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1-4-26 23:48 编辑
第三周 第16天 20210426
今天的任务: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疑。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侯之也。
1、查字,正音 心:心,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包形的内脏器官。金文  在包形器官  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  ,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有的金文  简化血管形状。有的金文  省去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隶书  变形较大,至此,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凡心之屬皆从心。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心,人的心脏,是属于土性的臟器,藏在身躯的中央位置。字形像泵血器官的形状。也有博学之士说,心是属火的臟器。所有与心相关的 字,都采用“心”作边旁。
欲:“慾”是“欲”的异体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座山岭之间高深空阔的沟壑。欲,金文    ( 谷,高深空阔的沟壑)   ( 心,心中需求),表示内心的贪求如谷如壑。有的金文  以“人”  代“心”  。 篆文  用“欠”  (叹气、不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心”  ,表示感叹不满足。 造字本义:名词,如深谷大壑一样永远填不满的贪求心念。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谷”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  。楷书异体字“慾”加“心”,强调“心念”含义。古籍多以“欲”代替“慾”。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欲,貪欲也。从欠,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欲,贪欲也。字形采用“欠”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安:安,繁体甲骨文    ( 宀,新房)   ( 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  ,忧伤落泪  。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  省去“三点水”  (眼泪),将  写成“女”  。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 清,纯洁、无污染)   (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靜,審也。从青,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虑: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    ( 吕,代表伴侣)   ( 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    ( 虍,代表虎豹猛兽)   ( 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虎头”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虑”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思”  省略成“心”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慮,謀思也。从思,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虑,谋划、思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虍”作声旁。
深: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探”的本字,表示伸手探穴。深,金文    ( 水,潭)   ( 罙,即“探”,伸手探洞),表示探测潭底。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伸手或用工具探测潭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木”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从水,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深,河川。源出桂阳南平,向西流入营道。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罙”作声旁。
远: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遠,甲骨文    ( 袁,衣物)   ( 又,抓、持)   ( 亍,即“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简体甲骨文  将“袁”  简写成“衣”  。金文  加“止”  (趾,脚板),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远”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袁”  简化成“元”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遠,遼也。从辵,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远,辽远。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袁”作声旁。
则:“則”是“鍘”的本字。則,甲骨文    ( 鼎,经久的青铜器)   ( 刀,刻镂),表示用刀在金属器皿上刻镂。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貝”  。 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将法律条文及其他重要记录刻铸在青铜钟鼎上,以便久存流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立刀旁”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当“則”的“刻铸”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金”另造“鍘”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則,等畫物也。从刀,从貝。貝,古之物貨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则:均等划分财物。字形采用“刀、贝”会义。贝,是古代表示财物的符号。
神:“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申,甲骨文  像神秘的劈雳、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示”  另造“神”代替:    ( 示,祭祀)   ( 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申”  。在中医观念中,“精”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用以化血化气养神,精气有限,精竭人枯;“神”来自于受孕时的父母“两精相搏”,是统领生命的天真魂灵,若不自觉持守,容易在后天耗散;“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的存在。字形采用“示、申”会义。
明:明,甲骨文    ( 日,太阳)   ( 月亮),表示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古人以为月亮在夜里发光)。有的甲骨文    ( 月亮)   ( 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 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朙,日月照耀。字形由“月、囧”会义。所有与“朙”有关的字,都采用“朙”作边旁。
荣:“燊”、“爃”是“榮”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熒”的本字,表示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榮,篆文    ( “”,即“熒”的本字,花蕊荧亮)   ( 木,树),表示树木花开满枝,眩目荧亮。 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繁花绽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荣”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篆文异体字“燊”  用“ 焱”  代替“”  。楷书异体字“爃”  再加“火”  ,写成左右结构。古籍多以“榮”代替“燊”和“爃”。古籍常“荣华”并用,表示草木花开繁盛,也比喻地位出众,风光气派,引人称羡;“荣”多指木本开花;“华”多指草本开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榮,桐木也。从木,熒省聲。一曰屋梠之兩頭起者爲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荣,桐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用省略了“火”的“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荣”是屋梠两头翘起的檐角。
计: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巨大数量。计,金文    ( 午,疑为对“十”的误写)   ( 言,说话、商谈),表示大量的商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篆文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计”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計,會也。筭也。从言,从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计,合算,算数。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十”作声旁。
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謀,金文    ( 言,商议)   ( 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謀,慮難曰謀。从言,某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谋,讨论、筹划如何解决困难叫“谋”。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某”作声旁。
成:成,甲骨文    ( 戊,大钺,战具)   (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  的“戌”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成,就也。从戊,丁聲。 ,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 之,前往)   (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士”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志,意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不:“不”是“帝”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  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  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  是指事字,字形在“木”  (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  ,写成  ,上端的“才”  (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  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  将树杈形状  简化成倒三角形  ,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  简化成横写的“工”状  。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  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帝”的甲骨文字形  省去表示系束的“工”  就成为“不”  ,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隶化后楷书  省去隶书字形  中的倒三角形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不,鸟向上飞翔不降落。字形采用“一”作字根,“一”好比是天。字形像鸟在天上飞翔的样子。所有与不相关的字,都采用“不”作边旁。
可:“可”是“哥”、“謌”和“歌”的本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声。可,甲骨文    ( 似竽的乐器)   ( 口,发声),表示和着音乐唱歌。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方式求偶。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竽形  写成”丁“  。当“可”的“吹笙唱歌”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可”,另造“哥”代替,表示对唱。当“哥”本义消失之后,金文再加“言”(倾诉)另造“謌”代替,或者篆文再加“欠”(撮口而吹),另造“歌”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可,肎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可,肯,同意。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乱:“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 ”作边旁。
功: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金文    ( 工,巧具)   ( 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功,以勞定國也。从力,从工,工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功,费心费力,使国家安宁。字形采用“力、工”会义,“工”也作声旁。
间:“間”与“閒”同源,后分化。閒,金文    ( 門,借代家居)   ( “夕”或“月”),表示月明之夜,居家而无所事事。篆文  、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农业时代,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觉和劳作,是时间的两大形态,因此夜而不寐、醒而不作的月明之夜,就成了难得的放松自在的时光片断,在这个宝贵的时光片断里,可以无所事事而坦然。“当“閒”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之后,俗体隶书  用“日”  代替“月”  另造“間”代替,表示时光片断。 造字本义:名词,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间”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古籍常以“閒”代替“間”。《汉字简化方案》用“間”合并代替“閒”。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閒,隙也。从门,从月。 ,古文閒。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间,缝隙。字形采用“门、月”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閒”字。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    ( 音,声)   ( 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篆文    ( 音,声)   ( 心,情感),表示言语包含的情感。 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意,志向。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志向。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定:定,甲骨文    ( 宀,房屋)   ( 足,结束征战归邑),表示结束征战,消除暴乱,归家安生。远古男子为了觅食和战争,总是常常外出远行奔波,回归家园是身心踏实的歇息。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足”  写成“正”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结束征战,安居度日。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定,安也。从宀,从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定,安生度日。字形采用“宀、正”会义。
遂:遂,金文    ( 辵,行进)   ( 又,抓),手上几点指事符号,表示远行采集。有的金文  字形复杂化。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采集的字形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上山采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遂,亾也。从辵,㒸聲。 ,古文遂。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遂,逃亡。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㒸”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遂”字。
其:“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  ,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  而成,是“箕”的本字。简体金文  、简体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甲骨文  加“廾”写成会义字:    ( 竹制盛具)   ( 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持簸箕,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簸箕  上方飘飞的皮壳糠屑。繁体金文  误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廾”  连写成“丌”  。有的繁体金文  误将本该写成“廾”  写成一横两点的  。繁体篆文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竹框“  ”  、与“廾”字  上部的一横  所构成的  ,连写成  ,导致字形费解。当“其”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筐”另造“箕”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箕,簸也。从竹、 ,象形,下其丌也。 ,古文箕省。其,籀文箕。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其,箕簸。字形采用“竹、 ”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 ,古文的写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写法的“箕”字。
所: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斫”的省略,表示刀斧砍、削。所,金文    ( 户,门窗,借代房屋)   ( 斤,即“斫”的省略,用刀斧砍、削),表示伐木筑屋。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户”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木匠拉锯挥斧,造门筑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户”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所,伐木聲也。从斤,戶聲。《诗》曰:“伐木所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所,砍伐树木的声音。字形采用“斤”作边旁,采用“户”作声旁。《诗经》有诗句唱道:“挥斧伐木,所所传响。”
行:行( háng),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  ,失去路口形象。 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采用“彳、亍”会义。所有与行相关的字,都采用“行”作边旁。
错: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措”的省略,表示放置。錯,篆文    ( 金,黄金或黄铜)   ( 昔,即“措”,放置),表示将金粉或金线嵌入器物表面凹槽,使器物两面产生金色文字、或线条或图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将金粉或金线置于器物表面的沟槽中,构成金色图文,装饰贵重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錯,金涂也。从金,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错,用金粉涂沫。字形采用“金”作边旁,采用“昔”作声旁。
自:“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  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  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  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  。有的金文  将两侧鼻翼  连写成封闭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  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  (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得:得,甲骨文    ( 手,拾)   (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拾贝。有的甲骨文  加“彳”  (行进),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籀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加“彳”  ,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的的“贝”  写成“见”  。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㝵”作声旁。䙷,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矣: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生了的。矣,金文    ( 已,发生了的)   ( 矢,箭只),表示箭已射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箭已射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矣,語已詞也。从矢,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矣,是一个表示话已说完的语气虚词。字形采用“矢”作边旁,采用“以”作声旁。
疑:疑,甲骨文  像一个拄着手杖的人  发傻地张大嘴巴  ,困惑而不知所向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加“彳”  (十字路口),强调在十字路口迷路含义。金文    ( 牛,可能是“屰”之误写,迎面而来的人)   ( 困惑地张着大嘴的人)   ( “彳”的误写)   ( 止,行进),表示迷路者向迎面而来的行人问路。篆文  误将金文中张大的嘴巴  写成“匕”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人)写成“矢”  ,并以“子”  代替“牛”  (“屰”之误写),表示小孩迷路。 造字本义:动词,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后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获得明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疑,惑也。从子止匕,矢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疑,迷惑而不知所从。字形采用“子、止、匕”作边旁,采用“矢”作声旁。
识:“戠”是“識”和“幟”的本字。戠,金文    ( 戈,武器)   ( 言,辨认),表示辨认武器。当“戠”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言”  另造“ 識”(识)代替,强调辨认指称。 造字本义: 动词,辨认、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识”  ,采用俗体隶书  的字形,将正体楷书的“戠”  简化成作为声旁的“只”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识,常情。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戠”作声旁。
气:气,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表示天地的“二”  的两横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代表天地之间的汽流。金文  为了使之区别于数目字“三”,将第一横写成折笔  。为了有交区别于数目字“三”,有的金文  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天地的上下两横都写成折笔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横都写成了波浪线,字形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像汽流起伏的样子。 造字本义:名词,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隶书  有所变形。“气”是天地间容易飘逸、扩散的自然汽流;“氣”是人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汉字简化方案》用“气”合并“氣”。“乞”是“气”字减去中间一笔的特殊指事字:飘逸、扩散的汽流为“气”;短气为“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气,像流动的雲气。象形字。所有与气相关的字,都采用“气”作边旁。
寄: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倚”的省略,表示倚靠。寄,篆文    ( 宀,住房,代居住)   ( 奇,即“倚”的省略,表示倚靠),表示倚靠而居。 造字本义:动词,倚靠他人而居,即借住在他人家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奇”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寄,託也。从宀,奇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寄,讬付。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奇”作声旁。
奸: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武器。奸,金文    ( 干,武器,代表侵略)   ( 每,妇女),表示入侵者强暴妇女。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每”  写成“女”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入侵者强暴被俘女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干”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将“奸”写成“姧”。《汉字简化方案》用“奸”合并含义相近的“姦”。 注:“奸”合并“姦”之后,“奸”不读它原有读音 ɡān ,而转读被合并字“姦”的读音 jiān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奸,犯婬也。从女,从干,干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奸,犯奸淫的罪恶。字形采用“女、干”会义,“干”也作声旁。
邪:“琊”和“邪”是“玡”的异体字。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讶”的省略,表示惊诧无语。玡,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    ( 王,玉,即“琅”,玉砌回廊)   ( 牙,即“讶”),表示美得令人惊讶的玉砌回廊。楷书异体字“琊”  加“双耳旁”  (邑,借代宫殿),强调宫殿区内的玉砌廷廊。楷书异体字“邪”  (篆文  )省去“琊”字  中的“王”  (玉)。 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古籍多以“琊”代替“玡”。“琅”和“瑯”(郎)是宫殿区内用冰清玉洁的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廷廊;“玡”和“琊”(邪)是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因此古籍中“琅玡”也写作“琅琊”,或写作“琅邪”,或写作“瑯琊”,或写作“瑯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邪,琅邪郡。从邑,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邪,琅邪郡。字形采用“邑”作边旁,采用“牙”作声旁。
而:“而”是“耏”的本字。而,甲骨文    ( 口,嘴巴)   ( 下垂的须发),表示垂在下巴的长须。简体甲骨文  把“口”  形简化成下唇的形状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  简化成一横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  写成  。有的金文  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彡”  (毛发)另造“耏”代替。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 旁。
倚: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椅”的省略,表示可靠背的坐具。倚,篆文    ( 人)   ( 奇,即“椅”,靠背的坐具),表示以人为椅,即半靠半坐地斜站。 造字本义:动词,臀部和背部顶在支撑物上,双脚或单脚屈膝着地,以似站似坐的姿势斜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恢复篆文字形,把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倚,依也。从人,奇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倚,依靠某物。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奇”作声旁。
之: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 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脚踏大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隶书  严重变形。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作边旁。
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    ( 言,说)   ( 乍,“作”),表示言语作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詐,欺也。从言,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诈,欺骗。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乍”作声旁。
惑: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惑,金文    ( 或,不确定)   ( 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惑,亂也。从心,或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惑,内心迷乱。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或”作声旁。
言:言,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舌  的舌尖位置加一短横指事符号  ,表示舌头发出的动作。简体甲骨文  省去短横指事符号,将舌形  写成  。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鼓舌说话。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形  写成  。晚期隶书  把舌形的  简化成三横加“口”的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凡言之屬皆从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言,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䇂”作声旁。所有与言相差的字,都采用“言”作边旁。
无:无,篆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  字上加一横  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 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兀”  写成  。“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古籍多以“無”代替“无”。《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由:“由”是“油”的本字。由,甲骨文    ( 像液滴)   ( 囗,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  从器皿  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有的甲骨文  像液滴  穿过器皿  小孔的样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液滴  写成一点  ,并加“入”  ,表示液滴  滴入  器皿  内。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 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由”的“注油”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水”另造“油”代替。 故: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旧的、已逝的。故,金文    ( 古,即“作古”的省略,老朽而自然死亡)   ( 攴,持械攻击),表示持械击杀老人,有意结束垂死老人的生命( 参见“殄”的本义解说)。暴殄是远古时代的野蛮传统之一:当遇到族群生存危机时,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新生代的生长,而杀死无法独立生活的老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夂”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信:“訫”是“信”的异体字。信,简体金文    ( 人,当事人)   ( 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繁体金文    ( 千,巨量)   ( 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籀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篆文  基本承续繁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金文异体字“”  写成“言”  、“心”  会义,言心,说真心话,真诚可靠,  是横写的“心”  。古籍多以“信”代替“訫”。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㐰,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訫,这是古文写法的 “信”字。
术:“术”是“朮”的异体字;而“秫”和“  ”是“术”的异体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持。朮,甲骨文    ( 又,用手抓)   ( 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 参见“麻”)。篆文  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叉”  ,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隶化后楷书“朮”  将篆文字形中“又”  加“八”  所构成的“术”  简写成似“木”非“木”的  。楷书异体字“术”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写成“木”  ,以致字形面目全非。 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古籍多以“秫”和“  ”代替“朮”和“术”。《汉字简化方案》用“术”合并代替“術”。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秫,有黏性粟米。字形采用“禾、术”会义。象形。术,这是“秫”的异体字,省去了“禾”。
守:守,甲骨文    ( 六,即“庐”的本字,房屋)   ( 寸,手持器械)。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寸”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守,官吏的操行、节操。字形采用“宀、寸”会义。宀,表示官府的事。寸,表示法度。
真:“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 人,巫师)   (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具”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字形采用“匕、目、乚、八”会义,“八”表示仙人升天所乘坐的东西。
一: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原始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道家鼻主老子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造字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远古中国的数字美学,充满了朴素鸿蒙的宇宙和地球起源想象:一,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 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一,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所有与一相关的字,都采用“一”作边旁。弌, 这是古文写法的“一”。
化:化,甲骨文    (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待:待,金文    ( 彳,前行)   ( 寺,持),表示有所持而前往。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持礼前往,表达敬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待,竢也。从彳,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待,等着。字形采用“彳”作边旁,“寺”作声旁。
人:人,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  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交:交,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人  左右两腿错立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反叉两腿站立。隶书  变形,成为“六”、“乂”组合,没了“人”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屬皆从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交,交叉小腿而立。字形采用“大”作边旁, 像两腿交叉的样子。所有与交相关的字,都采用“交”作边旁。
会:“會”是“燴”的本字,“徻”是“會”的异体字。會,金文    ( 合,合并)   ( 米,米饭,代主食),表示将菜肴与米饭主食同锅合煮。有的金文  将食物“米”  写成两团食物揉合状  ,进一步明确“合煮”的烹调法含义。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食物揉合状  写成不知所云的  ,并误将金文字形下端的“口”  写成“曰”  。 造字本义:动词,把主食米饭和菜肴混合在一起烹煮。隶书  基本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会”  ,依据草书字形  ,对繁体楷书字形  进行大幅度整体简化。当“會”的“合煮”本义消失后,后代楷书再加“火”(炊煮)另造“燴”代替,强调炊煮”的含义。表示本义时,古籍多以“燴”代替“會”。表示“相遇、聚集”以及相关引申义时,古籍多以“會”代替“徻”。《汉字简化方案》用“會”合并代替“徻”。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㣛,古文会如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会,集合。字形采用“亼”和省略了两点的“曾”会义。“曾”表示增益。㣛,古文写法的“会”就写成这样。
听: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开心。听( yǐn),篆文    ( 口,嘴巴)   ( 斤,即“欣”,开心),表示张嘴大笑。 造字本义:动词,因开心而张嘴大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的同音字形“听”( yǐn)合并代替字形复杂的“聽”(tīng)。当“听”合并“聽”之后,“听”不再读它原有读音 yǐn ,而转读被合并字“聽”的读音 tīng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常见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听,笑皃。从口,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听,张口大笑的样子。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斤”作声旁。
侯:“侯”是“候”的本字。侯,甲骨文    ( 厂,山崖)   ( 矢,箭),表示狩猎于山崖。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矢形状  写成  。有的金文  加“人”  ,强调猎人的狩猎行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带着弓箭埋伏山崖,守候猎物。俗体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同时误将篆文字形中山崖的形状“厂”  写成“工”  ,山崖形象消失。当“侯”的“设伏候猎”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候”代替。 也:“它”与“虫”、“也”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也,甲骨文  像头尖、身长的蛇。有的甲骨文  、  将蛇头  写成“箭号”  或棱形的“大头”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的“大头”形状  变形成变“大腹”  。有的金文  则在蛇的“大腹”部位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蛇腹中的吞噬物,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特性。 造字本义:动词,蛇性贪婪,无所不吞。篆文  在金文字形  的基础上大大变形,淡化了蛇腹形象。隶书  隐约还保留蛇头、蛇身的形象,有的隶书  变形后蛇形尽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也,女陰也。象形。 ,秦刻石也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也,女阴。象形。 ,是秦代刻石的“也”字。
2、翻译 心清除污染纯洁,贪求的心念踏实过日子;谋思的心念要去探测辽远的潭底;心清除污染踏实的过日子则天公将空间照亮草木繁花绽放;谋划思考深远则所商议筹划不确定的问题就可以实现;天公将空间照亮草木繁花绽放则内心追求的目标就不可能是交错混杂的丝线;商议、谋划没把握的事得以实现则运用器械,巧妙发力不可能出现缝隙。心念安生度日则心收获踏实过日子;所做的事也就不会出错;神又回归到心,收获了精力集中。 辨认心气借住在他人家里,奸邪得知了就会要依靠过来,谋划内心的混乱来假报战功冒领奖赏;鼓舌说话无经过心。 所以,许诺发誓诚于心术,持械护卫家园占卜如验的贞人和万物形成之始而不改变,待人的心志与谋划思考交叉集合,开心足履平地徒步前往带着弓箭埋伏山崖无所不吞。 3、心得 思的操作 心安静---神明荣---志不乱 虑深远---计谋远---功不可间 思的两种情况 意虑定---心遂安---所行不错---神得凝 识气寄---奸邪倚---诈谋惑---言无由心 得出的结论 信心术---守真一---意虑交会---听之侯之 心安静思虑就能深远,计谋就能成。 信心术,真正的心术抱神于心,不暴露。
4、背诵 已经发企业微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