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0-4-3 22:54 编辑
坤卦第二
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一、正音
Kun yuan heng li pin ma zhi zhen. Jun zi you you wang.xian mi hou de. Zhu li. Xi nan de peng. Dong bei sang peng . an zhen ji.
二、正字
坤: 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神”的本字。坤,篆文(土,大地)(申,神),表示地神。造字本义:名词,地神,与阳性的上天相对的阴性大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古老的阴阳观念中,天为阳,称作“乾”;地为阴,称作“坤”。《説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坤,大地。《易经》的基本卦之一。字形采用“土、申”会义,因为坤的位置在西南的申位。)
牝: 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妣”的省略,表示女性,通常指生育过的妇女。牝,甲骨文(匕,“妣”,女性)(牛,牲口),表示母牛。甲骨文时代的古人重视对动物的驯养繁殖,因此对动物的性别敏感,定义也相当细致准确,如“匕羊”为母羊;“匕牛”为母牛;“匕虎”为母虎。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母兽,雌性的动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失去牛的一对尖角形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因牛体庞力大,助益农耕,且天性仁慈,古人对牛特别厚爱。公牛为“牡”;母牛为“牝”;专门用于祭祀牺牲的小公牛为“特”。《説文解字》:牝,畜母也。从牛,匕聲。《易》曰:“畜牝牛,吉。”(牝,母畜。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匕”作声旁。《易经》上说:“畜养母牛,大吉大利。”)
君:“尹”是“君”的本字。君,甲骨文(手执权杖)(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説文解字》:君,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古文像君坐形。(君,天下至尊。字形采用“尹”作边旁,表示管理万千事务;因为发号施令,所以同时采用“口”作边旁) 有: “尹”是“君”的本字。君,甲骨文(手执权杖)(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説文解字》:君,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古文像君坐形。(君,天下至尊。字形采用“尹”作边旁,表示管理万千事务;因为发号施令,所以同时采用“口”作边旁。,这是古文的“君”字,像君主端坐的样子。) 攸: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持。攸,甲骨文(人,老者)(木棍,手杖)(又,抓),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棍杖写成“卜”。有的金文加“水”(沟、溪、河),表示老人拄杖小心过河。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一竖。简体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人”,突出了“水”。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慢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攸”的“拄杖小心过河”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心”另造“悠”代替。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秦刻石繹山文攸字如此。(《说文解字》:攸,走在水中。字形采用“攴、人”和有所省略的“水”会义。,秦代刻石绎山碑上的“攸”字是这样写的。) 往: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贤明之君。往,甲骨文(之,前行、投奔)(王,贤君),表示投奔贤君。有的甲骨文将“王”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简写成类似“屮”形的。有的金文将“王”写成。当“㞷”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再加“彳”(前行)另造“往”代替,表示朝某地“前行投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一心一意投奔贤明之君,归附安乐之国。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由“止”与“王”合写的“㞷”简写成“主”。古籍多以“往”代替“㞷”。时间逝去为“往”;远古时代为“昔”。《説文解字》:往,之也。(往,去,到……去。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㞷”作声旁。迬,古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古籍多以“先”代替“兟”。《説文解字》:先,前進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屬皆从先。(先,前进。字形采用“儿、之”会义。所有与先相关的字,都采用“先”作边旁。) 迷: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眯”的省略,表示看不清。迷,侯马盟书(辵,行进)(米,“眯”的省略,半睁眼睛,看不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辨不清前进的方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説文解字》:迷,或也。从辵,米聲。(迷,因失去方向而困惑。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米”作声旁。) 后:“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卜,权杖)(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卜辞中有的甲骨文以“毓”代“后”,表示生育能力强的妇女。有的甲骨文将“后”成“反司”,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掌权者“司”。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説文解字》: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后,继承王位的君主。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义,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得:得,甲骨文(手,拾)(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拾贝。有的甲骨文加“彳”(行进),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籀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加“彳”,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的的“贝”写成“见”。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説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 主:“主”是“柱”的本字。主,甲骨文(较小的方榫插在较大的方孔中)(木,房柱),表示凿出了方孔、可以榫接横梁的房柱。有的甲骨文将方孔方榫的简化成。有的甲骨文则将“木”省略成。金文误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木”的写成“土”,导致“木”形消失。金文异体字另造会义字,表示造屋(“宀”)的柱梁(“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王”,导致“柱”形消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柱”代替。《説文解字》:主,鐙中火主也。从,象形。从丶,丶亦聲。(主,像灯中的火炷。字形采用“”作基本造型,像灯盏、灯架的形状。字形同时采用“丶”表义,“丶”也作声旁。) 利:利,甲骨文(禾,庄稼)(刀),像是用刀收割庄稼,镰刀与庄稼之间的两点,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有的甲骨文省去两点。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説文解字》: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果。”) 西:西,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用绳带缠绕的、装行李的囊袋。有的甲骨文将缠绕的绳带简化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画出了袋子的提手。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将籀文字形中表示袋子提手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女性装行李的囊袋。隶书承续金文字形。有的隶书严重变形,将籀文字形中表示提手的写成,将籀文字形中表示囊袋形状的写成“目”。古人称男子肩扛的行囊为“东”,称女子手提的行囊为“西”。《説文解字》: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凡西之屬皆从西。棲,西或从木妻。卥,古文西。卤,籒文西。(西,鸟在巢上。日落西山时鸟归林栖巢,所以用作“东西南北”的“西”。所有与西相关的字,都采用“西”作边旁。棲,这是“西”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妻”作声旁。卥,这是古文写法的“西”字。卤,这是籒文写法的“西”字。) 南:南,甲骨文(像系挂的绳结)(舟,木船),表示用于水上祭祀、系吊于舟中的小鼓。繁体甲骨文“喃”加“口”(说唱),强调水上祭祀时以小鼓伴奏的说、唱、颂、念。有的甲骨文误将“舟”简化成“凡”,并以“凡”兼作声旁。有的甲骨文将舟形写成。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卜”(棍棒、鼓槌),写成混合结构,表示用鼓槌敲击舟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导致“凡”形(“舟”形)消失。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流行于闽越水域的船上吊鼓,祭祀时用来伴奏巫师的说、唱、颂、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绳结形状“屮”简化成“十”,绳结形状消失。《説文解字》: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南,草木到了南方,则花繁叶茂,有枝茎可胜任。) 得:得,甲骨文(手,拾)(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拾贝。有的甲骨文加“彳”(行进),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籀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加“彳”,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的的“贝”写成“见”。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説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 朋:朋,甲骨文像两串玉串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成更大的一挂玉串。古代货币单位,以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以同音的象形字“鹏”代替两串玉的“朋”,以并列的羽毛强调并列含义。造字本义: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隶书在篆文在篆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将篆文简化成两个“月”。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中多以“朋”代替“倗”。朋,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朋,古文写作“鳳”,像凤的形象。凤高翔时多以万计的鸟群追随,因此用凤翔之形作为“朋党”的“朋”字。) 丧: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养蚕的树。丧,甲骨文(桑,养蚕的树)(众多“口”),表示桑树上众多蚕虫蚕食桑叶。造字本义:动词,满树蚕虫将桑树的叶子吃光。金文有所变形,将甲骨文字形中“桑”形写成,同时加“亡”,强调“消失”的含义。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犬”,“桑”形消失。隶书进一步变形,将篆文字形中的“犬”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亡”写成“衣字底”。《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丧”,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两个“口”简化成两点。喪,亾也。从哭从亾。會意。亾亦聲。(丧,失去亲人。) 安:安,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有的甲骨文将“女”写成,表示别亲远嫁的女子忧伤落泪。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女”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安,靜也。(娴静)。 吉: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古帝王或诸侯在隆重仪式上使用的玉牌礼器,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吉,甲骨文(圭,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的玉牌礼器)(口,说话、祝祷),表示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和祝祷。有的甲骨文误将上尖下窄、便于持握的圭形,写成两个形似“士”字的字形。有的甲骨文误将写成不知所云的。简体甲骨文将两个形似“士”的写成明确的两个“士”,并将两个“士”的省略成一个“士”。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天子与诸侯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和祝祷,祈求国泰民安,百业呈祥。隶书承续篆文字形。《説文解字》:吉,善也。(吉,祥瑞美好)。 三、语义 坤(地神),具有伟大、元始亨通的德性,养万物,顺承天,如牝马之性。当有所往来行走,如果当先则迷,随后则得主,而得含弘光大之利。往西而南得朋,往东而北丧朋。只要安守坤道固持坤德,最终都能得上下同欲之吉祥。 四、义理 坤德: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厚: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如地德容载万物,顺承阴柔。 坤之地德:万物资生。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柔顺利贞。 坤之德性: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直方大。含章可贞。括囊。 坤之人德:正(敬以直内)、义(义以方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