眼睛,以角相撞。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发怒的牛用角相互顶撞攻击。
百度汉语:
感触:意思是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引导练习,用一段音乐,让同学去体会心的触动动作,用手去摸一件物品,去体会感及触。

(三)课后练习
感触练习,每次30秒,一天不少于10次的练习
查阅相关感触的资料并分享。

方案编制感受:
感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过去不曾上过,刚听到的时候有点懵,真开始做了,把字拆开来,去动态体会,对感触有了一个动态的理解,感觉这一章是对前面感觉的练习的一个总结,我们对心理的观察,都在这个感与触上,是内外的交际点。对方案的恶编制,也是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也算是课前预习。

三、思考讨论
感觉操作,怎么总结,才是最符合感觉过程的客观进程的,在自己心里才是最熨贴的?
整个总结的方式,我心理会觉得从课程什么是心理,怎么走进心理,到诚心正意,认识心里,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感触去体会到自己从外到内,然后内外同时的体会,去亲自在课堂再梳理一遍一路走来的观察练习过程,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这样整体过一遍,作为最后的总结,打包,放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3-9 21:02 编辑

第十二周  
一、评课
第八课,感触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借春节的感受,总结整个前期感觉系统的应用,通过回顾所得,让同学们自行感受并引导分享出感觉重点,怎么做人?
    2.通过对各自做人的体会,分出两个总结,以结果的总结和以操作的总结。重点引出操作重点,内紧外松。
    3.通过对内紧外松的引导提示,同学们获得感受,提出同学分享。
    4.同学分享过程中,一直抓住内紧外松的状态,引导和呈现给大家,行为人,行为对象,和行为操作三要素,内紧外松的操作过程。
    5.休息,总结同学分享,围绕目标,对三要素引出,做出感觉总结,我—紧—志的操作过程。并以胃痛的状态来区分出内紧外松,全志和非全志的状态,更凸显出紧志的状态。感的心的全部感觉被提出。
    6.以三要素,我—紧—志的过程提出最终本课主旨及总结感觉模型,感触,什么是感触。
    7.提出总结后课堂作业,感触的操作进程和环节。

我的不同:
对课程方案设计死板,不是在深刻理解感触的前提下做出的方案,在这里面值得自己肯定是,通过对感触到体会和了解,提出了感触是对前面感觉课程的总结,这让我认识到真正去体会和做了,并不是偏差那么大,可以有自信的。
但是从编制方案到回答问题,看出自己对外松内紧练习及掌握并不足,同时再后面编制课文的过程中,明明知道了感触是总结,加上老师的思考提问,却并没有想过去再次核对方案,方案的编制并没有在多感触有所认识的情况下编制,这次的方案目标不足,有种为了方案而方案的状态,因此方案变死了,不活。


二、对第九课《定义知觉》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前单元感觉全章进行总结,即感触的操作进程,关键环节进行总结,对内紧外松再次进行强调,以带领同学进入状态。
2、引出知的概念,从对感触的描述入手,以内紧外松的感,体会知,提出知的定义。
3、知的同时感受觉,知觉联系起来体会。
4、分享。(分享中着重去引出知与知觉的分辨)
5、对分享中的元素,提取出知与知觉,明确知与知觉。对知进行分类。
6、通过分类,提出知觉的志,去分辨志(痣痔)。
7、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知是什么?知觉又是什么?
感触生受,叫感觉。受是一个内部物理现象,通过受(感觉),人奠定了内外联系的基础。从此以后,外部世界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便转化成了人的内部表征。对这个内部表征的内紧外松的“感”,便是“知”。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知的本义:箭射得好,还能说怎么和为什么射得好——能够准确口述战斗经验。

  知分三类——感性的知、“理性”的知和“行动性”的知。对“受”的感性的知叫“情”——心知;对“受”的“理性”的知叫做认——肚明,人的可言的知;对“受”的“行动性”的知叫“趣”——可输出的行为知。
  心理学中,感触称之为感觉;对受的感性知和理性知合起来称为知觉(行动可输出性的感受被遗漏不表)。感觉和知觉,都被称之为“觉”,是因为触和受的直接现实性。  人无法做到单纯的知,总是需要“知”的目标牵引——不然心智集聚不起来。所谓:人的知与识(识是对众多知的知),必受“志(痣痔)”的控制。志(痣痔)是内紧外松的紧的所紧。这是人与物的区别——人有主观能动性(主体性)。

  感觉,只是一次信号转换,知觉是第一次主体性加工。
  心理学定义,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做的整体性把握。具有选择性、解释性、组织性、整体性等特征。
  知觉,把一组感觉新消息,选择性地组织为背景和对象,解释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整体。
  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要理解知觉的内容,需要辨明知觉的志(痣痔)。

(三)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知觉。

方案编制感受:
方案的编制,有种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之前学习都是觉得自己是学生,等着老师来喂。进行方案编制后,需要我主动思考,这节课讲什么?要点在哪里?内容的定义等等,主要知识点在哪里,当我这样做一遍以后,心里就少了那种不空和虚,同时另一方面,在听课中,更容易集中,更会去不断思考和对比我与老师的不同,那些地方缺漏了,那些地方不清晰等等,精神也更容易集中,因为有目标了。想到这里,我会想,我们的学习方法,所谓预习,重点应该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22: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3-16 22:57 编辑

第十三周
一、对第九课知觉定义的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总结感觉,对感觉进行整体,被动主动进行,最后总结出感觉是对外部信息的转换。
2,分享。不断确认片段,把握每一部分,最后整体性整合,全部都在了。
3,从感知觉角度,说说这个分享,提出本节课要点。
4,对知觉从选择,解释,结构,整体性对知觉过程进行描述,提出三要素思考。

我的不同
1,这节课处理单位事务,集中度和连贯性不够,上课质量不高。
2,在总结中,对感觉的整体性总结,没做到与知觉的联系,没把握单元转换中层次进程递进。
3,对知觉本身概念与理解的缺乏,对知觉课程本节课要达成目标并不清晰。

二、第十课知觉种类——空间知觉的上法的课程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知觉进行总结,针对这周群里的情况,对空间知觉进行定义,带领同学一起去对空间知觉三要素进行确定。
2、在对知觉进行定义以后,提出知觉要素,即知觉的种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
3、重点描述空间,对空间进行体会,感觉到空间,然后提出空间知觉名词。
4、分享。(分享中对知觉三要素进行重点引导)
5、通过分享,提出引出空间概念,让同学对空间知觉认识进行分享。
6、着重强调空间特点,空间是如何被知觉到。
7、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知觉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是什么?
空: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工的、人造的”。空,金文(穴,洞)(工,人工的、人造的),表示经过人工处理的洞穴,即宜居洞穴。“司空”是尧帝时代开设的古老官职,主管水土治理和建筑等工程。籀文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以屋顶形象(“余”的省略)代替金文的“穴”,表示“空”与建筑有关。造字本义:名词,人工开凿或修建的居穴。“空”强调内部结构了无一物。
间:“間”与“閒”同源,后分化。閒,金文(門,借代家居)(“夕”或“月”),表示月明之夜,居家而无所事事。篆文、隶书承续金文字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农业时代,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觉和劳作,是时间的两大形态,因此夜而不寐、醒而不作的月明之夜,就成了难得的放松自在的时光片断,在这个宝贵的时光片断里,可以无所事事而坦然。“当“閒”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之后,俗体隶书用“日”代替“月”另造“間”代替,表示时光片断。造字本义:名词,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

空间:在空无一物中有个间,有片断,这个空和间在哪里?我们是怎么组织出了一个空与间来的。我们知觉的空间是什么状态,能不能描述出来。

(三)课后练习: 描述出你所知觉的空间,定义空间知觉。

课程编制感受:
在自己根据自己的认识编制方案以后,对照老师的方案编制,一是发现自己在对整个知觉的分类上知识点是很不足的;二是将知觉定义和知觉的分类分成两部分,没有串起来,目标不清晰;三是空间知觉定义,依然没有抓住三要素的思维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2: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3-23 22:20 编辑

第十四周
一、对第十课空间知觉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提出问题,对上周课程内容,什么是知觉,让大家自己总结。
2、针对同学回答,进行总结,并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没有总结到的内容给与重点提醒,提出知觉中重要的点,什么知,引出主题。
3、分享。用分享的方式让大家体会知的过程。
4、提出问题,通过分享怎么体会到知,提出真知与伪知,看到紧志过程中的偏离。
5、整体的总结知觉,提出主体与主体性,被动与主动。
6、提出直接的几种分类情况。进行简单阐述
7、对空间知觉要素进行详细说明,并指出练习方法。
我与老师不同:
这次课程意识到一个情况,老师整个课程目标初心立足在内紧外松,紧志做人上。每节课的基本要点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中心,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每节课的分主题算是和,从各个方面去打磨人之伪,使人成真人。和合在这里。而我发现我在做方案,在思考时是脱离中心的,是割裂的,一个主题就是独立分割的主题,只为了这个知识点,而不是为了这个中心服务。
因此我的方案课程最终就会成为一个为了解释而解释的理论课,没有中心思想,造成不知道怎么练习,不知道怎么表述。

二、第十一课 知觉种类(2)时间知觉的上法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空间知觉进行定义,从同学们对空间知觉的分享中突出内紧外松,世界撞进来,我们心与世界的关系。
2、提出时间知觉概念,对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3、重点提出时间知觉的要点。
4、分享。(分享中对时间知觉在我们内部的操作进程展现出来)
5、通过分享,对时间知觉进行细致的讲解和体会,提出操作要点。一是知觉的“当下”,让大家体会时间的瞬时,一直持续的运动。二是对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体会感知。我们如何把知觉的当下片断整体性组合出客观世界。
6、对时间知觉分类,进行时间知觉练习指导。
7、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心理学对时间知觉定义: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既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此外,人们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 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我们对时间的把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部方式,以计量的方式进行,自然界的变化等规律;还有一种是内部方式,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自己内部生理和心里活动,具有其时间节律性,比如我们通常固定时间节奏睡觉,一段时间以后,睡觉和起床时间就会具有自动运行性。

知觉的“当下”: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能够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是瞬时的,片在的,就在我们说话这一刻,它的过去已经消失,它的未来还没产生,我们一直在连续的当下。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证据来肯定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犹如一幅长卷,俱都呈现。而时间知觉我们都知道是指一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统一体的衡量。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过去已不存在,未来还没有存在,只有现在、片在。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没有时间知觉的性质,不符合我们通俗认为的关于时间知觉的定义描述。


既然时间是瞬时的,那我们又怎么知觉到时间,外在客观世界又确实整体的统一的存在而让我们意识到。这里就突出了时间的延续性与顺序性:也就是说,我们感知时间,其对象具有延续性,他不是断的,又有顺序性,是按照某种既定顺序进行,不是跳跃的。他们是怎么进行组织操作的。


时间知觉的分类
1.时序知觉;2.时距知觉;3.时点知觉

(三)课后练习:通过时点,时距,时序,仔细体会分辨点、距、序,把握每一瞬时间,看我们是如何组织其一个客观世界的时间进程,最后以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时间知觉。

课程编制感受:
根据老师对时间知觉的课程提要,这一次对时间知觉定义重视度较高,也因此好像能够去体会到时间知觉的重点在哪里?大概可以怎么去体会和评述,因此方案相对感觉不那么机械和空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3-29 22:15 编辑

第十五周
第十一课  时间知觉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让大家自由总结空间,放掉所有的概念,就顺着这一周的练习来总结。
2,大家通过分享,基本上对空间有了比较有质感的感受,再次在心里顺了一遍,空间知觉,没有具体的去给一个答案,而是在大家确定下来以后,强调了大家不够太清晰的感受,然后提出一个志,继续练习。
3,在再次明确了空间以后,进入分享环节。
4,分享过程中,老师一直在试图带领和引导同学呈现出内部心里结构状态。
5,分享结束,让大家对自己的感觉打包,并对大家的感觉进行了回应。
6,引入时间直接,明确要点,多时间练习做出指导。一是瞬时性和持续性一组练习,二是顺序性和知觉当下的练习。
我的不同:
1,虽然我也会想着去总结空间知觉,但是细想下,我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老师所呈现出来的对空间的总结,是真的做了一个完整的打包体验过程。
2,对于老师对时间知觉的介绍,也许是时间原因,老师说得不多,但是老师对于练习如何做,我是真的不知道,听了老师说的,才觉得是这样呀,自己也要做了才知道。
3,对于分享,这部分如果是我,同学要求不继续的时候,我是松了一口气的,但是老师有抓住深入了一步,这个咨询我是会比较困难的。

第十二课   知觉种类(3)运动知觉的上法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同学上一节课时间知觉的感受进行总结,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做出对比总结,时间知觉的运动性,让大家再次深刻的对时间知觉有一个打包,对其运动性进行强调。
2、对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进行总体体会并提出时间与空间共同知觉的,引出运动知觉,对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复合进行引导询问。
3、分享。(分享中对展现运动知觉)
4、对分享打包,根据大家的感受体会,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上进行总结。
5、详细描述运动知觉,对运动的三个主题,一个是运动知觉是什么?另一个是运动知觉的机制是什么?第三个是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做出基本性讲解。
6、对运动知觉练习做出指引,一是运动的练习,结合空间和时间变化来体会什么是运动;二是观察物体运动,体会运动知觉的过程和运动知觉结果,体会过程和结果。三是反复观察同一物体运动,调整知觉背景,去体会不同的物体运动感受。
6、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心理学对运动知觉定义:
运动知觉也就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其对有机体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对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及变化速度的知觉,是透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当物体通过我们的视野,在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的物像,运动知觉就是由连续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而产生的。如果盯住一个运动物体移动头和眼,那么反馈系统会把眼和头的运动信息传递给大脑,我们仍知觉到物体在运动。如果听到火车的声音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这告诉我们火车正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运动。如果我们自己在行走,或用眼睛从一个固定的物体转移到其他固定的物体,虽然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的物像,但我们并不觉得外物在运动。这是因为身体的平衡觉、头部的动觉抵消了视网膜上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兴奋。我们时常会陶醉于技术娴熟的网球手、羽毛球手或乒乓球手对运动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其中的运动知觉是很复杂的。运动牵涉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运动知觉的机制:
网象运动系统
当物体运动时,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一种最简单的设想是把相邻视网膜点相继受到的刺激,看成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例如,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就产生运动知觉。理查德·格雷戈里把这种运动系统称作“网象运动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关于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的研究,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细胞,从而产生了运动知觉。但是网象运动系统不足以充分解释复杂的运动知觉现象,运动知觉的产生还有其他的信息来源。
中枢动作指令
当物体运动而人眼静止的时候,视网膜上出现的映象流没有被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抵消,因而人看到运动着的物体;同样,当人眼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有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而无视网膜映象流与它抵消,因而人也能看到物体在运动。可是如果物体静止,而人移动自己的眼镜,那么人不仅得到来自视网膜映象流的视觉信息也得到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相互抵消,人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阈限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们不能觉察手表上时针的运动。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就看到弥漫性的闪烁。看到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依赖于目标物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视野结构的一般特点以及对象离观察者的距离等。例如,当刺激呈现 在视野中央而且对象与背景间具有较大的反差时,人们能够察觉的最小速度为每秒1分弧度;如果刺激呈现 在视野的边缘,速度阈限将显著上升,达每秒10~20分弧度。在运动知觉中,视觉、动觉平衡觉和触摸觉都可能参加,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
除视网膜映象移动提供的视觉信息外,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时,物体在视网膜上视象大小的变化,提供了物体“逼近”或“离去”的信息。再有,当一个物体在空间运动时,它的背景的纹理结构时而被遮挡,时而显露出来。这样在视网膜上也出现不同的刺激流。这种现象叫活动的视觉遮挡。它对运动知觉也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照特定的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知觉。物体真正运动引发的知觉。
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就是似动。物体没有运动,但是我们知觉到运动。

(三)课后练习:
根据自己的体会,对运动进行描述,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体会我们在过程中知觉到的运动知觉过程和运动知觉结果进行定义。

课程编制感受:
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课程,如果对前面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不是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对运动知觉的理解、体会甚至是讲课就会显得薄弱,作为讲师,一定是要对自己的方案和提出的练习是要有深入体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4-6 23:00 编辑

第十六周 第十二课 运动知觉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总结感觉到知觉课程的整体感觉,让大家对整心理,内外感觉有了总体打包。让大家进一步明确近段时间学习带来的不同在生活中的比例,已确定学习的收获和可期性,指出持续练习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可期。
2,在有了整体感觉后,大家心思收回来,开始对时间知觉进行重点明确,突出了时间知觉与时间的区别,确定时间知觉的特点,提出知行不二,活的感觉,现在的非时间概念,引出了本节课主题,运动。
3,分享。分享中呈现了运与动的状态区别。
4,对运动,对运和动进行分别的定义,特别是运,内部的状态,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运进行详细感受,也是运动最重要的练习点。
5,定义了运动知觉,对运动知觉的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真动现象,似动现象进行详细解释,引导体会。
6,最后针对知觉运动要点明确了练习方向。
我的不同。
1,对心里内部状态的加固,老师以不断打包和整合的方式,在每节课都会有这个动作。
2,对时间知觉,即便练习,没法真正体会到时间知觉和知行不二的关系,内部内紧外松,世界即运动的引入。
3,运动,对内外这个认识,没有联系,也是作为一个学员学习,所以换我是不太清楚这么深入的。
4,运动三要输,一个不变的结构,我却没有这个思维。


第十三课   知觉观察(4)视知觉的上法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同学上一节课运动知觉的感受进行总结,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进行总体打包感受,让大家对运进行分享,在明确运是什么,大家自己运的状态,再次明确内紧外松。
2、通过大家内紧外松练习及运的状态,体会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及继续练习的方向。
3、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到总体阐述后,提出视知觉概念,并对视知觉中的视空间,视运动进行描述,同时提出视时间知觉思考。
4、分享。(分享中着重视知觉状态)
5、对分享打包,根据大家的感受体会,提炼视知觉。
6、回顾视觉练习的体会,视觉让我们进入心理,再体会视知觉练习,让我们观察心理的运动,认识一个人,我们会记住,一个相似的人,我们就会去对比,挑选出这个熟悉的人,或者这个人一出现,我们就能分辨,这是怎么辨认的。
7、用练习体会视空间知觉,单眼和双眼现场体会,感觉视空间知觉,我们所看的空间什么不一样。
8、提出课后问题,视时间知觉该怎么做?
9、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视知觉定义: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视知觉结构:
视觉的产生框架或视觉的传递过程,主要分成四部分:远端物体,信息介质,接收器官,知觉物体
远端物体:即我们在环境中看到的实质物体
信息介质:即信息传播所依赖的媒介
近端刺激:即信息的接收的对应器官
知觉物体:心灵中反应的客体物体(不一定与实物一致)

举个例子:把一个苹果放在镜子的前面
远端物体就是苹果
信息介质就是苹果的反射光
近端刺激就是我们的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知觉物体就是镜子上出现的苹果图像

再举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当我们看着一个人的时候,
远端物体就是脸,
信息介质就是脸上的反射光,
近端刺激就是我们的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知觉物体就也还是脸
而当的远端物体和知觉物体不相符的时候,我们可能出现错觉,幻觉和错位的现象



视空间感知能力是视知觉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它使我们能够熟练地操作器械和通过不同角度的像透视一样感知物体的空间信息。我们能够在一个繁杂的大城市中原路返回,视空间感知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来源于最近时间的旅行的视觉地图。视空间能力包括了多种单独的能力,包括对明暗的识别,轮廓的识别,复杂的交叉角和弯曲的辨识,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和头发的形状从而对人脸的识别。
视空间能力使我们能够在视觉上感知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记忆可以理解为视觉记忆的一个亚类,因为它依赖于认知或意识地形图,是我们自身定位信息和在空间环境中的特征能够被获取,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的依据。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三)课后练习:
根据自己的体会,与视觉练习做对比,体会视知觉。阐述视空间知觉和视运动知觉是什么?你认为视时间知觉有没有,阐述你的体会。

课程编制感受:
查了很多视知觉的资料,对于视空间知觉的体会还是不够,回来重新体会课程目标,内紧外松,触摸心理,了解心理,课程设计不是在具体知识点,不是在脑子里一堆定义,所有的概念应该服务于我的课程目标,内紧外松,不断的触摸和了解心理。虽然自己其实也还是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2-4-12 22:26 编辑

第十七周 知觉种类(5)视知觉的教学设计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对前期课程进行整体描述,讲课程整体分成进行了劳动三要素的确认。确认了劳动者,劳动进程。
2.详细体会和引导劳动对象结果。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劳动所得进行确认。突出心理的质,体,感。
3.针对得,引入今天的课程,视知觉,如何不断的积累得。
4.分享。对陶毅的分享内容进行总结,再次确认心里世界结构体。
5.对视知觉概念和如何练习做出引导。

我的不同:
1.对三要素的总结确认体会,特别是视知觉是对得这部分是没有意识的。老师的整体总结,相当于一个全面打包和总结。
2.对视知觉本身的理解很不透,特别老师再讲的过程中都还是晕晕乎乎的,就更加烦躁,作为学员都有点问题,遑论培训师了。

第十四课 知觉种类(5)听知觉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同学上一节课视知觉体会进行总结,体会内部视知觉运动出发地,确定心位置,内紧位置。
2、对视时间知觉进行确定,通过内部运行,观察到自己的加工过程。
3、在对视知觉打包后,进行对听知觉进行描述。
4、分享。(分享中着重视知觉状态)
5、对分享打包,根据大家的感受体会。
6、回顾视听觉练习,对得的体会,继续以听知觉方式,对劳动对象,得进行确定。
7、用练习体会听空间知觉,单耳和双耳现场体会,感觉听空间知觉。
8、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听知觉定义: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两个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映象,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它使人能在两维的视网膜刺激基础上,形成三维的空间映象。对物体不同部位的远近的感知称为立体视觉或深度知觉。深度知觉除了利用双眼的视差的线索外,还要利用其他的主客观线索。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物体作出的大小判断。听觉空间知觉,在距离方面主要以声音强度为线索;而要判定声源的方位则必须依据双耳听觉线索。后者称为听觉空间定位。

关于空间的感受,除了视觉之外还能从听觉器官获得,耳朵能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视觉线索有单眼和双眼的区别,听觉线索也有单耳和双耳的区别。

(三)课后练习:
练习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体会从身体那部分出来?通过听空间知觉练习,你如何感受听运动知觉和听时间知觉?

课程编制感受:
课程目标清晰度不够,只能借鉴视知觉的练习和所得,结合听知觉概念,进行课程编制,对于课程运行方向是不明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周  第十四课  知觉种类(6)听知觉的教学设计评课
老师怎么做的
1.对练习所得状态进行整体打包,区分练习与非练习两种状态,强化练习所得感受,提出不断练习直至成为常态。
2.突出一体化感受,我和世界一体性,从视知觉练习的和提出听知觉练习注意重点,合。
3.分享。分享重点看到我们如何放大分辨率看清我们的 以突出我们继续强化练习,不断放大心,放大分别率,实现和合。
4.对听知觉概念和如何练习做出引导,类似与视知觉程序。
我的不同:
1.老师其实每一次的开头总结,都是在不断的强化我们内部体会,强化我们练习所得,强化去体会我们日常状态和人的状态,以期实现内在状态的转化。这是最主要的目标,而我往往会往某一个具体点上走,很容易偏离根本。
2.分享中,老师不断的盯着那个点打磨,放大,具体,不断的辨析,甚至在某一个点上反复磋磨,也不偏离,而我在这里往往就不耐烦了。
3.听知觉练习提示,即便我觉得和视知觉差不多,但是对概念如何服务于练习,准确的抱把握那个练习精确点不够。比如不断强调非测量,这是做练习很容易忽视的地方。

第十五课 知觉总结课程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前期感知觉课程进行体会进行总结,再次串联起,总结,心理,内紧外松,格物致知,最终我与世界一体关系的全部总结和体会。
2、对知觉内部交工过程进行体会分享,提出知觉的加工过程中,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参与程度。
3、分享。(分享中着重整个知觉是怎么在选择我们内部状况)
4、对分享打包,根据大家的体会,提出我们内部操作与现实差别,我们抛开内禁外松以后,情绪怎么做功,知觉怎么做功。
5、确认劳动者,知觉者的状态,引出“概念”。
6、对概念提出定义。
7、提出课后练习作业。

(二)课文
感觉这一章我们认识了心理,习得了内紧外松,格物致知的操作。
知觉让我看到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和合,在知觉练习中,我们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观察视野。
我们发现好像我们往往对知觉是有名字的,命名的,这个是怎么来?

概念是什么?和感知觉的关系是什么?

(三)课后练习:
用自己的话对知觉进行总结,概念是什么?

课程编制感受:
     培训要想讲好什么?自己一定是要亲自去这边过来的,这一次的编制,我发现好像自己有一点体会,这一步步怎么慢慢深入过来,到了总结,不能说全面,但是好像有点体会,方案的编制就变得容易些了。培训师和学员没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多了预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15 , Processed in 1.10743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