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19-9-14 00:27 编辑
第九周 实意法腾蛇
一、抄写经文
-----------------------------------------------------------------------------------------
二、字词
实:實,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音,声)(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 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 ,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
腾: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滕”的省略,表示水向上喷涌。造字本义:动词,马凌空跃起。
腾龙:一名"螣蛇",也叫飞蛇,古代汉族神话中由女娲娘娘以自己形象制造的宠物,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
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之山 ﹞多白蛇、飞蛇。” 郭璞 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 《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事类•赋九十一》注引此作:“螣蛇游雾龙乘云。
蜿蜒曲折的腾蛇星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腾蛇星是隶属于北方七宿的星官,在造父五星之南,由22颗星所组成。十月至十一月间晚上的八到十点钟,我们会看见腾蛇星就在北方正中附近的天空上,颇为显眼。史载,曹操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八月胜乌桓,九月退兵,十一月行至今北京附近的易水。《碣石篇》中又有一首《冬十月》诗,所以可知包括《龟虽寿》在内的《碣石篇》组诗大约作于207年阴历十月,时间或有先后,但差距不过在数日之间。于是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是这样一个情景:在这个月的某一天夜晚,曹操仰望星空,看到中天附近的腾蛇星,又想到自己的人生、功业,顿时诗兴大发,便由神龟、腾蛇写起,留下了千古名篇《龟虽寿》。中国古代星官,组成星数在20颗以上的并不多见,腾蛇星是一例。不但如此,腾蛇星的形状还蜿蜒曲折,在众星官中绝无仅有。它起于蝎虎座α(腾蛇一)和蝎虎座4(腾蛇二),为蛇头。经天鹅座四星(腾蛇三至腾蛇六)转至仙王座三星(腾蛇七至腾蛇九),又折返至蝎虎座β(腾蛇十),与蛇头相对,这是蛇身的弯曲部分。蝎虎座β与仙后座σ(腾蛇十一)相连,形成第一段直长蛇身,再经天后座三星(腾蛇十二至腾蛇十四)连至蝎虎座9(腾蛇十五),并与第一段直长蛇身相交成第二段直长蛇身。自腾蛇十六(仙女座3)开始的七颗星则均属仙女座。腾蛇星真的宛如一条长蛇,盘旋折返,令人眼花瞭乱。按唐代王希明《步天歌》中“腾蛇室上二十二”的说法,腾蛇星属室宿,且在室宿的上方,即北方。初唐天文家李淳风在编撰《晋书·天文志》时,则把腾蛇二十二星列在“二十八舍”即二十八宿之外。这大概因为初唐时三垣二十八宿的天区划分体系尚未定型。《宋史·天文志》考证说:“武密书以腾蛇属营室,又属壁宿。《乾象新书》以西十六星属尾、属危,东六星属室。”有《西步天歌》之称的明末识星作品《经天该》则把腾蛇列在虚宿之下。说法各不相同,是因为腾蛇二十二星分布广泛,有的以主体论其所属,有的则以蛇头论其所归。
腾蛇与灵蛇崇拜
腾蛇星不见于《史记·天官书》,但“腾蛇”一词在《史记》中的其他篇目和同时期的文献中屡有出现,有时亦写作“螣蛇”或者“腾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螣”字归入虫部,意思是“神蛇也”。西汉代桓宽的《盐铁论》说,“贤者得位,犹龙得水,腾虵游雾。”《淮南子》记载,隋侯出行时看见大蛇被伤中断,用药救之,一年多以后,蛇衔明珠以报隋侯,谓之隋侯珠。由此看来,蛇在两汉三国及更早以前是很受人尊重的动物,像佛口蛇心、蛇蝎心肠一类贬义成语似乎是后来才出现的。
按照古代中国人天地相应的思想,天上的星官在地上必定有其对应,而腾蛇星之所以与蛇为名,似乎跟远古的灵蛇崇拜有关。据2002年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容成氏》的一篇,讲到大禹听政三年,天下大治,四海自远方前来进贡,禹然后开始为四方朝贡之民竖立旗号,以作辨别之用:“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叶舒宪先生认为,识别南方民族之所以用画有蛇的旗子,与当时南方诸民族的蛇崇拜有关,而这种相关性仍保留于现存的文字中,成为活化石:如“巴”字在金文中就是一条蛇的形状,南方地名“蜀”、“闽”二字中所包含的虫字,古代南方民族南蛮中“蛮”字下部的虫字,这个虫在远古多指长虫——蛇。汉武帝太初改历时(公元前104年),召集了很多精通天文历法的专家,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巴郡的落下闳。腾蛇二十二星可能因为南方的灵蛇崇拜而命名,由落下闳则带入汉代皇家天文机构,这个星官由此定名并流传至后世。然而,人们对于蛇本身的崇拜,后世之人渐渐忘却,而改为将之整合到对龙的崇拜之上。郭璞曾为中国第一部辞典《尔雅》作注,他解释腾蛇说:“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宋史·天文志》则谓腾蛇二十二星“主水虫,居河滨。明而微,国安;移向南,则旱;向北,大水。彗、孛犯之,水道不通。客星犯,水物不成。”与晚近神话,如《西游记》中能兴云布雨的龙王无异。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受西来文化影响,使蛇的形象渐渐发生变化。在佛教文化中,蛇是邪恶的化身,成语佛口蛇心中,慈悲之佛与恶毒之蛇相对,便很能说明问题。古希腊《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中,蛇是忘恩负义之徒。在基督教的文化传统中,蛇更是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坏家伙。唐代以后有一种奇门遁甲术数,把十天干和一些古代星名按一定程序分布于九宫格内,以预测吉凶,这当中就有“螣蛇”,但它所代表的却已变成阴柔口毒的虚诈之神。
腾蛇与玄武之象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宿分为四个部分,与四方四季相对应,被称为“四象”。其中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北方七宿玄武之象。所谓玄武,通行的说法是龟蛇组合。然而,在远古时候,北方七宿之象却并非龟蛇。根据出土的古代文物,如曾侯乙漆箱星图中,北宫所立之象,是两只相对的、围绕危宿的鹿;年代更早、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虢国四象铜镜,与南方朱雀相对的也是鹿。西汉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宫的象征是源于鹿的仁兽麒麟,这方面的证据则有西汉昭宣时期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以及新疆尼雅遗址墓地出土的东汉彩锦护膊。无论是壁画所画还是护膊所绣,均是龙、虎、雀以及麒麟。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四象开始定型,北方之麒麟之象由玄武所代替,麒麟移居中宫。据笔者估计,这种转变当是由于战国后期所流行,由邹衍提出的的“五德始终”思想的影响。五德即金德、木德、水德、土德和火德,本用于解释朝代兴衰,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五行思想。五行可配五色、五方,北方属水,为黑色,玄即黑,故北宫之象以玄武代替麒麟。龟的形象由虚、危两宿组成,并与腾蛇星互配而共同组成玄武之象,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基本定型。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这种定型却并不稳定,上面提到的昭宣时期壁画和及东汉护膊出现了麒麟之象便是例子。甚至对于玄武一词,最初也并非龟蛇,而仅仅龟的代名词。张衡《思玄赋》云:“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这里的玄武很明显就是缩头于壳中的乌龟。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家,断不至于弄错。开篇所引的《龟虽寿》诗也是龟、蛇分述。而从字面上讲,玄与乌同为黑色,武有勇武之意,而龟有甲,可以防御,玄武最早其实是乌龟的文雅称呼。后来为何玄武又加了蛇这种动物呢?虽然未有直接证据,但估计也跟前面所提及的古代南方民族灵蛇崇拜有关联。”
虑: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吕,代表伴侣)(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虍,代表虎豹猛兽)(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虎头”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思”省略成“心”。
荣:榮,金文是象形字,像花朵,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花丛,像花丛中闪烁于花蕊的花粉。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花朵、花粉状写成两个“火”;误将金文字形下部草茎丛生状的写成“秃宝盖”,并加上“木”,将金文字形中的象形字变成会义字,强调树木开花。造字本义:动词,丛生的植物繁花绽放。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两个“火”连写简化成“卄”。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表现却恰恰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华”* ;称木本植物开花为“荣”。植物不开花而结实为“秀”* ;开花而不结果的植物为“英”*
计: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巨大数量。计,金文(言,商谈)(十,大量),表示大量商谈。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篆文调整左右顺序。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
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
间:“間”与“閒”同源,后分化。閒,金文(門,借代家居)(“夕”或“月”),表示月明之夜,居家而无所事事。篆文、隶书承续金文字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农业时代,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睡觉和劳作,是时间的两大形态,因此夜而不寐、醒而不作的月明之夜,就成了难得的放松自在的时光片断,在这个宝贵的时光片断里,可以无所事事而坦然。造字本义:名词,月明之夜无所事事而坦然的时光片断。“当“閒”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之后,俗体隶书用“日”代替“月”另造“間”代替,表示时光片断。古籍常以“閒”代替“間”。《汉字简化方案》用“間”合并代替“閒”
得:得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同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的“贝”写成“见”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识:戠”是“識”和“幟”的本字。戠,金文(戈,武器)(言,辨认),表示辨认武器。当“戠” 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識”(识)代替,强调辨认指称。造字本义:动词,辨认、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俗体楷书采用俗体隶书的字形,将正体楷书的“戠”简化成作为声旁的“只”。
寄: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倚”的省略,表示倚靠。造字本义:动词,倚靠他人而居,即借住在他人家里。
倚: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椅”的省略,表示可靠背的坐具。倚,篆文(人)(奇,即“椅”,靠背的坐具),表示以人为椅,即半靠半坐地斜站。造字本义:动词,臀部和背部顶在支撑物上,双脚或单脚屈膝着地,以似站似坐的姿势斜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恢复篆文字形,把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言,说)(乍,“作”),表示言语作为。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惑: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言:言,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舌的舌尖位置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舌头发出的动作。简体甲骨文省去短横指事符号,将舌形写成。造字本义:动词,鼓舌说话。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形写成。晚期隶书把舌形的简化成三横加“口”的
由:“由”是“油”的本字。由,甲骨文(像液滴)(囗,几乎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从器皿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有的甲骨文像液滴穿过器皿小孔的样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液滴写成一点,并加“入”,表示液滴滴入器皿内。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十”。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由”的“注油”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水”另造“油”代替。
侯:“侯”是“候* ”的本字。侯,文甲骨文 (厂,山崖)(矢,箭)表示狩猎于山崖。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矢形状写成。有的金文加“人”,强调猎人的狩猎行为。造字本义:动词,带着弓箭埋伏山崖,守候猎物。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同时误将篆文字形中山崖的形状“厂”写成“工”,山崖形象消失。将当“侯”的“设伏候猎”本义消失后,篆文加“人”另造“候”代替
原:“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加“下”,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省去“水”,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再造“源”代替。“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 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政: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征”的本字,表示出兵讨伐不义之地。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
理: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民居、作坊。理,篆文(王,玉)(里,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动词,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窥: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观摩、见习。造字本义:动词,通过洞孔或缝隙偷看
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宿:宿,表示人睡在席子上。有的甲骨文再加“宀”(房屋),强调在家睡觉。造字本义:动词,在屋里卧席过夜。由于“宿”与“夙”音相同、义相近,古籍中常将“夙敌”、“夙根”、“夙愿”等词语写成“宿敌”、“宿根”、“宿愿”等词语。中常将“夙敌”、“夙根”、“夙愿”等词语写成“宿敌”、“宿根”、“宿愿”等词语。
|